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从劳动工具看社会发展
工具的制造与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人类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中,不断寻求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的思考就是脑力劳动,也是科学劳动的开端。人类经历了石器时代到铜器时代,发明了制火技术、农业技术(制陶技术、冶炼技术)、以纺织机和蒸汽机为代表的蒸汽机技术和电力技术。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研制成功,以后经历了电子管、半导体、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几代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是人类制造出来的信息加工工具。如果说人类制造的其他工具是人类双手的延伸,那么计算机作为代替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工具,则可以说是人类大脑的延伸。�
人类的历史是地球史的几十亿年的两千分之一,而人类历史的99%以上的时间是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有自己的文化生活只有五六千年,而真正把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到生产上,并引起社会生产、生活的巨大变革还不到300年。普遍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对人类社会进步起着推动作用,则只是近五六十年的事。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提供的知识和方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当今世界的国家经济、民族文化、社会生活、人民教育等各项事业,受到科学精神或生产技术的推动和引导。法国科学家狄德罗指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阐明技术概念的这句话提出5个要点:1.把技术与科学区别开,技术是“有目的的”;2.强调技术的实现是通过广泛“社会协作”完成的;3.指明技术的首要表现是生产“工具”,是设备,是硬件;4.技术的另一重要表现形式——“规则”,即生产使用的工艺、方法、制度等知识,这就是软件;5.和科学一样,把定义的落脚点放在“知识体系”上,即技术是成套的知识系统。�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活动的增强,使人类对于环境作用的强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突出,社会和经济等重大问题的决策无不与基础地理信息相关。计算机的问世和数字测图技术的发展,为空间数据的获取、表达、存储和提供利用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人类活动范围,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从大气层到外层空间的逐步扩展的过程。人类活动范围的每一次飞跃,都大大增强了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20世纪兴起的航空摄影技术,尤其是彩色与多光谱摄影,从根本上改变了300多年发展起来的地形图的测绘和生产过程。多半个世纪以来,航天技术飞速发展,不仅为经济建设、科学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尤其是对地观测卫星系统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大气学、地质学、生物学、植物学、环境学、海洋学和生态学等大量多种地面目标信息,为地形图和各种专题的制作提供了快速、丰富、源源不断的资料。导航定位全球系统,解决了大范围、全球高精度快速定位问题。航空、航天及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发展,为地图制图提供快速、真实的资料源,采用高新技术,缩短了地图制作和更新的周期,降低了成本。�
从纸质地图发展到数字地图(电子地图),反映了计算机技术在地图制图领域中带来的技术革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计算机地图制图研究。经过40年的努力,计算机地图制图有了飞速的发展,尤其在一些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算法和工艺研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丰富的数字制图软件进入市场,极大地改变了地图的制作和使用方式。计算机地图制图是研究根据地图制图原理和地图编辑过程要求,利用计算机及输入、输出设备,通过应用数据库技术和图形的数字处理方法,实现地图数据获取、处理、显示、存储和输出。传统的地图生产模式是由大比例尺到小比例尺依次派生,而遥感资料与大量GPS资料的获取,摄影测量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成熟与完善,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可以直接编制大范围的小比例尺的地图,并极大地丰富了专题制图内容。数据的采集方法,除遥感资料以外,由于数字化软、硬件的推出,为大量现存模拟图和资料的数字化提供了高效的工具。地图投影及其变换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软件形式,用户可以灵活自如地进行数据处理与变换。地图电子编辑出版系统的推出,打破了传统的地图制图与出版的分工界限,友好方便的“所见即所得”的地图设计系统,方便有效的工具,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缩短了成图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地图制作质量,使得地图手工生产方式逐渐被数字地图生产所取代。�
关于地图学的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地图学的理论也不断发展。现在人们把信息传输视为地图学的中心问题。按信息论的观点,地图是储存和传输空间信息的工具,它研究地理环境信息的传递、变换、表现、存储和利用。地图信息论不同于数学信息论,数学信息论是从数学角度来研究信息的存储、处理和传递的过程,目的是改善传递的速度和可靠性,而更加关注在此基础上能使信息接收者获取更多的信息,即输出信息可能大于输入信息。信息接收者由于其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可能解译获取更多的派生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计算机地图制图的延伸和发展。从其科学属性、方法和功能来看,与地图制图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系列比例尺地形图、地图集从某个角度上可以看成为模拟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专题信息系统。空间可视化技术实现对无边无际、无缝连续的现实世界提供了一个多尺度的、多维的、多时态、多种信息源的可视域,通过海量数据管理、制图综合技术或对多尺度基础地理信息的组织,可以从宏观到微观,从过去到现在以及将来,实现大范围的空间漫游和纵深方向的信息检索查询。超媒体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参照基础地理信息实现连接和叠加,也可根据需要选取或屏蔽。信息既可是图形、图像、统计数据,又可是声音、录像多媒体信息、根据各种分析模型或直观明了的空间分布和相关信息显示,能够综合认识某一事物的特征和分布规律,便于进行分析和决策。随着网络技术尤其是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发展,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利用,为地图提供进入千家万户的服务模式提供了技术平台,同时“e”电子信息技术也向地图学提出了新的挑战。GIS大有融入IT的趋势。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空间数据仓库都是当前地图制图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
B.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到底有什么区别
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所有制结构的问题,通俗的说,就是生产资料(具体指劳动工具、厂房、原料等)归谁所有,劳动成果如何分配的问题。 资本主义社会以私有制为基础,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产品归生产资料所有者独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愈发突现,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产品服从按劳分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形态。 二者都是对人类社会形态的概括描述,不能同任何具体国家一概而论。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走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基础,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吸收了资本主义的长处,因此不难理解我国改革后的迅猛发展与改革中出现的种种困难了。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C. 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分别是什么
1、资本主义社会典型的劳动者是雇佣工人;
2、资本主义社会典型的生产工具是机器;
3、资本主义社会典型的劳动对象是工业原料。
D. 宪法规定,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什么
社会主义社会是法制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计划生育好,只生一个好;工业标准,工业进制,工业产品(金属与工具),合格产品;劳动生产工具,生产生活习惯,生产生活方式;创造者,生产者,消费者,执法者,公民,居民(公平原则、原属地原则、亲缘原则、生产生活范围原则、生产资料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中国地图册》是按照(原材料)与(工厂)排列有序;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组织格局,全民所有制工厂,全民所有制公司,私营工厂,私营公司;结构的完整性与专业项(结构的完整性),法律基础(生命、财产、货币、社会地位、社会意识形态。),法律体系(劳动、生产、卖发糕、买发糕、睡觉。),法律实体(生锈了生锈的也存在);执行法庭与税收,安全检测人员,委员会,银行,学校,医院,工厂(计算科学),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根本大法,是按照“居民”与“公司”排列有序。);
E. 不同的劳动工具与当时的社会面貌有什么关系
劳动工具即“生产工具”社会面貌反映社会的方方面面。
不同的劳动工具与当时的社会面貌存在以下关系:
工具的制造与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反映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人与人之间关系和当时社会财富的分配。
(1)原始劳动工具:石器,社会面貌:生产力技术低下,难以解决基本温饱问题。
(2)封建社会劳动工具:铁器,社会面貌;铁农具的使用促使私田大量出现,于是就打破了奴隶制,促使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出现并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
(3)现代社会劳动工具:大型机械化劳动工具,社会面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立使得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
F.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
硬道理就是强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是国家命运之所系,是社会主义的活力之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永恒主题,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了发展的重要性。
主要原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首要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首要任务,除了遵循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一般规律外,还由以下特殊因素所决定:
首先,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多,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成为现实可能。
其次,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主要矛盾所决定。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要矛盾才能逐步得以解决。
G. 社会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对象、生产工具在实际中具体指什么
劳动者就是指生产生活资料的人,劳动对象应该是指生产资料吧.生产工具也是生产资料一部分,劳动对象也可以指生产的原材料,没有原材料 就没法劳动 没法生产..所以劳动对象也是指这方面的东西吧?
H.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工具各是什么
石器,骨器;青铜器;铁器;铁器
I.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有什么区别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过渡,而且社会主义需要有发达的资本主义作基础才能实现。
资本主义并没有准确定义,不同的经济学家也对资本主义有不同的定义,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经济学或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所有,并借着雇佣或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在这种制度里,商品和服务借由货币在自由市场里流通。投资的决定由私人进行,生产和销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并互相竞争,依照各自的利益采取行动。
大多数已开发国家都被视为“混合经济”,因为政府多半会去关注社会上生产面的活动与问题,进而加以涉入甚至掌握生产,对经济活动采行干涉主义,而非全然的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也被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对照之下,在理论上社会主义制度里的生产工具是由人民集体(或国家)控制并运作。若与共产主义比较,共产主义制度里生产工具是集体所有,而不是由老板或雇主所有,而生产过程也是集体化的,以达成“废除资产阶级的财产(私人财产)”。另外,如同卡尔·马克思主张的,劳动的产品也是“依据每个人需求”直接分发,而“购买和贩卖”则被废止。(共产党宣言)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也反对计划经济,在计画经济里“经济的要件(如劳工、资本、和自然资源)都受到政府控制和管制,以达成政府所预期的经济发展计画”。资本主义也被与社团主义(Corporatism)相比较,在社团主义制度里私人企业与政府紧密勾结,表面上则宣称为了国家的利益服务。正处于阶级斗争阶段(以及革命时期)的国家在物质上也会出现重大改变,例如工业化的发展,并产生战时经济和商品化的特色。
参与型经济和议会共产主义(council communism)则是其他形式的制度,劳工与消费者的议会利用自治的方法来达成决策,并反对由大企业或国家企业控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