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海岛奇兵获得资源岛有什么用
海岛奇兵的资源岛是会源源不断地产出资源的,并且会用小船运送到您的主基地。资源岛的生产能力、防御能力随被攻陷次数的增多而增强。资源岛分为产出木材、石材和钢铁三种。
如有用请采纳。
⑵ 海洋空间资源有哪些 海岸、海岛、海面、海洋水层空间资源和()
海洋化学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
海底矿产资源
海洋能源资源总称海洋空间资源。
⑶ 海岛有什么资源
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物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港湾资源、动力资源、旅游资源等
⑷ 珠海有哪些岛屿
1、万山岛位于广东省珠海市万山区,面积约8.1平方公里,海拔443.13米。万山渔港周围的海域是全国着名的万山渔港,有经济价值的鱼类200多种,鱼汛以池鱼为主。这里创造了全国单网起鱼1200担(120000斤)的最高纪录。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万山岛,网络-东澳岛,网络-外伶仃岛,网络-庙湾岛,网络-桂山岛
⑸ 我国海岸线漫长,拥有广大海域有什么好处
海洋是资源的宝库,海域作为海洋的组成部分,同样也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类:
1.生物资源。包括海洋动物和植物资源。物种繁多、储量丰富且可再生的海洋动植物资源,不仅可以弥补陆生食物资源的不足、丰富人类食物的种类和营养结构,还能提炼、制作出多种药物,并提供多种重要的工业原料。
2.非生物资源。主要包括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水资源等。许多区域的海底,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油气资源和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在陆地资源日渐匮乏的情况下,这些海底资源的发掘与开采,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海水中,含有盐、卤元素和多种金属元素,可称得上是“液体矿床”,并且,随着陆地淡水资源供给的不足和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海水对人类生存的意义日益重大。因此,可以说海水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海域空间资源。主要包括:(1)海岸与海岛空间资源,可用来发展工业、农业、城建和旅游等;(2)海面空间资源,不仅可以用来开辟国内、国际航道,而且也是建设海上人工岛、海上机场等设施的良好场所;(3)海域水体空间资源,广阔的水体空间不仅是从事渔业生产的必要场所,而且也是军用和民用水下交通工具的运行空间;(4)海底空间资源,可用来进行海底电缆和输油管道等的铺设、海底隧道的开凿,还可作为海底仓储、海底倾废的场所等。[4]
4.海洋可再生性能源。广阔的海洋及近海海域中蕴藏有丰富的海洋可再生性能量资源,如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以及海洋风能、温差能等,资源量十分巨大,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这类能源如能有效地予以控制和利用,将会极大地造福于人类。
(二)我国的海域资源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岸线长度、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面积均列世界前10位。我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其中有完全主权的内水和领海37万多平方公里,大陆岸线长18000多公里,岛屿岸线长14000余公里,沿海滩涂面积有2万多平方公里,15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有12万多平方公里。[5]不唯如此,我国广大的海域,自然条件亦十分优越,非常适于开发利用,海洋经济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在我国辽阔的海域中,不仅存在着巨大的空间资源与可再生性能源,而且其它有形资源的蕴藏量和储量也相当丰富。例如,我国近海海洋生物物种繁多,动物有1.25万余种,植物达2万余种(其中藻类1820种),平均生物产量每平方公里3020吨。[6]我国管辖海域内有油气开发前景的海域面积有100多万平方公里,已圈定的大中型新生代沉积盆地有16个,据国内外有关部门资料估计,其中蕴藏的石油资源量150~200亿吨,占全国石油总资源量674~787亿吨的18.3%~22.5%;天然气资源量有6万多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26万亿~33万亿立方米的19%~24%。[7]我国浅海砂矿资源也比较丰富,已探明有钛铁矿、砂金矿、铬铁矿、石英砂、建筑砂等60多个矿种,12个成矿带,已掌握的地质储量有16亿多吨。[8]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富饶的海域资源将会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也将会与日俱增。
⑹ 海里面都有什么
自然界的大海
1、简介
大海(seas and oceans; the ocean; the sea )即海洋。其实海与洋还是有些差别的。 海和洋的区分:
广阔的海洋,从蔚蓝到碧绿,美丽而又壮观。海洋,海洋。人们总是这样说,但好多人却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们彼此之间是不相同的。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关系呢?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体。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大洋离陆地遥远,不受陆地的影响。它的水分和盐度的变化不大。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大洋的水色蔚蓝,透明度很大,水中的杂质很少。世界共有4个,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海,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海临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都受陆地影响,有明显的变化。夏季,海水变暖,冬季水温降低;有的海域,海水还要结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节,海水会变淡。由于受陆地影响,河流夹带着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浊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海没有自己独立的潮汐与海流。海可以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地中海。边缘海既是海洋的边缘,又是临近大陆前沿;这类海与大洋联系广泛,一般由一群海岛把它与大洋分开。我国的东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边缘海。内陆海,即位于大陆内部的海,如欧洲的波罗的海等。地中海是几个大陆之间的海,水深一般比内陆海深些。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个。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
2、海洋的形成
海洋是怎样形成的?海水是从哪里来的?
对这个问题目前科学还不能作出最后的答案,这是因为,它们与另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同样未彻底解决的太阳系起源问题相联系着。
现在的研究证明,大约在50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分离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团块。它们一边绕太阳旋转,一边自转。在运动过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团块彼此结合,由小变大,逐渐成为原始的地球。星云团块碰撞过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剧收缩,加之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使原始地球不断受到加热增温;当内部温度达到足够高时,地内的物质包括铁、镍等开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并趋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轻者上浮,形成地壳和地幔。在高温下,内部的水分汽化与气体一起冲出来,飞升入空中。但是由于地心的引力,它们不会跑掉,只在地球周围,成为气水合一的圈层。
位于地表的一层地壳,在冷却凝结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地球内部剧烈运动的冲击和挤压,因而变得褶皱不平,有时还会被挤破,形成地震与火山爆发,喷出岩浆与热气。开始,这种情况发生频繁,后来渐渐变少,慢慢稳定下来。这种轻重物质分化,产生大动荡、大改组的过程,大概是在45亿年前完成了。
地壳经过冷却定形之后,地球就像个久放而风干了的苹果,表面皱纹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种地形一应俱全了。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天空中水气与大气共存于一体;浓云密布。天昏地暗,随着地壳逐渐冷却,大气的温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气以尘埃与火山灰为凝结核,变成水滴,越积越多。由于冷却不均,空气对流剧烈,形成雷电狂风,暴雨浊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过千川万壑,汇集成巨大的水体,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带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断蒸发,反复地形云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陆地和海底岩石中的盐分溶解,不断地汇集于海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积累融合,才变成了大体匀的咸水。同时,由于大气中当时没有氧气,也没有臭氧层,紫外线可以直达地面,靠海水的保护,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诞生。大约在38亿年前,即在海洋里产生了有机物,先有低等的单细胞生物。在6亿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慢慢积累的结果,形成了臭氧层。此时,生物才开始登上陆地。
总之,经过水量和盐分的逐渐增加,及地质历史上的沧桑巨变,原始海洋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海洋。
3、海洋—21世纪的药库
主题词或关键词: 海洋科学
据有关医学专家预测,人类将在21世纪制服癌症。那么,人类靠的是何种灵丹妙药?近年来,科学家们研究后发现,海洋将成为21世纪的药库。
海参是一种含有高蛋白的名贵海味。然而,你可能没有想到,有几种海参会从肛门释放出一种毒素,这种毒素具有抑制肿瘤的作用。
牡蛎——这种小小的贝类,十分鲜美可口,不过,它更大的价值却是由于含有一种抗生素。这种抗生素具有抗肿瘤作用。
目前,一些制药业的研究人员正在进行从海藻和微小海洋生物提取有毒化合物的实验,以作为医治某些疾病的有效手段。初步实验表明,从某种海绵状生物中提取的有毒物质,有抑制癌细胞发展的作用。从灌肠鱼体内提取的某种物质有助于治疗糖尿病,美国一位海洋问题专家形象地说:“海洋生物犹如一个可提供有关健康问题解决办法的咨询中心。”
在考虑从海洋中采药的时候,医学专家们十分重视对珊瑚的开发和利用。实验表明,从珊瑚礁中提取的有毒物质,和某种海绵状生物中提取的毒物一样,也具有抑制癌细胞发展的作用;而从珊瑚礁中提取的其他物质对关节炎和气喘病可起到减轻炎症作用。有一种产于夏威夷的珊瑚,它含有剧毒,可用于制成治疗白血病、高血压及某些癌症的特效药。中国南海一种软珊瑚的提纯物,具有降血压、抗心率失常及解痉等作用。
鲨鱼是一种古老的海洋性鱼类,在全世界分布较广,共有250多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上许多科学家对鲨鱼身体各部分的药理、化学、生物化学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悉心的研究,特别是对鲨鱼体内抗肿瘤活性物质的研究更加引人注目。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生物学家对鲨鱼进行了几十年的调查研究后,发现鲨鱼几乎不患任何病变,更极少得癌症,似乎对癌症有天然的免疫力。有些科学家将一些病原菌和癌细胞接种于鲨鱼体内,也不能使它们致病。看来,在鲨鱼体内有某种特殊的防护性化学物质。
中国的有关专家对鲨鱼的研究,几乎与国际上同步。1985年,上海水产学院和上海肿瘤研究所的专家们,首次发现鲨鱼血清在体外对人类红血球性白血病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这一科研成果为人类从海洋生物资源中寻找抗肿瘤药物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5、海洋——矿物资源的聚宝盆
主题词或关键词: 海洋科学
海洋是矿物资源的聚宝盆。经过20世纪70年代“国际10年海洋勘探阶段”,人类进一步加深了对海洋矿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和储量的认识。
(1)、油气田
人类经济、生活的现代化,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多。在当代,石油在能源中发挥第一位的作用。但是,由于比较容易开采的陆地上的一些大油田,有的业已告罄,有的濒于枯竭。为此,近20~30年来,世界上不少国家正在花大力气来发展海洋石油工业。
探测结果表明,世界石油资源储量为10,000亿吨,可开采量约3000亿吨,其中海底储量为1300亿吨。
中国有浅海大陆架近200万平方千米。通过海底油田地质调查,先后发现了渤海、南黄海、东海、珠江口、北部湾、莺歌海以及台湾浅滩等7个大型盆地。其中东海海底蕴藏量之丰富,堪与欧洲的北海油田相媲美。
东海平湖油气田是中国东海发现的第一个中型油气田,位于上海东南420千米处。它是以天然气为主的中型油气田,深2000~3000米。据有关专家估计,天燃气储量为260亿立方米,凝析油474万吨,轻质原油874万吨。
(2)、稀锰结核
锰结核是一种海底稀有金属矿源。它是1973年由英国海洋调查船首先在大西洋发现的。但是世界上对锰结核正式有组织的调查,始于1958年。调查表明,锰结核广泛分布于4000~5000米的深海底部。它们是未来可利用的最大的金属矿资源。令人感兴趣的是,锰结核是一各种生矿物。它每年约以1000万吨的速率不断地增长着,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产。
世界上各大洋锰结核的总储藏量约为3万亿吨,其中包括锰4000亿吨,铜88亿吨,镍164亿吨,钴48亿吨,分别为陆地储藏量的几十倍乃至几千倍。以当今的消费水平估算,这些锰可供全世界用33,000年,镍用253,000年,钴用21,500年,铜用980年。
目前,随着锰结核勘探调查比较深入,技术比较成熟,预计到21世纪,可以进入商业性开发阶段,正式形成深海采矿业。
(3)、海底热液矿藏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海洋调查船在红海首先发现了深海热液矿藏。而后,一些国家又陆续在其他大洋中发现了三十多处这种矿藏。
热液矿藏又称“重金属泥”,是由海脊(海底山)裂缝中喷出的高温熔岩,经海水冲洗、析出、堆积而成的,并能像植物一样,以每周几厘米的速度飞快地增长。它含有金、铜、锌等几十种稀贵金属,而且金、锌等金属品位非常高,所以又有“海底金银库”之称。饶有趣味的是,重金属五彩缤纷,有黑、白、黄、蓝、红等各种颜色。
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虽然海底热液矿藏还不能立即进行开采,但是,它却是一种具有潜在力的海底资源宝库。一旦能够进行工业性开采,那么,它将同海底石油、深海锰结核和海底砂矿一起,成为21世纪海底四大矿种之一。
6、海洋——未来的粮仓
主题词或关键词: 海洋科学
有些读者可能会想,在海洋中不能长粮食,怎么能成为未来的粮仓呢?
是的,海洋里不能种水稻和小麦,但是,海洋中的鱼和贝类却能够为人类提供滋味鲜美、营养丰富的蛋白食物。
大家知道,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最重要的物质,它是生命的基础。现在人类消耗的蛋白质中,由海洋提供的不过5%~10%。令人焦虑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洋捕鱼量一直徘徊不前,有不少品种已经呈现枯竭现象。用一句民间的话来说,现在人类把黄鱼的孙子都吃得差不多了。要使海洋成为名副其实的粮仓,鱼鲜产量至少要比现在增加十倍才行。美国某海洋饲养场的实验表明,大幅度地提高鱼产量是完全可能的。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数不清的食物链。在海洋中,有了海藻就有贝类,有了贝类就有小鱼乃至大鱼……海洋的总面积比陆地要大一倍多,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渔场,大抵都在近海。这是因为,藻生长需要阳光和硅、磷等化合物,这些条件只有接近陆地的近海才具备。海洋调查表明,在1000米以下的深海水中,硅、磷等含量十分丰富,只是它们浮不到温暖的表面层。因此,只有少数范围不大的海域,那儿由于自然力的作用,深海水自动上升到表面层,从而使这些海域海藻丛生,鱼群密集,成为不可多得的渔场。
海洋学家们从这些海域受到了启发,他们利用回升流的原理,在那些光照强烈的海区,用人工方法把深海水抽到表面层,而后在那儿培植海藻,再用海藻饲养贝类,并把加工后的贝类饲养龙虾。令人惊喜的是这一系列试验都取得了成功。
有关专家乐观地指出,海洋粮仓的潜力是很大的。目前,产量最高的陆地农作物每公顷的年产量折合成蛋白质计算,只有0.71吨。而科学试验同样面积的海水饲养产量最高可达27.8吨,具有商业竞争能力的产量也有16.7吨。
当然,从科学实验到实际生产将会面临许许多多困难。其中最主要的是从1000米以下的深海中抽水需要相当数量的电力。这么庞大的电力从何而来?显然,在当今条件下,这些能源需要量还无法满足。
不过,科学家们还是找到了窍门:他们准备利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表面层和深海的水温差来发电。这就是所谓的海水温差发电。这就是说,设计的海洋饲养场将和海水温差发电站联合在一起。
据有关科学家计算,由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光照强烈,在这一海区,可供发电的温水多达6250万亿立方米。如果人们每次用1%的温水发电,再抽同样数量的深海水用于冷却,将这一电力用于饲养,每年可得各类海鲜7.5亿吨。它相当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类消耗的鱼、肉总量的4倍。
通过这些简单的计算,不难看出,海洋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是完全可行的。
⑺ 海岛概述
4.4.1.1岛屿位置
海岛(屿)是指大潮平均高潮位以上、大小不一、周围被海水包围的一块块陆地。
本次浙江省海岛(屿)遥感调查的范围为北纬27°02′34″~30°51′49″、东经120°27′27″~123°09′22″之间,这一区域内的海岛(屿)分布于大陆潮间带滩地、近岸河口海湾和东海大陆架上,绝大多数位于20m等深线以西的浙江沿海海域。北起马鞍列岛的灯城礁,南至七星岛群的横屿,西起苍南县的老鼠尾岛,东至的嵊泗县的海礁(泰礁),东西跨距267km,南北跨距422km,面积跨度约5万km2。
纵观全省岛屿的分布,具以下特征。
(1)东西成列,南北如链,面上成群。从北至南,可分为马鞍群岛、嵊泗列岛、崎岖群岛、川湖列岛、浪岗山列岛、火山列岛、七姊八妹列岛、中街山列岛、舟山群岛、梅散列岛、韭山列岛、鱼山列岛、东矶列岛、台州列岛、洞头列岛、大北列岛、北麂列岛、南麂列岛、台山列岛、七星岛群等。最外侧岛屿从北至南依次为嵊泗县的海礁(泰礁)、嵊泗县的中块岛(浪岗山),普陀区的两兄弟屿、外洋鞍岛,象山县的大青山、积谷山、北鱼山和南鱼山,椒江区的上大陈岛和下大陈岛,温岭市的洛屿和大七礁,玉环县的上浪珰岛和下上浪珰岛,洞头县的虎头屿和大竹屿,瑞安市的关老爷山和北麂山,平阳县的后麂山和小柴屿,苍南县七星岛等。
(2)近岸岛屿数量多、面积大、地势较高、水浅、岛屿附近海水中泥沙含量高、水动力强、淤泥沉积多,远岸岛屿散而少、面积小、地势低、水深、海水中泥沙含量低、水动力弱、淤泥沉积少。
(3)海岛除零散堆积平原和近岸淤积外,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势低缓,一般为海拔50~200m,海拔200~500m仅见于较大岛屿,岸线以岩石岸线为主。
(4)浙江省海岛岸线蜿蜒曲折、港湾众多、水道交错。从北至南,发育有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台州湾、隘顽湾、漩门湾、乐清湾、温州湾、大渔湾等港湾。4.4.1.2岛屿种类
对于岛屿的分类,通常按物质组成可划分为基岩岛、冲积砂岛、珊瑚岛;按成因划分,可分为大陆岛、海洋岛和冲积岛。这里结合成因和分布,将浙江省海岛(屿)分为海岛、内陆岛和河口岛三种类型。其中海岛是指大潮平均高潮位以上、面积在500m2以上、被海水包围的小块陆地;内陆岛指与大陆相连的原海岛,因人工修桥、围垦、筑堤(坝)等原因,使前期的海岛变成海岸线内侧的陆域或半岛;河口岛是指河n线以内水域中的小块陆地。
4.4.1.3海岛调查现状
由于受自然淤积和人为筑堤围涂的影响,加上各部门在统计时使用的资料和标准不同,浙江省面积在500m2以上的海岛数量究竟有多少,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结果。例如,国务院[国发(1975)]78号文件公布的浙江省面积在500m2以上的岛屿个数为2161个,观测方法和所采用图纸比例尺不详;《中国海洋岛屿简况》(1980年)公布的浙江省面积在500m2以上的岛屿个数为2147个,也没有交代观测方法和所采用图纸比例尺;1981~1985年进行的“浙江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给出的面积在500m2以上海岛个数是1921个。对此在该次调查的专业报告(之十三)中说明的调查方法是:①统计是以《中国海洋岛屿简况》的编号为依据。②其中对近海的主要岛屿利用1∶5万陆地地形图,并参考海图等资料进行重新量算,远海岛屿则针对实地变化仅对数据作相应的补充调整;1990~1994年进行的《浙江海岛资源综合调查与研究》(1995)公布结果为,浙江省面积在500m2以上的岛屿个数为3061个,限于当时条件,该次调查所依据的资料部分为1∶1万地形图,部分为1∶1万~1∶25万海图以及部分地区采用了1∶2万的航摄照片(1989年摄制)。
我们认为,简单地利用已有的地形图、海图等资料所得到的海岛数量只能反映地形图和海图测量时的海岛(屿)现状,并不能完全反映当前浙江省海岛(屿)的真实现状。近十年来,浙江省围垦养殖、海涂养殖及海岛连桥工程的快速发展,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浙江省的海岛现状,甚至可以这么说,近十年来浙江海岛面貌的变化,比过去上百年来的变化都要大得多。因此,要了解浙江省岛屿的现状,必须采用新的技术方法直接获取能真实反映海岛现状的信息。
4.4.1.4海岛遥感调查任务
本次海岛(屿)资源遥感调查的主要任务是:利用多时相ETM+和TM卫星多光谱影像数据,局部重点地段使用SPOT-4卫星全色波段数据,调查浙江省沿海及近海岛屿(大潮平均高潮位以上,面积在500m2以上)的位置、形态、数量及分布特征,编制1∶25万浙江省沿海岛屿分布卫星影像(海)图。
⑻ 我国滨海旅游发展的资源特点有哪些具体点,谢谢。
我国滨海旅游发展的资源特点-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认为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一) 海岸岸线长,但适合度假开发的岸线较少
我国拥有长达32000公里的海岸线,其中包含14 000 公里的岛屿岸线,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横跨38个纬度(即N42°~N4°),地处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礁石滩、滩涂、沙滩各种类型同时存在。但只有热带海滨的沙滩比较适合度假旅游开发。另外,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影响,滨海和海岛的冬季旅游项目开发面临巨大的挑战。加之我国的工业项目建设也要占用大量的优质岸线,因此,在我国真正适合度假开发的海岸线是及其宝贵的资源,真正能够全天候和全年开发的休闲岸线较少。
(二)海岛数量多,但真正海洋岛数量极少
一般说来,陆域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称岛;500平方米以下的称礁。我国拥有14 000 km的岛屿岸线,是一个多岛屿的国家。但海岛的面积普遍较小,陆域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下的占绝大部分。我国的海岛呈现“一多两少”的特点:
1、 大陆岛多
我国大部分海岛分布在大陆沿岸海域,距离大陆不足10 km的海岛约占70%左右。其中基岩岛的数量约占93%,冲积岛(泥沙岛)数量约占6%。
2、 海洋岛稀少
海洋岛(包括珊瑚岛和火山岛)数量不足1%,主要分布在台湾海峡以南海区。这一部分海岛气候条件优越,非常适合度假项目的开发。但这一区域的海岛离目标市场的距离较远,在开发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3、 大面积海岛少
在我国的岛屿中,陆域面积超过3万平方公里的有台湾和海南岛2个;1000多平方公里的有崇明岛1个;200平方公里-500平方公里的4个;100平方公里-200平方公里的9个;50平方公里-100平方公里的14个;20平方公里-50平方公里的20多个;10平方公里-20平方公里的有30多个。目前,我国进入开发的只有近百个大面积的海岛。
小结:
目前滨海度假旅游占据主要的市场份额,在看到广阔市场前景的同时,要对我国滨海资源有着清醒的认识。我国适合度假旅游开发的海岛资源稀缺,适合开发的海岸线也受到其它产业的挤压。
因此,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滨海度假旅游将受制于资源条件的限制,市场的发展将存在着较大的变数。国外的热带滨海度假产品将分食我国高端市场份额。
⑼ 山东青岛的主要海岛有哪些
岛海岛资源丰富,有69个海岛,目前,田横岛、灵山岛建有部分旅游设施,游客可以乘船上岛观光度假。但由于青岛的大多海岛是无人岛,环境容量很小,面积较小,生态环境脆弱,是过境候鸟和留鸟的重要栖息地.田横岛、大小管岛、竹岔岛等少数岛屿具备旅游开发的环境条件和资源条件,多数岛屿尤其是无人岛不具备开发条件。目前我市大公岛、竹岔岛和灵山岛都建有码头,可以乘船到岛上游玩
⑽ 中国如何自掘海岛游资源潜力
海岛游这一旅游细分领域,体量正日渐庞大,中国游客成为重要支撑。
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沿线海岛旅游产品会持续享受国家红利,将成为一个万亿文旅市场风向标。但与国际海岛游火热形成对比的是,具备丰富特色岛屿资源的中国海岛游,在开发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尚处于较初级阶段。随着海洋休闲旅游市场不断发展,中国如何自掘海岛游资源潜力,成为关键。
中国海岛游的掘金难题
事实上,就海岛总量而言,中国的海岛资源很丰富。数据显示,在中国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超过6500个,部分岛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较为优越,拥有奇特山石、多样性生物,且保存有诸多历史文化遗迹、渔乡民俗风情等历史文化资源,使得海岛游开发的自然和文化存量资源较为充足。
但相对于“热岛”中的普吉岛、巴厘岛、塞班岛和马尔代夫等着名海岛,在经济效益方面,我国岛屿旅游资源开发依然存在诸多差距。我国海岛旅游业的发展整体处于初级阶段,供需结构性错配较为明显,目前除海南岛部分区域外,其他沿海区域城市的海岛游发展相对滞后,区域发展呈现较为明显的分层迹象。
栾杰分析称,中国海岛游受到季节性影响,和国外部分海岛不同,中国海岛一般只能营业六个月左右,八九月一过,就要等来年5月再营业。同时,中国不少海岛资源因受到污染,水质低劣,带来的旅游体验不是很好。此外,相比国外海岛动辄五星级酒店等设施配套,国内海岛整体设施还较差,基础设施、酒店和服务层次比较低,而游客的要求越来越高,前去度假的动机比较小。
国内海岛游产品比较单一也是主因之一,游客休闲度假的个性化、强体验的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鸥翎投资合伙人江天一曾表示,中国海岛游同质化产品过多,观光型产品本身体验差,无法满足当下消费者需求,市场上内容产品缺口巨大,包括海上娱乐、海岛交通、水上运动项目。“去了也不知道玩什么,只能吃吃海鲜、 游游泳,” 栾杰说,国内很多海岛受到客源地的影响,做的是周边市场,境外海岛做的是全球市场。
刘照慧也认为,中国海岛游发展面临多方面挑战,包括开发层次较低、基础设施不配套、发展资金不足,自然生态脆弱、体制不健全。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