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耒耜指的是什么工具
耒耜指的是一种像犁的翻土农具。耜用于起土。
在汉代以前被认为是一件东西。其实为两种器物的结合体,耒为上部,耜为下部,这个观点出自《说文解字》的作者、有字圣之称的汉代文学家许慎。
耒耜据传是神农氏发明的,《周易系辞下》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意思就是说伏羲死了以后,神农氏兴起。砍断木头做成耜,烤弯木头做耒,把耒耜的利处教给天下百姓。现代的考古发现也证实耒耜确实是耒与耜结合的工具。
简介
耒耜既可以做农活,又可以用于治水,是什么材质制成的呢?许慎以为耒和耜均为木制。东汉时期,比许慎更晚的另一位经学大家郑玄也认为上为耒,下为耜,但提出耜为金属制成。
耒耜作为古代的重要农具,用于翻土耕田和修筑河道,如果都是木质材料,显然很容易磨损,而且加工也存在困难;如果都是金属材质,其重量必然很大,古人虽然力量惊人,能拿起来耒耜也属不易,更别提干活了,所以柄(耒)为质地轻的木头,耜为金属材质显然更合乎情理。
Ⅱ 耜和耒耜有什么区别
一、外形特征不同
1、耜:柄与耜头连接处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横木。使用时,手执横木,脚踩耜头短木,使耜头入土起土。
2、耒耜:是一根尖头木棍加上一段短横梁。使用时把尖头插入土壤,然后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然后翻出。改进的耒有两个尖头或有省力曲柄。
二、制作原料不同
1、耜:主要是木头、骨质、金属制。
2、耒耜:材料发展为石质、骨质或陶质。
三、作用不同
1、耜:原始翻土农具耒耜下端的主要铲土部件,装在犁上,形状像今的铁锹和铧,用以翻土。
2、耒耜: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翻整土地、播种庄稼。耒耜的发明提高了耕作效率。耒耜也是后来犁的前身,所以有人仍称犁为耒或耒耜。
Ⅲ 耒耜是用什么制做的
早期是用木头做的。后期是石质、骨质或陶质。
耒是一根尖头木棍加上一段短横梁。使用时把尖头插入土壤,然后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然后翻出。改进的耒有两个尖头或有省力曲柄。
耜类似耒,但尖头成了扁头(耜冠),类似今天的锹、铲。其材料从早期的木制发展出石质、骨质或陶质。
耒耜的发明提高了耕作效率。耒耜也是后来犁的前身,所以有人仍称犁为耒或耒耜。耒耜为先秦时期的主要农耕工具。耒为木制的双齿掘土工具,起源甚早。
在铁器出现之后,木耒、木耜也开始套上铁制的刃口。如《管子·海王》说到当时铁官时,以为"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这是这类工具变为铁制的明确证据。
在出土的实物中也有这方面的材料,如湖北江陵曾出有战国时的耒。其形制是,从柄到齿皆为木制,柄略向后屈,双齿则略向前弯,齿端套有铁制的刃口。
战国时臿的实物未见。长沙马王堆仅墓出土的木臿上面也套有铁刃。战国时的臿与此不会有太大差别。
有了耒耜,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耕"和耕播农业。炎帝部落开始大面积耕播粟谷,并将一些野生植物驯化为农作物,如稷、米(小麦)、牟(大麦)、稻、麻等。
后人将这些作物统称为"五谷"或"百谷",并留下许多"神农创五谷"的美好传说。其实,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以及野生动植物的驯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实现的。
后人把这些成果归于炎帝,表现了人们对他的尊崇和对先祖的怀念。
Ⅳ 耜和耒耜有什么区别
耜和耒耜的区别如下:
1、结构不同
耒耜为先秦时期汉族的主要农耕工具,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已保留于黄土上的耒痕。在牛耕的出现和冶铁业的兴起之后, 木耒、木耜也开始套上铁制的刃口, 如湖北江陵曾出土有战国时的耒耜, 其形制是从柄到齿皆为木制, 齿端套有铁制的刃口。
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和河南辉县还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铁耒耜。铁耒耜的发明又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它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而耜,按结构可分为三角耜、梯形耜、凿型耜犁壁和犁耜组成耜体曲面,根据耜体耕翻时土垡运动特点分为滚垡型、窜垡型和滚窜垡型三大类。滚垡型根据其翻土和碎土作用不同又可分为碎土型、通用型和翻土型。
耜刀:安装在主犁体和小前犁的前方,其功能是垂直切开土壤和杂草残渣,减轻阻力,减少主犁体胫刃的磨损,保证沟壁整齐,改善覆盖质量。犁刀又分为直犁刀和圆犁刀。圆犁刀主要由圆盘刀片、盘毂、刀柄、刀架和刀轴组成。
2、作用不同
耜具有打破犁底层、恢复土壤耕层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消灭部分杂草、减少病虫害、平整地表的作用。
而耒耜的作用是切割、破碎和翻转土垡和杂草。
3、出现的意义不同
有了耒耜,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耕”和耕播农业。炎帝部落开始大面积耕播粟谷,并将一些野生植物驯化为农作物,如稷、米(小麦)、牟(大麦)、稻、麻等。后人将这些作物统称为“五谷”或“百谷”,
并留下许多“神农创五谷”的美好传说。其实,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以及野生动植物的驯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实现的。后人把这些成果归于炎帝,表现了人们对他的尊崇和对先祖的怀念。
而耜的出现标志着汉民族正式进入农耕社会。
4、主要制作材料不同
耒耜主要采用生铁进行铸造,而耜主要采用黄铜进行铸造。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耜
Ⅳ “耒”和“耜”各有什么用途
耒,就是耙子,用来把土地划得松软,好让撒下的种子陷入土中。九齿钉耙就是耒。最初的耒,其实就是树杈子。
耜,就是铲子,也是用来让土地变松软的,但效率比耒高,因为可以大块儿铲土。最初的耜,是用厚实的扇形骨头制作。因为功用相近,所以用了耒字旁。
后世发明的工具和操作,很多也用耒字旁,因为都是为了开荒松土撒种。比如,耕耘耦耨耠耔等。
有的方言里,会把牛读作耦ǒu,可见古代农业方式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Ⅵ 耒耜是怎样的一种工具
耒耜是青铜制成的,耒耜是我国古代神农发明的农具,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翻整土地、播种庄稼。后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又将耒耜发展成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耒耜的发明证明我国古代对于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农学水平的提高。耒耜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耒是一根尖头木棍加上一段短横梁。使用时把尖头插入土壤,然后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然后翻出。
形状
耒是一根尖头木棍加上一段短横梁。使用时把尖头插入土壤,然后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然后翻出。改进的耒有两个尖头或有省力曲柄。
耜类似耒,但尖头成了扁头(耜冠),类似锹、铲。其材料从早期的木制发展出石质、骨质或陶质。
耒耜的发明提高了耕作效率。耒耜也是后来犁的前身,所以有人仍称犁为耒或耒耜。
Ⅶ 耒字旁的农用工具有哪些
耒字旁的农用工具有:耙、耱、耕、耙、耖,耧车、耜
Ⅷ 在中国古代什么是耒耜
先秦时期的主要农耕工具。耒为木制的双齿掘土工具,起源甚早。《周易•系辞》说神农氏“揉木为耒”,而《世本》则以为黄帝时人亻垂“始作耒”。现在所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已发现有保留于黄土上的耒痕。甲骨文中耒字作,刻画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双齿之上有一横木,表明使用时以脚踏之,以利于耒齿扎入土中,也即古人所说的“耒而耕”。耒在战国文献中也很常见,或和薪并提,据《考工记》,耒通高为六尺六寸,合今1.4米左右。耜为木制的铲状耕田工具,西周时为人们普遍使用,《国语•周语》所引《周制》,其中有“民无悬耜”之语。春秋战国时仍继续沿用,《孟子•滕文公》:“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吕氏春秋•孟春纪》说每年之春,天子要亲载“耒耜”而来到籍田。《周礼》中还谈到制作木耜的情况,《地官•山虞》:“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即选择较小的树木以作为耜材之用。《吕氏春秋•任地》:“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亩也;其博八寸,所以成也。”可见耜之通高和耒相近。“其博八寸”是指其刃口的宽度,而《考工记•匠人》则说“耜广五寸”,则耜刃的宽度似随地而异。
战国时耜也称为,故《说文》云:“耜,也。”当时将苗和耒连在一起,如《韩非子•五蠹》说:“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以为民先。”由于方言关系,像东齐一带称为木里,如《孟子•滕文公》:“盖归反木里而掩之。”赵岐注:“木里,笼之属。”
Ⅸ 古人发明的一种工具"耒耜"是哪个行业
“耒耜”,音lěi sì,是古代汉族的一种翻土农具。因此使用耒耜的人,按照现在的划分,应属于“农业。
“耒耜”释义:
1、农具
古代汉族民间耕地翻土的农具。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孟春之月﹞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礼记·月令》郑玄注:“耒,耜之上曲也。”
2、总称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孟子·滕文公上》
敌既压境,始起而夺其农民之耒耜,强易以未尝闻之后膛枪礮,使执以御敌,不聚歼其兵而馈械于敌,夫将焉往?--清谭嗣同《仁学》三六
一说耒、耜为两种农具。参阅徐中舒《耒耜考》。
3、耕种
国家丁口连四海,岂无农夫亲耒耜。--唐韩愈《寄卢仝》诗
单氏世以耒耜书诗为业。--明宋濂《单氏先茔碑铭》
“耒耜”的形状
耒是一根尖头木棍加上一段短横梁。使用时把尖头插入土壤,然后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然后翻出。改进的耒有两个尖头或有省力曲柄。
耜类似耒,但尖头成了扁头(耜冠),类似今天的锹、铲。其材料从早期的木制发展出石质、骨质或陶质。
耒耜的发明提高了耕作效率。耒耜也是后来犁的前身,所以有人仍称犁为耒或耒耜。
Ⅹ 耒耜是什么工具
象形字,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做犁的前身。“耒”是汉字部首之一,从“耒”的字,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本义: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耒耜的发明开创了我国农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