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水资源评价如何才能产生法律效力
扩展阅读
物流企业成本构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费用怎么分配 2025-05-18 04:12:06

水资源评价如何才能产生法律效力

发布时间: 2022-05-08 03:40:33

1. 水资源评价方法

一、地表水资源评价方法

(一)地表径流量分析确定

地表径流是指降水沿着地面或地下汇流至河道后,向流域出口断面汇集的全部水量,通过对系统内各河流径流量的分析计算,评价地表水资源量。

系列长度在20a以上,包括丰、平、枯水年的水文观测数据,直接利用该数据进行计算;系列长度小于20a的短期观测数据,对实测径流系列进行相关插补展延或降雨插补展延后再计算;当不掌握系列实测径流量时,则直接引用已有文献的数据。

(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分析方法

采用典型年法进行评价。根据利用条件的不同,对河流年均流量频率统计计算来确定可用的典型年径流量,作为地表水可利用量。

在不具备对地表径流控制或调蓄的情况下,将自然条件下地表水的产生量作为地表水可利用量的极限量,进行逐年地表水可选用量的统计分析,选用枯水典型年(P=75%)地表水径流量为基础去确定地表水可利用量。在具备对地表径流拦截调蓄的地区,用平水年(P=50%)的地表水径流来评价可利用量。

当不掌握河流逐年系列实测径流量资料时,则采用收集文献提供的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确定地表水资源的可利用量。

(三)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

利用河流断面监测结果,根据有关标准进行水质评价。

二、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在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建立的基础上,按照地下水系统划分不同级别的计算分区,采用均衡法进行地下水天然资源计算,并分水质评价地下水开采资源。

(一)均衡区的确定

塔里木盆地地下水资源计算属于区域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均衡区以地下水系统边界圈定的空间范围为准。当均衡区的面积较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根据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划分不同级别的亚系统。

(二)均衡期的确定

水量均衡计算总是针对某一特定时间段进行的,通常为一个水文年,一些地下水实际观测值为2000a,一些水文气象要素参数的取值取多年平均值。

(三)均衡要素的确定

均衡要素指通过均衡区的边界输入输出各项水量的总称。根据整个评价区的实际情况,综合确定地下水均衡方程为:

塔里木盆地地下水勘查

由于地下水系统结构及外部交换环境存在差异,划分的各均衡区均衡要素的组成也存在差异。均衡要素的确定根据均衡区的位置及其水文地质条件具体分析进行。

(四)地下水资源计算

对于不同的计算区,根据已有可利用资料的情况及研究方法,选用适宜的公式对确定的均衡要素进行计算。以系统为单位对各次一级的计算分区分别对补给量和排泄量组成每个均衡要素进行单独计算列表表示结果。

对于开采资源,则分别以TDS小于1g/L、1~3g/L的地下水补给资源量进行计算,并采用开采系数法进行评价计算。

三、重复量的分析

塔里木盆地平原区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水资源基本以河流的形式来源于周围山区。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山前沟谷潜流和河流出山口以后经过各种途径的入渗补给。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补径排过程中多次发生相互转化,各计算区之间及各项资源量之间存在重复量。计算平原区地下水以泉、泄流、水井开采量在灌溉过程中的再次入渗量,两计算区重叠边界的地下水侧向径流量,均为重复计算量。对各亚系统计算结果进行合计时,通过分析确定重复量Q,在汇总系统资源量时,由亚系统补给量合计扣除重复量进行确定。

Q′=Q-Q

将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统一考虑,以河流出山口径流量、前山带暴雨洪流入渗量、河流入渗补给量和河谷潜流侧向补给量,再加上盆地平原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作为计算评价区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即:

塔里木盆地地下水勘查

在逐级汇总水资源总量时,重复计算量予以扣除。

四、参数计算与选择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所用数据主要以引用前人的工作成果为主,另有少量本次工作取得的资料。为取得符合客观实际的含水层渗透系数K和影响半径R,主要利用前人钻孔抽水试验资料采用稳定流计算方法进行重新计算,根据地下水类型、抽水井类型、抽水井结构和抽水井所处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而选取不同的计算公式,并同时对其条件进行适当概化;降深过大时引入水跃值Δh换算成孔壁降深值后进行计算。

2. 水资源评价的方法

关于水资源评价的活动内容,大多数学者都赞同包括基础评价、利用评价和环境评价三部分,其中,基础评价主要指数量评价,利用评价含开发程度调查分析、可利用水量和工程可供水量分析等,水环境评价主要解决水质问题[4,8~10]。文献[9]给出了较为详细的水量和水质评价方法;文献[10]则把开发利用中的综合评价和价值评价单列出来,从而把现代水资源评价主要类型归纳为水资源质量评价、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环境效益评价、水资源综合评价以及水资源价值评价等5部分,并均有评价方法(模型)论述,是目前为止较为详尽的关于水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文献。

也有学者基于水资源的价值的认识,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提出了不同水资源用途依其经济属性的5种评价方法,即旅行成本法、特征价格法、假设条件评估法、线性规划法和生产函数法[7]。下面略述一二。

旅行成本法主要用于评估景观和游憩资源的社会价值,在水资源的应用上,可用此法评估水资源用于景观欣赏和游憩的价值。旅游资源不外乎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两方面,其中自然风光离不开山和水,而且水景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应用旅行成本法评估水资源的景观游憩效益时要注意三点。①景观游憩地点的社会效益与其所能承载的游客人数呈正比,若人数过多以致发生挤拥,将使游客人数下降,所以拥挤的负面效果不可忽略;②此法只考虑旅行者的费用与时间以反映其对游憩的愿付价值,若某一水资源的景观游憩活动受到管制,如限制人数或活动形态,则应用此法有低估的可能;③如果消费者到多处游憩地点旅行,以本法估计其中之一的游憩地点时,则有高估的可能,修正的方法是将总的旅行成本分摊到该次旅行所有的游憩地点,再估计个别地点的效益。

应用生产函数法评估水资源价值是将水资源视为生产要素,并假设生产者追求成本最小或利润最大,而导出水资源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引申需求函数,然后再由已知的其他生产要素价格而估计出未知的水影子价格。其最早应用于估计灌溉用水的价值。生产函数法将水视为生产要素,故只适合用于估计供工业生产用水的价值。景观、防洪、生态保护或环境保护等水资源用途,不适合用本法来评价。

3. 水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问题

近20年来,许多专家学者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流域,在水资源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其大致可分为水资源单项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6]

在单项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少专家学者针对水资源的某一特定属性,提出了如水资源的质量、承载力、丰富度、脆弱性、价值、生态环境影响、利用特性、管理等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现略述一二。

水资源的丰富度评价与各种水资源量有关(如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降水量),也与社会经济活动有关(如人口、经济发展程度),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罗先香一项关于中国西部水资源丰富度综合评价中,选取的10项评价因子为耕地率、耕地灌溉率、人口密度、工业产值模数、需水量模数、供水量模数、人均供水量、水资源利用率、不同年(现状及2000年水平年)缺水率。

目前国内有关水资源脆弱性的研究较少,主要侧重于地下水的研究,针对地表水的研究更少,主要是水质方面,对水资源的脆弱性评价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指标体系,而且某些指标不易获得,可操作性差。在刘绿柳的一项研究中建立了易于操作、可比性强、综合全面的指标体系,包括本质脆弱性(即水资源的内部性质)、特殊脆弱性(即水资源的外部性质)两个方面,构建了年降水量、过境水量、空间分布等17个指标,注重指标可比性方面,如水利发电量/总发电量、开采系数、超采系数、水质综合指数、储量/供给量、需求量/供给量等。

从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复合系统来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首先受到水资源形成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资源条件方面(包括对其组成部分河川在内的河流流水量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河川径流中各种极值的对比、水旱灾害、区域分配的不均程度、水质及污染等);其次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包括人口增长、城市化程度、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再次受到国家、区域地方政策和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影响。所以,研究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环境、人文等多种因素,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指标体系,可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手段。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左东启等提出了包括自然、人文、经济、生态等方面的47个指标,根据各指标的隶属关系及每个指标的类型,将各个指标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组成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朱玉仙等构建了能够表征资源、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卞建民等建立了包含水资源的可供给性,开发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及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冯耀龙等建立的区域水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由一个目标层、一个准则层和两个指标层构成。此外,一些学者针对特定水资源类型,选取特定的区域(如风景区景观水资源、城市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如,温淑瑶等建立的区域湖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工业生产等对水的满意度、水环境可恢复度等49个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研究结果是和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居民用水满意度占的权重最大,人均住宅面积居第二,技术进步贡献率居第三;岳亮等提出景观水资源综合评价标准,包括自然评价和人文评价两个方面,其中自然评价标准为诱人性,包括理化优劣性、水情动态性、水体位态性;人文评价包括社会评价(历史性、观赏性)、生态评价(自然性)和经济评价(稀缺性、效益性)。

参考文献

[1]陈家琦,钱正英.关于水资源评价和人均水资源量指标的一些问题[J].中国水利,2003,(11)7:42~44

[2]李春晖,杨志峰.水资源评价进展与存在的几个问题[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5:189~192

[3]王浩,王建华,秦大庸等.现代水资源评价及水资源学学科体系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2,(2):12~17

[4]陈家琦,王浩,杨小柳.水资源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87

[5]刘克岩,王桂玲.以用水为主体的水质水量结合水资源评价方法[J].水文,2002,(6)17:32~33

[6]张丽萍,朱钟麟,邓良基.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及问题探讨[J].资源调查与评价,2004,(21)4:5~9

[7]刘东兰.水资源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2):57~60

[8]王国新主编.水资源学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77~135

[9]左其亭,陈曦.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56.128~140

[10]王开章主编.现代水资源分析与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4. 水资源利用评价

4.3.1可利用水量和工程可供水量评价[4]

在以河川径流量为水资源量主要组成的水资源基础评价中,其总量是多年平均值,包括了各种年份的洪水径流和内涝水在内。其实,一旦洪水来临,人们常常惟恐泄之不及,对这部分水量,即使修一定的蓄水工程,也很难全部蓄存待用,因此其中绝大部分是无法利用的。此外,出于对河道水环境的维护以及水资源其他功能要求的需要,也不可能把河川径流全部引到河道外为供水的目的来利用。因此,从供水的角度,只能有一部分河川径流量可用于利用的目的,这一部分河川径流量就是可利用水量。而可利用水量必然要小于前述的水资源量。原则上讲,对某一点来说可利用水量不是一个定值,而是资金和技术的函数,在同等技术能力条件下,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大和年内季节变化大的,其合理可利用水量占天然水资源量的比例要小一些。洪水水量占全年河川径流流量的比例大的,其合理可利用水量占天然水资源量的比例也要小些。进行可利用水量分析,首先应当先对河川径流中洪水量占全年径流的比例进行分析,并在洪水量中扣除河道安全泄量以下部分,剩余的洪水流量再扣除蓄水工程可以拦蓄部分,其余则均视为无法利用并尽快排流入海的水量。

在一般情况下,可利用水量也应有一供水保证率的概念,且可利用水量与河川径流的比例最好不要超过40%。随工程蓄水能力的增加,可利用水量也将有所增加。此外,因上游用水户用水后还有相当水量返回水体,仍可为下游所利用,因此在一条河上总的工程可供水量可大于可利用水量。

4.3.2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人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必然对水资源系统产生影响。目前,人类活动对产水量的影响评价与计算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关注[2]。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的干扰包括:改变水文循环的路径;改变流域的水文特性;改变水循环的动力条件。传统水资源还原径流量中的人类耗水部分仅考虑取用的径流量部分,对近年来由于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的雨水工程和植树造林、小流域治理、人工梯田、小水库等蓄水工程截留和渗漏导致的地表径流量减少部分没有计算进去,从而减少了天然径流量的数值。显然,现行的水资源评价成果难以反映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不断渐变的过程,对将来水资源的利用产生影响。人类活动不但影响水资源的质量,也影响水文系列一致性。现行的水资源评价的基础是数理统计,要求水文系列的随机性和独立性,即资料产生的一致性。由于评价“背景一致性”发生改变,必然对评价的结果造成影响,只有定量地评估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才能保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因此,在进行水资源开发程度调查分析时,必须探讨人类与河流的关系。

人类社会存在以来,人与河流的关系可以划分为3类

王万战,武会先:如何兼顾人类用水与河流生态用水(黄河科研网,2005-11-18)。。

第一类:人类被动适应河流型。这种关系存在于17、18世纪以前的发达国家,以及迄今为止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典型例子见于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漫滩洪水发展农业的做法。在这种人-河关系中,最大的受益者是不仅有河流生态系统,也包括人类本身。人类从河流中得到了河流生态系统提供的种种有形的价值(如粮食、水产、一些今天已看不到的动植物等)以及一些无形的价值(如航运、优美的风景等)。然而,在这种人-河关系中,人类也不时被极端的大洪水、大旱灾所受苦。万物之灵的人类一直做着“要是河流完全听我的,那该多好呀”之类的“大头梦”。公元9世纪末统治亚述(如今伊拉克的北部地区)女王萨穆·莱姆特(Sammu-Ramat)的墓碑上写着:“我约束了大河,让她按照我的意愿流动……”然而,也只有进入20世纪以来,社会制度、水力科学及人类对水流控制工程技术的巨大进步才把亚述女王那种妄自尊大的“治河理念”付诸事实。从此人-河关系进入了一种新型的关系。

第二类:人类独占河流型。在20世纪近100年的时间内,全世界已经修建了约50000座大坝,在世界上的227条大河中,60%的河流已被大坝、引水工程及其他基础设施控制起来。尼罗河上的阿斯旺高坝修建之前后,峰枯流量之比由原来的为12:1变成2:1。恒河、印度河、阿姆河、锡尔河等在一年中的大多数时候都不能入海。这种人类独占河流型人-河关系的特点是,人类为了自身的安全、幸福生活最大限度地控制、利用河流,致使现在的河流不再有水循环中的自然节律、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在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南非、澳大利亚)已经意识到,以牺牲河流生态系统换来的人类安全和幸福只能是短暂的,不尊重以河流为生的动植物的生存权必然导致人类最终灭亡。这些国家的科学家开始行动起来拯救河流的生物,因此产生了第三种人-河关系。

第三类:人与生态共存型。在这种人-河关系中,人不仅有权享用河流水资源,而且也要保证给河流生态系统分配所需的能不危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水流过程。对这种人与生态共存的关系,有两点需要进一步阐明:①保护的对象不仅有人类,而且还有整个河流生态系统——不仅仅是河流中的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动植物(鱼类等);②保证河流生态系统能够持续发展的方法(或曰“处方”)是恢复河流的水流过程使之接近平均的天然河流水流过程,即生态所需的水是应有“大”、“中”、“小”各种成分,而且各种成分的出现应尽量接近天然的水流节律,原因是河流中的动植物已经适应了千百万年来的水流节律。有了这样的理解,就不难理解过去在保护生态方面所走过的“弯路”。最早的保护生态的提法还只限于保护河流水质。水质好坏固然是保证河流动植物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但问题是,单有良好的水质而没有水流节律的保证,许多河流动植物还是必死无疑。随后,于20世纪70、80年代,人们提出了“最小生态需水量”概念。可想而知,如果尼罗河单有小水、没有漫滩的大洪水,就不会有滩地上的动植物群落,还会有发达的古埃及农业吗?!许多河流动物还需要大水指引它们逆河而行到上游或滩地上产子繁衍,所以“最小需水量”也不是挽救河流生态退化的良方。

5.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法律效力+普遍效力+直接效力+补充法律漏洞

摘要 我国有哪些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律制度

6. 流域水资源评价要点

在一个流域范围内,单独的地下水资源评价或单独的地表水资源评价不能作为水资源研究和管理的充分依据,因为地表水和地下水本质上是统一的水资源,必须综合评价。

对于以出海口为控制点的一级流域,如我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其水资源总量从根本上取决于大气降水与流域蒸发的平衡关系。大气降水总量扣除天然蒸散总量,即为人类可能控制的流域可更新水资源总量,分别以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方式存在,通过农田灌溉、工业生产、生活用水等方式消耗,剩余部分转化为入海流量。对于一级内陆河流域,出境水量为零。在一级内陆河流域的次级流域,除了大气降水,来自相邻次级流域的入境水量(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也是本流域水资源的一部分。然而,这实际上属于水资源在大型流域上中下游的重新分配,并不会使水资源总量增加或减少。因此,全国性的水资源评价会特意把次级流域之间交换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扣除,避免重复计算。

图9.1 一级流域水资源转化关系示意图

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之间也存在由交换而引起的重复计算。对于一级流域,这种转化关系可以用图9.1描述。大气降水总量(Qp)在被天然蒸发(Qe,包括地下水、地表水的蒸散)消耗之后,剩余水量一部分转化为地表径流(Qs),另一部分转化为地下径流(Qg),合称为流域径流量。地表径流的一部分通过水利工程被人类消耗(Qh),剩余的流入海洋(Qss)。地下径流的一部分通过抽水井开采被人类消耗(Qw),剩余的也流入海洋(Qsg)。在分别进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评价时,地表水资源总量为

地下水科学概论

在地表水文学范畴内,Q1被称为河川径流量,由地表产流(Qs)与基流量(Qb)组成,其中基流量就是地下水向地表水转化的水量。地下水的资源总量(Q2)为(补给量)

地下水科学概论

式中:Qf是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渗漏补给量。如果简单把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相加,就会得到账面上的水资源总量(Qz)为

地下水科学概论

而实际能被利用的水资源总量(Q3)为

地下水科学概论

因此,为了得到实际的水资源总量,需要采用下式在账面水资源量中扣除重复量:

地下水科学概论

从式(9.5)可以看出,对于流域水资源评价来说,基流量以及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渗漏补给量都属于重复计算量。那么,为什么不直接用Qs和Qg来确定总水资源量呢?这是因为河川径流的形成和地下径流的形成都比较复杂,涉及的因素很多,而且在流域内部不同地区往往差异很大,难以通过一次性的调查来确定Qs和Qg。水利工程领域和地下水科学领域分别积累了相对成熟的地表水资源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模式建立了独特的联系。因而,目前的做法仍然是首先分别对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然后在流域层面和国家层面上进行总量统计。

次级流域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转化关系与一级流域类似,但是更加具体而复杂,因为这种水资源的垂向转化还与横向上中下游之间的水资源交换重叠在一起。由于气候、地貌、地质条件的差异,不同流域的水资源评价重点也不一样。在我国南方部分多雨多山地区,地表水系发达,而地下水主要赋存于风化壳裂隙含水层,或者赋存于厚度较小范围较窄的坡积、冲积含水层中,水资源开发对象主要为地表水,因此流域水资源评价以地表水资源为主。在我国北方大型沉积盆地的平原区,地表水径流量较小,而地下水主要赋存在厚度很大的第四系含水系统中,并且是水资源利用的主体,因此流域水资源评价应突出地下水资源的作用。

7. 水资源评价的原则

一、水资源评价总原则

1)以塔里木盆地平原区水资源评价为主,不进行山区水资源评价。

2)水资源评价以校核计算为主,利用最新收集和本次工作取得的资料,对地表水引水量、地下水开采量及水文地质参数进行校核。

3)以地下水资源评价为主、地表水资源评价为辅。

二、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

1)按划分的地下水系统进行评价;全区采用均衡法,重点区同时采用均衡法和数值法,以进行相互验证。

2)主要对平原区松散层孔隙水进行评价。

3)根据水资源转化的特点进行评价。

4)对小于1g/L、1~3g/L的地下水资源量单独进行评价。

5)以利用原有资料为主,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的变化进行评价。

6)根据研究方法和资料的差别选择合理适用的评价方法。

7)在逐级评价汇总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8)对各划分单元分别进行水量计算和水质评价。

8. 为什么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要考虑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问题

制定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的需要。因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要通过法律、行政、经济和工程等手段来实现,规划是这些手段的基础。根据《水法》,报国务院批复后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将具有法律效力,是水资源统一管理的重要依据。
据了解,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包括6项基本任务,分别是: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评价;制定节水、水资源保护和污水处理再利用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制定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的布局与措施的实施方案;制定水资源管理的对策和措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等。
水资源综合规划中,对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案将成为我国建立水权制度的基础,是各类行政分水方案和水资源统一调度的前提;关于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规定,是对各种与水相关的经济社会活动行为的法律约束,保证我国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这种规划的法律效应会更加突出;关于开发利用和综合治理的方案,既可以在水资源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前提下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又是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工程手段。因此,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基础性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按照中央的水利方针,水利部门经过近年来的初步探索和实践,已经编制完成了一系列重要水利规划报告:1998年以来开展的全国防洪规划、七大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水利“十五”计划、西部地区水利发展规划纲要、水资源保护规划、灌溉规划、节水规划、人畜饮水规划、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等一大批水利规划已经或即将完成;首都、黑河、塔河水资源规划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高水平的水资源专项规划;南水北调论证中相关流域、区域水资源专项规划也已完成。这些规划的指导思想、编制原则、工作方式都为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已经明确。随着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我们预期全国水资源管理水平能有较大提高,水资源短缺、水环境危机能得以缓解。我们盼望迎面而来的是“一片蓝天、一方净土、一泓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