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揭阳水资源主要来自于哪里
扩展阅读
玉兰油是哪里产品 2025-07-26 19:51:26
库存积压怎么算成本 2025-07-26 19:50:32

揭阳水资源主要来自于哪里

发布时间: 2022-06-06 17:11:18

㈠ 揭西的水资源来自哪里

揭西县城的水源主要是榕江南河或者横江水库

㈡ 我想知道广东揭阳的经度、纬度、时区

揭阳
揭阳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潮汕平原,东邻汕头、潮州,西接汕尾,南濒南海,北靠梅州,地处东经115°36′——116°37′39〃,北纬22°53′——23°46′27〃。陆地面积524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7689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82公里,沿海岛屿30多个,内陆江河主要有榕江、龙江和练江三大水系。地势自西向东倾斜,低山高丘与谷地平原交错相间分布不均,西北部和西南部多为丘陵、山地,中部、南部和东南部都是广阔肥沃的榕江冲积平原和滨海沉积平原,素称“鱼米之乡”。至1999年底,全市耕地面积(包括水田旱地)9.7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8.8%。市境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终年无雪少霜,年平均气温21.4℃,年太阳辐射总量为每平方厘米115—156千卡,年平均降水量在1720—2100毫米之间,是全国光、热、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夏秋间常受强热带风暴袭击,有时因季风活动反常或寒潮侵袭,会出现冬春干旱或早春低温阴雨天气。境内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全市河流总长1097.5公里,年均径流量62亿立方米。水力理论蕴藏量44.87万千瓦,其中可开发装机16.22万千瓦,约占理论蕴藏量的36.2%。矿产资源主要有锡、钨、铜、铁、金和甲长石、花岗石、稀土、瓷土等,珍稀动物有巨晰、穿山甲、果子狸等。名贵水产品有龙虾、青屿蟹、石斑鱼、鲍鱼等。
揭阳是粤东古邑,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潮汕文化发祥地,见诸史载已有2200余年,得名于古五岭之一的揭阳岭,春秋战国时属百越地。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立揭阳戍守区,隶属南海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揭阳县,管辖现潮汕、兴梅和闽南的龙溪、漳浦等地方。东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年)揭阳拆为海阳、潮阳、海宁、绥安4县。以后几经复废,至宋绍兴十年(1140年),又设立揭阳县。新中国成立后,揭阳县先后隶属潮汕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汕头市。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国函〔1991〕84号文)批准撤销揭阳县建立揭阳市(地级),现管辖榕城区和揭东县、揭西县、普宁市、揭西县1区4县(市),全市基层设置18个街道、63个镇、2个乡、15个国营农场。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623.95万人,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99%以上,另有极少数的回、满、苗、壮、黎、傣、京等少数民族,有港澳台同胞和旅外华侨320多万人遍居世界各地,还有归侨、侨眷180多万人。揭阳市榕江和练江流域历史上是粤东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对外通商历史悠久。早在唐代,榕江炮台口岸及神泉港、靖海港就与东南亚各国通航,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明清时代,手工业、商贸业较发达。民国初期,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输入,出现了简单机械加工的小五金制品行业、服装加工行业和棉纺业,抗日战争后期至解放前夕,揭阳经济处于瘫痪状态。1949年10月19日,市区榕城获得解放,从此揭阳各地开始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特别是建市以来,揭阳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均取得长足的进步。揭阳地灵人杰,历代贤达志士辈出。宋代高士吴复古、明朝尚书翁万达、清代武状元林德庸、直隶总督郑大进等均系揭阳籍名臣重将。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决策会议在流沙召开,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郭沫若等革命先驱到过榕城、流沙、棉湖等地,二次革命战争时期的大南山八年游击战留下令人缅怀的史绩。
境内居民主要是潮、客两众,民俗独特,民情奇趣成了浓郁而富有特色的潮汕文化。揭阳菜属广东菜三大菜系中的潮州菜,其烹饪极具岭南饮食文化特点: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刀工精巧,焖、炖、煎、炊、炒、清、淋、焗齐备,清而不淡,鲜而不腥,郁而不腻,色、香、味、美俱全。揭阳菜以烹饪海鲜见长,汤菜、甜菜、素菜也各具特色,海鲜类如:生炊龙虾、鸳鸯膏蟹、红焖鱼翅,皆以新鲜海族为原料,清鲜甜美;清邺乌耳鳗、清汤蟹丸等汤菜,清纯鲜美、原汁原味。甜菜类如:绉纱莲蓉、金瓜芋泥等,甜腻相宜甘香可口,还有素菜名品如后菇芥菜、护国菜等,素菜荤做、香烂软滑、素而不斋,是广东素菜类的代表。揭阳菜除了注重刀工、拼砌精巧、造型赏心悦目外,还很讲究调味,每菜必配相应酱料佐食。此外,民间点心、小食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乡土风味浓厚,属全国点心八大派系的潮州流派。民间艺术方面,则有石雕、木雕、剪纸、嵌瓷、潮剧、英歌舞、潮乐和舞狮最为着名,多姿多彩,琳琅满目。揭阳倚山濒海山川毓秀,名胜古迹甚多,旅游资源丰富,史、岭、江、海各扬其胜,拥有闻名遐尔的山海胜景,情韵独特的田园风光,风格迥异的寺庙古迹,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四季名花佳果飘香,素有“海滨邹鲁”、“国画之乡”、“小戏之乡”、“水果之乡”、“着名侨乡”之美誉。市区榕城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素来被誉为“水上莲花”,普宁市则是着名的“中国青榄之乡”、“中国青梅之乡”、“中国潮柑之乡”。主要旅游景点有榕城进贤门、揭阳学宫、双峰寺、黄岐山风景区、桂竹园风景区,惠来县的神泉海角甘泉和海市蜃楼、百花峰、铭湖岩胜景,揭西县的大洋高山旅游度假区、霖田祖庙、天竺古岩、广德洞天、龙潭飞瀑,普宁市的培丰宝塔、马嘶岩等。
揭阳是粤东、闽南和赣南的交通枢纽,水陆运输便捷。建市十多年来,交通设施建设发展迅猛。目前境内有国道206(烟汕线)、324(福昆线),省道1923(内隆线)、1929(葵和线)、1930(汕樟线)、1932(揭陆线)、1940(华五线)、1941(安前线)等公路干线,全市现有公路通车里程4397.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92.3公里),公路密度83.9公里/百平方公里,各县(市)通往各乡(镇)道路基本上实现水泥化。广梅汕铁路和深汕高速、普惠高速、揭普高速、梅揭高速、汕揭高速、潮揭高速等高速公路先后建成通车,厦深铁路和登洪高速、汕普高速、揭惠高速正在加紧筹建,位于市境内揭东县炮台镇、总投资40多亿元的潮汕民用机场项目已正式启动,惠来电厂的建设和即将启用,将大大地促进揭阳投资环境的优化。内河通航里程长369公里,环绕市区流经汕头出海的榕江被誉为粤东“黄金水道”全长175公里,是广东省第二深水河,可通航5000吨海轮,直航香港和广州、湛江等地,拥有神泉、靖海、资深等优良港口。

㈢ 揭阳的资源

境内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揭阳市全市河流总长1097.5公里,年均径流量62亿立方米。水力理论蕴藏量44.87万千瓦,其中可开发装机16.22万千瓦,约占理论蕴藏量的36.2%。矿产资源主要有锡、钨、铜、铁、金和钾长石、花岗石、稀土、瓷土等。
揭阳全市现有森林蓄积量325.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6.9%。植物种类1130多种,其中稀有植物20多种,如乌相、桧树等。珍稀动物有巨蜥、穿山甲、果子狸等。名贵水产品有龙虾、青屿蟹、石斑鱼、鲍鱼等。

㈣ 广东的水资源分布

广东集水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43条,其中独流入海的河流52条。广东的河流普遍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水量大,汛期长。广东各地产水模数都在100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以上,比全国平均产水模数高出2.4倍。省内各河平均流量均较大。韩江的流域面积仅为黄河的4%强,但多年平均流量为黄河的53%。广东河流的汛期大多达半年之长。 二是各河流量的变化比北方的河流小,但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如北江石角段,丰水达6500立方米/秒,枯水仅为几百立方米/秒。 三是河流含沙量少,但输沙总量仍相当可观。广东河流多年悬移质含沙量为0.09—0.25公斤/立方米,在全国属于较小的。但因广东水量丰富,河流输沙量仍相当可观。西、北、东三江所带的泥沙,每年达八九千万吨。 广东最大的河流是珠江,其它主要河流有韩江、榕江、漠阳江、鉴江、九洲江。 珠江流域 是一条很奇特的河流。它没有统一的发源地,由西江、北江、东江汇流而成;也没有共同的出海口,最后由蕉门、虎门、洪奇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崖门等八个口门流入南海。珠江多年平均径流量3412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径流总量的13%,相当于长江的1/3,而为黄河的7倍。 韩江流域 位于广东省东部,为广东第二大河。韩江上源为汀江和梅江,两江在大埔三河坝汇合后称为韩江。从三河坝至河口约410公里。韩江流域面积3.01万平方公里,广东境内占65%。 鉴江流域 是广东西部最大的河流,发源于信宜山猪坳,干流长211公里,流域面积9445平方公里,其中在广西境内约790平方公里。
水资源
广东的水资源主要来自降雨。广东多年平均径流深度为1012毫米,年径流总量1800亿立方米。本地水资源总量186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333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467亿立方米,深层地下水60亿立方米。省外流入的过境水量2330亿立方米。全省人均水资源3044.8立方米,耕地亩均水资源4807.1立方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水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不少地区存在明显缺水矛盾。同时,广东水力资源不甚丰富,全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072.8万千瓦,仅占全国的1.6%。

㈤ 揭阳市是哪个省份

广东省。
揭阳,别称“榕城”,广东省省辖市,地处广东省东部,榕江从市区穿梭而过,东邻汕头市、潮州市,西接汕尾市,南濒南海,北靠梅州市。享有地方立法权。

㈥ 广东水资源的分布是什么啊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资源性缺水!

·南方水质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

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缺水日益严重令人忧心,南方的状况也并不乐观。专家指出,南方地区由于不注意污水的处理,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体,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质性缺水的严重状况。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在季节上分布极不均匀,总是连枯连涝。时间上不均匀的水资源的变化需要由水库来调节。建国以来,我国兴建了大量水库,但由于水源工程建设投资额大,投资回报率不高,难以吸引更多建设资金。这种由工程滞后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明显。

用水:逐年增长

1949~2002年,全国总用水量增加了4000多亿立方米,大约每10年增加1000亿立方米,年平均增加约100亿立方米。1980年以后,全国总用水量的增长幅度略有下降,但年平均增长量仍有62亿立方米左右。

在这期间,全国的用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农业用水比例逐步下降,而工业、城镇生活用水比例则有所增加。

与2001年比较,2002年生活用水量增加了19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增加1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减少90亿立方米。

在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立方米的是新疆、江苏和广东,约占全国用水量的25.5%;工业用水占其总用水量30%以上的是上海、重庆、湖北和江苏。

水质:不容乐观

根据环境部门对全国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质状况的监测,由于近年来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原因,我国主要水系的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2003年,我国7大水系污染程度从重到轻依次为:海河、辽河、黄河、淮河、松花江、长江和珠江。其中407个重点监测断面中,只有38.1%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I~Ⅲ类水质要求。我们不禁要问,这样下去,究竟还有多少水是我们能饮用的。

排污:冲破最后防线

据统计,我国每年的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已达到631亿吨,这相当于我们每人每年排放40多吨的废污水,而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海。以长江流域为例,在废污水排放中,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分别占75%和25%左右,在流域涉及的18个省、市和自治区中,四川、湖北、湖南、江苏、上海和江西6省市的废污水排放量占流域总量的84.6%,是废污水的主要产生地。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有机物、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镉、铬、铅、砷等。在21个干流城市中,上海市排放的废污水量约占21个城市排放总量的30.7%,武汉市占18.1%,南京市占15.8%,重庆市占8.8%;四大城市合计占73.4%,是长江最主要的污染源。由于污染严重,长江岸边形成许多污染带,在干流21个城市中,重庆、岳阳、武汉、南京、镇江、上海6市累计形成了近600千米的污染带,长度占长江干流污染带总长的73%。

中国水质性缺水样本之上海篇

市内河道蜿蜒、黄浦江水身边流、紧贴长江与东海的上海,享有“东方水都”的美名,然而,它却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

与中国北方一些城市水资源严重匮乏不同,上海有水,但缺的是好水。尽管上海的水资源总量较为充沛,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仅占地表水资源的20%。从人均拥有水资源量来看,上海的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仅为145立方米,比北京还少,大大低于全国人均2200立方米(世界人均8840立方米)的水平,也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750立方米的用水紧张线,全国排名仅为第23位。

上海地处长江、太湖两大流域下游,水质既受到上游水污染的影响,又有本地污染源的危害,在水资源上的最大问题是水污染和水环境恶化,是一个典型的水质性缺水城市。据环境部门对上海主要河道的断面监测,上海符合饮用水水源国家标准的地表水仅剩下1%,劣V类水质却占到68.6%。

黄浦江的污染危机

黄浦江被称为上海的“母亲河”,上海市民80%的饮用水来自黄浦江。尽管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加大了对黄浦江环境整治力度,但“隐形”污染依然触目惊心。目前,每天仍有数百万吨废污水排入黄浦江,一年则高达20亿吨,比全年平均降水产生的径流量还多,致使黄浦江及其支流的水质终年维持在Ⅲ类至V类之间(国家规定饮用水水源水质必须在Ⅱ类水以上),这已经给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形成较大压力。由于黄浦江取水量的不断增加,而上游来水不足以稀释排入的污水,影响到黄浦江的自净能力,加重了水质污染程度。同时,又因黄浦江是潮汐型河流,咸潮入侵更使得黄浦江下游污水上溯,对城区的水厂取水口造成极大威胁。

很多来过上海的外地人,都对上海自来水浓重的漂白粉味记忆深刻。这座城市的水源——黄浦江的污染程度,已经让在水资源方面颇富优越感的上海人感到震惊。

㈦ 广东水资源的分布

近年来 ,国际社会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 ,对淡水供应及其可靠性 ,对洪水及干旱 ,对现有或拟修建的水利工程和结构安全以及对水管理等方面的影响等问题都予以极大的关注。许多国际合作项目如GEWEX、WCP等 ,都与水资源问题有关。估算水资源各分量的两个重要物理量,分别是地面实际蒸发量(E,以下简称蒸发)和降水量(P);利用1954-2003年共50年广东省分布较均匀的48个气象站的月降水(P)和月平均气温(T)观测资料,依据高桥浩一郎的陆面实际蒸发试验公式(以下简称高桥公式),用主分量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计算出广东省汛期(4-9月)地面蒸发(E)和可利用的降水,即降水减去蒸发(P-E)等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为深入研究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