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安徽南方水资源占比多少
扩展阅读
如何整合提高港口资源 2025-05-26 01:35:08
李晨资源怎么这么好知乎 2025-05-26 01:30:10

安徽南方水资源占比多少

发布时间: 2022-04-23 18:53:52

① 中国的水资源量有哪些

中国的水资源十分丰富,是河流与湖泊分布众多的国家之一。由于受地势影响,中国大多数河流都直接或间接向东、向南流入海洋,构成了约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二的广大外流区域,其中多数属太平洋流域,少数属印度洋流域,只有位于新疆的额尔齐斯河向西流出国境,属北冰洋流域。

中国水资源量

1.降水量

2008年我国平均年降水量654.8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62000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1.9%。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22.6毫米,比常年值偏少1.7%;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44.3毫米,比常年值偏多3.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广东和海南偏多20%左右;17个省(自治区)的年降水量比常年值的偏少,其中宁夏和黑龙江的降水量偏少10%以上。

2.地表水资源量

2008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377亿米,折合年径流深278.6毫米,比常年值偏少1.2%。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6.0%,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天津、上海、广东、广西偏多程度在36%~20%之间,黑龙江、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宁夏偏少程度在50%~30%之间。

2008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33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的水量为6057亿立方米,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647亿立方米;全国入海水量为16101亿立方米。

3.地下水资源量

2008年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克/升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8122亿立方米,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736亿立方米,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6683亿立方米,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297亿立方米。2008年全国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806亿立方米,其中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73亿立方米,占全国总补给量的81.6%。北方平原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占51.2%,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占的比例是36.3%,山前侧渗补给量占7.9%,井灌回归补给量占4.6%。

4.水资源总量

2008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434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1.0%。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57亿m,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3.0%,也就是说,地下水资源量的87.0%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4601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12.5%,占全国的16.8%;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22834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1.7%,占全国的83.2%。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4.2%,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29.0万立方米。

②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多

读表可得:我国南方地区的耕地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40%,但水资源占全国总水资源的80%;北方地区的耕地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60%,但水资源占全国总水资源的20%.因此我国水土资源的分布状况是北方耕地多,水资源少;南方耕地少,水资源多.
故选:B.

③ 我国水储存量是多少

中国全国年平均降雨量为61,889亿立方米,平均降雨深度为648毫米。降雨量的45%都变为地表以及地下水资源,余下的55%都被蒸发掉了。因此,中国整个国土面积的水资源总量虽然很大,可同时中国拥有占世界第一为的众多人口,按人平均下来,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26%,如果按耕地面积平均,为世界平均值的80%。

中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也非常不均衡。整体来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方向,水量逐渐减少,基本状况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在东南沿海丘陵地带,年降雨量超过2,000毫米,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超过1,000毫米,丘陵地带达到1,400~1,800毫米。到达华北平原以后减少到500~600毫米。而大西北沙漠地区则不足25毫米,而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西藏自治区北部通常也只不过为100~200毫米。

降雨量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直接影响了水资源的分布,同时也与人口的分布以及耕地的分布不匹配。包括长江在内的南方江河各流域的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而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各占全国的约36%,人口占全国的54%,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全国平均值的约1.6倍,耕地面积的水拥有量为全国平均值的2.3倍。但是,北方,尤其是海河、黄河、淮河三流域的水资源总量只不过是全国的7.5%,而人口和耕地密集,人口为全国的33.7%,耕地为全国的38.5%,按人口平均和按耕地面积平均,水资源拥有量大大低于全国平均值。

这种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是中国水资源管理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南水北调构想的原点。另外,从水资源分布的时间推移来看,降雨量和流量的年分布情况也不均衡,每年的变化较大,呈枯水年和洪水年连续出现的倾向。

2.2.长江概况

长江发源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交界的各拉丹东雪山(1978年考察认定),最上游部分大约800公里称做通天河,进了四川省则称做金沙江,通过险恶的峡谷(大约2,300公里),之后,直至入海口这一段称做长江,也有时将从源头开始直至入海口都称做长江。在日本通常所说的扬子江为在入海口的江苏省附近,扬子江这一称呼在历史上由来已久。

自古以来,长江流域为水量充沛地区,而且,一直到支流小的江河流量都比较稳定,为适合利水的地区。有历史记载的灌溉设施是从公元前5世纪时就有的,当时的水利设施经过不断维修后一直延续到现代,目前仍在使用的水利设施为都江堰。此外,三国志中曾描述过,“运载超一万人以上的大舰队……”,说明当时曾经用于水运。尤其是现在,正在建设中的三峡水库附近下游流域的江河坡度和缓,而水量丰富的中小支流以及无数的大小湖泊群,都非常利于水运事业的发展。其典型的例子为南水北调规划的东线总长1,300公里以上的大运河被注入新的活力。这条大运河全部完工后,不仅可以保住以往两千数百年的命脉,同时,还将集水运和供水两益,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设施之一。

由于时代的变迁,经过多次改道,大运河的位置已经有所变化,而且对于大运河是何时完成的,也无法明确。同时,每个时代都有一些河段不再使用,也有一些河段利用了自然河流,所以,关于总长度也没有明确的记载。自古以来,新建、修复、管理的长江主流和支流的船运、利水设施、滞洪区的数目膨胀起来,即使是专家也很难描述其全貌。但是,革命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造成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在原本就庞大的基础上人口的增加,出现了许多难题。整个流域降雨量增加所引起的自然流量增加、由于社会开发所引起的湖沼、水田等滞洪域的减少、流出率增加等的联锁效应,特别引起了长江中下游流域整体流量的增加,造成洪水泛滥。

由于各种文献和资料对长江的最大流量的统计数字不一,不能提供准确数字。但可以说,近年来长江流量的增加是不容置疑的。有报导说,入海口处年流量的最大数值已经超过1兆吨以上。

中国的统治者已经更换过几代,但是对长江的水运、包括长江支流的水利设施、许许多多的大小运河等的修建从未间断,由地方政权和一般老百姓进行着维护管理,持续至今。

像南阳灌区(公元前三世纪)、以及都江堰(秦代)这两个2,000年以前修建、其后经过维修、改造直至今日还在持续使用的水利设施真是奇迹。而且这两个水利设施不仅集防洪、灌溉、船运等多种目的于一身,同时机构也非常复杂,从其完善的管理这一角度推测,这些水利设施不是在这里首次建造的,在其之前已经有很长时间建造这种水利设施的历史,是在积累了经验的基础上建造的。

但是,不能否定,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掠,中国社会发生了变化,这些,影响了对这些设施的维护管理。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前身是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三十年代),委员会由有关部门和长江沿岸的各省派人组成。正如委员会其名称所表明的那样,这个委员会主要是以完善以船运航路为主要目的而设置,而不是以一般所关心的防洪、抗旱为目的的组织。长江水利委员会在其后进行了多次改组,它与黄河水利委员会不同,没有形成为管理整个流域的高度集权组织,这可能与三峡水库建设工程委员会与长江委员会脱钩,归国务院直属有关。

2.3. 黄河概况

虽然黄河在流域面积和流量上远不及长江,可是黄河在控制难度上却远远超过长江,与其说洪水不断泛滥,不如以“流经途径尚未一定”来表达则更为确切一些。近年来,其泛滥流域已经达到南北1,000多公里,以至于很难说清哪一条为黄河的主流,1947年河道修复后的半个世纪以上都处于安定状况,这是值得欣慰的。

黄河一旦狂虐起来,黄河流域就会有数十万人口成为牺牲品,这已司空见惯。可这个地区比较干燥,自古以来都是人类比较容易生存的地区,由蓝田原人、殷墟、仰韶文化的存在判断,在春秋战国时期等开始,在古代,中国历史的中心就在黄河流域。在有确切历史记载的夏朝以后的4,100多年的期间里,有2,400年中国的首都都定在黄河流域,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这个地区的重要地位。

据记载,公元前246年的秦代,曾经在渭河流域修建了总长150公里的水渠,这条水渠灌溉了40,000公顷的土地,对碱性土壤进行了改良。这说明自古以来人们就因这个地区干燥这一特点而困扰。可是,与世界的干燥地区的气候特点相似,每年降雨量变化很大,从公元前18世纪开始的3,700年的历史记录中,1070年发生过大旱灾;清朝的大约200年期间里,基本每年都会在某些地方发生大规模的旱灾。同时,在2,540年期间里,有540年发生了洪水或决堤等灾害,决堤次数达到1,590次。

这些记载中可以说明的是,太行山脉以东(城市有北京、石家庄、郑州、淮南等)的平原,从北到南为从天津至南京区间除山东省山岳区以外的地区,即大部分、整个华北平原为可能被黄河洪水波及地区,换言之,则可以说是泛滥平原。事实上,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黄河冲积下来的黄土形成的平原。黄河这条狂河,从1947年开始沉静下来的理由之一,则是1947年以后加强了黄河河道的修复工程,同时,在上游的黄河主流和支流修建了大坝,调整水流量,兴修水利,以利农业用水,人为地减少了整体的流量。同时,与长江流域相反,自然降雨量也有所减少。但是,这种社会与自然现象变化的结果,使黄河流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两大问题,一是黄河的特点,即河水中黄土(年流出量为16亿吨)在下游沉积,特别是在郑州以东的河底大量沉积,河床每年约长高10厘米;二是虽然没有了洪水,而当地却出现了慢性缺水的现象。如果靠黄河水将河床上沉积的黄土自然冲下,每年则需要200亿吨的水量。

目前的状况是∶如果下雨,则会发生洪水;如果不下雨,则造成干旱或者慢性干旱,造成过多地依赖于地下水。由于近年来工业化的进展,地下水的水质急剧恶化,已经关闭了一些排污企业,但是在这之前并没有对缺水问题采取充分措施。

1990年之后,黄河下游几百公里流域处几乎每年都发生100~200天的河床干枯现象,即所谓“黄河断流”现象,因此,将黄河作为水源的一般市民、农业、工业等都因此蒙受了很大的损失,受损失的金额没有确切的数字,多的时候估计可达几千亿日元。尤其是在山东省济南市以东出现了半沙漠化现象。为此,不得不转向节水型的农业种植方式,以及关闭一部分企业。

因此,确定黄河总流量比较困难,以往每年流量为700~800亿立方米,郑州市附近的计划洪水流量为22,000立方米/秒,最近每年流入黄海的流量则为200亿立方米以下,这还是在修建了天桥水库、三门峡水库等,调整了上游流量的效果。另外,为了防洪,在这些水库的下游济南市附近,现在还把保留了一个流量调整能力为10,000立方米/秒、滞洪量20亿立方米、面积2,300平方公里的滞洪区。这表明,即使在现在,黄河还是一条难以控制大河。

图2.1 历代黄河变迁略图

2.4.南水北调工程涉及区域的概要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和东线的供水地区为: 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江苏、山东的六省市。这六省市的总面积为6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6.77%,1995年统计的总人口为3.3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7.6%,耕地面积为3亿7,943万亩(2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26.6%。国内生产总值为全国的33.2%,工业总产值为全国的35.9%,农业总产值为全国的30.9%。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左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

而位于这六个省市中心的华北平原,目前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华北平原的年降雨量一般为5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地区。华北平原地理位置好,地势平坦,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而且在历史上属于水资源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因此,从古代开始就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地区。华北平原有首都北京、天津以及众多有名的工业城市,同时,也是中国屈指可数的粮食、棉花、食用油的生产基地。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占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因此,为了今后继续发挥这个地区的综合优势,带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缺水问题则是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华北平原的缺水状况日趋严重。特别是八十年代的大旱以后,由于过度地采用地下水,引起地盘下沉,使地下水污染日益严重。目前,水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这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所以,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除了加强这个地区的节水和水资源的保护以外,从本地区以外引水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是,近年来,随着各条江河的上游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了用水量不断增加、地区以外的水流入量逐渐减少、水质恶化等问题。如果不及早解决这个地区的缺水问题,会对这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制约。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供水地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西线的主要供水地区为中国的西北地区,涉及到黄河上中游的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六省(自治区)。这六个省(自治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8%,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8.3%,占全国总人口的10.2%,占工业总产值的5.3%,尤其是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储藏量占全国的68.9%。此外,还有钙、希土金属、镍、白金等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有大量未开发的土地,有着扩大开发和扩大灌溉面积的可能性。与目前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相关,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对西线工程寄予了很大的期待。

2.5.从长江引水

长江水量丰富且稳定。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主流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为约9,600亿立方米,在中国各大江河中是最大的一条江。长江流域的总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9%、水资源占34%、人口占35%、耕地面积占24%、农业、工业生产占37%。长江流域的经济有着很大的潜在优势,水资源条件不会制约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

据1980年调查,河道外的农业工业以及生活用水的用水量为1,353亿立方米,相当于年总流量的14%,其中大部分返流,从入海口水量来看,实际的用水量仅为500亿立方米多。根据1990年修订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计划要点报告”来预测,即使长江的农业、工业、以及生活用水的需求量达到2,200亿立方米时,其实际用水量也不到1,000亿立方米。同时,长江的年流量不仅在中国是最大的,而且也是流量最稳定的一条河流,相对北方的各条河流,年流量分布均衡。

另外,从长江调水在地理条件上也具有优势。长江是从西向东,流经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上游距西北的干旱地区较近,中下游邻近着最缺水的华北平原,对长江跨流域向北方调水的南水北调工程来说,从地理条件上来看是极为有利的。因此,从中国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这一观点考虑,为了支援北方的干旱和缺水地区的发展,是可以从长江流域给北方输送一部分水资源的,这也是在推进南水北调工程过程中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注解:我国水资源占世界的百分之8。

④ 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上是如何分布的

时间上夏多冬少,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变化很大,水旱灾害频繁。由水循环可知,自然界的水循环在时间上的变化很不稳定,因此水资源在时间分配上具有不均匀性。尤其是我国位于世界着名的东亚季风区,属显着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因此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年内年际变化都相当大,而且贫水地区的变化一般大于丰水地区。据统计,全国大部分地区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左右。南方大部分地区连续最大四个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左右,华北、东北的一些地区可达全年径流量的80%以上。

年降水量的最大与最小比值,在南方为2~4倍,在北方为3~6倍。年径流量的最大与最小比值,在长江、珠江、松花江为2~3倍,黄河为4倍,淮河为15倍,海河则高达20倍。而且年际间还存在着连丰、连枯的现象,如黄河1922~1932年连续11年的平均年径流量比正常年少30%,海河北系1980~1984年的平均年径流量比正常年少1/2。松花江在近80年中出现过连续11年和连续13年的枯、丰年组,1916~1928年的平均年径流量比正常年少41%,而1953~1966年又比正常年多41%。

降水量和径流量年际间的悬殊差别和年内高度集中的特点,不仅给开发利用水资源带来了困难,也是水旱灾害频繁、农业产量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南多北少,夏多冬少我国水资源在分布上具有时、空分布不均衡和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的显着特征。我国地域辽阔,跨跃高、中、低三个纬度带,由于东西距海的远近、南北纬度的高低相差大,全国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总的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地表径流的分布趋势,基本上与降水量相似,但地区分布的不均匀性比降水量更为严重。总的来说,南方水多、人多、地少;北方地多、人多、水少。南方四片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人均占有水量约为全国均值的1.6倍,亩均占水量为全国均值的2.3倍。其中,西南诸河片人均占有水资源量达全国均值的15倍,亩均占有水量达全国均值12倍。北方片中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的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7.5%,而人口和耕地却分别占到全国的34%和39%。尤其是海滦河片,人均和亩均水量都是全国的最低值,人均占有水量为全国均值的16%,亩均占有水量为全国均值的14%,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南方和北方相比,前者人均水量为后者的4.5倍,亩均水量为9.1倍;西南诸河与海滦河相比,前者人均水量为后者的89倍,亩均水量为87倍。

⑤ 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淡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怎样

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在全部水资源中,97.5%是咸水,无法饮用。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

2004年我国供用耗排水量

供水量:2004年全国总供水量5548亿立方米,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2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81.2%,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8.5%,其他水源供水量占0.3%。北方六区供水量2457亿立方米,占全国总供水量的44.3%;南方四区供水量3091亿立方米,占全国总供水量的55.7%。南方各省级行政区以地表水源供水为主,大多占总供水量的90%以上;北方各省级行政区地下水源供水占有较大比例,其中河北、北京、山西、河南、山东、辽宁和内蒙古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占总供水量的50%以上。在4504亿立方米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占33.0%,引水工程占37.7%,提水工程占26.9%,水资源一级区间调水占2.4%。在108亿立方米调水量中,海河区引黄河水42亿立方米,淮河区从长江和黄河共引水60亿立方米,长江区从钱塘江和淮河共引水5亿立方米。

另外,全国有8个省(直辖市)直接利用海水共计234亿立方米,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其中广东和浙江两省利用海水最多,分别为105亿和64亿立方米。

用水量:2004年全国总用水量5548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占11.7%,工业用水占22.2%,农业用水占64.6%,生态用水(仅包括人为措施供给的城镇环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湿地补水)占1.5%。按生活(单指居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划分,生活用水占8.0%,生产用水占90.5%,生态用水占1.5%。与2003年比较,全国总用水量增加22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增加153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增加52亿立方米(其中火电用水增加48亿立方米),生活用水增加20亿立方米,生态用水略有增加。

按东、中、西部地区统计,用水量分别为2145、1595、1808亿立方米,相应占全国总用水量的38.7%、28.7%、32.6%。由东往西,生活和工业用水比重逐渐减小,农业用水比重逐渐增大。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立方米的有江苏、新疆、广东3个省(自治区),用水量介于200~400亿立方米的有7个省(自治区),用水量介于100~200亿立方米的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用水量少于100亿立方米的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75%以上的有宁夏、新疆、西藏、内蒙古、海南、甘肃、河北7个省(自治区),大多位于西部地区;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庆、江苏、湖北、广东、福建、安徽7个省(直辖市);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重庆、天津3个直辖市。

用水消耗量:2004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3001亿立方米,其中农业耗水占77.0%,工业耗水占9.3%,生活耗水占12.1%,生态耗水占1.6%。全国综合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54%,干旱地区耗水率普遍大于湿润地区。各类用户耗水率差别较大,农田灌溉为64%,工业为23%,城镇生活为30%。

污水排放量:污水排放量是指工业、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生活等用水户排放的水量,但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2004年全国污水排放总量693亿吨,其中工业污水占2/3,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占1/3。

(摘自《200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涉及的全国性数据,均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⑥ 中国水资源的概况

水是维系生命与健康的基本需求,地球虽然有71%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是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在全部水资源中,97.47%是无法饮用的咸水。在余下的2.53%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因此,世界上有超过十四亿的儿童、妇女及男人无法获取足量而且安全的水来维持他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层面,水资源和健康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所做的每项决策事实上都和水、以及水对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有关。 降水量。2008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达到654.8mm,折合降水总量为62000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偏多1.9%。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22.6mm,比常年值偏少1.7%;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44.3mm,比常年值偏多3.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广东和海南偏多20%左右;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其中宁夏和黑龙江的偏少程度超过10%。
地表水资源量。2008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377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78.6mm,比常年值偏少1.2%。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6%,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天津、上海、广东、广西偏多程度在36%~20%之间,黑龙江、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宁夏偏少程度在50%~30%之间。
2008年,从国境外流入中国境内的水量为233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的水量为6057亿立方米,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647亿立方米;全国入海水量为16101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2008年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8122亿立方米,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736亿立方米,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6683亿立方米,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297亿立方米。2008年全国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806亿立方米,其中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73亿立方米,占全国总补给量的81.6%。北方平原区的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降水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36.3%、51.2%、7.9%和4.6%。
水资源总量。2008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434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1%。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57亿立方米,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3%,也就是说,地下水资源量的87%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4601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12.5%,占全国的16.8%;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22834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1.7%,占全国的83.2%。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4.2%,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29万立方米。从总量来看,按照2009年的最新统计,中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六。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08年对全国500座大型水库和2980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3083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360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2751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345亿立方米;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332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15亿立方米。北方6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减少52亿立方米,其中黄河区减少35亿立方米;南方4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412亿立方米,其中长江区和珠江区分别增加242亿立方米和142亿立方米。各省级行政区水库年末蓄水量与年初比较,湖北、广西、贵州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库蓄水量增加,共增加蓄水量430亿立方米,河南、青海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库蓄水量减少,共减少蓄水量70亿立方米。
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2008年,北方17个省级行政区对77万平方公里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浅层地下水储存量比年初减少38亿立方米。在各水资源一级区中,仅海河区和辽河区地下水储存量增加,西北诸河区、黄河区、淮河区、松花江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西北诸河区减少32亿立方米,其余3区减少幅度在2亿~8亿立方米之间。按省级行政区统计,地下水储存量增加的仅有6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河北和辽宁增加较多,分别增加近5亿立方米;储存量减少的有11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新疆减少最多,达28亿立方米,陕西、黑龙江、甘肃、减少幅度在4亿~6亿立方米之间。
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2008年,21个省级行政区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简称漏斗)进行了不完全调查,共统计漏斗81个,漏斗总面积7万平方公里。在38个浅层(潜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积大于500平方公里的共11个,年末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大于20m的共24个。在43个深层(承压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积大于500平方公里的共25个,年末漏斗中心水头埋深大于50m的共13个。2008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21个,中心水位下降的有21个;深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9个,中心水头下降的有10个。 供水量。2008年全国总供水量5910亿立方米,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21.5%。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81.2%,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8.3%,其他水源供水量占0.5%。在4796亿立方米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占33.8%,引水工程占38.6%,提水工程占24.9%,水资源一级区间调水占2.7%。在1085亿立方米地下水供水量中,浅层地下水占80.1%,深层承压水占19.4%,微咸水占0.5%。
北方6区供水量2622亿立方米,占全国总供水量的44.4%;南方4区供水量3288亿立方米,占全国总供水量的55.6%。南方各省级行政区以地表水源供水为主,大多占其总供水量的90%以上;北方各省级行政区地下水源供水占有较大比例,其中河北、北京、山西、河南4个省(直辖市)占总供水量的50%以上。
另外,全国直接利用海水共计411亿立方米,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其中广东、浙江和山东利用海水较多,分别为204亿立方米、119亿立方米和33亿立方米。
用水量。2008年全国总用水量5910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占12.3%,工业用水占23.7%,农业用水占62.0%,生态与环境补水(仅包括人为措施供给的城镇环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湿地补水)占2.0%。与2007年比较,全国总用水量增加91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增加19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减少7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增加65亿立方米,生态与环境补水增加14亿立方米。在各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立方米的有江苏、新疆、广东3个省(自治区),用水量少于50亿立方米的有天津、青海、北京、西藏、海南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75%以上的有新疆、宁夏、西藏、内蒙古、甘肃、海南6个省(自治区),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庆、福建、江苏、湖北、贵州、安徽7个省(直辖市),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重庆和天津3个直辖市。
用水消耗量。2008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311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耗水占74.7%,工业耗水占10.7%,生活耗水占12.4%,生态与环境补水耗水占2.2%。全国综合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53%,干旱地区耗水率普遍大于湿润地区。各类用户耗水率差别较大,农田灌溉为62%,工业为24%,城镇生活为30%,农村生活为85%。
废污水排放量。废污水排放量是指工业、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生活等用水户排放的水量,但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2008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758亿吨。
用水指标。2008年,全国人均用水量为446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用水量为193立方米。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含公共用水)为每日212L,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72L,农田实灌面积亩均用水量为435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为108立方米。按可比价计算,2008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07年下降了7%和9%。
各省级行政区的用水指标值差别很大。从人均用水量看,大于600立方米的有新疆、西藏、宁夏、黑龙江、江苏、内蒙古、广西、上海、青海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西藏、宁夏分别达2500立方米、1315立方米、1208立方米;小于300立方米的有山西、天津、北京、陕西、山东、河南、四川、贵州、河北、重庆10个省(直辖市),其中山西最低,仅167立方米。从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看,新疆和西藏2个自治区较高,分别为1209立方米和948立方米;小于100立方米的有北京、天津、山东、山西、上海、浙江6个省(直辖市),其中北京、天津分别为30立方米和34立方米。 河流水质。2008年,对约15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水质进行了监测评价,Ⅰ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的3.5%,Ⅱ类水河长占31.8%,Ⅲ类水河长占25.9%,Ⅳ类水河长占11.4%,Ⅴ类水河长占6.8%,劣Ⅴ类水河长占20.6%。全国全年Ⅰ~Ⅲ类水河长比例为61.2%,与2007年基本持平。各水资源一级区中,西南诸河区、西北诸河区、长江区、珠江区和东南诸河区水质较好,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95%~64%;海河区、黄河区、淮河区、辽河区和松花江区水质较差,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35%~47%。
湖泊水质。对44个湖泊的水质进行了监测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面积占44.2%,Ⅳ类和Ⅴ类水的面积共占32.5%,劣Ⅴ类水的面积占23.3%。对44个湖泊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1个湖泊为贫营养,中营养湖泊有22个,轻度富营养湖泊有10个,中度富营养湖泊有11个。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情况如下:
太湖:若总磷、总氮参加水质评价,湖体水质均劣于Ⅲ类,Ⅳ类、Ⅴ类、劣Ⅴ类水面积分别占评价面积的7.4%、27.2%和65.4%。若总磷、总氮不参加水质评价,则Ⅱ类水面积占18.8%,Ⅲ类水面积占64.5%,IV类水面积占13.8%,劣Ⅴ类水面积占2.9%。除东太湖和东部沿岸带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外,其他湖区均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滇池:耗氧有机物及总磷和总氮污染均十分严重。无论总磷、总氮是否参加评价,Ⅴ类水面均占评价水面的28.3%,劣Ⅴ类水面占71.7%。全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巢湖:西半湖污染程度明显重于东半湖。若总磷、总氮不参加评价,东半湖评价水面水质为Ⅲ类,西半湖评价水面为Ⅳ类,总体水质为Ⅳ类。若总磷、总氮参加评价,东半湖评价水面水质为Ⅳ~Ⅴ类,西半湖为劣Ⅴ类,总体水质为劣Ⅴ类。东半湖处于中营养状态,西半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水库水质。在监测评价的378座水库中,水质优良(优于和符合Ⅲ类水)的水库有303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80.2%;水质未达到Ⅲ类水的水库有75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19.8%,其中水质为劣Ⅴ类水的水库有16座。对347座水库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中营养水库有241座,轻度富营养水库86座,中度富营养水库18座,重度富营养水库2座。
省界水体水质。对全国298个省界断面的水质进行了监测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的断面数占总评价断面数的44.6%,水污染严重的劣Ⅴ类占27.5%。各水资源一级区中,省界断面水质较好的是西南诸河区和东南诸河区,淮河区、海河区、辽河区省界断面水质较差。省界断面的主要超标项目是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挥发酚等。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状况。2008年全国监测评价水功能区3219个,按水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评价,全年水功能区达标率为42.9%,其中一级水功能区(不包括开发利用区)达标率为53.2%,二级水功能区达标率36.7%。在一级水功能中,保护区达标率为65.5%,保留区达标率为67.7%,缓冲区达标率为25.9%。
地下水水质。2008年,根据641眼监测井的水质监测资料,北京、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海南、宁夏、广东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地下水水质进行了分类评价。水质适合于各种使用用途的Ⅰ~Ⅱ类监测井占评价监测井总数的2.3%,适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的Ⅲ类监测井占23.9%,适合除饮用外其它用途的Ⅳ~Ⅴ类监测井占73.8%。

⑦ 我国可饮用水资源是多少

我国饮用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刘永懋 宿 华

摘 要 水生态承载力问题,是我国水资源匮乏、污染加剧、浪费惊人现象背后的核心理论问题。水生态承载力通常包括“支持”和“压力”两个部分。水生态承载力以水生态系统的持续承载为基础,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承载目标;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水生态承载力允许的安全阈值内。

关键词 饮用水资源 保护 持续发展 研究

“饮用水”是水资源利用功能中的最高层,在水资源价值坐标系中,它也位居最高层位,是水资源利用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饮水人群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与综合国力的增强。

一、我国饮用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危机

我国主要地表水与地下水均为多功能水体,水的饮用功能蕴涵其中,因此,研究饮用水就是研究具有饮用功能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1.地表水资源状况

(1)从流域看

全国七大流域水资源总量为18967.8亿m3,地下水资源总量为5295.34亿m3,重复水量为4379.09亿m3,水资源总量为19884.55亿m3。占全国
水资源总量的65.4%,流域内用水总量为全国用水总量的82%。因此,可近似代表全国地表水资源总量。

按国际现行标准,人均水资源量2000m3/a就处于缺水边缘;人均水资源量1000m3/a为人类生存起码需求。对照国际标准,全国七大流域人均水资源量除珠江和长江两大流域外,其余五大流域均在缺水警戒线之下,说明饮用水严重紧缺。

(2)从区域看

天津、宁夏、上海、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山西、辽宁10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1000m3/a,属于严重缺水区。低于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还有安徽、甘肃、陕西、吉林、湖北、浙江、黑龙江、内蒙古 8省(自治区),即:全国严重缺水或接近国际缺水警戒线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18个。

(3)从城市看

全国668个城市,其中缺水城市400多个,严重缺水城市114个,北方地区有71个,南方有43个。可见,全国城市普遍缺水,几乎所有的省会城市都缺水。

2.地下水状况

全国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亿m3,其中:北方片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468亿m3,占全国平原区的78%,可开采量多年平均约为1000亿m3。南方片平原区地下水只有405.1亿m3,地下水资源并不丰富。

3.全国饮用水资源存在的突出问题

(1)饮用水资源极度匮乏

除城市普遍缺水外,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淡水不足,许多地区饮水困难。东北、华北等广大农村主要饮用地下水,由于超采,导致了大批降落漏斗的产生。多水的长江流域有缺水城市59座,缺水县城155座,还存在五大缺水干旱区,西南诸河流域干早区,饮水极度困难。多水的珠江流域有16个严重缺水区,缺水总量达165.21亿m3/a。

(2)水域污染极为严重

“全国生活饮用水水质和水性疾病调查”表明:饮用水水质差已构成威胁11亿人口生存的一大尖锐问题。全国有28%的人饮用地表水, 72%的人饮用地下水。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粪便、垃圾、生活污水和城乡企业“三废”的重叠污染,水质持续恶化。污染不仅使有限的淡水资源更加匮乏,同时,也导致了“介水疾病”的传播。据调查:饮水引起的传染病要占全国传染病80%左右。

(3)生态破坏,导致饮用水源萎缩

如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减少河、库容量;干旱导致饮用水资源 更加短缺;湿地萎缩、江河断流等水生态问题,破坏了饮用水源;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浪费普遍存在,使不堪重负的饮用水资源,雪上加霜;水资源承载力持续下降,在许多地区已逼近极限。

二、我国饮用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

水,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水危机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已成现实,水资源匮乏、污染加剧、浪费惊人的严峻“水情”昭示出一
系列的理论问题,最核心的是“水生态承载力”问题。

饮用水资源承载力,从中观层面看:可分为流域承载力和区域承载力。

1.水生态承载力的内涵

①水生态承载力通常包括“支持与压力”两个部分:水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水资源与水环境系统的供容能力,为水生态承载力的支持部分;水生态系统内社会经济于系统的发展能力,为水生态承载力的压力部分。

②水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是指水生态系统的“弹性力”大小,水牛态与水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则分别是指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小;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是指水生态系统可维持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③水生态承载力以水生态系统的持续承载为基础,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承载目标。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水生态承载力允许的安全阈值内。

④水生态承载力十分注重其整体调节能力,同时,也注重水资源与水环境各单项要素的重要性。所以生态系统一旦崩溃,则包括人类在内的全部
物种都将面临灭绝的危险,而不仅仅是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的减少或环境质量的下降。

⑤生态系统的弹性力既可缓解各 种压力与扰动的破坏而保持系统不崩溃,又可最大限度地保障资源特别是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正常调节作用
及功能的发挥。没有一个正常的具有一定弹性度生态系统的支持,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功能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生态弹性力是生态承载力的支持条件。

⑥在人类与生态系统中,人是能动的主体。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人左右的,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受人调控的,调控
的有效度、长效性,直接关系到水资源持续利用问题。

2.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概念

水资源承载力的大小直接取决于水资源利用的方式与手段,利用方式不同其结果也不同。

(1)最大水资源承载力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工程技术手段,使水资源的承载力在某一时段内达到最大。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水资源技术承载力虽然达到了最大水资
源效应或称“张力效应”,但却损害了水环境与生存承载力,这是不足之处,尚待调节与解决。

(2)适度水资源承载力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各种工程技术手段可达到的水资源承载能力。面向可持续发展,我们追求的是水生态承载力的提高,科技进步虽然不断地提高了水资源承载力,但这种提高必须限定在水生态允许的承载范围内,虽然是提高了水资源承载力,但却降低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承载力,这是一种不可持续承载。将造成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破坏,导致水环境承载力和水生态承载力的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追求水资源承载打的生态效应,决不等于否定工程与支术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寻求水资原利用与水生态系统可接受阈值之间向动态平衡“临界点”。

(3)生态一水资源承载力

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范围内,在不超过生态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水资源的供给能力和可持续供养的具有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数量。

生态承载力意义下的水资源承载力,其理论内涵是:

①生态一水资源承载力,系指“适度承载力”,而不是最大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作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受到生态系统的制约,表现在水资源承载力方面是直接受控于生态系统弹性力的大小。

②水资源承载力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中水资源的丰富度,以及对水资源的需求与利用方式等。水资源丰富或供给能力大是好的条件,但并不能完全表明系统中的水资源承载力就大,因为人们只注意到水资源的存储量,而往往忽视了水质保护与开发利用尺度。如海河流域水污染十分严重,而水的开发利用率超过90%,淮河已有60%的水域是超V类水质,完全丧失使用功能,可用水的利用率也超过70%以上,通常水资源利用率的上限
值不超过40%。

③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包括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其要求不同,水资源的.承载力也不同,如饮用水要求水质不超过Ⅲ类标准。

(4)水生态一环境承载力

水环境承载力是水生态承载力的约束条件,生态承载力条件下的环境承载力应包括:在一定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限定下的承载力,反映在环境方面就是水环境应具有一定的标准;可容纳的污染物数量,反映在环境方面为相应的环境容量。

(5)水生态弹性力

系指水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找调节及其抵抗各种压力与扰动的能力大小。

①生态弹性力是生态承载力的支持条件,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基础。生态系统的弹性力对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任何生态系统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也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时都在承受着各种压力和变化,但任何生命体的存在都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这种相对稳定的环境之所以能维持,主要是因为生态系统有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也就是说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弹性力。

②只有科学地、准确地认识生存系统的弹性度,才可避免顾此失彼,从而有利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人类追求的目
标。过去人们将生态承载力错误地理解为资源承载力,所以,我们对生态系统改造时,往往只注重系统的资源承载力,而忽视了系统的生态承载力,因此造成了许多不可逆转的重大生态损失。如围湖造田、湿地开垦、毁林开荒等,教训深刻,损失巨大。

③生态弹性力的内涵,应包括系统弹性强度和系统弹性限度两个方面。弹性强度指系统的弹性力大小,弹性限度则是指系统的弹性范围。

水生态弹性强度的重要意义就是在于衡量一个流域或区域的实际或潜在的水承载能力大小,判定一个流域或区域的自我维持能力与稳定性大小,以及衡量一个流域或区域的发展方向,这对指导流域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生态弹性力”概念的提出,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十分巨大的,特别是对饮用水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指导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饮用水资源系统为开放体系,不停地与外界进行能量与物质交换,当系统在到达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时,一旦系统的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
一定的阈值,通过“涨落”过程,系统可能发生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无序状态突变为“耗散结构”的状态,使水域实现生态平衡。

三、我国饮用水资源:保护对策与发展战略

1.保护对策

①对饮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必须要有生态学的思考,建立生态保护体系,即利用生态技术解决饮用水“难题”,利用生态工程技术修复水生态缺损,建立健康的水生态领域。

②依法全面控制水污染,提高水环境、水生态承载力。

③全面推行节水政策,实施节水工业、节水农业并建立节水型社会。

④开放水市场,发展水产业,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有偿转让、进行水权交换,实现“以水养水”战略。

⑤依靠科技进步保护江、河、湖、库以及地下水域,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清洁工艺把污染消灭在生产源头和过程中,从而保证水一人类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发展战略

①“理论战略”,让我们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把饮用水资源 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引导到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以便实现水的永续利用。

②“生态战略”,要利用生态技术解决水难题;要利用生态系统的特殊功能截留雨洪水,以便解决水量不足的问题,同时,一切水问题,只有面向生态才能得到解决。

③“综合战略”,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 WHO.Guidelines for Drinkingwater Quality. Addenm tO V012.Health Criteria and Other Supporting.Genera;WHO,1998
2 EU Council Directive 98/83 EC(from intemet)
3 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5

(作者为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刘永懋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宿华为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 李计初

⑧ 安徽省水资源有哪些特点

安徽省的水资源主要是皖南地区水资源充沛,皖北地区水资源较少,南北差异大,中北部易出现水旱涝灾害。

⑨ 中国北方水资源和南方水资源占到全国的比例分别为( )

南方占全国耕地资源的38%我国土地资源北方比南方比较多
;水资源北方比南方相对较少
,北方耕地占全国耕地资源的62%。北方占全国水资源的20%还不到

⑩ 中国水资源分布情况现状如何。

一、中国水资源分布情况现状: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地区。

二、中国水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总量并不丰富,人均占有量更低。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24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
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
年内年际分配不匀,旱涝灾害频繁。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较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