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黄龙自然保护区里有哪些野生动物资源
黄龙自然保护区山高谷深,原始林十分广茂,是大熊猫等众多野生动物理想的栖息环境。
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种类繁多。其中兽类71种,鸟类183种,爬行类12种,还有两栖类、鱼类等。
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大熊猫、金丝猴、牛羚、云豹、绿尾虹雉,斑尾榛鸡等9种;属二级保护的有小熊猫、大灵猫、猞猁、兔弥等21种,有的为当地特有种群。
黄龙自然保护区
‘贰’ 野生动物资源属( )所有,你知道哪些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的珍稀动物。
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I类保护动物兽类 蜂猴(所有种) 熊猴 台湾猴 豚尾猴 叶猴(所有种) 长臂猿(所有种) 大熊猫 紫貂 貂熊 熊狸 豹 虎 雪豹 儒艮 白暨豚 亚洲象 黑麂 蒙古野驴 西藏野驴 野马 鼷鹿 白唇鹿 坡鹿 梅花鹿 豚鹿 野牛 野牦牛 普氏原羚 藏羚 高鼻羚羊 台湾鬣羚 赤斑羚 塔尔羊 北山羊 河狸 金丝猴(所有种) 云豹 中华白海豚 野骆驼 麋鹿 扭角羚 马来熊 I类保护动物两栖爬行动物 四爪陆龟 鼋 鳄蜥 巨蜥 蟒 扬子鳄 I类保护动物鸟类 短尾信天翁 白腹军舰鸟 白鹳 黑鹳 朱鹮 中华秋沙鸭 金雕 白肩雕 玉带海雕 白尾海雕 虎头海雕 拟兀鹫 胡兀鹫 细嘴松鸡 斑尾榛鸡 雉鹑 四川山鹧鸪 海南山鹧鸪 黑头角雉 红胸角雉 灰腹角雉 黄腹角雉 虹雉(所有种) 褐马鸡 蓝鹇 黑颈长尾雉 白颈长尾雉 黑长尾雉 孔雀雉 绿孔雀 黑颈鹤 白头鹤 丹顶鹤 白鹤 赤颈鹤 鸨(所有种) 遗鸥
编辑本段二类保护动物
II类保护动物兽类 短尾猴 猕猴 藏酋猴 穿山甲 豺 黑熊 棕熊(包括马熊) 小熊猫 石貂 黄喉貂 水獭(所有种) 小爪水獭 斑林狸 大灵猫 小灵猫 草原斑猫 荒漠猫 丛林猫 猞猁 兔狲 金猫 渔猫 麝(所有种) 河麂 马鹿(包括白臀鹿) 水鹿 驼鹿 斑羚 藏原羚 鹅喉羚 鬣羚 黄羊 盘羊 岩羊 海南兔 雪兔 塔里木兔 巨松鼠 鳍脚目(所有种) 鲸目(除一类外其它鲸类) II类保护动物两栖爬行动物 三线闭壳龟 大鲵 绿海龟 凹甲陆龟 玳瑁 大壁虎 山瑞鳖 细痣疣螈 镇海疣螈 地龟 细瘰疣螈 虎纹蛙 云南闭壳龟 太平洋丽龟 贵州疣螈 大凉疣螈 棱皮龟 II类保护动物鸟类 角?? 赤颈?? 鹈鹕(所有种) 鲣鸟(所有种) 海鸬鹚 岩鹭 海南虎斑鳽 小苇鳽 彩鹳 白鹮 白琵鹭 黑脸琵鹭 红胸黑雁 白额雁 天鹅(所有种) 隼科(所有种) 鹰科其它鹰类 黑琴鸡 柳雷鸟 岩雷鸟 雪鸡 血雉 红腹角雉 藏马鸡 蓝马鸡 原鸡 勺鸡 白冠长尾雉 锦鸡(所有种) 灰鹤 蓑羽鹤 长脚秧鸡 姬田鸡 棕背田鸡 花田鸡 小青脚鹬 灰燕 小鸥 黑浮鸥 黄嘴河燕鸥 黑腹沙鸡 绿鸠(所有种) 黑颏果鸠 皇鸠(所有种) 斑尾林鸽 鸦鹃(所有种) 鸮形目 灰喉针尾雨燕 凤头雨燕 橙胸咬鹃 黑胸蜂虎 绿喉蜂虎 犀鸟科 白腹黑啄木鸟 阔嘴鸟 鹤嘴翠鸟 鹦鹉科(所有种) 小杓鹬 白枕鹤 花尾榛鸡 黄嘴白鹭 彩鹮 白鹇 黑颈鸬鹚 八色鸫科(所有种) 黑鹮 蓝耳翠鸟 鹃鸠(所有种) 黑嘴瑞凤头燕鸥 铜翅水雉 沙丘鹤 黑鹇 镰翅鸡 鸳鸯
‘叁’ 野生动物资源
1.主要鸟类的生态学特征及经济价值
青藏高原的鸟类和野生哺乳动物调查工作始于19世纪。1840年以后,许多国家的探险家和科学家先后以各种名义和目的来青藏高原进行考察和采集标本。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对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研究处于空白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先后组织了多次综合考察队,对青藏高原地质、地貌、野生动植物等进行了全面调研。1962年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成立后,在青海省内进行了多次区域普查和考察,大大充实了青海省鸟、兽区系资料,较全面地研究了有关区系组成及分布(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1989)。从1981年开始,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以及1986~1987年,中、美科学家对青海省三江源及邻近地区的鸟类、兽类区系、生态行为、地理分布、经济价值、生存环境和现状作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王祖祥等,1990;蔡桂全等,1992),基本查明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
研究区常见鸟类的生活习性及经济价值:
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
别名,黄鸭,是青海省内的主要夏候鸟之一,主要栖息于湖湾、半岛、沼泽滩地及小溪边。赤麻鸭通常上午9时从巢区成对飞往湖湾、多水草的河边和沼泽地觅食。性机警,人离它约100m即飞起,但不远离而在空中盘旋并发出粗犷、鸣亮不断的叫声,待人离后不多时又回到原地取食,取食时也常成对活动。群体较分散不太密集,往往同斑头雁在一起活动。该鸟主要取食黄芪的花、莎草种子、嵩草以及甲壳动物、软体动物。营巢在近水砾石、沙质岩石山洞。6月孵化出幼鸟,幼鸟绒羽黄色杂有褐色,且亲鸟带领4~6 只幼体在水边觅食。
赤麻鸭雌雄大小及心脏差异极大,心脏约占体重的1.325%。该鸟体形大,肉味鲜美,可与家鸭混群饲养,大量繁殖。绒羽厚而密是很好的防寒保暖填充材料,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黑颈鹤(Crus nigricollis)
黑颈鹤是青藏高原珍稀鸟类之一,数量极稀少。我国已列为一类保护动物。
黑颈鹤畏人和性怯,人可与其保持150m左右距离。清晨日出时该鸟开始活动,并有鸣叫,声音短而洪亮。
黑颈鹤主要栖息地为沼泽、滩地和河漫滩。
斑头雁(Anser indicus)
斑头雁又名白头雁、黑纹头雁、麻鹅等。主要栖息在人畜罕至的湖岸半岛、湖湾、河心岛及河边。这些地方多为沙质、砾石基质,四周成半环水、周围多为安全的湖湾,生长着丰盛的植物,如嵩草、珠芽蓼及莎草科、藜科等植物。群聚数大小不等,最少4只,最多可达200多只。
斑头雁常与棕头鸥、凤头鹏鹛、赤麻鸭一起活动。平时多集群在距水不远的湖岸觅食、活动。食物全为植物,主要有藏嵩草、早熟禾、水麦冬的花序及珠芽蓼等植物。
斑头雁在数量众多、分布较广,其羽绒是较好的御寒保暖填充材料;体大肥厚,肉味可口;卵大且数量较多,富含动物蛋白质;性温和,易饲养;体态优美,是可供开发利用的野生动物资源和观赏动物。
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
别名,小海鸥。主要栖息于湖泊的岛屿以及人畜罕至的湖岸半岛。这些地方多为沙质、砾石机质,四周环水或半环水,周围多为湖湾,湖水中有鱼类和水生动物等。棕头鸥在青藏高原湖泊中均可见到。
棕头鸥于6~7月份为繁殖时期(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1989)。巢址多与斑头雁在一起。幼鸟可随亲鸟下水游泳。棕头鸥亦具有群体育幼的习性。其体态优美,可作为观赏鸟。
2.主要哺乳动物的生态学特征既经济价值
西藏野驴(Equus kiang)
别名,亚洲野驴、野马。西藏野驴是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高寒荒漠草原动物,对高原严寒缺氧、干旱少雨的自然条件有较好的适应,为高寒草原、荒漠地带有蹄类优势种之一。该动物体形小于野马而酷似骡。体背深棕色、赤色或暗红褐色。唇、腹及四肢内侧呈白色或浅灰白色。栖息在海拔4500~5100m之间,因其栖息地通常地势高、气候严寒,人类在该环境中的生产活动相对较弱,使西藏野驴的栖息地得以较好地保存,亦是其种群繁盛的主要原因。已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西藏野驴常集群活动,群的大小由数头至数十头乃至一二百头不等,但也有单独活动的个体。野驴群行活动秩序井然,常以纵队行进,行动路线颇为固定,形成明显的兽径。受惊时奔跑迅速,可达60km/h。西藏野驴食谱很广,以莎草、苔草、针茅、岌岌草、白草、野葱、嵩草和多种高寒荒漠植物为主。
野牦牛(Poephagus mutus)
野牦牛又名野牛,为世界性珍兽,是惟一生活在高寒荒漠地带的牛类,对严寒缺氧的自然条件具有特殊的适应,为青藏高原特有种。
过去,该动物在研究区分布区较为广泛,但由于非法捕猎,致使分布区日渐缩小。据调查以往在柴达木盆地以南,青藏公路以东的范围内,野牦牛的活动相当普遍,但至今已为数不多。该动物一般栖息于海拔4500m以上的高原山地,以海拔4500~5000m之间最为常见。栖居于高山草原、高山草甸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等地带。终年活动于人迹罕至的高山峻岭、山间盆地等环境中。其体形大,站立时略显前高后低。
野牦牛喜集群生活,除个别牡兽有时独居生活外,一般总是雌雄老幼混群活动,集群少则数头,多则数十头至数百头不等。在冬季野牦牛集群的数量大于夏季。觅食通常以禾本科、莎草科植物为主。
由于人类经济开发和牧业发展对草场的侵占,迫使野牦牛分布区逐渐退缩,对其资源增长造成极大的威胁。目前,野牦牛仍有一定种群的数量,但由于肉、皮、毛等均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故常被猎杀。已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
别名,藏黄羊、西藏黄羊、黄羊、小羚羊,是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有蹄类代表动物之一,为青藏高原的特有种和优势种。藏原羚在研究区主要栖息于高山草原、高山草甸草原和高原草原等开阔地带。栖息地的植被型有以禾本科羊茅为主的草原和以蓼科植物为主的荒漠草原。分布于海拔4500~5100m。
藏原羚喜集群活动,每群少至2只,大至30余只不等,较少单独活动。视、听觉极为发达,机警灵敏,行动轻捷迅速,速度超过40km/h。藏原羚常在清晨或傍晚进食,主要以禾本科、莎草科植物为食。
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
别名,哈拉、曲娃(藏名译音)。体重4000~9000g,最大者可达10000g,体长500~600mm。体背沙黄褐色并杂以轻微的黑色。喜马拉雅旱獭为青藏高原特有种,研究区内几乎各地均有分布。该动物广见于高原草原、高寒草甸、草甸草原以及灌丛草原带,栖居海拔3000~5200m,喜在靠近水源、草本植物丰盛的山地阳坡及高山平原上居住。
早獭是群栖性动物,一般数个家族形成一个群聚。其挖掘能力强,洞穴分为主洞和临时洞,而主洞又分冬眠洞和夏居洞。其取食以苔草、禾本科草类和委陵莱的茎叶为主。
喜马拉雅旱獭是一种益害兼有的动物,其毛皮、肉及油脂均可利用,是一项重要的毛皮资源,但因其挖掘活动,严重破坏草地植被,啃食大量牧草,又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媒介昆虫的宿主动物,危及人类和家畜的健康。因此,必须通过合理的猎捕来控制其种群数量,达到化害为益的目的。
高原鼢鼠(Myospalax leyi)
别名,瞎老鼠、瞎老。体重200~300g,体长160~180mm,体形粗壮,眼小,鼻垫呈三叶形,前足指爪发达,适应地下挖掘活动。除研究区西北部外,其余地区均有分布。该动物栖息于海拔4500~5300m的草原、高寒草原及高寒草甸等生境中。
高原鼢鼠营独居生活,以植物的地下根、茎为食。在其种群密度较高的地区,草地植被破坏极为严重。但高原鼢鼠亦是狐、狼等的捕食对象,在食物链中具有重要作用。
‘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动物资源属于什么所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出题:司法部全国普法办)
A.个人
B.集体
C.国家
参考答案:C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制定本法。经1988年11月8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修订通过,自1989年3月1日起施行。
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第一章总则第三条中规定: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伍’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有420种兽类,约占全球兽类总数的11.2%,全球约有兽类多少种
每当人们谈起野兽时,很自然想到豺、狼、虎、豹这一类大型食肉动物,他们可能还没有想到像老鼠、蝙蝠、刺猬、鼩鼱等这些小型动物也是兽类。
这一类动物均属于脊椎动物中的哺乳纲,都是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从进化的程度来说,可分为原兽类,如鸭嘴兽、针鼹等卵生动物,它们是兽类中最原始的一类;其次是后兽类,这一类动物虽较原兽类进化程度高些,但也属于古老低等的一类,如有袋类动物,它们虽然是胎生,但没有胎盘,幼兽是在母兽的育儿袋中发育成长的;最后是真兽类,它们是现生兽类中最高等的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甚至整个动物界中进化地位最高的类群。据统计,我国现生的兽类共有450余种,占世界兽类总数的10.6%,共有14目50科。它们的主要特征表现在:
①体内有一条由许多脊椎骨连接而成的脊柱;
②身体表面被毛;
③胎生(鸭嘴兽、针鼹除外),哺乳;
④恒温。在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也能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从而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扩大了分布范围;
⑤脑颅扩大,大脑相当发达,在智力和对环境适应上超过其它动物;
⑥心脏左、右两室完全分开;
⑦牙齿分为门齿、犬齿和颊齿。
兽类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除供应人类肉食、毛皮和役用外,有的还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属于食虫目的刺猬、鼩鼱是兽类中古老而原始的类群,是多种地下害虫的天敌;翼手目动物是兽类中唯一能够飞行的类群,多种蝙蝠在飞翔中捕食害虫;属鳞甲目的穿山甲全身布满鳞甲,长着细长的舌头,以其分泌的粘液取食蚂蚁和白蚁,它们都是人类的朋友。属啮齿目的各种老鼠,是兽类中种类最多的类群,除麝鼠、松鼠等一些经济种类外,绝大部分老鼠危害农、林、牧业生产,有些种类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的储存宿主,在目前的科学水平上是我们控制的对象;兔形目所属的各种野免和外形似鼠、牙齿构造像兔的鼠兔,在适应啮咬生活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方面都与啮齿目相似,我们把它们同啮齿目动物合称为啮齿动物。灵长目的各种猿猴都是珍贵的保护动物,其中金丝猴、台湾猴、白头叶猴等仅见于我国;生有强大裂齿和发达犬齿的食肉动物(包括大熊猫)以及野马、野骆驼、白唇鹿、海南坡鹿、黑鹿、羚牛、藏羚、高鼻羚羊等有蹄类,多为中、大型重要的经济种类和珍稀保护动物,有些也是我国特产。人称美人鱼的海牛目动物——儒艮,外形似纺锤形,前肢演变为鳍状,后肢退化;各种鲸和海豚的身体已进化为流线型,它们的外部形态已完全适应了海洋生活。综上所述,兽类对周围环境有着高度的适应性,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就必须调整自身与环境的关系方能生存下去。因此,在它的长期进化过程中,兽类几乎占据了地球上陆地、天空、海洋所有的空间,并使它们在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产生了很大差异,衍生出许多特化的种类。
一、空中飞行的动物
能在空中展翼飞翔的动物,除鸟类和大部分昆虫外只有蝙蝠了。蝙蝠是这一类动物的通称,有人说它是鸟类,也有人说它是老鼠变的,其实都不对,蝙蝠属翼手目,是哺乳动物中唯一能够在空中飞行的小型兽类。从种数讲,它仅次于啮齿类,全世界约有900种以上,除极地外部有它的分布。我国独特的多种自然环境为翼手类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其种数占全世界种数的10%。翼手类中最大的蝙蝠叫狐蝠,体重约有1公斤,两翼展开的长度近1.5米,而最小的蝙蝠体重仅5克左右,两翼展开后的长度也不超出15厘米。
1. 形态 这类动物在形态上有许多适应飞翔的特化,最主要的特征是前肢已进化为翼,指骨延长,在指和四肢间发展了翼膜,只有拇指不包括在翼膜内,仍保持正常状态。拇指的爪和后足各趾的爪发达,呈显着的钩状,借以将自己的身体悬挂在岩壁等处(图1-1)。有些蝙蝠吻鼻部的皮肤衍生成各种复杂结构的鼻叶,外耳常有耳屏或对耳屏,借以发射和接收超声波,进行种内交往、躲避障碍和寻找食物等。根据形态特征和食性蝙蝠可分为大、小蝙蝠亚目,前者体型较大,多以花果为食;后者体型较小,主要以昆虫为食,其种数约占82%。
2.生态 蝙蝠一般夜间活动。它们居住在各类大、小山洞,古老建筑物的缝隙、天花板、隔墙以及树洞、山上岩石缝中,而一些南方食果的蝙蝠还隐藏在棕榈、芭蕉树的树叶后面。蝙蝠大部分是吃虫的,有的种类还以植物的花粉、果实为食,个别种类还有吸血的。它们取食时,不是依靠视觉,而是靠口腔和吻鼻部发出的超声波,利用回声定位来获得食物。居住在温带的蝙蝠有冬眠的习性,冬眠时许多个体聚在一起,倒挂在岩壁上。它们通常秋季交配,春末产仔,每胎1仔。
3.经济意义 翼手类所属的各种蝙蝠,因大部分以昆虫为食而有益于人类,它们的粪便还可做肥料使用。少部分吃植物果实、花粉,极个别种如吸血幅是流行性传染病的储存宿主而不利于人类。总之,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是人类的朋友,应加以保护。
二、穿行于树际的高等哺乳动物
以树栖为主的哺乳动物,主要包括进化水平最高,属灵长目的各种猿猴,此外,啮齿目中的鼯鼠(俗称飞鼠)、巨松鼠、松鼠、花鼠、睡鼠;树鼩目中的树鼩以及食肉目中的小灵猫、豹猫等也在树上活动。灵长目动物包括我们人类在内,共有200余种,我国野生猿猴有18种,约占这一类动物的9%,其中有我国特产动物金丝猴、台湾猴、白头叶猴。灵长目动物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体型最大的为大猩猩,体重在200公斤以上;最小的矮狐猴体重仅有50克。
1.形态 灵长目动物的体型中等,大脑高度发达,具有较大的球状颅腔;手和脚趾能分开,拇指通常能对握,使手和脚成为有力的抓握器官;多数种类鼻短小,有的鼻骨极度退化,如我国特产动物金丝猴形成上仰鼻孔,所以人们又叫它仰鼻猴。灵长目动物的眼眶朝向前方,眶间距离也短,不同于其它类动物;他们的指只能同时屈伸,掌与跖面裸出,有软而宽的足垫,多数种类的指和趾端具扁甲(图1-2)。
2.生态 这一类动物一般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山林里,栖息的海拔高度随种类、季节不同而有所差别。它们通常过着树栖、半树栖的群居性生活,白天活动,仅有少数种类,如蜂猴、夜猴、指猴等为夜间活动。活动时以家族式群体在一起,有时也结成大群,每群数量不等。群体内有猴王带领猴群觅食和漫游,此时雌猴和幼猴排在队伍中间,以不同动作来传递信息,停留时,均有成年猴登高了望,发现险情即鸣叫报警,它们凭借高度发达的感觉器官,灵活运动的四肢和适于攀爬和抓拿的手指、脚趾,可在树际间迅速疾行和跳跃。长臂猿的前肢特长,只需轻轻一悠,就可从一棵树转移到数米外的另一棵树上。猴类靠其能保持身体平衡的长尾,可在森林的树枝叉间飞快的活动。灵长类动物的食物很杂,主要以水果、谷物为主,也吃竹笋、萝卜等食物。它们每年繁殖一次,每胎产一仔,偶见2仔,怀孕期在180天左右,所生的幼体在哺乳期中多紧抱母体胸、腹部,有时也爬在母体的背部,由母体带着活动,一年后开始独立生活。
3.经济意义 灵长类动物不仅是观赏动物,更重要的是医学、航天事业的实验动物,在科研上也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应予保护。 猴类也侵入农田盗食庄稼,食量虽小但破坏严重。人类虽然是它的近亲,但给这些动物的威胁也最大。目前由于大面积的砍伐以及滥捕乱猎等原因,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因此,我们除采取措施控制它危害的一面外,还需加强有关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及人工繁殖中心的建设,以利其生存和繁衍后代。
三、食肉的陆栖猛兽
我们俗称的猛兽或食肉兽,系指哺乳纲食肉目这一大类动物的总称,如豺、狼、虎、豹、熊、鼬、貂等这些大、中 型兽类。实际上这类动物只能称做陆栖猛兽,还有一些食肉兽主要生活在水中,以鱼、软体动物为食,例如长着鳍状脚的海豹、海狮、海象等,它们在动物分类上属哺乳纲鳍足目。食肉目动物在全世界约有250种(不包括哺乳纲鳍足目动物),其中分布在我国的有55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它们也与其它动物一样,在形态、行为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差异,最大的北极熊身长有3米,体重达80O公斤左右,而最小的鼬科动物——伶鼬,身长仅16厘米左右,体重不到60克(图1-3)。食肉目动物下设8科,即犬科、熊科、浣熊科、大熊猫科、鼬科、灵猫科、猫科、鬣狗科。除鬣狗科外,我国都有分布。
1. 形态 食肉目动物体型粗壮或小巧,肌肉发达,四肢的趾端具锐爪,大脑和嗅觉、视觉、听觉均较发达。它的特点是有着发达的犬齿,便于刺穿捕获对像,由第4上前臼齿及第1下臼齿构成的1对裂齿是撕咬的工具;裂齿特别锐利,上裂齿内侧前后两个大齿尖和下裂齿外侧的两个大齿尖,在咬合时好似铡刀的对切,可将韧带、软骨切断。
2.生态 食肉目动物身体矫健,动作灵敏,反应迅速。它四肢的脚爪是捕捉猎物的有力武器,而其中猫料动物的爪,在不便用时还可缩回,它们捕获的对象小到老鼠、幼鸟,大到各种羚羊、鹿、牛、马等有蹄类。其捕猎方式各有不同:有的成群结队出猎,如狮子,往往由1头追击,其它狮子在另一方向等待猎物的到来,其它大型猫科动物如虎、豹多单独出猎,在袭击猎物前先静静跟踪,然后用利齿和锐爪进行突然袭击;中型的鼬科动物则凭借细长的身材、灵敏的嗅觉直接进洞捕食鼠类。虽然如此,食肉兽在捕食过程中也决不是每次都有收获,因为强弱者之间各有所长,弱者往往以它灵敏的听觉以及曲折的逃跑路线而逃窜,强者也决不会挑选健壮的成年个体,而是选择老弱病残和幼体为猎取对象。多数食肉兽以肉食为主,但豺、狼、貂,大、小灵猫等,除肉食外,还吃一些植物性食物,近于杂食;熊类和小熊猫植物性食物的比重增加,而大熊猫以箭竹、竹笋为主食,在食肉目动物里几乎成为素食者。食肉兽大部是昼伏夜出,营独居生活,仅在繁殖育幼时期有短暂的家族式栖聚。每种食肉兽往往有一定的活动领域:狮子由于群居式生活所需空间较小;虎是独来独往的猛兽,喜欢游荡,因此,所需空间较大。由于生活环境遭到破坏,食物减少,虎的命运令人担忧,如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南各地的老虎数量已极为稀少,趋于灭绝。食肉兽中不少种类如虎、豹、大熊猫、小熊猫等都是国家颁布的数量日趋减少需加强保护的一、二类保护动物。
3.经济意义 食肉兽在人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一直对它们进行狩猎、利用和饲养,如用貂皮、狐皮、水獭皮、貉皮、黄狼皮制成大衣,用熊胆、虎骨、麝香、獾油制成中草药,用灵猫香、黄鼬(黄鼠狼)尾毛作工业原料等,在裘皮业、中药界以及工业界中早已驰名国内外,对这部分资源今后应加强保护,恢复种群数量,并在此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利用,在有条件的地区可对某些种类进行人工饲养。
四、四肢有蹄的兽类
一提到有蹄动物,人们自然会想到成群的野驴、黄羊、鹅喉羚、野骆驼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奔驰的场面。我国的草原,雨量少、温差大,不宜树木生长,但牧草却分外茂密。丰盛的水草为草原动物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条件。这里的兽类主要以植物的绿色部分为食,如黄鼠、布氏田鼠、旱獭、鼠兔等多种啮齿动物。有蹄类动物种数虽少,但数量大,其中以黄羊最具代表性,历史上曾出现过上千只的大群。荒漠、半荒漠地区的自然条件较草原严酷得多,雨量稀少、风力强烈,昼夜温度变化大,植被稀疏,在这里生存的野马、野驴、野骆驼、高鼻羚羊等有蹄动物,为了获得食物和水分,常常需要长途跋涉。然而,有蹄动物并非只生活在开阔的原野上,还有出入森林和灌丛的獐、狍、麂、鹿和野猪,以及在山地攀爬的各种羊类。有蹄类动物包括趾数为单数的奇蹄目和趾数为偶数的偶蹄目。奇蹄目世界上共有17种,如马、驴、貘、犀等动物, 在我国仅分布有野马、野驴和藏野驴三种;偶蹄目共有194种,我国分布的有41种,其中有不少特产动物,如野骆驼、野牦牛、原麝、马麝、獐、黑麂、毛冠鹿、白唇鹿、麋鹿、藏羚、羚牛等。
1. 形态 奇蹄目动物体型均较高大,四肢长,它们的侧趾退化,中趾发达,末端为蹄(图1-4),耳大,上下颌都长有门齿和臼齿,胃仅有一个胃室,靠特大的盲肠来帮助消化食物。偶蹄目动物体型中等,善奔跑,第3、4趾发达,均衡地承担全身体重,第2、5趾小而呈悬蹄或消失,为蹄行性,从趾端的蹄着地面行走(图1-5)。大部为反刍动物,胃构造复杂,有4室,这是一种缩短取食时间和加强消化粗糙食物的特殊适应。反刍兽常表现为长腿,长颈的体型。而非反刍兽,如野猪等则表现出腿短,体型粗壮,它们前臼齿和臼齿大而发达,犬齿多退化;头上具角。鹿类的角有分枝呈季节性生长和脱落(长颈鹿的角终生存在);牛、羚羊等的角不脱落也不分叉,外套有角质硬鞘,有人也将此类动物称为洞角类。
2.生态 生活在我国的有蹄类动物,多数为陆栖兽类。它们集群生活,多活动于森林、草原、荒漠、半荒漠等多种环境中。除野猪等动物为杂食外,其它均以植物性食物为食。每年多在春季繁殖,每胎产1~6仔。草原和荒漠那种开阔的景观、不良的隐蔽条件以及由于干旱食物缺少等诸种原因,使得生活在这类环境中的有蹄类都具有锐利的视觉、听觉和迅速奔跑的能力,以便取得足够的食物,避免天敌的侵害。如生活在内蒙古草原的黄羊,其奔跑速度每小时达60~80公里。骆驼、野马、野驴、羚羊这些荒漠和半荒漠动物,由于自然条件的更加严酷,除需具备长距离奔跑外,还需有长时间的耐渴能力,它们只能从有限的食物中吸取水分和寻找水源才能维持生命,而其中骆驼是最能适应荒漠生活的动物了。通常这类动物几头或十数头成小群活动,只在秋季交配季节才集成大群。
3.经济意义 我国的有蹄类动物,除有科研价值或作为观赏动物外,几乎都可以列为资源动物,如鹿科中的麝,不但种类多,资源也丰富,居世界之首。在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中,以麝香和鹿茸最为名贵,而我们在古代就有饲养梅花鹿取茸入药的历史了。人工养麝和人工取香早在解放初就已经开展,目前已具有一定规模。现代的大家畜如骆驼、水牛、牦牛、山羊、绵羊等也是从野生的有蹄类动物中驯化而来的。目前已有多种此类动物列为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但近年来,由于人们为了获得皮、肉,取茸、取香入药而对它们滥捕乱猎,加上人类经济活动对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它们的数量日益减少,有的已濒临绝灭,我们应积极进行保护。
五、啮齿动物和鼠害的防治
各种鼠类、兔子和鼠兔由于形态、习性和生理等的相似,我们统称为啮齿动物。它包括兽类中的啮齿目与兔形目两个类群,在我国就有180~190种,占全国兽类种数的1/3强,其个体数量超过其它类群数量的总和。
1.形态 啮齿动物为小型或中型的兽类,它们共同的特征是具有一对终生生长的凿形门齿,没有齿根,门齿前面有较坚硬的釉质,以适应啮咬生活,为保持门齿的高度需不断啮咬各类物品。啮齿动物没有犬齿,在门齿和颊齿间有很大的虚位,我们叫它齿隙。由于长期进化结果,啮齿动物的形态极为多种多样,对周围环境有高度的适应能力。以我国啮齿动物为例,生活在新疆北部的河狸,体重有11~30公斤,体长在70~80厘米,为适应水中生活,它们的绒毛厚,耳具瓣膜,尾扁平并覆以角质鳞片,是我国最大的啮齿动物。而广泛分布在我国南、北各地的巢鼠,其体重仅6~7.5克,体长只有51~55毫米,尾细长能卷曲,可协助四肢攀缘在农作物上取食(图1-6);长年生活在地下的鼹形田鼠,尾退化到仅有9~11毫米长,耳小,不具外耳廓,前足呈铲状;而跳鼠科中的长耳跳鼠,耳长近体长的1/2,达40~46毫米。各种啮齿动物的毛色差异很大,有的鲜艳,有的单调。
2. 生态 啮齿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极强,因而在地球表面分布最广,除生存条件极端恶劣的南、北极外,无论是高山、草原。森林、平原、农田、水域、戈壁都有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全球。一旦环境发生变化时,就调整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啮齿动物大部营穴居生活,在地下挖掘深而复杂的洞道,如生活在草原地区的旱獭,它们的洞道深达几米,由于冬季气温低,食物缺乏,不利于它们的生存,因此,在冬眠前大量啃食牧草,体内积累了厚厚的脂肪,天气寒冷时进入洞内冬眠,直至第二年春天才醒来,而生活在开阔景观的各种跳鼠,为寻找食物和躲避天敌的需要,具有发达的视力、听力和快速的运动器官,因而进化为眼大,耳长,听泡大,善跳跃的长腿和控制前进方向的长尾。生理上则表现在对干旱条件的适应,如充分利用分解食物产生的水,穴居,夜间活动等,而不把水用于调节体温。啮齿动物具有许多特殊的进化类型,如鼯鼠在四肢间生有皮膜可在空中滑翔;河狸、麝鼠等,耳有闭水结构,脚趾间生有蹼或半蹼,可在水里潜游;各种鼢鼠、鼹形田鼠为便于挖掘洞道,前足呈铲形;营树栖生活的松鼠具锐利的爪,便于在树上攀爬。啮齿动物多以植物的绿色部分、根茎、种籽等为食,但也有一些特化的种类如河狸为适应啃咬和咀嚼树木而具有锐利的门齿和适于咀嚼木质食物的宽臼齿。
3. 经济意义 啮齿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在国民经济中影响大。我国现存的180多种啮齿动物中,虽然可做为食肉兽类的食物而在生态平衡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中绝大部分种类却是害多益少;部分种类如松鼠、旱獭、麝鼠、竹鼠、花鼠等,在经济生活中虽然可向人类提供毛皮、肉食,用于科研、观赏对人类有些益处,但也绝不能忽略它们危害的一面。啮齿动物对人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农业上它们啃咬青苗,盗食谷物,污染存粮,可以说在整个农作物的生长期内都有它们危害,这些害鼠为躲避人们的追捕,多为晨昏活动。有的害鼠专吃种籽和青苗;有的以植物的根、茎为食;有的种类又喜食粮油作物的种子。林业上的危害还表现在取食树种、啃咬果树,伤害苗木的根系,从而影响了固沙植树、森林更新和绿化环境的工作,有些地区还由于鼠类危害致使直播造林不易成功。牧业上危害则表现在大量啃食和贮藏优良牧草,造成草场退化、载畜量下降。而在沙质土壤地区,由于植被破坏造成土壤沙化,从而加速了土壤的风蚀作用和地表的盐渍化,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和草原建设的进行。鼠类危害最严重的还表现在它是流行性传染病的储存宿主,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据统计,由鼠类传播的疾病不下70多种,而其中以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等危害最大,如14世纪鼠疫传入欧洲,死亡人数达250万人,为欧洲人口的1/4;我国历史上也有类似的记载,从17世纪到解放前的300多年里,死于鼠疫的人数已超过千万人,直至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才基本控制和杜绝了人间鼠疫的发生。
4. 鼠害防治 鼠害猖獗,这早已是当今世界上存在的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实践证明,在目前科学技术条件下,想要把任何一种鼠类完全消灭掉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在局部地区或在较小的面积内全部消灭害鼠却是可能办到的。老鼠固然可恶,但它们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员,是兽类中鼬科动物、鸟类中的猛禽、爬行类中的蛇类等天敌动物的主要食物。因此,鼠害防治工作应主要研究如何把群体数量控制到不至为害的程度,以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
‘陆’ 野生动物有哪些
我国地域辽阔,具有多种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动植物资源丰富,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计划的数据,我国的哺乳类动物有499种、鸟类1186种,爬行类动物376种,两栖类动物279种,鱼类2084种,分别占世界同类动物种类的12.5%、13.1%、6.0%、7.0%、12.1%。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野生动物资源同样呈下降趋势,有许多种类已处于灭绝或濒危状态。如犀牛、高鼻羚羊、新疆虎、野马、豚鹿、叶猴、冠麻鸭等10多种珍贵动物已经灭绝或基本绝迹。另外大熊猫、金丝猴、长臂猿、海南坡鹿、东北虎、华南虎、亚洲象、野骆驼、白鳍豚、朱缳、黑颈鹤、黄腹角雉、扬子鳄等二十多种珍稀动物濒临灭绝。
我国已参加《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该公约规定保护的700多个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类)和亚种,我国就有100多个种(类)和亚种,占1/7.根据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的红皮书,对受威胁的物种划为灭绝、濒危、渐危、稀有、未定等级别。我国按保护的级别区分为两级,分别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统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我国目前公布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8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 91种。由于这些被保护的濒危野生动物通常均处于食物链或食物网的顶位,其它野生动物是它们生存的食物,所以我国规定对其它野生动物也应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其资源
‘柒’ 我国有多少种野生动物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复杂,湖泊众多,气候多样。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无数的珍稀野生动物,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约有脊椎动物6266种,占世界种数的10%以上。其中兽类500种,鸟类1258种,爬行类412种,两栖类295种,鱼类3862种。许多野生动物属于我国特有或主要产于我国的珍稀物种,如大熊猫、金丝猴、朱鹮、普氏原羚、白唇鹿、褐马鸡、黑颈鹤、扬子鳄、蟒山烙铁头等;有许多属于国际重要的迁徙物种以及具有经济、药用、观赏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物种。这些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既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财富,也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野生动物是指生存于自然状态下,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或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有濒临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物种,非人工饲养的各种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软体类及其他动物。全世界的野生动物分为濒危野生动物、有益野生动物(指那些有益于农、林、牧业及卫生、保健事业的野生动物,如肉食鸟类等)、经济野生动物和有害野生动物等四种。
‘捌’ 什么是国家“三有”野生保护动物
所谓“三有动物”,是指有益的、有重要生态价值、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常见的动物主要包括麻雀、青蛙、壁虎、蟾蜍、野鸡、野兔和各种蛇类等共计1700多种。
根据国家林业局颁布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三有动物”即:有益,有重要经济价值,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目前,1700多种“三有动物”进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其中,兽类88种;鸟类707种;两栖类291种;爬行类395种;昆虫类120属所有种和另外110种。
警察表示,对于“三有动物”,我国刑法及相关法律规定,私自捕捉1只(条)就违法,捕捉20只(条)以上就构成犯罪,捕捉50只(条)以上就属于重大刑事案件。
《“三有”保护动物名录》,是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名录。是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加强对我国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外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玖’ 野生动物资源属于〔 〕所有
A、国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四十九条: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野生动植物资源包括一切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用的野生动物加野生植物的总和。包括食用性资源、工业性资源、生态保护性资源、种植性资源等。野生动植物资源具有很高的价值,它不仅为人类提供许多生产和生活资料,提供科学研究的依据和培育新品种的种源,而且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9)野生动物资源包括哪些扩展阅读:
由于农耕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发展,往往造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破坏,特别是商业目的的追求,人为的滥捕滥杀和过度采集,使野生动植物资源不断减少,使一些珍贵稀有的野生动植物灭绝或者濒临灭绝,从而给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因此,必须运用法律手段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为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拾’ 野生动物的范围
法律分析:本法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本法规定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是指野生动物的整体(含卵、蛋)、部分及其衍生物。珍贵、濒危的水生野生动物以外的其他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及相关活动,适用本法。
本法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本法规定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是指野生动物的整体(含卵、蛋)、部分及其衍生物。
珍贵、濒危的水生野生动物以外的其他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
第三条 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国家保障依法从事野生动物科学研究、人工繁育等保护及相关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