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制造卫星需要哪些资源
扩展阅读
汗蒸馆怎么收回成本 2025-05-21 17:20:56

制造卫星需要哪些资源

发布时间: 2022-04-30 07:59:47

‘壹’ 人造卫星基本知识是什么

卫星,是指在宇宙中所有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体。环绕哪一颗行星运转,就把它叫做哪一颗行星的卫星。比如,月亮环绕着地球旋转,它就是地球的卫星。

“人造卫星”就是我们人类“人工制造”的卫星。科学家用火箭把它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使它环绕着地球或其他行星运转,以便进行探测或科学研究。围绕哪一颗行星运转的人造卫星,我们就叫它哪一颗行星的人造卫星,比如最常用于观测、通讯等方面的人造地球卫星。

地球对周围的物体有引力的作用,因而抛出的物体要落回地面。但是,抛出的初速度越大,物体就会飞得越远。牛顿在思考万有引力定律时就曾设想过,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就一次比一次离山脚远。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落到地面上来,它将围绕地球旋转,成为一颗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后,美国、法国、日本也相继发射了人造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截止1992年底中国共成功发射33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一般由专用系统和保障系统组成。专用系统是指与卫星所执行的任务直接有关的系统,也称为有效载荷。应用卫星的专用系统按卫星的各种用途包括:通信转发器、遥感器、导航设备等。科学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空间物理探测、天文探测等仪器。技术试验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案、新仪器设备和新材料的试验设备。保障系统是指保障卫星和专用系统在空间正常工作的系统,也称为服务系统。主要有结构系统、电源系统、热控制系统、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系统、无线电测控系统等。对于返回卫星,则还有返回着陆系统。

人造卫星的运动轨道取决于卫星的任务要求,区分为低轨道、中高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大椭圆轨道和极轨道。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速度很快,低轨道和中高轨道卫星一天可绕地球飞行几圈到十几圈,不受领土、领空和地理条件限制,视野广阔,能迅速与地面进行信息交换、包括地面信息的转发,也可获取地球的大量遥感信息,一张地球资源卫星图片所遥感的面积可达几万平方千米。

航天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在卫星轨道高度达到35786千米,并沿地球赤道上空与地球自转同一方向飞行时,卫星绕地球旋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完全相同,相对位置保持不变。此卫星在地球上看来是静止地挂在高空,称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简称静止卫星,这种卫星可实现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不间断的信息交换,并大大简化地面站的设备。目前绝大多数通过卫星的电视转播和转发通信是由静止通信卫星实现的。

人造卫星种类

人造卫星是个兴旺的家族,如果按用途分,它可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1)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主要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用来研究高层大气、地球辐射带、地球磁层、宇宙线、太阳辐射等,并可以观测其他星体。

(2)技术试验卫星是进行新技术试验或为应用卫星进行试验的卫星。航天技术中有很多新原理、新材料、新仪器,其能否使用,必须在天上进行试验;一种新卫星的性能如何,也只有把它发射到天上去实际“锻炼”,试验成功后才能应用;人上天之前必须先进行动物试验……这些都是技术试验卫星的使命。

(3)应用卫星是直接为人类服务的卫星,它的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其中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截击卫星等等。

运行轨道

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除近地轨道外)通常有3种:地球同步轨道、太阳同步轨道、极轨轨道。

(1)地球同步轨道:是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的顺行轨道。但其中有一种十分特殊的轨道,叫地球静止轨道。这种轨道的倾角为零,在地球赤道上空35786千米。地面上的人看来,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是静止不动的。一般通信卫星、广播卫星、气象卫星选用这种轨道比较有利。地球同步轨道有无数条,而地球静止轨道只有一条。

(2)太阳同步轨道:是轨道平面绕地球自转轴旋转的,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同,旋转角速度等于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360度/年)的轨道,它距地球的高度不超过6000千米。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以相同的方向经过同一纬度的当地时间是相同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一般采用这种轨道。

(3)极地轨道:是倾角为90度的轨道,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每圈都要经过地球两极上空,可以俯视整个地球表面。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常采用此轨道。

人造卫星工程系统

通用系统有结构、温度控制、姿态控制、能源、跟踪、遥测、遥控、通信、轨道控制、天线等等系统,返回式卫星还有回收系统,此外还有根据任务需要而设的各种专用系统。人造卫星能够成功执行预定任务,单凭卫星本身是不行的,而需要完整的卫星工程系统,一般由以下系统组成:

(1)发射场系统(2)运载火箭系统(3)卫星系统(4)测控系统(5)卫星应用系统(6)回收区系统(限于返回式卫星)

卫星系统的组成部分

卫星系统中,各种设备按其功能上的不同,分为有效载荷及卫星平台两大部分。卫星平台又分为多个子系统:

有效载荷(不同类型卫星均不同,以下是其中共同的设备):

(1)对地相机,(2)恒星相机,(3)搭载的有效载荷。

卫星平台(为有效载荷的操作提供环境及技术条件)包括:

(1)服务系统,(2)热控分系统,(3)姿态和轨道控制分系统,(4)程序控制分系统,(5)遥测分系统,(6)遥控分系统,(7)跟踪和测试分系统,(8)供配电分系统,(9)返回分系统(限于返回式卫星)。

知识点

人造卫星之最

信号最强的通讯卫星:

休斯太空通讯HS702卫星能够发射15千瓦的信号,是世界上信号最强的商业通讯卫星。它之所以有这样大的输出功率,靠的是两个高效太阳能电池。

仍绕轨道运行的最老的人造卫星:

1958年3月17日,美国的“先锋1”号被发射到绕地轨轨道上。它是目前仍在绕轨道运行的世界上最老的人造卫星。

由航天飞机发射的最重的卫星:

由美国航天飞机载送并放置的最重的卫星是康普顿·伽玛射线观测卫星,它重达17?27吨。该卫星是一架天文卫星,已在轨道上运转了8年,它的任务是研究高能量的射线。

‘贰’ 制造一架人造卫星,需要多长的时间

人造地球卫星就是环绕地球飞行并且在空间轨道运行一圈以上的无人航天器,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人造地球卫星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显现出国家的综合实力,人造卫星也是发射数量最多,并且用途最为广泛的一种航天器。制造一架人造卫星,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呢?

现在科技发展的也已经越来越好了,所以国家对于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也非常高。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对于大家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也的确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贡献。

‘叁’ 亲们 我想问一下 太空资源中的硬资源和软资源有哪些呢 还有关于它们的利用可能性是怎么样的呢

资源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它来自人类所处的天然环境。在人类新进入的第四环境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空间资源。仅就地球引力和地球卫星作用范围这一最小的外空领域看,现已探明可供利用和开发的空间资源大致有:航天器相对于地球表面的高远位置资源;高真空和高洁净资源;微重力环境资源;太阳能资源;强宇宙粒子射线资源;月球及其他行星资源。这些资源都极其丰富和极有利用价值,对其中任何一项开发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

高远的位置资源。航天器相对于地球表面的高度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资源。人站在地面上即使天气再好,视野再开阔,充其量也只能看到几十千米的地方。乘飞机能看到方圆数十千米,甚至数百千米的地方。站在珠穆朗玛峰上,能看到0.07%的地球表面,在离地球200千米轨道上的人造卫星,可以看到14%的地球表面,在距地面35786千米的地球静止轨道上的航天器,则可以观察到1/3以上的地球表面。由于静止轨道只有一条,因此,充分利用这种位置资源具有重要作用。今天,人类依靠这种位置资源发射的通信卫星、气象卫星等各类卫星,克服了由于受建筑物、山体等障碍物的遮挡对声波、电波传播的影响,为人类提供无与伦比的通信、气象、导航定位、对地观测等各种服务,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高真空环境资源。空间环境中没有空气,是“真空地带”,在这个硕大的“真空罐”里,没有氧和其它气体,这种空间高真空状态体积硕大,且纯净无污染。是一种及其宝贵的环境资源。

强宇宙粒子射线辐射。所谓辐射,就是看不见的高能粒子流,它能穿过人体,杀死细胞。如医学上使用的放射疗法和X光透视等。太空中充满着各种强烈的辐射,如银河宇宙线、太阳电磁辐射、太阳宇宙线和太阳风等,充满着能量和万有引力场。科学研究已经发现,这种环境将使种子、微生物以及各种细胞等地球生物发生变异,变得更有价值。

月球及其它天体资源。科学研究已经知道,宇宙空间的许多行星上,都存在着大量的铁、硅等资源,特别是月球资源,人们对它早已不再陌生,不仅月球上存在的大量矿藏,即使整个月球环境对于人类来说都是及其宝贵的资源。

太阳能资源。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世界人口很可能超过70亿,能源危机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据统计,仅对电能的需求年增长率就大于2.5%,尤其是占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需求更旺。而最有希望的能源是直接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它可克服火力发电污染严重、消耗燃料、水利发电水源严重不足等难题,在太空中利用太阳能发电,可以在不需燃料、完全无污染、不需要架设输电线路的情况下,直接向空间站或航天飞机上供电,也可向地面供电。因此,美、日等航天大国正在研究试验建造太空太阳能发电厂,开发新能源。

空间资源:人类社会飞翔的翅膀

纵观空间技术的发展史,空间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近半个世纪以来,飞速发展的空间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工具是各类应用卫星和载人飞船和航天飞机。应用卫星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服务的人造卫星,是当今世界上发射最多、应用最广泛的航天器。按其用途可分为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等。按其服务领域又可分为军用卫星和民用卫星等。

载人航天是空间技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在太空从事各种观测、试验、研究、军事和生产的往返飞行活动。载人飞船是供航天员在外层空间进行短期生活和工作并返回地面的载人航天器。由于目前还不能实施太空补给,受到所载消耗性物资数量的限制,而且也不能重复使用,因此目前使用的均是一次性、短时间、返回型载人航天器。

人们高兴地看到,随着卫星和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世界空间资源开发及推广应用,在短短几十年内硕果累累,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当今,空间技术的发展,空间资源的利用,已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空间资源的利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近50年来,空间技术已经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从主要为军事和政府部门服务,逐步走向为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和大众消费者或商务人员服务,并在民用和商用空间领域逐步形成空间高技术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卫星制造、卫星发射服务、卫星应用服务和地面设备制造业。而卫星通信产业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卫星遥感和卫星导航刚开始步入产业化轨道。

‘肆’ 人造卫星有几种分别是哪几种有什么用处

人造卫星的优点在于能同时处理大量的资料及能传送到世界任何角落,使用三颗卫星即能涵盖全球各地,依使用目的,人造卫星大致可分为下列7类:

1、科学卫星:送入太空轨道,进行大气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等实验或测试的卫星如中华卫星一号、哈伯等。

2、通信卫星:作为电讯中继站的卫星,如:亚卫一号。

3、军事卫星:作为军事照相、侦察之用的卫星。

4、气象卫星:摄取云层图和有关气象资料的卫星。

6、资源卫星:摄取地表或深层组成之图像,做为地球资源探勘之用的卫星。

7、星际卫星:可航行至其它行星进行探测照相之卫星一般称之为行星探测器,如先锋号、火星号、探路者号等。

(4)制造卫星需要哪些资源扩展阅读

一、人造卫星按运行轨道分:

为低轨道卫星、中轨道卫星,高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大椭圆轨道卫星和极轨道卫星;按用途区分为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

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除近地轨道外)通常有三种:地球同步轨道,太阳同步轨道,极轨轨道。

1、地球同步轨道是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的顺行轨道。但其中有一种十分特殊的轨道,叫地球静止轨道这种轨道的倾角为零,在地球赤道上空35786千米。地面上的人看来,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是静止不动的一般通信卫星,广播卫星,气象卫星选用这种轨道比较有利。地球同步轨道有无数条,而地球静止轨道只有一条。

2、太阳同步轨道是绕着地球自转轴,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同,旋转角速度等于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360度/年)的轨道,它距地球的高度不超过6000千米。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以相同的方向经过同一纬度的当地时间是相同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一般采用这种轨道。

3、极地轨道是倾角为90度的轨道,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每圈都要经过地球两极上空,可以俯视整个地球表面。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常采用此轨道。

二、通用系统有结构,温度控制,姿态控制,能源,跟踪,遥测,遥控,通信,轨道控制,天线等等系统,返回式卫星还有回收系统,此外还有根据任务需要而设的各种专用系统。人造卫星能够成功执行预定任务,单凭卫星本身是不行的,而需要完整的卫星工程系统,一般由以下系统组成:

1、发射场系统

2、运载火箭系统

3、卫星系统

4、测控系统

5、卫星应用系统

6、回收区系统(限于返回式卫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人造卫星

‘伍’ 人造卫星有哪些用途

1、间谍卫星(reconnaissance satellite):又称侦察卫星。用于获取军事情报的军用卫星。侦察卫星利用所载的光电遥感器、雷达或无线电接收机等侦察设备,从轨道上对目标实施侦察、监视或跟踪;

以获取地面、海洋或空中目标辐射、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用胶片、磁带等记录器存储于返回舱内,在地面回收或通过无线电传输方式发送到地面接收站,经过光学、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加工处理,从中提取有价值的军事情报。

‘陆’ 人造卫星的特点和作用有什么

人造卫星的特点:不会发光;围绕行星运转;随行星围绕恒星运转。
人造卫星的作用:
用途很广泛,有的装有照相设备,用对地面进行照相、侦察,调查资源,监测地球气候和污染等;有的装有天文观测设备,用来进行天文观测;有的装有通信转播设备,用来转播广播、电视、数据通讯、电话等通讯讯号;有的装有科学研究设备,可以用来进行科研及空间无重力条件下的特殊生产。
卫星是指在围绕一颗行星轨道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然天体,人造卫星一般亦可称为卫星。人造卫星是由人类建造,以太空飞行载具如火箭、航天飞机等发射到太空中,像天然卫星一样环绕地球或其它行星的装置。
(6)制造卫星需要哪些资源扩展阅读:
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分类:
1、地球同步轨道是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的顺行轨道。但其中有一种十分特殊的轨道,叫地球静止轨道这种轨道的倾角为零,在地球赤道上空35786千米。
地面上的人看来,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是静止不动的一般通信卫星,广播卫星,气象卫星选用这种轨道比较有利。地球同步轨道有无数条,而地球静止轨道只有一条。
2、太阳同步轨道是绕着地球自转轴,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同,旋转角速度等于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360度/年)的轨道,它距地球的高度不超过6000千米。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以相同的方向经过同一纬度的当地时间是相同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一般采用这种轨道。
3、极地轨道是倾角为90度的轨道,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每圈都要经过地球两极上空,可以俯视整个地球表面。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常采用此轨道。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卫星

‘柒’ 什么是人造卫星

绕行星或卫星运转的人造天体叫做卫星。
人造卫星(Manmade
Satellite):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至少一圈)的无人航天器。人造卫星基本按照天体力学规律绕地球运动,但因在不同的轨道上受非球形地球引力场、大气阻力、太阳引力、月球引力和光压的影响,实际运动情况非常复杂。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人造卫星发射数量约占航天器发射总数的90%以上

‘捌’ 卫星都有什么材料

卫星材料由高科技产品组成,
比如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采用自旋稳定方式。电子乐音发生器是全星的核心部分,它通过20MHz短波发射系统反复向地面播送“东方红”乐曲的前八小节。
航天飞机的外板是特殊陶瓷制成的,航天飞机外壳用钛合金制作,还涂上好多层绝热材料——改性电木,就是改性酚醛树脂。
运载火箭外壳材料是铝,

温馨提示:根据重量、大小、形状来确定卫星 、航天飞机、 运载火箭。以上只是一部分的资料,具体资料当然是内部资料,是中华名族伟大的成就,所以至今官网没有公布详细资料。现在高科技发达了,这些东西全是由它们组合而的。

‘玖’ 人造卫星有哪几种特点是啥

人造地球卫星用途广、种类繁多,有太空“信使”通信卫星、太空“遥感器”地球资源卫星、太空“气象站”气象卫星、太空“向导”导航卫星、太空“间谍”侦察卫星、太空“广播员”广播卫星、太空“测绘员”测地卫星、太空“千里眼”天文卫星等,组成一个庞大的“卫星世家”。

人造地球卫星的组成
卫星一般都是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有效载荷平台。有效载荷是指卫星上用于直接实现卫星的自用目的或科研任务的仪器设备,如遥感卫星上使用的照相机,通信卫星上使用的通信转发器和通信天线等,平台则是为保证有效载荷正常工作而为其服务的所有保障系统,一般包括结构系统,温度控制系统,电源系统,无线电测控系统,姿态控制系统和轨道控制系统等。
人造地球卫星的飞行原理
人造地球卫星能在地球轨道上运行,首先是因为它具有第一宇宙速度(7.9千米/秒),还有就是因为地球的引力(向心力)一直拉着它,正向细绳子拉着石子一样。如果卫星飞行速度快,离心力超过地球引力时,卫星聚会脱离地球飞向远方的太空。
最早挂在天庭的五大明星
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前苏联)制造的,第二课时日本的大隅号卫星,第三颗是美国的探险者1号,第四颗是法国的试验卫星一号,第五颗是中国的东方红一号。
科学探测卫星
科学探测卫星是用来进行空间物理环境探测的卫星,主要任务是探测空间环境中的中性粒子,高能带电粒子,固体颗粒,低频电磁波和等离子体波,磁场,电场等。
应用卫星
应用卫星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人造地球卫星,按用途可分为通信,气象,侦察,导航,测地,地球资源和多用途卫星。
通信卫星
通信卫星的分类
通信卫星的种类有很多,按轨道分由静止轨道通信卫星,飞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按用途分有广播电视直播卫星,跟踪与数据中断卫星海事卫星和军用通信卫星等。
人造卫星的用途
人造卫星的出现,尤其是第3颗地球同步卫星实现全球通信以来,我们可以在家中欣赏到精彩的现场直播。
导航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又称“导航”是一个由24颗卫星组成的星座,它可以对地球上任何地点进行精确定位。用户可用一个很小很小的接收器接收到4颗GPS卫星上的信号并计算出位置数据,军用水平距离和高度精度均为5米,民用平均为15米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苏联/俄罗斯开发的军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定位系统,其作用和美国的到航星全球定位系统相同。
卫星导航系统
2003年5月25日零时3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的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已自主建立了完善的导航系统,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起到积极作用。
这次发射的是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前两颗北斗一号卫星分别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发射升空。运行至今导航定位系统工作未定。这次发射的是导航定位系统的备份星。它与前两颗北斗一号组成了完整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确保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
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可分为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每天对地球表面巡查两遍。可以获得全球气象数据。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可以对全球1/3的地区连续进行气象观测,实时将气象资料传回地面。
资源卫星
资源卫星是勘测和研究地球资源的卫星,它能看透地层发现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地下宝藏,历史古迹,地层结构,能普查农作物,森林,海洋,空气等资源。能预报和鉴别农作物的收成,考察和预报各种自然灾害。
返回式遥感卫星
返回式卫星是低轨道卫星,主要是三大用途:一时对地观测,获取遥感信息;二是进行微重力实验;三是为载人航作返回的技术储备。
侦察卫星
侦察卫星是用于搜集和截获军事情报的人造地球卫星,卫星侦察的优点,是侦察范围广,速度快,可不受国界限制定期或连续地监视某个地区,对于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侦察卫星按照所执行的任务和所采用的侦察手段来加以区别,一般分为照相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还海洋监视卫星和预警卫星。
卫星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利用返回式卫星照片,对面积为6000平方公里的黄河三角洲型动态监测。发现该地区13年来和沙淤积,是黄河口向海内延伸了33.5公里。

‘拾’ 为什么需要造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指在环绕地球的轨道运行一圈以上的无人航天器,简称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这句话可以十分简要地概括人造卫星的优势。

首先,人造卫星在轨道上飞行,对地球来说,它站得高、视场大,是名副其实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用它来进行观察是非常有利的。根据观测对象和用途的不同,人造卫星可分成几大类:气象卫星、资源卫星、海洋卫星、侦察卫星等属于遥感卫星,空间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等属于科学实验卫星,还有通信卫星、技术试验卫星等。由于在地球大气层以外,天文卫星不受大气的各种干扰和影响,用它来观测遥远天体,要远比地面上看到的清晰。气象卫星和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主要用于观察大气、云团的分布和运动规律,并进行天气预报。地球表面70%的面积是海洋,通过海洋卫星观察海洋中的岛屿、鱼群、污染、潮汐等信息,也有很大的用途。资源卫星主要用于观察陆地上的森林、沙漠、农田、村庄、城市、河流等信息,也可用于资源普查、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譬如,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中国国家领导人就利用遥感卫星的观测来评估灾情。军事侦察卫星则主要用于观测战场或敌情、侦察对方军事目标等。

其次,卫星还可以用于通信。与平常的地面通信相比,利用卫星进行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覆盖面积广、通信距离远、可靠性高、灵活性好和成本低等优点。通信卫星一般采用地球静止轨道,所以始终位于地球赤道上空的某一位置。目前,通信卫星已进入相当成熟的应用阶段,使用日益广泛,例如,传输电话、电报、电视、报纸、图文传真、语音广播、时标、数据、视频会议等。通信卫星也已用于国际、国内和军事等通信业务,同时开展了区域性通信和卫星对卫星的通信。卫星通信技术有很浓的军事色彩,它在战略通信和战术通信中占有绝对的优势。

如果把轨道上的人造卫星用作一个主动发射信号的平台,就像地面无线电导航台一样,就可以用来导航。导航卫星通常发出一对频率非常稳定的无线电波,海上的船只、水下的潜艇和陆地上的运动物体等都可以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电波信号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利用导航卫星进行导航是导航史上的一次重大技术突破,卫星导航可以覆盖全球,进行全天时、全天候导航,而且导航精度高。

此外,人造卫星所处的太空环境是一个微重力、高辐射的特殊环境,与地球上的环境迥然不同。因此,可以利用这种差异进行生物育种、材料加工等科学实验,往往会收到奇效。

人造卫星还可用于战场监视、导弹预警、国家安全等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