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具五金 » 书法的工具怎么摆放
扩展阅读
政务大厅如何节约资源 2025-07-24 11:22:40
钻石戒托怎么计算 2025-07-24 11:01:02
用什么工具挖茶盘 2025-07-24 10:58:46

书法的工具怎么摆放

发布时间: 2023-03-17 01:03:24

① 我想练毛笔书法啊。要准备什么东西啊

要准备书法文具,指的就是:笔、墨、纸、砚、裁纸刀、镇纸、水碗。

1、笔

1.1、毛笔标准 尖、齐、圆、健;

合格的毛笔有四项标准:“尖”、“齐”、“圆”、“健”,合称为笔的四德。

这样,运笔就能稳实而灵活。掌虚的目的是使手掌的筋骨肌肉放松,否则手指和腕部就会僵直、紧张,不利于运笔。掌竖,就是执笔时手掌要尽量竖起来。掌竖才能笔直,笔直才能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运转自如;否则,就会导致笔管歪斜,笔锋不正,笔画易成偏锋病笔。腕平,是指手腕与桌面要平行。

② 书法的入门基础知识

书法的入门基础知识

书法的入门基础知识,书法之用笔之法,目的在于通过毛笔和笔毫在纸面运动,写出有骨有肉有生命力的线条来,练就一手好字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下面看看书法的入门基础知识。

书法的入门基础知识1

一、楷书的的基础知识

1、书法的工具:

笔、墨、纸、砚、统称为“文房四宝”

笔:我们伟大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使用毛笔了。普通用的毛笔可分为三大类:硬性(狼毫)、中性(兼毫)、和软性(羊毫)这都是根据毛的软硬区分的。我们现在用的“白云”笔,就是兼毫笔,适合初学爱好书法的人使用。

墨:我们在写字之前将墨汁倒入砚台里,最好加少许水,在放入少些洗衣粉或==这样墨汁比较细腻均匀。但是注意不要往墨瓶里加水,否则墨容易臭。每次写完字之后,应将剩余墨汁倒掉,将砚台刷洗干净,将毛笔尖用清水冲洗干净,这样可以保持毛笔使用的耐久性。

纸:通常我们在家练习的时候还可以用旧报纸或薄白纸练习,可以使用一些书法田字格宣纸,涩面用墨有渗透性很好。

砚:练习毛笔字是还需要:笔架、毛毡、笔洗。枕尺等用具。

2、书写姿势:

毛笔字主要是靠腕力,用腕力带动指力的活动来执笔,但也要有正确的书写姿势。身要直、两腿自然放平。

写字正确坐姿:头正、身开、臂开、足安。

头正:头要端正,稍向前倾孙前俯,目注于纸上:

身正:身体正直端坐。挺胸肩平,上身向前倾。不可后背弯曲,胸口离桌边保持一拳左右的距离。

臂开:右手执笔,左手按纸。两臂自然地向左右撑开,两肩平而放松。

两足:两脚自然安稳地踏在地面,不向前交叉,不向后弯曲,不要踏在桌下面的横牚(cheng)上。

写毛笔时,五指的指尖稍用力,执得紧一些,“紧”就是“实”。但不能执得过死,否则,指腕运转不灵活,写出的字僵直呆板。但也不要过松,执笔松写出的字软而无力,无风神。

执笔的高低根据书写字的大小而决定。写小楷字执笔要低,写中、大楷字则执笔要高一些。一般执笔离笔头的根部约二寸左右为好,写行、草书笔要再高一些。

3、运腕法:

执笔讲的是指法,运笔讲的是腕法,写字除执笔稳之外,还要善于运腕,只要运腕得法,才能写出雄强健力的汉字来。腕法可分枕腕、枕肘、悬腕三种。

书法的入门基础知识2

练字有什么好方法?

这个问题很重要。临帖是练字的不二法门,是最容易见效的正确方法。书法与绘画不同,绘画要"写生",书法要"写熟",这个"熟"就是把字帖的字临熟,只有熟才能生巧。有的朋友虽然能坚持每天临帖,而且临的数量也很多,但就是不见效果,这说明临帖的方法不正确。

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白临帖的正确方法,临帖的要求是"精准",方法是"斤斤计较",古人甚至要求临写的字与字帖的字能升汪重合起来,分毫不差。在临写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之前,要预先观察这个笔画的位置、角度、长短,做到心中有数,下笔时才能游刃有余。临完一个字,不要着急临下一个字,先把临写的字与原字对比

比较不同之处,然后再临一遍进行修正,再对比找问题,再...如此反复多次,直到把这个字掌握,与字帖写得差不多为止。只有这样"逐个击破",才能真正把书家的东西领会于心,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持之以恒,宁少写也要好好写,每天十来个字,每个字多写几遍,先好好看字帖,再临或摹。一定要坚持,每天只需抽一到两小时专门练,几个月就能发现字比以前有改善了。还有平常写字也要认真写,回忆练字时是怎么写的,不在平常写字巩固,只会事倍功半。

同时练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会冲突吗?

只要时间充裕,两者同时练习没有任何冲突,相反还会相互促进。一方面,练习硬笔字可以完善毛笔字的结构。毛笔字和硬笔字在笔画上有粗细之分,但在结构.上没什么不同。在硬笔书写时,我们可以对古人总结的结构规律进行体会与实践,然后应用到毛笔字的书写当中。

另一方面,练习毛笔字可以丰富硬笔字笔画的表现力。人们对吵凯仔于硬笔字的审美,往往受到传统毛笔字的影响。因此,硬笔字的笔画在起笔、行笔、转笔、收笔中包含丰富的提按顿挫,整个字就会更加耐看,就会受到人们的好评。毛笔字的笔画写得越好,硬笔字的笔画也会越来越精到。

写好字和握笔姿势有关系吗?

握笔姿势与写字好坏有一定的关系。诚然,生活中握笔姿势不正确但写字漂亮的人也见过,有的人用左手执笔,也仍然能把字写好,但是,能够写一手漂亮字的人,握笔姿势绝大部分是标准规范的。正确的握笔姿势能够将手指的灵活程度得到充分"发掘",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实践"的作用。

因此,小学生一开始握笔写字,就- -定要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会对写好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的高年级同学说按照正确的握笔姿势就不会写字了,这是正常现象,因为任何转变都需要- -个过程,只要坚持一段时间,自然"熟能生巧"。改变握笔姿势要比改变丑字容易得多,改变握笔姿势都下不了决心,还有决心去改变丑字吗?

练硬笔字需要从笔画开始练吗?

是有必要的,因为好字需要好的笔画,如同好的建筑也需要好的石材。有一-定笔画基础后,就可以临习单字了。由于硬笔字小、日常写字量大、硬质笔尖等属性,决定了硬笔字与毛笔字的练习侧重点不同,硬笔练习要更加重视结构方面的.研究。

对于一个字来说,只要结构合理、美观,即使笔画的起笔、行笔、转笔、收笔没有任何修饰,整个字也不会太差。但是,如果结构东倒西歪、松垮拖拉,即使笔画再精致,对整个字的美观度也难有回天之力。

书法的入门基础知识3

枕腕

枕腕是执笔的手腕枕靠在桌面上或枕靠在左手背上书写的方法。

也有采用一种叫“臂搁”的竹片来搁手的,一般用于夏天,因为夏天容易出汗,手上的汗水容易将纸洇潮。

用枕腕法书写毛笔字,因手腕靠在桌上手很平稳,适宜于写小楷或一寸见方的中楷,但也会因手腕搁死了而难于移动。如果再写大一些的字,就要用悬腕来书写。

悬腕

悬腕是执笔的手腕悬起,离开桌面,肘臂仍靠在桌上的书写方法

这种方法,手腕活动范围比枕腕法大一些,臂和肘关节还是靠在桌上,仍然比较平稳,可写二三寸大小的大楷字。如果写对联或大字,就要用悬肘法来书写。

悬肘

悬肘是执笔的手臂全部悬空来书写毛笔字的方法。

这种方法因手臂不靠在桌上,没有一点妨碍,可以任意挥洒,不管写大字、小字都很适宜,是最佳的书写方式,也是书法家普遍采用的方法。

宋代的大书法家米芾,连写小楷字都用悬肘法来写,可见他功力有多深。

当然初学者没有必要这样做。

翰墨

义同”笔墨”,原指文辞。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

后世亦泛指书法和中国画。

《宋史·米芾传》:“特妙于翰墨,沈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摩崖

把文字直接书刻在山崖石壁上称“摩崖”。

如秦碑之《峄山刻石》,汉碑中之《石门颂》等。

碑学

清代阮元、包世臣提倡北碑后,学书崇尚碑刻风气大盛,遂有北派碑学、南派帖学之分。

又指“碑版学”,即研究考订碑刻起源、体制及新旧异同等学问。

拓本

用纸紧覆在碑帖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纹上,用墨或其他颜色打出其文字、图形来的印刷品。

③ 想学习毛笔书法 入门阶段如何学习

初 学 书 法 的 常 识

一 笔墨的使用和保养:
1.安砚:把砚台放在桌子的右上角。

2.研墨:
●倒水要适量,不要太多。
●拿墨时,食指要放在墨的顶端,拇指和中指夹在墨条的两侧。
●按墨要重,磨墨要慢。
3.发笔:
●用清水浸泡笔毫,把笔的胶质泡发。
●不要浸泡太久,以免笔管裂开。

4.掭笔:在砚台边上捻转笔锋,使笔锋顺拢。

5.洗笔:
●写完字后,用清水把笔上的余墨洗去。
●把笔放在毛边纸上吸去水分。
●把笔吊在笔架上晾干。

二、 用具的摆放:

( 一) 毛笔:

1.毛笔的种类:

●硬毫笔:笔性刚健。如:狼毫、山马、牛耳毫、鼠须、山兔、鹿毛笔。

●软毫笔:笔性柔软。如:羊毫笔。 ●兼毫笔:用硬毫、软毫集在一起,刚柔并济。笔性介于硬软毫之间。 如:长流、如意,适合初学的人使用。

2、毛笔的选择:

一枝好的毛笔要具备“尖、齐、圆、健”四种品德。

●尖~笔毫聚合时,笔锋要能收尖。 ●齐~将笔头沾水捏扁,笔端的毛整齐无不齐现象。

●圆~笔肚周围,笔毫饱满圆润,呈圆锥状,不扁不瘦。

●健~笔毛有弹性,笔毛铺开后易于收拢,笔力要健。

(二)墨:

1.墨可分为松烟墨及油烟墨:

●松烟墨:
是燃烧松枝取其烟,经过漂、筛,除去杂质,配以牛皮胶和香料加工制成。

●油烟墨:
用桐油、麻油等植物油所燃烧之烟,加皮胶、香料而制成,黑色黑而亮。

2.好墨的特点:

●质细:指墨没有杂质,结构紧密。
●胶轻:墨中配入之胶质适中。
●色黑:墨色黑中透亮,有神采。
●声清:研磨或敲击时,声音清脆而不粗浊。

(三)纸:

1.木浆纸:宣纸、棉质。

2.竹浆纸:毛边纸、元书纸。

3.宣纸:拉力较强、洁白、坚韧、耐久等特点。

(四) 砚:

又称砚台、砚池,砚的质地要细腻,才能发挥墨的效用。一般石质为主。

1.三大名砚:端砚、歙砚、洮砚。平时可采用台湾西螺所产的“螺溪砚”。

2.使用及保养:

●避免砚台表面磨损。

●书写完毕,将砚台上的残墨与墨渣清洗干净。

●加上盖子,以防止污染。

写字姿势
一、书写姿势:

1.坐姿:头正、身直、臂开(成 < >芹历形)、足安。
2.站姿:头俯、身躬、臂悬、足开(站得稳)。:

姿势与写字关系密切,对人身体有直接影响。写字有坐姿和站姿两类。

头部端正,微向前倾。

胸不靠桌,两肩齐平。

左手按纸,腰部上挺。

两脚平放,与肩同宽。

二、坐姿的要求: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头正,就是头部端正,稍微向前,头不低俯在纸前,也不向左右偏侧,有利于把字写端正;身直,即身子要坐得正直,两肩齐平,腰部挺起,身子不要靠近身边,以免妨碍呼吸;臂开,即两臂自然撑开,右手执笔,左手按纸,成均衡姿势;足安,即两脚自然放平,不要交叉或蜷腿、踮脚尖。

三、立姿要求:

头俯向桌子,与纸面保持身躬、臂悬、足开。头俯,即头向正前方向俯向桌子,与纸面保持一心多距离,这样能视线正,视角合适,照顾全局,下笔准确;身躬,即身子略向前弯,腰部不宜挺得很直;臂悬,即执得寸进尺的右手要全部悬空,胳膊肘和手腕均要离案,以利于掌握行气和章法,左手应按在左面纸上,比右手稍高的地方;足开,即两足自然分开,距离与肩宽相当,左脚向前半步,右脚稍后。

四. 执笔要领

执笔:拇指与食指夹住笔杆,其它三个指头辅助运笔,指实

拇指横撑,关节外凸。指实掌虚,五指齐力。执不宜紧,又不宜松。腕平掌�,笔杆正直。
执笔高低,因字而异。字大执高,字小执低。
三. 运笔方法
指主执笔,腕主运笔。手腕悬空,又须平覆。 全用手腕,来回运转。

基本笔画

(一)横 (勒)
逆锋向左顿笔、提笔中锋向右行、中键顿笔回锋、收笔则韧而动、有力。

(二)竖 (努)
逆锋向上、转笔向下行、顿笔回笔向上急起、收则不滞而利落。

(三)点 (侧)
藏锋落笔、转笔向上、向右行笔、向下回锋、收笔则紧而活、有致。
(四) 撇 (掠)
逆锋转右下行、撇出则承接有情。
(五)短撇 (啄)
逆锋向上、转右下、行笔、撇出则稳准而顾下一笔。
(六)挑 (策)
露锋顿笔、行笔向上、挑出则扬鞭有指。嫌培搜
(七)捺 (磔)
逆锋向上、右下行顿笔、轻提、捺出则如切肉圆拖。

书法入门与书法技艺的飞升

很多人学习书法,以为只要把字写得端庄娟秀,模仿古人的字体形似就算入门了。事实上,练习传统的字贴,选择临摹颜体、柳体、赵体、欧体、宫体等字贴,只是为了掌握字形笔画的特征,习练者通过反复的临摹,可以达到形似,掌握书法笔画的艺术风格。这属于书法艺术的皮毛,临摹字贴,是为了使自己对书法艺术有个大致地感触。至于要想达到书法入门的境地,并非是临摹就可以达到的,临摹只是给练习者打好书法艺书的基础,要想达到形神具似,这就靠临摹者通过反复习练后对字形笔划结构的艺术处理做到胸有成竹。

对于书法艺书的分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曰入门,二曰登堂,三曰入室。

一般上说来,书法入门很多人都能够做到,而对登堂与入室很多人就不甚了了。有的人练了一辈子书法,写起楷书、行楷也有模有样,但创作一副书法,却缺少胸有成竹、大气磅礴地气势。还有一类人,个人的手迹风格很重,创作书法也很有神韵,但横竖看起来,总是或缺传统书法艺术的根源。

这二者皆不算能达到书法艺术入室的最高境界。前者只能算免强登堂,属临摹渐进型,此法最耗功夫,非十年功底不可。后者只能算正式登堂,字虽有一定的神韵,但个人的手法浓厚,字形变化的神韵也显得刻板。

这里,我简单给大伙介绍一种书法艺术速成的好方法:

其一:选取一种自己喜好的字贴来临摹,通过一段时间的临摹,这可视习练者的悟性而定,快者三个月,迟者半年一载,达到对书法艺术字形笔划结构的初步艺术处理。

其二:集中找出常用的三千个字体,然后把每个字的草体都反复练习,练习到神形俱备的地步。

其三:通过对草体的习练,掌握草体的神韵之后,再学习行书的书法艺术处理,练习草体与行体,一般说来,得花上一年的功夫才能初步达到形神俱备。

其四:在掌握了书法艺术的草书、行书的神韵之后,就试者进行整副书法艺术的创作,用心领会字体笔划在整副书法艺术布局中的艺术处理、前呼后应地情趣,使自己下笔时能做到心神领会、胸有成竹。一般说来,快者用三个月,迟者半年就能掌握整体书法艺术的确布局创作了。

其五:通过以上的练习后,再反过来花上一、两年的时日,把自己最喜好的楷体临摹字贴习练至神似。

其六:最后,还要适当地对各类书法字型进行一定的临摹,熟悉各种字体的结构变化。熟话说,一通而百通,当你再次进行书法的艺术创作后,就会发现自己的品味与创作手法有了很大的进步。

总的说来,书法艺术能达到登峰造极地步,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有人说:台上一分,台下十年功。学习书法也是这样,要有耐力与毅力,相信以上的速成方法对爱好书法者有所帮助。若是真的按照一些人所说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学习书法,就算花十年功夫也未必能领悟书法艺术的真谛,也未必能达到书法艺术灯、登堂入室地境界。
回答者: 绕床弄青梅 - 高级经理 七级 6-26 11:00
我来评论>>相关内容
• 书法怎样入门?
• 初学书法买哪种毛笔好?
• 初学书法先练颜体还是柳体?
• 初学书法,选择颜真卿《多宝塔》如何
• 初学书法可不可以先临赵孟頫的楷书
查看同主题问题:书法 入门
其他回答 共 3 条
颜真卿的,我觉得不太适合,虽然有大家风范,很大气,但我觉得不太适合。我觉得欧阳询的可以。比较好学,也很好看,
回答者: 永远真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7-1 19:31
我真滴狂晕!
说那么多有用吗?
学书法最好`最快的方法就是`临描`
把你喜欢的字放一边``然后拿一张可以写字的纸照着一边的字慢慢慢慢的写``然后熟能生巧``
要注意字的走势`
OK!
我就是这样练出来滴````
回答者: zhangrunxing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7-4 01:26
中学书法讲座视频
http://www.so138.com/so/so138.aspx?id=5011
中国书法技法讲座
http://www.so138.com/so/so138.aspx?id=5010
名家教你练书法
http://www.so138.com/so/so138.aspx?id=5000
书法教程-教你写一手好字
http://www.so138.com/so/so138.aspx?id=800
书法视频教程-魏碑技法
http://www.so138.com/so/so138.aspx?id=2082
教育家魏书生对教育的看法
http://www.so138.com/so/so138.aspx?id=2696
书法经典---行书/行草/草书/隶书/楷书技法http://www.so138.com/so/so138.aspx?id=2144
小学钢笔书法教程[共5讲]
http://www.so138.com/so/so138.aspx?id=4571
小学毛笔书法教程[共4讲]
http://www.so138.com/so/so138.aspx?id=4570
书法视频教程-隶书技法
http://www.so138.com/so/so138.aspx?id=2081
少儿硬笔书法入门
http://www.so138.com/so/so138.aspx?id=267
中学书法教程
http://www.so138.com/so/so138.aspx?id=3571
少儿书法视频教程
http://www.so138.com/so/so138.aspx?id=204
毛笔书法精彩视频
http://www.so138.com/so/so138.aspx?id=1801
钢笔书法精彩视频
http://www.so138.com/so/so138.aspx?id=1747
书法技法教学视频
http://www.so138.com/so/so138.aspx?id=1537

④ 学习写毛笔字要准备什么工具这些工具怎样使用

(一)硬毫笔

硬毫笔的笔毛弹性较大,常见的有兔毫、狼毫、鹿毫、鼠须、石獾毫、山马毫、猪鬃等。

1.兔毫笔:兔毫笔历史悠久,在长沙出土的战国笔就是用兔毫制成的。它是将笔干一头劈开数片,把笔头插入后再用丝线紧扎而成。兔毫又分紫毫和花白两种。紫毫是取兔子背脊(又称箭毫)和尾巴上的毫毛制成,质软而毫健。花白比较挺利,不如紫毫柔软。

2.狼毫笔:这里的“狼”不是动物园里的那种狼,而是黄鼠狼。用黄鼠狼身上和尾巴上的毛制成的笔,弹性比兔毫笔稍软,比羊毫笔硬,只是质较脆,不耐摩擦。

3.鼠须笔:鼠须笔是用老鼠的胡须做成,所以性能坚挺。相传东晋王羲之就是用鼠须笔写《兰亭序》的。

其他硬毫笔,如山马毫、石獾毫、猪鬃笔等,笔性特别坚硬,一般初学者尚未掌握运笔归规律,不易选用。

(二) 软毫笔

软毫笔的弹性较小,较柔软。一般用羊毫、鸡毫、胎毫等软毫制成。

1.羊毫笔:羊毫笔是用山羊毫制成,其性能软于紫毫笔,由于羊毫较细、较长,适宜于写大楷及擘窠大字。

2.鸡毫笔:鸡毫笔是用雄鸡前胸之毛制成,其性能软于羊毫。

3.胎毫笔:胎毫是初生婴儿的头发,其性能极柔软。南朝萧子云(487-549)就使用过胎毫笔,可见其历史之悠久。

(三)兼毫笔

“兼毫”,顾名思义是兼而有之的意思。亦即以硬毫为核心、周边裹以软毫,笔性介于硬毫与软毫之间。一般将紫毫与羊毫按不同比例制成。比分“三紫七羊”、“七紫三羊”、和“五紫五羊”等。也有用羊毫与狼毫合二为一制成的兼毫笔,以尺寸的大小分“小白云”、“中白云”、“大白云”。也有在大羊毫斗笔中加入猪鬃,以加强其弹性。

以上硬毫、软毫、兼毫三种不同性能的笔用途也各不相同。宋以前的书家大多用硬毫笔书写,到明清,书家写的字越来越大,笔也有硬毫笔转为羊毫笔。因为羊毫较长,宜于制成大笔写大字。大致上写行书、草书一般用硬毫笔比较爽利,便于挥洒,易于起倒得势:写楷书、隶书、篆书用软毫笔,易于滋润饱满。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既可以用硬毫笔来写楷书写篆书、隶书,也可以用羊毫笔来写行草。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就用长锋羊毫笔写草书,既能写的刚健挺拔,又能柔韧涵蕴。由于笔锋长,蓄墨多,蘸一次墨能写好几个字,易表现字与字之间连绵不断的气势及墨色浓淡枯湿的变化。又因为长锋羊毫笔柔软且长,东汉蔡邕说:“笔软则奇怪生焉。”故容易产生变化无穷、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但是,羊毫笔柔软,特别是长锋羊毫笔,笔按下去后就趴下散开弹不起来,难以掌握。这时候全靠书写者以运笔的技巧来调节笔锋,而硬毫笔比较好使,由于它的弹性强度大,笔压下去再提起来时,笔锋能回复到原来凝聚的状态,所以起倒自如,颇为得心应手;但由于笔毫较硬,极富弹性,笔画又会显得过于锋芒毕露而圭角丛生,这是硬毫笔的弊端。总之,用羊毫笔要写出刚健挺拔的字来,用硬毫笔要写出平和柔韧的字来,都是很不容易的事。

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一开始就用硬毫笔,运笔无需多少技法比较省事,因为笔会帮你大忙,但久而久之,你就只能使用硬毫笔,一旦拿起羊毫笔来顿感寸步难行。相反,如果你初学时即用羊毫笔来练字,虽说开始时难度大一些,必须用提按换锋的方法才能写出合格的笔画来,但也因此而学会了使用软毫笔的方法,随着联系时间的增加,慢慢就会得心应手、应用自如。这时候你如果拿起硬毫笔来写,会感到轻松好使。

古人对于笔的使用也有很多经验之谈。认为初学时不易买很好很昂贵的笔,而主张使用劣笔,因为你如能用劣笔写出好的字来,用好笔就会更称手,写的更好。相反,如果一上来就用很好的笔,一辈子就只会使用好笔,一旦遇到差一点的笔就写不好字了。当然也不能用太差的笔来练字,这对于初学者来说,会增加难度。初唐大书家欧阳询就有“不择纸笔,皆得如志”的记载,备受同时代的虞世南的称道。

另外,从经济角度来说,正宗的狼毫笔很贵,好的“大兰竹”要卖一两百元一支,而普通的羊毫笔只要两三元,稍好一点的五六元一只足矣。而且狼毫笔因为笔毫硬,容易磨损,使用时间不畅,而羊毫笔软且经久耐用。初学者还是买一只羊毫笔经济实惠。

在买笔之前还要了解一下毛笔的型号。毛笔因型制的不同又分小楷、中楷、大楷,再大就是屏笔、联笔、斗笔、植笔等。由于各个笔厂的名称、牌号的不同,大小也各不相同。初学者可以买一支长锋羊毫笔,笔锋长度在四五厘米左右,直径在一厘米左右,这样的毛笔可以写七厘米见方的大楷字。对于刚学毛笔字的人来说比较合适。

二、 选笔的窍门

古人对毛笔的要求很高,必须符合“尖”“圆”“齐”“健”四项标准,称之为笔有“四德”。

尖,指笔头要尖,也就是笔毫凝聚在一起时要锋利。圆,指笔的四周遥远壮饱满,成圆锥状,不可在某一弧面上有缺陷或凹槽,不然的话,写到这一面时笔画就会出现缺角,不够圆满。齐,指笔发开以后,笔毫的长度要内外一致。检验的方法是,将发开的笔用手指把笔毫捏扁,使笔尖如油画笔似的呈扁平状,这时可清晰的看清笔毛的长度是否一致,好的笔应该齐平划一,书写时齐心合力,笔画圆满,起倒自如。差的笔笔毛往往高低参差,书写时在转折挑剔或出锋处常有笔毫露在笔画之外,古人称它为“贼毫”。健,指笔毫要有弹性,笔力挺健。笔按下去,笔毫铺开;笔提起来,笔毫自然回复到凝聚状。差的笔按下后就聚不起来,说明杂毛多,笔力不健。

我们在选笔时,理所当然要选具备“四德”的笔,但实际上柜台里拿出来的笔,笔毛都用胶水联合在一起,因此只能检查笔的“尖”和“圆”,至于“齐”与“健”,只有待笔发开来以后才能检查。我们可以先看一下笔锋是否尖,因为胶过的笔都是尖的,这时就不能选太尖的,因为过于尖细恐怕是几根尖毫胶过的结果,说明笔毫的锋不够齐。我们应该慢慢转动笔杆,仔细检查笔的外围笔毫是否每根均由根部一直到锋尖,其笔锋是否由每根笔毫共同凝聚而成。当然,我们也不能选笔锋已秃的毛笔,如果新笔已经很秃了,等笔发开就更是秃笔一支。我们在转动笔杆的同时要检查笔毫的周围是否圆满,有无缺陷或凹腹。另外也得仔细检查笔毫是否细,是否挺直。如果笔毛弯弯曲曲,又很粗糙,说明笔不好,待笔发开以后,笔毫会弯曲交错,笔锋不可能挺拔,笔腰会往外鼓,俗称“大肚子”,书写起来就缺乏弹性,不够劲健。好笔的笔毫根根挺直,能万毫齐力,笔就劲健。

此外,我们尚可检验的就是笔杆是否圆直,可将选中的笔在玻璃柜台上滚动一下,若滚得很圆很匀,说明笔杆圆而且直,若是滚动时笔有节奏的打浪,说明笔杆不圆不直。这种笔在运笔转换方向时不够灵活。

三、新笔的使用

新笔使用前要把笔头上的胶水泡开,这叫“发笔”。发笔时切忌用开水烫。因为开水一烫笔毫会弯曲变形。应该用温水浸泡,令其慢慢的自然发开,切不可性急的将新笔用力揿压,这样会把笔毫折断,使用时会脱毫掉毛,影响毛笔的使用寿命。对待考究的好笔更应爱惜。为了不让其笔锋应接触盛水容器的底部而受损伤,可以设法让笔空悬在水中,让其自然溶开。

也有人主张笔不要全部泡开,只将笔毫发开三分之二,意欲纯用笔的锋部,使其富有弹性。但这就使长锋笔变成短锋笔,大楷笔变成小楷笔了,蓄的墨相应减少,不利于挥洒,故应将笔毫全部发开,然后将笔提出水面,用手指将笔上的胶水轻轻的顺着笔毫往下挤压干净,再把笔浸入水中,来回轻轻晃动使笔中的胶水全部融于水中。切忌用力摇甩,更不能笔锋朝上对着自来水冲,这样会伤笔。待笔上的胶水洗净后就可蘸墨书写。

掭笔蘸墨也有讲究,一般将毛笔倾斜,使笔毫锥面接触砚面,然后顺着笔毫方向掭笔,并不断转动笔杆,边掭边转,把笔毫掭齐掭尖,使其成圆锥状。切忌倒行涅逆施,逆着笔锋捣笔。如果嫌笔中墨汁太多,可在砚边上刮去些,使笔中的墨汁适宜,到掭尖掭圆为止。

四、写完字后毛笔的处理

不少初学者做事马虎,写完毛笔字把笔一甩就不管了,这是很不好的习惯。因为墨汁里有胶水,要不了多久笔就胶死变硬,如果这时笔毛恰好是开叉的或者弯曲的,干硬后再用,笔毫仍然是开叉的或弯曲的,再也回不到原来挺直的状态。笔用完后也不能泡在砚台里或浸在墨汁瓶里,否则时间一长笔锋会变形,再也回复不到圆锥状态。

毛笔用过之后一定要将墨汁洗干净,像发笔一样在水中轻轻晃动,待笔洗干净后把笔提出水面,将笔中的水抹净,将笔毫抹直抹尖,如新发时那样使笔毛长期处于挺直的状态,然后将笔悬挂起来,笔尖要自然垂下,让其阴干。一般情况下也不要使用笔套,因为毛笔往笔套里插的时候,笔毫容易被笔套挤压得变形或折断。常用的小楷笔,因使用频繁老是洗笔也麻烦,往笔套里一插很方便,笔套的口径一定要大于毛笔的直径。有人爱将洗过的笔往笔筒里一插,笔尖朝上,笔中的水会往笔根淌,久而久之会烂根、脱毛。因此最好还是洗净后悬挂起来。

写过字后未洗笔,墨已干在笔毛上,再使用时像发新笔一样用温水慢慢发开,发笔的时间要更长一些。

第二节 墨

一、墨的种类选择

墨是写毛笔字的黑色颜料,古时候以矿物质氧化锰为墨,叫石墨。汉以后开始用松烟造墨。宋以后开始生产油烟墨。

(一)松烟墨

松烟墨是用松树枝熏出来的烟灰掺以动物骨胶捣制而成。由于骨胶会腐,故配以麝香、冰片、猪胆等药材防腐,并能解胶而增强墨的渗透力。

(二)油烟墨

油烟墨是用猪油、桐油(现在多用煤油)熏出来的烟制成的。油烟墨,色黑而有光泽;松烟墨,色黑而沉着无光。

墨的质量也有优劣之分。好的墨要求质细、胶轻、色黑、声清。

质细,指墨锭内无砂子杂质,烟质细腻。胶轻,指骨胶不能太多。胶重了,稍一研墨已很稠,但书写时笔画不黑,还滞笔。好墨胶轻,磨不多时色已黑,又书写流畅。色黑,指墨色要黑,若泛紫光则更佳。声清,是指磨墨时听不到研墨的声音,说明墨无杂质。另有一说是指敲击墨锭声音很清脆,说明胶轻。具备以上这些优点的好墨由于胶质不多,故比较脆,容易跌断,因此要注意保存。

二、磨墨的方法

先在砚池里放少量的清水。水多了,磨墨时容易晃出砚池,墨锭浸泡在水中也会使墨汁变松软而出现小墨块屑,一旦溶于墨汁里会影响磨墨的质量。如果写大字需墨量多,可分几次研磨,将磨浓的墨汁倒入别的容器,再在砚台里加些清水继续研磨。

磨墨时注意将墨锭捏正、抓平,重按慢磨,不能图快,要顺时针方向沿着圆砚的边壁画圆圈,研磨范围要大一些,不要在砚池的中心小范围的研磨。

磨墨时要求手臂悬起,与桌面平行,手执墨锭犹如执笔姿势,要用腕和臂的运动来磨墨。如果将手臂搁在桌上,只用手腕和手指的转动来磨墨,墨锭会被磨出一个斜角来。

磨墨是练习写字基本功的一种很好的手段。用正确的方法磨墨,等于在练习画圆。经常磨研,习惯成自然,拿起笔来就会画出一个很圆净而且粗细一支的圆圈来,这对以后写字,特别是写草书非常有利。

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曾以楹联“读书真事业,磨墨静功夫”鞭策学生。当代另一位书法大师高二适先生也有“人言磨墨墨磨人,磨穿铁砚始堪珍”的诗句。他们都道出了磨墨能培养人的耐心,锻炼人毅力的丰富内涵。

墨要磨浓,这“浓”是有一定限度的。太浓了,稠如泥浆,胶住了笔,难以写字;太稀,墨水渗透太快,笔迹会在纸上洇出一大圈水渍影,使笔画模糊不清。墨浓要适中。

怎么才算适中了呢?从研墨的痕迹中可以看得出来:如果墨锭磨过后,墨汁很快把研磨的痕迹淹没了,说明墨汁还不够浓,可以继续研磨。磨墨是很费时的,可以边磨墨便看书或读帖,不要浪费时间。如果墨锭磨过的地方留下清楚的研磨痕迹,同时,墨汁慢慢地将磨痕淹没,说明浓度适中。如果墨过后的痕迹静止不动,说明太浓了,可以适当稀释。另外一种检验浓度是否适中的方法是,用笔尖蘸少许墨在宣纸或元书纸上点一下,看墨点渗出的情况,如果墨浓如漆、墨点略有渗出,证明已磨好,可以写字了。

磨墨好后要注意两点:一,墨锭不要留放在砚池里,防止墨锭胶在砚面上取不下来;二,要把墨锭上的水分揩掉,免得浸水的部分墨汁酥松而掉下墨粒来。

三、墨汁的使用方法

墨汁有两种,一种是书画墨汁,一种是普通墨汁。性能和用途也略有不同。

书画墨汁有一得阁、中华墨汁、曹素功等品牌,其浓淡适中,又不滞笔,利于挥洒,故为书画家说乐用。用这些墨汁写的作品墨迹不会洇出,可以装裱。不过,墨汁都属“宿墨”,是指隔夜磨的墨。隔夜的墨胶会凝滞,流动性就不如新磨的墨好。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可再兑一点清水,然后用墨锭稍加研磨。

用书画墨汁虽然方便,但含有防腐剂石炭酸,故对宣纸有腐蚀作用,用墨汁创作的书画作品年代久远后,墨迹处的纸质易风化。

还有一种普通墨汁,价格比书画墨汁便宜的多,书写很流畅,缺点是不能装裱,因为一遇水,笔迹处就会洇出墨汁来。但对初学毛笔字的人来说,却是价廉物美的佳品。

为防止将笔中的水分带到墨汁瓶中造成墨汁变质,使用墨汁写字时,要将墨汁倒在砚池里用,用多少倒多少,未用完的不可再倒入瓶中。有人用过的墨汁发臭,就是将笔伸进瓶中使用或在瓶中兑水造成的,因为水中有微生物,特别是夏天,很容易坏墨。

第三节 纸

一、写毛笔字的纸

书法作品一般都写在宣纸上,因为宣纸最善于表现墨色的枯湿浓淡。但宣纸原料为檀树皮,制作工艺复杂。古人有“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之说,故宣纸价格昂贵。初学毛笔字一般用元书纸、毛边纸等价格低廉的纸。

我国古代的一些大书法家,甚至不用纸也练字。汉魏的大书家钟繇就曾用树枝木片在地上练过字,晚上睡觉还用手指在被子上比划着练字,据说把被面子都划通了。唐代颜真卿自幼丧父,家境贫寒,缺乏纸笔,他母亲就叫他用笤帚蘸了红土在墙上练大字。还有个叫怀素的和尚一天到晚在木板、木盘上练草书,最后把板、盘都写烂了、写通了。他还种了一万多株芭蕉,专门拿芭蕉叶来练字。

现在造纸工业非常发达,但铜版纸、道林纸等既光滑又白净的纸不宜用来练字,因纸面过于光滑,写的纸容易飘浮,练不出笔力来。在机制纸中,旧报纸比较粗糙,吸墨性能也还可以,初学毛笔字者完全可以废物利用。

但在报纸上写字墨迹不易洇出来,笔在纸上停留时间长短都无所谓,再写宣纸就很不适应。因此,有了一定的基础,还要经常在元书纸上练字,笔在元书纸上稍一停留,墨即向外洇出,要写好会有一定的难度。宣纸性能比元书纸更敏感,渗透力更强,难度也更大。所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拿元书纸来练,待练到一定时候,对元书纸性能已完全掌握时,再练宣纸,就容易多了。

二、宣纸的种类及性能

宣纸因安徽宣城生产书画纸而得名,宣纸已成为中国书画用纸的代名词。现在生产宣纸的地方除了安徽外,还有四川的夹江宣、浙江的富阳宣和温州的皮宣等。宣纸是用檀树皮沤制的皮料和稻草沤制的草料,根据不同的比例配置而成。皮料占40%的宣纸叫绵连,皮料占60%的叫净皮,特净用的皮料更多,占80%,皮料越多,纸质越佳,拉力越大,越能盛得住墨。绵连较薄,不易表现湿墨及枯笔,故较适宜写楷书及小行草书,对初学者比较容易掌握。纸质厚的净皮、特净很能反映墨色的变化,枯湿浓淡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又能盛墨,故能写大字,写篆、隶、大行的草书。当然厚纸要比绵连难写,但表现力强,书画家都爱用。以上这些能使墨汁沁洇出来的宣纸统称为生宣。

另一种宣纸叫熟宣,水墨在宣纸上洇化不出来,故适宜于写小楷或画工笔画。书法家们因熟宣无法表现湿墨的变化,一般不用熟宣来进行书法创作。

另外,宣纸的规格又以尺寸的大小分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一丈二……选购时要注意宣纸质量的优劣。好的宣纸表面光洁白匀,无杂质、黑斑和破损,用手摸时感到比较绵柔,对着日光照去,能看到一团团如棉絮般的云团,“云”越多说明檀树皮越多,纸质愈佳。也可在纸角用舌头舔一下,检验其洇化程度,如果一点不吸水,水仍浮在纸面上,说明是熟宣,如果水吸下去,并略有洇开,说明是生宣。

在使用宣纸前,先要了解一下所用宣纸的性能。如果纸质好而且比较绵厚,墨汁中要兑以清水调匀后使用;如果纸质好而且比较绵厚,墨汁中要兑以清水调匀后使用;如果纸质较薄,墨汁中可少兑甚至不兑水使用。也可先用毛笔蘸些墨汁在所用宣纸纸角上点一下,看其墨汁洇出速度及大小范围,如果洇的快、且范围大,说明纸质薄,墨要浓一些,书写速度要快一些;如果墨点洇出速度慢且范围小,说明纸密质厚,墨可适当稀一些,书写速度放慢些。有的宣纸纸质较差,墨迹会灰,要用浓墨书写,不然,字会缺乏精神。

第四节 砚

一、砚的种类

砚台是磨墨、盛墨用的必备工具,最名贵的砚台是端砚和歙砚。

端砚产于端州,即今广东省肇庆高要县。端砚的特点:“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磨磨寂寂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端溪砚史》)也就是说,好的砚台质地细腻,磨墨时,既发墨(容易磨的浓)又没有声响,而且墨还不易干燥。因此端砚的湿润细腻是驰名中外的最佳品。但价格昂贵,是收藏家的珍品,不是初学者应该追求的。

歙砚产于安徽婺源县(古属歙州),质地坚润。宋代蔡襄、苏轼都有诗盛赞歙砚,也是上好的佳品,但质地略逊于端砚。(有人提出疑问,说婺源古属歙州,后被划分出去,所以这里说歙砚产于婺源不妥。但我个人认为是,尽管婺源已经被划分出去,但这段历史是事实。也就是说,无论婺源属于哪里,歙砚都曾经是产于这里,而且是以以婺源龙尾山下溪涧中的石材所制最优。——要感谢认真阅读这篇日志的豆友,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议和疑问。么么~一起努力练习吧~)

另外还有山西绛县的澄泥砚、甘肃临洮的洮河砚,以及用砖瓦式的土坯烧制的普通砚台,叫砖砚或瓦砚。

二、砚台的选择及使用方法

对于初学毛笔字的人来说,砚台无需考究,一般的砖瓦砚就可以了。不要选雕龙刻凤的工艺砚,选普通的圆形带盖、壁薄池深的为好。一者盛墨多,利于写大字;二者用完了一盖,既防止干燥,又不易落灰。

选购时要注意砚面平整,不能有裂缝,石质细腻,但又不光滑如镜,太光了磨墨不下墨;但又不能太粗糙,砚面粗糙,磨墨声大,磨出来的墨粒太粗,影响墨韵,还会伤笔毫。

初学者,如果用普通墨汁练字,选用了一个类似于小碟子的容器也行,只要能盛墨汁、能掭笔便可以了。

砚台要注意经常清洗,保持砚面的清洁。砚池中宿墨干涸后不洗干净再倒入墨汁重新使用,墨汁里会出现好多小颗粒,一者伤笔,二者胶重,书写时笔不舒畅,三者书作在装裱时会因墨粒而跑墨。因此,古人有:“宁可三日不沐面,不可三日不洗砚”的说法。

洗砚也很有讲究,一不可用开水洗砚,二不可用硬布或杂物擦洗。古人很爱惜砚台,用莲蓬去子以后的软壳洗砚,现在可用塑料海绵来洗。如果砚台里宿墨干涸太久,已成硬块,切不可用铁丝刷或利器去剔刮,可在温水或清水中浸泡待墨块松软后,用塑料海绵擦洗干净。

第五节 镇纸

镇纸,即指写字作画时用以压纸的东西,现今常见的多为长方条形,因故也称作镇尺、压尺。
一、镇纸的起源
最初的镇纸是不固定形状的。镇纸的起源是由于古代文人时常会把小型的青铜器、玉器放在案头上把玩欣赏,因为它们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们在玩赏的同时,也会兴手用来压纸或者是压书,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一种文房用具——镇纸。
最初的形态基本上是青铜器等金属制造,明清逐渐发展采用玉质、石质、瓷器、紫檀木、乌木等材料制作的,其中以石质的为多;在造型上由于文人印字、刻砚之风日盛及对联的广泛应用,镇纸也以长条形为主,更是以成对的形式为主,上面刻诗词格言,或画竹梅菊兰之类,既实用,又有艺术欣赏性,特别是摆设很讲究的书房里,镇纸在体现主人爱好、情趣等方面,当有画龙点睛之妙。

二、镇纸的选择和使用
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镇纸,对于初学者,可以不作为考虑的范围之类。当然,如果有财力、有机缘,收纳一个颇具特色的镇纸,为书画生活增添色彩,倒也是件趣事。一般来说,可以先考虑普通木质镇纸,价格相对便宜,且颇能营造出笔墨生香的意蕴。至于玉石、金属、紫檀木等镇纸,价格稍贵,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做一一说明。总之,想练好字,最重要的是坚持,至于外在的物件,随心就好。

【有人提到镇纸,这里就加上一小部分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是资料的收集、整理,有一部分原创,有一部分非原创。当初是为了督促自己学习而贴的日志,没想到有很多人关注,所以在此说明一下。】
参考豆瓣
http://www.douban.com/note/156196987/

⑤ 站着练书法,买什么样的桌子高度是多少为好

站着练书法,书案的高度丛配族需低于腰,卖旅齐小腹即可。如果过高,与坐着练习没有区别,达不到腿、腰、臂、腕、指、眼协调练习的目的。且大纸幅的换行也渗弊会很困难。一般中国人的身材,标准案高(80cm)就可以,如果身材过高或过矮,可以根据需要定制。书案的大小,视个人条件而定。一般来说,如果写六尺以上的纸幅,‍书房面积足够,尽量大一些,笔、墨、纸、砚、盂、毡等工具的摆放才不窘拘。

⑥ 文房四宝如何摆放

文房四宝——笔

笔的起源

我国的书法和绘画是世界文化史上独具风格的优美艺术,而用来书写和绘画的工具——笔也是世界文化史上重要的创造发明。古时候对笔的称呼,楚称“聿”,吴称“不律”,燕称“弗”。秦统一六国后,才统一称“笔”。

古代制笔的原料,主要是兽毛,人类最初曾经利用过各种禽、畜毛来制笔,如鹅毛、鸡毛、雉毛、羊毛、羊须、鹿毛、猪毛、豹毛、虎毛,有的还用人须和胎发等。从长期实践中逐渐得出兔毛是最好的制笔原料,选用兔毫时,又以秋冬为上,取其健坚,春夏兔毛则不堪用。至魏晋又出现用鼠须制笔,世所谓鼠须栗尾者也,共锋健于兔毛,唐人制笔仍以兔毫为主,还出现紫毫名称,就是韧性较强的老兔毫。到宋代以后,吴兴的湖笔才大量用羊毫制作,吴兴的山羊毛,毛细,锋嫩、色白、质净,是极好的制笔原料,湖州除生产最负盛名的羊毫笔,同时开始生产狼毫、紫毫、兼毫笔。

我国制笔的历史悠久,一般地说,自有书契以来,便开始使用笔了,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新陶器,其表面所绘动物图案及几何纹样,笔触清晰流利,可见那时就已应用毛笔了。至商代,在安阳殷墟发掘中,发现一片写有“祀”字的陶片,笔锋宛然,后来又出土过写有朱笔痕迹的陶器和一些先写后刻卜辞文字的甲骨片。并且在甲骨文中出现相当多的“聿”字,也就是笔字,以上说明,我国的毛笔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已经使用得较为普遍了。

笔的判拆种类

笔之种类甚多,现在所使用的,以紫毫、狼毫、羊毫及兼毫最为重要。

紫毫笔乃取野兔项背之毫制成,因色呈黑紫而得名。南北方之兔毫坚劲程度亦不同,也有取南北毫合制的。兔毫坚韧,谓之健毫笔,以北毫为尚,其毫长而锐,宜于书写劲直方正之字,向为书家看重。白居易紫毫笔乐府词云:“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将紫毫笔的特性描写的非常完整。但因只有野兔项背之毛可用,其值昂逗则贵,且豪颖不长,所以无法书写牌匾大字。

狼毫笔就字面而言,是以狼毫制成。前代也确实以狼毫制笔;但今日所称之狼毫,为黄鼠“狼”之“毫”,而非狼之毫。狼毫所见的记录甚晚,有人也以“鼠须笔”即狼毫笔,则狼毫之用便可推至王羲之晋代之前,但无法肯定。黄鼠狼仅尾尖之毫可供制笔,性质坚韧,仅次于兔毫而过于羊毫,也属健毫笔。缺点与紫毫相似,也没有过大的。

羊毫是以青羊或黄羊之须或尾毫制成。考其始于南北朝之前,至秦时蒙恬改良之新笔已成制笔材料。书法最重笔力,羊毫柔而无锋,书亦“柔弱无骨”,故历代书法家都很少使用。羊毫造笔,大约是南宋以后才盛行的;而被普遍采用,却是清初之后的事。因为清一代讲究圆润含蓄,不可露才扬己,故只有柔腴的羊毫能达到当时的要求而被普遍使用。羊毫的柔软程度亦有差等,若与纸墨佩合得当,亦能表现丰腴柔媚之风格,且廉价易得,毫毛较长,可写半尺之上的大字。

兼毫笔是合两种以上之毫制成,依其混合比例命名,如三紫七羊、五紫五羊等。蒙恬改良之笔,以“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即属兼毫笔。兼毫多取一健一柔相配,以健毫为主,居内,称之为“柱”;柔毫则掘指枣处外、为副,称之为“被”。柱之毫长,被之毫毛短,即所谓“有柱有被”笔。而被亦有多层者,便有以兔毫为柱,外加较短之羊毛被,再披与柱等长之毫,共三层,所以根部特粗,尖端较细,储墨较多,便于书写。特性依混合比例而不同,或刚或柔,或刚柔适中,且价廉工省,此皆其优点。

湖笔千年渊源

湖笔

湖笔:亦称湖颖,是"文房四宝"之一,被誉为"笔中之冠"。

我国的毛笔,起源甚早,而“湖笔”之闻名于世,当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元以前,全国以宣笔为最有名气。苏东坡、柳公权都喜欢用宣州笔;元以后,宣笔逐渐为湖笔所取代。据《湖州府志》记载:“元时冯庆科、陆文宝制笔,其乡习而精之,故湖笔名于世。”“湖州冯笔妙无伦,还有能工沈日新。倘遇玉堂挥翰手,不嫌索价如珍珠。”人们愿以千金重价求买湖笔,足见其声誉卓着。
湖笔的故乡在浙江湖州的善琏镇,相传秦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后蒙恬曾居湖州善琏改良毛笔,采兔羊之毫,"纳颖于管",制成后人所称之"湖笔"。改制湖笔成功后,便将技艺传给善琏百姓,使之当地几乎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2000多年的历史,汉、晋、隋、唐、宋、元时期及当代笔工各领风骚,湖笔已深深融入了这块土地。因此善琏建有蒙恬庙供之。

蒙恬去世后,善琏笔工不忘笔祖恩惠,捐银在永欣寺旁建造“蒙公祠”,又称蒙溪。每当蒙恬和笔娘娘生日(相传为农历3月16日和9月16日)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千百年来,在善琏集会膜拜笔祖,企盼笔业兴旺,这类民俗活动一直沿续着。

湖笔又称“湖颖”,这是它的最大特点。所谓“颖”,就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业内人称之为“黑子”。“黑子”的深浅,就是锋颖的长短,这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 精心制成的,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毫”和“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制笔技艺的精细和复杂,所以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

蒙恬制笔的传说

民间故事传说蒙恬在浙江湖州制成笔,现今有汤建驰、姚新兴、钟伟今、陈云琴和费三多等几种民间传说的版本,连198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土特产传说》一书中,都是这么说的。那么,是子虚乌有呢,还是确有其事?

据《史记-蒙恬列传》载:蒙恬祖父、父亲皆有战功为将蒙恬初为书狱典文学,这官职是管理监狱判决书之类的职务。“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此时官职又高升。内史之职,是管理朝廷文件的官员。”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成为守卫长城的军事长官。可不久,“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巡视全国,命蒙恬为“通道”,开通道路,即开路先锋。《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巡视全国时到过湖州:“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行至云溪望祀虞舜于九疑崇山,浮江下,观籍河,渡海渚 ,过丹阳,至钱塘, 临浙江......上会稽,祭大禹......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对琅邪。”这段中的“还天吴”的“吴就是当今湖州。

《史记-项羽本纪》中载:“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籍,就是项羽,秦末,项羽在湖州起兵,曾打扶苏的旗号,那么做为扶苏亲信的蒙恬,也可能潜逃暗藏在湖州,因为还有蒙恬劝太子不死的记载。

以上记载可知:秦始皇巡视天下,途中到过湖州。蒙恬作为“通道”护驾,有可能来过湖州。
唐代文学家颜真卿的《项王碑阴述》中说:“西楚霸王当秦之末,与叔梁避仇于吴,盖今之湖州也。”今湖州还有“掩浦”,又称“项浦”之地,就是项梁掩项羽口之地。这在《湖州府志》上记得清清楚楚。项浦在今湖州南皋桥一带。秦始皇病故后,秦二世、赵高篡夺帝位,太子扶苏自杀,同时也逼蒙恬自杀。蒙恬起先不愿死,“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乃吞药自杀。蒙恬一死,卜香莲带着幼子蒙颖,由门客卜 ,沈且二人陪伴返回故里隐居下来,也有一种可能,蒙恬未随太子自杀而随妻子潜入蒙溪,将制笔的技艺传授给乡民。湖笔业就此在湖州善琏落根。所以项羽后来在湖州起义,也借助于扶苏和蒙恬这位重臣声望。

又有《归安杂录》载:“善琏古称蒙溪。相传秦始皇东巡稽(今绍兴)、邮拳(今嘉兴),命护驾大将 蒙恬屯兵游城,镇搞吴越。蒙纳卜夫人,随征塞上。卜夫人,宇香莲、贤而慧,取羊毛、兔毫制笔、书于帛,仕尉皆颂其才。后蒙恬遇难,夫人携幼子颖,由门卜迁,沈且伴归故里隐居,授乡民以制笔三技。汉武帝时缢封蒙恬,立祠以祭,称其地为蒙溪。”

当时可能由于某种机缘与蒙相识,卜香莲“贤而慧”,蒙恬仍长城,卜香莲长到达长城.蒙恬批阅公文,需笔书写.但那时的笔,是把竹杆端部劈开,笔头夹在中间,用丝线缠牢后,再涂上漆。卜香莲看到丈夫书写不方便,于是将笔改进,成为"以柘木为骨,鹿毛为柱,羊毛为被”。蒙恬一使用,果然书写方便。就很快推广到仕尉中去,将尉大夫们也齐称颂卜香莲。但当时卜香莲只是一家庭女妇,无名无望,于是将造笔,即为改良笔的功绩,归属于蒙恬名下。

湖笔的诞生与成名

湖州历来是东南形胜之地,历代才子迭出、文风不绝。着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苏轼、王十朋等都曾为官或寓居湖州;更有曹不兴、张僧繇、贝义渊、朱审、释高闲、徐表仁、燕文贵等湖籍书画俊才;王羲之七世孙释智永居湖之永欣寺三十余年,用败的笔头积满五簏,葬之“退笔冢”。他们的书画活动,必定带动湖州的制笔业的兴起。

南宋时期,湖州是士大夫们息影山林的首选之地,他们及附庸的文士们哦咏苕霅之间,唱酬青卞之下,带动了文房用具的发展;书风的流变和泼洒写意的文人画影响了毛笔的笔料由以兔毫为主转向以羊毫为主;宣州地近宋金边境,在元兵入寇前的一二百年间,可能已有部分笔工已南迁至宋都临安左近的湖州。这一切,为湖笔的孕育准备了外部环境。

宋元在江淮之间进行了四十多年的拉锯争夺,宣城为之凋敝,笔工走避江南。而湖州则十分幸运地免受兵锋的洗劫,成为南宋遗民聚居之所。南迁的部分笔工徙居湖州,赖此江南硕果仅存的毛笔使用群体为生,并以他们的需求改进制笔工艺,湖笔就此诞生。

湖笔的蜚声四海,当始于元。钱舜举(钱选)的画、赵孟頫的字、冯应科的笔被并称为吴兴三绝。随着赵字的雄踞海内、朝野交誉,赵孟頫手中那枝握笔终日、日书万字而不败的冯应科“妙笔”,令名便不胫而走,深入人心。有元一代,湖州制笔能工迭出,冯应科、沈日新、温生、杨显均、陆颖等十余人留名史卷,“湖笔”之名就此奠定。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成祖朱棣再迁于北京。文化中心的北迁,使力图善价而沽的湖笔能工们驾起一叶扁舟,入京售笔。当时主修《永乐大典》的解缙等人,对陆颖、陆文宝、徐原珪、施廷用等人的佳制激赏不已,纷纷为之赋诗作文加以咏赞。其后,善琏笔工便逐渐散布于大江南北、京师通衢,虽离土而犹重迁,“湖笔”之名,世代不易。对有关文献记载进行粗略统计,先后开肆外端口的湖笔名店计有:北京戴月轩、贺莲青、李玉田;上海杨振华、李鼎和、周虎臣(一说属宣笔)、茅春堂;苏州贝松泉;扬州兴散寺;天津虞永和等。源源输出各擅绝技的笔工和各色等第的湖笔、笔胚,维系着“毛颖绝技甲天下”的胜名。

湖笔制作工艺及特点

湖笔选料讲究,工艺精细,品种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细的如绣花针。湖笔按原料分羊毫、狼毫、兼毫、紫毫四大类;按大小规格,又可分为大楷、寸楷、中楷、小楷四种。湖笔,又称“湖颖”。颖是指笔锋尖端一段整齐透亮的部分,笔工们称为“黑子”,这是湖笔最大的特点。这种笔蘸黑后,笔锋仍是尖形,把它铺开,内外之毛整齐而无短长。

湖笔特点

文房四宝——墨

墨的起源

中国书画墨是我国民族传统特种工艺品——文房四宝珍品之一。是我国文化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之重要工具。墨是由碳素单质(烟、煤)与动物胶相调合,经和剂、蒸杵等工序加工而成的。墨具有色泽黑润,历久不退,舐笔不胶,入纸不晕,香味浓郁,书画自如的特点,特别是桐油、脂油、漆烟墨等高级产品,加入麝香、冰片、公丁香、猪胆汁等十几种贵重原料制成,产品尤为称着。使用时,墨色能分浓淡层次,刚柔相济,得心应手,因此成为历代艺术家们抒发聪明才智的主要工具之一,在世界美术史上树立了中国画的独特风格。墨还是中国印刷术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之一,我国古代的典籍及拓片等也都靠着它流传于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内容。墨的造型中汇集了中国绘画、书法和雕刻技巧,所以也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工艺品。

追溯墨的起源,可分为天然墨和人工墨两类,天然墨始于新石器时代,如1980年陕西临潼姜寨村仰韶文化墓葬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绘画工具,有石砚、研石、水盂和黑红色氧化铁矿石。使用时是用研石压住矿石在砚上兑水研磨,这块黑红色氧化铁矿石,就是天然墨。人工墨,从最早的文献记载看,《尚书•伊训》篇中说:“臣下不匡,其刑墨”。又《尚书•说命上》篇中说:“惟正从绳则正。”《礼记•玉藻》篇中说:“史定墨……扬火以作龟,致其墨。”以上墨刑、墨绳、墨龟三种不同的用途,都是以墨为主体,有着不同的用途,说明人工墨的起源,始于甲骨文时期,即商代。对甲骨上书写的红字和黑字,美国人曾在1937年的《工业及工程化学》(分析版)上作了颜料的微量化学分析,结果证明,在甲骨上书写文字的颜料,红色是朱砂,黑色是碳素单质(现在制墨的原料)。经过化验证实朱砂和墨创始于殷代,即公元前十二世纪以前,已用于书写甲骨文字。

墨的种类

墨的种类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照时间来分,有两大类:

石墨 石墨乃自然之物,是一种“悉如墨”之山石。上古无松烟墨,要写书法唯有使用石墨,以石墨做书之证亦有不少。但石墨做书自魏晋以后无闻,石墨之用于做书,乃在魏晋之前,后则为松烟所取代,书法遂转入另一新境。但今天既已无存,在这里就不讨论了。

松烟墨 松烟至魏晋之后取代石墨之地位。松烟起源甚早,至汉代已有名贵松烟。历代制墨名家中,享名最盛者为南唐李廷珪,相传其质地之坚硬,不亚于石墨,且“其墨能削木,误坠沟中,数月不坏”。后世之制墨名家尚有北宋潘谷、元吴国良、明程君房、方于鲁,及清以来曹素功、胡开文等,皆堪称巨擘。

按照不同的用途来分有:

商品墨,这类墨在墨的产量中占有大部分,是制造用以公开出售,供一般人书写使用的。墨模的雕制都比较简约,墨品形制普通适用,选烟用料也比较一般,但也有优劣品级之分。

珍藏墨,这类墨缺少实用价值,因其选料的精美、制作的工细以及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而成为好事者和收藏家竞趋的品类。这类墨出于自用和收藏而由墨家定制,也有向外出售的,但质量大大高于一般的商品墨。

雅玩墨,这类墨多由雅好此尚的文人、官吏向墨家定制,署上制者名款、诗词、斋室名、书画图案等,作为自用或馈赠之用,选料做工,都比较精致,一直为收藏家所珍爱。

贡御墨,清代御墨始于康熙年间,御书处所制御墨远逊于徽墨,但御墨中有徽州墨家承制的,则不可同日而语。皇家用墨的另一个来源是地方官员的进贡或政府征贡。地方官员进贡的墨,一般都题有“臣某某恭进”字样,或题墨家名款“臣某某制”等字样。这类贡墨,都选料上乘,刻模精细,不惜工本,务求精好。

礼品墨,为祝贺人家生日、婚礼及幼童开蒙之类喜庆之事的馈赠礼品。这一类墨大多有精美的装懂,施以漱金,如“寿屏墨”、“百子图”等,但这一类墨在选烟用料上并不很讲究,只讲求外表的华贵与精致,故其实用价值、质量一般逊于其他类墨。

古墨按烟料来分则种类更多

在传统工之中,制墨所用材料,是植物、植物油及矿物不充分燃烧所产生的碳素,掺以胶料、香料压模制成。故按其所选烟料,大致可分为松烟、桐油烟、漆烟、石油烟等。松烟之制为最古,是宋代桐油烟被用于制墨之前的主流。桐油,取油桐子做桐油,烧成的烟料沟桐油烟,一般10千克桐油可出上等烟料500克。近代书画家多喜用桐油烟墨,取其色泽黝黑,沉着内蕴,松烟则不为人所重。另外,如花生油、菜籽油等,因桐油烟的盛行而被人们所忽视,故传世百墨,多以松烟、桐油烟为多。松烟色泽蓝黑,不宜作画;桐油烟则色泽黑中泛紫,书画兼宜。松烟所制之墨,体轻而色暗,无光泽;桐油烟墨则体重有光泽。当然,轻重是相对而言的,年代久远退胶、受潮、制作时用胶较少,都可能体轻,反之则重,不可一概而论。另外,凡题款有“松烟”、“松煤”字样的,是松烟墨;凡有“贡烟”、 “顶烟”、“超顶烟”、“五石油烟”等字样的,则是桐油烟墨。

墨的两大流派

各家制墨,都有其不同的制墨风格与独特的墨品,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因徽墨的赫赫声名,除徽墨之外的其他制墨业者,可置而不论。所谓墨派,即指徽墨的歇县、休宁两派。自李廷哇落籍徽州以来,千余年间徽州墨家辈出,又无不以其各自的艺术风格称誉一时,所谓歙县、休宁之分,仅是就其艺术趣味、墨品等进行的区分。
歙县派墨家作品风格品类繁多,墨家辈出,以富丽堂皇、制工精致为主。明清两代,朝廷贡墨及地方官员贡墨,多由歙县墨家制造,另外,文人雅士,自造用墨,也多托歙县墨家办理。休宁派中以汪、吴二氏为重镇,子孙迭兴,代有名家。同时,休宁派墨家多好诗文,许多人同时就是文人士大夫,故所造之墨,以文雅凤致着称。休宁派墨家首创集锦墨,对后来制墨意趣有很大影响。同时,休宁制墨,还有朴素实用一路,畅销各地,中间亦不乏质优品精者。
有作品流传于世的徽墨制作名家很多。明代有方于鲁,万历间墨家,字建元,号太玄,墨隐山人,室名佳日楼、如如室,歙县人;程君房,万历间墨家,名大约,宇幼博,一字君房,号墨隐道人,室名还朴斋、宝墨斋、玄玄室,歙县人;叶玄卿,万历间墨家,别号如道人,室名苍苍室,休宁人,所制太乙玄灵、世宝墨为世称道;吴去尘,天启、崇帧间墨家,名拭,宇去尘,室名浴研斋,休宁人,所制墨不加漆衣,颇有古风,又雅致精好,为士林推重。清代有曹素功,名圣臣,宇冒言,号尽鹿,歙县人,为徽墨四大家之一,所制紫玉光,世推为精品;汪近圣,别署鉴古斋,休宁人,为徽墨四大家之一;汪节庵,名宜礼,歙县人,干隆间声誉颇盛,为徽墨四大家之一;胡开文,别署苍佩室,歙县人,为四大家后起而秀出者,所制墨畅行大江南北。另外还有吴守默、胡星聚、吴天章等,均是清代着名墨家。

墨的使用方法

以清水逐渐加入:研墨需加清水,若水中混有杂质,则磨出来的墨就不纯了。至于加水,最先不宜过多,以免将墨浸软,或墨汁四溅,以逐渐加入为宜。

墨正:柳公权有所谓的“笔正”,磨墨也是如此,心正墨亦正,墨若不正偏斜,既不雅观,磨出的墨也不均匀。

力匀而急缓适中:磨墨时用力过轻过重,太急太缓,墨汁皆必粗而不匀。用力过轻,速度太缓,浪费时间且墨浮;用力过重,速度过急,则墨粗而生沬,色亦无光。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指按推用力”,轻重有节,切莫太急。

浓度适中:这里要先澄清一下,即使是董其昌的淡笔,也是用浓墨写的,差别是在蘸墨的多寡,而不是墨的浓淡。如果墨汁含水过多,笔一下到纸上便迅速扩散,形成一团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墨团,怎么有笔画可言?但也别矫枉过正了,拿浓到像半凝果冻的墨来写字也是很可怕的。还需记得用洁白纸,以浓墨为佳,若用有色纸,则可以稍淡。

随磨随用:用墨必需新磨,因墨汁若放置一日以上,胶与煤逐渐脱离,墨光既乏光彩,又不能持久,故以宿墨作书,极易褪色。而市面上所售的现成墨汁,有些胶重滞笔,有些则浓度太低,落纸极易化开,防腐剂又多,易损笔锋,不宜采用。

储放匣内:研墨完毕,即将墨取出,不可置放砚池,否则胶易黏着砚池,乾后不易取下,且可防潮湿变软,两败俱伤。也不可以曝放阳光下,以免干燥。所以最好还是放在匣内,即可防湿,又避免阳光直射,不染尘,是最好方法。

墨—精品欣赏

明代 大国香麒麟墨

明代 百子图墨 梅墨

明永乐时期 双龙国宝椭圆墨

明代 集锦墨

明成化 素色长方墨

清代 曹素功制耕织图诗集锦墨

清代大富贵亦寿考五色墨

清干隆时期 名花十友墨

清干隆时期 百花朱墨

文房四宝——纸

纸的起源

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它与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并称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给中国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促进我国图书由“简牍”时代迅速发展到“卷轴”时代,更由“卷轴”时代迅速发展到“雕版”时代。它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与交流,也同样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号称“纸中之王”的宣纸,具有细薄、紧密、均匀、洁白、坚韧、耐久的特点。从它诞生时起就和我国书画艺术结合在一起,为历代书法家和画家表达艺术情趣提供了方便。同时,又由于它独领“纸寿千年”之誉,所以古代大量用宣纸所作的书画名迹和木版善本书籍,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珍品。

目前,对有关的考古发现成果,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西安灞桥纸不是纸,而是一种自然堆积的麻纤维在铜镜压力下压成的;至于内蒙居延地区的金关纸和陕西扶风县的中颜村纸虽具备纸的初步形态,但没有经过抄造的过程,纸质粗糙,不能书写。只能算是纸的雏形或原始纸,不是真正的纸。因此得出一个结论,认为蔡伦仍是发明造纸术的代表人物或发明者。另一种意见认为西安灞桥纸是中国最早的纸,他们认为灞桥纸是经过造纸基本工序造出来的,铜镜的重量是不可能把堆积的麻纤维压成薄片的,灞桥纸出土时可以分层揭开,灞桥纸是分散的单一纤维不规则异向交织的薄片,具有纸的典型结构。至于金关纸和扶风纸,经检验证明它们都经过全部造纸基本工序,而且纤维短细柔软,质量比灞桥纸还要好,经过试验,可以用毛笔在上面写字。根据上面的分析,有理由认为上述古纸都是真正的纸,说明蔡伦以前已能造纸。

纸的种类

造纸的主要源料多为植物纤维,以竹与木为主,木之纤维柔韧,制成之纸,吸墨较强;竹之纤维脆硬,所制之纸,吸墨性较弱,故以此分为两大类:

弱吸墨纸类:多系竹纤维制成,纸面较光滑,墨浮于表面,不易慢开,所以色彩鲜艳。以牋纸类为主,如澄心堂纸、泥金牋,还有今之洋纸也属之。

澄心堂纸:为南唐李后主所使用之名纸,与廷圭墨齐名。特性平滑紧密,有“滑如春冰密如玺”之称,为弱吸墨纸之上品,差一点的称玉水纸,次差的称冷金牋。“轻脆”,即其特性。

蜀牋:据说西蜀传蔡伦造纸古法,所产蜀牋,自唐以来颇富盛名,如薛涛牋、谢公牋等。据说其地水质精纯,故其纸特优。“谢公牋”以师厚创牋样得名,因有十色,又称十色牋。“薛涛牋”则因涛得名,但此种彩色牋纸,虽系遵古法制成,染色易败,不能传久,为应酬把玩罢了。

藏经纸:藏经纸乃佛寺用以书写或印制佛经者,又名金粟牋,有黄白两种。明清人常用之泥金牋、蜡牋,今天已很少见,冷光牋虽为表光之最下者,也很少见了。今天一般都用日本制的鸟子纸,但价格昂贵,又不能持久,实在也并不实用。

强吸墨纸类:多系木质纤维所制,吸墨性强,表面生涩,墨一落纸,极易漫开,书写常加浆或涂蜡,光彩不若牋纸鲜明,较为含蓄,以宣纸类为主。虽然较晚出现,但今已取代牋纸,成为最名贵的书写用纸。

宣纸与彷宣:今日最名贵之书写用纸便是玉板宣了。玉板宣,合桑、短节木头、稻杆与檀木皮以以石灰浸之制成,吸墨性最强,质地最优。宣纸以安徽宣城而得名,但宣城本身实不产纸,而是周围诸地产纸,皆以宣为散集地的原因。

继续来讲名贵的玉板宣。这种纸可不是人人有办法用的,因为它非常吸墨,所以运笔过慢的人,用的就很辛苦了:只要笔稍停,墨就会渗出来,形成一个大大的墨团!但也有人利用它的特性,写出别有风味的字,像包世臣的淡墨书,齐白石的大笔写意画等。因为宣纸过于吸墨难写,所以就有人加以改良:或用砑光,或加胶矾,还有加浆而成的。经过改良之后的宣纸吸墨性略减,比较容易书写。

毛边纸、元书纸与棉纸:宣纸昂贵,一般习字时多用毛边纸。这种纸本来是用于印书的,但因为纸质好,有人买了书之后裁来练字,所以称为“毛边纸”。此纸所用原料,以竹为主,色呈牙黄,质地精良,和我们今天中小学生习字簿所用的机器制毛边纸有很大的差距。元书纸和毛边纸近似,但今已无闻。本省所制的棉纸也可以算是这一类,质地渐佳,颇具韧性,价格亦不甚贵,可以做为习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