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凤阳有哪些经济资源条件
扩展阅读
饭店如何计算运营成本 2025-05-20 17:27:00
制作甜点的工具有哪些 2025-05-20 17:26:52

凤阳有哪些经济资源条件

发布时间: 2022-05-03 08:21:19

Ⅰ 谁能介绍下安徽的凤阳市啊

安徽凤阳县 古称钟离国、濠州,明朝洪武七年改为凤阳县,位于安徽东北部,淮河南岸。南近合肥,北依蚌端口,西靠淮南。京沪、淮南两条铁路线贯穿东西、南北;合蚌、凤淮、明亳三条公路和合徐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县内和各旅游景区全部册修建了柏油、水泥路;,沿淮口岸林立,可通长江达东海;蚌端口机场毗领凤阳,已构成水、路、空立体交通网络,交通十分便捷。
凤阳人杰地灵、环境优美、资源丰富。行政面积1920平方公里,人口66万,境内矿产储量丰富,凤阳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兼其他杂粮,经济作物有烤烟、棉花、油菜、花生、薄荷等。矿产资源有石灰石、磺石、大理石、金、银、铜、铁、钛、锰等26个矿种。其中石灰石、石英石品位高,质地优良,均为华东之首。凤阳水资源大而无污染,花园湖、方邱湖、凤阳山水库、官沟水库,燃灯水库为天然的养殖场所,其中凤阳山水库的优质天然水为减轻蚌端口饮用水难的问题发挥了作用。凤阳县四面环山,使山场资源成为新一轮投资开发的热点,文物古迹丰富,是皖东北旅游线上的重要景点。文物古迹众多,明中都皇故城及明皇陵石刻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鼓楼台基、龙兴寺和古钟离城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江北第一洞韭山洞、佛教古寺禅窟寺和卧牛湖、奇洞、古寺为一体,风光倚丽、景色宜人,是回归自然的绝佳境地。

凤阳是国家历史名城、中国农村“大包干”的发源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是安徽重点旅游风景地,文物古迹众多。有明朝中都城遗址、江北第一洞韭山洞、古禅窟寺、龙兴寺、卧牛湖、鼓楼等人文自然景观。青山绿水、湖光山色、令人流连忘返、赞叹不矣!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花鼓的诞生地,农业大包干责任制的发祥地。

凤阳为充分挖掘旅游产品的综合潜能,凤阳县正积极整合旅游资源,拓展旅游市场,正在打造国家旅游城市。参考文献:凤阳旅游网( )

Ⅱ 安徽省凤阳县 地域风情是什么

凤阳概况
凤阳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东临南京,西接淮南,南近合肥,北靠蚌端口。
古为淮夷之地,春秋为钟离子国,隋称濠州,历唐、宋、元不变,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朱元璋赐名“凤阳”沿用至今。

辖26个乡镇、392个行政村。2004年末全县总人口7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2.7万人。国土面积1949.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8万亩。

资源特点:

1、农业资源。凤阳是个农业大县,粮食作物以稻麦为主,兼有山芋、豆类、玉米等其它杂粮;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花生、烤烟等。凤阳县是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县之一、100个产粮大县之一、商品瘦肉猪生产基地县之一,安徽省黄牛综合开发牵动项目基地县之一。有水面37万亩,其中可养水面16.5万亩,花园湖和高塘湖为我县两大水产养殖基地。全县林业用地面积35.2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8.5%。

2、水利资源。县内有淮河、濠河、板桥河等8条主要河流,共长325.3公里(其中淮河流经我县52.5公里),流域面积1749平方公里,河网密度0.17公里/平方公里。有中型水库4座,兴利库容1.06万立方米;小型水库105座,兴利库容0.37万立方米;塘坝1.08万面,容量0.75万立方米。全县固定机电排灌站155处、装机294台2.75万千瓦,其中国营骨干电站24处、装机129台1.96万千瓦。基本实现了北水南调、低水高调、库站联网和引、蓄、提、防、排相结合的水利格局。全县有效灌溉面积85.2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为61.64万亩。

3、旅游资源。凤阳是安徽历史文化名城,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文物古迹众多,文化遗存丰富。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是明代最早兴建的一座都城、陵寝,北京故宫就是以中都城为蓝本兴建的。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雕刻工艺精湛,姿态纷呈,勘称艺术精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总投资8600万元的明中都遗址公园建设项目正在实施一期工程。以江北第一洞韭山洞(溶洞)、佛教古寺禅窟寺和卧牛湖为中心的自然风景区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鼓楼台基、龙兴寺和古钟离城遗址均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凤阳小岗村还是中国农业“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发源地,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凤阳基本形成“北人文、南自然”的格局。凤阳文化底蕴丰厚,“凤阳花鼓”国内驰名,民间艺术“凤画”深受人们的喜爱。

4、矿产资源。境内已探明的矿种达37种,其中石英石、石灰石的储量均为100亿吨,其品位和储量位居华东之首。全县年石英砂开采量600万吨,加工量500万吨。

经济发展水平:改革开放20多年来,县委、县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团结拼博,锐意进取,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1.8亿元(现价),其中,一、二、三产比为29.7:39.3:31.0,财政收入1.85亿元,在岗职工工资90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45元。全县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4亿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9.5亿元和16.4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5亿元。目前,我县工业基本形成以建材、化工、粮油食品加工、机电四大骨干行业,水泥、散热器、玻璃及橡胶制品、日月牌粉丝、恒裕牌酱品等优质名牌产品行销国内及国际市场。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凤阳水泥总厂、凤凰水泥厂、胜利水泥厂、金星保温瓶总厂、裴氏矿业有限公司、恒通面粉厂等13家企业营业收入进入全省民营企业200强。

Ⅲ 凤阳县的各个状况怎么样

凤阳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北纬32°37′-33°03′、东径117°19′-117°57′。北濒淮河与五河县相望,东、南部与嘉山县、定远县毗连,西部和西北部与淮南市、蚌端口市接壤。东西长74.64千米,南北宽49.6千米,总面积1949.5平方千米。总人口73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府城镇。全县辖9个镇,和一个门台经济开发区。

凤阳县境古为淮夷之地,春秋时为钟离子国,后有钟离、蚕富、燕(yān)、中立等县名。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中立县为临淮县。洪武七年,割临淮县四个乡设置凤阳县。清干隆十九年(1754年)临淮县并入凤阳县。现属滁州市管辖。

凤阳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为山区,中部为倾降平缓的岗丘,北部为沿淮冲积平原。海拔一般为15-17米。境内最大湖泊是花园湖,正常水位下湖面约30平方千米。最高山峰为狼窝山,海拔340.3米。淮河流经县境北部52.5千米,其它主要河流有小溪河、板桥河、濠河、天河、窑河,均由南向北注入淮河。气候属北亚热带江北区亚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9℃,年降雨量904.4毫米,年蒸发量1609.7毫米。(本段摘自《凤阳县志》,有删节)

地理位置
[编辑本段]
凤阳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北邻蚌端口市,西与淮南市接壤,东距南京150公里,南到省会合肥市130公里。现辖26个乡镇、71.9万人,土地面积1949.5平方公里,耕地108万亩。

历史文化
[编辑本段]
凤阳古为淮夷之地,春秋时名为钟离子国,隋称濠州,历唐、宋、元三朝未变,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朱元璋为家乡赐名“凤阳”沿用至今。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凤阳在历史上,古有“帝王之乡”之名,今有农村改革“大包干”发源地之誉,古今故事众说纷纭,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朱元璋登基第二年,在凤阳营造了中国第一都城——“大明中都皇城”,成为后来南京、北京故宫的蓝本。目前遗留的明中都皇故城、皇陵、鼓楼、龙兴寺等大量遗址、遗迹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中都皇故城遗址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凤阳民间文化也深受人们喜爱。具有“东方芭蕾”称誉的“凤阳花鼓”,1955年应邀赴北京为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并获奖,现如今已成为电视、文艺演出节目中的靓点。“凤画”工艺独特,色彩丰富,寓意深刻,不仅是上乘的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更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珍贵礼品。

自然资源
[编辑本段]
气候条件凤阳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9摄氏度,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7.9摄氏度,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0.9摄氏度;年降雨量904.4毫米,年蒸发量1609.7毫米;无霜期212天,初霜期为十月三日,终霜期为四月一日;大于10摄氏度以上积温为4516-4700之间,年日照时数 2248.7小时,年辐射总量为121.6千卡/平方厘米。

土地资源凤阳地形北低南高,自北向南呈三级阶梯逐级抬升,海拔12-340米,总倾斜度1/600。地貌为北部平原、中部高岗丘陵、南部浅山三种类型。据1984年土壤普查资料:土地总面积292.43万亩。其中:耕地157.5万亩,宜林丘陵岗地58.4万亩其中林地27.4万亩、草地18.3万亩,水域24.03万亩,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9.9万亩,未利用待进一步开发土地12.8万亩。

水资源 凤阳年均降水量在840-920毫米之间。年内分布:3-5月占21%;6-8月占52%;9-11月占17%;12月和1、2月占10%。

境内有淮河、濠河、小溪河、板桥河、窑河、天河等8条河流,总长325.3公里,年均过境水量264.78亿立方米,其中淮河262亿立方米。流域总面积1749平方公里。

全县有鹿塘、官沟、凤阳山、燃灯寺四座中型水库和花园湖、月明湖、方丘湖、老塘湖四面湖泊,总库容2.65亿立方米;小型水库134座和塘坝总库容 6491立方米;建有固定机电排灌站155处,装机129台套、2.75万千瓦,基本形成了引、蓄、提、防、排相结合的水利格局。

较好的水资源和水利设施,不仅使农业生产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65%以上,而且促进了水产业发展。凤阳每年各种水产品产量达3万吨以上,尤其是花园湖螃蟹个大味美,畅销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和江浙以及港澳地区。

矿藏资源凤阳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的有石灰石、石英石、大理石、蛭石、石棉、白云石、金、银、铜、铁、锰、钼、锌等矿种达26种,其中石灰石、石英石远景储量分别为100亿吨和50亿吨,储量、品位均居华东地区之首。目前,全县从事“两石”开采、加工、经营的企业300多家,年产各种型号石英砂500万吨、水泥300万吨。

旅游资源凤阳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明中都皇故城及明皇陵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中都鼓楼、古钟离子城遗址、龙兴寺、禅窟寺摩崖石刻、陈德墓及石马金石刻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庄子、惠子观鱼谈乐的庄惠濠梁观鱼台,苏东坡题名的禅窟寺、玉蟹泉以及韭山洞古战场遗址等一百多处。以韭山洞景区、禅窟寺景区和卧牛景区为中心的自然景观集青山、绿水、秀湖、奇洞、古寺于一体,是以观赏湖光山色、溶洞奇观、凭吊遗迹遗址,开展水上游乐、森林度假等内容为主的风景区。1988年被批准为安徽风景名胜区,1993年被林业部批准为韭山国家森林公园。另外,古驿站(濠梁驿、红心驿、王庄驿)、古道(楚汉相争古道、京京古道、凤御道、凤王道)、古桥(广运桥、升仙桥、九虹桥)、名山(凤凰山、万岁山、日精山、月华山、独山)、凤阳八景(谯楼归市、九华屏障、龙兴晚钟、明陵风雨、蚌端口珠流、濠梁观鱼、浮桥烟锁、钓台春涨)等遗址均有旅游开发价值。

Ⅳ 凤阳乡的经济发展

2000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4亿元,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8516万元。乡财政收入达到235.7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2420元。
2010年,全乡财政总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达10030万元,比2006年增加8474.5万元,增长545%,地方财政收入突破5000万元,达6340万元,比2006年增加5252.1万元,增长483 %。农民人均纯收入7018元,比2006年增加3538元,增长101.7 %。
全乡耕地面积2.3万亩,森林面积4700公顷,水面面积170公顷,森林覆盖率61%。区域内有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2个,小(二)型水库9个,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石灰石、粘土等。2012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20元,比上年增加13%。
——城郊型经济特征明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信息等比较优势,加快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 全乡麒麟西瓜种植面积达5000亩,优质葡萄种植面积达600亩。新建了500亩绿色生态蔬菜园,打造了全县最大的绿色蔬菜基地。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共发放种粮补贴等资金达1300余万元,粮食种植面积大幅上升。新增养殖专业户600余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共加固病险水库15座,其中小(一)型水库5座,新修山塘水坝7座,水陂10座,干渠清淤127余公里。投资200万元的上村1900亩园田化工程已基本完工,七一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完成,大干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规划设计已完成,琴山下、高丰坑等七个小二型水库溢洪道改造正在施工,投资800多万元惠及全乡的小农水工程已全面启动。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体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理顺了乡林场等四个乡办企业管理体制,实行林木公开竞标拍卖,共增加收入300余万元。同时,对乡办企业到龄职工进行妥善安置,共有11名职工退职。林业产权改革成果显着,分山到户率达84.2%,林权纠纷得到妥善处理,各项指标全面达标。“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顺利实施。煤炭税费征收管理加快完善,煤炭税费逐年增加。境内煤矿和非煤矿山安全监管力度加大,实行领导、干部包井、包矿山工作责任制,实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
——招商引资成果显着,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对招商引资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形成了乡村两级齐招商的良好局面。共引进企业13个,引进外资10.18亿元, 引进了江西省凤宜燃料有限公司、华光贸易有限公司、分宜县金塔煤炭贸易有限公司等一批税收贡献较大的企业。
——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城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
农村城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乡财政共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实施了集镇环境改造工程,对沿凤-双、凤-洋、上-分线等几条公路沿线的农村房屋进行外墙粉刷,并对集镇进行了亮化、绿化、美化。成立了环卫所,专门对集镇及农村卫生进行管理,购买了两辆垃圾车,定期对集镇及农村的垃圾进行拖运,农村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全面推进“百万树木进村入户”工程,所有新农村建设点全部达标。建设了凤阳村、大路边村2个党建和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蕉木村获全国绿色示范村,东山村获全省新农村建设整治先进单位。

Ⅳ 安徽凤阳经济情况怎么样

安徽凤阳的经济,总体来说还很不错的,而且当地的老百姓人很好!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大巴车、客车,遇到乘客下车,特别是老年人下车的时候,售票员都会提示乘客慢点,小心点,还会帮忙拿东西!huainan这边的很多售票员就不一样了,都是催着乘客快点快点下车!

Ⅵ 凤阳县的资源

凤阳年均降水量在840-920毫米之间。年内分布:3-5月占21%;6-8月占52%;9-11月占17%;12月和1、2月占10%。
境内有淮河、濠河、小溪河、板桥河、窑河、天河等8条河流,总长325.3公里,年均过境水量264.78亿立方米,其中淮河262亿立方米。流域总面积1749平方公里。
凤阳县有鹿塘、官沟、凤阳山、燃灯寺四座中型水库和花园湖、月明湖、方丘湖、老塘湖四面湖泊,总库容2.65亿立方米;小型水库134座和塘坝总库容6491立方米;建有固定机电排灌站155处,装机129台套、2.75万千瓦,基本形成了引、蓄、提、防、排相结合的水利格局。
较好的水资源和水利设施,不仅使农业生产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65%以上,而且促进了水产业发展。凤阳每年各种水产品产量达3万吨以上,尤其是花园湖螃蟹个大味美,畅销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和江浙以及港澳地区。 建国前,凤阳县人口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只有回族。
建国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繁荣,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相继有满、高山、朝鲜等族人民来凤阳定居。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全县少数民族有回、壮、满、蒙古、朝鲜、土家、黎7个少数民族,共4772人,占全县总人口543623人的0.87%。在少数民族中,回族4750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全县少数民族有回、满、苗、土家、彝、壮、哈尼、高山、白、布依、蒙古、藏、傣、拉祜、侗、赫哲、黎、朝鲜、佤、瑶、布朗21个,共5350人,占全县总人口629820人的0.85%。其中,回族5193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7%。
在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城乡各占一半。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表明:城镇回民主要集中在府城、临淮关两地,共有2357人,农村回民主要在李二庄、梅市、江山、黄泥铺、五里庙、城西、大溪河等乡,共有2393人。府城镇楼西街有一个回民居民委员会,李二庄乡有一个回民村(濠光村),梅市乡有一个回汉联合村(梅市村)。其他少数民族分别居住在武店、刘府、城西、城北、大庙、京山、黄泥铺、红心、枣巷等地。

Ⅶ 凤阳乡的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主要矿产品有煤炭、石灰石、粘土矿、金矿等。
水利资源:该乡农业生产条件优越,51座水库、山塘及畅通的渠道,确保了农业旱涝保收。
农副产品:主要农副产品分布格局为东苎麻、北蔬菜。箬坑、沔村、西廊等村近万亩的板栗,肉质松嫩;雁塘、东山、上村生产的大蒜,是美味佳肴的好佐料;上村近300亩的苦瓜清凉可口,东边4个村的500亩苎麻长势喜人;箬坑、沔村、西廊等村近万亩西瓜田,甘甜解渴,水分饱满,肉色鲜嫩;大路边村的现代化农业生态示范项目正在全面建设。

Ⅷ 当地或者熟悉当地的朋友给介绍下天长市,凤阳县,明光市三个地方

天长市:地理区位
天长市东北、东、东南、南与江苏省扬州市的高邮市、邗江区、仪征市相连,西南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接壤,北、西北与江苏淮安市的金湖县,盱眙县毗邻,西部与本市来安县相依,素有“滁州东大门”之称。天长地处华东腹地,南临长江,北枕淮河,东临高邮湖,西傍京沪铁路,205国道—宁连高速公路以及宁淮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市区距扬州51公里,南京75公里,到上海也仅3个小时左右路程;水路经高邮湖直达沿江、沿海各大港口。天长是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中部地区的跳板,是长三角经济区重要的配套加工业生产基地。 天长市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数据为准。
1.2 城市地位
天长是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中部地区的跳板,是长三角经济区重要的配套加工业生产基地。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100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全国中部百强县(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市)、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全国依法治市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国家商品粮基地。
1.3 行政区划
天长全市下辖1个街道、14个镇:天长街道、铜城镇、汊涧镇、秦栏镇、金集镇、大通镇、杨村镇、石梁镇、仁和集镇、冶山镇、郑集镇、张铺镇、新街镇、永丰镇、万寿镇,以及城东新区、大圹圩农场,共有63个社区、121个村,4190个村(居)小组。市政府驻天长街道。
1.4 地理资源
地处江淮丘陵向苏北平原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丘陵起伏,东北部多平原,濒临高邮湖。天长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8℃,雨量适中,旱、雨季分明。多年平均降水量1048mm。旱季长7个月、雨季5个月,雨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8%。灾害性天气较频繁。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平均每年3.6次,日最大暴雨量258.4mm。1~2月多寒潮,频率5年4遇。矿藏有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灰岩、花岗岩、大理厂、白云石、陶土、矿泉水。
1.5 历史渊源
天长是唐玄宗李隆基为纪念自己的生日而特设的县,正式建县已有1257年历史。1946年,为纪念新四军名将罗炳辉曾一度改称炳辉县,1959年复称天长县。1993年9月18日,经 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天长人文荟萃,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特别是1992年从三角圩汉墓群出土 的数百件国家一、二级文物举世瞩目,被列为“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誉为又一个 “马王堆”,其中漆器及一套完整的28件木工工具为中国考古史上前所未有,堪称稀世珍宝。
凤阳县:凤阳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凤阳处于淮河中下游南岸,北纬32°37′-33°03′、东经117°19′-117°57′。北濒淮河与五河县相望,东、南部与、明光市,定远县毗连,西部和西北部与淮南市、蚌端口市接壤。 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为山区,中部为倾降平缓的岗丘,北部为沿淮冲积平原。海拔一般为15-17米。境内最大湖泊是花园湖,正常水位下湖面约30平方千米。最高山峰为狼窝山,海拔340.3米。淮河流经县境北部52.5千米,其它主要河流有小溪河、板桥河、濠河、天河、窑河,均由南向北注入淮河。气候属北亚热带江北区亚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9℃,年降雨量904.4毫米,年蒸发量1609.7毫米。有石灰石、石英石、大理石、蛭石、石棉等矿种。 中都鼓楼 夜景
[1]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1949年10月,凤阳县政区划分为1个市、9个区、58个乡镇。其后,几经撤区并乡、复区分乡,2005年,全县有26个乡镇。2007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2008年合并行政村,至2010年,全县划分为1个乡、14个镇、2个省级工业园区:府城镇、临淮关镇、武店镇、刘府镇、西泉镇、大庙镇、殷涧镇、总铺镇、红心镇、板桥镇、大溪河镇、小溪河镇、官塘镇、枣巷镇、黄湾乡、凤阳县工业园区和凤阳硅工业园区,其中府城镇、临淮关镇为标准建制镇,凤阳县工业园区设在府城镇门台地区,凤阳硅工业园区设在板桥镇境内(南洛高速公路出口处)。全县共有198个行政村,26个社区。2009年底,全县人口为74.9万。气候条件 境内处于中国东部湿润季风区内,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淮河以北属于暖温带,这样两种气候之间除地理位置上有一河之隔外,并无截然不同的界线。处在北亚热带向暖温带渐变的过渡带内,在气候上就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点,其表现为终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同季,干冷同期,无霜期较长,但雨量季节分配不均且略显不足。 土地资源凤阳地形北低南高,自北向南呈三级阶梯逐级抬升,海拔12-340米,总倾斜度1/600。地貌为北部平原、中部高岗丘陵、南部浅山三种类型。据1984年土壤普查资料:土地总面积292.43万亩。其中:耕地157.5万亩,宜林丘陵岗地58.4万亩其中林地27.4万亩、草地18.3万亩,水域24.03万亩,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9.9万亩,未利用待进一步开发土地12.8万亩。 水资源 凤阳年均降水量在840-920毫米之间。年内分布:3-5月占21%;6-8月占52%;9-11月占17%;12月和1、2月占10%。 境内有淮河、濠河、小溪河、板桥河、窑河、天河等8条河流,总长325.3公里,年均过境水量264.78亿立方米,其中淮河262亿立方米。流域总面积1749平方公里。 全县有鹿塘、官沟、凤阳山、燃灯寺四座中型水库和花园湖、月明湖、方丘湖、老塘湖四面湖泊,总库容2.65亿立方米;小型水库134座和塘坝总库容 6491立方米;建有固定机电排灌站155处,装机129台套、2.75万千瓦,基本形成了引、蓄、提、防、排相结合的水利格局。 较好的水资源和水利设施,不仅使农业生产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65%以上,而且促进了水产业发展。凤阳每年各种水产品产量达3万吨以上,尤其是花园湖螃蟹个大味美,畅销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和江浙以及港澳地区。 矿藏资源凤阳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的有石灰石、石英石、大理石、蛭石、石棉、白云石、金、银、铜、铁、锰、钼、锌等矿种达26种,其中石灰石、石英石远景储量分别为100亿吨和50亿吨,储量、品位均居华东地区之首。目前,全县从事“两石”开采、加工、经营的企业300多家,年产各种型号石英砂500万吨、水泥300万吨。
明光市:
安徽省明光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居江淮分水岭北侧。南与滁州市南谯区接壤;北临淮河,与蚌端口市五河县接壤;东与江苏省盱眙、泗洪等县相邻;西邻安徽省定远、凤阳两县。境内京沪铁路贯穿西部,并在明光境内设站。宁洛高速(蚌宁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明光区位
明光的地势南高北低,境内南部为低山区,占总面积的35%,中部为丘陵,占总面积的50%,北部为平原占10%,湖泊占5%。风土人情
4.1 穿戴
民国年间,本县男性衣着多为长衫右开襟、布纽。冬穿黑蓝布长衫,富者穿毛皮衣,短衣多为对襟排扣,大腰无袋直筒裤,政府官员和地方绅士则穿长袍马褂。夏季服装多为白色、浅灰色。有的青年穿中山装,学生穿学生装。未婚女子多梳独辫子,辫根、辫稍扎红头绳,留刘海,少数戴金耳环,已婚女子梳髻,戴髻网,在髻上别银簪、银针、花等,少数手上戴戒指,腕上戴玉石镯等。年青女子穿洋布斜襟褂,黑、蓝裤。中、老年女子穿蓝斜襟褂,蓝黑色裤、男子穿蓝、黑色长袍或大褂(长至膝下),秋冬戴礼帽。女子春夏秋之间,富有者多穿旗袍,青年男子富有者多穿西装或中山装。 建国后,机关干部和公教人员多穿中山装、列宁装。城乡居民仍穿旧式服装为多,习惯于蓝色、黑色布衣。50年代中期,随着人民生活改善,增添了卡叽布、灯蕊绒。70年代后,人们穿衣由棉织品向化纤品发展。80年代,本县人民中多穿绦纶、的确凉等,毛料衣服也有增加,女式服装款式也较新颖大方,花色繁多,除城乡中老年妇女穿着上仍保持原习惯外,中青年女性,穿着逐渐时髦,讲究美观,在款式上也有变化。
4.2 饮食
本县盛产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等,主食为大米、小麦。建国前,人民生活贫困,食粮不足,每年中均有一段时间拌以野菜充饥。建国后,本县农业生产得以较快恢复发展,人民群众吃粮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城乡人民吃粮多以米、面为主,兼食豆类、薯类和高粱等杂粮。副食品多为素菜、豆制品及禽蛋等。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实行大包干,本县广大农村人民生活温饱得以解决,吃粮均为米,肉、禽、蛋也成为普遍食品。 本县城镇居民饮食,早晚多食粥、馒头,中午食米饭,兼有炒菜。饮酒以白酒为主,70年代中期开始饮用啤酒。本县有遇喜庆之日或老人去世摆筵席的习俗。建国初,筵席菜为十大碗,后改为八大碗八小碗。七十年代后期,城乡人民生活逐渐改善,筵席菜增加到八大碗四小碗和十二盘,种类繁多。节日饮食比较讲究,春节花样更多。
4.3 居住
本县居民住房,习惯于向阳建筑(即大门向南),住房多为土木结构,起脊,屋顶缮草。房屋款式,多为四合院,即四周筑墙,倚墙建屋,主屋三间,或明三暗五。人口众多的家庭,可分为前后院,多为一宅一院。近山居民建房,多用石砌墙基,低洼地区,多筑高台,高约四五尺,台上筑屋,防止涨水冲蚀。一般集镇居民,为起脊平房。三十年代,农村较富裕户常筑土炮楼,市镇导民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用山草缮盖;比较富裕者,住房为瓦顶砖墙。农民住房,窗户较小,家中陈设简陋。建国后,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均有了改善,城镇住房逐渐由草房换成砖瓦房,八十年代以来,城乡人民建房日渐增多,房屋结构已趋向混合型(钢筋、水泥)发展,且宽敞明亮,有的建起两三层楼房,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有了显着变化和改善。

Ⅸ 安徽凤阳怎么样

凤阳县务必要在淮河上建设一坐大桥修出一条大道要让凤阳和五河对接

Ⅹ 安徽凤阳怎么样,从环境,经济

那个鸟地方,真的,你去了一次就不想再去第二次,
买个东西似乎是我巴不得他们卖给我
马路硬井盖有时候还能看见别人拉的屎,
不管你信不信
那边做生意的人,说话态度稍微好的,都不是本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