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老家打慈粑是多久啊
老家打糍粑的方法:一般都是把蒸熟的糯米倒放在一个石臼,老家人的土话叫做石“对窝”里擂打,舂打(先是擂打,最后才是舂打)。石臼不是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弯子只有个几个。虽然归属是某几家主人,但大家都在相互的使用,借用,几乎没有分彼此。石臼上大下小,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有一些石臼打制得很精致艺术。里面也很质感细腻,平整光滑。外面同里面一样,而且还錾刻着各种字体,各种花纹图案。那样的石臼,都老祖宗流传下来,乱说都有好几十年,或者上百年的历史。里面都有它们自己的故事。那样的石臼,都是当时老家着名的打石头方面的能工巧匠,用今天的话叫专家打制而成。如今,莫要说那样的石臼,就一般的石臼都快要绝迹了。所以,那样的石臼,绝对也可以说是越来越珍贵的文物了。擂打,舂打糍粑的工具一般是木杵,老家人土话叫做“对窝”棒。木杵两头是两个大碗口粗,长条形冬瓜状的木锤,被中间一根长一米七左右的木杵把“挑”着。一个石臼一般准备两根木杵,一般两个人打就够了(我说的一般是两个人,当然也有一个,三个不等进行打的),或者进行轮换。多了也没有多少用。打的人多了,反而碍手碍脚碍事,施展不开,使劲不起来。
打糍粑是个相当费劲体力的劳动活。因为糍粑在石臼里要用力反复的,翻来翻去长久地擂打,擂打,擂打……最后又不停地舂打,舂打,舂打。蒸熟的糯米才能打细腻,打黏稠糍实。打得越细腻,越黏稠糍实越好。打不了多久,就是在最寒冷的冬天,就是身强体壮的大男人,很快都会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所以打糍粑,一般都是两个身强体壮的大男人对打。打糍粑的时候,一般不很需要女人,老人的——没有劳力的家庭例外。女人,老人只是在石臼旁边打杂:要么给石臼的里添加一点水,要么端着盆子准备接住打好了的,撬起来糍粑。至于我们小孩们围着石臼,既不是来帮忙打杂的,也不是来助威的,我们目不转睛的盯着糍粑,流吞着清口水,除了想吃,还是想吃。其它的,好像就再也没有什么了。
打糍粑,相当费劲体力的同时,也需要技巧。打糍粑时,打糍粑的人是需要相互秩序,有机的配合协调的。打糍粑的人,双手前后一定距离,紧握木杵三分之二那个地方,以四十五度角倾斜对着石臼里,热气腾腾蒸熟的糯米。你一下,我一下,此起彼伏:你木杵抽拉起来,我木杵擂打下去。我木杵擂打下去,你木杵抽拉起来。一上一下,一进一出,匀称地,均匀地,不快不慢,不慌不忙,一前一后,围绕着石臼一边不停的擂打,一边不停地来回转圈。最后,要把蒸熟的糯米,每个地方,每粒糯米都要擂打,舂打到,而且还要舂打细腻,黏稠糍实。不能毫无章法地乱来,乱打。如果毫无章法乱来,东一杵,西一杵。既费时,费劲,费力,还不讨好地:打出来的糍粑,粗细不均匀。一些地方粗糙,一些地方细腻,还不黏稠糍实。
❷ 农村十大神器
农村十大神器:犁、耙、打谷桶、风谷车、石磨、连枷、粑粑槽、擂钵、簸箕、织布机。
犁:贵州农村一种常见的耕田工具,用来翻地或在土块上耕出槽沟为播种做好准备。通常通过牛轭把它安置在牛的脖颈上,由牛牵引前行。
耙:同样也是常见的贵州耕田工具,主体是木头,下面的齿耙则由铁制成。用犁翻过田后,需要用这种工具把土块打碎变小,也是非常劳心劳力的活。
打谷桶:打谷桶是传统的脱料工具,咱们贵州叫福桶、福斗等。这种神器呈四方形,木制,上口大底板小,底下有两根大小一致的拖泥木条,方便在泥田里拖动稻桶。
风谷车:我们贵州农村用来去除水稻、麦子等农作物中瘪粒、空壳等较轻杂质的木制农具,又称风包、风簸、扬谷器等,通过手摇转动风叶以风扬谷物,转动速度越快产生的风也越大,反之亦然。
石磨:石磨,用人力推动把粮食研磨成粉末的石制工具,由两块短圆柱形石块和磨盘构成。以前我们吃的豆腐、豆浆、白面、玉米面等都是用这个磨出来的。盟妹子以前还推过这个,没点力气还真推不动。
连枷:这个神器在咱们贵州有的地方叫梁盖,有的叫梁该,其实学名叫“连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为农村手工脱粒农具。
粑粑槽:这个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咱们贵州打糍粑专用。有些是石制的有些是木制的,都是经过石匠和木匠一下一下凿出来的。而且这个东西不是每家都有,一般都是每个寨子里有几个,然后大家需要用的时候就去借。
擂钵:贵州人家中必备的神器,用来捣碎辣椒、花椒、蒜、姜等东西。这种神器有木制的、铁制的、还有石制的,而且都很重,不管用了多少年都不会有一点损坏。
簸箕:用藤条、去皮的柳条、竹篾等编成的,主要是用来扬米去糠,当然也可以用来晾晒东西。
织布机:这种木制的老式织布机,全部由木条连接,没有一颗铁钉,而且相当结实耐用。那时候咱们穿的粗布衣服、床单被套等都是这种织布机织出来的,估计现在很多小朋友都没见过。
❸ 糍粑是中国的传统小吃,打糍粑应该怎么打呢
糍粑是中国的传统小吃,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有吃糍粑的习俗。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地区,重阳节要吃糯米糕。 糯米糕是以糯米为主要食物制成的。 它们香香可口,是一种很好的小吃。
糍粑本身就是熟的,热的时候可以直接吃,但是凉了就需要烤了。 开小火,将糯米糕直接放入锅中烘烤。 你可以和豆面或糖一起吃。味道很好! 糯米糕也可以煲汤。 煮汤的时候,糯米糕需要切成小块,否则煮不出来。
❹ 打糍粑的工具
打糍粑的那个工具是:石臼和舂。
1、石臼:是人类以各种石材制造的,用以砸、捣,研磨药材食品等的生产工具。在电气化生产以前,人类的谷物粮食主要是以这种生产工具加工成食品。可以说,石臼是古代人类生活的必需品,石臼和水井是人类定居点的标志。在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以后,石臼逐渐被淘汰,只在一些没有电气化设备的边远地区仍旧被使用。在中国的许多乡村,被淘汰使用的石臼仍旧被完好保存着,成为许多人怀旧的对象。
2、舂:意思是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使破碎或去皮壳。
有一些地方打糍粑是用木锤不停捶打,而我们这地方则是用木棍不停的揉挤捣碎。这个木棍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基本上就是原来农村里犁田工具上面的木把。木犁废弃之后,将犁把卸下来,用做捣糍粑是最好不过的选择。
将蒸好的糯米倒到一个特制的木桶里面,两个人扶住木桶的边缘,将其固定住。一个人拿着犁把不停的捣挤,一层一层一圈一圈,这是一个体力活,时间上来看至少要20分钟到半个小时。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几个人轮换着来。
当糯米捣碎揉成一团,看不出米粒之后,就算打好了。将其放到事先准备好的竹编之中,竹编里有用石磨磨好的黄豆沫子或者是芝麻粉,用手将其拍平,然后切成一块一块的就变成了糍粑,大家可以趁热吃。
❺ 打糍粑的那个工具叫什么
是石臼。
石臼,是舂米用的器具,四方的,上宽下窄,安在土里,只把臼口露出地面。随着木碓一上一下的磕碰,稻谷,也便在石臼里脱了壳,蜕了皮,露出了暗红的雪白的米粒儿。小的石臼可用于砸、捣、研、磨药材。
据考证,大约在三千年前,中国人开始食用稻谷。从那时候起,就开始了石质、木质舂米,直到20世纪中叶发明碾米机,石臼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5)打糍粑工具多少钱一个扩展阅读:
糍粑以糯米、薯仔为主料,清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搁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黄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
口感香,。现街头商贩多用脚踩三轮车叫卖,饭泥用保温性能好的特制铁桶装放,摇动把手,饭泥从圆孔钻出。但凡有喜事,当地人都要做红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❻ 打糍粑的工具叫什么
是石臼。
石臼,是舂米用的器具,四方的,上宽下窄,安在土里,只把臼口露出地面。随着木碓一上一下的磕碰,稻谷,也便在石臼里脱了壳,蜕了皮,露出了暗红的雪白的米粒儿。小的石臼可用于砸、捣、研、磨药材。
糍粑也称年糕,在过年的时候制作食用,过年前制作糍粑是农村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具有浓厚的乡村风味,打糍粑活动成为大家过年前的一项重要准备活动。糍粑由糯米蒸熟再通过特质石材凹槽冲打而成,手工打糍粑很费力,但是做出来的糍粑柔软细腻,味道极佳。
糍粑介绍:
糍粑,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贵州、重庆、四川、江西、湖南、福建、湖北、广东、广西、陕西等省市都有,又以河南潢川、江西九江、福建南平最为盛行,其中又以广西梧州的做法最为特别。
安徽南部也有,主要是在重阳节的时候,作为节日食品供客人品尝。糍粑是以糯米、薯仔为主料,清水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臼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搁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黄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口感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