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什么是土地资源
扩展阅读
去油膜用什么产品多少钱 2025-05-26 08:35:59
中国石油设备加工怎么样 2025-05-26 08:35:53

什么是土地资源

发布时间: 2022-04-23 10:39:27

① 土地资源包括什么

土地资源指的是目前或者可以预见到的将来可供于农、林、牧业或者其它各业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与劳动对象,它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土地资源的利用过程中,有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程度与不同类别的改造措施。土地资源还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在不同地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条件之下,所包含的内容可能是不大一致的。例如,大面积的沼泽因为渍水而难以治理,在小农经济那时的历史时期,不适宜被农业利用,不能够将其视为农业土地资源。但是在已经具备治理与开发技术条件的今天,就称之为农业土地资源。由此,有学者认为土地资源是包括土地的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两个方面。
二、土地资源包括哪些内容?

土地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被人类利用的土地,是一个由地形、气候、植被、土壤、岩石和水文等其他因素组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一个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因此,土地资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是名副其实的“财富之母”。土地资源的分类有很多种方法,在我国比较普遍的是采用地形分类与土地利用类型分类两种。
按照地形分类,土地资源可以分为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这种分类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础。一般来说,因地制宜。山地比较宜发展林牧业,而平原、盆地宜发展耕作业。
按照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土地资源可以分为已经利用土地枣耕地、草地、林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等;比较宜开发利用土地枣宜垦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泽滩涂水域等;暂时难利用土地枣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这种的分类是着眼于土地的开发与利用,着重研究土地利用而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已经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生产潜力,调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资源的质量、数量、分布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方向途径,查明目前暂时不能够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和分布,探讨今后改造利用的最大可能性,对于深入挖掘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合理的安排生产布局,提供最基本的科学依据。

② 土地和土地资源是同一概念吗

土地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水面的总称,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括人类活动的成果。
土地资源(Land Resources)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够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以上是比较权威的说法,通俗的说就是,土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能否利用,都应该是土地。土地资源是在相对而言的,举个例子类比一下就是:石油,以前人们不知道用处,所以不算资源,但现在知道用处了算资源了。

③ 土地资源的概念是什么 谁能回答我 谢谢了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④ 什么是国土资源

国土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组成的物质实体,通俗地讲,即是国家的土地与矿产。国土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角度看,国土资源是一个国家领土主权范围内所有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总称;狭义的国土资源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管辖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包括领土、领海和领空。国土资源具有整体性、区域性、有限性和变动性等特点,而且具有数量上的无限性和有限性、分布上的不平衡性、开发利用上的可变性的特性。

国土资源是一个国家人民生活的场所和生产基地,是国家和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水、气候、生物和矿产资源是最主要的国土资源。国土资源与自然资源最大区别之处在于国土资源有一定的空间地域的限定,也就是主权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即为狭义的国土资源。

⑤ 土地和土地资源的区别是什么 为什么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而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土地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水面的总称,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括人类活动的成果。
土地资源(Land Resources)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够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土地作为乐观的存在,地球上仅有那么多,当然不可再生。土地资源是地球上可以利用的那一部分,而可以利用的那一部分,当然是有待开发的,这一块资源出现问题,可以寻找在一块土地资源

⑥ 土地资源类型的种类及其划分依据是什么

土地资源类型种类:

  1. 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一般分为耕地、林地、牧地、水域、城镇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其他用地(渠道、工矿、盐场等)以及冰川和永久积雪、石山、高寒荒漠、戈壁沙漠等。

  2. 土地类型利用。土地资源可分为已利用土地耕地、林地、草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等;宜开发利用土地、宜垦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泽滩涂水域等;暂时难利用土地枣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这种分类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着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3. 按地形。土地资源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这种分类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础。一般而言,山地宜发展林牧业,平原、盆地宜发展耕作业。

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依据:

  1. 景观法:以景观形态单元为基础划分土地类型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国内外应用尤为广泛。该方法依据土地因素在各地段的结合方式及憨作用强度的差异,通过综合分析,选取其中对土地单位个体分异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确定土地类型个体的空间界线。

  2. 参数法:根据土地成分的特征值划分土地类型的一种方法。即在选取的相对重要参数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单位划分的方法。

⑦ 土地资源,指人类能够利用的那一部分土地.主要包括地球表层陆地、海涂和什么

一般指能供养生物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但不包括海域。土地除非农业用地外,还有一部分是难于利用或基本不能利用的沙质荒漠、戈壁、沙漠化土地、永久积雪和冰川、寒漠、石骨裸露山地、沼泽等。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有些难于利用的土地正在变得可以逐步用于农业生产。农业用地:农业用地按其用途和利用状况,可以概分为:①耕地,指耕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水田、水浇地、旱地和菜地等。②园地,指连片种植、集约经营的多年生作物用地,如果园、桑园、茶园、橡胶园等。③林地,指生长林木的土地,包括森林或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和疏林草地等。④草地,指生长草类可供放牧或刈割饲养牲畜的土地,不包括草田轮作的耕地。中国通常称北部和西部10个省(自治区)大面积连片的草地为草原,称南部和中部各省(自治区)主要分布在山丘地区较为零星的草地为草山、草坡。凡已加利用的草地(也称草场),按其不同的经营利用方式,分别有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等。⑤内陆水域,指可供水产养殖、捕捞的河流、湖泊、水库、坑塘等淡水水面以及苇地等。⑥沿海滩涂,又称海涂或滩涂,是海边潮涨潮落的地方,位于大潮高低潮位之间,海岸地貌学上称为潮间带,是沿海可供水产养殖、围海造田、喜盐植物生长等的特殊自然资源。在草地和林地中,适宜于开垦种植农作物或牧草的天然草地、疏林地和其他荒地称为宜农荒地;适宜于营造森林的疏林草地和荒山荒地则称为宜林荒山荒地,均属农业的后备土地资源

⑧ 什么是土地什么是土地资源

关于土地,人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但直到目前尚无确切唯一的概念。人们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角度,对土地有不同的定义。
一般地,我们可以把土地的定义粗略的划分成广义的和狭义的概念。
狭义的土地,仅指陆地部分。较有代表性的是土地规划和自然地理学家的观点。土地规划学者认为:“土地是指地球陆地表层,它是自然历史的产物,是由土壤、植被、地表水及表层的岩石和地下水等诸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自然地理学者认为:“土地是地理环境(主要是陆地环境)中互相联系的各自然地理成分所组成,包括人类活动影响在内的自然地域综合体。”
广义的土地,不仅包括陆地部分,而且还包括光、热、空气、海洋……。较有代表性的是经济学家的观点。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各方面所赠与的物质和力量。”美国经济学者伊利认为:“……土地这个词……它的意义不仅指土地的表面,因为它还包括地面上下的东西。”
由于土地概念涉及并影响世界各国,所以联合国也先后对土地作过定义。197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瓦格宁根召开的农村进行土地评价专家会议对土地下了这样的定义:“土地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及基础地质、水文和植被。它还包含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目前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它们对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1975年,联合国发表的《土地评价纲要》对土地的定义是:“一片土地的地理学定义是指地球表面的一个特定地区,其特性包含着此地面以上和以下垂直的生物圈中一切比较稳定或周期循环的要素,如大气、土壤、水文、动植物密度,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及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人类和将来的土地利用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从土地管理角度应当怎样定义土地呢?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2年出版的《土地管理基础知识》中这样定义土地:“土地是地球表面上由土壤、岩石、气候、水文、地貌、植被等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因此,从土地管理角度,可以认为土地是一个综合体,是自然的产物,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的结果。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从土地管理角度出发,土地资源和土地的概念是相同的,差异仅在于称谓不同。一般情况下,两者可以通用。
土地或土地资源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⑨ 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一、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的联系:

1、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都是对土地内涵的体现,前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它具有一定的技术经济前提;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产,其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独占权)意义,它具有明确的法律保障。

2、土地资产不仅可以为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和经营者使用并带来经济收益,而且还可以进行土地交易,具有商品的一般特性。而土地资源,如果没有明确界定产权,它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却不能进行交易,不能够成为商品。

二、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区别:

1、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含义不同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重要的自然资源。

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土地作为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缺性)、有用性、可占用性和具有价值。土地资产是具有明确的权属关系(有其物主)和排他性,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土地资源。它是土地的经济形态,是土地成为资本的物的表现。

2、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它具有一定的技术经济前提;土地资产是指土地作为财产,其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独占权)意义,它具有明确的法律保障。

3、土地资产不仅可以为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和经营者使用并带来经济收益,而且还可以进行土地交易,具有商品的一般特性。而土地资源,如果没有明确界定产权,它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却不能进行交易,不能够成为商品。

(9)什么是土地资源扩展阅读

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改革

完善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我国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始于20世纪80年后期的国有建设用地,现已建立比较系统完整的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有效维护了国家所有者权益。

但仍存在国有建设用地划拨范围宽、国有农用地有偿使用制度缺少国家层面的具体规定、国有农用地使用权概念和权利体系缺乏法律依据等问题。

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我国水资源有偿使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地方实践,现已初步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对直接取用江河、湖泊或者地下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水资源费,2015年全国征收总额约为196亿元,为实现所有者权益、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⑩ 什么是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土地资源指目前或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农、林、牧业或其他各业利用的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在其利用过程中,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类别和不同程度的改造措施。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即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所包含的内容可能不一致。如大面积沼泽因渍水难以治理,在小农经济的历史时期,不适宜农业利用,不能视为农业土地资源。但在已具备治理和开发技术条件的今天,即为农业土地资源。由此,有的学者认为土地资源包括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两个方面。

土地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土地,是一个由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岩石和水文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因此,土地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是“财富之母”。土地资源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在我国较普遍的是采用地形分类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1)按地形,土地资源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这种分类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础。一般而言,山地宜发展林牧业,平原、盆地宜发展耕作业。

(2)按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可分为已利用土地如:耕地、林地、草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等;宜开发利用土地如:宜垦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泽滩涂水域等;暂时难利用土地如: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这种分类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着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已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生产潜力,调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方向途径,查明目前暂不能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分布,探讨今后改造利用的可能性,对深入挖掘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合理安排生产布局,提供基本的科学依据。

它有如下7个特征:

(1)土地资源是自然的产物。

(2)土地资源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动。

(3)土地资源的区位存在差异性。

(4)土地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

(5)土地资源的利用具有可持续性。

(6)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具有稀缺性。

(7)土地利用方向变更具有困难性。

我国的内陆土地面积为960多万平方千米,在世界上继俄罗斯、加拿大之后居第三位。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地12208.27万公顷;园地1154.90万公顷;林地23574.11万公顷;牧草地26214.38万公顷;其他农用地2553.09万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601.51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30.85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59.87万公顷;其余为未利用地。与2004年相比,耕地面积减少0.30%,园地面积增加0.31%,林地面积增加0.30%,牧草地面积减少0.21%,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增加1.11%,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增加3.37%,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加0.26%。2005年全国耕地净减少36.16万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13.87万公顷,另外,查出往年已经建设但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面积7.34万公顷;灾毁耕地5.35万公顷;生态退耕39.04万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23万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0.67万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面积为建设占用耕地的144.56%。

全年新增建设用地43.2万公顷。其中,新增独立工矿(包括各类开发区、园区)建设用地15.11万公顷,新增城镇建设用地9.82万公顷,新增村庄建设用地6.66万公顷,新增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10.76万公顷。

切实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明确各省(区、市)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责。会同农业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建设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六部委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有关工作的意见》。下发《关于开展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工作的通知》,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全面提升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水平。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和《2005年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指南》。全年共备案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326个,项目建设总规模129.12万公顷,其中,位于粮食主产区项目个数和建设规模分别占47%和53%。下发《关于开展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基础工作的通知》,采用更加严格的措施改进耕地占补平衡工作。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开展全国存量用地调查,查明到2004年底,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有闲置土地7.20万公顷,空闲土地5.48万公顷,批而未供土地13.56万公顷,三类土地总量为26.24万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切实执行建设用地“六个不报批”和“八个必须”要求,核减建设用地4631.9公顷。总结和大力推广100个节约集约用地典型,制订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新政策。从严控制土地供应总量,严格审核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24个。

土地管理为经济建设服务。全年审批建设用地34.68万公顷,其中国务院批准用地14.93万公顷,省级批准用地19.75万公顷;工矿仓储、住宅等分批次建设用地16.00万公顷,交通运输、水利设施等单独选址建设用地18.68万公顷。

土地管理基础业务建设明显加强。《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已正式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方案。18个省(区、市)开展土地更新调查,1526个县(市)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城市市区地籍调查完成82.24%。国有土地使用证发证率达76.38%,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发证率达33.19%,集体土地使用证发证率达70.69%。25个省(区、市)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其中13个省(区、市)通过验收。

完善土地市场体系和制度。继续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覆盖面。继续完善国有土地出让制度。全国共出让土地面积16.32万公顷,出让价款5505.15亿元。其中,招拍挂出让面积和出让价款分别为5.72万公顷和3920.09亿元,分别占出让总面积和总价款的35.06%和71.21%。加强土地储备制度建设。加强土地市场监测和地价管理。根据1000多个县(市、区)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结果,土地供应来源结构56%属于存量用地,44%属于新增用地;用途结构43.33%属于工矿仓储用地,30.56%属于房地产开发用地,26.11%属于其他用地;房地产开发用地中,商业服务业用房占29.2%,普通商品住宅占48.7%,经济适用房占9.3%,高档公寓占0.2%,其他住房占12.6%。系统提出房地产市场土地供应政策。

目前我国土地问题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植被破坏。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达13.9%。尽管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仍很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同时,大量林地被侵占,1984~1991年全国年均达837万亩,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植树造林的成效。草原面临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2.土地退化。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国家,近十年来土地沙漠化急剧发展,20世纪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积为1560平方千米,20世纪70~80年代年均扩大到2100平方千米,总面积已达20.1万平方千米。多年来我国初步治理了50多万平方千米,而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79万平方千米。我国的耕地退化问题也十分突出。如原来土地肥沃的北大荒地带,土壤的有机质已从原来的5%~8%下降到1%~2%(理想值应不小于3%)。同时,由于农业生态系统失调,全国每年因灾害损毁的耕地约200万亩。

我国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2.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68.9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和东北等13个省区市。

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被称为“地球溃疡症”,危害表现在许多方面,现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1996年西北五省区财政收入总和的3倍,平均每天损失近1.5亿元。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共有1000万公顷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造成粮食损失每年高达30多亿千克。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许多农田因风沙毁种,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群众形象地称为“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箩,蒸一锅”。在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30年间流沙压埋房屋2200多间,近700户村民被迫迁移他乡。

目前我国耕地的特点是:

1.人均耕地面积小我国虽然耕地面积总数较大,但人均占有耕地的面积相对较小,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4。到1995年,人均耕地面积大于0.13公顷的省、自治区,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但这些地区水热条件较差,耕地生产水平低。相对自然和生产条件好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浙江、广东和福建等人均耕地面积小于0.07公顷,有些地区如上海、北京、广东和福建等甚至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0.05公顷的最低界限。该组织认为低于此限,即使拥有现代化的技术条件,也难以保障粮食自给。

2.分布不均匀综合气候、生物、土壤、地形和水文等因素,我国耕地大致分布在东南部湿润区、半湿润季风区、西北部半干旱区、干旱内陆区和西部的青藏高原区。东南部湿润区和半湿润季风区集中了全国耕地的90%以上。

3.自然条件差我国耕地质量普遍较差,其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低产田也占1/3。其中涝洼地有约400×104公顷,盐碱地有约400×104公顷,水土流失地670×104公顷。而且耕地地力退化迅速,加上由于污水灌溉和大面积施用农药等原因,耕地受污染严重,都加剧了耕地不足的局面。

这一特点使我国耕地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中国依靠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成就。但另一方面,这一现实也表明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耕地不足是中国资源结构中最大的矛盾。

总之,中国单位面积耕地的人口压力巨大,目前已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因此,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耕地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