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山西资源转型如何进行
扩展阅读
新大洲成本多少 2025-07-29 19:22:26
建造大楼需要多少资源 2025-07-29 19:17:24

山西资源转型如何进行

发布时间: 2022-09-03 18:18:40

❶ 山西资源大县是如何转型成旅游最美风景县的

近日,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环宝峰湖万亩花海内鲜花一齐怒放。当地以花造景,沿湖种植花海景观,打造“最美彩色风景线”,通过花海壮观、震撼的效果吸引游客,提高知名度。近年来,襄垣县为破解资源型经济发展难题,培育发展新动能,以文化、旅游为基础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深化经济转型。

据介绍,襄垣环宝峰湖万亩花海一期工程占地面积130.67万平方米。工程分“春明”“夏荷”“秋花”“冬青”和防护林带等景观,打造花卉观光区、水上娱乐园、旅游接待服务区于一体的旅游度假文化产业园。

来源:中国新闻网

❷ 以前的能源大省山西的转型出路在哪里

伴随着国家对新能源产业支持力度的加大,对高耗能行业的严格控制,长期以来“一煤独大”的高碳省份山西将负重转型。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说:“转型发展是山西的根本出路。要敢于跳起来摘桃子。”

依托工业新型化,实施高碳经济低碳发展

从1949年至今,产煤大省山西共生产煤炭110亿吨,其中80亿吨外调全国各地。犹如一把“双刃剑”,山西煤炭在充当中国经济“发动机”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事故频发、地层塌陷、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接踵而至,人称中国的“锅炉房”,至今山西仍处于“还账”治理过程中。

高碳省份山西将如何转型,如何跨越?给山西带来“红利”和“困局”的煤炭产业又将如何发展?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说,山西将依托四条路径实施转型: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和城乡生态化。其中工业新型化被视为转型跨越之本。

工业新型化要围绕煤展开和推进

袁纯清说,山西的工业新型化在一定程度上讲要围绕煤来展开和推进。山西不仅要挖好煤,更要用好煤;不仅要做好煤炭本身的文章,更要做好煤炭延伸发展的文章;不仅要开发好地下资源,更要开发好地上资源。概括起来就是: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

在日前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高峰论坛上,山西省长王君子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山西将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积极推进能源经济绿色化和高碳经济低碳化。

大同矿务局是中国煤炭行业“长子”。新中国成立以来,它已经累计生产煤炭18亿吨。大同矿务局从“炮采、打眼、人力装煤”的煤炭企业发展为产销量超亿吨的大型煤矿集团公司(简称同煤集团)。

白色的烟囱,清洁的路面,“挖煤不见煤,发电不冒烟”,走进厂区仿佛置身于花园中。这就是中国煤炭行业第一个产业链条最完整的循环经济园区--同煤集团塔山循环经济园区。园区共“两矿十厂一条路”13个项目,所有工序中“废弃物”实现循环利用:原煤洗选精煤外运,洗中煤、末煤用于发电或生产甲醇,电厂余热用于居民取暖,煤矸石、粉煤灰成为水泥和墙体原料,水泥厂废渣制成新型建材,煤炭伴生高岭岩成为化妆品、造纸行业的原材料,矿井废水和生活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净化后用作电厂冷却水和园区浇灌用水。各项目首尾相接,逐层减量利用,物料闭路循环。

塔山园区的成功运行说明,利用新型工艺和技术,老行业同样可以实现新活力。如何把“煤炭”这一传统资源开发好、利用好是山西面临的首要问题。

山西提出,要以资源整合为契机,着力推进煤炭开发集约化,依托晋北动力煤、晋中炼焦煤和晋东无烟煤三大基地,积极培育一批亿吨级和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加快煤炭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步伐,建设一批标准化和现代化矿井,全面推进煤炭工业的绿色开采和集约经营。围绕传统产业实行循环化,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

目前,山西已经形成煤炭深加工的“塔山循环模式”,煤油产业延伸的“潞安循环模式”、全国最大洗中煤发电企业“西山循环模式”,晋煤集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煤化工企业集团和煤层气开发利用企业。

以煤层气、焦炉煤气、劣质煤为重点,发展节水型煤化工,实现优势互补、优势嫁接、优势放大。以潞安煤制油、晋煤甲醇制油等标志性项目建设为核心,发展一批百万吨级的新型煤化工项目和产业集群,使之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成为山西产业链条延伸的另一条路径。同时,实施“晋电外送”战略,加快建设一批大容量、高参数和低热值燃料大型坑口电站、热电联产、煤矸石发电以及特高压输变电线路项目,变输煤为输电,改变能源生产与输出结构。

除了“煤炭”本身,山西实现工业新型化的另外一条重要路径是做强做大煤炭相关产业。一是依托煤机制造优势,围绕煤炭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实现由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的转变,实现由煤炭装备买入省向制造省输出省的转变。二是围绕煤炭运销形成的巨大运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实现经济运行效率大幅提升。三是围绕煤焦冶电等高耗能产业的清洁生产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实现环境压力向发展动力的转化。

畸重的产业结构将更趋合理

根据规划,“十二五”山西的G D P总量、财政总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都将实现翻番。“这是一个宏伟的设想,也是一个通过努力拼搏完全可以实现的理想。”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说。

负重转型的山西能否实现这种跨越?这种跨越式发展又能否解决山西固有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恶化、城镇化水平低等问题?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否扭转?2009年,山西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仍在50%以上,其中大部分由煤焦冶电等四大传统产业贡献 。服 务 业 占 三 次 产 业 的 比 重 为39.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不仅曾经使山西在金融危机中饱受重创,也给该省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带来巨大压力。

这一痼疾实际上早已引起山西决策层重视。山西省2009年连续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不仅包括煤、焦、冶、电等传统支柱产业,还包括文化、旅游、装备制造、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今年该省再次提出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现代物流、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高新技术、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

可以期待的是,随着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山西省畸重的产业结构在未来几年内将发生较大变化,更加趋向合理。一个具有标杆意义的变化是,2009年该省省属五大煤炭集团实现非煤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已经达49.36%,晋煤、潞安等煤炭集团的非煤收入已经超过煤炭收入。前不久刚刚落幕的第三届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也改变了前两届“煤博会”的名称,新能源、绿色转型等成为本届展会的最大亮点。这被业内人士视为山西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

❸ 山西省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产业转型应何去何从

位于我国中部的山西省曾是一个经济大省,由于此地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因此不少煤老板因此而发家致富,山西省的工业水平也达到了辉煌的巅峰。

但是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盛行,加之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能源工业不再是社会的主流产业,若是想要跟上时代法扎你的进程,经济发展的模式亟待转型,山西省现在就处在这样一个漫长的转变时期。


看到山西省GDP的成绩之后,也有不少人是比较担忧的,在未来山西省究竟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带动城市发展,再次重回经济巅峰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❹ 未来五年山西传统优势产业要率先转型实现哪些变化

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
以煤矿智能化建设为切入点,山西率先将5G技术引入智能煤矿建设,在全国牵头成立“5G智慧矿山联盟”;与华为公司共建“智能矿山创新实验室”,成立全国煤炭行业首个科研创新人工智能计算中心。
紧跟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山西明确将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半导体、大数据融合创新等标志性引领性产业集群作为主攻方向,以一流创新生态集聚高端创新资源。
山西在全国率先对国资监管体制进行深度改革,成立国资运营公司对国有资本进行穿透式监管;对省属国企大刀阔斧进行战略性重组,催生出能源产业“双航母”和一批新兴产业旗舰企业。国有企业在转型发展中的带动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
为创优营商环境,山西推出“五有套餐”:让在山西投资兴业者,办事情有“靠制度不靠关系”的社会氛围,搞项目有“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的优质服务,做前期有“一枚印章管审批”的便捷服务,跑手续有“7×24小时不打烊”的政务服务超市,对未来有“新官理旧账”的稳定预期。

❺ 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具体要求

总的要求是要紧紧围绕资源型经济转型这个改革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特别要注意处理好转型和发展改革的关系,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能够坚持先行先试、锐意突破,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新的路子。因为山西省作为我们国家重要的资源和能源基地,长期以来为国家的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解放以来,山西省产煤100亿吨以上,其中的3/4都贡献给了全国各地。在山西为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确实存在着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还是靠煤、焦、冶、电(煤炭、焦炭、冶金、电力),这四个产业占整个工业产值的80%以上。所以我们的改革首先要重点处理好传统产业转型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能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第二,要求山西在改革试验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因为山西的经济偏重,造成了一些环境污染、生态欠账的问题。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真正能够促进山西在经济转型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第三,希望山西省能够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过程中,处理好资源型经济转型和整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因为山西属于中部地区,是国家的一个重要的能源基地,同时也在中部地区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山西省这个试验区能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对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示范。
最后,他希望山西省通过改革试验,能够处理好资源型经济转型和城乡一体化的关系,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为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以及推进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这方面也做出贡献。
彭森还强调,在过去的几年,山西省已经在资源型转型方面做了重要的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他相信借这次综合配套改革这个机遇,山西省能够进一步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绿色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和全国资源型经济转型示范区。
山西省开展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的要求是要紧紧围绕资源型经济转型这个改革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特别要注意处理好转型和发展改革的关系,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能够坚持先行先试、锐意突破,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❻ 论述题,山西如何实现转型跨越发展(900字左右)

近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结构深层次矛盾的困扰,山西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思路,制定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说,“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赶超发展为战略,以跨越发展为目标,在中部崛起和全国竞相发展格局中再造一个新山西。”

这一战略以推进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重要抓手,以安全生产为重要保障,大力推进以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四化道路,主要包括:在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力求再造一个新山西。山西省省长王君说,“我们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努力走出资源型经济全面转型的新路子,实现主要指标翻一番。”

煤炭是山西的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来,山西省大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煤矿井数由2600座压减到1053座,办矿主体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多家,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今年1至4月,山西煤炭产量达到2.56亿吨,增幅达18.3%。

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形成的以煤电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大型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完善了企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提高了矿区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了矿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有机统一与协调发展。大同煤矿集团规划和建设了塔山循环经济园区,构建了“煤炭-电力-建材”、“煤-电-化”一体化产业链。“我们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走环循经济的路子,实现了对资源的吃干榨尽,产销量过亿吨,获得了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发展空间。”同煤集团董事长吴永平说。

目前,山西正抓住国家将山西列入循环经济试点省份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历史机遇,确定了20户省级工业循环经济试点企业、4个省级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其中太钢、潞安、丰喜和安泰等4家企业被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为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今年4月,山西省启动了“大水网”工程,投资300亿元建设“两纵十横”贯穿全省的水网体系,到2015年,全省年用水总量将由现在的63亿立方米提高到86亿立方米,供水区总面积可达7.66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将达2400万。同时,着力抓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工程,在2010年启动实施大同、晋中和运城3大现代农业示范区16个县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再实施26个县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记者在陵川县夺火乡琵琶村看到,“一村一品”工程让这个嵌在半山腰间的贫困村庄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全村124户、464口人,在今年4月份建起了60栋黑木耳大棚和50栋香菇小棚,还有13万根椴木栽培食用菌。文水县大象禽业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已形成禽繁育、饲料生产、蛋品贸易等5大板块和多条产业链,带动了山西及周边省市10万农户创收。

未来几年,山西省将加快推进太原都市圈和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群建设,实施“大县城”战略和百镇建设工程,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目前,“百镇工程建设”已启动,今年将对21个示范镇进行集中扶持,为全省小城镇建设树立样板,发挥其连接城乡的纽带作用,推进市域城镇化。

❼ 山西省实现转型发展的任务是什么

山西的主要任务和根本路径就是要努力破解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难题。

山西想要实现实现转型发展,就要在新时代历史背景和方位下,全力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以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为其提供科学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其赋予新的内涵,以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为其注入新的动力,以全面构建良好政治生态为其营造社会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说:“传统资源型经济对市场有较大的挤出效应。”过去的山西经济,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

相对单一的经济结构,令人们的认识变得封闭,让市场的开放性无从体现。因此必须要开展一场大讨论。这是一场突破封闭的革命,是一场克服惰性的革命,在全社会形成勇于解决问题、提升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7)山西资源转型如何进行扩展阅读:

2017年9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

《意见》指出,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能源供给、消费、技术、体制革命和国际合作,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将山西省建设成为创新创业活力充分释放、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着的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

《意见》提出,到2020年,重点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能源革命总体效果不断显现,支撑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❽ 关于山西煤炭产业转型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我国第一产煤大省山西不断探索“集团化、洁净化、多元化和现代化”的新型煤炭产业之路,山西煤炭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可以发现昔日的“黑色”产业正在“绿色”转型,科学发展已呈现许多新亮点。 煤炭开采:“粗放”走向现代化 “多、小、散、乱、差”曾经是山西煤矿的真实写照,而粗放型发展则是对山西煤炭产业的概括,与之相随的是产业集中度低、资源浪费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2005年,山西在煤炭行业实施“三大战役”:即打击非法采矿、淘汰落后矿井,组建煤炭大集团。3年来,这个省累计关闭非法矿点5000余处,另有1656座小煤矿被整合、关闭或淘汰。目前,全省合法煤矿矿井数量已由三年前的4000多个减至2806个,除了国有重点煤矿,县营及以下矿井通过整合改造后平均单井规模已经达到了22万吨/年,而就在两年前这一规模仅为10万吨/年左右。 截至目前,山西省30万吨/年及以上煤矿已达到824座,产能占全省总产能的72%。全省已有107座地方煤矿实现了机械化开采,在建的机械化矿井达到207座。以往靠“人工放炮、骡子下井”的小煤矿,正在被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新型大中型现代化矿井所替代,资源回收率也由前几年的不足20%,提高至目前的40%以上。 山西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平均达到99.15%,掘进机械化程度平均超过50%,均高于全国水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高产高效煤矿37座,占到全国的五分之一,同煤塔山、平朔1、2号井,晋城寺河等千万吨级矿井装备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整合做大:晋煤发展战略“关键词” 今年10月底,位于黄河东岸的河曲县沙坪煤矿一期240万吨建设项目开始联合试生产,这一现代化大矿的前身是9个地方和村办小煤矿,由神华集团和山西省煤炭运销集团合作将其整合。这些小煤矿开采方式落后、资源回收率不足30%,整合后的沙坪煤矿回收率将超过85%,大大节约了煤炭资源。 沙坪煤矿是山西省实施大集团战略、整合地方小煤矿的“缩影”。 阳煤集团先后联营兼并了晋中市的5个地方煤矿,山西焦煤集团收购兼并的煤矿项目已形成产能1220万吨/年,同煤集团目前已与12个地方煤矿签订收购、参股和托管等协议。 在大集团整合改造地方小煤矿的同时,各产煤市的整合重组步伐也在加快,年产2250万吨的太行无烟煤集团、年产1000万吨乡宁焦煤集团等一批产能超千万吨级的地方煤炭集团已经形成。 按照山西省煤炭发展规划,通过整合、淘汰,到2010年,全省煤矿个数将控制在2500个以内,形成2个上亿吨、3—5个5000万吨、年销售额几百亿元的煤炭大集团,控制全省产能的七成以上。 老矿“新景”:循环经济园区 从同煤集团,到焦煤集团,再到晋城煤业集团,一批以煤炭加工转化和循环利用为中心的园区正在山西南北拔地而起。过去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单一采煤、输煤的“矿区”,如今成了立足煤炭、多元支撑、循环发展的“园区”。 近年来,山西省确立并实施了“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的煤炭产业政策和调整措施,加快循环经济园区建设,由单一挖煤向煤、电、化、油、气等多种产业转变,全省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全省煤炭行业“十一五”共规划建设222个项目,其中非煤项目81项,目前已建成了一批煤电铝、煤焦化、煤化工、煤建材等加工转化项目。 目前,全省共有14个煤炭循环经济园区在建,涉及167个项目。截至2007年8月,已建成56项,40个项目在建,完成投资近200亿元。“十一五”期间,园区内50个项目准备开工,21个拟规划建设。 山西煤炭洗选能力已突破3.5亿吨,建成电厂34座,总装机容量273.9万千瓦,合成氨和尿素年产能突破600万吨,煤矸石和粉煤灰制砖年产能突破10亿块,每年消耗矸石和粉煤灰近4000万吨,可节约矸石占地1000亩以上。 山西省煤炭工业局局长王守祯说:“随着煤炭循环经济园区内一批加工转化项目的建成投产,传统意义上的矿区变成了循环经济园区,形成了煤电、煤冶、煤化工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这将成为全省煤炭新的增长点。” “黑金”的新能源思路:煤制油与煤层气 近年来,富煤而“无油”的山西审慎论证、建设、实验煤制油项目,探索高油价背景下的新能源替代思路。在晋东南的潞安矿业和晋城煤业集团,两条煤制油的工业化装置正在建设,蕴藏丰富、处处可见的“黑金”——煤炭,有望在明年“出油”。 经国家批准,山西省煤炭企业正在建设的煤变油项目有2个:潞安矿业集团16万吨/年煤基合成油示范项目,已完成投资近4亿元,将在2008年8月“出油”,随后将建设一期300万吨/年的工厂,最终达到520万吨油当量规模;晋城煤业集团利用高硫、高灰的劣质煤为原料,正在建设“高硫煤洁净化利用10万吨/年合成油示范工程”,预计2008年底竣工投产,在此基础上筹建300万吨/年的煤制油项目。 令人谈之色变的矿井“杀手”-瓦斯(煤层气),经过有效开发利用,正在成为一种洁净、高效能源。目前,煤层气开发利用规模最大的晋城煤业集团,累计建成700多口地面煤层气抽采井,形成了2亿立方米/年以上的产气规模。晋城市2000多辆出租车和公交车已改装成为可燃用压缩煤层气的双燃料汽车,当前气价比汽油便宜了一半以上,深受汽车用户欢迎。清洁高效的煤层气在为当地矿区和城区5、6万用户提供燃气的同时,还成为工厂燃料的替代品。 由香港中华煤气与晋城煤业集团合作的煤层气液化项目正在建设,经液化后的煤层气经公路运输至江浙等地区,将成为天然气的补充。到2008年,项目将形成日液化125万立方米煤层气的产能,成为全国最大的煤层气液化基地。 根据规划,到“十一五”末,山西煤层气(瓦斯)开采规模达到50亿立方米,包括地面抽采35亿立方米、井下抽采15亿立方米。煤层气(瓦斯)将以发电为主,并向化工、民用、车用等多方拓展,使之成为全省能源供应的有力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