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国目前有几大中药材药市
我国的四大药都,众说不一。有的资料讲到,我国的四大药都是:安徽亳州、河南禹州、辉县和河北安国,还有说,成都荷花池中药专业市场也是我国四大药都之一。除此以外,江西樟树有“南国药都”之称。事实上,不论我国的四大药都是谁,有一点不可质疑,这些地区的医药业都比较发达。
四大药都在医药界的地位各有千秋。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的亳州,有“中华药都”之称。亳州自商汤建都到今,已有3700年的文明史,是汉代着名医学家华佗的故乡,由于一代名医的影响,带动了毫州医药的发展,到明、清时期亳州就是全国四大药都之一,清末,亳州已经成了药商云集,药栈林立,药号巨头密布,经销中药材两千多种的重要“药都”。不难看出到清末毫州的药市已很繁荣。毫州的中药材种植亦是比较广泛的,清代文学家刘开有诗云:“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可见,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医药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以种植中草药为主,药业的发展,促进了药材业的发展。亳州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药材集散地,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近年来,药材已成为亳州四大经济支柱之一,建成“中国药材第一市”。
素有“中华药城”之称的河南禹州,也是我国医药发祥地之一。禹州具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采集、加工历史,以加工精良、遵古炮制着称于世。历史上就有“药不到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之说。自春秋战国以来,神医扁鹊、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等都曾在禹行医采药、着书立说。在他们的直接影响下,禹州的医药业也得到大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禹州的药市逐步形成,伴随着药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明朝时期,禹州就成为全国四大药材集散地之一。1996年,禹州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定为全国十七个中药材专业市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定点药材专业市场。为进一步发展中药材市场,充分发挥禹州独特的药业优势,禹州市委决定在市药城路东侧、商贸大世界北侧新建一座占地300亩的禹州“中华药城”。该药城包括一个占地30亩,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的交易大厅,是一所大型现代化中医专业市场。
河南辉县(市),有600年百泉药交会的历史优势,又有传统的生产、加工优势,这里每年举办“药交会”。百泉药材交流大会,源于百泉一个古老的庙会,庙会距今1000余年,隋代庙会始兴,唐代已很盛行,年长日久,逐步形成全国性药材交流大会。后停办几年,1980年恢复。百泉与江西樟树、河北安国组织的全国性药材交流大会,并称中国三大药材交流大会。到2005年,辉县药贸业发展规划与主要目标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药贸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组建百泉药贸集团,发展规模化经营,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利用山区盛产野生中药材的资源优势,以当地药材、采集、种植、加工等优势,大力扩大药材种植。在此基础上,建立中药材研究开发中心,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工艺技术,开发具有优势特色的中成药。充分利用药交会,把辉县建成全国规模最大、辐射面广、吸引力强的医药配送中心,逐步发展医药连锁店。
安国药业源远流长。安国市古称祁州,中药材交易已有千年历史,始于北宋,盛于明清。传统的中药材加工技艺精湛,曾以“祁州四绝”名扬天下,赢得了“草到安国方成药,药到祁州始生香”的美誉。现在安国的东方药城,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市场面积60万平方米,上市品种2000多种,年成交额38.8亿元,药材吞吐量10万吨。立体化、多元化的种植模式,不仅使安国在50万亩耕地上连续十六年夺取粮棉果大丰收,更以药材年产量占全省65%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一夜秋风度,十里药香飘。放眼花开落,疑似置琼瑶。”形象描述了六大药材规模种植区的怡人景色。特色经济产业化,制药企业规模化,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的医药产品带着药都人民的挚爱走向世界。截止目前,已吸引40多家端口外医药单位、厂家以及国外客商设立了门店或经营部,中药材贸易已辐射全国30个省、市、及自治区及韩国、日本、东南亚、香港、澳门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6月,东方药城又与韩国最大的中药材市场“汉城汉药商街”缔结姊妹市场,进一步加强了中药材国际贸易。
‘贰’ 中国哪中药资源最多
我国中药资源比较多的地方都集中在东三省,云贵高原一带。别的地方因为植被稀少,人类活动频繁,中药资源就显得相对少一些。
‘叁’ 维药的药物资源
1.野生类有:阿魏、锁阳、大芸、雪莲、甘草、贝母、麻黄、紫草、菊苣、阿里红、毒参、藏茴香、刺山柑、园柏、欧洲鳞毛蕨、华松罗、旱梅衣、石花、车前、天仙子、菟丝子、千叶蓍、茵陈、一支蒿、牛至、骆驼蓬、刺糖、心草、药蜀葵,睡莲、水菖蒲、茜草等约70种。
2.栽培的种类有:小茴香、孜然、洋茴香、阿育魏、芹菜、莳罗、黑种草、草红花、西红花、芫荽、罗勒、药西瓜、菘兰、玫瑰花、薄菏、巴旦杏等30多种。 大青盐、水银、朱砂、石膏、白矾、硇砂、密陀僧、玛瑙、滑石、硼砂、磁石、雌黄等约20种,合计150多种,约占维吾尔医常用药材的30%。
内地维吾尔药材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云南、四川、江苏、浙江等省区。这些省区属热带、亚热带地区,主要有黑胡椒、白胡椒、荜茇、诃子、阿勃勒、余甘子、干姜、姜黄、莪术、荜茇茄、沉香、西谷米、柠檬、枸橼、椰子、香茅、巴豆、马钱子、肉豆蔻、槟榔、草果、丁香、苦楝子、肉桂、高良姜、土茯苓、骨碎补、大黄、黄连、木香、香附等180多种,约占常用药材的40%。
维吾尔药材在国外主要分布于北非的埃及、南欧(地中海一带)、亚洲 阿拉伯半岛、伊朗、中亚、印度、巴基斯但等国家和地区。主要药材有:安息香、苏合香、香没药树、洋橄榄、血竭、乳香、没药、没食子、马钱子、沉香、海葱、茄参、蜜蜂花、海狸香、龙涎香、洋乳香、浆果红豆杉、破布木果、洋菝葜、药喇叭根、番泻叶、欧细辛、檀香、西青果、沙龙子、欧当归、印度当药、西黄芪胶、非洲醉茄、亚麻车前、尤太石等150多种,约占维吾尔医常用药材的30%。
‘肆’ 苗医药的贵州苗药资源现状
贵州特殊的生态环境及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孕育着无比丰富而特有的药用动、植物资源与矿物资源,为中国着名的四大道地药材产区之一,也是我国着名的苗乡,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苗药资源。
贵州地处我国大西南的东南部,云贵高原东部,位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居长江、珠江两大河流上游的分水岭地带,是隆起于四川盆地和广西、湘西丘陵之间的亚热带岩溶化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起伏,西高东低,主要山地有乌蒙山、大娄山、梵净山和苗岭;境内河流纵横,平均海拔l000m,最高1900m,最低137m。
贵州地处中亚热带中部,主要受东南季风影响,气候属亚热带高原山地型,具有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水同期的基本气候特征。同时,立体气候明显,垂直差异显着,各地年平均气温在8~20℃,大部分地区在15~C左右,年降雨量为850~1600mm,多在1000?D1300ram,多数地区无霜期为210~350d,一般在270d左右。
贵州的植被类型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以及木兰科的栲属、青冈栎、樟属、桢楠属和木荷属等优势树种构成,一般分布在海拨l400m。在石灰岩地区多为石灰岩常绿栎林。
贵州中药资源无比丰富,经20世纪80~90年代的大规模、系统的全省中药资源普查,贵州有中药资源4290种,其中植物药3924种(隶属于275科,1384属;如蕨类30科,200种;裸子植物11科,25种;被子植物196科,2577种),占91.5%;动物药289种(隶属于126科),占6.7%,矿物药77种(隶属于10类),占1.8%;在全国统一普查的363种重点药材品种中,贵州有资源的达326种,占89.6%。贵州中药资源的丰富程度与全国各省区比较,仅次于云南(5050种)、广西(4590种)及四川(含原重庆市,4354种),名列前茅,荣居第4位,果真是“川广云贵,地道药材“。
贵州不但具有丰富中药资源,而且也蕴藏有丰富的苗药资源。贵州苗药资源的来源,同中药资源一样,属天然药物资源范畴,涉及到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据调查,贵州苗药资源在4000种左右,正如贵州毕节地区的老苗医所言:(苗医)病有108症,药有3800种,有苗者(泛指高等植物)3000种,无苗者(泛指低等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它类)800种。如别具特色的苗药观音草、米槁、艾纳香、八爪金龙、仙桃草、旱莲草、活血丹、大丁草、重楼等。近几十年来,通过对苗族聚居地区苗医药的广泛深入调查、整理与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常见苗药约有2000种左右,最常用的约达400种,并有不少苗药己收载于全国性或地方性民族医药等有关专着。如《中国民族药物志》第一卷(1984年)收载苗药40种、第二卷(1990年)收载苗药30种,《苗族药物集》(1988年)收载苗药163种;《贵州少数民族药物集》(1989年)收载苗药91种;《苗族医药学》收载苗族药340种;《贵州中药资源》(1992年)收载苗药为主的贵州民族药197种;《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1998年)收载经按国家有关规定再评价并批准为贵州药材地方标准的苗药165种;《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收载苗药368种等。此外湖南、云南、广西等省区出版的有关书籍和发表的学术论文中也有不少苗药记述。据不完全统计,常用的苗药可达1500种之多,最常用的约200种。其中,一些药物是苗医常用而中医或民间草医不用或少用的;或一些药物虽是苗医与其它民族医皆使用,但苗药用药部位等却有所不同∞“0。总之,贵州苗药来源广、种类多、产量大、品质好,这为贵州天然民族药业产业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伍’ 全国最大的药材市场在哪里
安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 。
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等多种原因,各地区的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应用范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形成了具有不同内涵、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部分,即中药材、民间药和民族药。
对于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己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几千年来,以之作为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对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些药物中,植物性药材占大多数,使用也更普遍,所以古来相沿药学叫做“本草学”。
中药材
一般传统中药材讲究地道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 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民间药
也称草药,指地域性习惯使用,本草中未记载的天然药物,一般以植物为主。
民族药
指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习惯使用或由少数民族医药文献记载的天然药物。
‘陆’ 藏医藏药的藏药资源与分布
藏药的植物种类虽然很多,但各种植物都适应于不同生态环境,因而分布也不一样。例如森林植被主要是寒温性针叶林,分布于高原的东部和东南部;灌丛植被主要有三种:常绿阔叶灌丛、落叶阔叶灌丛、常绿针叶灌丛;高原草甸植被具有面积大垂直分布高的特点,在高原东南部其下限为针叶林和高寒灌丛林,上限为高山垫状植被,垂直分布高度在4200~4800米;在念青唐古拉山以北至昆仑山以南呈连续的大面积分布,海拔在3600~5300米;高山垫状植被介于高寒草甸和高山流石滩植被之间。植物体矮小,呈半球形或坐垫状、匍匐状。垫状植被既是高山严酷的水热条件、辐射和强风等对植物生长抑制的结果,同时又反映了植物经历高寒严酷生态环境长期自然选择演化的适应性。垫状植被分布地区的年平均温度在0℃左右,最暖的7月均温在4~5℃,夜间仍低于0℃,昼夜差可达20℃,年降水量在250~500毫米,水热条件低温干旱;还有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本类型分布在高山垫状植被之上,永久冰雪带之下,广布于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喀喇昆仑山、祁连山等,具有显着的垂直地带性特征。其分布高度取决于各山峰的冰川和雪线的高低,自北而南逐渐抬升,祁连山在3800米以上,巴颜喀拉山在4700米以上,冈底斯山则在5800米以上。高山流石滩是由于强烈的寒冻与物理风化作用,岩石不断崩裂,岩块与碎石沿着陡峭山坡缓慢滑动所形成。在碎石间隙聚积了细质砂粒,为高山植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可能的条件。只有那些与严酷冰雪和强劲疾风作顽强斗争的植物才能获得特殊的生存条件而定居下来。这种植被是高原隆起的产物,种类虽然不多,但却是征服高山的先锋植物。这类植物几乎全部都是藏药。 虽然藏区植物种类繁多,不少为青藏高原特有或喜马拉雅一横断山系特有,但因长期处于封闭未开发的自然状态,除藏医藏药及部分药用植物资源外,绝大多数植物资源基本上未得到开发利用。总之,藏区各类植物资源丰富,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丰富的野生资源,将使植物资源的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为振兴藏族经济服务。
‘柒’ 求药品资源
链接:https://pan..com/s/1coKdbDAShSxBmmVlOlyteA
网络动画片《有药》改编自七英俊创作的同名小说作品,由爱奇艺出品,声影动漫制作。该片于2020年7月10日起每周五上午10:00在爱奇艺独家播出,全12集。
‘捌’ 海洋有哪些药物资源
海洋药物学是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以研究海洋药物资源分布、储量、药性、临床应用以及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作为主要任务。海洋不仅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渔业资源和矿产资源,而且它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也极为丰富,生物资源包含很多具有特异生物活性的物质,从而使海洋成为药物的宝库。当前,美、日等国家拨出巨资,成立海洋药物研究机构,从事直接从海洋生物中提取和合成药物的研究,而提取医治癌症、病毒性疾病和心脏病等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疾病的药物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玖’ 中国的四大药都分别在哪
祖国传统医药已有5000多年历史,传统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的药业发展,形成了我国的四大药都。四大药都都有其各自的医药文化,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上都曾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的四大药都,众说不一。有的资料讲到,我国的四大药都是:安徽亳州、河南禹州、辉县和河北安国,还有说,成都荷花池中药专业市场也是我国四大药都之一。除此以外,江西樟树有“南国药都”之称。事实上,不论我国的四大药都是谁,有一点不可质疑,这些地区的医药业都比较发达。 四大药都在医药界的地位各有千秋。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的亳州,有“中华药都”之称。亳州自商汤建都到今,已有3700年的文明史,是汉代着名医学家华佗的故乡,由于一代名医的影响,带动了毫州医药的发展,到明、清时期亳州就是全国四大药都之一,清末,亳州已经成了药商云集,药栈林立,药号巨头密布,经销中药材两千多种的重要“药都”。不难看出到清末毫州的药市已很繁荣。毫州的中药材种植亦是比较广泛的,清代文学家刘开有诗云:“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可见,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医药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以种植中草药为主,药业的发展,促进了药材业的发展。亳州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药材集散地,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近年来,药材已成为亳州四大经济支柱之一,建成“中国药材第一市”。 素有“中华药城”之称的河南禹州,也是我国医药发祥地之一。禹州具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采集、加工历史,以加工精良、遵古炮制着称于世。历史上就有“药不到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之说。自春秋战国以来,神医扁鹊、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等都曾在禹行医采药、着书立说。在他们的直接影响下,禹州的医药业也得到大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禹州的药市逐步形成,伴随着药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明朝时期,禹州就成为全国四大药材集散地之一。1996年,禹州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定为全国十七个中药材专业市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定点药材专业市场。为进一步发展中药材市场,充分发挥禹州独特的药业优势,禹州市委决定在市药城路东侧、商贸大世界北侧新建一座占地300亩的禹州“中华药城”。该药城包括一个占地30亩,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的交易大厅,是一所大型现代化中医专业市场。 河南辉县(市),有600年百泉药交会的历史优势,又有传统的生产、加工优势,这里每年举办“药交会”。百泉药材交流大会,源于百泉一个古老的庙会,庙会距今1000余年,隋代庙会始兴,唐代已很盛行,年长日久,逐步形成全国性药材交流大会。后停办几年,1980年恢复。百泉与江西樟树、河北安国组织的全国性药材交流大会,并称中国三大药材交流大会。到2005年,辉县药贸业发展规划与主要目标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药贸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组建百泉药贸集团,发展规模化经营,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利用山区盛产野生中药材的资源优势,以当地药材、采集、种植、加工等优势,大力扩大药材种植。在此基础上,建立中药材研究开发中心,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工艺技术,开发具有优势特色的中成药。充分利用药交会,把辉县建成全国规模最大、辐射面广、吸引力强的医药配送中心,逐步发展医药连锁店。 位于河北保定的安国药业源远流长。安国市古称祁州,中药材交易已有千年历史,始于北宋,盛于明清。传统的中药材加工技艺精湛,曾以“祁州四绝”名扬天下,赢得了“草到安国方成药,药到祁州始生香”的美誉。现在安国的东方药城,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市场面积60万平方米,上市品种2000多种,年成交额38.8亿元,药材吞吐量10万吨。立体化、多元化的种植模式,不仅使安国在50万亩耕地上连续十六年夺取粮棉果大丰收,更以药材年产量占全省65%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一夜秋风度,十里药香飘。放眼花开落,疑似置琼瑶。”形象描述了六大药材规模种植区的怡人景色。特色经济产业化,制药企业规模化,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的医药产品带着药都人民的挚爱走向世界。截止目前,已吸引40多家端口外医药单位、厂家以及国外客商设立了门店或经营部,中药材贸易已辐射全国30个省、市、及自治区及韩国、日本、东南亚、香港、澳门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6月,东方药城又与韩国最大的中药材市场“汉城汉药商街”缔结姊妹市场,进一步加强了中药材国际贸易。
‘拾’ 国药药材八大种植基地在哪里
1、安徽亳州
亳州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有“中华药都”之称,有着3700年的文明史的亳州,始于商汤时代,受汉代名医华佗的影响,在明清时期亳州就发展为全国四大药都之一。现如今药材已成为亳州四大经济支柱之一,建成“中国药材第一市”。 安徽亳州是全国闻名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其中白芍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种植品种达400多个,种植面积65万亩。
2、河北安国
河北安国在历史上称为祁州,在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就建有药王庙,吸引药商聚集,因此又有“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的美誉,还有“药都”美称。安国中药材交易,至今已经有千年历史,安国以药材加工及药材交易为主。现在安国市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以及中药文化发祥地,有“药都”和“天下第一药市”的美誉。3、河南禹州
河南禹州是中国医药发祥地之一,被称为“中华药城”。禹州中药材已经形成了悠久的种植、采集、加工历史,历史上有“药不到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的说法。自春秋战国以来,神医扁鹊、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都在禹行采药,以及着书。在明朝时,禹州成为了全国四大药材集散地,现在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定点药材专业市场。
4、江西樟树
中国药都之一樟树,樟树的药业源远流长,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药材集散地,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之誉。樟树镇阁皂山有天然药材200多种,中外闻名的江枳壳、江枳实,就是当地特产之一。5、浙江磐安
磐安作为浙江省最大的中药材主产区,就如一个中药材的“聚宝盆”。磐安药材不仅品种多、种类齐全,而且产量大、质量好,在国内外都很受欢迎,其中享誉全球的“浙八味”中,白术、元胡、浙贝母、玄参、白芍五味药材盛产于此,俗称“磐五味”。境内的大盘山,被植物学家称为“野生中药材的宝库”,崇山峻岭间隐藏着许多珍贵中药物种,区内有野生药用植物1219种,占浙江省药用植物种类的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