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高中地理旅游资源欣赏方法有哪些
扩展阅读
钢笔工具用完怎么做路径 2025-07-25 07:29:02
冠德石油广州多少个 2025-07-25 07:28:09

高中地理旅游资源欣赏方法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2-09-01 12:38:33

A.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知识点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1)高中地理旅游资源欣赏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能源分类:

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能源基地建设:

⑴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能源的综合利用

⑴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


B. 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一、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和技术

(一)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资源的评价一样,也可归为两大类:一类为定性评价,一类为定量评价。

定性方法是描述性的,有些标准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例如对观赏价值、文化价值等的评价,与评价人的感觉、素养有直接关系。定量评价方法更科学和客观一些,但其评价数据的来源必须可靠。定量评价工作是基于人类价值判断的统计性规律和人类认识的比较法则。

目前,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已趋向于以定量评价为主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融合了较多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

(二)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技术

在研究技术上,因特网技术、虚拟现实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评价研究中。这些技术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空间分析手段,为旅游管理和辅助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与数学分析模型的集成发挥空间分析功能相结合,建立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旅游开发条件模型、风景区环境容量模型、旅游需求预测模型、旅游经济效益模型,可辅助旅游管理部门做出合理的开发决策。

国内外近年来也越发重视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技术的应用。姚长宏(2002)在贵州六盘水市白鹤风景区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中,完成了基于ArcView的白鹤风景区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信息系统,建立了包括地质地貌、水系水文、土地利用等图层,以及人口、经济等方面资料的数据库。此外,还有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评价方法,如崔越(2002)基于UML建立了旅游资源的评价模型;骆华松(2000)利用遥感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旅游资源评价模型等。王建军和郑进军(2004)应用最新的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针对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的实际工作的需要,研究开发出“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信息系统”;庞淑英等(2004)利用计算机编程实现了评价模型的自动评分功能,开发出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以具有很强的可视化开发能力的Delphi5.0为语言工具的、以Access2000为后台数据库的自动评分子系统;Jafar等(2008)对伊朗波斯湾南部海岸的生态旅游潜力进行评价前,运用已有卫星图像对海岸线以及周围环境进行调查,这对于一些地势险要的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工作也是值得借鉴的。

二、地质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一)地质旅游资源定性评价内容

1.地质旅游资源个体价值评价

对旅游地某一地质体或某一地质现象特色或特征的定性评价。如:旅游地的山体、湖泊、水体、气候、交通条件等。地质旅游资源个体的价值评价,要以旅游地的地质特点为依据来进行,以便使评价结果具有客观真实性,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科学价值

地质旅游资源包含地质科学内涵,如地球的形成、地球的物质及结构、地球的发展、地球的现状和未来、地球及地球生命的演化发展、地质构造、地质作用及地质景观等。而科学价值主要指地质旅游资源的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科学知识普及与教育功能和所反映的现代科学技术成就。

地质科学构成了地质旅游资源科学性的核心和地质旅游资源的品位,因此,地质旅游资源通常具有很强的科普科考旅游价值。在现有的世界级和国家级相关评价标准中,可以看出对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多以科学价值为主。如世界自然遗产的标准,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①构成代表地球现代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②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③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中国建设部于2005年4月提出的《国家自然遗产预备名录标准》与世界自然遗产的特征大致相同,但具体规定了以下标准: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如冰河作用、火山活动等的突出例证;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如河流、山脉、瀑布等生态系统和自然地貌。

中国于1994年11月通过的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的标准如下:①能为一个大区域甚至全球演化过程中,某一重大地质历史事件或演化阶段提供重要地质证据的地质遗迹;②具有国际或国内大区域地层(构造)对比意义的典型剖面、化石及产地;③具有国际或国内典型地学意义的地质景观或现象。

(2)观赏价值

观赏价值是指地质旅游资源能为旅游者提供的美感种类及强度。凡吸引力大的地质旅游资源,首先要有很高的审美观赏价值,所以观赏性在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中占有首要的特殊地位。观赏性的强弱往往决定了地质旅游资源的品级和旅游价值。

对美学价值的分析强调线条、形体、色彩和质地四个要素,强调多样性、奇特性、协调统一性等形式美原则。以地质景观造型、景观色泽、景观要素组合,并依附于地质环境的植被、生态,构成地质旅游景观的观赏价值,诸如名山大川、峡谷峻岭、湖河泉瀑、奇峰异洞、雪山冰川等千姿百态的地质景观,大多景色秀丽、造型独特、生态环境优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地质现象千姿百态,特殊的地质构造条件加上相应的近代自然地理环境,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地质奇观,能吸引旅游者旅游、观光、考察、鉴赏,满足旅游者愉悦要求,从而显示地质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

(3)文化价值

标志地球沧桑巨变的地质景观,具有神秘感、奇特感。地质奇观的认识,地质现象科学内涵的揭秘,能满足人们的求知欲,以及景观鉴赏、增长知识的需求。优美、奇异的地质景观通常都是人们游览观赏的风景名胜区,多有历代游客、文人、名家的旅游人文资源的积淀。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美的协调,形成自然与人文地质旅游资源的复合旅游景观。

(4)特异性

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异性指其稀缺程度,包括在同类地质资源中和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稀缺程度。独特性高意味着该地域该类型的地质资源少、吸引范围大、级别高,因而开发价值就大。世界性和全国性的地质旅游资源特别是世界自然遗产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特定地域、特殊地质条件以及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特殊的地质奇观,这是地质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特征。这种地域性特征不仅决定了地质资源本身的独特性,还决定了当地生态、人文景观的独特性。特定的地质环境,常常会有特定的生物和生态类型,构成特定的综合自然景观。如果某项地质旅游资源有其独特的旅游价值,特别能满足人们追新猎奇以及某些特殊需求,这项地质旅游资源就在某种意义及程度上具有垄断性,人们只有身临其境才会获得真正的满足。由此可见,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异、珍稀价值是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一项绝不能少的因素,既是一般地质资源所共有的,也是地质旅游资源所应有的。

(5)康体价值

一些特定的地质资源以及地质体构成的风景名胜区、旅游地,可供疗养康体的温泉、开展体育与探险活动的登山、滑雪、攀岩等旅游项目,具有特殊的旅游价值。

2.地质旅游资源系统评价

在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地质旅游资源千差万别、各具特色,仅仅对地质旅游资源个体品质的评价,还难以考察各种地质旅游资源在整个区域内的组合关系和该区域所具有的总体特色,应强调旅游地的综合地质特征和多种地质景观的定性评价,将地质旅游资源集中分布的空间范围作为一个评价对象,进行整体的、综合的评价,主要分析评价以下内容:

(1)多项综合性定性评价

着重对一个地区的综合地质特征、多种地质景观的定性评价。对地质旅游资源系统评价的定性描述首先要考虑其级别(多用于地质现象评价)。除级别特色和特征定性评价,应还有其他定性评价,如面积(区域综合地质体)、体积(单一地质体)等,分为世界级、国家级和地区级三个级别。

世界级:指具有世界性意义,在全球都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旅游资源。例如全球少有的典型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地质现象、地层序列、古生物群落、岩石组合、地貌特征(如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此外还有首次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种群、矿物岩石等,在地质构造方面如世界罕见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安德列斯大断裂”(未来洋壳孕育地带)。

国家级:国内典型地质现象、地质景观,在国内具有研究价值,可与世界典型地质现象对比,国内具有对比意义,成为国内其他地区研究的重要参考地,在地质构造方面如中国典型的山东—安徽的“郯庐大断裂”(山东郯城到安徽庐江)。

地区级:可作为国内同类地质现象、地质景观进行对比、研究的典型代表。在本区域内保存完好、发育齐全,出露良好,交通区位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地质构造方面如区域典型的鄂西北地区的“青峰大断裂”(房县、保康、南漳、谷城)。

(2)资源类型组合

地质资源要素是相互有机结合还是处于分离状态,分布是相对集中还是分散,这些都直接影响地质旅游资源质量的高低。最佳的风景区都以地质资源要素组合完美和谐而见长,并且在分布上各景区各有特色。

扩大范围来看,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互相补充和要素组合的协调程度等方面,包括地质旅游资源所在区域内的各类旅游资源是否构成优势组合和最佳配置,是否具有种类众多、聚集度高的整体优化结构。凡环境质量优、组合状况佳的属区位环境价值高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质资源个体同区域内其他地质资源个体的关联性与功能互补性也影响开发的价值。

(3)地质背景条件

地质旅游资源特征、展布、景观结构、景观的旅游价值等都决定于地质背景条件,依附于地质构造的复杂多样和地域特色。有些地区的地质旅游资源环境脆弱,其旅游开发的适应性不大。例如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既是精品旅游资源的高度富集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文化、景观多重脆弱区。生态环境稳定性差,加上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质灾害频发,较小的扰动就可能造成极大的环境灾难,而且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从而在较长时期影响该区的旅游资源环境。

(4)旅游吸引力指向

主要指地质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的源地指向性,包括国际、国内及地方三个级别。根据地质旅游资源的个体品质评价和资源系统评价结果来确定其吸引客源的类别。

(二)地质旅游资源定性评价方法

1.“三三六”评价法

此方法由北京师范大学卢云亭教授提出。所谓“三三六”是指“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条件”的评价体系。

“三大价值”指旅游资源的科学研究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三大价值”的定性评价从旅游资源的吸引功能和吸引力进行评价,是旅游区确定开发方向的基础工作。

“三大效益”指旅游开发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主要考虑旅游地社区和服务接待业创造的经济价值;社会效益主要考虑旅游活动给当地社区带来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影响;环境效益则主要是研究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破坏程度。

“六大条件”是指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观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旅游资源容量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旅游开发投资条件、施工条件等六方面。“六大条件评价”是一种综合性评价,实质上涉及了旅游活动中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的环境背景条件。

2.“六字七标准”评价法

上海社会科学院的黄辉实根据旅游资源本身和其所处的环境提出了“六字七标准”评价法。该方法从资源本身和资源所处环境两方面评价旅游资源,虽然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较少,但可以作为分析问题的参考方法。

对旅游资源本身的评价采用六字标准:“美”:旅游资源给人的美感;“古”:具有悠久的历史;“名”:具有名声或与名人有关;“特”:特有的或少见的稀缺资源;“奇”:给人新奇之感;“用”:有应用价值。

对旅游资源所处的环境方面采用七个评价标准:包括季节性、环境污染状况、与其他旅游资源之间的联系性、可进入性、基础结构、社会经济环境、客源市场等七项标准进行评价。

3.地质旅游资源的五级评价法

该方法在国家旅游局2003年颁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中被提出。从三个方面、八个要素对旅游资源进行评分,最终根据得分的高低将旅游资源划分为五个等级。旅游资源评价的三个方面为旅游资源的要素价值、旅游资源的影响力和旅游资源的附加值等。这三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又可细分为八个评价因子:旅游资源的观赏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大小、完整性、知名度、使用范围以及环境安全等。

在五个等级的旅游资源中,五级旅游资源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三、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一)定量评价步骤

1.根据评价对象选取评价指标

主要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征及旅游开发需求,地质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共性选取评价指标,这些要素的确定尽可能具体、全面,并且在所涉及的内容上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

对诸多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不管是采用哪种数学模型,都涉及旅游资源的比较和重要性排序问题,所以评价模型中评价因子的选择必须遵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①代表性和重要性;②非兼容性;③区分判别性。

2.组织合适的评价者

由于价值观和文化等差异,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评价结果不同。但从实验统计学规律得出,不同人群或个体,对于同一事物现象的价值判断趋向一个相同的结论,对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也不例外。对地质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可依据价值判断的统计学规律来进行。在进行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时,应尽量选用不同专业背景和尽可能多的人员来工作,以提高成果的权威性和可信性。

由于每一评价体系只能是客观状况在一定层次上的主观反映,所以应建立一个由多个评价角度组成的综合评价模式,才可科学、完备地反映地质资源质量,通常由专家和旅游者两者结合来进行评价。

(1)专家评价

根据层次分析法技术要求,邀请一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实业部门和旅游教育科研部门的专家,评估组成员来自旅游行业各个部门,这可以保证较大的评估面。

具体方式可组织地方高等院校、旅游行政管理、旅行社、国土、环保、园艺等旅游各部门专家,对地质旅游资源区域进行实地考查,考查工作应细致全面,主要以填表方式进行各评价指标的分值评价与权重判定。

(2)旅游者评价

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的结果是为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与旅游开发效益密切相关,最终为旅游者服务。因此评价结果应当与旅游者对地质旅游资源的选择相吻合。

由于专家对资料收集更全面,因而与旅游者的感知有差异,使评价结果具有非大众化的倾向。旅游者的选择也应该注意其全面性,最好是随机抽取。有些评价者为同一群体,其内部一致性较高,不具有代表性。评价主体应为存在着生活地域、年龄和文化层次等方面差异的旅游者。

3.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

由于各项评价因子对评价项目的影响作用有大、小之分,在对各因子的指数分配中不能按均权处理,而应视其在评价项目中的作用大小来确定其权重的大小。评价权数的确定,来自于地质学、旅游学等专家的经验和地质旅游资源的基本事实。

能用测量数据计算出其对于各评判等级隶属度的,属于显数值因子;难以直接测量或用数值描述的,属于隐数值因子,可通过问卷调查统计,用经验法获得,也可以通过在特尔菲咨询系统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获得。这一过程工作量颇大,而且相同的评价要素在不同的旅游地其权重值也有差异,应因地制宜。

4.建立评价模型

基于对专家或旅游者体验的深入分析后,建立规范化的评价模型,然后运用数学方法得到评价结果,使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和数量值。

把每项评价指标评估系数的平均值,乘以该项要素的权重系数,计算出地质旅游资源在该项要素上的单项权重得分。其基本数学模型式(蒋素梅,2009)为:

地质旅游

式中:Q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权重;P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分值;n为评价因子的数目。

由此,可以完成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地质旅游资源中的各项因子价值高低,用总分值也可以与其他资源进行横向比较。

(二)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方法

目前旅游资源综合量化评价的主要方法有: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综合价值评价模型、模糊数学评价法、综合评分法、价值工程法等。

定量方法最为常用的是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等。这些方法相结合通常用于地质旅游资源与环境条件评价、生态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等各个方面。如Liu等(2006)认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纳斯景区具有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的潜力,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菲法对其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张捷(1997)以九寨沟喀斯特为例,构造比较和评价矩阵,运用根法推算各因子的权重,从地学角度和游客角度阐述了喀斯特旅游资源在九寨沟旅游业中的地位;陈诗才(1993)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旅游地学资源进行了评价。

在这些方法中,层次分析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能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表示为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并能将数据、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直接有效地结合;特别是它能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对目标结构复杂且又缺少必要数据的情况时更为实用。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着名的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塞蒂(T.L.Saaty)于1973年提出的一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能解决资源分配的重要而有效的系统分析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参与旅游资源指标权重的设立,可使整个评价过程在定性指导下定量比例尽可能大,从而得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点是通过人们较易进行的两两相互辨别而达到整体比较的目的,一般可以分为总目标层、评价综合层、评价因素层和评价因子层。评价因子层是最基本的层次,指标的权重和分值计算从该层开始自下而上逐层进行。

图4-1为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模型树。采用了保继刚(1996)《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中建立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因子权重,其主要思路如下:

(1)将旅游资源评价分成若干层,构成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树。

(2)邀请专家以填表方式按重要、稍重要、明显重要等评判级别,分别以1,3,5,7,9或其倒数作为量化标准,对同一层次的各因素间相对于上一层次的某项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判断,经计算,排出最后的结果。

(3)最后根据其权重排序,按权重赋予各个因素分值,得到表4-2。

利用该表可以用一定的给分标准对旅游资源进行分项评价打分,得到综合结果。

图4-1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体系

表4-2评价因子权重表

2.特尔菲法

特尔菲法又称专家意见征询法,1964年美国兰德公司数学家赫尔默和达尔奇(OlafHehner和Dakky)首先提出并投入应用。主要方式是,通过问卷的形式集中一些专家的意见(一般为20~50人),通过沟通—统计—再沟通—再统计,直到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被集中确定为止。利用特尔菲法对评价综合层、评价因素层和评价因子层三个层次中的具体资源价值体现,邀请专家进行评分,据此计算出各层内部之间的权重值作为评价参数;在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模型中,合理地确定各评价层中评价指标权重系数是衡量一个评价模型优劣的关键。

将特尔菲法引入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中,是使旅游地评价由定性转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在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中,运用特尔菲法获取资料,最后能相对客观、有效地确立各评价因子权重。由于特尔菲法相对来说比较省时间、省财力、省人力,可靠性高,各国在旅游地评价、开发中,越来越多地采用这一方法。

3.模糊综合评判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农林、气象、地质勘探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以模糊推理为主,定性与定量结合,各相关因子划分为不同等级,分别为每一个等级赋一个初值。最后,对区域景点或景区进行分项打分,再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出各景点(区)的得分值,由得分的高低评判资源价值的大小。

模糊综合评判法利用模糊隶属度理论把定性指标合理地定量化,较好地解决了现有评价方法中存在的评价指标单一、评价过程不合理问题。这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化程度较高的浮标方法,已广泛应用到资源与环境条件评价、生态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等各个方面。

4.地质旅游资源的计算机评价系统

庞淑英等(2003)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以面向对象的具有较强开发能力的Delphi软件为开发工具,以Access软件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能有效地、合理地为地质旅游资源自动评分。

将上述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并运用计算机的辅助,可完成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流程,如图4-2所示:

图4-2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流程

C. 高中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包含的内容比较多,那么旅游地理的知识点又有什么呢?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中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

1、选择观赏位置

(1)距离

①观赏景观时,选择适当的距离很重要。距离不当,往往观赏不到美。

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峰峦之雄伟俊美,惟远观可得。

③观赏瀑布,宜在适当距离仰视,以收其形、色、声、动之美。

④远望取其姿,近看取其质。

(1)角度

①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观测角度;

②观赏角度举例:正面观赏、侧面观赏、平视、仰视、俯视等。

(2)动态

乘船(筏)沿水路观赏两岸风景

2.把握观赏时机

①一般来讲,我国北方地区的山水风景最宜夏秋观赏,越往南,山水风景的观赏季节越长,至华南地区,四季皆宜。但是南方地区一些千米以上的高山如黄山、庐山等,也适宜夏季观赏。

②特定时间出现:青海湖的候鸟以五月份观赏最佳,钱塘江大潮以农历8月18左右(中秋节前后)观赏最佳。

③观赏佛光的机会是有限的,因为佛光只有在夕阳斜照、云雾飘飞的山谷之中才会出现,时间、地点、天气条件有一条具备都不行(峨眉山佛光、庐山佛光等)。

④赏云海、日出、夕阳、飞瀑、彩虹,以及观赏生物景观(比如藏羚羊大迁徙、非洲角马迁徙、大象迁徙等,青海湖候鸟等),也必须把握住时机。

⑤清明踏春、重阳登高、秋赏红叶、冬观腊梅。

杭州西湖--春季最好;北京西山观山红叶--金秋最佳;“冰城”哈尔滨--冬季观赏;松花江、太阳岛--夏季最宜;海南岛--11月前后最佳。

赛龙舟--阴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举行;内蒙古“那达慕大会”--每年一次,每次一至数日,多在夏、秋季牧草繁盛、牛羊肥壮时举行。

3、抓住景观特色

(1)做好景观观赏前的准备工作;

①查看相关资料;②了解主要景点及其分布,确定旅游路线;③了解景观形成的原理。

(2)游览建筑、园林景区要把握节奏

建筑、园林以及一些风景区的机构布局都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一般分为序幕、发展、高潮和结束等景区。

4、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1)和谐生美

①旅游风景区的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是我国自然风景区的特色之一。

②非自然风景区的人文景观

我国古代园林要求再现自然,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基本准则。

(2)一方水土一方情

风俗民情是一定地区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比如西双版纳的热带风光和傣族风情、内蒙古风光和内蒙古风情等。

5、以情观景

只有以情观景,才能深刻感悟到自然的美。

(1)综合感受;(2)发挥想象:①观赏地貌的酷似造型,只有与想象中的事物或者情景合二为一之时,才会顿觉天工之巧、美仑绝伦。②观赏形如卧佛、仙桃、猴子、八戒望月等造型的地貌景观,只有与想象中的景物一致之时,才能领会到天工造物的'奇妙。(3)移情于景,情景交融;(4)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6、品味文化内涵,洞悉文化定位:许多旅游资源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身后的文化底蕴,文化内涵构成了内在美的核心。

【方法技巧】

1、中国的园林艺术(记忆)

(1)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

(2)我国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法有主配、层次、框景和借景。

主配即主景和配景,主景是全园的精华,配景起到烘云托月作用;层次是借有限的空间,造无限的风景;框景是用门框、窗框、洞框作为取景画框,把景象限制在框内,是园林中的局部特写;借景是借园外风景衬托本园的景色,以扩大远景。

2、对山水的鉴赏

(1)山的内在意蕴鉴赏

①力量之美;②刚毅之美;③文化之美;④精神之美。

(2)水的内在意蕴鉴赏

①以水寄情,游水抒情;②以水寓意,观水体验;③以水寓理,观景升华。

;

D. 如何从旅游美学角度欣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风景旅游资源。指凡能使人们产生美感或爱好的、由各种地理环境或生物构成的自然景观。它们通常是在某种主导因素的作用和其他因素的参与下,经长期的发育演变而形成。固然在历史时期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人工构景物体,并带有特定时期历史文化的某些特征,但就构景的主体来看,依然具有自然景观的基本特点,所有人工构物仅起着衬托和点缀作用。就旅游建设而言,自然景观不宜有较多的加工改造,一切人工建筑都不得改变其原有景观的基本属性。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人们在欣赏自然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就是审美。水,覆盖着地球面积的尽大部分,它滋润着地球,修养土壤,润泽空气,养育着我们,也给人类以生的灵气;以绿色为主的自然植物更是把人类生存的地球和我们生活的环境装扮得妖娆多姿,美伦美奂。自然,客观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欣赏自然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怀,因此也就有了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之说。

自然旅游资源接其形态特征和成因回纳为以下几类:①地貌景观旅游资源。如山地景观、喀斯特景观、丹霞景观、砂岩峰林景观、风成地貌景观、火山景观、冰川景观、海岸景观等;②水体景观旅游资源。包括海洋、河流、湖泊、瀑布和各类泉水;③生物景观旅游资源。包括森林、草原和各种野生动植物、海洋生物;④自然地带性景观旅游资源。如热带景观等;⑤天气旅游资源。如避暑、避冷胜地和四季宜人的温带与副热带游览地;⑥天气气象类。极光、云海等。⑦其他自然旅游资源。如特殊自然现象等。在众多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中,那些分别以水光山色、奇石异洞、流泉飞瀑、阳光海滩、宜人天气和珍禽异兽、琼花瑶草为特色的景象组合,往往形成不同风格的着名风景区,成为人们观光揽胜、避暑消夏、度假疗养和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的旅游胜地。

在大自然中,我们要如何欣赏自然能资源旅游美,没有哪些特点,这都是我们要把握的。首先来看看有哪些美。旅游资源的形象,泛指地象、天象之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的综合美。可概括为雄、奇、险、秀、幽、奥、旷、野等价值特征。一“雄”美的旅游资源。二“奇”美的旅游资源。三“险”美的旅游资源。四“秀”美的旅游资源。五“幽”美的旅游资源。(含义及典型景观)六“奥”美的旅游资源。(含义及典型景观,并留意与“幽”美的差别)七“旷”美的旅游资源。(含义及典型景观)八“野”美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色彩极其丰富,五彩缤纷。这些色彩主要是树木花草、江河湖海、烟雾云霞及阳光构成,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色彩美主要包括:山色、石色、天气、水色、植物色等。

听觉美:鸟语、风声、钟声、水声等。

嗅觉美:花的芳香、陈酿、丰美的肴馔、水果、清新的空气等。

协调美:①物态协调美:是指人类为了审美的需要,对自然风景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如修建亭、台、楼、阁),以协调和强化整体旅游资源的审美效应.

②心理协调美:是指通过自然风景联系到历史人物,神话故事,典故传说,名人轶事来反映崇高的风尚、道德、伦理、情操、美好的心灵等,给人以心理上美的享受,进而对游人产生更大的感染力。

风情美:①独特性;②神秘性;③、真实性;④体验性。

现代人都具有崇尚自然的情结,亲近大自然更是中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闲暇时间休闲旅游已成为人们的钟爱,中学生也需要鸟语花香的世界,渴看到大自然中与天地交流,在赏心悦目的游览中使疲惫的身心得到调节和放松。高中学生已不满足于对蜂缠蝶绕,花红柳绿的新奇,较多地追求对自然及其生物的体验和感受,享受自然赋予人类的聪明与灵感。更何况我们这些眼光更加犀利的大学生呢?

我想以下四点时相当重要的:预备心境、把握时间、把握角度、选定间隔

在欣赏时我们应该注重从这些方面往体验。

一、定点――散点法。

一定点透视法――静态观赏。

在欣赏旅游资源时,找到一个正确的审美视角,选择最佳欣赏点。

二散点透视法――动态观赏。

在运动中观察旅游资源,表现出旅游资源观赏的活动性。

二、分离欣赏法:

在旅游资源审美中,将特定的对象从四周的现实背景中抽取、剥离出来。被当作一个独立的相对封闭的系统来观赏,从而获得满足的效果。

三、联想――想象法:

联想――想象法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审美方法,它可使旅游者享受到一种“活化”的形象,使美感得到深化。

一联想欣赏法。

主要指旅游资源以一种“感性魅力”来触动观赏者的生活积累,这种触动唤醒了观赏者所直接感受的对象(旅游资源)与自身的审美经验记忆之间的某种联系,从而产生出新的审美对象。

二想象欣赏法。

想象主要表现为,不仅感知直接作用于观赏者的旅游资源,而且还能在观赏者的头脑中创造出新的形象。

四、情景交融法:

情景交融法是对旅游资源的高质量的欣赏,是旅游资源审美中令人沉醉的境界。

一触景生情

观赏者在旅游资源审美中,由于各种不同的旅游资源的触发,而引起的各种不同的情感反应。其特点为“因物起兴”:一是不同情感对应于不同的对象形式结构;一是不同的美感有着不同的心理基础。

二缘情择景。

是指旅游者,根据不同的情感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特定情感需要的旅游资源,寓情于景,把内在的情感投射于外在的旅游资源上。

触景生情与缘情择景的区别:

触景生情使旅游资源得到了情感形式,而缘情择景却使情感得到了自然形式。

那么,走进自然看什么,怎么看?我国历来把欣赏大自然以为是“外供线人之娱,内养仁智之性”的高雅文化活动,更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知方式。在观看名胜古迹时,可以使人感受古代文化的气味,民族风土人情的演进和时代的变迁,从中找寻历史发展的脉络,探寻地方或民族发展的轨迹;看名山大川,可体验自然的鬼斧神工,想象沧海桑田的变迁,感受大自然巨大而神奇的气力;看自然及其植物,体验自然生物的多样性,想象自然物种的起伏兴衰,从而感受自然创造生命的神奇过程,汲取人类生存的意义,激发孩子保护自然,珍惜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大自然深奥神奇,赋予青少年驰骋想象的天地,激励他们勇敢面对未来,升华自己的理想境界,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转转公园,那里是微缩的自然景观,亭台楼榭、花草树木、小桥流水、山石景观都有。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玲珑的假山,潺潺流淌的小溪,呈现给我们的是和谐、美丽、纯净。动物园里天鹅伸着长长的脖颈,不时展开雪白的翅膀上下翻飞,显出高雅端庄;长颈鹿独自傲立,仪态优雅;敦厚的大象如盘石一般稳重;灵巧的猴类动物上窜下跳,表现出灵长类动物所具有的特质;孔雀有意要与人比美,等待它展开那美丽的屏,你得煞费一番心劲;虎狮咆哮时显示出勇猛威武之美。这一切细细品味,韵味无穷。

长廊和楼阁以及碑刻中记载着历史,它把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题刻在里面,并沉淀着人类文化传承的经历,是历史的缩影,其价值相当厚重。

名山大川,走进自然,往欣赏城市中、公园里难以见得到的景观。此行应有目的性,如亲历四季,感受春的盎然生机,夏的炽热,秋的舒爽,冬日的严冷和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并理解四季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在变化;这些教科书上的内容,只有亲身经历了感受了,才会熟悉得更加深刻。走近大山,突兀的山石,惟妙惟肖地形成人们熟悉的桂林的象鼻山;石林地貌,喀斯特地貌等等,使人们深刻体会自然界妙手神功、倒海翻江、滴水结晶的神奇变迁。奔腾的大江大河,显示出一种勇往直前的气势,永不停息;湍急的山泉,潺潺的小溪,叮叮咚咚,音乐般的韵律美妙无比;再看山间那缭绕的云雾,似飘逸的白纱,缠绕着大山,时隐时现,会使人浮想联翩,增强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