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具五金 » 青铜器代表性劳动工具有哪些
扩展阅读
地球水资源有多少个 2025-08-06 16:42:18

青铜器代表性劳动工具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2-08-16 19:15:37

① 青铜时代的工具有哪些

1、战国。我国的青铜器时代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青铜器。而经过夏朝的发展,商朝、西周就更加丰富。战国中期以后,青铜器作为贵族阶层身份象征的礼器作用已经基本消失,用鼎制度尚存,但已经不严格。青铜器基本上用于生活实用,青铜工艺也逐渐衰退。青铜器在大部分地方的作用被其他金属器(例如铁)所代替,青铜器用于礼器的青铜时代逐渐消逝,铁器开始大量用于工具、兵器、农具等方面。
2、青铜器时代大致分为二里头文化时期,商代前期(二里岗文化时期),商代后期(殷墟文化时期),西周时期至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战国中、晚期六个发展阶段。战国后青铜时代虽然结束,但是青铜器从未退出过历史的舞台,青铜佛造像、铜镜等一直流行到近代。由于青铜时代青铜器的精美,后世朝代还有仿制品出现。
3、 青铜铸造的文明,成就了一段永恒的记忆。世界各文明古国先后都出现过不同发达程度的青铜时代,但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青铜器从多方面真实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珍贵文化遗产。

② 奴隶制时代青铜器有哪几种主要类型

青铜器通常是按器形用途进行分类,一般分为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杂器等。
青铜饪食器:其中又分炊器和蛊食两类器。炊器有鼎、鬲、甗,古人用来煮肉、煮粥、蒸食。辅助工具有匕。盛食器有簋、盨、敦、互、聋、敦、豆、铺、盂。
青铜酒器:其中又分蛊酒器和饮酒器两类。盛酒器有尊、方彝、壶、樽、卣、罍、瓿、觥、盉、尊缶。饮酒器有爵、角、觚、斝、觯(又名“五爵’)。
青铜水器:盥洗用的水器,大型水器有鉴、盘,一般水器有匣、盂等,缶、瓿是春秋时期才出现的,数量不多。
青铜乐器:有钟、钲、铙、鼓、镦于、铃、铎、句铎等。
青铜兵器:有戈、矛、铍、戟、铖、戚、剑、镞、刀、胄等。
青铜杂器:多为实用品,其中青铜家具有禁、俎、案,车马饰軎、辖、毂饰、轴饰、辕首饰、衡饰、銮饰、踵饰、舆饰、衔、镳、轭饰、当卢、马冠、铜泡。日用具有带钩、灯具、炉等。青铜度量衡有尺、量、衡、权。青铜货币有布币、刀币、贝币等春秋战国铜币。凭证信物有符和玺印。
另外,也有从青铜器的社会功能进行分类,把青铜器分为礼器、重器、葬器、日用器的.
礼器:商周奴隶主崇神鬼、重祭祀、行巫术,将几件大型青铜器按一定的方式组合为“礼乐之制”,作为王权、名位以及国威的标志和象征。青铜礼器由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组成,在使用排列上有浓重的巫术色彩。
重器:单件铸造的大型青铜器,其上铸有铭文,专门用来记载某件大事,或颂扬先王、先祖的功德,都叫“重器”。铭文长的青铜器都是重器。
明器:即“神明”之器。古人认为人死亡而灵魂不灭,要在另一个世界中重新生活,所以商周奴隶主贵族盛行厚葬,将生前喜爱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均随葬入墓。青铜殉葬
礼嚣一般由鼎,簋、豆、壶、弇(或盉)组成,等级不同的贵族用器数量都有规定。但这种明器不同于后世专门制作的殉葬用器,仍为礼器。

③ 先秦青铜器具工具有哪些

中国先秦青铜器论述

考古学者将早期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根据生产工具和武器的材质,区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青铜为红铜与锡的合金,其熔点较红铜低,硬度较红铜大,在浇铸时气泡少,流动性好,可铸出锐利的锋刃及精细的花纹,适于制作坚实的兵器、工具及金光亮丽的容器。
在我国,古史所记“夏铸九鼎”的传说,大概是打开青铜时代第一页的标记。夏文化虽仍在探索中,但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即是夏代晚期。有的二里头青铜爵,从铸痕看,内外“范”多达四块,器壁薄而均匀,其工艺水平已脱离最原始状态,不能排除我国在夏代前期已掌握冶炼青铜技术的可能。青铜器伴随着早期国家的确立而出现,自然就成为王权的象征。传说夏鼎历商而周,每当王朝改易,鼎便移于新主。春秋时期,王室衰弱,楚子过周境,问鼎之轻重,则其凯觎王权之心,路人皆知(图1)。

二里头文化以后的商代青铜器,可分为二里岗期和殷墟期两大阶段。河南郑州二里岗文化的青铜器是商代前期的代表。其后河北藁城、江西吴城、湖北盘龙城、山东大辛庄、河南偃师等地也相继出土同期青铜器,表明其分布得相当广泛。殷墟期即商王盘庚迁殷后的商代后期。商代自盘庚迁殷之后,国力渐强,特别在武丁时期,达到顶峰。为适应其神权统治,需要进行大量繁复的祭祀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青铜祭器是神坛上的重要道具,因而此期青铜器铸造工艺有了长足的进步,体积厚重、纹饰神秘庄重的青铜器大量涌现,形成了我国青铜文化最繁荣的时期。
商代前期青铜器直接继承着二里头文化的若干特点,比如容器都是薄胎的。但与二里头青铜器相比,商代前期青铜器的器种显着增多,如食器有鼎(图2)、鬲、、簋,酒器有爵(图3)、角、、觚、尊、卣、壶、、(图4),水器有盘、盂等等。在形制上有不少特征,容易判别,如鼎多锥足,爵、平底,觚体粗矮。
这个时期青铜器的纹饰,还没有作为图案衬地的花纹,即所谓地纹。纹饰大多作带状,并常见弦纹、兽面纹和夔龙纹。兽面纹的线条圆转流动,很有特色(图3)。在带状兽面纹上下夹以联珠纹,则是当时流行设计。
铭文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青铜器上开始有了仅几个字的,以象形为特征的族名金文。
河南安阳殷墟是商代后期都城所在地,这里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中心,解放前后在殷墟发现的青铜器不胜枚举。
商代后期,青铜器胎壁都较厚,器物种类进一步增多,而且有造型多样化的特点。纹饰内容丰富,变化更加突出,不但流行通体满花,绝大多数使用云雷纹作为地纹,以填充主题纹饰外的空间,而且还出现了在图案上重叠加花的所谓三层花。于是在青铜器上形成了富丽繁缛之风格。
以故宫博物院的三羊尊为例,这件珍贵的大型盛酒器,气势雄伟,肩部装饰的三只高浮雕卷角羊头,形象逼真。此尊是经过两次铸造而成的,先铸尊体,并在肩部相应的位置上预留孔道,然后在孔道上再搭陶范,铸制羊头。合范法铸造工艺,这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三羊尊腹部纹饰华丽,在云雷纹地上有三组兽面纹,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兽面上最能传神的眼睛,极富于神秘的色彩。繁缛与神秘,正是这一时期青铜器艺术的一个突出特点(图5)。
迄今发现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殷墟吴家柏树坟园出土的后母戊(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重达875公斤。这件巨大的青铜鼎表现了商朝后期的发达和人民的创造力。
青铜器有许多动物形的容器,可作立体雕塑观赏,如象尊、犀尊、豕尊、羊尊等等。最常见的是卣,卣象两相背而立(图6)。这一类青铜器,大多数饰有通体的复杂花纹。
商代后期青铜器不仅有发达的礼器,还有众多的兵器和乐器。青铜兵器包括用于远射的青铜镞,扁平凸脊双翼。用于格斗的戈,分曲内、銎内、直内三式。垂直装,可以横击,啄击和钩杀。矛为刺兵,扁体、中脊、侧刃(图7)。直体翘首的大刀,单面侧刃,是用于劈砍的兵器。钺多用于刑杀,多有威武生动的纹饰,是权威的象征物(图8)。防护装具有青铜胄(头盔),上有兽面形等纹饰。青铜乐器常见的是一种编铙,多以3至5个为一组。使用时口向上,敲击口沿,奏出高低不同的音响。它被认为是钟的前身。
此期青铜器纹饰中动物纹样大大增加,最典型的花纹是具有神秘色彩的饕餮纹,其形状多变,一般尾部下卷,鼻额突出,咧口利爪,巨目凝视,雄严诘奇。有的大幅饕餮纹纹体鼓起,曲角高耸,突出器外,配以浮雕龙、虎、羊首、鹿首和牛首等动物形象,峻挺方折、精湛无比;有的全身满施饕餮纹,器体棱脊四起,深镂细刻富丽堂皇。如亚方尊,亚方(图9)等,都是晚商青铜器中出类拔萃的精品,其他花纹还有夔纹、蝉纹、蚕纹、小鸟纹等。这些动物纹样,少数是肖生的,更多的则是神话性的禽兽。
饕餮、夔等为突出代表的,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各种动物纹,此时被普遍应用,这显然与商人尚鬼的宗教意识有关。兽面形的所谓饕餮纹,是当时巫术宗教仪典中的主要标志,对该部族具有极为重要的神圣意义和保护功能。《吕氏春秋·先识览》说,“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神话失传,意已难解。但“吃人”的含义,却是完全符合凶怪恐怖的饕餮形象的。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方面又是保护的神祗。它对异族、部落是威惧恐吓的象征,对本族,部落则又具有保护的神力。所以说,饕餮纹是代表和体现了这个时代精神的青铜艺术(图10)。

殷墟期青铜器普遍出现铭文,书体为“画中肥而首尾出锋”的波磔体,有些字体结构尚未脱离图形文字的形态。故宫博物院藏其三卣,铭文记述了帝辛时期的赏赐,祭祀等内容,它们是商代铭文最长的几件器(图11)。此期有铭青铜器的多数铭文都极为简短,有的仅有一个象形性很强的字,有的由几个象形的字构成一个短语。这类铭文虽少有文例比附,但多数可以在甲骨文方国名、地名、人名中找到同形字,其中有被学者释读的则多是文献中的古国名或家族名。宗教较多的族名,一般是可以分出方国、家族、私名等几个层次的。此外,也有一小部分这类铭文是表示该铜器的方位、功能,或是八卦符号等,并不属于上述内容范围。族名金文最早出现在商代前期,多数属商代后期到西周早期,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时期仍有少数残存。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组织结构的真实状况。

④ 青铜器代表性劳动工具产生原因及影响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17

⑤ 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青铜食器有哪些工具

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青铜食器是古人用来盛稻、梁等熟食的工具,主要有簋、盂、盨、簠、豆等。有些食器还有盖,以便保温或盛食物。(1)簋类似现在的大碗,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西周、春秋时期多有盖。种类大体分为无耳簋、两耳簋、四耳簋、方簋等。(2)盂形状像有附耳的簋。侈口、深腹、圆足,有附耳,个别为方盂,使用年代主要为商代和西周。(3)盨西周中期开始出现,沿用至春秋,造型为椭圆形,敛口、两耳、圈足或四足,有盖,盖上一般有4个矩形钮。(4)豆类似现在的盘,下有把、圈足,大多有盖。西周时期的豆为浅腹、束腰、多无盖无耳,春秋时期的豆有耳,足增高。战国时期豆腹变深,豆把细长,盖上有提手并可仰放。(5)簠流行于周代中期,战国以后渐衰退。造型为长方形,口外侈,盖上有两耳,短足,盖与器物的形状大小相同,合上为器盖,打开则成为相同的两器。

⑥ 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青铜炊器有哪些工具

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青铜炊器是古人烹制食物的炊具。大致可分为鼎、鬲、敦、甗、釜等。(1)鼎相当于现在的锅,造型多为圆形,有三足和双耳,主要包括柱足鼎、扁足鼎、尖足鼎、马蹄鼎、四足方鼎等。商代以前多圆腹尖足,商以后多圆腹柱足,西周后期呈蹄形足,战国至汉代蹄足变短并加盖,秦汉鼎多敛口、硕腹、附耳、三短足,均有盖,盖上有三环。(2)鬲煮粥的器物,一般有三个中空足,以便于加热,口沿外倾为侈口。流行于商至春秋。(3)敦特点是盖与器各为半圆,合二为一个球体,有二环耳。分三足敦和无足敦两种,盛行于战国时期。(4)甗相当于现在的蒸锅。一般分上下两部分,上为甑,用以盛食物;下为鬲,用以装水。甑、鬲之间有一层带孔的铜片,称为箅,可透过蒸气。有独体甗,合体甗和方甗三种。

⑦ 着名的青铜器礼器、乐器、兵器有什么啊

司母戊方鼎
人面纹鼎
大盂鼎
大克鼎
云雷纹钺
青铜角
兽面纹双面铜鼓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颈饰口沿外侈,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其边长几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圈足上,承担着尊体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全体饰有细雷纹。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线合范处均设计成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
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恰到好处,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在商代的青铜方尊中,此器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酗亚方尊 容酒器。商代晚期铸品。清宫旧物,现藏故宫博物院。原器通高45.5厘米,宽38厘米。大敞口,宽折肩,高圈足。肩四隅有四立体有角象首,肩中部有四双角分叉龙首。颈饰蕉叶纹,肩及圈足饰鸟纹。腹部与圈足有曲折角型大兽面纹,圈足曲折角雕成龙形。器四隅及每壁中心线皆设有棱脊,上端侈出器口,形象庄严
龙虎尊 商器。原器一九五七年出土于安徽阜南县。器高五十点五厘米,口径四十四点九厘米,重约二十公斤,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宽折肩、深腹、圈足,体形较高大的盛酒器。龙虎尊的肩部饰以三条蜿蜒向前的龙,龙头突出肩外。腹部纹饰为一个虎头两个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头衔于虎口之中。虎身下方以扉棱为界,饰两夔龙相对组成的兽面。圈足上部有弦纹,并开有十字形镂孔。 龙虎尊纹饰的主题是"虎口衔人"。关于这一主题,有人认为:在这里,"人"应是那些奴隶,"虎口衔人"反映奴隶社会的残酷、恐怖。对于这种传统的解释,另外一些考古学家则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这应该是在表现一种巫术主题。青铜器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礼器,这样的纹饰应是巫师作法的情景纪实。张开的虎口在古代是分割生死两界的象征,虎口下的人很可能就是巫师,巫师在祭祀中通过老虎的帮助而表现出一种能够通天地、感鬼神的能力。"虎口衔人"这一图案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我们还不能做出精确的解释,但在当时一定是和某种神话和宗教信仰相联系的,在祭祀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尊是商代青铜器中与四羊方尊齐名的珍品。
鸮尊
历史:商代后期
尊为古代盛酒器。铜尊,最早见于商代。鸮,俗称猫头鹰。在古代,鸮是人们最喜爱和崇拜的神鸟。鸮的形象是古代艺术品经常采用的原形。商代的王器、石器、陶器、青铜器中,都有精美的鸮形。此鸮尊即是商代鸟兽形青铜器中的精品。
鸮尊一九七六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原器为一对两只,铸于商代后期。原器通高四十五点九厘米,外形从整体上看,为一昂首挺胸的猫头鹰。通体饰以纹饰,富丽精细。喙、胸部纹饰为蝉纹;鸮颈两侧为夔纹;翅两边各饰以蛇纹;尾上部有一展翅欲飞的鸮鸟,整个尊是平面的立体的完美结合。尊口内侧有铭文“妇好”二字。
“妇好”应是商王武丁之妻。据殷墟甲骨文记载,妇好是一位能干、有魄力的女子。生前,她曾参与国家大事,主持祭祀,还带兵征伐过羌、土方等国家,颇具传奇色彩。 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钺 作为一种兵器,由青铜铍头、长柄构成,铍头尖锋直刃、扁茎,穿透力很强,很可能是由扁茎短剑发展而来。它出现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大量使用。至于斧钺,由于其杀伤力不如戈矛,在春秋时期实战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已多用于仪仗、装饰之需,以作为军权的象征。
钺是商周时代重要的礼器之一,也是一种兵器。据考证,这种器物是由石斧等工具演变而来的,在青铜器中更强调华丽、美观的特质,成为象征权力、象征威严的礼仪用物,此处所选两件钺是商代后期作品,格外强调器物威严恐怖的特性,同商代艺术风格完全一致。
.爵 饮酒器,青铜爵最早出现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代晚期。爵的基本形制是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流与杯口之际有两注,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柄,下有三足。夏商时期
下面是青铜礼器:
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是立国传家的宝器。青铜礼器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工艺精美,其存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显着特点。青铜礼器可分为四大类:
食器。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等。其中盛肉的鼎是最重要的礼器。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重达875千克,是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西周中晚期形成列鼎制度,即用形状花纹相同而大小依次递减的奇数的成组鼎来代表贵族的身份。据《春秋公羊传》何休注,天子用9鼎,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在考古发现中,奇数的列鼎往往与偶数的盛黍稷的簋配合使用,即9鼎与8簋相配、7鼎与6簋相配等。
酒器。包括饮酒器爵、觯、觥及盛酒器尊、卣、壶、斝、罍、觚等。商代贵族饮酒成风,西周初曾严厉禁酒,西周中期以后青铜饮酒器大为减少。
水器。有盘、匜等。主要用于行礼时盥手以表示虔敬。
乐器。有铙、钟(包括甬钟、钮钟与镈)、鼓等。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达65件的青铜编钟,音域宽广、音色优美,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及音乐的高度水平。
特点: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形成,经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大约经历了十五个世纪。 高峰:在商的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铸业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而达到高峰。战国晚期,冶铁业出现,高水平的青铜冶铸业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使命
包括青铜生产工具,青铜兵器,青铜礼器,铭文,青铜乐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