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深度思维
1、狩猎时代:肌肉力量春御则。
2、农耕时代:力量及农耕知识。
3、工业时代:知识就是力量。
4、互联网时代:思维能力。
1、逻辑链条短浅,无法认识较长的因果链条。
2、无换位思考,只从最熟悉的地方出发,缺乏切换视角的灵活性。
3、对于信息量较大、较复杂问题的束手无力。
4、只关注眼前的、近处的、近期的内容,而缺乏长远规划、全局掌控的宏观视角。
1、拥有较长的思维逻辑链,能够认知较长的因果链条;
2、能够突破自我中心的局限,灵活切换看待问题的视角;
3、能够处理较大的信息量,在杂乱的信息流中保持思维能力;
4、能够在宏观视角上分析问题,认知事物所处的生态的特性、事物的长期趋势等。
1、技术类思维方法
思维逻辑链、换位思维、可视化思维、流程思维四种。
2、格局类思维方法
生态思维、系统思维、大势思维、兵拆携法思维、慢即是快五种思维方法。
思维是一根链条,越长的链条代表了越深刻的思维。深刻的思维让你能够挖据事物的根本原因,推断事物的深运发展结果。思维逻辑链,是一强大的兵器。
第一节,深度思维的利益
对于企业而言,老板的深度思维,使商品的成本不断降低,质量不断提方,同时让整个员工团队不断成长。
普通思维在思考问题时思考的是1—2层,深度思维思考3层乃至更多层。
第二节,5why思考法
1、概念
对一个问题连续多次追问为什么,直到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5Why不一定是五次,而是根据情况灵活调整。
2、作用
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问题,省下无数人力、物力和资金。
3、应用要点
不断追问下去,直到问题变得没有意义为止;提问要往有意义的方向问;要疑问,不要质问;要往我们可以控制的事项上面回答,避免不可控制的内容。
总结:5why思考法可延长思维逻辑链。
第三节,5So思考法
1、概念
对一个现象连续追问其产生的后果,以探求它对未来可能造成的深远影响。
2、作用与经典案例
股票投资中很好用。
3、应用要点
当一个漫长的逻辑链条中很多概率推论时,会发生逻辑损耗,其推论的威力和准确度会逐渐降低。
使用5So思考法进行推论,你可以停在概率变得较低,低得没有实际指导作用的那一级,然后等待时间推进,让时间吞噬链条的前面几级,从而使得后面几级的概率自动提高,再继续向后推论。
知识是思维的养料,没有知识的思维容易变成空谈,而没有思维的知识则会变得呆板而缺乏爆发力、创造力。
第四节,多方法综合使用
真实的世界很复杂,使用思维方法来处理问扒棚题也没有那么容易。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综合使用多种思维方法来分析问题。
本章重点介绍了思维逻辑链条,思维的基础是知识,知识点的串联变成了思维的逻辑链条,逻辑链条的延伸则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思维的深度。
逻辑链条向两个方向延伸,向前5why和向后5So思考法,不论学习、工作还是金融投资,这些方法都能给我们带来巨大利益。
对于一名思考者,一定要学会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更多的综合使用则需要你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如果不懂别人是怎么想的,你的努力或许会白费。你需要建立共同认知、克服自我中心,才能自如切换视角进行换拉思维,将深度思维的功效发挥到极致。
第一节,为何你的努力别人不买账
1、不懂别人想你的努力会白费
2、高手是怎样换位思考的
以退为进需换位思考。
第二节,进入别人的视角
1、概念
思考、感受别人的内心所想,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展开自己的推论与行动。
核心: 换位思维是从别人的视角出发来看得、思考问题。
思维的精髓: 多视角看待问题,从别人的视角出发是换位思维;从与常人相反的视角出发是逆向思维;从所有人都没想到过的思维出发是创造性思维。
多一个视角就多一种思维方式。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是人类根深蒂固的本能,影响人的眼光及思维被极大地局限了。
2、共同经历塑造共同认知
换位思维的方法:
第一,再次调出以前的经历体验。
第二,没有经历,临时体验。
第三,寻找相应经历的人来帮助思考。
3、克服自我中心
第三节,六顶思考帽
换位思维,让一个人变成一个智囊团。
1、六种思维特质
全局分析: 蓝色思考帽让你纵观全局,不出盲点,也不会失控。
客观事实: 白色思考帽让你变得客观,尊重事实。
感性直觉: 红色思考帽让你拥有直觉。
乐观思考: 黄色思考帽让你不要错失机会。
保守行事: 黑色思考帽让你不要莽撞冒进。
创新思维: 绿色思考帽让你勇于创新。
这六种思维特质每个人同时都具有,只不过强弱差异很大。人的共性远远大于差异性,所以进行换位思维,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2、六顶思考帽的使用技巧
1、使用顺序与数量
白色帽子常常在思考事情的早期使用;蓝色帽子常常在思维最开始和结束时使用;其他颜色的帽子并没有严格的顺序标准。使用数量以事务是否重要来定,重要的全面分析,不重要的用一两个角度分析就可以了。
2、使用场合与人员
没有场合限制,使用人员包括个人和集体两种。每个参会者既保持了高度的思想一致,又保持了思维的多样性。
3、一个完整的使用案例
六顶帽子思考帽的使用原则:
凡重大决策,每种帽子都需上场,不要有遗漏;
每当场面变得混乱的时候,蓝色帽子代表的全局掌控就可以出场了;
每当思维进行不下去、缺乏论据和材料的时候,白色帽子就该出场;
红色帽子可以经常出场,注意对比它的前后变化来判断事情发展得是否顺利。
换位思维的练习,既是练脑也是练心。
技巧:建立共同认识、切换视角。
注意事项:克服自我中心的惯性,逼迫自己成为“无我”境界的“大师”。
看得见的思维,才是好思维。
第一节,不可不知的大脑原理
1、大脑的弱点
短期记忆的内存非常低,只能记住三四个信息单位。
2、可视化思维
好处:更大、更稳定的外部缓存;能带给更全局、更宏观的视角。
第二节,矩阵分析法
1、精彩的矩阵分析工具
艾森豪威尔矩阵。
安索夫矩阵
使用单一产品,进入单一市场,称为市场渗透;
使用单一产品,进入多个市场,称为市场开发;
使用多个产品,服务一个市场,称为产品延伸;
使用多个产品,服务多个市场,称为多元经营。
波士顿矩阵
而一个企业常犯的最大错误,莫过于不经历市场开发、产品延伸等环节,甚至没做好市场渗透,直接就进入多元化。
它们看上去都是某种矩阵或坐标系的样子。
2、矩阵的奥义
一是它扩展了思考的维度,从一维变为二维了,因此思维的角度更多,内容更丰富;二是它作为一种可视化工具,将信息稳固下来了,不会遗忘错乱。
3、创造自己的矩阵类思维工具
越重要的事情越先做,越简单的事情越先做。
容易衡量: 耗时度,技术难度。
重要衡量: 损益程度、影响广度、扩散度。
第三节,工作仪表盘
1、仪表盘的运作原理
将大脑总会忽略和遗漏的总重事情,用仪表盘的形式呈现出来,防止忘掉重要的事情。
2、自己制作的工作仪表盘
3、工作仪表盘的意义
碎片灵感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时的思维水平。
以可视化思维的高效,对庞杂的信息流
第一节,秘籍型思维的谬误
老一辈:拉关系
年轻人:情商与会说话
第二节,全流程优化
1、全流程优化
最优秀的商业,一定是从全流程优化的角度出发的。
2、全流程优化具有复利属性
(1+30%)³=4.83(六次方)
全流程优化在计算成本时适用的是加法,在计算成果时适用的是乘法。
3、复杂流程中的危机
优化的复杂流程对应复利,而不注重优化的复杂流程对应的是复亏。
第三节,识别流程的类型与结构
全流程优化:第一,将任务分为多个流程;
第二,对每个流程进行优化。
1、流程的两种类型
顺序型流程和连贯型流程。
2、流程的两种结构
并行流程和串行流程。
3、如何选择优化的顺序
最容易优化的流程,最重要的流程。
全流程优化理念,是普通人变卓越的机遇之门。
比个体力量更强大的是生态
第一节,生态思维的基础原理
镶嵌在生态中的个体,将被生态所推动。
由于生态中的事物是广泛关联的,所以个体事物的发展趋势、状态变化和选择并不是随机的,也不是完全独生自主决定的,而是受到整个生态的影响。因此,你思考某个事物的时候,不应仅仅思考这个个体,还应思考他所处的整个生态——他周围的环境以及他与环境的关系。
你不应该仅仅考虑到你想要卖给东西的那个观众,还要考虑这个观众处于一个怎样的生态当中。
第二节,淘金模型
1、淘金的机会
你应该去,但不是去淘金,而是去卖牛仔裤。
2、淘金模型的本质
淘金模型的本质是一个共生模型。你会看到其他人,不是只看到竞争者,而要看到生态中的共生可能性。
第三节,森林模型
不是天才的人,如何应对强大的对手。
森林模型本质上是一个生态模型。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态中所处的位置,包括空间、时间、食物种类等因素。生态位思维的核心原理是,当你遭遇强者竞争时,除了与其死拼以外,你可以选择避开它的(时间、空间、食物等)位置。
你不能指望这些顶级聪明人会犯技术错误。
聪明人最擅长的就是这些技术细节,与聪明人竞争的时候你很难有技术上的机会。
1、森林模型是否等于“遇到强者就逃跑”
进化是生物的基调,生态位的选择并不能替代进化的努力。
2、生态位选择是否意味着越荒芜的地方越好。
如果你本身就是强者,那么去森林中心与虎狼一争高下也是不错的选择。
第四节,池塘模型
池塘模型的本质是平台模型。
格局,不是个人精神道德的发扬,而是关乎自身切实利益的智慧。
在宏观层面上做出更巧妙的战略选择
生态思维告诉你,不要把目光仅聚焦在一个事物上,而要观察思考它的生态,既包括周围的环境,也包括它与周边事物的关系。
传统的因果关系和微观层面的静态思维失效后,应该从宏观的、系统的高度去看待和解决问题。
第一节,线性逻辑的局限
超常的线性思维往往让人跳入大坑。
第二节,重新认识因果
1、问题会无中生有的出现
2、没有原因的果
3、互为因果
因为学生成绩很差,所以老师们感到很有压力。因为老师们感到有压力,所以学生的成绩更差力。
第三节,系统的非常规特性
系统视角下,世界有新的规律。
1、注重理解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系统并不等于部分之和。
2、部分与整体的差距,可以是数量,也可以是性质
3、系统思维是动态的
4、系统思维中的因果是循环的,模糊的
第四节,从宏观的角度解决问题
根据系统智慧,做出大胆的反常行为。
首先要区分节点和流向是否能够改变,接着去改变那些可以变化的流向和点。
利用系统思维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
第一步,绘制系统动力图。
第二步,识别那些可以调整的节点和流向。
第三步,改变那些可以调整的节点和流向。
第五节,良性循环是怎样构造出来的
设计系统结构,做一只无形的大手。
1、构建良性循环的两个步骤
第一步,在大脑中规划出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
第二步,按照规划去一步步地执行这个系统。
2、练习:为自己设计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比别人发展得更好还享受得更多,这就是系统思维的智慧。
颠覆线性因果,系统结构带来反常规的智慧。
与天地同力的思维方式
第一节,时来天地皆同力
借助趋势,还是被趋势吞没
真正伟大的力量是时代的趋势。
趋势的一个妙处在于,每个人都在某个趋势中,每个人的命运都随着趋势上下起伏、翩翩起舞,想逃也逃不掉,想避也避不开。
第二节,抓住趋势的本质
1、趋势的本质
趋势,是因为某种内在规律而导致的未来的大概率或者必然走向。
2、大国运趋下的电影行业新动态
⑵ 深度思维工具之——5why思考法
找问题的原因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常用的技能之一,作用巨大。但是找问题的原因并不那么简单,面对同一个问题,有些人能够找到深层原因,有些人只能找到浅层原因,甚至是错误的、无用的原因。很多时候,这是深度思考能力的差别,也就是思维逻辑链条长短的差别。
如果普通思维在思考问题时思考的是1-2层,那么深度思维就是指思考3层乃至更多层。就像下象棋时,普通人思考耐友笑后面1-2步,而职业棋手则会考虑十几步。可以说,你的逻辑链条延展得越长,你的思维能力就越深刻。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的思维逻辑链条都太短了。短常常意味着肤浅,找不到问题的根本原因。那么,如何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呢?这里向大家推荐一种简单易用的方法:5Why法。
那么,什么是5Why思考法呢?
5Why法,是指对一个问题连续多次追问为什么,直到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这里要注意,虽然叫作5Why法,但并不一定是问5次Why,而是要根据情况灵活调整。
关于5why法,有这样一个经典案例。
一个博物馆的东边外墙面上有非常严重的腐蚀,需要经常涂刷新的油漆。这一天,博物馆的主管发现墙面又腐蚀得很严重了,现在他需要决定怎么处理这件事情。
也许,部分人的第一直觉是,那就再喷刷一次油漆呗。可是这个答案显然太肤浅了。有一些思维能力的你可能会说:“显然需要找出原因,为什么东边的外墙面腐蚀很严重?”
经过调查以后,你发现,原来博物馆的清洁人员在洗墙的时候,用了一种高腐蚀度的清洁剂,这才导致了墙面的腐蚀。所以正确的解决方法应该是,在喷刷修补了这一次的墙面以后,要求清洁人员下次清洗墙面时换用低腐蚀度的清洁剂。
你看,经过思考,你做出的决定就比直接刷油漆要强多了。
可是根据5Why法,事情并不能就这么结束了。你还要继续追问昌含:为什么这个清洁工要用高腐蚀度的清洁剂?
经过调查发现,原来是因为东边的墙上经常有很多鸟粪粘着,用一般的清洁剂洗不干净。
现在你肯定已经知道了,还要继续追问:为什么东边的墙上有很多鸟粪?
调查发现,原来是因为墙上有很多蜘蛛,而这些鸟以蜘蛛为食,所以经告野常在墙附近活动。
那么,为什么墙上有很多蜘蛛?
因为墙上有很多小虫子,而蜘蛛以这些小虫子为食。
为什么墙上有很多小虫子?
因为东面墙上有几扇窗子,晚上,博物馆里的光会从这里透出去,而这些趋光性很强的虫子就被光吸引过来了。
所以,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应该是:在窗户那里安装遮光性很强的厚窗帘,每天太阳落山之前拉上窗帘,这样就能彻底解决问题了。
从喷刷修补墙面到安装厚窗帘,解决方案的跨度之大,如果没有5Why法的引导是很难思考到的。设想以下的问答:如何解决外墙腐蚀的问题?——安装窗帘。这个问答看起来有多么跳跃和奇怪,5Why法的价值就有多大。
【5Why思考法的应用要点】
那么如何应用5Why思考法呢?也许上面的案例你能够轻松地看懂,但这并不代表你已经完全掌握了5Why思考法。在应用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几个要点。
我们寻找原因的时候,一定就卡死在5这个数字上吗?到底要问几个Why才合适呢?
当然未必是5个,而是要根据情况灵活调整,也许是4个或者更少,也许是6个、8个或者更多,总之,得是一个合适的数字。
追问的少了,思维就不深刻了;追问的太多,就无穷无尽了,可能每个问题都要追问成“物质的起源”“生命的意义”等不可回答的终极问题了。
那么,如何确定这个合适的数字呢?
确定数字的原则是:不断追问下去,直到问题变得没有意义为止。
在博物馆墙面腐蚀的案例中,最后一个问题和对应的答案是“为什么墙上有很多虫子?”和“因为晚上博物馆里的光从窗户透出去,而昆虫有趋光性”。
如果你继续追问下去,那么只能提出以下问题了:“为什么墙上要开窗户?”
这不是明摆着吗,换气啊,透光啊;接着问,那为什么要换气呢?人为什么要呼吸呢?为什么人的眼睛要有光才能看见呢?……显而易见,这样接着问下去就完全没有意义了。
综合起来看,如果面对一个答案,无论你怎样继续追问为什么,提出的问题都是没有意义的,那么你就可以停下来了,这就是5Why思考法的追问原则。
第二个问题:在连续追问的过程当中,某些环节上,经常有多种不同的提问方法。
比如还是博物馆墙面腐蚀的案例,中间有个答案是“东面墙上有很多蜘蛛,而鸟要吃蜘蛛”。面对这个情况,有两种提问方法:
1.为什么东面墙上有很多蜘蛛?
2.为什么鸟要吃蜘蛛?
哪种提问方式更好呢?显然第一种提问方法更好,案例中我们也确实采用了第一种问法。至于第二种问法,这对于生物学家是有意义的,对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是没有意义的。
在连续追问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保证提问对当时场景来说是有意义的,否则连续追问最后会变得离题万里。
以下是5Why法连续追问的错误案例:
为什么墙面腐蚀?因为有鸟粪,必须用腐蚀性清洁剂;
为什么墙上有鸟粪?因为墙上有蜘蛛,而鸟要吃蜘蛛;
为什么鸟要吃蜘蛛?因为鸟在食物链的上端,蜘蛛在下端;
为什么鸟在食物链的上端?因为这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为什么生物要进化?因为上帝要生物进化……
结论:墙面腐蚀是上帝的意志。
最后,要提问,不要质问
5Why思考法是一个寻找问题根本原因的方法,也就是说,当我们使用5Why思考法时,往往面对的是已经出了某种问题的情景。
5Why思考法的提问,应该是不带情绪的提问,是疑问而不是审问,是为了寻找关键信息而非寻找责怪的对象。
要想5Why思考法能够顺利进行下去,不光在提问的时候有注意事项,回答的时候也有相应技巧。其中最核心的原则就是:要往我们可以控制的事项上面回答,避免不可控制的内容。
假设有个儿童玩具生产厂家发现上一个季度出现了较大的亏损,CEO对此进行了思考:
为什么上个季度发生了亏损?因为新上市的儿童玩具销量未达到预期;
为什么新上市玩具销量不好?因为虽然销售渠道广泛,但这些玩具并不受儿童们喜爱;
为什么新玩具不受儿童喜爱?因为……因为他们就是不喜欢,小朋友们太善变了……
为什么小朋友们这么善变?因为人之初,性本善……变?
解决方案:远离邪恶的儿童玩具市场……
这个5Why思考法就是无效的,因为回答为什么的时候找的方向是不可控的——你无法控制小朋友,让他们的喜好不要变化。
正确的回答方向是:为什么新玩具不受儿童喜爱?
因为市场部没有做充分的市场调研,在确定玩具设计和营销方向的时候过于主观化。
解决方案:提高市场调研的频率,采用更科学的市场调研方法。
显然,重新制订市场调研计划是你能够控制的,也是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向。
总结一下,深度思维能够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好处,而思维逻辑链的延长则是深度思维的重要表现。其中一种延长思维逻辑链的方法即是5Why思考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
⑶ 深度思维6|看得见的思维,才是好思维
这是我参加勇气读书会打卡第11天
阅读书目:《深度思维》第三章1-2节
阅读时长:一个半小时
读书笔记分享:
不得不感叹造物者的神奇,人类大脑的反应速度、记忆能力都还不错,但是内存却非常低下!内存低的一个表现是人类的短期记忆能力,我们都知道它有多么糟糕,一个普通的11位数的手机号很多人都无法迅速记下来,要重复多次才行。对于稍微复杂一些的信息,只能暂时储存4个左右的信息单位。
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给我们的大脑添加“内存条”,怎么添加呢?作者推荐了“可视化思维”。
看到这个词语,相信很多人都不会太陌生。
都说现在是“读图时代”,纯文字读起来密密麻麻,而且容易产生眼疲劳,如果在文字中间加上与内容相关的图片,可以让文字表达更形象、更直观。所以,现在都是“图文信息”更易读。
可视化,让人想到的第二个就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说了这么多,可视化思维到底是什么呢?
可视化思维是指,将各种信息(包括任务的原始信息、你推演出的临时信息、你大脑中已有的信息)以看得见的形式集中存储在某个平面上——纸张、黑板、电脑屏幕等,储存的信息往往是文字和图形的混合体。
书中介绍了,可视化思维方法能给我们带来两个基本的好处。
第一个好处,自然是更大、更稳定的外部缓存。
第二个好处是,可视化思维能带给我们更全局、更宏观的视角。
文中,作者给我们介绍了矩阵分析工具,有艾森豪威尔矩阵和 安索夫矩阵, 这两个矩阵的共同点是把一维变成了二维,让思维更加细分。
文中还提到了拖延症,说:拖延症的成因繁杂,解决方法也很多。但其中不容忽视的有拍敬几点。第一是开始困难,很多人发现一旦开始真正做事情肢闷了,拖延自然就解决了,但是开始的第一步很难迈出去。第二是畏难,一想到有很难、很麻烦的任务在等着我们,拖延自然就形成了。
就拿勇气读书会这件事来说吧!很多人一开始觉得很困难,要读书,要写读书笔记,要打卡,还要写,可真正我们开始的时候,会发现,一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真的,社群化的力量在鼓励着我们向优秀的同伴学习,只要开始,坚持不难!
看得见的思维就是好思维,你有吗?
写在后面
今天是我在勇气读书会第二季打卡的第11天,悦读越好,坚持努力!如果你读的也是《深度思维》,欢袭饥慎迎一起交流探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