当前位置:首页 » 工具五金 » 打糍粑的工具叫什么
扩展阅读
石油天然气管道怎么接 2025-05-05 22:19:07
什么资源还需要整合 2025-05-05 22:18:56
怎么最小成本做淘宝孤狼 2025-05-05 21:46:52

打糍粑的工具叫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4-26 14:31:22

㈠ 打糍粑的那个工具叫什么

是石臼。

石臼,是舂米用的器具,四方的,上宽下窄,安在土里,只把臼口露出地面。随着木碓一上一下的磕碰,稻谷,也便在石臼里脱了壳,蜕了皮,露出了暗红的雪白的米粒儿。小的石臼可用于砸、捣、研、磨药材。

据考证,大约在三千年前,中国人开始食用稻谷。从那时候起,就开始了石质、木质舂米,直到20世纪中叶发明碾米机,石臼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1)打糍粑的工具叫什么扩展阅读

糍粑以糯米、薯仔为主料,清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搁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黄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

口感香,。现街头商贩多用脚踩三轮车叫卖,饭泥用保温性能好的特制铁桶装放,摇动把手,饭泥从圆孔钻出。但凡有喜事,当地人都要做红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㈡ 打糍粑蒸饭的木器具叫什么

石臼和摏 chong,或者.蒸好的糯米饭放搅拌机里把米搅烂。这步可以基本把米搅烂,但还是有些半颗的米粒。然后把米糊糊放抹有薄薄一层色拉油的塑料带里,用捶肉的工具,捶吧,捶到米粒几乎消失就好了。

㈢ 打糍粑的工具叫什么

打糍粑的那个工具是石臼。
石臼,是舂米用的器具,四方的,上宽下窄,安在土里,只把臼口露出地面。随着木碓一上一下的磕碰,稻谷,也便在石臼里脱了壳,蜕了皮,露出了暗红的雪白的米粒儿。小的石臼可用于砸、捣、研、磨药材。
糍粑也称年糕,在过年的时候制作食用,过年前制作糍粑是农村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具有浓厚的乡村风味,打糍粑活动成为大家过年前的一项重要准备活动。糍粑由糯米蒸熟再通过特质石材凹槽冲打而成,手工打糍粑很费力,但是做出来的糍粑柔软细腻,味道极佳。

㈣ 舂米的工具叫什么

打糍粑的工具叫“石臼和舂”。

石臼是人类以各种石材制造的,用以砸、捣,研磨药材食品等的生产工具。石臼,是舂米用的器具,四方的,上宽下窄,安在土里,只把臼口露出地面。随着木碓一上一下的磕碰,稻谷,也便在石臼里脱了壳,蜕了皮,露出了暗红的雪白的米粒儿。小的石臼可用于砸、捣、研、磨药材。

“舂”字,大多数用于“舂米”。而“舂”的单独解释是打碎之类的意思。英文解释为“pound, pestle, beat”。“舂米”就是把打下的谷子,将其去掉壳的过程称作舂米。壳即为米糠,而去掉壳的谷子便是小米。

(4)打糍粑的工具叫什么扩展阅读:

打糍粑,中国节日风俗。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主要是在重阳节的时候,作为节日食品供客人品尝。糍粑是以糯米,薯仔为主料,清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

搁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黄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口感香甜。现街头商贩多用脚踩三轮车叫卖,饭泥用保温性能好的特制铁桶装放,摇动把手,饭泥从圆孔钻出。大凡有喜事,当地人都要做红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㈤ 糍粑的来历是什么

[编辑本段]概述糍粑是用熟糯米饭放到石舀、石槽里捣碎成糊状制作而成,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 [编辑本段]制作工艺糍粑,闽北各县市都有,又以武夷山最为盛行,糍粑是以糯米为主料,清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搁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黄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口感香甜。现街头商贩多用脚踩三轮车叫卖,饭泥用保温性能好的特制铁桶装放,摇动把手,饭泥从圆孔钻出。大凡有喜事,当地人都要做红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具体做法:糯米浸泡一天以上,滤干水,置木甑里蒸熟。尔后倒入石臼舂烂至胶状,在干净的器皿上洒些糯米粉,将舂烂的糯米置其上揉搓,捏成小团或饼状,还可以用特制的模具印成各种图案,置通风干燥处阴干。阴干后可浸泡在水中,能长时期保存。食用方法很多,可油煎,可水煮,可火烤,可以同甜酒一起煮沸加糖,还可用微波炉加热。 [编辑本段]各地差异多数地区的人习惯于在腊月打糍粑;在梅州客家地区每逢传统节日或家庭喜庆;四川地区的人在中秋节前制作,象征丰收、喜庆和团圆,是中秋节和月饼其名的必备佳品。在四川民间一些地方,在糍粑中加入桂花捣制成月桂糍粑,蘸上炒黄豆面和白糖吃,味道清幽淡雅、甘甜爽口,别具一番风味。另一些地方在热糍粑中裹入熟红豆等豆制品、加入适量食盐,切成椭圆状片块放到熟菜油中油炸,作出的红豆油糍粑,色、香、味俱佳。
客家--在梅州客家地区,每逢传统节日或家庭喜庆,都有做糍粑的习俗。糍粑的制法是:取上等糯谷,最好是壳薄质软的红谷糯,经加工成白净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进木甑里蒸糯米饭,放进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糍粑”。舂糍粑的杵槌,要用光滑的木杵,糯米饭粒便粘不住。经过用力舂捣,使之成羹状,然后做成如鸡蛋般大小的糍粑。蘸上炒米、花生、芝麻、黄糖等配制的佐料粉,吃起来柔韧鲜滑,香甜可口。客家农村有句俗话:“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烧。”说的是每逢农历十月初一,家家户户做的糍粑热气腾腾。
闽清--在清代古民居荟萃的闽清坂东镇,糍粑,是当地人用当地优质糯米经水泡后,放进饭甑蒸熟后倒进石臼,一人用木杵舂,一人翻动,一下一下,直舂到米饭粘稠如泥状,挑起不断为止,民间俗称“打糍”。然后装进盆里,加香油点润,用手搓成块,搓成丸,放进装有炒熟磨细的芝麻、花生、豆、糖的碗中滚过沾满后即可食用。味道清香,甜润可口,舒气和胃,多吃不腻。考究的吃法是将糍粑搓成丸子,和肉片、菜梗、香菇、墨鱼、大蒜、辣椒等一起拌炒,香辣可口,是餐桌上的一道好菜。
从前,闽清乡下家家户户都备有木杵、石臼等打糍粑的工具,逢年过节,每家都会打糍粑。这时,孩子们欢天喜地围看大人们打糍粑,直看到大人把打好的糍粑放在盆里,搓成丸子,香喷喷的金黄透亮的糍粑真馋人,恨不得马上吃到口。吃糍粑真得费一番工夫,糍粑又粘又稠,没法掰开吃,偏偏乡下人喜欢大块吃肉,大口喝酒,自然也喜欢把糍粑丸子搓成巨型,吃起来才有味道,这苦了温文尔雅的城里人,面对这巨型糍粑丸子,真是又想吃又怕粘,更怕吃相不雅被人笑。不过厨师想到了这点,把传统的糍粑硕丸细化,做成苹果大小的小丸,但还是能掰开吃,仍不失原来特色。不过,要想品出吃粘糍粑味,最好是试试吃大糍粑丸,佐以大块猪肉,大碗的烧酒,体验农家生活,别有情趣。
桂林--糍粑制作工艺精细。把上好糯米蒸熟后,用力杵打,直到糯米饭全融,像棉团状,然后再取出糯浆做成圆团,放入蒸笼蒸熟而成。水糍粑多放内馅,如豆蓉、莲蓉、芝麻桂花糖等,质地细腻柔韧、 洁白晶美,如趁出笼时热气腾腾,再裹上点白糖或熟豆粉,更是色美味鲜,口感细滑沁甜。为桂林名小吃之一。
贵州——纳灰村里打糍粑 纳灰村,位于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郊万峰林风景区下五屯,是一个布依族聚居的村寨。纳灰村的游客不多,随意去村里任何一家都可以学习到打糍粑。当地人说如果要做糍粑,头天就要把精选的糯米用清水泡在桶里,等完全泡涨了,就装到专用的蒸饭器具——甑里去蒸。甑是用厚厚的木片箍成,直径通常在半米左右,上宽下窄,下部置一竹篾片编成尖顶斗笠形的隔板,既可以使米不沾上锅里的水,又方便蒸汽进入。
浓浓的米香已经开始不断地从厨房溢出,蒸到九分熟的时候,起锅,将蒸好的糯米饭倒进石臼里。打糍粑看起来容易,打起来还真不简单。一般初学者的木棍不是一会被糯米黏住,提不起来,就是一会相互“打架”,没多久就会感到手臂软绵绵地没有力气。当地村民结实说打糍粑其实是个技术活,讲究快、准、稳、狠,这样糯米才能打得均匀,打得瓷实,黏糊糊的有韧性。
把打好的糍粑从石臼中取出,放在事先铺好一层黄豆粉的簸箕里,在这里进行最后的加工。在手上黏蜂蜡或茶油,从糍粑上取下一小块,搓成坨,然后压扁,包上黄豆粉、芝麻、引子也就是苏麻等佐料,一个热乎乎的糍粑团就做好了。
湖南--用当本特产的大型香叶包糍粑
1,用糯米蒸成米饭,
2,用石器将糯米饭打成粘状.
3,从山上采来当地特产的一种大型叶类植物的叶子, 双手掌大小
4,将叶子洗净, 把粘状糯米包成单手掌大小, 糍粑做成.
5,放置阴凉处, 可保存15天到30天左右. 可能与叶子的特殊作用有关.
6,吃的时候, 将粑浸水片刻,再埋到灰火堆里,10分钟取出.
此时将外面的叶子撕掉, 糍粑松软,香气扑鼻. 与叶子的香味有关.
湖南紫鹊界——水车打糍粑 逢春节来临,农历腊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据乡土志书记载:“糯米饭就石槽中杵如泥,压成团形,形如满月。大者直径1尺5,寻常者约4寸许,3至8分厚不等。”
糯米晒干了,洗净了,放进木甑,上了气蒸。蒸到九分熟的时候,起锅,两个人提了甑把,疾步走进院落,兜头倒进一个巨大的石臼里。两条粗壮汉子举起手腕粗的枣木大棍,呼儿嘿哟地打起来。这打糍粑很有讲究,追求“快、准、稳、狠”四个字。两个人围了石臼,各站一方,手中的木棍下去要快,收起也要快,糯米粘性太强,免得棍子和米粘在一起;准头要足,两根木棍此起彼伏,都要打在同一个地方,这样糯米才能打得均匀,打得瓷实;稳说的是握棍的手要紧,用力要均匀,不能前面噼里啪啦赛疾风骤雨,后面力气用尽了,软绵绵的跟不上趟,那这臼糯米就算废了;狠不用说,当然是手腕子、臂膀的力气要绷得足,散得畅……如此这般,汉子们一身汗,那臼糯米被打成了粘乎乎得一个团,两支木棍架起来,搁上撒面粉的案板,分成大小不一的小团,塞进刻花的木模,那糍粑就成形了。
刚做好的糍粑是软的,从木模里拿出来后,手腕一抖,糍粑在空中转上几个圈,圆圆地落在晒席上,再盖上被单,温度降下来后就好了。做糍粑很讲究,手粘蜂蜡或茶油,先搓坨,后用手或木板压,做得光滑,美观。小糍粑做完后,由心灵手巧最会做糍粑的妇女,再做几个大糍粑,小则三五斤,大则十多斤。这叫“破笼粑”,象征“五谷丰登”,又显示农家人大方。
湘西土家--土家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说法。每逢春节来临,农历腊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据乡土志书记载:“糯米饭就石槽中杵如泥,压成团形,形如满月。大者直径1尺5,寻常者约4寸许,3至8分厚不等。”小糍粑做完后,由心灵手巧最会做糍粑的妇女,再做几个大糍粑,小则三五斤,大则十多斤。这叫“破笼粑”,象征“五谷丰登”,又显示土家人大方。打糯米糍粑是一项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活,一般都是后生男子汉打,两个人对站,先揉后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做糍粑也很讲究,手粘蜂蜡或茶油,先搓坨,后用手或木板压,要做得光滑,美观。
糍粑,湘西一般在的冬日里才能吃到,吃它的方法很多。最过瘾的吃法,就是烤糍粑,冬日的湘西阴寒潮湿,为了作热取暖,一般人家都会燃起火炉火桶。糍粑便是放在其中的火盆木炭上烤炙的,火盆通常有铁架,没有我们就用火钳作支架。似乎有倔性的糍粑,让它软化可不容易。烤糍粑的过程,最考验人的性情,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糍粑得放在微微明灭的炭火上慢慢烘烤,火气不能太大,要不然外皮烤焦,内里却是生硬的。而且要不停的翻边倒面,使它两面均匀受热。受热后的糍粑可不是好对付的,炽热的高温黏着你的手指烫,烫的人几乎断了想吃的念头。但一想入口绵软香甜,又不得不就范。糍粑在火气下催的渐渐鼓胀,表皮微微隆起,象一个大包子就大功告成了。此时将表皮弄破,会有一股白气升腾,可见内里雪白,拿在手里软乎乎的,心里升腾起一股征服的快感。此时可就别太心急,以免烫了口舌。
具体做法:
糯米洗净蒸熟。
茶油中放入黄色的蜂蜡,加热融化,涂抹在桌面、门板、石臼、木槌等用具的表面。
把糯米放进石臼中,用丁字型的大木槌用力捶捣。糯米粘性很强,一般是两个强壮的男人来,一上一下地“打”。大冬天的,光着膀子还要流汗。
糯米捣成泥以后,取出放在桌子上,乘热揪出拳头大的米团,压扁成饼,再用门板加重物压住,等糯米凉了就成型了。
糍粑可以存放很长时间,如果放在大水缸里,用水浸泡,定时换水,可以吃到六七月份。
烤好的糍粑可粘糖,或将糖灌入糍粑中,等其中的热度将糖溶成糖水,此时糍粑入口甜香无比。糖是常见的白砂糖,如有土制的红糖片,那就更好。也可将糍粑中裹入豆腐乳(湘西叫霉豆腐),薄薄的铺上一层,如有厨房设备,糍粑亦可用油煎熟吃, 切块用甜酒煮熟吃,各有风味。
四川--四川凉糍粑色香味俱佳,糯软醇甜,入口凉爽,沁人心脾。
四川打糍粑一般都是中秋节。剩下的多余糍粑可以留到日后加鸡蛋或者醪糟煮来吃,比较甜。
制作方法:
1、把糯米淘洗干净,用温水泡二三个小时,控干水后装入饭甑内,用旺火蒸熟,然后,将熟米饭放入石礁窝内。舂茸成糍粑,用热的帕子搭盖。
2、把芝麻粉、蜜桂花、白糖、食用桃红色素拌匀,制成芝麻糖。再把黄豆炒熟,磨成粉待用。
3、糍粑放在案板上晾凉后,分成两半,一半放在撒有黄豆粉的案板上,摊开压平成片,将“洗沙”均匀地抹上。将另一半糍粑成大小、厚薄差不多的片,盖在其上,再把芝麻糖撒在面上,切成块就可以了。 [编辑本段]打糍粑风俗打糍粑是中国南方各地的春节风俗,各地因民族不同而各有差异。腊月里“打糍粑”是一年中的大喜事,全家都高高兴兴的,亲戚邻居都来帮忙。小孩子知道,一做糍粑就快要过年了。民国时期的《永顺县风土志》中记载:糯糍粑,系糯米饭在石臼中杵如泥,压成团形,形如圆月,大者直径约五尺,寻常者约四寸,厚三分至八分不等。一般的糍粑只有巴掌大小。直径五尺的糍粑,大约是祭祖等特殊场合才用。

㈥ 打糍粑机叫什么名字

打糍粑机叫法和用途不一样 有的打糍粑机是用绞拢式的把糯米饭挤压搅碎,还有一种就是模仿我们老式的一锤一锤的上下捶打式的,论口感还是上下捶打式的要好很多。之前我们邻居就买过一种这机器你看下面的视频是不是你想的那种

㈦ 老家打慈粑是多久啊

老家打糍粑的方法:一般都是把蒸熟的糯米倒放在一个石臼,老家人的土话叫做石“对窝”里擂打,舂打(先是擂打,最后才是舂打)。石臼不是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弯子只有个几个。虽然归属是某几家主人,但大家都在相互的使用,借用,几乎没有分彼此。石臼上大下小,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有一些石臼打制得很精致艺术。里面也很质感细腻,平整光滑。外面同里面一样,而且还錾刻着各种字体,各种花纹图案。那样的石臼,都老祖宗流传下来,乱说都有好几十年,或者上百年的历史。里面都有它们自己的故事。那样的石臼,都是当时老家着名的打石头方面的能工巧匠,用今天的话叫专家打制而成。如今,莫要说那样的石臼,就一般的石臼都快要绝迹了。所以,那样的石臼,绝对也可以说是越来越珍贵的文物了。擂打,舂打糍粑的工具一般是木杵,老家人土话叫做“对窝”棒。木杵两头是两个大碗口粗,长条形冬瓜状的木锤,被中间一根长一米七左右的木杵把“挑”着。一个石臼一般准备两根木杵,一般两个人打就够了(我说的一般是两个人,当然也有一个,三个不等进行打的),或者进行轮换。多了也没有多少用。打的人多了,反而碍手碍脚碍事,施展不开,使劲不起来。
打糍粑是个相当费劲体力的劳动活。因为糍粑在石臼里要用力反复的,翻来翻去长久地擂打,擂打,擂打……最后又不停地舂打,舂打,舂打。蒸熟的糯米才能打细腻,打黏稠糍实。打得越细腻,越黏稠糍实越好。打不了多久,就是在最寒冷的冬天,就是身强体壮的大男人,很快都会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所以打糍粑,一般都是两个身强体壮的大男人对打。打糍粑的时候,一般不很需要女人,老人的——没有劳力的家庭例外。女人,老人只是在石臼旁边打杂:要么给石臼的里添加一点水,要么端着盆子准备接住打好了的,撬起来糍粑。至于我们小孩们围着石臼,既不是来帮忙打杂的,也不是来助威的,我们目不转睛的盯着糍粑,流吞着清口水,除了想吃,还是想吃。其它的,好像就再也没有什么了。
打糍粑,相当费劲体力的同时,也需要技巧。打糍粑时,打糍粑的人是需要相互秩序,有机的配合协调的。打糍粑的人,双手前后一定距离,紧握木杵三分之二那个地方,以四十五度角倾斜对着石臼里,热气腾腾蒸熟的糯米。你一下,我一下,此起彼伏:你木杵抽拉起来,我木杵擂打下去。我木杵擂打下去,你木杵抽拉起来。一上一下,一进一出,匀称地,均匀地,不快不慢,不慌不忙,一前一后,围绕着石臼一边不停的擂打,一边不停地来回转圈。最后,要把蒸熟的糯米,每个地方,每粒糯米都要擂打,舂打到,而且还要舂打细腻,黏稠糍实。不能毫无章法地乱来,乱打。如果毫无章法乱来,东一杵,西一杵。既费时,费劲,费力,还不讨好地:打出来的糍粑,粗细不均匀。一些地方粗糙,一些地方细腻,还不黏稠糍实。

㈧ 乡下的碾米工具都有什么

在上世纪70年代前,山区的农人们吃的米,都是靠石碾碾出来的。碾子由碾槽、碾磙和碾架三部分组成。碾槽由若干节成弧形的石槽连接成一个大圆圈,碾磙是用坚石打磨成车轮状的两个石盘构成,然后靠碾架固定分前后嵌在碾槽里,碾架由一根粗壮的直木从碾圈的中心牵出,控制碾磙始终绕着碾槽运转。碾磙靠牛来拉动。碾米时,先把稻谷均匀的倒入碾槽,然后驾上牛,人坐在碾架上挥鞭驱牛,牛走磙动。石磙在碾槽里不断地对稻谷磨碾,直到壳破米出糠成细粉。这样,一槽米就碾熟了。有的在碾米前先用轹子磨破大部分谷壳,既可缩短碾米时间,又可减少碎米。一般一槽可碾一百二三十斤谷。时间大约二三个小时。石碾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一般两三个屋场共一座碾子。碾子通常设在几个屋场的中心地点,隔人户较远,为的是几个屋场的人都方便。碾子的周围一般都有大树遮蔽,免得夏日碾米时人畜被烈日暴晒。上世纪60年代粮食都是由生产队统一按时发放的,碾米活儿就比较集中,农户为抢碾子,常常要起三更睡半夜,否则就可能要饿几天肚皮。
几十年过去了,碾子早随着科技的发展隐入历史的深处,那碾米的情景也只有在梦中重现,碾米的苦与甘现在的孩子是无法体会的。他们吃着亮晶晶的机器米,根本不知道米是怎么来的,也不怎么懂得粮食的艰难。所以我常对他们讲起少时碾米的故事,告诉他们记住古人的教诲: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㈨ 打糍粑的工具叫什么

是石臼。

石臼,是舂米用的器具,四方的,上宽下窄,安在土里,只把臼口露出地面。随着木碓一上一下的磕碰,稻谷,也便在石臼里脱了壳,蜕了皮,露出了暗红的雪白的米粒儿。小的石臼可用于砸、捣、研、磨药材。

糍粑也称年糕,在过年的时候制作食用,过年前制作糍粑是农村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具有浓厚的乡村风味,打糍粑活动成为大家过年前的一项重要准备活动。糍粑由糯米蒸熟再通过特质石材凹槽冲打而成,手工打糍粑很费力,但是做出来的糍粑柔软细腻,味道极佳。

糍粑介绍:

糍粑,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贵州、重庆、四川、江西、湖南、福建、湖北、广东、广西、陕西等省市都有,又以河南潢川、江西九江、福建南平最为盛行,其中又以广西梧州的做法最为特别。

安徽南部也有,主要是在重阳节的时候,作为节日食品供客人品尝。糍粑是以糯米、薯仔为主料,清水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臼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搁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黄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口感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