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具五金 » 校车都有什么工具
扩展阅读
用什么树脂做钻石 2025-08-04 12:49:38
好恐怖资源怎么下 2025-08-04 12:49:33
钻石二上面什么段位 2025-08-04 12:46:18

校车都有什么工具

发布时间: 2022-09-01 16:51:29

A. 关于校车的安全

造成校车安全事故的原因有如下几条
(一).车况较差、车型混杂,缺乏营运规范
从校车本身这一车辆特征来讲, 校车的出现方便了学生上学与放学的行走, 但一些校车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安全隐患,让人担忧。有的校车是年久失修的小型面包车;有的校车是经过改装加座的中巴车;甚至在农村,有的校车是使用安全技术不合格、非法改装改型的小型货车。上述车辆的存在与上路,是校车存在交通安全方面问题的巨大隐患。
(二).车体本身不达标导致校车事故多发
目前学校校车大致分为四种:学校自备车、学校租用客运公司的车、家长自行组合的车、私人或社会车辆和校办企业联合社会企业一起运营的车,甚至在一些农村地区,农用三轮车、拖拉机和报废车辆等成为营运学生上下学的主要交通工具。在我国,每天有数百万的学生乘坐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车上下学,因车体不达标而引发的校车事故便比比皆是。
(三).司机素质较低导致校车事件频发
由于大部分校车是社会车辆,司机没有校车运营的专门要求,违章驾驶、缺乏责任意识等现象突出。在校车管理上,教育、公安、交通等部门都有不可推诿的责任。目前实行共同管理、共同负责。然而,共同管理、共同负责最大弊端是无人管理、无人负责,缺乏责任主体,从而造成管理结构松散,沟通环节繁多,管理效率不高、责任主体不明等问题。
(四).校车立法空白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完善的专业校车市场构成了校车交通安全的最可靠保障。为了实现校车市场的良性发展和规范运行,国家必要的干预主要表现在校车基本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方面。因此,校车系统的实施,必须从法律层面来管理,为实施校车系统提供保障。目前,我国基本的校车管理法规制度还有待建立。
(五).学生跨区就读开辟“黑校车”市场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市区域在不断扩大。学生的父母追逐“名校”,他们坚信,好的教育能够成就孩子的未来,于是绞尽脑汁,把孩子往名校送,而我们很多“名校”,均集中在城区。致使学生跨区就读的比比皆是,造成孩子没有就近入学。当前使用校车接送学生的主要以民办学校和幼儿园居多,学校如果按正常核载标准接送学生,觉得负担就会加大。所以,正规校车的缺位,直接导致了“黑校车”逐渐产生。
三.解决的对策
(一).落实政府责任
对于发展校车,政府责任不可缺位。校车的运营需要多方面的资源,还需要制定一系列国家标准等,这些资源只有政府能够提供。加之,校车运营的利润较低,责任重大,更多的是公益服务性质,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吸引力不大。所以,政府应该在校车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制定相关法规,监管日常运营,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
(二).拓展工作思路
关于校车的运营,目前有政府主导、企业主导、政企合作等多种模式,对于具体的运营,有些地方尝试成立专门的校车公司,或者通过招投标形式把校车运营委托给客运公司;激发企业办校车、办好校车的积极性,只有从根本上努力,校车的缺乏,校车服务等相关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三).多头部门尽其职,分工协助齐共管
对于校车安全管理,最终要解决校车问题,关键还得靠政府介入。政府主管部门要对车辆、收费标准等方面严格评审和考核。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负责对全区的校车检查,登记校车的行驶路线,加强路面的监控。同时,要深入学校,加强校车的安全技术检验。教育行
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和幼儿园的督导和管理,要把校车管理和学生安全管理当作头等大事常抓不懈。只要政府牵头,部门协调,并将发展校车纳入公共交通规划,才能最终解决学生“超员”的难题。
(四).严格路面安全管理,加大违法查纠力度
严格管理,是规范“良好行为”养成的有效措施,也是杜绝违法行为不再发生的有力保证。交警执法部门要与运管执法部门联合,推行错时联勤制度,采取定点设卡和巡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接送学生车辆的管理与检查,加大对从业车辆违法的处罚力度,严格“扎口”管理,逐步使不安全的 “危校车”与不规范的“黑校车”,主动退出正规校车的行列。
(五).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交警部门应该和教育部门相配合,加强协作,一方面向家长宣传不让孩子乘坐“超员”车辆,向家长公 布举报电话,鼓励家长举报违法“校车”;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与幼儿园的管理和督查的同时与学校和幼儿园逐一签订安全责任书,使学生的用车和用车制度管理逐步走上正规,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血的历史教训再次向我们提出警示:生命不容侥幸,监管不容松懈。
(六).安全绝不仅仅只是车好就行
硬件保障只是提高校车安全系数的一部分,校车监管、执法和高标准的运营管理,才是确保安全的关键。如果教育、交管、安监等部门能够真正各司其职切实承担起相应责任,老师、家长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全社会共同关注营造良好的校车交通环境,就能够有效避免校车交通事故的发生。
“一个坚持“孩子优先”的国家,一个“呵护未来”的社会,才会拥有美好的未来。希望我们从校车安全问题起步,真正的维护培育好祖国的花朵,平安是福,安全是金。良好的安全秩序要靠机制来维护,靠责任心来呵护,要靠监管来保障,靠规范化管理来运行。惟其如此,校车安全才能使师生享受安全与健康的保障。

B. 关于美国校车的

美国校车是除了警车、救护车、消防车以外,街道上少数享有额外特权的车辆之一。
校车上的“红绿灯”
在任何国家,儿童都是社会的未来,祖国的花朵。校车是每天接送儿童上下学的交通工具,因而保证孩子们乘车时的安全,就成了学校当局和校车制造厂家首要的任务。 美国校车
至少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大多数的州就都有立法,要求其它的车辆在有儿童上下校车时,必须两个方向都停下来等小孩子上下车结束之后才能行驶(甚至美国总统专车也要停车等待)。违反此法规的驾车人常常被处以巨额付款,甚至判以重刑。这固然体现了社会对儿童要给以额外的保护,还因为儿童对危险的认知和判断能力还不足,需要加以特殊的保护。再说,由于儿童体形小,本来就不容易被驾车人发现,出事故的可能性也较高。 当校车将要减速停车之时,它的黄色闪光灯就会象交通路灯一样闪,提醒过往的车辆要准备减速停车。当校车停下来时,这安装在左前方的红色停车牌就会打开,因而过往的汽车都必须停下来等待。有的校车还在左侧后方安装有第二个红色停车牌,为过往的汽车提供更显着的停车标志。这种校车上的黄色闪光灯和红色停车牌,就等于是公路街道上的红绿色灯,所有的驾车人都必须像遵守其它交通规则一样遵守。 停车标志
然而,保障儿童在上下校车时安全更重要的还是要有一套人人皆知而又行之有效的规则。比如,教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儿童一定要在校车到来之前赶到固定的等车点排好队,等校车到来停稳之后按顺序上车。若是有小孩子晚了一点,校车的司机看到了可以停下来,打开红色停车牌等待,但不能倒车去迎接,以免撞到孩子。儿童在下车后要赶紧穿过马路到人行道上,千万不要跟着校车平着走。在交通繁忙的路口,有的学校和家长还自动组织起来,在儿童上下车的地方指挥交通。这些人经常手执小旗,臂缚袖章,很像中国街头上的“义务路警”。

C. 幼儿园校车标准

1、新国标将校车分为轻型校车和大中型校车,轻型校车车长大于5米且小于等于6米,大中型校车车长大于6米且小于等于12米。校车车高不得大于3.7米,不得设置车外行李架,架铰接客车和双层客车不能作为专用校车使用。2、专用校车应安装前、后保险杠。3、幼儿园校车的最大乘员数不超过45人。

另外,校车内外不得有容易卡住幼儿手指的孔洞,不应存在可能致人员受伤的凸起、凹陷、尖角等缺陷。
校车应在车外顶部前后各安装两个黄色校车标志灯,前标志灯与车顶前部最边缘的距离应不大于40厘米;后标志灯与车顶后部最边缘的距离应不大于40厘米。

校车应在车后围板外表面、后方车辆接近时可以看到的区域,清晰标示“请停车等候”及“当停车指示牌伸出时”红色字样。

幼儿园校车是用于运送学生往返学校的交通工具。中国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在《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建立健全校车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和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校车优先通行权,加强校车监管,保障校车安全;并规定校车须安装卫星定位和限速装置。

D. 去学校得用哪些交通工具至少列举8种。急!!!

1走路~2自行车~3滑轮~4滑板~5小电动(要谨慎~)6坐车(要有钱)7找个人带你(人缘要好)8坐校车

E. 汽车工具箱内要常备哪些工具呢各自有什么作用呢

通常,汽车工具箱包括:拖车连接环、千斤顶、逃生锤、牵引绳等。

4:车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故障,需要拖车。特别是对于越野和自驾游车主来说,拖车救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在拖车救援工作中,拖车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救生设备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如果使用不当,它会在已经危险的情况下添加木柴和火,带来更大的危险。首先,拖车绳应颜色鲜艳。如果它具有反射特性,则更适合夜间救援。其次,应根据车辆重量选择具有相应牵引能力的拖车绳。该材质建议使用强力尼龙或牛津布腰带。

以上是汽车工具箱中的常用工具及其介绍。我希望它能对你有所帮助。

F. 校车和班车的区别

不能。
你当做校车后,要办理专用的登记,专用线路牌,专用车漆颜色,校车管理很严格的,半年就要检验一次,校车司机驾驶经验要多少多少年,做了校车以后,你再想恢复单位的班车身份就难了。

G. 什么是校车

我来回答吧,校车是指运送学生的车辆,要求安全,上下车便捷。校车在发达国家比较多见,在我国还不是很常见。2011年3月28日上午,顺德乐从镇开通52辆TC公交,其中有6辆“长鼻子”的美式校车,完全按照美式校车标准来制造。据悉,在办理相关手续后,该校车就可正式运行了。
国家标准委员会日前发布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该标准旨在提高小学生上下学的安全性。 在此之前,中国并没有小学生校车安全标准,通常由适用于成人的客车直接接送小学生或者简单改造后成为“校车”。 专用小学生校车是设计和制造上专门运送不少于10人的小学生校车,且应有统一标牌。 为确保小学生的安全,专用校车标准要求每个小学生座位必须安装安全带,如果车上装有能开启每个座位安全带的集中控制装置,其操纵件应在驾驶员可操控范围内,并且该装置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影响每个安全带的正常操作功能。 标准还要求每辆校车上至少应安装一个照管人员座位,当座位数超过40个时,应至少安装两个照管人员座位。 专用小学生校车还必须安装汽车行驶记录仪,该装置俗称“汽车黑匣子”,可对车辆行驶速度、时间、里程以及有关车辆行驶的其他状态信息进行记录、存储,并可以通过接口实现数据输出。 此外,标准还对校车座椅、出口等给出具体要求,该标准2010年7月1日起施行。
●车头更长车头向前凸出了1.5米左右,这增加车前部碰撞时的缓冲区和变形吸能区。发动机设置在车前方,万一发动机着火也不会伤及车身。 ●底盘更高底盘超过1米,在与普通小车碰撞时基本不会直接伤害乘客。一般轿车前端及轻型客货车底盘大梁离地高度都小于1米,这样在侧面冲突情况下,主受力点在地板下方,能最大程度保障学生安全。 ●信号更清晰采用醒目的黄漆和反光板,配备停车信号臂,孩子上下车时像交通信号灯一样闪烁,装有下车护栏。 ●逃生更易除前后车门外,车厢顶部还设有两个逃生出口。车窗上部的玻璃也可以推拉,用随车配置的小铁锤可以将其敲碎逃生。前后车门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可以用紧急按钮打开。 ●设计更精车内护栏全部软化设计,传统座椅后面的小拉手全都取消,车前面的护栏也抬高。配置专用学童座椅,每个座位上均装有安全带。座位及扶手的尺寸均按照孩子的高度和尺寸来设计。装有全景倒车镜,所有死角均可照到,因为学童个子较小,一旦开车或转向时没有看到很危险。
术语和定义 GB/T 4780、GB/T 12428、GB 13094-2007、GB 18986-2003、QC/T 633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 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校车 School bus 用于运送不少于5名幼儿园、小学、中学等教育机构的学生及其照管人员上下学的客车和乘用车。按乘坐对象分为幼儿校车、小学生校车和其他校车,按车辆属性分为专用校车和非专用校车。 [GB 7258第2号修改单,定义3.2.10] 3.2 小学生校车 School bus for schoolchildren 运送小学生上下学的校车。 [GB 7258第2号修改单,定义3.2.10.2] 3.3 专用校车 Special school bus 设计和制造上专门用于运送学生的校车。 [GB 7258第2号修改单,定义3.2.10.3] 3.4 专用小学生校车 Special school bus for schoolchildren 设计和制造上专门运送不少于10人的小学生校车。 3.5 护板 Fender 具有防护、装饰作用的板件。 4 要求 4.1 一般要求 4.1.1 防火措施 4.1.1.1 发动机舱、燃油箱、燃油供给系统、电气设备与导线、蓄电池、灭火器应分别符合GB 13094-2007中4.4.1~4.4.6的要求。在排气系统或其它明显的热源周围100mm 内不允许有可燃材料,除非将其有效屏蔽。 4.1.1.2 内饰材料的燃烧性能应满足: 4.1.1.2.1 按GB 8410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时,材料的最大水平燃烧速度≤70mm/min。 4.1.1.2.2 内饰材料的氧指数OI≥22%: a) 针对纺织品及塑料、橡胶类涂附织物,试样应从距离布边1/10幅宽的部位剪取,每个试样的尺寸为150mm×58mm。对因尺寸太小无法按照规定尺寸制样的产品不做此条要求。试验方法按GB/T 5454的规定执行。 b) 其它塑料材料,试样应按照表1规定取样。对因尺寸太小无法按照规定尺寸制样的产品不做此条要求。试验方法按GB/T 2406的规定执行。 4.1.2 安全带 4.1.2.1 每个小学生座位应安装安全带。安全带应符合GB 14166的规定,安全带固定点的强度应满足GB 14167中M2类车辆的要求。 4.1.2.2 如装有能开启每个座位上安全带的集中控制装置,其操纵件应设置在驾驶员可操作范围内,并且该装置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应影响每个安全带的正常操作功能。 4.1.3 照管人员座位 专用小学生校车(以下简称为“校车”)应至少安装一个照管人员座位,当座位数超过40个时应至少安装两个照管人员座位,照管人员座位的布置应靠近通道,分别位于车辆前部、中部或者后部。照管人员座位应有永久性标识。 4.1.4 行驶记录仪 自撑材料 非自撑材料 4.1.1.2.3 塑料类内饰材料烟密度等级(SDR)≤75,试验方法按GB/T 8627-2007的规定执行。 校车应装有行驶记录仪并满足GB/T 19056的要求。 4.1.5 车窗 校车车窗的固定形式应为下半部分固定,也可为全封闭车窗。 4.1.6 装载质量 小学生的装载质量按48kg(含随身行李)计算,车组人员的装载质量按75kg计算。 4.1.7 其它 车长小于6m的专用校车的车身应为两厢式车身,且一半以上的发动机长度应位于车辆前风窗玻璃最前点以前。双层客车、铰接客车不应作为校车。 4.2 上部结构强度 上部结构强度应符合GB/T 17578的要求。 4.3 座椅 4.3.1 长条座椅(指座垫、靠背均为条形的供两人或多人乘坐的座椅)作为小学生座位使用时,每人座垫宽应不小于350mm;单人座椅座垫宽应不小于400mm。 4.3.2 座椅深应不小于350mm,座垫高应为280mm~380mm(轮罩处的座椅可例外),靠背高度应不小于710mm。 4.3.3 小学生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应满足GB XXXXX的要求。 4.3.4 小学生座椅应纵向布置(与车辆前进的方向相同)。座椅垫面不应前倾,靠近通道的座椅还应在通道一侧设置平行于椅垫面的座椅扶手,扶手距离座垫为160mm~180mm。 4.3.5 驾驶员座椅和照管人员座椅应分别符合GB 15083和GB 13057 的要求。小学生座椅不应是易折叠的单人座椅。 4.3.6 如果校车上设有协助行动不便和/或使用轮椅的学生的装置,则应符合GB 13094-2007中附录A的要求。 4.4 护板 4.4.1 在座椅R点前方,沿纵向水平方向610mm的范围内没有另一座椅的后表面时,应在该座椅位置前安装护板。护板上缘距地板高度应不小于其后座椅高度,下缘距离地板高度应不大于200mm,宽度应能包括前排此类座椅椅背对应的宽度。 4.4.2 按GB XXXXX规定的座椅前倾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后,护板应满足: a) 护板的变形不应妨碍车门正常开关。 b) 护板的任何安装固定点不应脱开。 c) 护板的任何部件不应分离。 4.5 出口 4.5.1 出口的最少数量 为满足紧急情况下的乘员撤离和车外救助,校车出口的最少数量均应符合表2的规定。 4.5.2 乘客门数量 至少应有两个车门,其中至少一个为乘客门。乘客门的最少数量见表3。 4.5.3 撤离舱口数量 4.5.3.1 乘员数小于33人的校车前围和后围应至少有一个出口,否则应设置一个撤离舱口。 4.5.3.2 乘员数不小于33人(含33人)的校车应设撤离舱口。撤离舱口的最少数量见表4。 4.5.4 出口的位置 4.5.4.2 车辆的左侧、右侧至少各有一个出口。 4.5.4.3 乘客区的前半部和后半部应至少各设一个出口。 4.5.4.5 若车顶或地板上设有一个撤离舱口,应位于车辆中部范围内(该范围的长度等于车长的1/2);若设有两个撤离舱口,二者相邻两边之间距离(平行于车辆纵轴线测量)至少2m。 4.5.5 出口的最小尺寸 各种出口的最小尺寸应符合表5的规定。 4.5.4.1 乘客门应设置在车辆右侧或后围。 4.5.4.4 双引道门应计为两个车门,每个双窗或多窗应计为两个应急窗。 4.5.6 技术要求 4.5.6.1 乘客门技术要求 乘客门应符合GB 18986-2003中4.4.4~4.4.5的要求。 4.5.6.2 应急出口技术要求 a) 应急门应符合GB 13094-2007中4.5.6的要求; b) 乘员数小于33人的校车,应急窗应符合GB 18986-2003中4.4.7的要求;乘员数不小于33人(含33人)的校车,应急窗应符合GB 13094-2007中4.5.7的要求; c) 撤离舱口应符合GB 13094-2007中4.5.8的要求。 4.5.7 应急出口的开启 应急出口的锁止装置应能从车内和车外手动解锁开启,解锁力和开启力应不超过178N。 4.5.8 应急出口标识 4.5.8.1 每个应急出口处应在车内标示“应急出口”或国际通用符号。 4.5.8.2 乘客门和所有应急出口的应急控制器应在车内用符号或清晰字样标示。 4.5.8.3 在出口的每个应急控制器处或附近,应有关于操作方法的清晰说明。 4.6 车内布置 4.6.1 乘客门引道 4.6.1.1 从乘客门向车内的延伸空间应允许垂直平板1或铅垂平板2自由通过。铅垂平板正面的移动方向与乘客出入方向一致。 4.6.1.2 当垂直平板1(或2)的中心线从起始位置移过300mm,将平板底部接触踏步表面并保持在此位置。 4.6.1.3 用来检查通道空间的圆柱体从通道开始沿乘员离开车辆的运动方向移动,直到其中心线达到最上一级踏步外边缘所在的垂直平面或上圆柱接触垂直平板1(或2)(以先出现为准),并保持在此位置。 4.6.1.4 在上述位置的圆柱体同4.6.1.2所述位置的垂直平板1(或2)之间应允许垂直平板3自由通过。垂直平板3的形状和尺寸与4.6.5所述的圆柱体的中心截面相同,其厚度不大于20mm。垂直平板3从与圆柱体相切的位置移动到其外侧板面与垂直平板1接触,其底部触及由踏步外边缘形成的平面,移动方向与乘员出入乘客门的方向一致。 4.6.1.5 上述测量装置自由通过的净空间,不应包括前向或后向座椅未压缩座垫前300mm、或安装在轮罩上的座椅前225mm范围内,高度从地板至座垫最高点的空间。 4.6.1.6 折叠座椅应在座椅打开位置时测量。 4.6.1.7 对照管人员专用的折叠座椅,若符合下列要求,则允许在其折叠位置测量: a) 在车上清楚地标示,此座椅仅供照管人员使用; b) 座椅不使用时应能自动折叠,以便满足4.6.1.1~4.6.1.5 的要求; c) 无论该座椅处于使用位置或折叠状态,其任何部位均不应位于驾驶员座椅(处于最后位置时)座垫上表面中心与车外右后视镜中心连线所在的垂直平面的前方。 4.6.1.8 对于最大设计总质量不超过3.5t和乘客座位数不大于18座的校车,如果每个座椅均有可抵达至少2个车门的无阻碍通路,则不必满足4.6.1.1~4.6.1.4、4.6.2.1、4.6.3.1、4.6.7.2的要求。 4.6.1.9 4.6.1.8中的无障碍通路应满足GB 18986-2003中4.5.1.7的要求。 4.6.2 应急门引道 4.6.2.1 应急门引道应符合GB 13094-2007中4.6.2的要求。 4.6.2.2 对4.6.1.8规定的校车,至应急门的通路应符合GB 18986-2003中4.5.1.6的要求。 4.6.3 应急窗的通过性 4.6.3.1 每个应急窗应能满足相应的测试量具从通道经应急窗移到车外。 4.6.3.2 测试量具的运动方向应与乘客从车辆撤出的方向一致,其正面(最大端面)应与运动方向保持垂直。 4.6.3.3 乘员数小于33人的校车,测量器具为一个长轴500mm、短轴(旋转轴)330mm的椭圆体;乘员数不小于33人(含33人)的校车,测试量具应为尺寸为600mm×400mm、圆角半径200mm的薄板,但若应急窗在车辆后围,其尺寸可改为1 400mm×350mm、圆角半径175mm。 4.6.4 撤离舱口的通过性 4.6.4.1 车顶出口 至少一个车顶出口应满足如下可接近性:用侧面与垂面成20°角、高1 600mm(边长不限定)的正四棱台测量:保持棱台轴线垂直,当其上底面位于车顶出口的开口区域内、并且不低于车顶外表面高度处时,其下底面应能接触到座椅或相应的支撑件上。支撑件可以折叠或移动,但应能锁止在其所需使用的位置。 4.6.4.2 地板出口 4.6.4.2.1 地板出口上方应有相当于通道高度(见图4)的净空间,并应满足测试量具(600 mm×400mm、圆角半径200mm的薄板)从地板上方1m的高度处畅通无阻地直接到达地面,通过时板面保持水平。 4.6.4.2.2 任何热源或运动部件距地板出口应不小于500mm。 4.6.5 通道 4.6.5.1 通道应允许测量装置自由通过。通过时若同其它柔性物(如座椅安全带)接触,可将其移开。 4.6.5.2 如果座椅前面没有出口,此处的通道应符合GB 13094-2007中4.6.5.2的要求。 4.6.5.3 通道内允许有台阶,台阶顶部的宽度应不小于通道宽度,通道和引道表面应防滑。 4.6.5.4 对于最大设计总质量不超过3.5t和座位数不大于18座的校车,如果每个座椅均有可抵达至少2个车门的无阻碍通路,并满足GB 18986-2003中4.5.1.7的要求,则不需要通道。 4.6.6 踏步 在校车空载状态下,第一级踏步离地高应不大于350mm,允许使用伸缩踏步达到要求。其他各级踏步的高度应不大于250mm、有效深度(从该台阶前缘到下一个台阶前缘的水平距离)应不小于200mm。 校车的台阶踏板(包括伸缩踏板)应有防滑功能,台阶踏板前缘应清晰可辨。 4.6.7 小学生座位的乘坐空间 4.6.7.1 座间距 4.6.7.1.1 小学生座位的座间距H:小学生座椅靠背的前面与前排座椅靠背后面之间的距离(在座垫上表面最高点所处平面与地板上方620mm高度范围内水平测量,见图4),应不小于550mm。 4.6.7.1.2 所有数据均在通过座位中心线的垂直平面内测量,且座垫和靠背都未被压陷。 4.6.7.2 座位上方的自由空间 4.6.7.2.1 每个座位均应有一垂直净空间,它是从未压陷座垫的最高点所处平面向上不小于900mm,以及从就座乘客搁脚的地板处向上不小于1 350mm(见图5),对于轮罩处和适用于4.6.1.8的校车,可减为1 200mm。 4.6.7.2.2 这个净空间应包括下述的全部水平区域: a)横向区域:对单人座椅,座位中心垂直平面两侧各200mm处的纵向垂直平面之间;对长条座椅,在每个座位中心垂直平面两侧各175mm处的纵向垂直平面之间。 b)纵向区域:通过座椅靠背上部最后点的横向垂直平面和通过未压缩座垫前端向前200mm的横向垂直平面之间。测量在座位中心垂直平面进行。 4.6.7.2.3 该净空间可以不包括下列区域: a) 外侧座椅上方邻靠侧围的横截面为150mm高、100mm宽的矩形区域。 b) 外侧座椅上方邻靠侧围的横截面为一个倒置直角三角形的区域,三角形顶点位于地板上方650mm,底边宽100mm。 c) 外侧座椅的椅脚靠近侧围处,横截面积不超过2×104mm2(低地板客车3×104mm2)、最大宽度不超过100mm(低地板客车150mm)的区域。 4.6.7.2.4 该净空间应允许另一座椅靠背及其支撑件和附属装置(例如折叠桌)的侵入。 4.7 车内照明 车内照明符合GB 13094-2007中4.7的要求。 4.8 扶手 4.8.1 扶手和把手应有足够的强度。 4.8.2 扶手和把手不应有伤害乘客的危险。 4.8.3 扶手和把手的截面应使乘客易于抓紧,每个扶手的表面应防滑。 4.9 活动盖板 活动盖板应符合GB 13094-2007中4.13的要求。 4.10 视觉娱乐装置 乘客视觉娱乐装置应放在驾驶员正常驾驶位置时的视野以外。 4.11 车厢内通风 如果车厢内不能进行自然通风,应装设强制通风装置。 4.12 驾驶员视野 4.12.1 驾驶员视野应满足附录A的要求。 4.12.2 应保证驾驶员能看清后风窗玻璃后下方地面上长3.6m、宽2.5m 范围内的情况。 4.12.3 驾驶员在正常驾驶状态下应能观察到车内乘员的活动。 4.12.4 检验驾驶员视野的眼点位置的确定应符合GB 15084的规定。 (规范性附录) 驾驶员视野的试验方法 A.1 试验条件 A.1.1 校车应保证驾驶员能看清图A.1所示圆柱体的整个顶面。 A.1.2 圆柱体A~O的高度和直径均为0.3m;圆柱体P的直径为0.3m,高度为0.91m。 A.1.3 圆柱体的颜色应与车辆所停靠路面形成强烈的对比。 A.2 试验步骤 将圆柱体放置在A.2.1~A.2.7规定的位置上,如图A.1所示。图A.1中所示距离为一个圆柱体到另一个圆柱体的俯视图的中心距离。 A.2.1 放置圆柱体G、H和I,使它们与一个横向垂直平面相切,该横向垂直平面是与车辆前保险杠最前方表面相切的平面。放置圆柱体D、E和F,使它们的中心位于一个横向垂直平面内,该横向垂直平面在穿过圆柱体G、H和I中心的横向垂直平面前方1.8m处。放置圆柱体A、B和C,使它们的中心位于一个横向垂直平面内,该横向垂直平面在穿过圆柱体G,H和I中心的横向垂直平面前方3.6m处。 A.2.2 放置圆柱体B、E和H,使它们的中心位于一个纵向垂直平面上,该纵向垂直平面穿过车辆纵向中心线。 A.2.3 放置圆柱体A、D和G,使它们的中心位于一个纵向垂直平面上,该纵向垂直平面与汽车前保险杠左侧最外侧边缘相切。 A.2.4 放置圆柱体C、F和I,使它们的中心位于一个纵向垂直平面上,该纵向垂直平面与汽车前保险杠右侧最外侧边缘相切。 A.2.5 放置圆柱体J,使它的中心在一个纵向垂直平面上,该纵向垂直平面在穿过圆柱体A、D和G的纵垂直平面的左方0.3m处,且J的中心在穿过车辆前轮轴中心线的横向垂直平面上。 A.2.6 放置圆柱体K,使它的中心在一个纵向垂直平面上,该平面穿过圆柱体C、F和I的纵向垂直平面的右方0.3m处,且K的中心在穿过车辆前轮轴中心线的横向垂直平面上。 A.2.7 放置圆柱体L、M、N、O和P,使它们的中心位于通过车辆后轴中心线的横向垂直平面上。放置圆柱体L,使它的中心在距离相切于车辆左边最外侧表面(包括后视镜系统)的纵向垂直平面1.8m的纵向垂直平面上。放置圆柱体M,使它的中心在距离相切于车辆左边最外侧表面的纵向垂直平面0.3m的纵向垂直平面上。放置圆柱体N,使它的中心在距离相切于车辆右边最外侧表面的纵向垂直平面0.3m的纵向垂直平面上。放置圆柱体O,使它的中心在距离相切于车辆右边最外侧表面的纵向垂直平面1.8m的纵向垂直平面上。放置圆柱体P,使它的中心在距离相切于车辆右边最外侧表面的纵向垂直平面3.6m的纵向垂直平面上。

H. 为什么私家车座位上必备安全带,而校车上却没有

私家车的安全性能不是。比校车要差一些。他每个座位上都有安全带,校车上也有,也必须得有安全带。

I. 校车后面有没有摄像头在哪

有,在正中间。
校车都会在车内安装摄像头,确保孩子们的安全,摄像头一般都安装在正中间,可以观察全车孩子们的情况。
孩子的安全是每个家庭的最大牵挂,校车作为上学路上的通勤工具,不单守护着孩子们的生命安全,更承载着千万家庭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