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湿地的水资源如何使用
扩展阅读
如何实现供给和资源配置 2025-07-26 14:56:14
净水机如何只收滤芯费用 2025-07-26 14:54:56

湿地的水资源如何使用

发布时间: 2022-08-30 23:35:12

① 湿地的作用及成因

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

湿地的作用

(一)提供水源: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其它湿地,如泥炭沼泽森林可以成为浅水水井的水源。

(二)补充地下水:我们平时所用的水有很多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而湿地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从湿地到蓄水层的水可以成为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又可以为周围地区的工农生产提供水源。如果湿地受到破坏或消失,就无法为地下蓄水层供水,地下水资源就会减少。

(三)调节流量,控制洪水:湿地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天然储水系统。

湿地的成因

湿地一般是因为“蒸发量小于降水量;且地势较低平,排水不畅”而形成。此外,热带地区还因为“降水丰富,排水不畅”形成湿地。如印度尼西亚。高原地区还因为“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冰川融水较多,而地表水较丰富,且冻土广布,而水难以下渗;易积水的低洼处易形成湿地。如青藏高原。高纬度地区还因为“气温较低,冻土广布,而水难以下渗,并且气温低,蒸发弱,地势地平,排水不畅,也易形成湿地。

② 湿地的作用

一)提供水源: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其它湿地,如泥炭沼泽森林可以成为浅水水井的水源。
(二)补充地下水:我们平时所用的水有很多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而湿地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从湿地到蓄水层的水可以成为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又可以为周围地区的工农生产提供水源。如果湿地受到破坏或消失,就无法为地下蓄水层供水,地下水资源就会减少。
(三)调节流量,控制洪水:湿地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天然储水系统。
(四)保护堤岸,防风:湿地中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这些湿地植被可以抵御海浪、台风和风暴的冲击力,防止对海岸的侵蚀,同时它们的根系可以固定、稳定堤岸和海岸,保护沿海工农业生产。如果没有湿地,海岸和河流堤岸就会遭到海浪的破坏。
(五)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湿地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此外,一些湿地植物像芦苇、水湖莲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质。再现实生活中,不少湿地可以用做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地,这一过程能够提高水的质量,有益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六)保留营养物质:流水流经湿地时,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被湿地植被吸收,或者积累在湿地泥层之中,净化了下游水源。湿地中的营养物质养育了鱼虾、树林、野生动物和湿地农作物。
(七)防止盐水入侵:沼泽、河流、小溪等湿地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延安植被也有助于防止潮水流入河流。但是如果过多抽取或排干湿地,破坏植被,淡水流量就会减少,海水可大量入侵河流,减少了人们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的淡水供应。
(八)提供可利用的资源:湿地可以给我们多种多样的产物,包括木材、药材、动物皮革、肉蛋、鱼虾、牧草、水果、芦苇等,还可以提供水电、泥炭薪柴等多种能源利用。
(九)保持小气候:湿地可以影响小气候。湿地水份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气,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
(十)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湿地是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徒、越冬的场所,其中有许多是珍稀、濒危物种。
(十一)航运:湿地的开阔水域为航运提供了条件,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沿海沿江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依赖于此。
(十二)旅游休闲: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蕴涵着丰富秀丽的自然风光,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十三)教育和科研价值: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群落、珍贵的濒危物种等,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湿地还保留了具有宝贵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址,是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场所。

③ 湿地的水文功能

湿地的水文功能主要包括调蓄洪水、补充地下水、提供水源、保持或改善水质、调节气候等功能。
(一)水分供给
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泥炭沼泽森林常可以成为被浅水水井利用的水源。
(二)调节气候
湿地可以影响小气候。一方面,湿地的热容量大,异热性差,使湿地地区气温变幅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小气候另一方面,湿地积水面积大,或者湿地的潜水位较高,地下水面距离湿地表面的高度在毛管力作用范围内,大量水分在毛管力的作用下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地表;同时,湿地特殊地热学性质使湿地源源不断地为大气提供充沛的水分,增加大气湿度,调节降水。
(三)调蓄水量
湿地能贮存大量水分,是巨大的生物蓄水库,它能保持大于其土壤本身重量3~9倍甚至更高的蓄水量,能在短时间内蓄积洪水,然后用较长的时间将水排出。这与沼泽土壤具有特殊的水文物理性质有关。此外,湿地植被可减缓洪水流速,避免所有洪水在短期内下泄,一部分洪水可在数天、几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从水储存地排放出来,一部分则在流动过程中蒸发或下渗成地下水而被排除。当海洋暴风雨上岸时,沿海盐沼和红树林湿地可作为巨大的暴风雨缓冲器,在第一位置减轻它的狂暴袭击。
(四)补充地下水
湿地的补水功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补给地下水。湿地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有着丰富水资源的自然生态系统,它与区域地下水联系密切。湿地的地表水可以作为地下水的补给源,当水从湿地流入地下蓄水系统时,蓄水层的水就得到了补充。从湿地流到蓄水层的水可作为浅层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可为周围地区供水、维持水位,或最终流入深层地下水系统,成为长期的水源,还可抬高地下水位。另外一种情况是一块湿地可以向其它湿地供水,或向地表水承泄区排水。许多水库都是傍湿地而建。
(五)水质净化
湿地由于其特有的自然属性而能减缓水流,从而利于固体悬浮物的吸附和沉降。随着悬浮物的沉降,其所吸附的氮、磷、有机质以及重金属等污染物也随之从水体中沉降下来。

④ 湿地都有哪些作用

湿地的作用有:提供水源、补充地下水、调节洪量控制洪水、保留营养物质、防止盐水入侵和提供可利用的资源。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故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

湿地的作用

(一)提供水源: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其它湿地,如泥炭沼泽森林可以成为浅水水井的水源。

(二)补充地下水:我们平时所用的水有很多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而湿地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从湿地到蓄水层的水可以成为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又可以为周围地区的工农生产提供水源。如果湿地受到破坏或消失,就无法为地下蓄水层供水,地下水资源就会减少。

(三)调节流量,控制洪水:湿地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天然储水系统。

(四)保留营养物质:流水流经湿地时,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被湿地植被吸收,或者积累在湿地泥层之中,净化了下游水源。湿地中的营养物质养育了鱼虾、树林、野生动物和湿地农作物。

(五)防止盐水入侵:沼泽、河流、小溪等湿地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延安植被也有助于防止潮水流入河流。但是如果过多抽取或排干湿地,破坏植被,淡水流量就会减少,海水可大量入侵河流,减少了人们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的淡水供应。

(六)提供可利用的资源:湿地可以给我们多种多样的产物,包括木材、药材、动物皮革、肉蛋、鱼虾、牧草、水果、芦苇等,还可以提供水电、泥炭薪柴等多种能源利用。

世界上最大的湿地

潘塔纳尔(Pantanal)沼泽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它位于巴西马托格罗索州的南部地区,面积达2500万公顷。沼泽地内分布着大量河流、湖泊和平原。其中的湿地、草原、亚马逊和大西洋森林都是南美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

潘塔纳尔沼泽地除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外,沼泽地内还栖息着650种鸟类,230种鱼类,95种哺乳动物和167种爬行动物,以及35种两栖动物。由于潘塔纳尔沼泽地自然条件特殊,生物种类繁多,2000年11月,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同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自然遗产名单。

⑤ 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有哪些

建立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管理协调机制。目前我国的湿地管理主体较多,涉及农业、林业、国土、水利和环保等多个政府部门,而多部门管理的结果又往往是管理混乱,缺乏协调性。由于我国在湿地管理工作中缺乏相应的政策,再加上各管理机构的管理权限冲突、协调能力差,湿地管理的难度非常大。因此要加强湿地资源的管理工作,建立高效的湿地保护与管理协调机制是关键。为此有必要在政府部门设置一个能够促进各管理部门协调发展的功能,以便于对湿地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在实际操作中还要强化湿地资源的统一和综合管理,并采取统一管理和分类分层管理相结合、一般管理和重点管理相结合的措施,切实做好湿地资源的分类管理和重点管理工作。

建立并完善湿地保护与利用的政策和法制体系。我国的湿地管理工作起步较晚,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而相应政策体系也不完善。近20年来,我国虽然制定了一些与湿地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地方条例,如2000年我国发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4年国家林业局公布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但总的来讲,我国湿地法律和政策的保护力度仍然不够,至今尚未有专门的湿地保护法规出台。可以说,我国湿地资源的保护仍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因此,加快湿地保护的立法进度、制定完善的法制体系是有效保护湿地和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而建立有效的湿地管理经济政策对于中国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也有着重要意义。为此,要评估现行政策和法律法规在湿地保护中的作用,及时建立并完善与湿地有关的政策和法规,并在国土资源利用的整体经济运行机制下,逐步建立和完善鼓励并引导人们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限制破坏湿地的经济政策体系。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各湿地管理机构的权限和分工,并规范其管理程序。

加强湿地资源的综合保护,开展退化湿地的恢复与重建。鉴于中国湿地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取多方面有效措施,加强湿地资源的综合保护,开展退化湿地的恢复和重建,减轻人为因素对湿地的负面影响就显得非常必要。为此,要将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纳入到国家、省区的土地利用、生态治理、资源恢复等方面的管理规划中,通过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评估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来寻求解决方案。要加大退耕还湖和还沼的力度,强化各级管理部门的责任感,并通过营造生态保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方式,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河湖淤积。要制定与水资源保护相关的水资源管理战略,加强水资源开发对湿地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和监测,并通过建立最优河流水量分配方式来维持流域重要湿地的自然状态及生态功能。要严格控制湿地周围的污染源、污染物数量和排污途径,而对于已受污染的海域、湖泊和河流等,要有计划地进行治理并恢复其生态功能。此外,在不同地区要有重点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退化湿地,开展退化湿地的恢复和重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