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市里水资源条件总体如何
扩展阅读
如何在15层以下找到钻石 2024-05-09 04:56:17
酒店价格表怎么增加一行 2024-05-09 04:51:21
石油沥青防腐怎么套定额 2024-05-09 04:34:43

市里水资源条件总体如何

发布时间: 2024-03-27 15:56:14

❶ 山东蓬莱市水资源调查

1、蓬莱市水资源的基本情况
蓬莱市河流分为渤海、黄海两大水系,源短流急,多为季节性河流。长度超过3公里的河流共90条。黄水河东支流是蓬莱市第一大河,发源于南部艾崮山区,流经村里集、小门家二处乡镇,经龙口市入渤海,境内总面积239.6平方公里。其次为平畅河,发源于栖霞,流经大辛店镇东侧及潮水镇入黄海,境内流域面积233.5平方公里。平山河从城区东部由向北入黄海,境内流域面积78.7平方公里。
蓬莱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24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882亿立方米,地下水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10亿立方米。
2、蓬莱市水资源特点
(1)水资源不丰富,人均、亩均占有量少。蓬莱市地处沿海,人口密集,人均、亩均占有的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在全国水资源分区中被列于干旱缺水区。
(2)蓬莱市水资源依赖于自然降水。一是地表水资源来源于降水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地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在地区分布上南多北少。因蓬莱市以丘陵山区为主,排水河系源短流急,地表径流大多以山洪暴发形式出现,开发利用比较困难。二是地下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因入渗条件不同,呈北多南少之势,且北部有较大面积的平原区,地下水储量大,可供多年调节,资源条件好于南部;在年内分配上,由于地下水运行缓慢,相对而言,变化不大。
(3)蓬莱市无客水资源。东南部外流水区为夹河流域,西南部为黄水河流域,两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比较低,每年有大量的水流入蓬莱市境外。

❷ 保定市水资源的现状100字

保定市城市水资源概况

我国在世界上属缺水国家,而河北省在全国范围内又是缺水省份。保定市城区是全国最严重的缺水城市之一。
我国地表与地下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28124亿立方米/年,占世界总量的8%,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400立方米/年人,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我国以占世界8%的水资源供养着22%的人口。河北省水资源总量为237亿立方米/年,人均占有量311立方米/年人,在全国位居第28位。保定市区(315平方公里)水资源量15654.78万立方米/年,人均占有量282立方米/年人,仅及我国人均占有量的7%,可见保定市区缺水的严重程度。
一、基本情况
保定市区地处太行山东麓的河北平原中部,辖南、北、新三个市区和高新区,面积31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61万。市区地势西高东低,境内主要河流有漕河、府河、界河、唐河。多年平均气温12.3oC,多年来平均降水是545.6mm,是一个以纺织、印染、化工、造纸、机械为主的轻工业中等城市。
在50年代以前,保定市还是一个“群泉涌,河纵横”的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在五六十年代,全国一百多项重点建设项目中,有8项建在保定,就是为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丰富而甘冽的一亩泉水。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和大量排放污水,自六十年代开始,泉水干涸、河水断流,府河、漕河已成为名存名符其实的排污河,界河常年干涸,唐河下游在白洋淀入口处储存着大量污水。昔日鱼儿畅游鸟儿飞翔的美景已不复存在。
二、水资源采补状况
保定市区(315平方公里)地下水补给来源有邻区地下流入(侧向补给)、降水入渗、河流入渗、污水灌溉入渗,总补给量为14054万立方米/年。由于保定市区已形成巨大的地下水开采漏斗,水位比周围水位低,至使周围地区(满城、清苑、徐水)地下水均向市区汇集补给,这部分补给量最大,高达11387万立方米/年,占总补给量的81%;河流入渗量居第二位,达1215万立方米/年,但其中污水河入渗就达921万方米/年;占第三位的是降水补给,达1065万立方米/年;井水农灌与污水农灌入渗补给分别为368万立方米/年/和19.2万立方米/年。可见,保定市区地下水大部分是袭夺了邻近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污水入渗量总计940万立方米/年,占总补给量的6.7%。
保定市区总补给量虽然高达14054万立方米/年,但是天然状态下的补给量为8240万立方米/年,因此地下水资源量应为8240万立方米/年。
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水位较深,因此使地下水蒸发量为零。又因为开采漏斗的作用,使地下流出量也几乎为零。因此,保定市区地下水的排泄途径99.8%为人为开采。据测算,西大洋引水实施前,市区(126平方公里)地下水开采总量为15706万立方米/年,相对水资源量超采7365万立方米/年,超采率近一倍。西大洋引水实施,适时缓解了保定市区水资源的紧缺程度,改变了市区唯一依赖地下水源的历史。西大洋引水设计入市量26万立方米/日,自2000年6月实施以来,每日实际入市水量十几万立方米,大量减少了地下水开采,使地下水资源得到养蓄恢复。西大洋水库库容量13亿立方米,由于连年干旱,近年来实际蓄水量多在3亿立方米左右,而其中还有近1亿立方米的死库容。西大洋水库同时肩负着保定市区、定曲电厂、唐河灌区的供水任务,可谓“僧多粥少”,因此,保定市的水资源形势还不能盲目乐观。
三、地下水动态特征
自六十年代以来,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使水位迅速下降。至90年代,由于开采量得到有效的控制,使水位也逐渐趋于稳定,市区漏斗中心水位埋深稳定在40米以内。从大区域上来讲,市区(包括西北相邻地区)的地下水动态特征为:有市区、一亩泉水源区、大册营造纸工业区三个地下水降落漏斗,和电厂贮灰场、西庄、平陵三个地下水污水反漏斗(即形状象倒置漏斗的地下水鼓包)。
一亩泉漏斗形成于1967年,80年代漏斗迅速发展,平均水位以每年2米的速度下降。90年代,漏斗发展趋缓并逐渐稳定。据监测,2000年低水位期漏斗中心水位埋深33.37米,封闭面积36平方公里。
市区漏斗规模要比一亩泉大得多,它的迅速发展期也在80年代,平均水位下降速度达2.24米/年。90年代该漏斗也逐渐稳定。据监测,西大洋引水实施前的1999年低水位期漏斗中心水位埋深38.63米,封闭面积122.6平方公里。2000年6月西大洋引水实施后,由于大量减少了地下水开采,使地下水位迅速回升,据监测,2000年高水位期漏斗中心水位相对1999年同期上升11.62米,封闭面积缩小了28.9平方公里。
大册营漏斗主要是由于当地造纸业大量开采地下水而造成,形成于90年代初,并迅速发展扩大。据监测,2001年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已接近50米,创下保定市区最深记录。
电厂贮灰场反漏斗是由西北郊工业污水在此汇集并部分渗入地下而造成,形成于1972年。由于积极采取有效治理措施,漏斗中心水位由原来的4米左右下降为13米左右,封闭面积由原来的20平方公里缩小到10平方公里以内。
西庄反漏斗主要是由于大册营造纸等污水排入漕河,并顺流而下至西庄一带,通过采砂坑下渗而形成。它与大册营漏斗有着共同的发展历史。据监测,2000年漏斗中心水位埋深7-8米,封闭面积近40平方公里,其规模已大大超过了电厂贮灰场反漏斗历史最大规模。
平陵反漏斗位于市区东部,是由于市区大部分污水向东流至此地汇集并部分渗入地下而形成。该漏斗出现于80年代中期,反漏斗内水位埋深5-15米,封闭面积100平方公里。该反漏斗虽然面积大,但比较平缓分散。

❸ 北京市的水资源丰富吗它拥有哪些河流

引言:众所周知,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北京位于华北地区,在那里拥有广阔的平原,发展种植业也非常的合适,但是受到经济的影响,很多的地区已经不发展第一产业了,北京是一个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现代化的城市,人均的居住面积非常的狭小,人口密度也非常大。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北京市的水资源丰富吗?它有哪些河流?

三、分支水库

北京地区还拥有一条着名的河流,叫做潮白河,它是海河的五大水系河流之一,也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支流,贯穿了京津冀三个省份地区,在上游的枝干部分流入了北京的密云水库,密云水库供给了,全北京市的居民的日常饮用水。而在后来潮白河在顺义决堤之后河道变窄,流入了平原地区,河床比较小,河谷开阔,容易泛滥成灾。

❹ 烟台市的水资源与水环境分析

一、地下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开采状况

1.水资源现状

(1)水资源总量

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87×108m3,频率P=50%、P=75%和P=95%时的水资源总量分别为24.7×108m3、13.27×108m3和4.42×108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7.15×108m3,频率P=50%、P=75%和P=95%时地表水资源量分别是21.7×108m3、11.7×108m3和3.53×108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3.58×108m3。折合水资源模数为9.9×104m3/km2

(2)水资源相对量

人均年水资源量为480.3m3,只有全国人均2400m3的18%;在各县市中,最多的是海阳市(人均842m3),最少的是长岛县(人均203m3);每hm2占有水资源量6859.5m3,仅为全国水平的24.8%。

(3)水资源时空特性

地表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无客水入境;地下水也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因而水资源受降水影响,时空分布不均且年际年内变化大。水资源总的趋势是与降水特点基本一致,由东南山区向西北递减。河川径流有83%集中在汛期(6~9月),其中有65%集中在7~8月。非汛期降水形成径流极少,甚至长期断流。另外年际变化较大且向偏干方向发展。如进入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超过平均值的年份只有2年。1999年降水量仅为332.2mm,不足多年平均降水量868.3mm的一半,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降水量最少的年份。

(4)水资源供需平衡预测

据测算,在保证率P=50%和P=75%的情况下,现烟台市需水总量分别为141835×104m3和171798×108m3

根据烟台市发展目标:GDP增长率为10%;工业发展方向以高科技节能型产业为主,考虑到经济的发展,工业用水增长率采用7%;农业以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为主,将进一步增加灌溉面积,以节水灌溉方式为主。新增加的灌溉面积的灌溉水从节约的灌溉水量中解决。2005年以后农业灌溉水量以1%的速度减少。2005年,P=50%、P=75%(P=95%)时全市需水量分别为159989×104m3、190147×104m3;2015年,P=50%、P=75%(P=95%)时需水量分别为187839×104m3和213259×104m3

根据《烟台市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现状工程条件下,保证率P=50%、P=75%和P=95%时可供水总量分别为154311×104m3、137701×104m3和94671×104m3

根据以上可供水量及需水量,2005年P=50%、P=75%和P=95%时缺水量分别为5675×104m3、52446×104m3和95476×104m3。2015年3种保证率时缺水量分别为33528×104m3、75555×104m3和118588×104m3

2.主要开采层开采状况及开发利用程度

1987年全市地下水实际开采总量为91312×104m3,以后受1989年大旱影响,地下水开采总量有所减少,1991~1995年年均开采总量降至87720.6×104m3。1997年、1999年、2000年均为枯水年,地下水得不到有效补给,许多开采井干涸无水,被迫停产,致使开采总量进一步减少,1996~2000年平均年开采总量已降至79978.4×104m3,较上个5年平均年开采水平减少17742.2×104m3,给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诸多不利影响。特别是2000年,在连年干旱少雨的情况下,全市地下水年实际开采总量仅为77510×104m3,低于5年平均水平,其中,一些开采条件较好的县(市)区,为了确保生产及生活用水,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强采,包括在富水地段进一步打深井、水库增容等,因而呈现福山区、莱山区、龙口市、莱州市2000年地下水开采总量高于5年平均水平的现象,其余县(市)区因已多年持续超采(如芝罘区)或开采条件较差,地下水开采总量明显减少。

3.地下水开采利用程度评价

根据各县(市)区2000年地下水开采资源量与实际开采量的关系,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评价如下:

Ⅰ级:尚有开发潜力、开发利用程度小于80%的有牟平区(40.97%)、蓬莱市(51.18%)、长岛县(50.00%)、招远市(74.41%)、栖霞市(36.94%)、莱阳市(39.85%)、海阳市(46.19%),说明上述地区地下水总体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尚有开发潜力。

Ⅱ级:采补基本平衡、开发利用程度在80%~120%之间的有福山区(93.4%)、莱州市(119.16%),说明这两个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采补基本平衡,虽未出现超采但开发潜力较小。

Ⅲ级:超采、开发利用程度在120%~150%之间的有莱山区(132.26%)、龙口市(124.52%),说明其地下水开发已打破原有采补平衡条件。

Ⅳ级:强超采、开发利用程度大于150%的为芝罘区(达156.71%),说明其地下水开采程度已非常高,如得不到长期有效补给,将诱发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

综上所述,目前芝罘区处于强超采状态,莱山区、龙口市处于超采状态,福山区、莱州市采补基本平衡,其余县(市)区尚有潜力,但由于各县(市)区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无法集中开采,导致目前严重缺水的局面(如长岛县)。

4.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地表拦蓄利用率低,地下水超采。

2)水的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3)水污染日趋严重。

4)供水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烟台市水环境质量分析

1.河流水质状况

2004年全市5条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占64.4%,Ⅳ类水质占24.4%,Ⅴ类水质占11.1%,无劣Ⅴ类水质。与上年度比较,Ⅰ—Ⅲ类水质比例减少了8.3个百分点,Ⅳ类水质比例增加了17.6个百分点,Ⅴ类水质减少了7.1个百分点,减少了劣Ⅴ类水质2.3个百分点。

达到Ⅲ类标准的百分率为44.3%。其中辛安河、黄水河达到Ⅲ类标准的百分率均为100%,大沽夹河达Ⅲ类标准为64.3%,五龙河达Ⅲ类标准为50%,界河达Ⅲ类标准为33.3%。

全市5条主要河流19个功能区中,17个功能区达标,河流功能区达标率为89.5%,与上年(94.7%)比较,河流功能区达标率减少了5.2个百分点。不达标功能区出现在大沽夹河下游,主要超标项目为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等。与上年度相比,大沽夹河水质有所下降。其余4条河流水质类别无较大变化。

2.水库水质状况

2004年度烟台市主要水库中,除庵里水库符合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外,其余5座水库均符合II类水质标准,水质较好。

水库富营养化状态分析表明,门楼水库呈中营养状态(其余5座水库因指标不全未评价)。从各指标污染分担率看,总氮的污染分担率最高为39.2%,控制水库无机氮入库量是控制水库富营养化的关键。

3.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

烟台市市区饮用水水源地有5个,其中,地表水水源地2个(门楼水库、高陵水库)地下水水源地3个(东陌堂水厂、芝阳水厂、牟平一水厂)。

根据2004年烟台市市区地表水和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结果,由于总氮超标,2个水库不达标;市区3个地下水源地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Ⅲ类水标准,即达到饮用水源水质标准。与2003年度相比,各饮用水源地总体上水质保持良好。

4.地下水环境质量

浅层含水层与深层含水层间多分布有分布较稳定、厚度较大的弱透水层,因而深层地下水防污能力较强。本次调查水分析资料表明,深层地下水目前尚未受人为污染。浅层地下水防污能力较弱,污染较为普遍,因此,本次污染评价目标为浅层地下水。

(1)浅层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

调查水质资料表明,烟台市浅层地下水污染较重,“三氮”超标率较高,检出率64%~99%,超污染起始值比率为43%~63%,超饮用水标准率为16%~53%,地下水中“三氮”主要来源于农家有机肥和人造化肥。毒物类污染项目以点状污染为主,检出率12%~25%,超污染起始值比率为0~25%,超饮用水标准率为0~25%。

根据综合污染指数(P)判断地下水污染程度(表13-1)。工作区水质分析资料表明,浅层地下水主要污染成分为NH+4、NO3、NO2有机污染,毒物类指标大部分未检出,少量点有超标现象。

表 13 -1 地下水污染程度分级标准

严重污染区分布于招远市界河河谷地区、龙口市黄水河入海口附近地区;中度污染区主要分布于部分河谷地区;轻度污染区主要分布于烟台市北部沿海一带;未污染区主要分布于烟台中部丘陵区(图13-2)。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地下水污染因子众多,受资料和经费限制,本次评价所选用的指标只是几个常用的评价因子,还不足以代表地下水污染的全貌。

(2)地下水污染的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工作区多年来地下水监测资料分析,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加强,地下水的整体质量呈现逐年下降态势。局部地区污染强度大,并导致地下水使用功能的部分丧失。工作区地下水污染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

1)地质环境接纳污水量大幅上升;

2)地下水常量元素含量大面积增高是区内地下水质变异的突出特点;

3)地下水中酚、氰、六价铬、砷、汞个别点有超标现象;

4)污染物种类不断增多,治理难度加大。

(3)地下水污染的防治

1)控制污染源;

2)建立地下水资源保护区;

3)开展地下水污染的净化治理。

图13-2 烟台地区浅层地下水污染程度分区

5.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2004年烟台市近岸海域水质持续良好,主要以Ⅱ类海水为主,Ⅱ类海水比例占62.34%,Ⅰ、Ⅱ类海水比2003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无Ⅳ类和劣Ⅳ类海水。各海域主要监测项目年均值均符合Ⅱ类标准。100%的测点满足近岸海域功能区划要求。

❺ 晋江水资源现状如何每人每年平均用水量是多少

一、调查背景和实践情况简要介绍 泉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辖区面积11015平方公里,人口728万,年地表水资源总量约100亿立方米,其中大樟溪属闽江水系,全年平均径流量约24.2亿立方米;九龙江由漳州入海,全年平均径流量约12亿立方米;靠近海岸自流入海的河流数十条,全年平均径流量约10亿立方米;剩下的是晋江,全年平均径流量约54亿立方米。由于大樟溪和九龙江流域处于泉州东北、西北的山区地带,人口稀少,经济较为落后,且全流域不在泉州市内,水资源调配涉及地域利益较为困难;自流入海河流河道多半短小,水资源集中利用率也不高,而作为福建省独流入海第三大河流的晋江全流域都在泉州市境内,便于实施水资源统一调配和利用,就成为了泉州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口(另外还有近三百万外来人口)和百分之八十以上经济产值以及下游生态和环境供水的主要来源,是泉州赖以生存和发展名副其实的母亲河。但是这条母亲河在泉州日益发展的经济、飞速增加的人口和越来越多的污染面前渐渐有些力不从心,近年来出现了很多问题,新闻媒体的报道连绵不断,许多报道让人触目惊心。那么晋江流域的水资源现状到底如何,情况有多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面对这种危机应该如何应对。实地调查大致分成两个阶段,7月10号到19号是第一阶段。调查队主要在晋江下游的经济活动中心地带调查,依次调查了泉州市区——晋江市区——晋江陈埭镇——石狮市区——石狮宝盖镇——晋江池店镇。在这期间我们主要以沿街居民访谈、进行问卷调查、发放水资源保护宣传单、实地考察城市内沟河、市郊自然河流和到有关部门座谈了解情况为主要活动内容,共发放了9000份宣传材料,进行了1100多份问卷调查,走访了泉州市环保局、宝洲污水处理厂,泉州晚报、泉州市水利局、晋江市环保局、池店镇人民政府、陈埭镇第二自来水厂等多个单位,通过座谈和访问对政府各个部门的有关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获得了关于泉州水资源状况和保护的许多材料。 7月19号到25号是调查活动的第二个阶段,调查队从晋江入海口出发,开始徒步对晋江进行考察,经南安丰州镇和泉州金鸡拦河闸到达双溪口,在这里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沿东溪、西溪上溯到源头。这个阶段主要目的是观察从下游到上游水质的变化情况,了解沿途乡镇和村庄居民对于晋江水资源的看法,并走访了泉州金鸡拦河闸管理处、山美水库管理处、亿利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南安联新纸业有限公司、南安侨声轴承厂、永春呈祥乡雪山岩管理处和锦斗镇云路村村委会。这段时间调查队白天走路,到了住宿的旅舍后,晚上继续上街进行问卷调查和环保宣传,共发放1000份宣传材料,进行了150多份问卷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对于晋江流域上游地区的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实地调查中,我们接触到有关水资源各个方面的情况,亲口品尝了从下游到上游的自来水、井水、溪水、泉水,对政府部门的工作和民众的态度和认识都有了理解。实地调查结束后,九月份我们又在学校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进行了大学生群体的问卷调查,然后整理实地调查的材料,分析调查问卷,结合有关理论模型和生态学说,慢慢形成了我们对于晋江流域水资源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二、调查获得的主要结论 (一)现代化进程与晋江流域水资源危机的产生 调查接触到的事实和获得的数据表明泉州晋江流域面临着较为严重的水资源危机。首先是资源性缺水。在调查中蟳蜅村的村民告诉我们,“晋江的水量变小了,以前这里的江面很宽,现在窄了有1公里,水位也下降很多,大概有2米。以前会发洪水,现在已经有十几年没有看到大水的样子了。”金鸡拦河闸管理处的管理人员也告诉我们,除了已有的南高干渠和北高干渠以外,南安沿海三镇、惠安、泉港和石狮市都想从这里直接搞管道引水,现有的水资源调配计划面临重大困难,如果不增加新的水源,按照目前用水量增加的速度,以正常年份计算,到2010年,晋江下游缺水估计将达到4亿立方米,2020年将达到10亿立方米。还有水质性缺水。在晋江下游的晋江市和石狮市,五天的时间里,我们对城市内沟河以及所调查乡镇地图上标注的河流进行了实地观察,面对这些在长满了水葫芦的河道中缓缓流动散发着刺鼻味道的黑色、褐色或红色的粘稠液体,不需要用任何分析仪器都可以判断出来,这些河沟中的水已经完全失去了使用价值。晋江市区是这样,陈埭镇是这样,石狮市区如此,宝盖镇、池店镇也是如此。但是问题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在处理调查期间所做的一千多份调查问卷时,我们发现了和调查中我们的印象有一定矛盾的方面。在对“您觉得泉州缺水吗?”这一题的回答中,认为非常缺乏和比较缺乏分别是10.6%和48.9%,而认为应该不缺吧和水很充足也有34.1%和6.3%;在对“您认为泉州的水污染严重吗?”的回答中,认为严重,已经影响了自己的生活的有29.1%,认为比较严重,但还在可控制的范围内有53.0%,认为不要紧,水还挺干净 占8.5%,不太清楚,无所谓的有9.5%;在“对于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间的矛盾,您认为现在应该更重视哪个方面”的看法中,认为应该更重视经济的占2.4%,认为应该更重视环境的是30.0%,认为两者都要重视的是66.4%,还有1.3%的受调查民众认为无所谓。也就是说在一千多名接受调查的公众中,认为泉州非常缺水的只有一成,而觉得不缺水和很充足的占了四成多;认为泉州水污染严重已经影响了自己生活的有接近三成,但是超过一半的人认为泉州的污染只是比较严重,但还在可控制的范围内;至于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矛盾,只有三成的民众认为保护环境更重要,接近七成的民众都主张两者都要重视。如果这个调查算是一次民意测验的话,那么可以表明,多数民众对于环境和水污染的看法应该是需要注意但还可以忍受,发展经济的任务不能放下。再时髦一点,如果现在举行一次关于环境保护和水资源治理的公投的话,根据调查所得到的结果,我们有理由认为大声疾呼主张更多的保护环境的观点将不会被通过,而审慎稳重主张协调发展的主张将会成为公众的选择。只看到环境的污染和水资源的危机是片面的,只想获得经济发展的结果却不愿意承担资源环境条件下降的代价是不可能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当代资源环境理论针对以前过分关注资源耗竭、污染控制、环境保护等微观问题的不足指出,在宏观上经济发展的过程依赖于资源环境,经济活动必然产生资源环境成本。 197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也发现,一国的环境污染程度也随收入的增长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这条曲线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根据这一观点我们认识到,一国的现代化总是会经历两个阶段,可以分别称之为低级现代化和高级现代化。在现代化的第一个阶段,也即初级现代化阶段,人们主要看重的是物质财富的增长,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工业经济,技术水平不会很高,国家和政府的战略中心是经济增长;而到了现代化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高级阶段,人们在物质供应高度丰富的基础上开始越来越关注服务与心理,注意生活品质和周围环境的提高,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支撑不再是工业,而是信息服务业,工业的技术水平也大为提高,政府的中心任务是提供让人满意的公共服务。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察,这一社会发展的宏观表现也和个体心理的需要发展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人们的心理需要是按照从低到高的层次不断发展的,较低的层次是偏向物质的,较高的层次是偏向精神的,只有首先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新的较高层次的需要。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实现和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的过程,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首先需要得到重视的是人们热切的物质需要,然后才是人们对生活品质和周围环境的越来越高的讲究。中国的国情既具有资源承载力不高,环境比较脆弱的特点,但同时也具有人口众多,人口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的前提,中国人实现现代化的愿望希望过上好生活的想法和其他国家一样,在这样的现实约束条件下实现现代化,几十年来主要是依靠我们的农民和产业工人提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依靠白手起家从小作坊开始创业的企业家来进行产业革新,出现一定的环境污染,出现水资源的危机是必然的。不认识到这一点,过分苛求我们的过去;不看到过去的种种情况,对目前的环境污染作出过分的反应,是不符合历史的。 (二)现代化进程与晋江水资源危机的治理 从晋江水资源危机的产生来看,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痛苦结果,也是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危机和晋江水资源的污染就应该永远如此,就应该继续恶化,就既不需要也没有可能解决。同样是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我们知道,环境污染程度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推进,不会一直上升,在达到一定的程度后会开始下降,而且一直下降,逐渐恢复到较好的环境水平。在晋江流域水资源现状调查的实践阶段,我们就体会到了这个转折,感受到人们观念的进步和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例如在被问到“您愿意参加环保活动吗”这个问题时,参加调查的公众有27.4%回答很乐意,高达60%的人回答愿意,只有12%回答不愿意或无所谓;对“您在生活中有节约用水的习惯吗”这一问题,在参加调查的公众中超过八成的人回答有节约用水的习惯,只有不到两成的人回答没有或没想过。经过这几年经济的发展和对环境的认识,应该说公众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不少人已经开始付诸行动,环境改善和水资源保护的民意基础已经逐渐具备。再从经济产业结构上来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泉州市经济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二、三、一"的大跨越。2001年泉州市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4:52.7:39.9,根据国际上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过程,工业化初始阶段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35:35:30,即二产与一产比值约为1。工业化高级阶段三次产业比例为4:35:61,即二产与一产比值高于8。二产与一产比例越高,表明工业化程度越高。至2001年泉州市二产与一产比值为7.1,从产业结构看,泉州市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资本也越来越多,这些社会资本如果引导得法,完全可以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这次调查我们听到较多的一个词是BOT(建设—运营—移交),这种以社会资本投资公益事业建设,在运营一定时间收回成本获得一定利润后再移交给政府的模式,对于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充分运用市场化的方式解决短期内投入不足的问题,有很大的作用。日处理污水15万吨的宝洲污水处理厂是这种模式,晋江上游建设的几个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也是这样,在地方政府未来环保规划中BOT也是优先考虑的方式。没有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社会资本的大量积累,BOT模式是谈不到的。 15天实地调查的感受让我们认识到,今天泉州水资源危机的出现是工业化发展的一个结果,但是二十多年工业化发展也为改变这种情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可能。随着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继续深入和提高,我们看到水资源危机的解决已经慢慢出现了一些曙光,已经具备了一些可能,虽然现在治理和改善的力量还不够,还很微弱,但是前景很明朗,这是现代化进程的又一个关键时期,是社会发展的第二次转型,能否认识到并且推动这个转型,完成经济发展模式和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是水资源危机解决的关键。 (三)建设现代政府是水资源危机治理的关键所在 现代社会进程中水资源危机的治理需要的是一个现代政府,能否建立一个这样的现代政府,既决定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能不能继续前进,也决定着严重的环境和水资源危机能否得到迅速、有效的治理。这样的政府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界定:首先是政府应具有什么样的职能,政府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该管的要管,不该政府管理,不需要政府介入的政府不能错位。其次是政府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能,通过什么手段来实现管理。第三是政府应该在社会、媒体和公众的监督下履行职能,不能拥有超过法律和民意的权力。 15天晋江流域水资源现状的调查,让我们深深的认识到水资源问题的复杂和解决这个问题的艰巨性。虽然从整体来讲,泉州已经迈入了工业化早期向工业化后期的门槛,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开始转型,但是具体到一个一个的县市和乡镇,情况又不一样。对于山区和落后地方的很多民众和政府来讲,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任务还是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这就是我们沿途看到的那些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的巨幅广告牌所透露的信息。那么,如何满足他们的愿望促进他们的经济发展又注意水资源的保护,这需要政府有综合的考虑和计划。水资源问题又是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的综合问题,在这个问题中,有上游和下游,经济发展和水源保护,企业和民众,企业和企业,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环境生态用水,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统一规划与具体措施等种种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复杂关系,能不能处理好这些关系就检验了我们是否拥有一个现代政府。客观地讲,调查中我们感受到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的确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保护水环境,治理水污染,确保泉州生产发展和居民生活的用水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相对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的要求,相对于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政府的工作还有很多局限和不足,还不能让公众满意。以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为例,在“您认为政府的有关部门关于水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做得怎么样?”一题中,接受调查的791名公众回答“很糟糕,工作不到位”的有14.3%,回答“很好,让人满意”的只有1.8%,回答“还可以,能提供基本需要”的占35.4%,回答“不太好,有很多问题没人管”的占43.3%,回答“很难说,政府有政府的难处”的占5.2%;这表明有近六成的公众对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不满意。在回答“如果您不准备举报水污染事件,是因为:”一题中,接受调查的791人有63.1%的人回答“觉得举报了没什么用”,这些数据一方面是部分公众对自己举报了没有什么用的生活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存在于公众中的对政府的不信任感。 (四)广泛的公众参与是水资源危机治理的重要保障 现代政府是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解决水资源危机的不可缺少的主体,但是却不是唯一的主体。在现代社会的水资源危机中,最感到焦急,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首先不是政府,而是公众。对于公众来说,水资源的危机不是一个远在天边的纯粹话语,也不是理论家口中的模型基础,而是生命、健康和财产,是和自己以及家人的生活与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最重要的事情。实地调查中,我们经常被调查地区民众的热情所感动,被他们饱受水污染之苦的痛苦和愤懑所震惊。晋江青阳镇高霞村的村民,在看到我们的旗帜,了解到我们的调查目的后,主动提出要帮助我们,几位摩托载客的师傅更是免费载着我们去看周围的污水沟和排污管道。经过南安洪濑镇厝头村的时候,我们在一户人家休息,并借此机会了解村里的用水情况,主人认真的向我们介绍村里有1000多人,没有企业,经济不发展,都很穷,村民吃水是集资从山里引的山泉水,水很甜,水量也比较充足。但是现在山里的树没有人管,都快被砍光了,以前有很多合抱的大树,现在都没有了。谈起这些,主人的忧虑之情溢于言表,并提出要带我们到山里去实地调查。南安码头镇南冬村的村民,在了解到我们的调查目的后,拉着我们说个不停,告诉我们现在对面的河流很脏,没办法洗澡,甚至洗衣服都不行,这样一家用水全部要靠山泉水,就不够用,冬天经常断水,很艰难。对于河流污染的原因,他们很了解,非常细致的告诉我们是那些企业造成了河流的污染,并一一指点这些污染企业的所在地和在深夜偷偷排污的情况。目前公众参与的条件还不成熟,公众的意识正处在萌生阶段,有关公众参与的体制和机制也不健全,因此更需要认清形势,把握社会进步的潮流和趋势,推动社会进步,在此基础上解决包括水资源危机在内的环境、公共事件危机。这需要政府的主导,需要政府的大力作为,需要建立政府和民众之间双向良性互动的新型关系,共同应当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这个政府与公众双向良性互动的新型关系,首先需要政府与公众的互相信任,公众对政府愿意并能够履行基本职能表示相信,政府相信公众参与的动机,双方都需要告别传统时期官民关系的阴影,走出对于政权变革的担心或警惕。政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实自己在履行公共职能方面的诚意和作用,并能够听取公众对工作中缺陷和不足的批评,公众能够理解政府工作的困难,尽量通过合法的渠道理性的表达自己的诉求,不过激,不诉诸非理性行为。在这样的基础上,政府首先应该帮助公众客观、理性、务实的判断公共政策问题,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政策宣讲等多种手段公开有关公共问题的性质、内容、现状和问题,同时重视自身的观念和结构调整,鼓励各个利益主体从各个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逐步引导公众参与公共事务,为公众自由、平等、有序的参与公共决策提供制度上和条件上的保证,实现最大程度的社会公平和正义,真正有效的解决复杂的水资源问题。这一双向良性互动的新型关系对于公众而言,主要体现在当政府提出了与公众信念和利益相一致的方案时以合作的态度理性的参与决策和监督,在参与过程中也不断锻炼不断提高,不提出超越现实条件和可能的要求,以此激励政府在更大的程度上进行开放,从而实现公共问题的顺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