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珠海市水资源总量每年是多少
扩展阅读
宜人贷哪些费用不合理 2025-05-24 19:36:32
如何用直线工具新建图层 2025-05-24 19:32:12
小丸子工具箱怎么安装不 2025-05-24 19:13:53

珠海市水资源总量每年是多少

发布时间: 2022-04-27 10:25:28

① 哪个城市气候宜人适合居住

TOP1青岛
被誉为“琴岛”和“岛城”,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四季分明。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山东省近300处优秀历史建筑中,青岛占131处。
TOP2海口
地处热带滨海,热带资源呈现多样性,富于海滨自然特色风光景观。全年日照时间长,辐射能量大,年平均气温24.2℃。阳光、沙滩、海岸,九哥光想想就心驰神往了!
TOP3苏州
古称姑苏,中国华东地区特大城市之一,素有"人间天堂"、"东方威尼斯"、"东方水城"的美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水乡的确就是养人。
TOP4大连
位于北半球的暖温带地区,具有海洋性特点的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
TOP5厦门
属温带亚热带气候,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厦门全年盛产海鲜,种类繁多,有龙虾、鲍鱼、螃蟹、螺、贝类等。以厦门菜为代表之一的闽菜位列中国八大菜系,兼带台湾、潮汕风味。可谓是养人的"吃货天堂"。
TOP6昆明
着名的"春城",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昆明三面环山,南濒滇池,湖光山色,天然成趣。由于地处低纬高原而形成"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别是有高原湖泊滇池在调节着温湿度,使这里空气清新、天高云淡、阳光明媚、鲜花常开。
TOP7扬州
古称广陵,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也是第7个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中国城市。全市共有6处天然养吧,空气质量上佳。
TOP8成都
出了名的"慢生活城市"。有着大城市的一切元素,同时也拥有小村落的恬静。
TOP9珠海
珠海生态环境优美,山水相间,陆岛相望,气候宜人,是全国唯一以整体城市景观入选"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的城市。人居环境一流。
TOP1青岛
白帆沙鸥点缀着碧海青天,丈把高的风浪溅起,拍打着礁岩;海底世界里千奇百艳,无拘无束的游鱼穿梭在斑驳的珊瑚之间;这里依旧述说着徐福东渡求仙的故事,流传帝王赏识道士推崇的崂山;这里典雅标致的欧式建筑,散发出优雅的韵味,悦耳的小提琴声依旧感染着这美丽的港湾;浪漫的海滨上飘溢着海味,醇香的啤酒,使你流连忘返;徒脚走在滨海木栈道上,看着夕阳惬意的圆晕,感受着水天相交的缠绵……
东方瑞士欧韵之都
青岛的欧式古建筑非常多,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这里集中俄、法、英、德、美、日、丹麦、瑞士等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因此青岛早在19世纪就享有“东方瑞士”的美名。这些风格各异的欧式古建筑群尤以“八大关”最为着名。欧洲各国皇室在此引种奇花异草,倾心打造他们颐养的皇家园林。依山傍海,绿树红瓦与海天一色相交映是欧式建筑的一大特色,具有相互映衬的审美优势。如外国设计师穆留金、白纳德,中国设计师王屏雁的作品,这都是旅游的一大亮丽特色,是欧式建筑风格最好的佐证。
八大关景是集欧韵建筑精华之地,这里绿树雪松紧紧夹在街道两边,形成僻静之所,是情侣们约会的角落,这又被成为“爱情角”。小鱼山公园山坡南面的欧式建筑设计,围绕着海的主题,突出鱼的图案造型,在建筑风格上颇具特色。青岛德国总督府、圣弥爱尔大教堂、俄式花石楼,丹麦公主楼,在信号山蘑菇楼上,可以把这些欧式建筑风姿一览无余。青岛欧式建筑的最大特点,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具观赏性,一座座欧式建筑仿佛是一个个凝固的音符,汇聚成一曲曲优美动听的旋律。
常常想,找一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青岛的魅力恰好源自它海的浪漫气息。大海、雕塑、青山、欧式建筑……种种元素构筑了一个浪漫的城市。“碧海蓝天,红瓦绿树”,这是康有为极力推崇过的。三面环海,一面靠山是青岛的地理特色。依山傍水的青岛,依的是崂山,傍的是大海。不论是从海上望青岛,还是从青岛去海上,都走不出一个蔚蓝色的世界。
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温度适中,四季分明。
TOP2海口
海口市地处热带海滨,其热带资源呈现多样性,气候宜人、风光独特。海口市曾先后荣获中国十佳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以及“中国人居环境奖”。
海口被誉为是环境最好的城市,其全年有311天空气质量为优,良好的空气质量对身体健康十分重要。不仅如此,在全国的海滨城市中,房价最低的也当属海口,由此可见在这里买房置业并非遥不可及。
TOP3苏州
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苏州不是个夜生活十分丰富的城市,粉墙黛瓦,小巷幽深,处处流露出安然与闲适,生活成本不太高,是个比较适合生活。
苏州拙政园庭院深深深几许
TOP4大连
网民们认为令人最快乐的城市之一,大连地区淡水资源总量为每年37.8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34.2为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8.84亿立方米,两者重复水资源量5.8亿立方米。大连市位于北半球的暖温带地区,具有海洋性特点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
大连市位于北半球的暖温带地区,具有海洋性特点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气候条件。
TOP5厦门
厦门一年四季花木繁盛。由于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栖息着成千上万的白鹭,形成了厦门独特的自然景观,又因为厦门的地形就像一只白鹭,因此被人称为“鹭岛”。
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可以说这里是全国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海水环绕、沙滩广阔、阳光和煦,由于生态环境良好,厦门的空气清新,栖息着成千上万的白鹭,形成了厦门独特的自然景观,又因为厦门的地形就像一只白鹭,它因此被人称为“鹭岛”;除了自然风光优美,厦门的城市环境也非常整洁,是我国着名的旅游城市。
“未来,厦门在出让土地时,可能将要求开发商必须建设中水回用设施,使小区生活污水达到零排放;建筑的屋顶和外立面也将逐步安装太阳能电板,可再生能源将逐步取代传统的化石能源。”这些都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国际能源专家白瑞华为厦门作的低碳城市总体规划。
TOP6昆明
“七彩云之南,悠悠春城梦。”昆明,无疑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城市。云南的气候、水土,让昆明四季如春,即便是冬天,这里的鲜花也依然娇艳欲滴。昆明的物价相对较低,而低廉的物价也确保了昆明人,能在收入水平偏低的情况下,保持较高的生活水准。此外,省会城市的优势不仅让昆明交通便利,而且还拥有完善的医疗和基础设施。
独特的气候优势、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使昆明成为了国内旅游度假的乐土。
TOP7扬州
扬州是一座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古城,地处富庶的长江下游地区,京杭运河穿城而过,自古就是人杰地灵之地。扬州人极其讲究吃喝之道,名列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正是扬州千百年来饮食文化的精髓。2006年,扬州成为第7个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中国城市,全市共有6处天然氧吧,空气质量十分宜人。
历史上,扬州以“州界多水,水扬波”而闻名;而如今的扬州人也喜欢临水而居。在扬州,不管是洋房别墅,还是青砖旧屋,只要一开窗户,就是扑面而来的清新水气;一出大门,便是温柔婉约的江南水乡。“早上无碳健身,晚上悠闲逛街,出门不堵车,街上风景好,逛到哪里都能买到好吃的”,是扬州一天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如今这一点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尤其是上海人、浙江(微博)人在扬州买房置业,作为自己的度假之地、养老之所。
TOP8成都
成都宜居,早已是很多中国人的共识,几乎每一个成都人都能底气十足地说出同样一句话:“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城市。”这座城市,四季分明、气候湿润。热,不会令人肝燥冒火;潮,也不会把人闷得发霉。
在这里,想洋则洋,想土则土。想过都市生活,有酒吧、咖啡馆、KTV,有一切大城市的元素;想回归淳朴的村野生活,有花乡、菜地、山泉,有一切小村落里有的东西。成都更是适合老年人定居的城市,因为由于老年人容易生病,因此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无疑是其在选择居住地时的重要标准。在这方面成都自然有优势,其拥有以华西医院为代表的近20家三甲医院,医疗水平在国内堪称一流。
TOP9珠海

珠海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为22.4摄氏度这座安静、美丽的城市非常舒服,走在情侣路上,会看到珠海市的象征――珠海渔女的石刻雕像。
目前珠海房价尚可接受,但是必定会涨,如果将来真要定居珠海,就要趁早在珠海买房,退休之后才能在这个浪漫之城生活。

② 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资源性缺水!

·南方水质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

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缺水日益严重令人忧心,南方的状况也并不乐观。专家指出,南方地区由于不注意污水的处理,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体,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质性缺水的严重状况。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在季节上分布极不均匀,总是连枯连涝。时间上不均匀的水资源的变化需要由水库来调节。建国以来,我国兴建了大量水库,但由于水源工程建设投资额大,投资回报率不高,难以吸引更多建设资金。这种由工程滞后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明显。

用水:逐年增长

1949~2002年,全国总用水量增加了4000多亿立方米,大约每10年增加1000亿立方米,年平均增加约100亿立方米。1980年以后,全国总用水量的增长幅度略有下降,但年平均增长量仍有62亿立方米左右。

在这期间,全国的用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农业用水比例逐步下降,而工业、城镇生活用水比例则有所增加。

与2001年比较,2002年生活用水量增加了19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增加1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减少90亿立方米。

在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立方米的是新疆、江苏和广东,约占全国用水量的25.5%;工业用水占其总用水量30%以上的是上海、重庆、湖北和江苏。

水质:不容乐观

根据环境部门对全国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质状况的监测,由于近年来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原因,我国主要水系的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2003年,我国7大水系污染程度从重到轻依次为:海河、辽河、黄河、淮河、松花江、长江和珠江。其中407个重点监测断面中,只有38.1%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I~Ⅲ类水质要求。我们不禁要问,这样下去,究竟还有多少水是我们能饮用的。

排污:冲破最后防线

据统计,我国每年的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已达到631亿吨,这相当于我们每人每年排放40多吨的废污水,而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海。以长江流域为例,在废污水排放中,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分别占75%和25%左右,在流域涉及的18个省、市和自治区中,四川、湖北、湖南、江苏、上海和江西6省市的废污水排放量占流域总量的84.6%,是废污水的主要产生地。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有机物、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镉、铬、铅、砷等。在21个干流城市中,上海市排放的废污水量约占21个城市排放总量的30.7%,武汉市占18.1%,南京市占15.8%,重庆市占8.8%;四大城市合计占73.4%,是长江最主要的污染源。由于污染严重,长江岸边形成许多污染带,在干流21个城市中,重庆、岳阳、武汉、南京、镇江、上海6市累计形成了近600千米的污染带,长度占长江干流污染带总长的73%。

中国水质性缺水样本之上海篇

市内河道蜿蜒、黄浦江水身边流、紧贴长江与东海的上海,享有“东方水都”的美名,然而,它却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

与中国北方一些城市水资源严重匮乏不同,上海有水,但缺的是好水。尽管上海的水资源总量较为充沛,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仅占地表水资源的20%。从人均拥有水资源量来看,上海的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仅为145立方米,比北京还少,大大低于全国人均2200立方米(世界人均8840立方米)的水平,也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750立方米的用水紧张线,全国排名仅为第23位。

上海地处长江、太湖两大流域下游,水质既受到上游水污染的影响,又有本地污染源的危害,在水资源上的最大问题是水污染和水环境恶化,是一个典型的水质性缺水城市。据环境部门对上海主要河道的断面监测,上海符合饮用水水源国家标准的地表水仅剩下1%,劣V类水质却占到68.6%。

黄浦江的污染危机

黄浦江被称为上海的“母亲河”,上海市民80%的饮用水来自黄浦江。尽管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加大了对黄浦江环境整治力度,但“隐形”污染依然触目惊心。目前,每天仍有数百万吨废污水排入黄浦江,一年则高达20亿吨,比全年平均降水产生的径流量还多,致使黄浦江及其支流的水质终年维持在Ⅲ类至V类之间(国家规定饮用水水源水质必须在Ⅱ类水以上),这已经给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形成较大压力。由于黄浦江取水量的不断增加,而上游来水不足以稀释排入的污水,影响到黄浦江的自净能力,加重了水质污染程度。同时,又因黄浦江是潮汐型河流,咸潮入侵更使得黄浦江下游污水上溯,对城区的水厂取水口造成极大威胁。

很多来过上海的外地人,都对上海自来水浓重的漂白粉味记忆深刻。这座城市的水源——黄浦江的污染程度,已经让在水资源方面颇富优越感的上海人感到震惊。

中国水质性缺水样本之江浙篇

江南之美在于水。然而,水乡江南,却面临着缺水的困境,“江南水乡闹水荒”的现象在江浙地区尤为突出。

在浙北杭嘉湖地区,河网纵横,尤其有钱塘江、太湖和长江水可资利用,看似水源丰富,但近些年来,经济迅猛发展,用水量已远超出水资源的承受能力,加上水资源保护不当,大量水体遭污染,可利用的水资源急剧减少,“江南水乡闹水荒”的现象在这一地区尤为突出。

在浙江境内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的宁波市,最缺水时一些运水车在日夜不停地奔跑着,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象山县着名的针织企业巨鹰集团,为了解决缺水困境,雇用了6辆载重24吨的大槽车,24小时不停地向厂里送水。

位于浙江省东部的舟山市是严重缺水的城市,为了解决生产和生活用水,当地政府不得不花费巨大的成本大规模向海取水。

在着名的国际商贸城市义乌,市区有时每周正常供水仅9小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据称,在义乌有两样商品最好卖,即水桶和水泵。

无论是情愿还是不情愿,缺水,这一让水乡人感到无比陌生和尴尬的事实已经真实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苏锡常平原等历史上的天府泽国,目前基本上都处于程度不同的缺水状态,一些地区出现了水乡无水喝的尴尬局面,水资源危机给江南水乡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经济增长付出的惨痛代价

也许是生在水乡,感觉不到水的珍贵,很多企业的发展都是以对水源的高污染、高消耗为前提的,经济发展的代价异常沉重。据2004年12月份浙江省统计部门所做的《浙江GDP增长过程中的代价分析》测算,2003年浙江省排放的工业废水达到了令人吃惊的16.8亿吨。按照目前的污染物排放水平计算,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在GDP年均增长9%的情况下,到2010年浙江省废水的排放量将是目前的2倍,届时,生态环境将面临异常沉重的压力。对水资源的破坏不可避免地引来了自然界的报复,江南水乡遇上了和塞北边陲同样的境遇,不仅工业用水,连生活用水都成了问题,不同的是,这里不是没有水,而是有水却不能喝。面对严重的“缺水”困境,有人称,缺水已经击中了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的软肋。

中国水质性缺水样本之广东篇

被誉为“空气中也能拧出水”的广东,近年来却面临着缺水的困扰,到2010年广东省缺水量将达到82.6亿立方米。

广东地处我国亚热带地区,雨量充沛,而且还有我国东南地区最大的水系珠江穿境而过,其水资源总量为4190亿立方米,高居全国之首。但全省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2100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拥有量2200立方米的水平,逼近国际公认的1750立方米的人均水资源的紧张警戒线。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均拥有量不足2000立方米。粤西湛江地区仅为1500立方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加之近几年连年干旱,广东干旱缺水问题已十分突出。

据统计,全省约有1600万人饱受水质性缺水之苦。粤东、粤西及沿海地区,以及粤北石灰岩山区已威胁到供水安全,东江流域及周边地区也潜伏着用水矛盾。广东省地质勘察局预测,到2010年广东省缺水量将达到82.6亿立方米。

广东水环境调查

珠江三角洲水网密布,年平均拥有3300亿立方米水资源。但是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广东经济的迅猛发展,江河水污染日益严重,城市河道几乎“有河皆污”,水生态环境恶化,不少河道已到难以治理的地步。根据民革广东省委员会对珠江三角洲区域5147家重点工业污染源的调查统计,工业废水折合每天的排放量为235.5万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为每天660.5万吨,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约240万吨。这些尚未包括该区域内1000余万外来工带来的负荷。从2003年以来,广东省的降雨量减少了30%,全省4大河流的水量创历史新低,严重的干旱又引发了咸潮上溯等诸多问题,破坏了淡水水质。这一切造成全省1600万人水质性缺水。

中国水质性缺水之损失篇

地表水不够用或地表水受到污染不能用,人们就转向地下水。但是,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却引发地面沉降等环境恶果。

水质性缺水谁来埋单

·环境埋单:长三角的地面沉降之忧

为了应对水质型缺水的困境,在长三角(长江以南)10万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因为长期超采地下水,引起了区域性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由苏、沪、浙三省市地质矿产调查部门历时5年完成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指出,长三角地区1/3范围内累计沉降已超200毫米,面积近1万平方千米,其中上海市区、江苏苏锡常地区、浙江杭嘉湖等地已经形成三个区域性沉降中心,最大累计沉降量分别达到2.63、1.08、0.82米,形成了三个大“漏斗”,并且地面沉降在长三角地区有连成一片的趋势。苏锡常地区因不均匀沉降,目前已发生22处地裂缝地质灾害。长三角地区已成为中国发生地面沉降现象最具典型意义的地区之一。如果不考虑极值,依目前的沉降速度,到2050年,海平面将会上升40~70厘米,长三角很可能就此桑田变沧海。

·经济埋单:缺水遏制珠三角发展

2004年袭击珠江三角洲番禺、东莞、增城、珠海、中山等地的咸潮灾害,使得大量的海洋咸水逼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导致当地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咸度升高,淡水缺乏。

咸潮性缺水袭击工业企业

中山市联成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是当地一家以生产塑化原料、树胶制品为主的台资大型企业,年产量10万吨,占据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该类产品的1/5。

当咸潮袭来的时候,联成公司尽管颇有准备地启动了此前花费50万元人民币打造的蓄水量3000吨的化工消防两用储水槽,造价150万元的咸水淡化设备也紧急开动,但产量还是下降了两成。该公司技术人员表示,以年产10万吨,360个工作日,每吨产品9000元计,仅减产20%一项就意味着每日公司要白白损失至少54万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启动咸水淡化设备每日所增加的生产成本

中山市另一饱受咸潮之苦的印染企业老板郭先生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因为受咸潮性缺水的影响,他的企业目前已前后停工好几次,损失无法计算。

咸潮袭农:1/3早稻无法下插

咸潮也给“鱼米之乡”的珠三角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在番禺石楼镇的一些稻田边,尽管水沟里蓄有一些水,然而田地却龟裂着。因为咸潮,沟里的水咸度已达5%o,而如果农作物“饮用”咸度超过4%o的水,半个月后就会停止生长,甚至枯萎。

水质性缺水对当地农业的影响是明显的。统计数据显示:广州番禺区2005年全区早稻面积计划完成6.5万亩,同比减少2.1万亩,近1/3的稻田无法下插;甘蔗面积5.2万亩,同比减少0.1万亩;蔬菜面积11万亩,同比减少1.8万亩。

广东省水利专家表示,华南一带沿海地区随着经济急速发展,工业生产规模扩张,常住人口增长,相应的环保体系没有及时跟上,导致江河水流量减少,这是当地咸潮入侵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其次,近年来珠三角一带滥采河砂行为愈演愈烈,严重破坏河床,导致河流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咸潮上溯频率大大提高,范围扩大

③ 珠江情况

珠江

自然地理

珠江是我国南方的大河,流经滇、黔、桂、粤、湘、赣等省(区)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东北部,流域面积453690平方公里,其中我国境内面积442100平方公里。

珠江流域北靠五岭,南临南海,西部为云贵高原,中部丘陵、盆地相间,东南部为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流域土地资源共66300万亩,其中耕地7200万亩,林地18900万亩,耕地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流域人均拥有土地仅有9.31亩,约为全国人均拥有土地的五分之三。

气象水文

珠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横贯流域的中部,气候温和多雨,多年平均温度在14~22℃之间,多年平均降雨量1200~2200mm,降雨量分布明显呈由东向西逐步减少,降雨年内分配不均,地区分布差异和年际变化大。

珠江年均河川迳流总量为3360亿立米,其中西江2380亿立米,北江394亿立米,东江238亿立米,三角洲348亿立米。迳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4~9月约占年迳流总量的80%,6、7、8三个月则占年迳流量的50%以上。珠江水资源丰富,全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为4700立米,相当于全国人均的1.7倍,但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匀,致使流域洪、涝、旱、咸等自然灾害频繁。

珠江流域洪水特征是峰高、量大、历时长。造成流域洪水的主要天气系统主要是峰面或静止峰、西南槽,其次是热带低压和台风,每年的暴雨洪水多出现在6、7、8月。

珠江流域枯水期一般为10月至下年3月,枯水迳流多年平均值为803亿立米,仅占全流域年迳流量的24%左右。西江梧州站枯水期出现的最小流量为720立米每秒,北江角石为130立米每秒,东江博罗站为31.4立米每秒。

珠江属少沙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249千克每立米,年平均含沙量8872万吨。据统计分析,每年约有20%的泥沙淤积于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其余80%的泥沙分由八大口门输出到南海。

珠江口门的潮汐属不规则的半日周潮。珠江口为弱潮河口,潮差较小,平均潮差为0.86~1.6米,最大潮差为2.29~3.36米。八大口门涨潮总量多年平均为3762亿立米,落潮多年平均值为7022亿立米,净减量为3260亿立米。

珠江流域是一个复合的流域,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等四个水系所组成。西、北两江在广东省三水市思贤窖、东江在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汇入珠江三角洲,经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及崖门等八大口门汇入南海。

主流西江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境内的马雄山,在广东省珠海市的磨刀门企人石入注南海,全长2214KM。西江由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及西江等河段所组成,主要支流有北盘江、柳江、郁江、桂江及贺江等。思贤窖以上河长2075KM,流域面积353120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面积的77.8%。

北江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大茅塬,思贤窖以上河长468KM,流域面积46710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面积的10.3%。主要支流有武水、滃江、连江、绥江等。

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桠髻,石龙以上河长520KM,流域面积27040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面积的5.96%。主要支流有新丰江、西枝江等。

珠江三角洲面积26820平方公里,河网密布,水道纵横。入注珠江三角洲的主要河流有流溪河、潭江、深圳河等十多条。

社会经济

珠江流域内有滇、黔、桂、粤、湘、赣等六省(区)及时港澳地区共63个地(州)、市。据1993年资料统计,珠江流域总人口8766万人(未计入香港、澳门),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91人。人口结构中农村人口约占69%,城市人口占31%。人口分布极不均匀,其中珠江三角洲约占22.6%。

流域内民族众多,共有50多个民族。主要民族有汉、壮、苗、布依、毛难等,其中以汉人为最多,其次是壮族。

珠江流域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据1993年统计,流域工农业总产值5365.5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4556.67亿元,农业总产值为808.89亿元。珠江流域所属地区贫富差距大,而欠发达地区所占面积达90%以上。

物产资源

珠江河川迳流丰沛,水力资源丰富,全流域可开发的水电装机容量约为2512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168亿度。其中西江的红水河落差集中,流量大,开发条件优越,素称水力资源的"富矿"。目前已开发利用的尚少,极待加快开发。

珠江流域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探明矿种计有58种,储量亿吨以上的有25种,主要有煤、锡、锰、钨、铝、磷等。另珠江口外南海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现正在进行勘探开发。

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流域内各河流水量充沛,河道稳定,具有良好的航运条件,现有通航河道1088条,通航总里程14156KM,约占全国通航里程的13%,年货运量仅次于长江而居第二位。

④ 广东水资源总量

水源布局
一、概况
深圳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240m3,约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 是一座严重缺水的城市。近十年来,通过不懈努力,初步建成了以境外东江引水为主、本地水库蓄水为补充的水源供应网络,基本保障了我市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截止2003年底,全市已形成的水资源可供能力为15.7亿m3,2003年我市实际耗用水资源量为14.25亿m3,水资源可供量略有余地。但是,同时应该看到,2003年我市的城市供水增长率为13.6%,创十年来最高,部分区域由于工程措施原因,仍然存在缺水的局面。根据我市水资源规划,2010年我市需水量为19.43亿m3,其中有15.93亿m3将依靠东深供水工程和东江水源工程以东江引入。如果我市城市供水量持续2003年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08年,我市将出现新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因此,无论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解决好水资源供应问题,是关系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二、我市水资源利用现状
1、本地水资源概况
我市现有水库196座,其中中型水库(库容1000万m3以上9座),小一型水库(库容100-1000万m3)65座,小二型水库(库容10-100万m3)121座。最大的水库为铁岗水库,有效库容仅为4900万m3。主要供水水库为中型水库,总库容为3.275亿m3。
我市地下水资源贫乏,全市地下水可开采总量为1.92亿m3,但不具备规模开采条件,可供量约为0.6亿m3/年。
全市现状本地水资源在97%保证率下可供量约为1.96亿m3。
2、境外调水工程
省水利厅批准我市可以从东江取水总量为15.93亿m3/年,现状已经形成了12.23亿m3/年的供水能力。其中,由粤港供水公司经营管理的东深供水工程可向我市供水量8.73亿m3/年,我市东江水源工程已建成的一期工程可供水量为3.5亿m3/年。目前正在筹建的二期工程供水规模为3.7亿m3/年。
2003年东江供水工程和东江水源工程共向我区供水总量为8.35 亿m3。
3、原水输配水系统
根据水源规划,围绕东深和东部二大水源工程建设供水支线,完成输配水体系,实行境外水源的分配,是保障供水的重要环节。目前已建成的有铁岗至石岩支线、石岩至松岗支线、坪地支线、横岗调蓄工程等。正在建议的有梅林支线、笔架山支线、龙茜供水工程、大鹏半岛支线、大工业城支线、獭湖支线、盐田支线和北线引水工程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4、城市自来水供水概况
至2003年底,全市共有26家供水企业,水厂58座,自来水生产能力为442.2万m3/日。2003年全市自来水供水总量为12.28亿m3 ,平均每日供水量336万m3,比2002年增长13.6%,其中特区内供水总量为5.23亿m3,增幅5.9%,宝安区供水总量为3.96亿m3,增幅15.5%,龙岗区供水总量3.09亿m3,增幅26.6%

⑤ 每年要消耗水资源多少吨

据统计地球表面的水储量大约有140亿亿立方米,但淡水资源只有3.5亿亿立方米,在这有限的淡水资源中,仅有0.34%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由于分布不平衡,生活浪费,全世界60%的地区供水不足,严重缺乏用水,情况严
峻。从总的水储量和循环量来看,地球上的水资源是丰富的,如能妥善保护与利用,可以供应200亿人的使用。但由于消耗量不断的增长和可利用水域的污染等原因,造成可利用水资源的短缺和危机
,到2000年,全世界的用水量将由1985年的3900亿立方米增长到6000亿立方米。届时人们将面临全球性的严重水荒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界水资源总量为2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7342立方米/人。1995年,全世界水资源利用量38000亿立方米,消耗量21000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25000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7500亿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量3500亿立方米;各种损失量2000亿立方米。

⑥ 全国最养人的九大城市 国内最养人的九大城市有哪些

TOP1青岛
青岛 被誉为“琴岛”和“岛城”,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四季分明。
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山东省近300处优秀历史建筑中,青岛占131处。

中国最养人的9个城市TOP2海口
海口 地处热带滨海,热带资源呈现多样性,富于海滨自然特色风光景观。
全年日照时间长,辐射能量大,年平均气温24.2℃。阳光、沙滩、海岸,光想想就心驰神往了!

中国最养人的9个城市TOP3苏州
苏州古称姑苏,中国华东地区特大城市之一,素有"人间天堂"、"东方威尼斯"、"东方水城"的美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水乡的确就是养人。

中国最养人的9个城市TOP4大连
大连 网民们认为令人最快乐的城市之一,大连地区淡水资源总量为每年37.8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34.2为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8.84亿立方米,两者重复水资源量5.8亿立方米。
大连市位于北半球的暖温带地区,具有海洋性特点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

中国最养人的9个城市TOP5厦门
厦门属温带亚热带气候,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
厦门全年盛产海鲜,种类繁多,有龙虾、鲍鱼、螃蟹、螺、贝类等。以厦门菜为代表之一的闽菜位列中国八大菜系,兼带台湾、潮汕风味。可谓是养人的"吃货天堂"。

中国最养人的9个城市TOP6昆明
昆明 着名的"春城",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昆明三面环山,南濒滇池,湖光山色,天然成趣。
由于地处低纬高原而形成"四季如春"的 气候,特别是有高原湖泊滇池在调节着温湿度,使这里空气清新、天高云淡、阳光明媚、鲜花常开。

中国最养人的9个城市TOP7扬州
扬州是一座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古城,地处富庶的长江下游地区,京杭运河穿城而过,自古就是人杰地灵之地。扬州人极其讲究吃喝之道,名列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正是扬州千百年来饮食文化的精髓。
2006年,扬州成为第7个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中国城市,全市共有6处天然氧吧,空气质量十分宜人。

中国最养人的9个城市TOP8成都
成都 出了名的"慢生活城市"。
有着大城市的一切元素,同时也拥有小村落的恬静。

中国最养人的9个城市TOP9珠海
珠海珠海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为22.4摄氏度这座安静、美丽的城市非常舒服,走在情侣路上,会看到珠海市的象征――珠海渔女的石刻雕像。
珠海生态环境优美,山水相间,陆岛相望,气候宜人,是全国唯一以整体城市景观入选"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的城市。人居环境一流。
人民日报社旗下的《民生周刊》公布了"中国最养人的9个城市",海口、成都、大连等城市悉数上榜。 “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美食遍地”是中国最养人的城市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养人”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指某样事物对人有较大的好处,落实到城市上来看,应该是适宜居住,能够让人获得舒适休闲的生活状态,对人的身心健康起到促进作用

⑦ 关于珠江的资料

珠江概述珠江(the Pearl River)是中国南方(主要在广东省)最大河系,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松花江、辽河并称中国七大江河。
旧称粤江,是中国境内第三长河流,按年流量为中国第二大河流。全长2400公里。原指广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后来逐渐成为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河的总称。
夜珠江——于广州人民桥其干流西江发源于云南省东北部曲靖市沾益县的马雄山,干流流经云南、贵州、广西(自治区)、广东四省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广东三水与北江汇合,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8个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东江水系几乎全部在广东境内。
珠江中国南方大河。旧称粤江。原指广州到虎门一段入海水道,现为西江、北江、东江三江的总称。流域跨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六省区,面积45.2万多平方公里(包括流经越南的1万多平方公里)。水系支流众多,水道纵横交错。西江是水系主流,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马雄山。干流上、中游各段分别称南盘江、红水河、黔江和浔江,在梧州以下称西江。干流全长2,129公里,流域面积35.5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北盘江、柳江、郁江和桂江。总落差2,130公尺。北盘江上的黄果树大瀑布水头高达70公尺。北江的正源是浈水,源于江西省信丰县。在韶关附近与武水相会称北江。韶关以上水流湍急,韶关以下河道顺直,沿途有滃江、连江汇入,在穿越育仔峡、飞来峡后进入平原,河宽水浅,至思贤窖流入珠江三角洲。干流长582公里。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大竹岭。上源称寻乌水,西南流入广东省。上游河窄水浅,两岸为山地,干流长523公里。
东、西、北三江各在入海处冲积成一个小型三角洲,连缀而成珠江三角洲,面积1.13万平方公里。目前各小三角洲的前缘仍以每年约100公尺左右的速度向海中发展。三角洲上河网密布,大小河道百馀条,互相沟通,交织成网,最后分别经由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八个口门流入南海。珠江水资源丰富,仅次于长江,航运也很发达。广州黄埔港以下可通万吨海轮,千吨轮船溯西江可到梧州,小轮船可上达柳州、南宁。可通行轮船、驳船的航道近5,000公里,航运价值仅次于长江而居全国第二位。桂江上源漓江,通过灵渠可通长江流域的湘江。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粮食、蔗糖、桑蚕和淡水鱼重要产地之一。
珠江横贯中国南部的滇、黔、桂、粤、湘、赣六省(自治区)和越南的北部,全长2214km,流域总面积453690km2,其中442100km2在中国境内,11590km2在越南境内。
珠江流域北靠五岭,南临南海,西部为云贵高原,中部丘陵、盆地相间,东南部为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流域土地资源共66300万亩,其中耕地7200万亩,林地18900万亩,耕地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流域人均拥有土地仅有9.31亩,约为全国人均拥有土地的五分之三。
珠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横贯流域的中部,气候温和多雨,多年平均温度在14~22℃,多年平均降雨量1200~2200mm,降雨量分布明显呈由东向西逐步减少,降雨年内分配不均,地区分布差异和年际变化大。
珠江多年平均河川迳流总量为3360亿立米,其中西江2380亿立米,北江394亿立米,东江238亿立米,三角洲348亿立米。迳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4~9月约占年迳流总量的80%,6、7、8三个月则占年迳流量的50%以上。珠江水资源丰富,全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为4700立米,相当于全国人均的1.7倍,但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匀,致使流域洪、涝、旱、咸等自然灾害频繁。
珠江流域洪水特征是峰高、量大、历时长。造成流域洪水的主要天气系统主要是峰面或静止峰、西南槽,其次是热带低压和台风,每年的暴雨洪水多出现在6、7、8月。
珠江流域枯水期一般为10月至下年3月,枯水迳流多年平均值为803亿立米,仅占全流域年径流量的24%左右。西江梧州站枯水期出现的最小流量为720立米每秒,北江角石为130立米每秒,东江博罗站为31.4立米每秒。
珠江属少沙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249千克每立米,年平均含沙量8872万吨。据统计分析,每年约有20%的泥沙淤积于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其余80%的泥沙分由八大口门输出到南海。
珠江口门的潮汐属不规则的半日周潮。珠江口为弱潮河口,潮差较小,平均潮差为0.86~1.6米,最大潮差为2.29~3.36米。八大口门涨潮总量多年平均为3762亿立米,落潮多年平均值为7022亿立米,净减量为3260亿立米。 [编辑本段]水系组成珠江水系支流众多,流域面积1万km2的支流有6条,即北盘江、柳江、郁江、桂江、贺江和连江。
2.1 西江水系
西江是珠江的干流,以南盘江为河源,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乌蒙山余脉的马雄山东麓,自西向东蜿蜒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在广东省珠海市磨刀门企人石人南海,全长2214km,平均坡降0.58‰,集水面积353120km2,其中341530km2在中国境内。西江平均年径流量为2300亿m3。西江干流由源头至北盘江汇口称南盘江;南盘江与北盘江汇口至柳江汇口称红水河;柳江汇口至郁江汇口称黔江:郁江汇口至桂江汇口称浔江;桂江汇口至三角洲河网区称西江。南盘江与红水河段为上游,黔江段和浔江段为中游,西江段及其以下为下游。西江干流的一级支流中,集水面积1万km2以上的有北盘江、柳江、郁江、桂江、贺江。
南盘江从源头至贵州望漠县蔗香双江口,长914km,流域面积56880km2,河道平均坡降1.74‰。集水面积1000km0以上的一级支流有8条,即海口河、巴江(巴盘江)、华溪河(曲江、九甸江)、泸江、甸溪河、清水江、黄泥河、马别河(又名清水河,上游为褚场河),其中黄泥河是汇人南盘江的最大支流,发源于云南富源县梁口子,河长278km,集水面积8264km2,天然落差1328m;其次是清水江,发源于云南丘北县老阴山,河长181km,集水面积5376km2。
红水河始于双江口,止于广西象州县石龙三江口,长659km,区间集水面积54870km2,河段平均坡降0.366‰。集水面积1000km2以上的一级支流有11条,即北盘江、涟江(檬江)、牛河(白龙河)、布柳河、清水河(南丹河)、赐福河、良岐河、平治河、刁江、清水河、北之江。最大支流北盘江,发源于云南曲靖市马雄山西北麓,集水面积26590km2,河长444km,平均坡降2.8‰;其次是涟江,发源于贵阳市掌克村,集水面积8607km2,河长241km;再次为牛河,发源于贵州独山县戛加山,集水面积5843km2,河长235km。
珠江黔江始于三江口,终于郁江在桂平县汇合处,全长122km,区间集水面积2210km2,河道平均坡降0.0625‰。集水面积1000km2以上的一级支流有1条,即柳江。柳江发源于贵州独山县南部九十九滩,全长755km,集水面积58270km2。
浔江始于郁江口,终于桂江在梧州市的汇口处,长172km,区间集水面积20570km2,河道平均坡降0.0968‰。集水面积1000km2以上的一级支流有4条,即郁江、白沙河(白沙江)、蒙江、北流河。郁江发源于云南省广南县九龙山,集水面积89870km2(其中中国境内为78280km2),河长1145km,河道平均坡降0.33‰,是西江最大的一级支流。白沙河(白沙江)发源于桂平县沙坡乡天顶岭,河长102km,集水面积1155km2。蒙江发源于金秀县三山村,河长189km,集水面积3895km2。北流河发源于北流县三山顶,全长259km,集水面积9359km2。
西江干流西江段,始于桂江口,终于广东三水县思贤滘,河段长208km,区间集水面积43860km2,河道平均坡降为0.086‰。集水面积1000km2以上的支流有桂江、贺江、罗定江和新兴江。桂江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猫儿山北老山界南侧,全长438km,集水面积18790km2,河道平均坡降0.43‰。贺江发源于广西富川县的蛮子岭,全长338km,集水面积11590km2,平均坡降0.58‰。罗定江发源于广东信宜县鸡笼山,河长201km,集水面积4493km2。新兴江发源于广东恩平县大露山,河长145km,流域面积2355km2。
珠江干流西江上游南盘江流域内分布着许多高原湖泊,主要有抚仙湖、星云湖、阳宗海、杞麓湖、异龙湖、大屯海、长桥海。这些湖泊总面积为388km2,控制集水面积2742km2,多年平均来水量6.17亿m3,总容积197亿m3。
2.2 北江水系
北江是珠江流域第二大水系,其主源称浈水,源于江西省信丰县西溪湾,干流全长468公里,流域面积46710km2,占珠江流域面积的10.3%。其流域面积的92%在广东省境内,其余在江西、湖南省境内。北江其主源称浈水,源于江西省信丰县西溪湾,干流全长468公里,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碣大螃山西溪湾,流经广东的南雄、始兴、曲江、韶关、英德、清远等县市,在三水县思贤滘与西江相汇,部分水流向西汇人西江,另一部分水流向东人珠江三角洲。
北江总落差约310米,平均坡降0.26‰。从源头至韶关市沙洲尾为上游,从沙洲尾至清远飞来峡为中游,飞来峡至三水县思贤洛北为下游。北江水系的主要支流有:武江、浦江、连江、绥江等。
武江发源于湖南武县三峰岭,全长为260km,集水面积为7097km2,平均坡降0.91‰。浦江发源于广东浴源县肚东,河长173km,集水面积4847km2,河道平均坡降1.24%,自源头向西南流经浴源县城,至英德县狮子口与小北江汇合。连江是北江最大支流,发源于广东连县星子圩磨面石,全长275km,集水面积10061km2,河道平均坡降0.77%。。绥江发源于广东集县擒鸦岭,全长226km,集水面积7184km2,河道平均坡降0.25‰。
2.3 东江水系
东江是珠江流域第三大水系,发源于江西寻乌县桠髻钵,全长520km,集水面积27040km2,总落差约440米,河道平均坡降0.39‰。源头称寻乌江与定南水汇合后称为东江,源头至龙川县合河坝为东江上游,从合河坝至博罗县观音阁,是东江中游;观音阁以下为东江下游。东江干流流经广东龙川、河源、紫金、惠阳、博罗、东莞等县市,在东莞石龙镇流入珠江三角洲。
东江水系主要的支流有:贝岭水(亦称安远水)、新丰江、西枝江等。
贝岭水发源于江西省安远县大岌岽,流经江西省安远、定南、广东省龙川等县,至龙川合河坝流入东江干流,全长140km,集水面积2364km2。新丰江发源于广东新丰县玉田点兵(七星岭),于河源市源城区流人东江干流,全长163km,集水面积5813km2,平均坡降1.29‰。西枝江发源于惠东县竹坳,于惠州市惠城区汇人东江干流,全长190km,集水面积4103km2,平均坡降0.6‰。
2.4 珠江三角洲水系
珠江三角洲水系包括西江、北江思贤 以下和东江石龙以下河网水系和入注珠江三角洲河流,集水面积26820km2,占全流域面积的5.91%。河网区水道总长1600km。
珠江三角洲河网水系把西江、北江、东江的下游纳于一体,但其主流泄出后又各成体系。西江从三水县思贤西口至珠海市企人石河段,分别称西江干流水道、西海水道、磨刀石水道,最后经磨刀门人海。北江自思贤北口起,各河段分别称北江干流水道、顺德水道、沙湾水道,最后经狮子洋出虎门入伶仃洋。东江在珠江三角洲内的河口段是石龙以下的东江北干流,在增城市的禺东联围人狮子洋。
从西向东流的珠江三角洲的河流有潭江(锦水)、 高明河、沙坪水(西劳河)等;从北向南流的三角洲河流有流溪河、增江、沙河、西福河、雅瑶水、南岗河等;从东向西流的三角洲河流有寒溪水等。此外,还有直接流人伶仃洋的茅洲河和深圳河。
潭江发源于广东思平县乌丰顶,至新会区银洲湖出崖门人海,河长248km,集水面积5068km2,平均坡降0.45‰。高明河发源于广东高明县托盘顶,最后在高明县海口碑流入西江干流水道,全长86km,集水面积1010km2,平均坡降0.45‰。流溪河发源于广东从县桂峰顶,在白鹅潭进入珠扛,河长174km,集水面积3917km2,河道平均坡降0.8‰。沙河发源于博罗县螃峰顶,在东莞石龙流入东江北干流,河长89km,集水面积1235km2,河道平均坡降0.64%。增河发源于龙门县七星岭,在新加埔流人东江北干流,全长203km,集水面积3114km2,河道平均坡降0.74‰。
2.5 出海口门
珠江水系各河径流汇集于三角洲后.通过8条水遭注入南海,各水道之出口称之为“门”。珠江出口门共有8个,称之为八大口门。东边注入伶仃洋(又称珠江口)的口门有4个,从东向西为虎门、蕉门、洪奇门(沥)和横门;西边注入的有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
虎门位于东莞市沙角,通过虎门注入伶仃洋的径流包括东江的全部径流,西、北江的部分径流以及珠江三角洲本身的部分径流。虎门是个强潮汐作用的口门,潮汐吞吐量居八大口门之首,最大涨潮差2.59m,最大落潮差3.12m。虎门的年径流量为603亿m2,占珠江人海总径流量的18.5%,年输沙量658万t,占珠江人晦总输沙量的9.3%。
蕉门位于番禺县广兴围、虎门江以西约8km处,是蕉门水道的出口。蕉门的年径流量为565亿m3,占珠江人晦总径流量的17.3%,年输沙量1289万t,占珠江出诲输沙量的18.1%。最大涨潮差2.72m,最大落潮差2.81m。
洪奇门(沥)位于番禺县沥口,是洪奇水道的出海口门。洪奇门(沥)的年径流量为209亿m3,占珠江人海总径流量的6.4%,年输沙量517万t,占珠江总人海总输沙量的7.3%,最大涨潮差2.79m,最大落潮差2.57m。
横门位于中山市横门山,距洪奇门4km,是横门水道的出海口。横门口的年径流量为365亿m3,占珠江人海总径流量的11.2%,年输沙量925万t,占珠江总人海输沙量的13%。
磨刀门位于珠海市洪湾企人石,是西江径流的主要出海口门。磨刀门的年径流量923亿m3,占珠江人海总径流量的28.3%,年输沙量2314万t,占珠江入海总输沙量的33%。磨刀门最大涨潮差1.9m,最大落潮差2.29m。
鸡啼门位于斗门县大霖,邻接磨刀门内海区的西侧,是鸡啼门水道的出海口。鸡啼门的年径流量为197亿m3,占珠扛人海总径流量的6.1%,年输沙量496万t,占珠江出海总输沙量的7%。最大涨潮差2.44m,最大落潮差2.71m。鸡啼门是1959年泥湾门堵晦工程完成以后形成的出海口门,此前,位于鸡啼门上游16km处的泥湾门才是珠江八大出诲口门之一。
虎跳门位于斗门县蠕蛛仔,是虎跳门水道的出海口门。虎跳门的年径流量202亿m3,占珠扛人海总径流量的6.2%,年输沙量为509万t,占珠扛人海总输沙量的7.2%,最大涨潮差2.51m,最大落潮差2.66m。
崖门位于新会县崖南,是银洲湖的人海口门,它与虎跳门均位于黄茅海湾的头部。崖门是珠江八大口门中最西边的一个口门,潭江流域的径流主要通过银洲湖从崖门出海。崖门年径流量196亿m3,占珠江总人海径流量的6%,年输沙量363万t,占珠江人海总输沙量的5.1%,最大涨潮差2.73m,最大落潮差2.95m。它的长度及流域面积居全国第二位。 [编辑本段]流域自然特征3.1 地貌
珠江位于东经102°14′~115°53′、北纬21°3l′~26° 49′之间。流域周缘为山地环绕,北有南岭和苗岭、西北有乌蒙山、西有梁王山等与长江流域分界;西南以哀牢山余脉与红河流域分界;南以十万大山、六万大山、云开大山、云雾山脉与桂粤诸河分界;东以武夷山脉、莲花山脉与韩江流域分界。珠江流域周边山地以中山为主,个别峰高2000m,最高为乌蒙山,海拔2866m。
流域地势大体上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前者造成西江及其最大支流郁扛大体呈西一东流向,后者造成东、北两江干流以及西江的南盘江、北盘江和一级支流柳江、桂江、贺江等皆白北向南分别流注于珠江三角洲和西扛干流。
珠江流域主要由3个宏观地貌单元构成,即云贵高原、广西盆地和珠江三角洲平原。三大地貌单元间均有山地、丘陵过渡或分隔,其中广西盆地是流域主体。
珠江流域地貌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种基本类型。山地占流域面积60%以上,以l000~1500m的中山为主,大部分山脉呈北东一北东东走向。丘陵一般分布于山前地带,或盆地周边和河谷两侧,占流域总面积的20%以上,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东南部。珠扛流域平原面积较小,有海拔较高的中上游山间盆地小块高平原、河谷平原和诲拔较低的三角洲冲积平原。
珠江流域地层岩性多样,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均有分布。沉积岩从前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其中以泥盆、石炭、二叠、三叠等系最为发育。岩浆岩集中分布于广西东部和广东境内,出露面积占流域面积的22%,其中以花岗岩占绝大多数。
3.2 气候、水文
珠江流域为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4~22℃之间。年际变化不大,但地区差异大。最高气温42℃,最低-9.8℃。多年相对湿度在7l%~82%之间。年平均风速0.7~2.7m/s,最大风速30m/s。多年平均日照时1282~2243h,其中南盘江陆良为2243h,红水河的天峨为1282h。年内日照分配最多的是7、8月份,每月180h左右;最少为2、3月,每月l00h左右。流域内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470mm。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一般山地降水多,平原河谷降水少。流域内增江上游龙川县上坪站降水量最大,平均年降水量2574mm;滇东南的蒙自县雨过铺站年平均降水量最小,为720mm。
珠江流域河川水资源总量为3360亿m3,其中人海径流总量3260亿m3。西江(思贤滘西口以上)年径流量2300亿m3,约占全流域年径流量的68.5%;北江(思贤滘北口以上)年径流量为510亿m3,占全流域年径流量的15.2%;东江年径流量257亿m3,占全流域径流量的7.6%;三角洲诸河年径流量为293亿m3,占全流域径流量的8.7%。天然径流量的变化主要受气候和下垫面的影响,年径流深的地区分布与年降水量大的地区分布基本一致。径流的年内变化受降水支配,汛期降水量集中,径流量占全年的75%~85%。
流域各地水面蒸发量的大小与气温、湿度、风速等因素有关。流域的多年平均蒸发量为900~1600mm,北部蒸发低,东南部蒸发高。流域的实测最大蒸发量为云南蒙自县雨过铺站1635.5mm,实测最小为广西乐业站808.9mm。
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中含沙量最小的河流,全河多年平均含沙量0.27kg/m3,虽然含沙量较小,但由于年径流量大,全流域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仍达8872万t。 含沙量的年内变化比较大,汛期4~9月含沙量为0.14~0.53kg/m3,非汛期含沙量为0.02~0.07k8/m3。各水系及河段的含沙量不同,西江水系上游段地面坡度大,植被较差,是全流域含沙量最大的河段,北盘江上游大渡口站多年平均含沙量达2.61k8/m3,多年平均输沙量1040万t,西江水系中游段一级支流多年含沙量在0.067~0.34kg/m3。西江干流红水河天峨站的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91kg/m3。北江和东江的含沙量比西江小,北江石角站和东江博罗站的多年平均含沙量均为0.13kg/m3。含沙量最小的站是广西清水河的邹圩站,多年平均为0.067kg/m3。
历史上造成珠江流域较大水灾的洪水出现于1535、1833、1881、1902、1914、1915、1924、1931、1947、1949年及1968、1982年。云南省自元代起有大水灾35次,小水灾210次,平均16年一次大水灾,2~3年一次小水灾;贵州省自明代起有大水灾17次,小水灾66次,平均27年一次大灾,7年一次小灾;广西自汉代起有大水灾16次,小水灾290次,自元代起每40年一次大水灾,2年一次小水灾;广东省自宋代起有大水灾33次,小水灾402次,平均30年一次大灾,2~3年一次小灾。
全流域性大洪水以1833年及1915年洪水最严重。1833年云南宣威县和富源县受灾,贵州省8个县受灾,灾民死者无数。广西苍梧、桂平、平南、来宾等县淹没房舍禾田无数,广东省广州、新会、顺德、香山、南海、番禺、英德、连县、清远、高要、四会、德广、封川、东莞、龙门、博罗、惠阳及和平等县受灾,损失惨重。1915年洪水是中国南部地区一次特大历史洪水,包括西江、北江、东江水系及粤西沿海诸河、韩江上游、湘江、赣江上游、闽江的一些支流,面积达50万km2。西江梧州站水位达27.07m,洪峰流量54500m3/s。这场洪水,珠江下游及三角洲地区27个县(市)受灾,面积达43.2万hm2,灾民382万人,死伤10余万人。

⑧ 水资源总量

1、地球上的水很多很多,据估计水的总体积约为13.8亿立方公里。

2、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

3、2003年末全省常住人口7954.22万人。 全年河流入海的水量达4400亿立方米,其中珠江的径流量高达336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径流总量的13%。

4、1200多万人,总库容4000多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500立方米

老大,好不容易打出来的,反正不选你那30分也没有了,不如给我把

⑨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较为丰富,但部分城市仍出现缺水现象,原因除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多外,还有什么

连日来,特大咸潮侵袭珠江三角洲地区。2005年12月28日,位于西江下游的珠海市磨刀门水道的大涌口水闸,每升水含氯度高达7000毫克,超标27倍;12月30日,每升水含氯度高达7520毫克,创历史之最。珠海、东莞等城市的几个水厂相继停产,陷入了“守着珠江无水喝”的尴尬局面。

所谓咸潮,是指由于上游江河来水量少、水位降低,而导致的海水上涌倒灌。近年来,珠三角咸潮呈加剧之势。2003年年底发生的咸潮在当时被称为20年来最大的一次咸潮;2004年底持续旱情引发的咸潮,再次“破纪录”,成为42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咸潮;2005年的咸潮也是来势汹汹,自9月18日以来就开始袭击西江下游中山、珠海等市,浓度不断增大而且始终不退,一直持续到新一年。

广东素有水资源大省之称,珠江三角洲地区河流更是星罗棋布,全省年平均降雨量1774毫米,为全国平均值的2.74倍,地表水资源为全国平均值的3.5倍。广东怎么也会面临干旱威胁,连年喊“渴”呢?

“珠江三角洲的缺水问题,已不是单纯的降雨量多少的问题。自然原因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经济快速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不协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导致水资源紧张。”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主任岳中明这样认为。

据分析,由于近年来珠江流域生态受到人为破坏,沿岸大量的非法采沙致使河床下降,以及工业开发用水量加大,咸潮从过去的难得一见演变成现在的频频来袭。而水资源日益紧缺,用水量不断加大,水污染严重,这些威胁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的因素,更加剧了广东的缺水危机。

数据表明,2004年,广东年总用水量达464.8亿立方米,用水量居全国第三;人均综合用水量560立方米,远高于全国427立方米的平均水平;河源、梅州、韶关等欠发达地区,每万元GDP取水量在1000立方米以上,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此外,水污染也带来了水质性缺水,2004年珠江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182亿多吨,超过珠江河口的自净能力。

忧水——农业常年缺水300多亿立方米,缺水影响工业产值2000亿元

珠三角水资源紧张的现象只是一个缩影。事实上,不只是在广东,全国的水资源现状都不容乐观。

水利部最新发布的《200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2004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4130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12.9%;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余座供水不足,其中比较严重缺水的有110座。

农业用水告急——我国平均每年受旱面积3300多万公顷,因旱灾粮食减产约5%;经济社会发展大量挤占农业灌溉水源,使农业缺水的压力进一步增大;正常年份全国农业缺水约300亿立方米。

工业用水紧张——正常年份我国工业年缺水至少60亿立方米,影响工业产值2000亿元。

一方面是干旱缺水严重,另一方面则是浪费水的现象仍比较普遍。统计显示,我国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4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70%至80%的水平,全国平均每亩实际灌水量达到450至500立方米,超过了实际需水量的1倍左右,有的地区高达2倍以上;我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至10倍;万元GDP用水量差别较大,东、中、西部分别为221、392、645立方米,其中新疆、宁夏、西藏等3个自治区,大于1000立方米。

而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保护不力,还造成了河道断流、湿地萎缩、草地退化、地下水超采及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目前,全国湖泊面积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15%,全国可利用草原中有90%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地下水超采区面积已扩展到19万平方公里。

节水——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抓紧建设节水型社会

过去,喊“缺水”的主要是中西部水资源贫乏的省份,现在几乎是所有的地方都产生水危机。对此,水利部部长汪恕诚指出,水生态和水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今后不论是丰水地区还是缺水地区,都要抓紧建设节水型社会。

据了解,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基本实现全国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173立方米降低到120立方米以下;到2020年,初步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节水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零增长。

汪恕诚认为,建设节水型社会,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以水权制度和水市场建设为重点,创新用水管理制度。其中,明确初始水权是关键。比如黄河580亿立方米水资源中,有多少用于生态、每个省能分配多少水量,都需要合理分配、统一调控。然后,各地科学分析当地水资源承载力,制定水资源控制指标。当地能够发展多少工业,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耗水量是多少,如炼1吨钢的用水定额是多少、种1亩小麦的定额是多少,都要仔细算账。节约的水量,可以有偿转让,超额用水,就要付出成倍的费用。这样,节水型社会就有了量化指标,水资源的使用就会自动流向高效率、高效益的地方。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已开始起步并初见成效。不仅缺水地区在想方设法节水,过去不发愁用水的省份也行动起来。深受咸潮之苦的广东省已提出,到2010年全省每万元GDP的取水量由目前的290吨下降到200吨,并明确要通过节水来实现这一目标。天津则在积极推进由行政调控节水向市场配置节水转变,规定超定额用水要累进加价,最高的是原来标准水价的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