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水资源如何再生
扩展阅读
ps3游戏资源怎么下载 2025-05-14 21:22:21
招标文件费用怎么计入 2025-05-14 21:18:54

水资源如何再生

发布时间: 2022-05-30 18:53:13

⑴ 水资源怎么循环利用

目前研究表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建筑系统:建立中水回用系统;
企业内部:实施串联用水,进行梯级利用,有条件的可建立中水回用设施。对于石化、钢铁、电力等企业,进行水夹点分析是不错的选择。
企业之间:可进行废水交换利用,自己不用的废水别的企业也许能用的上
工业园:建立废水集中处理及回用设施,实现企业的共享。
社会层面:建立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及回用系统。
生态系统层面:注意补充生态用水及对自然水系统的良性循环。
此外,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进行雨水收集利用及海水利用。
写的应该比较全了,呵呵。希望能对你有用。

⑵ 水资源再生需要多久

水资源再生更新周期一般为十几天。水资源是可再生,因为水循环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可再生性,但是再生周期普遍较长。提升节水意识。 加大宣传教育,做好节水主题宣传,普及节水知识,引导广大群众增强节约保护水资源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自觉。

基本补齐节约用水基础设施短板和监管能力弱项,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着成效,用水总量控制在64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16.0%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16.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小于9.0%。

一是建设节水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强化节水培训。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推进节水载体建设,建设节水型灌区、园区、企业、社区、公共机构。开展公共机构节水改造。在用水产品、用水行业、大中型灌区和公共机构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

⑶ 再生水的利用途径有哪些

再生水,也称作“中水”,是指对污水处理厂出水、工业排水、生活污水等非传统水源进行回收,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并在一定范围内重复利用的水资源。再生水一般为二级处理,其水质指标低于城市给水中饮用水水质指标,但高于污染水允许排入地面水体的排放标准。北京市年处理污水已逾10亿米3,2008年达到10.5亿米3,其中市区处理8.4亿米3,污水处理率达93%,郊区年处理污水2.1亿米3,污水处理率达到48%。污水利用量从2004年的2.1亿米3发展到目前的6亿米3,再生水已成为北京市不可或缺的新水源。

再生水的利用途径有五类:

地下水回补:补充地下水水源、防止海水入侵、防止地面沉降。

工业用水:锅炉用水、溶料、水浴、蒸煮、漂洗、水利开采、增湿、稀释、选矿等。

农业用水:育种、育苗、观赏植物等。

城市用水:住宅小区绿化、冲厕、街道清扫、厕所便器冲洗、施工中的混凝土构件和建筑物冲洗及消防等。

景观环境用水:娱乐性景观环境用水、湿地环境用水、营造人工湿地等。

⑷ 水资源 再生技术有哪些

水源系统的水量、水温、水质和供水稳定性是影响水源热泵系统运行效果的重要因素。应用水源热泵时,对水源系统的原则要求是:水量充足,水温适度,水质适宜,供水稳定。具体说,水源的水量,应当充足够用,能满足用户制热负荷或制冷负荷的需要。如水量不足,机组的制热量和制冷量将随之减少,达不到用户要求。水源的水温应适度,适合机组运行工况要求。例如,清华同方GHP型水源中央空调系统在制热运行工况时,水源水温应为12—22℃;在制冷运行工况时,水源水温应为18—30℃。水源的水质,应适宜于系统机组、管道和阀门的材质,不至于产生严重的腐蚀损坏。水源系统供水保证率要高,供水功能具有长期可靠性,能保证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长期和稳定运行。
一、水源
原则上讲,凡是水量、水温能够满足用户制热负荷或制冷复荷的需要,水质对机组设备不产生腐蚀损坏的任何水源都可作为水源热泵系统利用的水源,既可以是再生水源,也可以是自然水源。
1. 再生水源
是指人工利用后排放但经过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矿山废水、油田废水和热电厂冷却水等水源,有条件利用再生水源的用户,变废为利,可减少初投资,节约水资源。但对大多数用户来说,可供选择的是自然界中的水源。
2 .自然界中的水源
自然界中的水分布于大气圈、地球表面和地壳岩石中,分别称之为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陆地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均来自于大气降水。
地表水中的海水约占自然界水总储量的96.5%。滨海城市有条件利用海水,国外有应用海水作热泵水源的实例。我国一些沿海城市利用海水作工业冷却水源已有多年历史。近年,国内有用海水作热泵水源的研究,但海水水源热泵技术的实用化尚待时日。陆地上的地表水,即江、河、湖、水库水比海水和地下水矿化度低,但含泥沙等固体颗粒物、胶质悬浮物及藻类等有机物较多,含砂量和浑浊度较高,须经必要处理方可作热泵水源。
地下水是指埋藏和运移在地表以下含水层中的的水体。地下水分布广泛,水质比地表水好,水温随气候变化比地表水小,是水源中央空调可以利用的较为理想的水源。
3.水量与水源的选择
水量是影响水源热泵系统工作效果的关键因素,一项工程所需水量多少由该工程负荷与机组性能确定,所选择的水源水量应满足负荷要求。如果其他各种条件均具备,但水量略有不足,其缺口可采取一定辅助弥补措施解决。如水量缺口较大,不能满足负荷要求,就应考虑其他方案。就某项具体工程而言,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判断是否具备可利用的水源。不同工程的场地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千差万别,可利用的水源各不相同,应因地制宜地选择适用水源。当有不同水源可供选择时,应通过技术经济分析比较,择优确定。

二、水质
自然界中的水处于无休止循环运动中,不断与大气、土壤和岩石等环境介质接触、互相作用,使其具有复杂的化学成分、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应用水源热泵时,除应关心水源水量外,还应关注水的温度、化学成分、浑浊度、硬度、矿化度和腐蚀性等因素。但是,目前对水源热泵所用水源的水质尚无有关规定,本文所提数据参考了冷却水水质标准和某些地下水回灌水质的有关规定。
1. 温度
地表水水温随季节、纬度和高程不同而变化。长江以北和高原地区,冬季地表水结冰,无法利用于制热供暖。夏季水温一般低于30℃,可用于制冷空调。
地下水水温随自然地理环境、地质条件及循环深度不同而变化。近地表处为变温带,变温带之下的一定深度为恒温带,地下水温不受太阳辐射影响。不同纬度地区的恒温带深度不同,水温范围10—22℃。恒温带向下,地下水温随深度增加而升高,升高多少取决于不同地域和不同岩性的地热增温率。地壳平均地热增温率为2.5℃/100m,大于这一数值为地热异常。富含地下水的地热异常区可形成地热田。据1997年统计数字,全国已发现地热点3200多处,开发利用130 处地热田,年开采地热水3.45亿m3。目前,许多地热用户排放弃水温度较高(约40℃)。应用水源热泵可使弃水中的30℃温差得到再利用,大大提高地热能利用率。
2. 含砂量与浑浊度
有些水源含有泥沙、有机物与胶体悬浮物,使水变得浑浊。水源含砂量高对机组和管阀会造成磨损。含砂量和浑浊度高的水用于地下水回灌会造成含水层堵塞。用于水源热泵系统的水源,含砂量应<1/20万,浑浊度<20毫克/升。如果水源热泵系统中装有板式换热器,水源水中固体颗粒物的粒径应<0.5毫米。
3. 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化学性质
自然界水中溶有不同离子、分子、化合物和气体,使得水具有有酸碱度、硬度、矿化度和腐蚀性等化学性质,对机组材质有一定影响。
酸碱度水的pH值小于7时,呈酸性,反之呈碱性。水源热泵的水源pH值应为6.5-8.5。
硬度水中Ca2+、Mg2+总量称为总硬度。硬度大,易生垢。水源热泵水源水中的CaO含量应<200 mg/L。
矿化度单位容积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化合物的总量称为总矿化度,用于水源热泵系统的水源水矿化度应<3g/L。
腐蚀性水中Cl-、游离CO2等都具腐蚀性,溶解氧的存在加大了对金属管道的腐蚀破坏作用。应用水源热泵系统时,对腐蚀性、硬度高的水源,应在系统中加装抗腐蚀的不锈钢换热器或钛板换热器。

三、取水构筑物
从水源地向水源热泵机房供水,需建取水构筑物。依据水源不同,取水构筑物可分为地表水取水构筑物和地下水取水构筑物两类。
1.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
按结构形式地表水取水构筑物可分为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活动式地表水取水构筑物有浮船式和活动缆车式。较常用的是固定式地表水取水构筑物,其种类较多,但一般都包括进水口、导水管(或水平集水管)和集水井,地表水取水构筑物受水源流量、流速、水位影响较大,施工较复杂,要针对具体情况选择施工方案。
2.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有管井、大口井、结合井、辐射井和渗渠等类型,表1列出了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型式及适用范围[1]。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地下水埋深、含水层厚度、出水量大小、技术经济条件不同选取不同形式。
3. 管井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中最常见的型式是管井,一般由井孔、井壁管、滤水管、沉砂管组成。井孔用钻机钻成,井壁管安装在非含水层处,用以支撑井孔孔壁,防止坍塌,井管与孔口周围用粘土或水泥等不透水材料封闭,防止地面污水渗入;滤水管安装在含水层处,除有井壁管作用外其主要作用是滤水挡砂;井管最底部为沉砂管,用以沉积水中泥沙,延长管井使用寿命。

四、水源系统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1. 供水水源的可行性研究
拟采用水源热泵系统时,应先调查工程场地的供水水源条件,向当地水管理部门咨询或请专业队伍进行必要的水文地质调查或水文地球物理勘查,了解是否有适合水源热泵利用的水源,通过可行性研究,确定利用地表水或是地下水的供水水源方案。
2. 地表水源工程设计与施工
当选用地表水源时,设计取水量要考虑水温因素和需水量的保证率,取水构筑物标高与洪水季节水位的关系。施工应同时考虑供水管和排水管的布置。
3. 管井工程设计和施工
拟选择地下水源和管井取水方案时,对规模较大的工程,应根据所需水量和地下水回灌需要,结合场地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按一定采灌比确定抽水井和回灌井井数、合理布置井位和井间距。井深应大于变温带深度,以保证冬季水源水温度>10℃。为防止回灌井堵塞,确保水源系统长期稳定供水,抽水井和回灌井应互相切换使用,因此各个井的井深和井身结构应相近。井中滤水管和滤网应有一定强度,能承受抽灌往复水流的压力变换。
4 .管井施工质量
必须十分重视管井质量问题。应找专业队伍施工,做好每一工艺环节,建成优质井,才能获得较大出水量和优质水。一口优质井可以使用二十多年。成井质量不好,不仅影响井的寿命,还影响到取水和回灌效果,最终影响水源热泵正常工作和制热或制冷效果。甲方应参与最后阶段的抽水试验工作,认定可信和准确的抽水试验结果数据。管井竣工后,应由甲方、施工单位和行政主管部门或监理会同到现场,按合同规定的水量、水温和水质进行工程质量验收。

图: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29d75a0100ccpm.html
五、水质处理与节水技术
1. 水处理技术
如果水源的水质不适宜水源热泵机组使用时,可以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水质处理,使其符合机组要求。在水源系统中经常采用的水处理技术有以下几种:
除砂器与沉淀池当水源水中含砂量较高时,可在水源水管路系统中加装旋流除砂器,降低水中含砂量,避免机组和管阀遭受磨损和堵塞。国产旋流除砂器占地面积较小,有不同规格,可按标准处理流量选配除砂器型号和台数。如果工程场地面积较大,也可修建沉淀池除砂。沉淀池费用比除砂器低,但占地面积大。
净水过滤器有些水源,浑浊度较大,用于回灌时容易造成管井滤水管和含水层堵塞,影响供水系统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对浑浊度大的水源,可以安装净水器进行过滤。
电子水处理仪在水源中央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冷凝器中的循环水温度较高,特别是在冬季制热工况下,水温常常在50℃以上,水中的钙、镁离子容易析出结垢,影响换热效果。通常在冷凝器循环水管路中安装电子水处理仪,防止管路结垢。
板式换热器有些水源矿化度较高,对金属的腐蚀性较强,如直接进入机组会因腐蚀作用减少机组使用寿命。如果通过水处理的办法减少矿化度,费用很大。通常采用加装板式换热器中间换热的方式,把水源水与机组隔离开,使机组彻底避免了水源水可能产生的腐蚀作用。当水源水的矿化度小于350mg/L时,水源系统可以不加换热器,采用直供连接。当水源水矿化度为350-500mg/L时,可以安装不锈钢板式换热器。当水源水矿化度>500mg/L时,应安装抗腐蚀性强的钛合金板式换热器。也可安装容积式换热器,费用比板式换热器少,但占地面积大。
除铁设备水源中央空调系统也可以用来供应生活热水。但有时水源水中含铁较多,虽然对制热没有影响,洗浴时对人体健康也不会造成损害,但溶于水中的铁容易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在卫生洁具上,形成有碍视觉感官的褐色污渍。当水中含铁量>0.3 mg/L时,应在水系统中安装除铁处理设备。
2. 节水节电技术
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水资源费和井泵运行费往往是工程系统运行费的最大开支,为合理有效利用水源,减少水源浪费和节约电费,在系统设计中应考虑采用节水和节电技术措施。
混水器为节约水源水用量,可在系统中安装混水设备,一般采用容积式混水器,也可采用射流式混水器。前者体积大费用低,后者体积小费用高。
变频调速器为节约水源水量和电量,可以安装变频调速器控制水源水泵,取得减少耗水量和耗电量的效果。
六、地下水人工补给(俗称回灌)
1. 人工回灌及其目的
所谓地下水人工补给(即回灌),就是将被水源热泵机组交换热量后排出的水再注入地下含水层中去。这样做可以补充地下水源,调节水位,维持储量平衡;可以回灌储能,提供冷热源,如冬灌夏用,夏灌冬用;可以保持含水层水头压力,防止地面沉降。所以,为保护地下水资源,确保水源热泵系统长期可靠地运行,水源热泵系统工程中一般应采取回灌措施。
2. 回灌水的水质
目前,尚无回灌水水质的国家标准,各地区和各部门制定的标准不尽相同。应注意的原则是:回灌水质要好于或等于原地下水水质,回灌后不会引起区域性地下水水质污染。实际上,水源水经过热泵机组后,只是交换了热量,水质几乎没发生变化,回灌不会引起地下水污染。
3. 回灌类型
根据工程场地的实际情况,可采用地面渗入补给,诱导补给和注入补给。注入式回灌一般利用管井进行,常采用无压(自流)、负压(真空)和加压(正压)回灌等方法。无压自流回灌适于含水层渗透性好,井中有回灌水位和静止水位差。真空负压回灌适于地下水位埋藏深(静水位埋深在10米以下),含水层渗透性好。加压回灌适用于地下水位高,透水性差的地层。对于抽灌两用井,为防止井间互相干扰,应控制合理井距。
4. 回灌量

回灌量大小与水文地质条件、成井工艺、回灌方法等因素有关,其中水文地质条件是影响回灌量的主要因素。一般说,出水量大的井回灌量也大。在基岩裂隙含水层和岩溶含水层中回灌,在一个回灌年度内,回灌水位和单位回灌量变化都不大;在砾卵石含水层中,单位回灌量一般为单位出水量的80%以上。在粗砂含水层中,回灌量是出水量的50-70%。细砂含水层中,单位回灌量是单位出水量的30-50%。采灌比是确定抽灌井数的主要依据。
5 回扬
为预防和处理管井堵塞主要采用回扬的方法,所谓回扬即在回灌井中开泵抽排水中堵塞物。每口回灌井回扬次数和回扬持续时间主要由含水层颗粒大小和渗透性而定。在岩溶裂隙含水层进行管井回灌,长期不回扬,回灌能力仍能维持;在松散粗大颗粒含水层进行管井回灌,回扬时间约一周1—2次;在中、细颗粒含水层里进行管井回灌,回扬间隔时间应进一缩短,每天应1—2次。在回灌过程中,掌握适当回扬次数和时间,才能获得好的回灌效果,如果怕回扬多占时间,少回扬甚至不回扬,结果管井和含水层受堵,反而得不偿失。回扬持续时间以浑水出完,见到清水为止。对细颗粒含水层来说,回扬尤为重要。实验证实:在几次回灌之间进行回扬与连续回灌不进行回扬相比,前者能恢复回灌水位,保证回灌井正常工作。
七、应用水源热泵的限制条件
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是一种高效、节能、环保型产品,但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应用。其制约条件是电源和水源。目前,我国电力供应较充足,容易解决。而水源则是其主要限制条件,没有适合可靠的水源,就不能使用水源热泵。例如有些工程规模大,制冷或制热负荷大,所需水源水量很多,虽然工程场地有一定面积,也可以钻井,但因水资源量不足,难以完全满足工程负荷需要。有些工程所在场地下面虽然有地下水,但是由于该工程地处繁华市区,场地面积狭小,无处布井取水,场地环境条件限制了水源热泵系统的应用。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29d75a0100ccpm.html

⑸ 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及其基本特征

8.1.1水资源可再生性

一般认为,水资源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它包括直接或间接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具有一定质量的水量资源,以及可供发展航运、水产和游憩之用的水域与水体所含的位能资源等。从狭义上讲,水资源则专指满足某种使用功能,具有一定质量的水量资源,通常以每年可更新(或称可再生)的满足最低水资源功能需求的水资源量来衡量[1]

从水资源的含义(狭义)可以看出可再生性是水资源的主要特性之一。它主要由水循环决定。水循环包括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水资源可再生性也包括自然可再生性和社会可再生性。水资源的天然可再生性主要是对可更新水资源而言,即主要对天然水资源系统中参与水循环的那部分水。水资源的社会可再生性纯粹是指水资源在利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3],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由于合理利用,采用节水措施(工业节水、农业节水等),使得新鲜水的用量得以减少;二是通过改善水质,使得对应于某一用途的可利用水量增加。

由此可见,水资源可再生性具有以下三大特点:第一,水资源是可以为人类所反复利用的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因此,水资源可再生性研究的落脚点是水资源的持续利用;第二,水资源的这种可再生性是可以通过自然循环或社会循环达到的,因此,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具有天然特性和社会特性[6];第三,水资源的这种可再生性是具有一定更新周期性并且有一定技术条件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8.1.2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及其特征

水资源可再生能力是指某一流域或区域水环境,在现有或近期技术经济能力支撑下,通过水资源自然循环与社会循环,不断补充、循环利用水资源的能力[1]。由此可见,它是度量水资源可再生性强弱的一个指标,实际上表征为符合某种使用要求的水资源量。它包括自然可再生能力和社会可再生能力两部分。前者是指通过水资源自然循环,水资源得到不断补充的能力(人类可通过一定技术经济手段干预水资源的自然循环,以提高水资源的再生能力);后者是指通过优化调整水资源社会循环,使水资源得到再生的能力,它包括通过工程技术手段的水资源再生和资源化以及水资源的重复利用。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相对性特征。水资源可再生能力是一客观的量,是水环境系统的一种客观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一定功能结构的水环境系统,其水资源可再生能力是一定的;同时,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由此可见,水资源及其再生能力是一相对值,即相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与不同衡量标准而言。

(2)波动性特征。水资源既是可再生的,但其再生过程又呈波动性,即指一种起伏不定的状态,是不稳定、不均匀、不完全预见、不规则的变化。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的波动性分为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种。自然的波动性表现在水资源再生过程空间分布和时程降水上。水资源波动性在空间上称为区域差异性,其特点是显着的地带性规律,即水资源在区域上分布极不均匀。水资源时程变化的波动性,表现在季节间、年际间和多年间的不规则变化。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的人为波动是指人类作用于水资源循环的行为后果。

⑹ 为什么海陆间循环能使 水资源得以再生

水资源被利用后,经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流入海洋,成为海水的一部分,海水蒸发后转化成水汽,经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重新回到陆地表面,这部分水资源又被人类重新利用,所以说海陆间循环能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⑺ 水资源是怎么再生的来点有学问的我不想听YY

排放出去用过的水
经过蒸发变成云
然后转化成雨雪这类怪东西
在下下来
会聚到百川里再次被处理
使用
不过
现今由于污染过重
水资源已经慢慢的由可再生变为了不可再生资源。

⑻ 增强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的途径

就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而言,水环境污染、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这几方面的问题都与水资源的可再生能力有密切联系。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会使污水处理成本大大增加,污水循环利用率降低,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使得可更新的水资源总量减少,水资源可再生能力也随之减弱;高效的水资源管理水平是提高水资源社会可再生能力的关键,不完善的管理体制则不能使水资源循环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效保障。

8.5.1建立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大幅度提高我国用水效率首先是革新观念,其次是采取经济、技术、法规政策和公众参与。早在20世纪末,原水利部水政司司长、教授级高工柯礼聘就在《地下水》杂志上发表了“掀起一场提高用水效率的革命”的文章[14]。文章指出:许多国家,不论是富水国还是贫水国,已逐渐认识到,加强需水管

理而不是不断去满足需水要求,实施全面节水,向节水型社会、节水型经济转变,不断提高用水效率,是平衡水的供需矛盾的最经济和最有利于环境的措施;同时,可以推进或避免建设昂贵的供水工程设计和污水处理费用,节约资金,保护环境,而且毫不影响经济和生活水平。但是,这场提高用水效率的改革目前主要还是局限于发达国家中开展,在多数发展中国家尚未普遍引起重视。

由于我国北方水资源相对缺乏,因而关于北方地区用水效率和节水的研究(特别是在农业领域)文章较为多见。而文献[15]则从分析我国南方地区的农业用水与水费制度的关系出发,研究了在有水权水量约束和无水权水量约束下,按单位耕作面积水价征收水费时的水的利用情况和卖水可能时水的利用情况,根据水利用的均衡原理和利润最大化的拉格朗日函数分析,得出了只要农业部门向外部卖水(水权水量),无论是农业部门还是非农业部门都能增加经济效益的结论。近年来,我国节水灌溉发展较快,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16]。一是节水政策研究不够。节水灌溉方面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农业灌溉用水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二是节水灌溉技术水平低。目前,我国节水灌溉面积还不到有效灌溉面积的一半,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灌溉等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喷灌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仅占灌溉面积的2.6%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三是农业灌溉水价偏低。低水价难以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不利于节水灌溉的推广。四是资金投入不足。五是认识不到位。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严重性,水资源短缺对生态环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还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一些地区为了眼前利益和短期经济效益,仍在过量引水或超采地下水,搞大水漫灌。有的流域由于上游用水得不到控制,已造成下游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关于城市用水效率方面,文献[17]对国内外城市用水水平、供水损失量和用水效率作了比较研究。认为,当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家庭生活各种用水器具均已装备,家庭生活用水量将不再继续增长,将会稳定在一个相应水平上。我国目前城市家庭除水冲厕所外,洗浴设施、洗衣机、洗碗机等用水器具和热水系统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人均家庭生活用水还将逐年有所增加。但是2002年我国城市人均家庭生活用水平均指标已达到150.5L/d,已接近欧洲13国的平均值,同时某些城市甚至超过了200L/d。这从另一侧面说明,我国居民生活用水某些浪费用水方式和习惯应该摒弃,节约家庭生活用水还有潜力。另据4个不同供水检漏公司对我国179个城市的20731.6km供水管线实际检漏结果计算,平均单元管长供水实际漏损率为1.55L/km·h。约为欧洲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比各国平均值还高62%。而在总体取用水资源效率(单位取用水资源量产生的GDP)方面的数据表明,我国2002年数字比美国1998年的数字还多800亿m3左右,但GDP仅为美国的1/64,我国总体用水效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10~1/20。因此,我国目前形成的浪费用水模式和用水效率的低下必须警惕。我国节约用水的潜力还很大。

8.5.2大力开展污水资源化工作

污水是被污染、使用价值不高的水资源。污水资源化(也叫污水回用)是指生活污水和达标排放的工业废水经深度处理后,作为可再生资源回用到适宜的位置,它是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人口的膨胀和工、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资源性缺水和质量性缺水问题都很严重,人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危机。水资源危机的解决有赖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污水资源化正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措施。城市的污水是一种水量稳定可靠的水资源,将污水资源化是必要和可行的。

8.5.2.1污水的利用方向

面对如此严重的水污染现状,缓解水资源短缺,改善水环境质量,使水量枯竭和水质恶化尽快得以解决已势在必行。污水经过处理以后,有以下几个利用方向

王建新:对我国污水资源化的思考.见http://www.cce 365.com。:①用于市政公益事业。污水经过处理后,外观有了很大的改善,不再发黑发臭,但里面仍有不少有害物质,不能饮用,但这些水体可以用于道路洒水,公用设施清洗,浇林绿化,还可以排放到公园作为景观用水。这样做,在“变废为宝”的同时,又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②工业废水的回用。工业回用水是指一定期限内被用过的水,经适当处理后再用于系统内部或外部其他用水过程的水。大量的工业冷却水,经过一定处理,可以用于工厂内部的其他部门使用。③从污水中提取有用物质。污水中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如油类、氮磷物、金属与非金属、水资源热与气能等。显然污水是很宝贵的综合性再生资源。将这些有机质与无机质提取出来用于工业或其他事业,既可以防止水污染,又可以废物利用,一举多得。④污水回灌。污水地下回灌是一种污水间接回用的方法,又是一种土地处理污水方法。满足一定要求(经过一定处理)的污水渗透到地下与地下水混合以后,就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也可以作为饮用水。这样做还可以防止地面沉降和海水倒灌以及污水对城市建设管道、楼房的破坏。⑤“中水”技术。“中水”技术是实现污水资源化有效途径之一,其已在世界上许多城市广泛采用。顾名思义,中水是介于上水(清洁的水)和下水(污秽的水)之间的一种水质,不能饮用。把一个地区居民的生活用水集中起来,经过去污、除油、过滤、灭菌等处理,输入中水管道网,可以用来冲厕所、洗车、浇草坪、洒马路。用1m3的中水就等于少用1m3清洁水,少排1m3污水。中国大连1992年就建成了示范工程,日产水10000t。目前,北京、天津、昆明、青岛、长春等缺水城市也都建成中水利用工程,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⑥在污水灌溉农田,生物净化污水养殖,污水重用供暖节煤等方面也可以实现污水资源化。当然,在污水回用过程中,必须满足一定的水质要求,避免二次污染。

8.5.2.2污水资源化的对策

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刘坤一:论城市污水资源化的开发利用及其对策.见http://www.hwcc.com.cn。:①要确立污水回用在水资源中的地位。过去人们在寻找水源时,总是优先选择地下水,次之是地面水,就近没地面水,就长距离引水。但一般都不把污水回用和这几种水资源平等对待,在规划水资源时,往往不把污水看做是资源,而看做是废水。客观评价水资源的顺序,应是地下水、地面水、城市回用污水,最后才是长距离引水。规划部门今后在规划评价工程建设的同时,对水资源部分应加上城市污水回用的可能性,否则是不完善的。②关于污水回用的运营费用和收费政策。一般城市污水二级处理的费用,按照传统的活性污泥法计算,处理成本为0.33元/m3水(不计折旧)。如作为工业冷却水的水源,尚需再作补充处理,按照一般的常规处理,混凝沉淀(石灰法)、过滤、消毒,处理成本为0.13元/m3水(不计折旧)。则最后1m3回用水的总价为0.46元,比目前自来水售价1.5元/m3(居民用水,工业用水价格更高)低一些。但是还有一种计算方法,二级处理的费用0.33元/m3,不向工厂收取,只收后一段补充处理的费用,只有0.13元/m3,这对工厂有更大的吸引力,其价格政策起到了鼓励回用的作用,这就意味着对城市污水处理实行国家财政扶助政策。③加强污水处理与回用的科研与技术交流。污水回用是个复杂的技术课题,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及各种工业污水处理涉及技术问题也十分复杂,如设备腐蚀问题、微生物结垢问题……。为了减少技术事故的发生,维护回用水的声誉,必须深入开展回用水技术课题的试验研究,建立全国性的学术组织(污水回用协会),在有关学会专业委员会领导之下,进行学术交流,技术经济政策分析,参与各大城市的水资源规划,协调科研设计任务,搞好国内外技术情报交流,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8.5.3充分利用雨洪资源

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除了必要的节水措施外,还必须积极探索新水源的开发,如对暴雨洪水的利用——洪水资源化。洪水资源化是指在不成灾的情况下,尽量利用水保工程,水库拦河闸坝,自然洼地、人工湖泊、地下水库等蓄水工程拦蓄洪水,以及延长洪水在河道、蓄滞洪区等的滞留时间,恢复河流及湖泊、洼地的水面景观、人类居住环境,最大可能地补充地下水[11]。科学合理利用洪水资源,可获得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如补充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区域性水资源承载力、发挥水库多年调节作用,开展养殖及灌溉、旅游业等。因此,洪水资源化、雨水回用不仅可以起到减灾的作用,同时还能补充水资源,使水资源得以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再生能力,缓解供需水的矛盾。

洪水是洪灾形成的前提条件,但洪水并不是灾害,它是大气降水在短时间内汇入河槽而形成的特大径流,其本质具有淡水资源的属性。将洪水作为一种资源,合理地加以储积、利用,不仅可以缓解我国淡水严重紧缺的局面,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起到“防洪减灾”的作用,兴利除害,一举两得。李长安等[18]对此提出了4条措施:①加强水库建设;②退田还湖和退耕还湿;③人工控湖;④充分利用水库、湖泊和湿地蓄积长江汛期洪水以供枯季北调。由于我国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降水年际、年内分布极不均匀,经常出现旱涝同期异地发生和同地持续发生的情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水的关系,必须防汛抗旱相结合,从洪水资源利用上下功夫。文献[19]提出了3个方面的建议:①建立水库、湖泊风险调度机制;②充分发挥河道蓄洪作用(北京、胶东有成功范例);③建立流域或跨流域的洪水利用措施(河道串联和洪水利用社会保障体系等)。在山区,可以把雨洪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土保持结合起来,如修建坡面水系工程(沿山排洪沟、蓄水池、拦沙池、塘坝等)和水窖工程[20]

雨水回用也是水资源开发的新途径。它具有水质污染轻、建设费用少等特点,而且具有广泛的作用。雨水回用可以改善自然界的水循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缓城市洪涝灾害,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压力,补充地下水资源等。总之,雨水回用在城市工业、民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12]

参考文献

[1]曾维华,杨志峰,蒋勇.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刍议[J].水科学进展,2001,12(2):276~279

[2]李春晖,杨志峰.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及其基本理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6):54~55

[3]杨志峰,沈珍瑶,夏星辉等.水资源可再生性基本理论及其在黄河流域的应用[J].中国基础科学·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2002,5:5~6

[4]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7:3

[5]郭其浅主编.广东省梅州市江河流域(区域)综合规划报告书[R].梅州市水利局,2000.6:60~63,158

[6]赵西宁,吴普特,王万忠等.生态环境需水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5,16(4):618

[7]李广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6:13~14

[8]沈珍瑶,杨志峰,刘昌明.水资源的天然可再生能力及其与更新速率之间的关系[J].地理科学,2002,22(2):162~165

[9]丁晓雯,沈珍瑶,杨志峰.黄河流域典型城市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1):72~73

[10]孔庆雨,卞艺杰.广东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J].广东水利水电,2000,12(6):33~36

[11]管延海,魏占起.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与洪水资源化[J].吉林水利,2003,4:19~20

[12]侯建涛,朱达力.雨水回用[J].科技园地,2003,2:30~31

[13]王中根,夏军,刘昌明等.水资源量可再生性的量化方法研究[J].资源科学,2003,(7):31~36

[14]柯礼聘.掀起一场提高用水效率的革命——谈21世纪我国水资源战略问题[J].地下水,1999,(12):141~145

[15]陈绍金.南方地区农业用水效率分析[J].人民长江,2004,(1):46~48

[16]刘更另.水·水资源·农业节水[J].中国工程科学,2000,(7):39~42

[17]宋序彤,许俊仪.我国城市用水发展和用水效率分析[J].建设科技,2004,(6):40~41

[18]李长安,殷鸿福.充分认识和利用洪水的淡水资源属性——解决我国淡水资源紧缺的出路之一[J].科技导报,2001,(7):3~5

[19]胡炜.充分利用洪水资源,努力解决缺水问题[J].中国水利,2001,(4):88

[20]徐相怀.浅谈山区洪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治淮,2002(10)

⑼ 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措施(从开源和节流方面分析)

针对上述主要的制约因素或矛盾,结合水资源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水本身的特殊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提出如下基本对策。

(一) 强化节约意识,建设节水型社会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不多、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占有量随人口增加逐渐减少,目前只有世界人口的1/4,被列为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人口的持续增长、经济的快速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没有可替代资源的水。

因此,在水资源总量有限的条件下,不实行保护性和持续性的开源节流措施,是无论如何也解决和满足不了供需矛盾和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的。节约用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持续性策略,并逐渐形成节水型社会。

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不可能自发的形成,需要政府重视并大量的艰苦工作。这里既有认识的问题,也有政策和管理的问题,还有科学技术和经费投入等问题。但是,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水资源市场化与公益性相结合,坚持政策引导和目标导向,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是可以预期的。

(二) 合理开发水资源,适度增强供水能力

2011年底我国供水总量6107亿m3,约占水资源总量22%,总的开发利用率并不算高,还有较大潜力提高供水能力。但是,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理用情况极不均衡,需要大力增加供水能力的北方缺水地区,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较高,其地表水的利用率已达43%~68%,地下水开发程度达40%~81%。

据国外研究经验指出:当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少于500 m3,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达到70%时,如不采取复杂高效用水措施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必将造成严重的社会与生态问题。目前华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500 m3,按水资源开发控制现状已属于水资源超载区。

因此,再增加当地供水量是相当困难的。如采用南水北调引水工程,增加北方用水,无论东线和中线,开发难度和资金投入都越来越大。至于开发西线调水工程解决西北干旱地区的供水缺水问题将更困难。

现在的水资源开发必须与保护水资源、防止水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和地区经济发展同步规划,有计划的实施,以维持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关系。

因此,必须做好综合规划,包括流域或地区的水资源评价、水环境容量及水的承载能力分析,以及从宏观到微观的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和防洪减灾的全面规划等,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水资源对持续发展的最大支持和效益。

(三) 保护水环境,防止水污染,改善水生态环境

我国目前水环境污染是相当严重的。彻底解决已经污染了的水资源,使污水资源化,必须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我国制定的经济、城乡和环境建设“三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方针、超标罚款等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认,这些方针和政策并未扼制住环境恶化的势头,局部改善而整体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

工业是我国水环境的最大污染源,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应作为水污染防治的重点。防治水污染的最好途径是加速建立环境保护产业和推行清洁生产技术。环保保护产业是指其产品和劳务用于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产业部门,其中包括环保机械和环保用品的制造业。

清洁生产技术是包括节省原材料、消除有毒原材料和削减一切排放和废物数量与毒性,将污染尽量消灭与生产过程之中的生产方式与技术。如改革原料路线和产品种类,采用高效低耗的生产工艺及设备,使原料、材料、能源的消耗减至最少,使生产的废物量减至最小,并使废料、废物尽可能的“变废为宝”。

(四) 综合治理洪涝灾害,保障生产与社会安全

为了提高现有防洪能力,尽量减少洪灾损失,需要采取工程与非工程相结合的防洪措施。用工程手段控制一定防洪标准的洪水,用非工程措施(包括行政、法制、经济、管理等)减缓工程措施不能防御的洪水而带来的洪灾损失。

洪水是自然环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过分强度对洪水的控制,甚至从政绩等方面考虑万无一失,无论在从经济上还是技术上,都是不可取的。

洪水防治应树立疏而非堵的理念。此外,洪水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然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的反映,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控制。因此,需要制定有关防洪政策、防洪法、洪水保险和防洪基金等制度,把工程的和非工程的措施结合起来,共同对付洪水灾害和保障社会发展。

治减缓水旱灾害损失,还应与水土资源综合开发、保持水土、植树造林等结合起来,共同支持再生资源的恢复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总之,防治灾害必须是开发性的防治,开发资源必须是与防治不利影响结合起来,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五) 加强水资源管理,保证水资源持续利用

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管理,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正在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但总的来说,还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步伐,显得迟缓不力。譬如,水资源管理部门要求节约用水、保护水质、减少污染,而各行业的生产部门为追求产值却依旧我行我素,不惜浪费水资源,甚至污染水体。

类似现象,不仅城市、农村存在,个别的水利部门也存在。因此,加强管理不但现在要强凋、要行动,就是将来随着情况变化、科技进步,管理制度的安排和制度变迁也是存在的和需要的。

水资源管理内容繁多,重点要加强水资源产权管理、全国水资源总体开发利用、保护、防治规划和合理配置水资源等管理,研究制定有关水资源政策、法律、协调机制和水资源产业行业管理等。管理的手段,除行政、法律、宣教外,经济和科技手段的结合将越来越重要。

(六) 建立水资源核算体系,提高水资源综合效益

加强水资源开发力度,强化水资源科学管理,是提高水资源供水能力的重要措施,但完全依赖国家资金投入,既有实际困难,也影响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要加强和建立基于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转变水资源产业运行机制,提高水资源综合效益。

建立水资源核算体系,明确水资源所有者、使用者和开发者的权利和义务,并逐渐将水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水资源的储蓄控制和消耗减少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得到具体表现且水资源的投入产出关系得到有效反映。

通过这样,可以明晰水资源的盈亏、供水与用水的轻重缓急、节水与浪费水的效益差异,并可指导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9)水资源如何再生扩展阅读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机理包括:

(一) 水的循环规律是水资源得以循环利用的保证

水资源优越于大多数其他自然资源在于其可通过太阳能的作用使陆地上的水源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从而使维持一切生命活动的水源不断更新。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广度和深度越来越大,对水的需要不断增加,而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可以得到更新和补充的新鲜水量却有一定限度,因而在一些地区出现了水资源的供需失衡。

有些地区因过度开发和污染破坏了当地的水源,直接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因而人们要求保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并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从而引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相应而言,各个地区均需拥有水资源承载能力所能维持的承载水量,该水量必须能在水循环的条件下得以持续维持。

(二) 水量守恒原理是水资源得以持续利用的客观现实

水量守恒原理,就是指一定量的水在其循环运动过程中,可以变换形态和存在空间,但其数量不变。具体来说,在循环中,能够在一年或多年之间可以得到恢复的水量,该部分水量可以由人类控制、调节并能按照需要供应,并以它作为分析水供需关系的依据。

作为该部分水量应具有以下特征:

1、能按照社会的需要提供或可能提供的水量;

2、该水量拥有可靠的来源,且该来源通过水循环不断能得到更新和补充;

3、该水量可由人工加以控制;

4、该水量和水质能够适应用水要求;

5、该水量主要功能系供水,兼具生态功能。

⑽ 水资源是怎么再生的

再生水。具体指生产、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并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后,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其主要用途是园林灌溉、道路保洁、厕所冲洗、基建施工、冷却用水等一些对水质要求不高的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