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青铜器有哪些
青铜器通常是按器形用途进行分类,一般分为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杂器等。
青铜饪食器:其中又分炊器和蛊食两类器。燃租炊器有鼎、鬲、甗,古人用来煮肉、煮粥、蒸食。辅助工具有匕橡段悉。盛食器有簋、盨、敦梁乎、互、聋、敦、豆、铺、盂。
Ⅱ 去那里鉴别我的青铜器
认识范线与垫片,是鉴别青铜器真伪的要诀之一。范线就是铸造青铜器时铜液留下的痕迹,垫片就是为了固定器壁厚度而留在器物上的小钢片。二者既是铸造技术上留下的痕迹,也是从铸造技术来鉴别青铜器真伪的主要方法。
应该说,高古的铜器大都由陶范法铸造而成。陶范法就是将要铸造的器物模型,用陶土做成若干范块,并有内范和外范之分。铸造时,把范块合拢成型,铜液就从内外范的间隙中浇入,冷却脱范便成就一件铜器。那么在铸出的器表,只要是合拢范块的交接处,必定会留下线痕。尽管有的明显处会做些铸后打磨,但像耳、足、底等内侧或其他隐蔽处的痕迹是磨砺不掉的,而且当年的铸造者亦根本没有将这些范线清除的习惯。
一般作伪的铜器以失腊铸造为主。失腊铸造是用整模,不分范块,器表清洁光滑。所以假器往往不见范线,但会出现一些细小的砂眼,失腊铸造就有此特征。
看垫片是鉴别真假铜器的又一简便方法。前面谈到,垫羡烂片是用来控制浇铸器壁厚度的有效工具,当时的铸工往往会顺手取来一些厚薄一致、但大小不均的小铜片,预先垫放在内外范的间隙处,当浇铸成型后,铜垫片便留在器壁上,有的易见,有的难找,有的还十分对称,左右相应。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是不用垫片的,这与当时铸造工艺的不发达有关。但假造的青铜器,也是不会有垫片痕迹的。还有些作伪者,在真器刻上铭文或花纹,却正好刻在垫片上,这样的弄巧成拙是不乏其例的。
在青铜器的鉴别中,除了铸造技术和器物造型两方面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不可忽视,这就是纹饰图案的鉴别。纹饰图案是青铜器的一大特色。它比器物造型更加复杂多变,而且内容丰富,制作精美,为世人所欣赏。
作假的青铜纹饰有许多种,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假器作假纹饰,以苏州周氏作坊出品为最精致。北京也有高手佳作出现。这些艺匠的纹饰功夫很深,即便是伪作也可算得上是精美的工艺品了。但对于鉴别真伪来说,只要细心审视,还是能看出破绽的。因为一件纹饰再精致的青铜器,也是不可能在器形、皮壳、锈色等方面都十全十美的。二是在素面真器上添刻花纹。这种手法很普遍,比如在毫无花纹的素器上加花纹、在有少量花纹的真器上添加花纹、在花纹锈浊不清的情况下加刻花纹、在镶嵌脱落的花纹上重新加入镶嵌物等等。曾有这样的事例,当错金银的越王剑被发现后,就有一些作假者,在素剑上补刻花纹、错以金银出售,却因技术欠佳而被识破,终贻笑大方。
鉴别这些改刻或增刻的纹饰,可首先比较其本身或周围的表层和地子是否与该器的其他部位相一致,因为若是后刻的,一定是破坏了原有表层的色泽。其次找一下每组花纹的接合处是否有范痕,因为花纹是刻在范块上拼合浇铸的,没有范线就有作伪的可能性。再有就是作伪者对商周青铜器纹饰的规律把握不准,比如纹饰一般虽有地纹和主纹之分,但二者其实关系密切。如兽面纹卷角或勾尾的收头处往往是像同心圆一样与地纹的小圈连接起来的,但作伪者往往忽略了这一细微的特征。
辨别青铜器真假,讲究重量、嗅觉、声音和锈色瞎虚的程度。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表比商周器轻薄,若重量相反,则存疑。铜器出土有土气味,作假的器表总散发出酸味。但更为重要的是对铜质声音的辨识和器物表面锈色的鉴别。因为商周铜器是以铜锡合金铸成,敲击的声音自然清脆,而后仿的青铜器往往用黄兄神漏铜铸成,或浇铸而成,敲击的声音混浊,若偏薄,则脆而散。有的是修补的伪器,四周敲出的声音就会不一致,加入其他材料修补的,更有一种沙哑感。
观察古铜器表层和锈层也很重要,因为当从器形或制作工艺上难以确其真假时,可以通过鉴别其表面锈色的好坏来断定是真品还是赝器。由于青铜器埋于土中上千年,铜锈会层层发出,但各个地域的青铜器表锈色却不甚相同,这与不同的地下水质和其他有机物腐蚀其表面,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有关。如安徽地区出土的青铜器,锈层呈灰绿色;而湖南出土的青铜器,则见有翠绿色的锈层,亮晶晶的,人称“水坑”器中原地区出土的青铜器,锈层丰富,锈色多变,或黑灰,或枣皮红,或灰绿,或银白。于是行家们又分别称这些锈层叫“黑漆古”、“枣皮红”、“绿漆古”、“水银沁”等。这些锈层很坚硬,即使用刀刮划,也只是一些锈斑脱落,与伪器的锈层是完全不同的。假锈层的做法多种多样,假的地子用盐硇砂,锈色用盐酸水浸泡,或用硫酸铜加绿色颜料和氨水调合。但生出的新锈色泽单调,不像出土锈层敷一层、丰富多变、带有滋润感。现在市场上看到一些仿古青铜器,大多呈粉绿色,手感很差,即有些黏手和脱落的感觉。有的则乌黑发亮,像是熟坑器,但器表没有一点色泽滋润的感觉。
1.仿古法。
铜器作伪法。作伪者一般均有所本,或依真器,或依图录。仿器形制与真器基本相似,尽寸大小也与真 器相近。仿器一般仿得比较准确,若不细心观察,难以判断真伪。但不论仿得如何准确、逼真 ,其铜质、花纹、犭色均与真器有别,风格也迥然有异。同时,仿器比真器重,有压手感,这是普遍规律。
2.拼凑法。
又称“插帮车”。铜 器作伪法。或同几个旧器中的残块拼成新器;或真器中缺失了一啊分或几部分,另取其他器的残块修格局 完整;或真器中本无某部分,却节外生枝,添枝加叶拼杨新器。
3.改造法。
铜器作伪法。即以某件旧器修改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新器形。作伪者将一些不易 卖出的或价格便宜的器物加以改造,成为新器形。如原器本无梁无盖,改成有盖的新器;或原器残存一部分,将其改成另一种新器。
4.加花法。
铜器作伪法,即真器上原有简单纹饰,作伪者选择合适的光素部位,刻上相宜的花纹,一般来说加刻的花纹与原器花纹是一致的。
5.掏花法。
铜器作伪法。即在原本无花纹的器物上先錾刻花纹,再沿着花纹将无花部位掏透,或掏空,使原器变成一件镂空之器。这种伪掏花的作法,不仅刀痕明显,而且不符合器物的特征。
6.添铭法。
铜器作伪法。即真器本无铭,后在其上錾刻 伪铭,后錾的铭文文笔均匀,字体呆板、松散、不自然,字口面宽底窄,同时有錾痕,作伪有时用铜丝刷刷去錾良,却又留下刷痕,也影响了字的笔锋。铭文字体,内容虽皆能仿刻,但 笔法的韵味却是难以模仿的。另外,真器伪铭者皆伤皮色,器表有锈而字口无锈,即使字口处作上假地子、假锈,也与器表的地子、锈色不符。
7.增铭法。
铜器作伪法,就是真器上原有铭,但铭文简单,作伪者在真铭前后增刻伪铭;或真器上本应对铭,因器缺失某部分使铭文也残缺,修配时边铭文也一起刻出,在器物上增刻伪后,伪铭的锈色、地子与真铭不同,字口也明显不同。再者一器之上的铭文既然不是一时所出、不是一人所作,基笔体、韵味自然不符,特别是铸铭与刻铭载然不同。
8.补铭法。
铜器作伪法。即真器上原有铭,但铭文中缺字,伪作者将其补上;或真器上本无铭,后刻上伪铭,因某种原因漏刻了字,后来又补刻上。
9.腐蚀法。
铜器铭文作伪法。这种方法以是在青铜器需要刻铭的部位涂上蜡,在蜡上刻好字,然后用三氯化铁在刻好的字口上咬腐,最后将蜡去掉,就会出现凹陷的字口。
二、青铜器辨伪
1.铸造辨伪
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极大 部分是用陶范法铸成的,后代未知此法,作伪者只能用蜡模(失蜡)的方法铸造。由于当时作伪的人,只讲究器手的外形,还不知道古人铸造 的原理的方法,因此,特别青铜器是否用陶范法铸造,对于确定青铜器的真 伪,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这里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对商周青铜器铸造方法的全过程,要有确切的了解。后代伪器的铸造方法和古代用陶范法铸造完全不同,因而伪器所呈现的铸造现象也不相同。观察是否用陶范法铸造青铜器的主要方法, 是的看青铜器是否有块范对合的痕迹,即是事有“线”,了就是看应该合范处是否留有对合的 范痕。在商周时代,任何一件青铜容器,它的块范拼合的痕迹都有一定规格,随着时代进步,合范的方法也会有所改变,而任何一件块范铸造的青铜器,要想在拼合的地方不露痕迹,这即使是最熟练的高手,也难免做到天衣无缝。有的器纹饰不多,表层互助组面较大,合范痕迹容易攸 饰 ,但在隐蔽处,如鼎的耳内和腹下部,还会遗留痕迹的。但是用蜡模法伪造的青铜器,表面较精细,少数甚至可以达到与陶范法铸造的效果差不多。失蜡法能铸造各种开头和有特殊装饰的器,不需要多作加工,但是用这种方法,早期伪造的青铜器是没有任何痕迹后。后期的失蜡法是在模上贴蜡片,所贴蜡片不合缝,铸成后所显示痕迹,甚至倒使人误认为范线。贴蜡的方法是先塑模,在模上紧贴一层蜡,其存度是待铸青铜器的厚度,在蜡上刻花纹并经修饰,蜡片也可以模印后贴上去,再逐层涂上细泥,在蜡片分块的以合处,会产生微小的不接合或错位的条痕,这一情况在青铜器上的范痕是凹陷的。新铸之器一般的重于原器,这是通常伪器或仿制品埋藏在地下2000多年而经过长期文化腐蚀是不同的。 经过数千年缓慢腐蚀的青铜器,因为发氧量,使表面略有膨胀,比重下降,而伪铸品没有这一过程,就显得较重。另一方面,伪器的蜡模制造都略厚于原器,仿伪者往往未见原物,因而蜡胎的成型也未能如原器壁之薄,这是一个先天的毛病,因而伪铸之器一般都厚于原器,以上两方面因素叠加起来,伪品就明显地重于原器了。
伪器系新铸,经叩击后声音清脆,犹如新铜,而经过地下腐蚀较深的青铜器,铜质已属矿化,所以发音以浑浊者居多。当然埋藏在极其干燥而又纯粹的土层中的青铜器,敲击音也有甚佳的。
古代块范铸造的青铜器,表面光洁度好,纹饰甚至纤毫可辨,表面很少有气温孔,更少铜液灌注有到而产生缩孔的情况。而失蜡和翻砂铸造的伪器,经常在表面出现某些砂眼,有的甚至产生缩孔等铸造缺陷。如不了解这一点,很可能错误地以为砂眼和缩孔是旧铸的特点。
2.器形辨伪
每一类青铜器,随着时代的不同,都有它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如鼎是青铜器中的大类,自商代二里冈期到汉代,流行的时间最长,但每个时代鼎的形状都有不同的特点。全面掌握时代各类器的形制特点,是青铜器鉴别知识的基础。伪器可以分为直接铸造和拼凑改造两类。直接铸造的又可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铸造的伪器,它的器形和铭文均有所本,尽管模仿得并不准确,但也有一定水平。第二种则是毫无根据的杂拼,意在作奇,稀见为贵。直接铸造的伪器,有的器形或铭文只有部分有所本,部分故意改了样。如器形有所本,但是却铸上了杜撰的铭文,或者铭文有所本,却铸在毫不相干的器上。拼凑改造的作伪,是水平很低的作伪,如果不仔细观察,也有上当的可能。这类作伪大多是在睦的器物上作部分改造,使人产生新奇感,从而可以获得厚利。
3.铭文辨伪
宋代以来,金石在一切文物中具有独特的地位,金石家的研究重点是文字,当作历史文献对待的青铜器铭文,往往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那时收藏家们对青铜器的搜集,往往偏重在铭文方面,晚清是铭文作伪的主要时期。商周时代青铜器铭文的铸造,是另做一块铭文范,嵌入主体内范中。有的铭文嵌得很平整,周围没有明显的痕迹。也有嵌得较低粗糙,突出器的表面,如秦公簋、蕞器组的铭文皆是如此。商周时代在铸造长篇铭文时,有的还要划好线条或打好格子,所以一般铭文横行直行都比较规整,而从事在陶范上刻铭文的技工,技术很高超,书写也很流利。
由于范土的铭文是阳线条,因此铭文范上阳文在刻完后,乘湿嵌入主体范中,字口厚度要避免与外范接触而需修正,可能要微作接捺,与主体范修正,这样阳文字的上口就大,而铸成的铭文往往有字口小底部大的感觉。这必须精细的观察才能发现。同时在字口内具有磨砂玻璃那样均匀的无光感,字体笔画的转折处,呈非常自然的圆势。当然,这只是在一部分商和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是如此。而后刻的铭文,有的是有所本,字体比较拘谨、呆板,字口内有或隐或显的刀凿痕。而用翻砂法铸造的青铜器,泥料颗粒比较粗,铭文笔画的表面与细腻的范土铸造不同。
4.青铜器声味辨伪
商周铜器多为铜墙铁壁锡铅合金,以手敲击,则发声清脆,由于在土中埋了几千年,有一股土气味,新出土的铜器土气味更浓烈。而宋以后的伪器多为黄铜,又未氧化或氧化时间较短,以手敲击,声音细长混浊,也无土香味,却有汗腥味,这是由于作伪者多用化学药品,如酸盐硇砂等作假地子或假锈,虽经多年埋藏,仍有一股酸气味。有的用石膏制作或修补的伪器,质地轻,颜色白,用手敲击,其声嘶哑。这些只是一般规律,因铜器的合金成分、埋藏时间长短、地区、土质等不同,轻重声音有所区别。
5.青铜器铜质辨伪
战国以前的铜器,皆为铜锡铅合金的青铜器。锡的成份越大,铜质的灰色色泽越浅淡。商至战国的铜器铜质纯净,极少有沙粒。宋仿铜器,合金成分为铜、锡、铅和少量的锌,铜色为黄中泛红。明清伪器含锡成分很少,而铅锌成分增多,铜色皆发黄,但明代伪器色为黄中泛白,清代伪器色却是黄中透黄。因此,鉴定铜质的真伪,还要看、足、口沿、底部露铜的质色。
三、青铜器的断代
唐代以前的铜器习惯上称为古代青铜器,其历史既久,发展变化也很大。从商代至唐代,各个时期的铜器在铸造工艺、花纹、铭文上各有特色。如商代青铜器的花纹,多为平纹、二层花纹、三层花纹的;图案则是被夸张与改造过的各种动物形象,如四条腿的动物,在有的铜器图案中被改为两条腿,有的动物羽毛被代之以篆形纹等。平纹铜器的饕餮纹,在形象之间多以回纹填空,大空间填上大方空细回纹,小空间填上小方空细回纹,微小空间填上小点方细回纹或小长方空细回纹。二层花纹的纹饰多是窄而凸,常为夔龙纹,空间填上细回纹。三层花纹的纹饰在器物上凸起,旁边凹下去的空间填上细回纹,这是三层花纹的特点。三层花纹的铜器,多有起脊的,如商方鼎,四面是饕餮纹,口下夔纹,鼎腹中饕餮面纹,中间起脊,四角起脊,脊上有豁口纹。
商代青铜器有很多腹中是素纹的,边沿是夔纹及草龙纹,或凸起来的人面纹,还有兽纹、角叶纹、蝉纹、枭纹,等等。
商代铜器花纹的另一特点是阴道深而底平,花纹非常规矩有力。商代初期铜器花纹糙而平纹多,多为薄胎铜器。中期母模型铸造无缝,花纹非常细致,细回纹填空,有的细如鬃毛。芝麻粒大的空间,也填上小点点长形或方形细回纹。
商代铜器的又一特点:方圆、卣、簋、壶等,足内多是平底,且有凸形网纹,网纹为菱形组合。
商代铜器上多有铜钉,这是器物铸造后,用铜水补孔形成的。商代铜器也有用分铸法的,但较少。如器物上的耳、兽头,可先分别铸好,再放在铸器模上,在浇铸器体时铜水便会将其与器体联结成一个整体。在商代还没有大、小焊接技术,以铜焊铜(即大焊)是战国以后才有的。
周代铜器从铸造工艺来看,比商代铜器粗糙,带铭文的较多,如周代的虢季子白盘,兽头环,平糙纹,铭文多达百余字。盂鼎,腹是至素纹,口下是兽面纹、夔纹,铭文达二百多字。此外铜簋、豆、等等,多数是糙纹,铭文二三十字的举不胜举。
春秋时代的铜器同西周铜器相近,但花纹已有所演变进化,出现了瓦棱纹、鱼鳞纹、蛇纹、爬兽纹,等等。
战国初期的铜器与春秋时期的类似,但到中后期就大不相同了。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掌握了鎏金、银的技术和镶嵌的技巧,在这时的青铜器物上右面发现旋工、铆钉、打眼的痕迹,也有了雕錾花纹及铭文的痕迹。
从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花纹、铭文上看,各朝代交替时期的器物都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而到中后期,就逐渐分道扬镳了。
汉代青铜器很多都是素纹,大部分还是铸造的,也有的花纹、铭文是用錾子雕刻的。比如汉代的鎏金杯子、奁、盒、碗等用具上的花纹,多是雕刻的。
Ⅲ 古代盗墓贼最常用的工具.是怎样用法
有的读者可能立即联想到洛阳铲。其实,洛阳铲在民国盗墓中使用并不普遍,都是小圈子内熟人相传,主要局限于河南洛阳一带的盗墓圈。而在其它地方,特别是地质粘硬,砂、石烂轮较多饥竖信丘陵山区,并不用洛阳铲。前面所述的各种盗墓事件中,大家也应该可以看出盗墓工具的多样性,盗墓贼一般是什么工具利索就用什么,凿、锹、镢、铲、斧、镐、镦、镞、锥、镰、锄、刀、竹签、竹筐、木杠、粗麻绳·····这些人类常用的生产、生活类工具,都可能成为盗墓者的作案工具。
,比较有特点的盗墓工具有三样:一、铁钎;二、洛阳铲;三:短柄锄。这些工具都是探查地下秘葬古墓的利器,可以说是民国盗墓贼手里的绝器。其中,洛阳铲为北派(北方)盗墓贼发明;短柄锄则是南派(南方)盗墓贼的创意。最简单最传统的探墓利器--铁钎。
铁钎,是中国最简单、最传统。历史也最悠久的盗墓工具,在洛阳铲出现以纤扰前,它是盗墓的一大秘器,广为中国盗墓贼使用,且不限地域、时空。民国时,包括洛阳地区在内的盗墓贼,探查地下古墓时,使用的都是这种工具。笔者在洛阳马坡采访时,一名曾经的盗墓贼,证实了这种事。
钎,是一种中国民间打凿孔眼的普通工具,常用于工程采掘,目前开山打眼放炮时,还会用到这种东西。过去在迁棺移葬时,也少不了这种工具。钎在古时都是铁质的,叫铁钎。到民国时,多用比铁硬度更高的钢筋(条)做成,因而通称为“钢钎”。
盗墓用的钢钎,与一般的钢钎不同,比较长,可深入土层。洛阳一带的民国盗墓贼在在邙山“刨古董”(盗墓),找不到合适的钢条,便找来旧式煤火炉通火道的铁火杵,制成钎,长约l米,一端圆环,方便手握和用力,一端尖锐。这种钢钎与现代考古中用使用的“探针”,有相似的功能。
使用钢钎要作凭经验。一位现在仍在使用钢钎的探工告诉笔者,一钎打下去就可以知道下面是否有东西,有什么东西。在往土层下钎时,要紧握钢钎,“看手感”。如果下面土质没有变化,下钎的力量和深入的速度会很平稳,如果打在泥土、砖、沙、石、铁上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钢钎遇到阻力了,那下面肯定有东西;钢钎下去很深,很快,下面很可能是墓穴,或其它空洞。
有的地方,如在安阳还使用一种“探杆”找墓,这种探杆比铁钎要长要粗,实际就是从铁钎演变而来的。
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后母戊方鼎,便是1939年3月由一名叫吴希增的挖宝人用探杆发现的。当时探杆钻到10多米深地下时,感碰到了一个硬物,将探杆提上来一看,发现坚硬的铁探头都卷了,吴希增马上意识到可能是青铜器一类的金属,不然不可能弄坏探头。。。。。。。。。。。。。。。。。。。。。。。。。。
Ⅳ 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青铜食器有哪些工具
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青铜食器是古人用来盛稻、梁等熟食的工具,主要有簋、盂、盨、簠、豆等。有些食器还有盖,以便保温或盛食物。(1)簋类似现在的大碗,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西周、春秋时期多有盖。种类大体分为无耳簋、两耳簋、四耳簋、方簋等。(2)盂形状像有附耳的簋。侈口、深腹、圆足,有附耳,个别为方盂,使用年代主要为商代和西周。(3)盨西周中期开始出现,沿用至春秋,造型为椭圆形,敛口、两耳、圈足或四足,有盖,盖上一般有4个矩形钮。(4)豆类似现在的盘,下有把、圈足,大多有盖。西周时期的豆为浅腹、束腰、多无盖无耳,春秋时期的豆有耳,足增高。战国时期豆腹变深,豆把细长,盖上有提手并可仰放。(5)簠流行于周代中期,战国以后渐衰退。造型为长方形,口外侈,盖上有两耳,短足,盖与器物的形状大小相同,合上为器盖,打开则成为相同的两器。
Ⅳ 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青铜炊器有哪些工具
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青铜炊器是古人烹制食物的炊具。大致可分为鼎、鬲、敦、甗、釜等。(1)鼎相当于现在的锅,造型多为圆形,有三足和双耳,主要包括柱足鼎、扁足鼎、尖足鼎、马蹄鼎、四足方鼎等。商代以前多圆腹尖足,商以后多圆腹柱足,西周后期呈蹄形足,战国至汉代蹄足变短并加盖,秦汉鼎多敛口、硕腹、附耳、三短足,均有盖,盖上有三环。(2)鬲煮粥的器物,一般有三个中空足,以便于加热,口沿外倾为侈口。流行于商至春秋。(3)敦特点是盖与器各为半圆,合二为一个球体,有二环耳。分三足敦和无足敦两种,盛行于战国时期。(4)甗相当于现在的蒸锅。一般分上下两部分,上为甑,用以盛食物;下为鬲,用以装水。甑、鬲之间有一层带孔的铜片,称为箅,可透过蒸气。有独体甗,合体甗和方甗三种。
Ⅵ 先秦青铜器具工具有哪些
中国先秦青铜器论述
考古学者将早期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根据生产工具和武器的材质,区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青铜为红铜与锡的合金,其熔点较红铜低,硬度较红铜大,在浇铸时气泡少,流动性好,可铸出锐利的锋刃及精细的花纹,适于制作坚实的兵器、工具及金光亮丽的容器。
在我国,古史所记“夏铸九鼎”的传说,大概是打开青铜时代第一页的标记。夏文化虽仍在探索中,但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即是夏代晚期。有的二里头青铜爵,从铸痕看,内外“范”多达四块,器壁薄而均匀,其工艺水平已脱离最原始状态,不能排除我国在夏代前期已掌握冶炼青铜技术的可能。青铜器伴随着早期国家的确立而出现,自然就成为王权的象征。传说夏鼎历商而周,每当王朝改易,鼎便移于新主。春秋时期,王室衰弱,楚子过周境,问鼎之轻重,则其凯觎王权之心,路人皆知(图1)。
二里头文化以后的商代青铜器,可分为二里岗期和殷墟期两大阶段。河南郑州二里岗文化的青铜器是商代前期的代表。其后河北藁城、江西吴城、湖北盘龙城、山东大辛庄、河南偃师等地也相继出土同期青铜器,表明其分布得相当广泛。殷墟期即商王盘庚迁殷后的商代后期。商代自盘庚迁殷之后,国力渐强,特别在武丁时期,达到顶峰。为适应其神权统治,需要进行大量繁复的祭祀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青铜祭器是神坛上的重要道具,因而此期青铜器铸造工艺有了长足的进步,体积厚重、纹饰神秘庄重的青铜器大量涌现,形成了我国青铜文化最繁荣的时期。
商代前期青铜器直接继承着二里头文化的若干特点,比如容器都是薄胎的。但与二里头青铜器相比,商代前期青铜器的器种显着增多,如食器有鼎(图2)、鬲、、簋,酒器有爵(图3)、角、、觚、尊、卣、壶、、(图4),水器有盘、盂等等。在形制上有不少特征,容易判别,如鼎多锥足,爵、平底,觚体粗矮。
这个时期青铜器的纹饰,还没有作为图案衬地的花纹,即所谓地纹。纹饰大多作带状,并常见弦纹、兽面纹和夔龙纹。兽面纹的线条圆转流动,很有特色(图3)。在带状兽面纹上下夹以联珠纹,则是当时流行设计。
铭文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青铜器上开始有了仅几个字的,以象形为特征的族名金文。
河南安阳殷墟是商代后期都城所在地,这里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中心,解放前后在殷墟发现的青铜器不胜枚举。
商代后期,青铜器胎壁都较厚,器物种类进一步增多,而且有造型多样化的特点。纹饰内容丰富,变化更加突出,不但流行通体满花,绝大多数使用云雷纹作为地纹,以填充主题纹饰外的空间,而且还出现了在图案上重叠加花的所谓三层花。于是在青铜器上形成了富丽繁缛之风格。
以故宫博物院的三羊尊为例,这件珍贵的大型盛酒器,气势雄伟,肩部装饰的三只高浮雕卷角羊头,形象逼真。此尊是经过两次铸造而成的,先铸尊体,并在肩部相应的位置上预留孔道,然后在孔道上再搭陶范,铸制羊头。合范法铸造工艺,这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三羊尊腹部纹饰华丽,在云雷纹地上有三组兽面纹,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兽面上最能传神的眼睛,极富于神秘的色彩。繁缛与神秘,正是这一时期青铜器艺术的一个突出特点(图5)。
迄今发现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殷墟吴家柏树坟园出土的后母戊(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重达875公斤。这件巨大的青铜鼎表现了商朝后期的发达和人民的创造力。
青铜器有许多动物形的容器,可作立体雕塑观赏,如象尊、犀尊、豕尊、羊尊等等。最常见的是卣,卣象两相背而立(图6)。这一类青铜器,大多数饰有通体的复杂花纹。
商代后期青铜器不仅有发达的礼器,还有众多的兵器和乐器。青铜兵器包括用于远射的青铜镞,扁平凸脊双翼。用于格斗的戈,分曲内、銎内、直内三式。垂直装,可以横击,啄击和钩杀。矛为刺兵,扁体、中脊、侧刃(图7)。直体翘首的大刀,单面侧刃,是用于劈砍的兵器。钺多用于刑杀,多有威武生动的纹饰,是权威的象征物(图8)。防护装具有青铜胄(头盔),上有兽面形等纹饰。青铜乐器常见的是一种编铙,多以3至5个为一组。使用时口向上,敲击口沿,奏出高低不同的音响。它被认为是钟的前身。
此期青铜器纹饰中动物纹样大大增加,最典型的花纹是具有神秘色彩的饕餮纹,其形状多变,一般尾部下卷,鼻额突出,咧口利爪,巨目凝视,雄严诘奇。有的大幅饕餮纹纹体鼓起,曲角高耸,突出器外,配以浮雕龙、虎、羊首、鹿首和牛首等动物形象,峻挺方折、精湛无比;有的全身满施饕餮纹,器体棱脊四起,深镂细刻富丽堂皇。如亚方尊,亚方(图9)等,都是晚商青铜器中出类拔萃的精品,其他花纹还有夔纹、蝉纹、蚕纹、小鸟纹等。这些动物纹样,少数是肖生的,更多的则是神话性的禽兽。
饕餮、夔等为突出代表的,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各种动物纹,此时被普遍应用,这显然与商人尚鬼的宗教意识有关。兽面形的所谓饕餮纹,是当时巫术宗教仪典中的主要标志,对该部族具有极为重要的神圣意义和保护功能。《吕氏春秋·先识览》说,“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神话失传,意已难解。但“吃人”的含义,却是完全符合凶怪恐怖的饕餮形象的。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方面又是保护的神祗。它对异族、部落是威惧恐吓的象征,对本族,部落则又具有保护的神力。所以说,饕餮纹是代表和体现了这个时代精神的青铜艺术(图10)。
殷墟期青铜器普遍出现铭文,书体为“画中肥而首尾出锋”的波磔体,有些字体结构尚未脱离图形文字的形态。故宫博物院藏其三卣,铭文记述了帝辛时期的赏赐,祭祀等内容,它们是商代铭文最长的几件器(图11)。此期有铭青铜器的多数铭文都极为简短,有的仅有一个象形性很强的字,有的由几个象形的字构成一个短语。这类铭文虽少有文例比附,但多数可以在甲骨文方国名、地名、人名中找到同形字,其中有被学者释读的则多是文献中的古国名或家族名。宗教较多的族名,一般是可以分出方国、家族、私名等几个层次的。此外,也有一小部分这类铭文是表示该铜器的方位、功能,或是八卦符号等,并不属于上述内容范围。族名金文最早出现在商代前期,多数属商代后期到西周早期,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时期仍有少数残存。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组织结构的真实状况。
Ⅶ 青铜时代的工具有哪些
1、战国。我国的青铜器时代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青铜器。而经过夏朝的发展,商朝、西周就更加丰富。战国中期以后,青铜器作为贵族阶层身份象征的礼器作用已经基本消失,用鼎制度尚存,但已经不严格。青铜器基本上用于生活实用,青铜工艺也逐渐衰退。青铜器在大部分地方的作用被其他金属器(例如铁)所代替,青铜器用于礼器的青铜时代逐渐消逝,铁器开始大量用于工具、兵器、农具等方面。
2、青铜器时代大致分为二里头文化时期,商代前期(二里岗文化时期),商代后期(殷墟文化时期),西周时期至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战国中、晚期六个发展阶段。战国后青铜时代虽然结束,但是青铜器从未退出过历史的舞台,青铜佛造像、铜镜等一直流行到近代。由于青铜时代青铜器的精美,后世朝代还有仿制品出现。
3、 青铜铸造的文明,成就了一段永恒的记忆。世界各文明古国先后都出现过不同发达程度的青铜时代,但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青铜器从多方面真实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珍贵文化遗产。
Ⅷ 鉴定青铜器需要什么工具
需要一双明亮的眼睛
Ⅸ 中国古代青铜器中传世的金属工具主要有哪些
中国古代青铜器中传世的金属工具,以铁制为多,铜制较少。主要有铲、镢、铧、锄、斤、锯、凿、锥、削等。(1)铲铲土除草用的农具。商代的铲形体较长,西周铲较小,战国时期的铲向方形演变。(2)锥穿孔用的工具。商代的锥形为细长扁条形或细长条形,战国和汉代时有的末端有环,可以穿系佩带。(3)镢破土起土用的农具。体较长大,单斜面或双斜面刃,顶端有长方銎,銎中安方木,方木上装柄,柄与镢体成直角,有的铜镢上部装饰有花纹。最早见于商代,春秋战国时较多。
Ⅹ 铸造青铜器要那些工具呢
先把选好的矿石加入熔剂,再放在炼炉内,燃木炭熔炼,等火候成熟,取精炼铜液,弃去炼渣,即得初铜。初铜仍比瞎历较粗,需再经提炼才能获得纯净的红铜雹明。红铜加锡、铅熔源神告成合金,即是青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