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扬场是什么
扬场是庄稼脱粒以后,人用木锨往空中扬,让风把草芥吹远些,将粮食和草芥分开。
㈡ 秋天农家打场,那些值得回忆的青春年华
秋天,对于喜欢浪漫的人或者艺术家们来说,那是个多彩的季节,而对于世代生长在这里的农民来说,这是个收获的季节。它凝聚了农民一年的祈盼和心血,就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秋的色彩岂止是五色?火红的是高粱。
金黄的是水稻
橙色的是玉米
白色的是棉花
金黄的谷子
金黄的大豆
红菇娘当然是红色的
红色的地瓜
金红的糜子
笔者1962年虚岁12岁时随家“下放”到了农村,由城市到农村,这是个不小的变化,少年正是初认识世界的起步阶段,对于认识的敏感性可能是最强的。因此由一个在城里每月只知道到粮店买粮,而转化成;到农村土里刨食的城里人来说,一切都是全新的。
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一幅幅一幕幕色彩不断的变化,年复一年的不断成长,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也在不断的积累。
笔者曾在许多网站上发表过自己写的童年到少年、青年时期的回忆文章,基本上都是片段的,本来想系统的写一篇全部连续性的长着,可是因为已古稀年龄,终有些力不从心,现只好想起一段写一段了。
这篇文章是写六、七十年代农村秋收打场场院里的故事,因为秋收是农民奋战一年到了最终收获的时刻,对于农民未来一年的生活有着极重要的意义,也是一年中最精彩的时刻。
进入9月份,在秋收前就需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六七十年代农村是集体所有制,以生产队为基础的劳动分配制度。
每个生产队都有长期的或临时性的“场院”,是用来“打场”的,这里的“场”读chang二声,音;常,所谓“打场”,就是脱粒谷物,所谓“场院”,就是堆放谷物和谷物脱粒的场所。
“场院”是黏土经过碾压而成的,就是用这种石磙用畜力拉着碾压,一般用黄土,再适当浇水碾压,达到硬实不起砂,类似混凝土水泥。场院有永久性的,也有临时性的,但是每年秋天都必须碾压。
场院的大小根据生产队人口的多少而定,庄稼在收割完一般在地里就已经晾得半干了,这时候用大车拉到场院里,然后堆成垛保管。堆垛需要一定的技巧,要保证不歪斜,不漏雨水,一般需要经验丰富的老把式来承担。
一般谷子大豆要堆圆形垛,高粱堆长方形垛。
花生堆成这样的果实朝外的窄垛,即使淋雨也很快能干,不能捂霉了花生。
从地里将各种谷物拉到场院后,秋收前期就告一段落,这叫“上场”了,这一般的时间在十月中旬(东北)左右,下一步就要“打场”了。
通常先打高粱
打出来的高粱保存在准备好的仓里
然后开始庆芦打大豆
记得当年打场时,半夜一两点钟起来“铺场”,首先拆开垛,将大豆砍开捆,用叉子挑开在场院中铺匀,厚度一致,然后用牲畜拉的石磙子在上面碾压,誉渗带根据场院大小可安排四五个磙子,都互相栓着,赶磙子的人只牵着前面领头的牲畜。场铺好后,只留下两个人换班赶磙子,其他人回去睡觉,两三个小时后来“翻场”,“翻场”是将碾压过的大豆用木叉上下翻过来,使能够两面全都能压到。一般需要“翻场”两三次。
为什么要起早“铺场”,这是因为一定要保证在上午压好场,这样才能保证下午将今天打的场收拾利索。
注意,赶磙子的人手里总拿着一个“干瓢”,你知道是干什么用的吗?这是用来接牲畜拉的屎的,是为了不污染粮食用的,虽然笨点,但是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许多没见过打场的朋友问过,这种看似拖把的东西是干什么用的?
这是打场时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叫“连枷”,用头上稍有弯的长杆,头上钻孔,穿一约半尺长木轴,将五六根(根据棍子的粗细,可多可少)大拇指粗的腊木棍子用皮条或绳子绑成扁排状,再将另一小头绑在短木轴上,这样就成为可以转动的“拍子”用它来抽打谷粒,这就是连枷的构造。
有一个老规矩;这场上无论有多少人打连枷,只能听到两个节奏,就是一上,一下,不能听到像下饺子似的噼里啪啦的!这有点像劳动号子一样,有鼓动力。
场院里常用的工具,木掀,连枷,木叉。
有个歇后语;耗子捞木掀——大头在后头。就说的这个木掀。
场院用的石磙与碾盘上的碾砣不一样,仔细看能分辨出来。
“起场”,打干净的桔棵用木叉挑走,将谷粒攒到一起,这叫“起场”
然后就开始“扬场”了,“扬场”就是用木掀撮起谷物,迎着风扬出去,利用风力吹散谷粒,谷莠,和草叶等,使谷粒分离出来,这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有道是;顶风扬场,顺风簸簸箕。扬场要看好风向,把握好力度,扬出去的谷物要散落开,不能是一喊兄大团。
关内一般多用木制的吹风机,东北没有。
另外这个扫扫帚的很重要,叫“掠场”,要很准确的分开谷粒和粃粒,这个活需要经验丰富的人来干。
还有簸箕簸,筛子筛等等工序,就不细说了。
打谷子,将谷子穗对穗铺成大圈,用磙子压连枷打,然后将里圈的谷物用木叉翻到内圈,再将外圈的谷物翻到里圈,然后在外圈铺新的谷物,如此循环。内圈打好的谷草捆好拿出去。
八十年代起就逐渐有了拖拉机,当然拖拉机的效率比畜力要强多了。
“摔花生”,花生脱粒过去只是靠人工,大家围坐在场院中,面前放一块粗木头棒,抓着几绺花生秧,向木头摔去,摔落花生,在生产队无论是拔花生还是摔花生,都不限制吃花生,但是你不能往家拿就行,有时候在花生地附近干活,在休息的时候还集体烧花生吃,可惜这些只能是美好的回忆了。
玉米不用脱粒,这样整棒放在通风的仓子里,好存放,用时再脱粒。
当年插队的地方高粱种的特别多,占粮食分配比例百分之七十多。
往事如烟,一瞬百年,只有通过不断的回忆,才会觉得过往和今天的苦甜,许多故事如果今天我们不说,那么真就会永远被淹没了,那么留住这些记忆,就是笔者的心愿!
谢谢朋友们关注!
㈢ 一些农活的工具的名字说下
平地或耙地是爬,人工翻地是铁锨,刨地的是锄头,除草的是除草机、喷药的打药机,,耕地的是犁,割草的是镰刀,收割是收割机,打场用的是风车,脱粒的是打谷机,磨面是磨盘,背草的是背箩,装东西的是箩筐,榨油是榨油机,浇灌的是抽水机或喷灌机,
㈣ 农村用的那种用来把场地压平晒小麦的圆柱形的石头工具叫什么
碌liù 碡zhou,又称碌轴,汉族农业生产用具,是一种用以碾压的畜力农具。总体类似圆柱体,中间略大,两端略小,宜于绕着一个中心旋转。用来轧谷物、碾平场地等。在中国甘肃、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份的农村大量使用。
㈤ 老鼠拉木锨歇后语
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边
㈥ 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年的农忙时候,农村耕地常用的是哪些工具呢
镰刀,在农村一直离不开的农具,儿时每逢粮食收获季节,家家户户都在地里,农民们排成队手拿镰刀抢收麦子,那种场面非常壮观。
木犁可能很多人都没见过,但是在农村生活的小伙伴们,绝大部分全是见过的,即使自身没有使用过,也见过别人用过。每一年春季的情况下,大家本地的牛就陆续派出,自然,也离不了木犁这类专用工具,全部犁身除开耙地的那个地方是铁,别的地区全是木材制做的,但是还有一些犁是全铁制做的,这类犁较为重,并且也贵,在农村,用得较多的便是木犁。
㈦ 农村打麦子的工具叫什么
_枷。
拼音:liánjiā。
脱粒用的农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板构成,用来拍打谷物,使子粒掉下来。
_枷起源于我国,历史悠久。据《国语·齐语》记载,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当时的齐国(在今山东半岛),首先使用_枷打麦。_枷,那时称“枷”或称“拂”。从唐朝算起,这种打场的农具定名为“_枷”,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明代着名科学家徐握唯光启所着《农政全书》,对“_枷”作了专门记述。现在,各地油菜、麦子等谷物脱粒主要使用脱粒机,但在偏远乡村,_枷依旧是脱粒的主要工具。
(7)农村以前扬场用的工具叫什么扩展阅读: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很多以前用的农具也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1、镰刀
最主要的收麦工具。用镰春差刀割麦子,分“走镰子”割和“围镰子”割。
“走镰子”就是弯着腰,左手搂麦,右手握镰,向右后方割拉。男人们一般都采取这种姿势,速度快,但麦茬较高。“围镰子”是妇女们常常采用的姿势,半下蹲,虽然效率较慢,但割出的麦茬比较低,累了还可以就势座扒皮皮下歇歇。
2、架子车
一种交通、运输工具。具有悠久的历史,系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农村主要运输及交通工具,是农民的重要生产资料。因其制造成本低,使用方便,在农村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3、辘轴
打场是用碌碡将晒干的谷物反复滚压辗打,使粮食与秸秆和粮糠分开。打场结束后,用木叉将秸秆挑出后,剩下的是粮食与粮糠,便可以开始扬场了。
㈧ 农民在耕地的时候都用到了哪些器具
按照过去传统的使用工具,一般有牛拉的用于翻地的铁犁、用于碎泥土、平整田地的耙;用来挑运秧苗的秧架子;除草用的杵头、锄头;开沟阻缺用的铁锹;灌溉用的水车、治虫用的喷雾器、运送人与动物粪便的簸箕、粪瓢和粪桶;捞河泥用的泥夹子;收割用的镰刀、脱粒用的木制谷桶、甩耙、人力踩动的脱粒机、柴油机带动的脱粒机;运送谷物的稻箩、扁担、独轮车、板车;平整场地的石磙;叉秸秆、耙秸秆用的叉子、耙子;翻晒和收拢谷物用的木扦、木耙;筛选谷物的风车、扬谷扦;用来存放谷物的围席;还有农民来遮阳挡雨的草帽、斗笠、蓑衣。
㈨ 农村用来扬稻谷的叫什么工具,就是上面只有两个叉叉
农村用来扬稻谷的叫:先盘(音)
农村打稻谷后用来翻稻草的叫扬叉
㈩ 从前农民种田最常用的是什么工具
一、耕地整地工具
1、汉代畜力犁成为最重要的耕作农具。
2、魏晋时期北方已经使用犁、耙、耱进行旱地配套耕作。
3、宋代南方形成犁、耙、耖的水田耕作体系。
二、灌溉工具
1、商代发明桔槔。
2、周初使用辘轳。
3、汉代创造并制作人力翻车。
4、唐代出现筒车。
三、收获工具
1、春秋时出现的脱粒工具梿枷在我国南北方通用。
2、清选工具以簸箕、木扬锨、风扇车为主,风扇车的使用领先西方近千年。
四、加工工具
1、汉代出现了杵臼的变化形式踏碓,石磨盘则改进为磨,砻。
2、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碾。
3、元代棉花成为我国重要纺织原料,逐步发明了棉搅车、纺车、弹弓、棉织机等棉花加工工具。
五、运输工具
担、筐、驮具、车是农村主要的运输工具。担筐主要在山区或运输量较小时使用,车主要使用在平原、丘陵地区,其运载量较大。
六、播种工具
1、耧车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播种工具,发明于东汉武帝刘秀时期。
2、宋元时期北方普遍使用。
3、北魏时期出现了单行播种的手工下种工具瓠种器。
4、水稻移栽工具――秧马,出现于北宋时期,它是拔稻秧时乘坐的专用工具,减轻了弯腰曲背的劳作强度。
七、中耕除草工具
1、铁锄是最常用的旱地除草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
2、耘耥是水田除草工具,宋元时期开始使用。
(10)农村以前扬场用的工具叫什么扩展阅读:
农具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的工具大致经历了三种类型:原始社会主要是石器,所以我们称之为石器时代,奴隶社会主要是青铜器,故我们称之为青铜器时代,而封建社会主要是铁器(战国出现铁)。
而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一个农业社会,这些材质体现到我国漫长而灿烂的农具发展史上,表现为一系列重要的农业工具的创新和传承。而这些农具的演变也印证了我国农业历史的沿革。
1.耒耜:传说中最古老的工具,是一种翻土农具,大至出现在炎帝时期。其发明开创新汉族的农耕文化,木制品。
2.铜铲:铲土除草用的农具,出现于商代,青铜制品。
3.牛耕:一种(脚踏耕具)播种工具,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标志着农耕社会达到新的高度。
4.锄:一种翻土农具,出现于西周时期。
5.铁犁:耕翻农具,始于战国,标志着人类发展的新时期,人类改造自然斗争进去新阶段。另外,汉初使用犁壁,铁犁牛耕得到推广。
6.耧车:播种工具,汉初最先产生。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下令全国推广,促进农业发展。
7.耦犁:二牛三人一组耕地农具,出现于西汉。
8.铁锹:一种耕地、铲土的农具。出现于西汉。
9.东汉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10.翻车:一种农业灌溉工具,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曹魏。
11.曲辕犁:一种翻土农具,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江东地区。它是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
12.水转筒车:亦为农业灌溉工具,出现于隋朝,兴盛于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