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世界人口每人平均多少海洋资源

世界人口每人平均多少海洋资源

发布时间: 2022-06-08 11:11:25

❶ 世界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不容乐观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一是水旱灾害依然频繁,并有加重的趋势。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土地资源分布不相匹配,南方水多、土地少,北方水少、土地多。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处于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约1/3的耕地面积位于洪水威胁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干旱和洪涝引发的自然灾害,是中国损失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中国的水旱灾害呈现加重的趋势。

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田受旱面积平均每年约1100万公顷,80-90年代约2000多万公顷,近5年来,平均每年受旱面积上升到3300多万公顷,因旱灾减产粮食约占同期全国平均粮食产量的5%左右。1950年~2000年的51年中,中国平均农田因洪涝灾害受灾面积937万公顷,而1990- 2000年的十年间,年均受洪涝灾害面积为1580万公顷,因水灾减产粮食约占同期全国平均粮食产量的3%左右。

二是农业用地减少,农业用水短缺程度加剧。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被大量占用,非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在急剧增加,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生产与生活、生产与生态等诸多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剧。尽管中国采取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但大量的农田和农业灌溉水源被城市和工业占用,耕地资源减少的势头难以逆转,水资源短缺的压力进一步增大。

从1980年到2004年的二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全国总用水量增加了25%,而农业用水总量基本没有增加。全国农业用水量在总用水量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由1980年的88%下降到2004年的66%。

三是中国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生态脆弱。中国众多的山地、丘陵,因季风型暴雨,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同时,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剧了水土流失。目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生态恶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积,加剧了江河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由于干旱和超载过牧,导致草原出现退化、沙化现象。

四是污染负荷急剧增加,加重了水体污染。2003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达680亿吨,比1980年增加了1倍多。大量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中,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大量使用,使得部分水体污染严重。水污染不仅加剧了灌溉可用水资源的短缺,成为粮食生产用水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而且直接影响到饮水安全、粮食生产和农作物安全,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五是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中国约占55%的耕地还没有灌排设施,农村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全国灌溉面积中有1/3以上是中低产田,已建的灌排工程大多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一些灌排工程标准低、配套不全,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很多工程存在工程老化严重、效益衰减等问题,灌溉用水效率低,节约用水和提高土地粮食生产率的潜力还很大。
·北方资源性缺水!

·南方水质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❷ 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是世界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多少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3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09位。
全球水资源状况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工业、农业、城市的日益扩展,特别是世界人口急剧增多,加之,人类活动失控,造成环境恶化,水资源污染及严重浪费,迫使世界水资源日趋匮缺。据材料统计:20世纪初,全球水消耗量为5000亿m3/y,到世纪末已增长为50000亿m3/y(增长10倍以上)1954年-1994年美洲大陆用水增加100%,非洲大陆用水量增加300%以上,欧洲大陆增加500%,而亚洲大陆增长幅度更高。地下水之开采量为5500亿m3/y(80-90年代),其中大于100亿m3/y的有10余个国家,占总开采量的8.5%。
2001年3月在海牙召开的“第二届世界水资源论坛”部长级会议上,21世纪世界水事委员会报告说,目前全球有10-11亿人没有用上洁净水,有21亿人没有良好的卫生设备,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今后20-25年,人类用水量将增加40%左右,世界将面临水资源的严重危机;报告中还强调指出,地球上只有2.5%的水是淡水,而其中2/3存在于冰盖和冰川中,无法直接利用,仅剩的那一小部分水资源,大约有20%在人迹罕至的地区,其余80%的水则通过季风、暴风雨以及洪水等形式,在错误的时间降落到错误的地点,供给人类直接利用的水资源确实有限,仅为1%左右;报告中说,到2025年世界新增30亿人口,所需供水缺少20%,加之浪费与污染可达50%以上;据“平衡与人口协会”估计,20-30年内缺水人口可达15-20亿人。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资料,按全世界人口为50-60亿计算,人均占有水量约为8000-10000吨。1997年“第一届世界水论坛”报告说,由于世界水资源消费量急剧增加6倍,远远超过4000km3,人均淡水占有量已降到4800m3,(1995年为7300m3)。由于仅有的淡水量分布不平衡,有60%-65%以上的淡水集中分布在9-10个国家,例如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哥伦比亚等,其中奥地利每年有840亿吨水可满足欧盟3.7亿人口的用水需求,供水收入达10亿欧元。而占世界人口总量40%的80多个国家却为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其中有近30个国家为严重缺水国,非洲占有19个,像卡塔尔仅有91m3,科威特为95m3,利比亚为111m3,马尔他为82m3,成为世界上四大缺水国;而几个富水国,水资源消费急剧上升,像美国纽约人均日耗水量为600-800升,日本大阪为575升,法国巴黎443升,罗马为435升,贫富相差极为悬殊。
我国水资源的危机形势
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径流资源总量的6%;又是用水量最多的国家,1993年全国取水量(淡水)为5255亿立方米,占世界年取水量12%,比美国1995年淡水取水量4700亿立方米还高。由于人口众多,目前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排名百位之后,被列为世界几个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另外,中国属于季风气候,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南北自然环境差异大,其中北方9省区,人均水资源不到500立方米,实属水少地区;特别是近年来,城市人口剧增,生态环境恶化,工农业用水技术落后,浪费严重,水源污染,更使原本贫乏的水“雪上加霜”,而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瓶颈。
据最近有关媒体报道,我国364个县级以上城市缺水,日缺水量达1300万立方米,年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严重缺水城市涉及17个省区,其中包括沿海发达城市。同时,目前有362亿吨污水被排放(其中80%未经处理)。据报道,全国1200条河流,有850条受到污染,足以说明水源污染的严峻形势。
今年8月新华社报道:由于地下水恶性超采,已使我国形成8万多平方公里的地下漏斗,导致地面沉降的地质灾害。目前有30座城市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其中华北区的漏斗形成早已有报道,近期西安市地面沉降已引人忧虑,已发现有9-11条裂缝贯穿全市155平方公里,有2600座建筑物受到危胁。此外,环渤海地区和缪东半岛有1200多平方公里发生海水倒灌。
水在社会、经济上的战略位置
随着水资源的逐渐匮乏,水的经济、社会功能性日趋显着,水在经济社会的地位日趋提高。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缺水国,都把水利建设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投入巨资,修建各类型的水库、水堤,以及储水、蓄水、引水工程,来确保水的供求。
据世界水事委员会宣布,全球在用水方面的投资,必须从如今的每年750亿美元,增加到1800亿美元。又如最近资料显示,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启动,在今后10年,仅东线引水工程(东部运河和中央运河),投资250亿美元,全部工程投资那就更是惊人了。
此外,各国在防止水的环境污染,水的循环利用,活水处理方面的新技术投资,日益迫切,日益剧增;中东地区的缺水国家,例如以色列、科威特、约旦、利比亚、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联酋长国、也门等十几个国家以及加沙地带等,主要饮用再生水;其中产油富国,像沙特阿拉伯在1997年前就已投资50亿美元用于海水淡化工程,以试图解决或缓解供水危机;以色列在海水淡化方面,无论在投资和技术装备上都付之以颇大的投入,仅以色列每年从土耳其进口淡水1.5亿立方米,耗资巨大;马来西亚每年向海湾国家出口淡水3900万吨,为运送淡水,才把过去输油轮改为输水轮。
为开发地下水,补充新水源,各国也投入巨大资金,进行水文地质基础研究,并进行全面勘查与钻探。
随着世界水危机的加剧,水资源的地位,已不仅反映在经济社会上,而日益强烈地涉及到军事上,涉及到国与国的冲突上。
在摩洛哥中部古城马拉喀什召开的世界水论坛会议上,为论坛准备的文件“序言”中说,预测2050年以前世界水资源将发生一次大的危机……认为“到21世纪,水可能成为一种罕见之物,一种稀有资源”,呼吁要“避免水资源的匮乏而引发国际冲突”。
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联合国人类住区会议,大会秘书长沃利·恩多警告说:“据我的推测,在未来50年中我们会看到导致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剧烈冲突的诱因,将不再是石油,而是水”。
在法国巴黎召开的84国部长级水资源专题会议上,世界水委员会主席阿布扎伊德提出“水资源匮乏是中东、非洲地区国家关系紧张的根源”。
以色列和叙利亚的和平谈判,关键是以色列占领的戈兰高地,其战略意义也是被称之为中东水塔的水资源问题。30多年来,虽然多次谈判,要求在戈兰高地撒军,甚难达成共识,其中涉及供水之源控制权问题,仍是主要障碍之一。
世界银行副行长伊斯梅尔·萨拉杰丁曾预测说:“如果说上个世纪的许多战争是为争夺石油,那么下个世纪将会因水而战”。
在湄公河流域,由于老挝、泰国修建水库、水坝工程,威胁河域5000万人用水,柬埔寨、越南已发出警告说,由此将引起冲突。
水资源概念及其科学内涵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一切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没有水和水资源就没有人类,但水和水资源在自然物质概念上是不同的,资源不等于水,水资源只占地球系统中水的十万分之三,约47万亿吨,作为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对水资源的定义是:“作为资源的水应当是可供利用或可能被利用,具有足数量和可用量,并适合对某地水需求而能长期供应的水源”。我国尚无统一的概念定义,故有的说:“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有的则认为:“自然界各种形态(气态、液态或固态)的天然水”等。实质上说,水资源就是指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的总和。
水资源一般分为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两大类。地表水资源受制约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时空分布不均,难以按其自然规律发挥其供水功能;地下水资源,受生态环境的污染恶化,特别是过量开采,水位急剧下降,也早已发出“黄牌”警告。早在1977年联合国水资源大会上,就已发出“水资源不久将成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危机”的信息。近20年,约旦河流域、底格里斯河流域、幼发拉底河流域,以及尼罗河流域的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国与国之间分岐(冲突)导火线;南亚国际河流水的争端此起彼伏;北美、南美、北非等地,也因国际河流和开发(利用)问题产生裂痕。特别是人口的急剧增加,环境日趋恶化,水资源匮乏与需求矛盾日趋尖锐,全球水资源问题,成为各国政府关注和迫切要解决的热点课题。
在这一形势下,各国政府及全世界有关国际组织,急迫地投入大量经费从事水资源问题的研究,历经50-60年的实践发展进程,水资源问题形成了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体系,主要是研究地球上水资源的形成及演变规律,以及科学利用规律,来解决人类生产、生活、工业、农业,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水资源学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水资源系统分析、水资源工程、环境改善等分支,并已向水资源社会学方面延伸。
在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及水利科学、水文学相互交融、渗透与吸收基础上,已建成的分支有:水资源生态学、水资源环境学、水资源信息学、水资源工程学、水资源管理学、水资源系统分析学以及水资源经济学、水资源法学、水资源伦理学等,并正在向外延发展,包括大气、冰川、海洋、极地等。
随着《21世纪议程》的实施,将会不断发挥学科本身的特点与优势,不断提高和丰富学科的内涵,将会建成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性水资源学体系。

❸ 世界和中国的水资源总量分别是多少还有他们的人口和人均占有量

世界水资源总量为14.5亿立方千米之多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
世界人均占有量为12900立方米,我国仅2695立方米,还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

❹ 海洋还有多少资源

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人均耕地面积正在逐渐缩小。全世界都在关心地球如何养活 人类的问题,其着眼点不能只局限于进一步发展陆地上的农牧业,也要积极开发利用广阔的 海洋。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不仅可以建立海上农牧场进行海水养殖,而且还有许 多有待于我们去开发的用途。
海上农牧场 海上农牧厂自80年代起受到各国的重视。日本最早提出建设海上农牧场,1980 年起便开始实施一项为期9年“海洋腾飞计划”,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80年代末养殖产量 已超过200万吨,居世界首位。美国在80年代也投资10多亿美元建立了一个10万亩的海洋农 牧场。前苏联虽以远洋渔业为主,但也不放松海水养殖业,在里海和亚速海投放鲟鱼幼体, 长大后将其回捕,还在远东沿海建立牡蛎、扇贝等养殖场。其他国家在此期间也掀起发展海 水养殖业热。我国近来也注意实施海水养殖,并已成为世界养虾大国。
80年代以来世界海水养殖产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到80年代末养殖产量估计已超过800万 吨。但从整个海洋渔业看,世界海水养殖的比重还比较小,不到10%,因此还有巨大潜力待 开发。
现在正把许多高技术用于鱼类品种的改良上。例如利用遗传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改良鱼虾 贝藻的种苗和幼仔,使其成长快、生命力强、肉质好。
1984年美国通过基因重组技术,使贝 类、鲍鱼的养殖产量提高了25%。根据所发现的几种鱼类的生长激素其因,进行了基因分离 和转移实验,1986年成功地将虹鳟鱼生长激素基因转移到鲇鱼中,使鲇鱼养殖周期缩短一半 以上。从南极鱼类中分离抗冻基因,将其转移到大西洋鲑鱼中,增加了鲑鱼的抗寒能力,扩 大了其养殖地区。利用细胞工程进行鱼类性别控制研究,培养出全雌性鲑鱼和对虾、全雄性 罗非鱼等,这对于进行大量人工育种有重大意义。目前正在研究通过控制遗传基因使具有洄 游习性的某种鱼,能对声波和光线作出反应,以便对其进行科学管理。
除了进行品种改良外,还把高技术用于建设海洋农牧场中。建立人工鱼礁便是一例。它是为 鱼类建立舒适的家,以吸引更多鱼类到这里来栖息繁衍。人工鱼礁就是把石块、水泥块、废 旧车辆、废旧轮胎等以各种方式堆放在海底,以造成海洋生物喜欢的环境,微小的海洋生物 和海藻会附着它上面,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另外,突出于海底的人工鱼礁,会使海水从 底部流向上层,把海底营养丰富的海水带上来增加其肥性,以吸引鱼儿的到来。
据估算,在不破坏平衡的条件下,海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30亿吨水产品,以2000年时全球人 口达到63亿计算,每人每年平均可得476千克,每月39千克。单从蛋白质产量看,海洋每年 能生产蛋白质约4亿吨,约为目前人类对蛋白质需要量的7倍。由此可见,海洋对解决人类的 吃饭问题能起何等大的作用。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不是短期内能一蹴而就的。

科学有趣的鱼类分类

地球上的鱼类大约有2万多种,如何将它们分门别类地区别开来,这既是一个包含生物分类科学的严谨工作,又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
我们知道,现代分类学上(包括对鱼的分类)采用的等级主要有门、纲、目、科、属、种,必要时还可以补充一些等级,如亚门、总纲、亚纲、总目、亚目、总科、亚科、亚属等。某种生物作为物种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人为地分类划分。自然界有形形色色的各种生物,在大多数情况下,物种之间有明确的界线,而且物种是以种群的形式存在,异种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一般说来,生物进化的具体途径有三:一是由一个类群分化为两个差别不大的类群;二是向某一个体特定方向特化,从而引起形态结构上某些方面较大的变化;三是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所谓“复化进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生物的进化彼此间是相互交错的,同时还包括特化与退化两个方面。因此在分类上通常第一个途径用亚种、种、属表示,而部分属、科、目则与第二个途径相符,部分目、纲、门则与第三个途径相符,在对生物分类时。要根据自然的情况。排列合乎实际的自然系统。
对鱼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按鱼的外部形态及习性等方面的一个或几个特征作为分类标准,并不涉及亲缘关系,不考虑鱼的基本结构及演化关系,这是依靠人的主观见解来划分的。另一种是依靠鱼的形态、生态、生理、发生、化石演化关系等知识来分类,这是自然分类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分类学方面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方法。如细胞分类法、化学分类法、分子分类法等。
1844年缪勒第一次将鱼类列为脊椎动物的一个纲,以下分为6个亚纲,14个目。此后,雷根、古德里奇、琼丹又先后用自己的方法对鱼类进行了分类。1955年贝尔格在《现代和化石鱼形动物及鱼类分类学》一书中,将现生和古生鱼类分为12个纲,119个目,每一个纲、目、科都有特征描述,1966年格林伍德、罗逊等人依据胚胎发育、稚鱼是否变态、内部形态解剖,将真骨鱼分成3大类,8个总目,30个目和82个亚目。1971年拉斯将鱼类分为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1994年纳尔逊又对鱼类进行了更为系统的分类,他在《世界鱼类》一书中,根据骨骼学、系统发育学、胚胎学、形态学、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及比较生物化学的原理,较为完整地对鱼类进行了分类。

目前,世界海洋鱼类分为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推动物亚门。在头索动物亚门中的鱼种,脊索和神经管纵贯全身,终生保留,无头颅,无脊椎。无软骨和硬骨,心脏为一能跳动的腹血管。无红血球:具有肝盲囊,肌肉分节:表皮由单层细胞组成。鳃孔众多,开口于围鳃腔。原肾管分节排列,元共同管道,分别开口,具有内柱,无真正的脑,但具两对脑叶及神经,脊髓神经的上下枝不相连接。生殖腺分节排列,并且还没有化石记录。具有这些特征的鱼可在头索动物亚门序列下命名。
目前仅文昌鱼属于该亚门。脊椎动物亚门的鱼类分为:无颌总纲、盲鳗纲、头甲形纲;有颌总纲、软骨鱼纲、全头鱼纲、板鳃鱼亚纲、肉鳍鱼纲、腔棘鱼亚纲、孔鳞鱼类与肺鱼亚纲、辐鳍鱼纲、软骨硬鳞鱼亚纲、新鳍鱼亚纲等。属于无颌总纲里的鱼最大特点是口无颌,全世界现存2科,12属,84种;有颌总纲类的海洋鱼类最早是出现于早志留世的棘鱼类。还包括软骨鱼纲(分为2个亚纲,13目,45种,170属,约846种)、肉鳍鱼纲、辐鳍鱼纲(2个亚纲,4个亚组,9个总目,42个目,431科,4075属,23681种)。
当你发现某一物种,在历史上尚没有人记载时,就可定为新种,但在定为新种之前,你要查考《动物学记录》(ZoologicalRecord)。由此书找出某一类群的文献题目,再找原文核对鉴定。当你确定新种时,同时要选择模式标本,即新种描述所确定的标本。这种模式标本一般有正模标本(holotype)、副模标本(paratype)、综模标本(syntrpe)、选模标本(lectotype)、补模标本(neotype)等。当你提出发现新种报告的时候,一定要注明模式标本保存的地点、模式的种类,以便核对。新种定名要在种名之后附上sp.nov或n.sp,意为新种。
定种人是按照优先律,谁先创立就用谁的名字,如鲤鱼为林奈所鉴定,则标明Cyprinus Carpio Linnaeus。如果新种命名的发现者误将某新种列为另一属,或是某一属后来又分成若干属,甚至把该种移入另一属,这种原定名仍保留,但要将原建种人的名字放在括号内。例如梭鱼ugil haematocheila Temminck et Schlegel改为Liza haematocheila(Temminck et Schlegel)。在书写时,门、纲、目、科、属之第一个字母用大写,种名第一个字母用小写。定种人第一个字母用大写,如果两个人合定一种,则在两个人的名字之间写一个et或&表示“和”的意思。

❺ 全球水资源总量和人口,人均占有量各是多少

资料不难找,但要作研究,刚要花功夫。

你可以算一下:
广州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1375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值的56%,世界人均值的15%。

水资源总量居全国之冠的广东,年人均水资源量仅有 2100 立方米,低于全国 2200 立方米的平均水平,逼近国际公认的年人均水资源 1700 立方米的警戒线。提案中透露,广州市生活用水每人每天平均达350升,为全国之最。
----
中国各省区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立方米)

《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2002年2月第一次印刷

西藏175078
青海12278
----
云南5298
新疆4976
海南4147
广西3989
福建3524
江西3362
四川3135
----
广东2935
贵州2790
湖南2490
内蒙2145
黑省2046
浙江2005
----
湖北1652
重庆1473
吉林1467
陕西1221
安徽1085
甘肃1079
----
辽宁871
江苏451
山西448
河南434
----
山东377
河北358
北京325
----
上海182
宁夏182
天津152

❻ 世界上有多少人

地球人口的数量,一直是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地球空间显得越来越小,资源也越来越紧缺。

我们已经消耗了大量的地球资源,未来要如何继续在地球上开发新资源,是科学家们比较头疼的问题。也因此,核能、太阳能的使用,对人类来说至关重要。而戴森球的研发,恐怕在未来真的要提上议事日程了。

❼ 世界人均水资源是多少

中国是个缺水大国,水资源并不丰富,但用水浪费惊人,供求问题十分突出。这个结论,并非危言耸听。我国水资源总参为2.81亿立方米,在世界上仅次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尼而居第6位。绝对量虽算丰富,但由于人口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列世界第88位。而且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水资源每年在递减。从淡水资源看,世界人均占有量为12900立方米,我国仅2695立方米,还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

❽ 世界上多少人依靠海洋资源生存

海洋中最深的地方是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最大深度达11521米(根据《地理知识1977年8期》数据),平均深度是:
太平洋 4282米
大西洋 3627米
印度洋 3897米
北冰洋 1200米

海洋和生命的起源关系密切,生物的演变进化离不开海洋。时至今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海洋。

地球作为一颗行星在浩瀚的宇宙中是微不足道的,但它独有的特点令宇宙中大多数天体黯然失色,那就是,它是太阳系中唯一拥有大量液态水的星系。如果乘航天飞机俯看地球,你会清楚地看到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一个淡蓝色的水球,而陆地只不过是浩瀚大洋中的一个个岛屿。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地球称做水球或者是海洋之球,似乎更为贴切些。
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的面积为3.67亿平方千米,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0.8%;而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千米,仅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29.2%。
海洋对自然界,对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有着巨大的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一直与海洋息息相关。没有人不认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直接受益于海洋。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它为生命的诞生进化与繁衍提供了条件;海洋是风雨的故乡,它在控制和调节全球气候方面发挥有重要的作用;海洋是资源的保护,它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无穷尽的资源;海洋是交通的要道,它为人类从事海上交通,提供了经济便捷的运输途径;海洋是现代高科技研究与开发的基地,它为人们探索自然奥秘,发展高科技产业提供了空间。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海洋作为地球上的一个特殊空间,无论是它的物质资源价值,或是政治经济价值,都远远超出人们原有的认识。人们对海洋的需求不再只是渔人之利、舟揖之便了。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类有条件以进军姿态走向海洋。
然而,谁也不可否认,20世纪全球环境的恶化,经济的畸形发展,使能源、粮食和水危机的阴影重重笼罩在人们的头上。陆地已不堪重负,而海洋有可能是人类第二个生存空间。
但是不要忘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上只有一捧海水。洁净明亮的海水,对于我们人类,对于地球上所有的生灵是多么的重要呀!
让我们记住一位哲入曾经说过的话:海洋养育了我们,我们要感谢海洋。作为生命最初的摇篮中的后代,我们光滑的皮肤,我们血管里的血,我们体内循环的水,都是海洋的所有,我们只是海洋的一分子。

❾ 中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均量的百分之几

25%。

中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位列世界第121位,是联合国认定的“水资源紧缺”国家。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城市缺水年总量达60亿立方米。

不仅如此,水资源在全国范围的分布严重不均。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一的长江以南地区拥有全国五分之四的水量,而面积广大的北方地区只拥有不足五分之一的水量,其中西北内陆的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4.6%。

(9)世界人口每人平均多少海洋资源扩展阅读

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2.53%左右,其中近70%是固体冰川,即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地区的高山冰川,还很难加以利用。

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储量约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只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据研究,从水循环的观点来看,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约有9000立方千米。

地球上水的体积大约有 1 3.6千万 立方公里。海洋占了1 3.2千万立方公里(约97.2%);冰川和冰盖占了25 000 000立方公里(约1.8%);地下水占了13 000 000立方公里(约0.9%);

湖泊、内陆海,和河里的淡水占了250 000 立方公里(约0.02%);大气中的水蒸气在任何已知的时候都占了13 000立方公里(约0.001%),也就是说,真正可以被利用的水源不到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