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简述中国各大旅游资源大区的特征
东北林海雪原区——黑、吉、辽:
1.独特的北国冰雪风光
2.自然奇景众多①独特的北极风光;②火山奇景:③动物奇观:④白山黑水:
3.疗养避暑胜地众多
4.灿烂的文化古迹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中原古文化区——京、津、冀、豫、晋、鲁、陕:
1.人文旅游资源占有重要地位①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融为一体。②以人文景观为主体的多种旅游资源分布密集。
2.旅游资源开发历史悠久
3.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
4.地域组合优良
华东山水园林区——沪、苏、浙、皖、赣:
1.在全国旅游资源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2.人文旅游资源以园林、名城和宗教为代表
3.自然旅游资源以名山胜景为支柱
华中名山峡谷区——川、渝、鄂、湘:
1.自然保护区众多且自然风光秀丽
2.峻岭名山各具风彩
3.三峡风光驰名中外
4.三国古迹遍布各地
华南热带风光区——粤、闽、琼
1.旅游资源热带特征明显
2.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
3.以近、现代旅游资源为主
4.人文旅游资源的风格南北并蓄、中外兼采
西南奇山异水风土人情区——滇、黔、桂
1.岩溶景观分布广泛
2.民族风情别具一格
3.高山深谷蔚为壮观
西北“丝路”文化区——新、宁、甘
1.自然景观的特异性①以广阔沙漠戈壁、草原绿洲、雪山森林等构成了富有变化的自然景观;②独特的干旱区风貌,构成了“中国西部”的风光情趣;③自然风景反映出神秘、粗犷、奇异的特点。
2.丝绸之路引人入胜
3.民族风情意趣浓郁
4.景点集中且呈串珠状分布
内蒙古草原风情区——内蒙
1.草原风光独特
2.民族风情浓郁
3.文物古迹以元明清时代为主
青藏高原旅游资源区——青、藏
1.冰雪险峰资源丰富
2.宗教文化别具风彩
3.民族风情独具特色
台港澳旅游资源区——台、港、澳
1.热带—亚热带特色自然风光
2.中西文化相结合的人文旅游景观
3.特殊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特殊旅游资源
❷ 巴蜀文化地区的旅游资源及特征 请速度回复好么急用,
公元前5世纪中叶,一位童颜鹤发的长着离开中原,西出函谷关,消失在莽莽群山之中了,不久长者出现在四川西部,他姓李,名耳时称老聃,是一位通晓天文地理的哲学家,一生的学识集成《道德经》是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老子特别好水,他把水的柔韧和“善利万物而不争”看作“道”的精髓。据说他到四川正是想以“道”的原理,来治理肆虐巴蜀的洪水,用水的惠泽来昭示“道”的大义。
战国末期传为老子后裔的蜀郡守李冰在“水害最烈”的岷江建立起都江堰水利工程,四川从此化为水害为水利成为天下仰止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从选址到布局无不遵从老子理念,整个水利工程没有拦水大坝,没有强制溢流设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布局在岷江一段天然弯道处,利用江水经过弯道产生的引力,和工程间互相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完成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排石,自动调控,鼠王灌区水量的复杂工作,充分体现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和“天之道,利而不害”的道家思想,人们因此称都江堰是“物化的《道德经》”和“人类智慧的丰碑”。与都江堰水利工程并生的河工技术和治水法则同样“取法自然,因地制宜”在我国治水时间中屡建奇功。
正是这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玄妙之力,两千六百多年来都江堰从容面对过无数次灾害洗礼而历久弥新。成为“当今世界唯一不间断发挥作用的古水利工程”。每年清明是都江堰像灌区开闸放水的日子,灌区人民自发云集都江堰渠首,以最古老的礼仪祭祀治水先贤称颂千古奇功,都江堰清明放水节已成为展示东方文化的国际盛会。#p#分页标题#e#
都江堰的神奇功效彰显了“道”的理念,东汉末年,沛地学者张陵以都江堰载道布德为标榜,在紧邻都江堰的青城山创立道教,尊老子为“化生天地的道德天尊太上老君”,道教在青城山延续1800多年,璀璨夺目的仙道文化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科技、民俗等诸多方面产生过重要影响。走进青城山,神仙故事接踪而至,从轩辕黄帝到太上老君,从天使降魔到财神济难,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处胜景。
❸ 新疆巴楚县的人口,面积,文化,发展
喀什地区巴楚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东与阿瓦提县、墨玉县接壤,北与柯坪县、阿合奇县毗邻,南与麦盖提县、皮山县相连,西与伽师县、岳普湖县、阿图什市相接。
政区划分
全县辖4镇8乡、5个农牧林场,186个行政村,13个居委会,境内驻有兵团农三师8个农牧团场。政区人口面积全县总人口为26.5万人(不包括兵团人口1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9万人,占总人口的18.58%。总面积2.17万平方公里。政区自然特征巴楚县整个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倾斜,主要地貌特征为沙漠、山地、洪积平原和冲积平原四大类组成。属温带大陆性干燥气候,年平均气温11.7℃。
政区资源特点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油、铁、铜、钛、铅、玛瑙、紫晶石、金刚石、石灰石、石膏、岩盐。野生植物资源有胡杨、蘑菇、甘草、罗布麻、大芸、麻黄等。人民生活实现巴楚生产总值10.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1.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9000万元,农业总产值10.6亿元。城镇职工人均收入136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80元。工业全县现有工业企业29家。农业全县现有耕地69.7万亩,人均耕地2.6亩,粮食总产量达14.44万吨,棉花总产量110万担。财税金融完成财政收入3390万元,地方税收1656万元,国家税收383万元。金融机构基本齐备,可以办理国内一切资金往来业务。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8.5亿余元。商贸投资现有各类商业经营网点2914个,从业人员4125人,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834万元,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30654元。累计吸收投资总额1.5亿元。非公有制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发展到5446户,注册资金8504万元,完成产值2051万元。交通通讯境内交通便捷,国道314线、省道215线、南疆铁路贯穿县境,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6.5公里。1999年南疆铁路全线贯通,巴楚火车站距县城5公里,巴楚县已成为喀什、克州、和田、西藏阿里地区的交通枢纽,以及南疆重要的客货集散地之一,是喀什地区的东大门。全县程控电话装机3万门,县、乡全部实现了光纤通讯。移动用户已达到3.3万户。城乡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7.29门。文教科技现拥有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实现了村村通大喇叭,乡乡通闭路电视。有县级电视台一座,县级广播电台一座,可播放32个频道开(闭)路电视节目。全县9 个乡镇建立了电视差转台,12个乡镇开通了有线电视节目,9个乡镇建立了调频广播站,全县广播覆盖率达到94%,电视覆盖率达92%。现有各类学校141所,在校学生69694人,其中中等职业成人学校1所。小学入学普及率达99.99%,巩固率为97.5%;中学毛入学率为107%,纯入学率为73.2%,巩固率为88%。2003年高考录取270人,录取率达88%。在国家、省市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奖。体育卫生有业余体校1所,是刀郎舞的故乡,城乡盛行赛马、叼羊、摔跤和球类运动。1987年4月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县有各类医疗机构20个,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8人,每万人拥有病床位32张。地方特色产业以粮油、棉花、甘草、罗布麻、原盐加工为主。人文自然景观有唐代尉头州城遗址托库孜色来,唐代谒者馆遗址琼梯木,唐代峰火台遗址“泽梯木”、“阔什梯木”、“尤木拉梯木”,清末恰尔巴格麻扎,夏河姑娘坟等等。
“十二五”规划和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围绕建设“喀什东部区域中心”,以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为前提,以抓援疆机遇承接发展为依托,以培育软硬环境为基础,以建设服务性政府为保证,以发展开放型经济为支撑,促和谐、强基础、创机制、搭平台、促承接、出品味,农业立县、工业强县、商贸富县、开放活县、科教兴线,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巴楚与东部合作共赢的格局。。编辑本段主要发展思路围绕一个中心——以富民强县为中心;发展两个重点区域——以巴楚镇、色力布亚镇为中心的两个区域经济带;依托三条线——南疆铁路、314国道、215省道三条主要交通干线;建设四个基地——国家优质棉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林果业生产基地、人工甘草种植基地;培育五个经济增长点——棉花业、畜牧业、林果业、加工业、市场开发及商贸流通;构建六个产业——棉花产业、林果瓜菜产业、畜牧产业、甘草产业、罗布麻产业、旅游业。经过不懈努力,全面完成“十五”计划,预计到2010年实现巴楚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5%以上。2005年,实现巴楚生产总值137400万元,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400万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8300万元,年均增长18.1%,第三产业增加值51700万元,增长27.1%;财政收入4800万元,增长23%。一、二、三产业比调整到60:16:24,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000元。
❹ 巴楚文化的文化介绍
巴楚文化,顾名思义,显然不是一元的,如若只求定性,三言两语是无济于事的,需做多层面、全方位的解析不可。
从人文条件来看,古代称为夷陵(彝陵)的宜昌是巴人和楚人交错并交融的地段。有关的文献记载很明确,有关的考古发现很丰富。据《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所记,约在西周中期的末叶,夔就成为楚的别封之国了。夔在今秭归,位于宜昌的西部。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所记,廪君蛮部巴人的发祥地是武落钟离山。武落钟离山即佷(hěn)山,在今长阳,位于宜昌的东部。据《华阳国志·巴志》所记,“周之季世”,楚国曾经帮助巴国平边境动乱。秦汉以后,峡江地带仍由巴人和楚人错居杂处。《华阳国志·巴志》记汉桓帝时巴郡太守但望上疏说:“江州以东,滨江山险,其人半楚”。 巴文化是巴文化,楚文化是楚文化,彼此的内涵和外延都不相同,无疑是两种文化。而且,巴文化是蛮夷文化的一支,楚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支,彼此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在考古学范畴内,对巴楚文化可以理解为在某个时空框架中既有巴文化、也有楚文化。无论巴文化和楚文化,都不能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更不应上溯到旧石器时代。
无论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窨井沟类型文化,都不是巴文化的前身或楚文化的前身。 巴人是藏缅语族先民的一支或数支。他们来自汉水上游至黄河上游,辗转流徙,迁至长江上游的东部和长江中游的西部。清江流域只是廪君蛮的发祥地,不是包括廪君蛮在内的巴人的发源地。至于楚人,则有芊姓与杂姓之别,前者是来自中原的祝融遗裔,后者是长江中游土着三苗的后人。
清江流域有早期巴文化遗存,但早期巴文化遗存不限于清江流域。正像沮漳河流域有早期楚文化遗存,但早期楚 文化遗存并不限于沮漳河流域。 万事开头难,尤其是学术上的第一步迈出更难。因为是第一步,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教训以资借鉴,便决不能因此而裹足不前。路是人走出来的,至于行进的质量如何就只有“旁观者清”了。得到社会的肯定自然令人高然是枯萎或干涸。
又在文化沉积带的腰部,又在经济开发带的腰部,宜昌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和机遇。挑战也罢,机遇也罢,都是幸运。
那些尚有遗踪可寻的文化事象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一要抢救,二要利用。抢救是从调查经整理得到研究的一项系统工程,从中可以培养出宜昌自己的一批学术名家来。利用是在抢救的基础上开发,这就不能像抢救那样一切都讲求原汁原味了,而是又要继承、又要创造,以求化腐朽为神奇,制作出宜昌自己的一批文化精品来。
宜昌的经验表明文化沉积带与经济开发带相得益彰,一台《土里巴人》就是令人信服的证据。《土里巴人》,其文化价值远在其经济效益之上。对宜昌同志来说,《土里巴人》或许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更多的文化精品将接踵而来。
另据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系教授庄孔韶等专家考证,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向部落联盟转变的时期,武落钟离山的巴蛮五姓共同以赛猎比剑的方式推选了部落联盟的首领——禀君,尔后巴人沿清江大量西迁,建国巴蜀。不仅《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对此有详细记载,而且庄教授对当地土家族老百姓的血液、遗传基因以及峭壁上的骨骸基因进行了对比,从各方面考证得到证实。记者新近在长阳采访时深深感受到,长阳历史悠久、文化古韵深厚。20万年前有“长阳人”拊木击石于苍山,3000年前有“巴务相”掷剑浮舟于夷水。至今,山歌、南曲、跳丧舞名扬海内,被人誉为歌舞之乡。放眼今日长阳,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使这片土地倍显妖娆。城内青山绵亘,有数不尽的险峰奇岩,占洞幽壑;数百里清江泻王,看不够水影山光,锦帆碧浪。古老的清江气象新绝,异彩焕发。
❺ 旅游资源具有哪些特征
不同于土地、矿藏等传统资源,旅游资源一般具有广域性、区域性、不可移动性、多样性、永续性等特点。
(1)旅游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十分广泛。可以说,在地球上任意一点都有旅游资源分布。如在人口密集的陆地上有人们熟悉的各种自然、人文景观,像黄山集地质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于一体。城市有体现人类智慧的现代建筑,乡村有浓郁的民俗及田园风光,人烟稀少的山区、沙漠,有原始、纯朴的自然风光;在无人居住的陆地上则有人们不熟悉的特色景观,如南极的冰雪;在海洋中有波涛汹涌的海浪和一望无际的水面,有奇特的海洋生物;在天空有瞬息万变的气象景观。可以说,几乎在地理圈范围内的各个区域都有旅游资源的存在。
(2)旅游资源具有强烈的区域性。各种旅游资源既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从而使旅游资源产生区域性差异。如海岛低地、热带风光、椰林竹楼、高山积雪、沙漠驼铃等特色旅游资源,均与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不仅自然旅游资源受自然环境影响,人文旅游资源也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环境决定。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与生产中,为了获取适宜的生存条件,不得不顺应自然、适应自然。因而,人类创造的各种人文景观及文化遗产,也都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留下了区域特征的烙印。以民居建筑为例,四合院、小胡同是老北京的标志,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内蒙古牧区的牧民则主要居住帐篷与毡房,西南部潮热地区的居民更喜欢所谓“吊脚楼”,等等,这些民居的特点都与生活地的自然环境特异性密切相关。
(3)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各种特色旅游资源一般都集中分布在与其地理环境、区域环境相适应的地区,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区域特征。这正是旅游资源个性特征——不可移动性的体现。与这类地方色彩、区域特征相适应的是自然环境的个性特征,离开了个性特征,建立在特色、个性基础上的内涵与吸引力将消失或者大大降低。例如,把少量的秦兵马俑运到外地去展出,由于数量有限,且脱离了兵马俑博物馆周边地区强烈的“兵马俑”氛围,一方面,人们很难感受到深厚的历史积淀,另一方面,由于数量上与兵马俑博物馆相去甚远,人们根本无法感受两千年前秦军兵强马壮、气势磅礴的阵容,体会秦始皇统帅百万大军“横扫六合”、“北却匈奴”、“南平吴越”,统一中国的宏伟业绩。再比如湖南、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的吊脚楼,作为景点被移造到其他地区后,游客通常很难理解为什么费那么大工夫建造似乎没有什么用途、还要不停爬上爬下的小竹楼。这也是许多仿造旅游景点共同面临的问题:仿真、逼真,甚至以假乱真,但由于缺乏区域环境的烘托气氛,使游客难以感同身受。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属地原则,即在旅游资源地进行开发,而不是把资源迁移到其他地方,制造“人造景点”,为开发利用而开发利用。事实上,大量的旅游资源也是根本不存在迁移可能性的。
(4)旅游资源具有永续利用性。旅游产业之所以被称为无烟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就是因为旅游资源一般都具有永续利用性。对于大部分的旅游资源,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一般不能将其像食物一样地消耗掉。如自然山水风光、城镇风貌、名胜古迹、园林建筑等所形成的旅游资源,只是供旅游者参观游览,旅游者能带走的也只是对它们的各种印象和美感,但绝无可能把这些旅游资源也带走。再如黄山风景区的招牌——迎客松,尽管每年都有百万计的游客观赏、与之合影,但迎客松依然时时在迎客。由于这些资源不是实物消费形式的资源,因此,它们可以长期地为人们所利用。当然,也有少量的资源,如食品类的、消耗性的,在旅游活动中会被旅游者消耗掉,这在农家旅游中体现得较为明显,这些消耗性资源需要进行自然繁殖、人工饲养、栽培和再生产来补充。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长期使用也是相对的,在旅游过程中这类资源也会出现退化,甚至消失,因此即使是长期使用资源也必须进行可持续开发,如黄山风景区对各景点进行轮休,即每一个景点在接待游客几年后就封闭一段时间,使该景点内的自然植被、生态环境能够得以恢复。所以在开发利用中,需要重视通过各种保护措施,一方面减少其自然的、人为的破坏,另一方面进行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等,延长资源的使用期限。
(5)旅游资源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大多数旅游资源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或文化属性特征,蕴藏着一定的科学性和自然的或社会的哲理。从这一层面上,旅游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休闲、猎奇的水平上,更应该将其视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观光、游览、参与和体验,在得到各种美的享受之外,还能丰富阅历、增长见识。例如,各种绚丽景色、博物馆、遗址遗迹、经典建筑,除了增加人们的历史文化知识外,还能激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激情、激发人们的思维。所以通过旅游活动、通过欣赏美景,常常使一些思想者、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产生一些思想火花,甚至创造出历史。如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每到一处名山大川,都会因景而发,留下脍炙人口的景点诗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虽是吸引游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要获得这种文化享受,往往需要旅游者拥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精神境界。当然,旅游活动真正的内涵,实际上正是通过对景点的某些文化内涵的欣赏与领悟,找到旅游者与景点之间在心灵上的谋和点,是进行旅游增值开发的关键,也是旅游产业与旅游资源长期、永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旅游开发不仅应深入研究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而且更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使蕴涵于景观的文化内涵充分地展现给旅游者,使其由单纯的表面旅游演化为内涵旅游,从而增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❻ 华中旅游区发展旅游业有哪些优越的人文地理条件
摘要 一、华中旅游区地理环境
❼ 巴楚县旅游景点介绍
摘要 东与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墨玉县相连,南与莎车县、麦盖提县、和田地区皮山县交界,西与伽师县、岳普湖县、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和阿合奇县接壤,北至天山山脉的柯坪山系与阿克苏地区柯坪山相连。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倾斜,主要地貌特征为沙漠、山地、洪积平原和冲积平原四大类。[32
❽ 新疆喀什巴楚县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如何
巴楚县,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地处交通要道,是南疆的交通枢纽和喀什地区的东大门,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和“丝路明珠”。巴楚资源富饶,物产丰富。工业体系以棉纺、棉籽副产品加工、矿产加工、野生药材开发和组装加工为主,现代物流发展迅速。另外,该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❾ 简述旅游区的特性有哪些
包含许多旅游点,由旅游线连接而成。其规划是按规划层次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旅游区指县级以上行政管理部门批准设立,有统一管理机构,范围明确,具有参观、游览、度假、娱乐、求知等功能,并提供旅游服务设施的独立单位。
旅游(区)规划通常包括以下程序:旅游区总体策划、旅游区总体规划、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单体设计、施工设计。这是针对大型旅游区的规范性的程序,实际运作中,可以根据旅游区实际情况省略总体策划等程序,还可以把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合并起来一起做。
游区的建设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
1、有利于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使旅游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搞好旅游区建设要结合旅游资源的特点,做好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工作,使旅游区既具有本区特点,又能多层次、多方式地开展旅游活动。
如在服务、交通等附属设施配套条件下,山区夏季可开展避暑、疗养、科学考察等活动,冬季进行滑雪、狩猎等旅游项目,有利于解决旅游业的季节性旺淡不均,并可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2、有利于扩大客源,增加国民收入。通常,旅游者数量与旅游收入成正比,从长远利益出发,要使游客源源不断而来,必须搞好旅游区的建设。
3、有利于旅游业的远景规划,使其与本区各部门相互协调。旅游区的界线一般与行政区域一致。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商业、邮电、环保、建筑、服务等部门的配合。故在建设旅游区时,一定要对其方向、性质和规模进行充分论证。
❿ 旅游资源的特征有哪些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
主要特征类型
一类、①区域分异特性:旅游资源是造成旅游活动的最基本的因子。没有景观的地域分异,就不可能吸引需求不同的旅游者。旅游资源区域分异受自然地理和人类社会活动规律所控制,而前者的控制表现更为直接和明显,如由气候差异造成的纬度地带性分布特性;受制于气候干湿程度影响的经度地带性分布特性;由于气温和热量随高度变化而造成的垂直地带性分布特性;由内外因子综合作用而形成的集中性分布特性,这种集中包括大小范围的集中、团块状集中、条带状集中等。
②景象组合特性,包括:从种类上的同类组合和综合组合;从空间上的集团组合和异地组合;从规模上有大小不同尺度的组合,有当地或近地的集团组合,也有远距离的异地组合。 ③相似出现特性,自然和人文景象相似出现,给旅游者造成近地旅游之方便,但也给旅游业发展造成一些问题,对于类似景点,不易多次重游和加强其特色宣传。此外还有潜在资源特性、季节变化特性、性质变异特性等。
二 类、1、价值上的观赏性。(独特性)它主要是用来看或观赏的。这是旅游资源同一般资源最主要的差别。
2、空间上的地域性。 地域差异性集中体现在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旅游景观魅力。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是否有成就。
3、时间上的季节性。 (变异性) 主要指自然景观受季节气候的影响而呈现出的最佳观赏季节。
4、使用上的永续性。 主要指旅游资源只供观赏不能带走,因此可以长期供游人使用。前提是保护和管理得好。
5、构景上的综合性或多样性。指旅游资源往往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组成。
三类 (1)多样性 对旅游者构成吸引的各种因素都是旅游资源。 需求千差万别,概括为:“求美”“求异”,纵向上对遥远的古代遗迹充满敬仰、横向上为异地的奇特环境和事物流连忘返、对美的本能追求使人们面对自然造化的优美景观心旷神怡、对体现人类追求、凝结人类智慧的人工创造物一往情深。
(2)垄断性——(不可移动性 ) 是指旅游资源的实物本体不能朝向旅游者移动。正是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才决定了旅游活动暂时的和异地的特征;消费者买走的只是映象和感受。
(3)定向性 一是资源分布的区域性。 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性—— 人们渴望了解居住地以外的世界;才形成了旅游者向某个方向的旅游流;旅游流的指向是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二是同一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的区域性;对某些国家或地区的旅游者吸引力大; 对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旅游者吸引力不大; 对另一些本就不具有吸引力。
(4)时间性(补充内容) 与旅游活动的时间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时间的季节性。是指同一地理环境随季节的变化在某一特定季节出现某些特殊景观或特别的体验感受适合于旅游的现象。时间特定性或周期性: 旅游景观和事物在某一特定时间周期性地出现或发生。 传统的节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每4年一届奥运会 ;珠海每两年一次的航展,欧美国家一年一度的狂欢节来临; 每年农历8月16钱塘江观潮 ;日出日落,时代的变异性: 历史遗迹、名人故居、废弃的矿井、监狱等;登月旅行, 一些主题公园地衰落 。
(5)组合性 一个孤立的构景要素或一个独立的景点是较难形成使旅游者离开其居住地专程前往游览的吸引力的,总是复杂多样、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各个要素组合构成足以吸引旅游者的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