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欧洲生物资源有哪些
扩展阅读
如何实现供给和资源配置 2025-07-26 14:56:14
净水机如何只收滤芯费用 2025-07-26 14:54:56

欧洲生物资源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2-08-30 23:34:44

❶ 地球的石油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的具体数据有哪些

现代人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不过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营造的舒适生活环境时,并没有及时意识到所付出的生态代价,结果是人类被迫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地球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人类能把自然看作自己的附属品吗?对环境与人类之间关系的重新考虑是本世纪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本期动态将从五个不同的方面, 谈谈人类面临的几个重大的环境问题。

人口:地球难以承受之重
现在,每掀开一张日历,就有20多万个婴儿降生在地球上。1999年10月12日,世界第60亿公民在波黑呱呱落地。
60余亿人口----这是目前人类的总和。而与此相对照,空气、水、森林、耕地、矿藏......几乎所有生存资源的平均数都在因分母的不断膨胀而日益缩小。
人口问题在远比以往更为深广的背景下凸显于世人面前。国际人口科学联盟副主席卡瓦胡先生指出,当一个国家人口增长率达到4%时,就会给这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问题。联合国人口基金执行主任萨迪克博士则强调:人口稳定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是一个关键的重要目标。国际人口科学联盟理事蒋正华说,中国是真正对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实现了政府承诺的国家,充分了解中国的人口政策是经过严格论证的,目标是合理的,工作方法也是在不断改进的。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摆脱贫困落后、提高教育水平、保护妇女健康、追求生活质量......几乎没有社会生活的哪个方面,不需要从人口角度加以权衡。
瞩目现实,人口过快增长的警钟确实在鸣响:1830年世界人口还只有10亿,100年后增加到20亿,以后分别只有30年、15年和12年的时间,世界人口总数就增加到30亿、40亿、50亿。现在,全球每年净增人口在8600万以上,却有1700万公顷森林消失,600万公顷土地沙漠化,贫困人口不断上升,并引发诸如白发浪潮、城市化所产生的各种都市症等社会问题。
20世纪以前,人口科学作为一门科学还鲜为人知,但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它在20世纪对人类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是对人口剧增提出了预警性的分析,使人类能及时认识到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了显着成效。尽管各国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各异,所面临的人口问题也不尽相同,但寻求最佳的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努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应仅是国际人口科学讲坛上的呼吁,而应是各国政府的认同,因为这其实是民众的需要。
曾几何时,"计划生育"似乎是一个中国味十足的专有名词。而今,即使是远离经济发展快车道的国家,降低妇女总和生育率的进展都很显着。生育革命,正成为人类跨世纪的选择。
这场革命的内容当然不仅是人口数量的减少。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就是要通过少生来促进优生优育优教,促进妇女的健康和妇女的解放,促进计划生育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世界人口的天平上占五分之一强。只要简单地设想一下,如果中国人口盲目增长,资源破坏,环境恶化,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事实上,自20世纪70年代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中国人口控制已取得巨大的成就。按70年代的生育率计算,中国实行计划生育20多年来共少出生了3亿人,将中国11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将亚洲30亿人口日推迟了三年,将世界50亿人口日推迟了两年。中国计划生育,是事关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事关整个世界的大事。

自然资源:取之不竭吗?
由于人口膨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地球影响规模空前加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引起了全世界的忧虑和不安。了解和认识全球资源态势,研究与资源开发相关的全球环境问题,对于实现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然界的土地、水、矿物、空气、森林和草地等,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于地球上的自然物,在没有人类干预前,它们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着,只是在人类出现之后,被人类利用,并给人类带来效益,才被人类称为自然资源,简称为资源。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70%以上为广阔的海洋所覆盖,陆地面积仅占29%,约1.5亿平方公里。陆地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除了沙漠、冰川、冻土、不宜开垦的山地和土质极差土地外,只有约30%可以耕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89年统计,全球土地面积为1306925万公顷,约占全球总面积的¼,在全球土地面积中,耕地占11.29%,草地占24.58%,森林及林地占30.98%,其它土地占33.15%。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发生和存在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地球上大约有14亿立方公里的水,其中不适宜人类饮用的海水占97%以上,淡水只占3%;淡水中有77.2%和22.4%分别被储藏在冰川和地下,可以利用的地表水仅占0.35%,主要蕴藏在湖泊、沼泽和河流中,其中河水储藏不及0.01%。据估计,地球上有1000万个动植物物种,其中被分类和命名的物种资源约160万个。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全球森林面积45.01公顷,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木材资源,而且对全球物质、能量循环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还是巨大的基因库。草地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为动物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全球草地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将近一半。上述土地、森林、草原均是可以更新和重复利用的资源,被称为可再生资源。
与上述可再生资源相区别的矿产资源不能再生和重复利用,被称为非再生资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矿产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发现的矿物有3300多种,其中有工业意义的1000多种,被列为矿产资源的有160多个矿种,对人类经济有重要价值的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铝、铅、锌、金、银、磷、硫,盐等40多种。
此外,海洋既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又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它包括海水、海洋生物、海底矿产等多种资源,是人类未来发展的主要空间。
全球资源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和各种资源的相关性。自然资源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整体,各种资源在生物圈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完整的资源生态系统。一种资源的开发,会影响其它相关的资源,一种资源的变迁会诱发其它资源的演变。
二,资源的有限性。任何资源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产资源是非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土地、水、生物等再生资源也是有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引起水质污染、水土流失、森林急剧减少、草地退化等不良后果,能被人类利用的资源就会越来越少。
三,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再生资源,在全球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以森林资源为例,南美洲森林面积最大,覆盖率最高,为51.4%,其它各洲的森林覆盖率依次是北美洲36.6%、欧洲30.5%、非洲24.5%、亚洲22.0%、大洋洲18.9%。再以石油资源为例,全球石油可采储量为3113亿吨,其中中东地区占41.9%,北美地区占17.8%、独联体各国及东欧地区占13.4%、南美洲占8.6%、亚太地区占7.1%、西欧占3.2%。
四,资源系统的演变性。全球资源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存在着永恒的矛盾,由于自然界本身的演变规律和人类对资源的干预,引起资源种类、数量、质量、分布的演变,如人口增长,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资源需求量增加,引起资源消耗量的增长;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资源载体的环境质量下降。造成资源再生能力的降低和部分消失,从而使资源数量和质量下降。又如人类社会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原有类型资源数量和品种增加,同时人类发现新类型、新物种、新领域资源,资源利用新途径的出现,使资源种类增加,数量上升,质量提高。
近百年来,特别是二战后的几十年里,人类开发资源手段之先进,能力之巨大,是前所未有的。当今人类已经成为一种超越自然的巨大力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由地表向地球深层和太空扩展,由陆地向近海和远洋扩展。现在全球每年开采各种矿产150亿吨以上,包括废石约1000亿吨;人类的农业活动每年可移动3000立方公里的物质,农业用水22901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80%;人类每年从海洋中的捕鱼量约1亿吨。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消耗量的不断增大,加上交通、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宇宙空间相对缩小,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因此,资源开发利用突破了区域界限和国界,资源配置向国际化和全球性发展。由此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
一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与地球各个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影响整个地球表层的环境问题,如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而导致的温室效应所引起的全球变暖,会使极地的冰盖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得一些海拔较低,土地肥沃的河流三角洲被水淹没,同时还会引起海水倒港灌,污染地下水源。与温室气体增加相关的还有臭氧层的破坏等。
二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区域环境问题。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森林滥伐、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等,它们的累计效应足以影响全球。如由于土地不合理利用而造成受沙化影响的土地总面积20亿公顷;全球受水土流失和干旱危害的土地达26亿公顷;人类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大量的物种绝灭,仅在热带森林中每天至少就有一种物种正在消失。
三是点多面广的工业污染问题。由于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所造成的土质、水质和大气污染,其累计效应也会影响全球。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各国排入大气中的废气愈来愈多,酸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污染问题。
四是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环境问题。由于地球内部和星球之间的运动所造成的个别突发事件,如火山爆发、特大地震、山体滑坡等,其影响经过多级反馈,逐级放大,最终也影响全球环境。

臭氧层:人类的保护层
众所周知,地球被一层大气紧紧围裹着,从地面算起,从下而上可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散逸层。离地面最近的对流层与人类最为密切,给人类带来了云、雨、雾、风、霜、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而对流层上方的平流层中有一臭氧层,其浓度为10%,厚度为30公里,能大量吸收来自宇宙的辐射,特别是可以吸收掉99%的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紫外线,从而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所以,臭氧层被誉为"人类的保护伞",如失去了这个"保护伞",地球将受到紫外线强烈辐射,物种将难以生存,人类的健康将受到极大的威胁。
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事实,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种种不祥的征兆。先看看南极臭氧洞之下的地面生物。在智利南端濒临麦哲伦海峡的地区,河里本来有许多欢蹦活跃的鱼类,今天成了呆木乱撞的"盲鱼";喜欢游荡的羊群因患了白内障而变为"盲羊",整天闷闷不乐;连蹦带跳的兔子变成了"盲兔",猎人可轻而易举地将它们抓获;自由飞翔的野鸟因双目失明而迷失方向,撞进了居民的院宅......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悲哀又发人深思的景象。
谁能想到,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是在工业和生活中使用频繁的制冷剂氯氟烃。夏天喝冰镇饮料曾经是古代帝王专享的权利,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工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性质比较稳定、不易燃烧、易于贮存、价格又比较便宜的氯氟烃类物质来做致冷剂、喷雾剂、发泡剂及清洗剂。这些物质可以在大气中长期存在并破坏臭氧层,从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影响生物生长。

厄尔尼诺
1997到1998年,似乎整个世界都在遭受恶劣气候的折磨。连续的高温使全球森林火灾发作得格外频繁。干旱袭击了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使农作物严重减产。燃烧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几乎把整个东南亚都淹没在浓烟里。
看样子地球气候是出了大问题。而事实上,这只是周期性的自然现象。我们只有竭力在它们变幻莫测的脚步中摸出规律,才能更好地面对这两个淘气的孩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里的意思是"圣婴",其特征是东太平洋局部海水温度异常上升。与之相对,"圣女"拉尼娜则是指东太平洋水温异常下降。这两种气候现象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导致气候异常的首要因素。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一直悄无声息地伴随着地球的历史。
科学家声称厄尔尼诺在1万5千年前就曾给地球气候造成破坏性影响。但人类认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历史非常短暂。19世纪后半叶,气象学家观察到一种奇怪现象。当西太平洋上空的气压高于正常标准时,太平洋东侧的气压就低于正常值,反之亦然。看一看太平洋长期以来的气候记录,就可以发现,东西太平洋气压呈现一种跷跷板式的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气压的反常引起了气温和降水的异常,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8年成为100年来最热的一年。全世界的农、牧、渔业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打击。由于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升高,造成鱼类大量死亡。1970年秘鲁的鱼捕获量达1200万吨,而经过1972年的强厄尔尼诺,1973年陡降至200万吨以下。1997至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又使秘鲁鱼产量减少为正常年份的38%。海水升温还使世界大面积海域里的珊瑚死亡。印度洋、太平洋、红海的珊瑚都受到了严重威胁。
在厄尔尼诺年份与灾难性的森林大火频繁发生的年份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1994年悉尼附近的森林发生大火时,正值厄尔尼诺周期。历史上,本世纪发生的许多火灾也是如此。
1997到1998年,似乎整个世界都在遭受恶劣气候的折磨。连续的高温使全球森林火灾发作得格外频繁。干旱袭击了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使农作物严重减产。燃烧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几乎把整个东南亚都淹没在浓烟里。
现在对厄尔尼诺的成因还没有定论,人们还不知道它是天灾还是人祸。通常情况下,太平洋西部有一个海洋表面温度较高的区域,被称为赤道暖池。这个热发动机把绵延数十公里的巨大云团送进大气层。暖气流越过太平洋,穿过赤道,最后在太平洋东部的阴冷海面上空下沉。暖空气在信风的作用下转而向西流动,形成所谓的沃克环流。在信风减弱的年份,赤道暖池就会东移,使沃克环流区域集中在东太平洋上空。于是,澳大利亚北部的空气变得干燥起来,而南美沿岸的大气更加湿润。这可能是厄尔尼诺即将来临的征兆。这就像是看到天空中密布的阴云,你就知道暴风雨要到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能预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世界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监测系统,密切关注热带太平洋水温的细微变化。因为这些变化可能是圣婴兄妹到来的先兆。

救救森林
很多年前曾看过一副含义深远的漫画: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城市人排着长队等候进入博物馆观看地球上已很难看到的稀有物种----活着的树。漫画家通过形象和夸张的手法发出了"惊世骇俗"的呼号:救救森林!
森林是"地球之肺",这恐怕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然而人类保护森林的措施却远远跟不上无情的利斧。据世界观察研究所1999年初发表的一份报告透露,世界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消亡,差不多是一个英国或半个德国的面积。迄今,森林已消失了一半。如果森林继续按这个速度消失,总有一天地球有可能被砍成"光头"。
人类年年呼吁保护森林,然而森林面积年年锐减。这看似矛盾,但实则有因果联系。我们需要森林的庇护,但更需要森林的付出。人类在寻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这本来无可厚非。然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的人往往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向森林肆意索取。专家警告说,在人类仍被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功利心所驱使的情况下,森林就难以摆脱目前的厄运。
森林是地球的宝藏。正因为如此,砍伐森林成了一些人发财致富的捷径。当耕地和牧场不够用时,有人便向森林索取;当需要外汇时,一些国家不惜对森林乱砍乱伐;当市场上稀有木材家具行情看涨时,森林"家族"中的部分"成员"便要大祸临头。有关数字显示,最近30年,这种类型的砍伐树木活动增长了3倍。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森林的需求也在年年增长,它象一张大口吞噬着日益减少的森林。以造纸业为例。世界观察研究所的报告指出,造纸工业迅猛发展是世界森林的一大威胁。90年代每年用于造纸的木材消费比1950年增长了两倍,到2013年纸的消费量还将倍增。目前,世界被砍伐的树木有百分之四进了工业国家的造纸厂。美国是纸消费的第一大国,每年人均消费341公斤;其次是日本和德国。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但纸制品消费却占世界的三分之二,这些国家的木材几乎全是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因此发达国家对世界森林的减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祸猛于虎。造成森林锐减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现实。面对千疮百孔的"地球之肺",人类是否应该反省?

❷ 英国的自然资源有哪些

矿产英国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煤、铁、石油和天然气。硬煤总储量1700亿吨。铁的蕴藏量约为38亿吨。西南部康沃尔半岛有锡矿。在柴郡和达腊姆蕴藏着大量石盐。斯塔福德郡有优质粘土。康沃尔半岛出产白粘土。奔宁山脉东坡可开采白云石。兰开夏西南部施尔德利丘陵附近蕴藏着石英矿。在英国北海大陆架石油蕴藏量约在10~40亿吨之间。天然气蕴藏量约在8600~25850亿立方米左右。森林2011年,英国森林覆盖面积308万公顷,占本土面积12.6%。水资源英国河川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约为159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 量约为2700立方米。英国工业化程度很高,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为了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用水,发展工业、内河航运、水产养殖和水上旅游等。英国年总用水量为115.11亿立方米,其中公共用水占47.3%, 灌溉用水占0.3%, 其他工业等用水占52.4% 。城乡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为322升。对污水处理非常重视,自1973 年以来污水处理已成为整个供水系统的一部分,废污水的处理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英国是国际上城市水业民营化、市场化的代表。英国的淡水有四分之三采自山中的湖水、水库蓄水以及河流。其中大约有四分之一是地下水。饮用水的质量很高。然而,从1995年夏至1997年春,英格兰和威尔士经历了两年历史上最干旱的时期,水再也不是可以被任意取用的资源了。而供水管的渗漏则是另一个问题。相对来说,苏格兰和北爱尔兰仍拥有丰富的民用淡水和工业用水资源。为防止未来水资源的匮乏,政府于1997年5月颁布了一项十点计划,对此私营的水行业公司均已同意遵守。

❸ 大西洋有哪些生物资源

大西洋还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最主要的是鱼类。大西洋鱼类捕获量约占大西洋中海洋生物捕获量的90%左右。大西洋的渔获量曾居世界各大洋第一位。60年代以后,低于太平洋,退居第二位。但是,在单位面积上,其渔获量达250千克/平方千米,仍居世界第一位。其中捕获量最多的是东北诸海域,即北海、挪威海、冰岛周围,年渔获量约占大西洋总渔获量的45%,单位面积产量平均达830千克/平方千米,大陆架区域约1200千克/平方千米。其次是大西洋西北海域,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20%,单位面积平均渔获量690千克/平方千米。在纽芬兰、美国、加拿大东侧的大陆架海域,是世界大洋中单产量最高的渔场,单位面积产量平均达1500千克/平方千米。

❹ 地中海的生物等资源是怎样的

地中海的沿岸夏天炎热干燥,冬天温暖湿润,被称作地中海性气候。因为这个气候,橄榄树等种类的树木多生长在沿岸。地中海沿岸的植被,以常绿灌木为主,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根系深,有适应夏季干热气候的耐旱特征。这里是欧洲主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无花果和葡萄等,还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榄。

西班牙、西西里、利比亚和突尼西亚沿岸发现了石油,亚得里亚海发现了天然气。该地区特产为橄榄、柑橘、葡萄和软木。旅游业为地中海沿岸许多国家的重要收入来源。

由于地中海是一个最大的陆间海,冬暖多雨,夏热干燥,海水温度较高,蒸发作用非常旺盛,使海水含盐度高达39‰左右,盐业生产成了沿岸各国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由于地中海四周几乎都是陆地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海水环流的严重障碍,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氧气和养料的混合被严重阻隔,成为地中海的生物比之其他靠大陆海区的生物要稀少的主要原因。

❺ 西欧有哪些资源

西欧是指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的地区和附近岛屿组成的区域,总面积约93万多平方千米,在这片区域中包括了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摩纳哥等国家,人们也将其统称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西欧地形主要为平原和高原为主,只这些区域中,山地所占的面积相对的比较的小。西欧地区大部分属于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这里雨量丰沛,天气稳定,比较容易出现多雾天气;西欧地区的河流大多流入大西洋海域。

西欧主要出产煤、铁、石油、天然气、钾盐等矿产;以种植小麦、大麦、燕麦、马铃薯、甜菜为主的农作物,同时还盛产葡萄和苹果等水果。西欧的渔业和养畜业也比较的发达,如比利时和法国所产阿尔登马,英国所产巴克夏猪、约克夏猪、大白猪、爱尔夏牛、纯血种马,荷兰所产荷兰牛等优良畜种,在世界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❻ 欧洲哪些国家的生物比较发达

德国,英国,丹麦,挪威,等都是比较突出的。

❼ 世界上的自然资源有哪些

世界上的自然资源有:淡水、森林、土地、生物种类、矿山和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自然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自然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具有可用性、整体性、变化性、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最典型的可再生资源有植物、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

自然资源可划分为:生物资源、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国土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气候气象、水资源等。

地球上资源的种类:

一、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是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与可能利用的生物,包括动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等。生物资源具有再生机能,如利用合理,并进行科学的抚育管理,不仅能生长不已,而且能按人类意志,进行繁殖更生。

二、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农业自然资源含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三、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这里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等资源。林地包括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宜林地。

❽ 欧洲的自然资源都有哪些

欧洲自然资源相当丰富,主要有煤、铁、石油等,水力和森林资源也很丰富,草原也很广阔,主要分布在前苏联境内。沿海有广阔的渔场,面积占世界沿海渔场总面积32%,着名的有挪威海、北海、巴伦支海等,欧洲工业水平很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很小。

❾ 欧洲西部地区最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哪些

欧洲自然资源相当丰富,主要有煤、铁、石油等,中石油资源最丰富。

水力和森林资源也很丰富,草原也很广阔,主要分布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境内。沿海有广阔的渔场,面积占世界沿海渔场总面积32%,着名的有挪威海、北海、巴伦支海等,欧洲工业水平很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很小。

❿ 有关欧洲的地理、风貌、人情的一些介绍

欧洲 概述欧洲(Europe)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共45个国家和地区。西临大西洋,北靠北冰洋,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 ,东与亚洲大陆相连。地形以平原为主,大部分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约7.28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2.5%,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一个洲。 基本信息 欧洲地形 居民 自然资源 经济概况 地理区域 【南欧】 【西欧】 【中欧】 【北欧】 【东欧】 Europe的由来 欧洲的经济水平 欧洲历史 国家和地区 基本信息欧洲地形居民自然资源经济概况地理区域【南欧】【西欧】【中欧】【北欧】【东欧】Europe的由来欧洲的经济水平欧洲历史国家和地区

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欧罗巴”一词据说最初来自腓尼基语的“伊利布”一词,意思是“日落的地方”或“西方的土地”。整个欧洲地势的平均高度为340米,地形以平原为主,南部耸立着一系列山脉,总称阿尔卑斯山系,其中勃朗峰海拔4807米,勃朗峰属法国境内,成为西欧第一高峰。欧洲的河网稠密,水量丰沛。最长的河流是伏尔加河,长3690公里,第二大河是多瑙河,全长2850公里,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欧洲是有常住人口各洲中唯一没有热带气候的一洲,同时寒带气候所占的面积也不大,所以气候温和,降水分布较均。大部分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欧洲有45个国家和地区。在地理上习惯分为南欧、西欧、中欧、北欧和东欧五个地区。南欧指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和附近岛屿,包括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希腊、意大利、梵蒂冈、圣马力诺、马耳他、西班牙、葡萄牙和安道尔。西欧狭义上指欧洲西部濒大西洋地区和附近岛屿,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摩纳哥。中欧指波罗的海以南、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欧洲中部地区。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国、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北欧指欧洲北部的日德兰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一带。包括冰岛、法罗群岛(丹)、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东欧指欧洲东部地区,在地理上指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和俄罗斯西部。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语言:主要语言有英语、俄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等
●人种:欧洲居民中的99%属欧罗巴人种(白种人),是种族构成比较单一的洲。
●宗教: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和东正教,另有少数信伊斯兰教。
●体育:欧洲的体育水平很高,足球中的德国,西班牙,荷兰, 法国,意大利,英格兰,葡萄牙,捷克,篮球中的德国,法国,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立陶宛等,都是世界强队.
●货币:欧元(EURO)是欧洲货币联盟(EMU)国家单一货币的名称,是EMU国家的统一法定货币。欧元(;代码EUR)是欧盟中十六个国家的货币、这十六个国家是: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斯洛文尼亚,西班牙,马耳他,塞浦路斯和斯洛伐克,他们合称为欧元区(Eurozone)。
●申根协议最早于1985年由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德国签署了旨在统一欧共体各国安全和难民政策的协议,后来又有多国分批加入。协议其中第四条内容是:申根协议的签署相互承认各国给予非欧共体成员国公民的签证。这一条大大方便了非欧盟国家的公民的欧洲之旅。先后加入申根协定的国家为:荷兰、德国、比利时、卢森堡、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奥地利、希腊、挪威、瑞典、芬兰和丹麦。2006年12月5日,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和塞浦路斯这10个欧盟成员国也正式加入申根协定。
●欧洲经济发展水平居各大洲之首,工业、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金融保险等在世界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在科学技术的若干领域内也处于世界较领先地位。
●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运动,它奠定了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文化的共同基础,为资产阶级革命做好了思想上舆论上的准备。欧洲对人类历史所做的贡献,包括先进人物不断地向世界文字思想宝库输送先进的思想;也包括一批又一批革命家推动社会进步的重大社会创举;也包括大批科学家在科技领域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创造;还包括一大批作家、诗人、音乐家向世界文学艺术殿堂提供了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珍品
●欧洲是一个矮小的半岛大陆。其“矮”表现在平均海拔只有340米;其“小”表现在面积小1016万平方千米,其小仅次于大洋洲;欧洲“半岛大陆”的特点更为突出:其本身就是整个亚欧大陆深入到大西洋的一个大半岛,在这个大半岛上又有很多小半岛。比较着名的有: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欧)、日德兰半岛(西欧)。 [编辑本段]欧洲地形一、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
欧洲位于亚洲的西面,是亚欧大陆的一部分。它的北、西、南三面分别濒临着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和黑海,东部和东南部与亚洲毗连,宛如亚欧大陆向西突出的一个大半岛。
欧洲的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内,它是世界上有人定居的各洲中距离赤道最远的一洲。它没有热带。
欧洲四个极点的位置分别是:东为北乌拉尔(东经66°10’);最西伊比利亚半岛上的罗卡角(西经9°31’);最北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诺尔辰角(北纬71°8’);最南伊比利亚半岛上的马罗基角(北纬36°)。
从海陆位置看,欧洲面对大西洋,背靠亚洲腹地,处于大陆西岸的位置。中纬度的大陆西岸,在大气环流系统中属于西风带,因此,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终年吹拂西风,各地气候深受大西洋的影响。
水平轮廓破碎是欧洲自然地理的一个显着特点。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属于半岛和岛屿,其中半岛面积又占全洲面积的27%,这在世界各大洲中是罕见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欧洲最大的半岛,次大的半岛有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科拉半岛、日德兰半岛,克里木半岛和布列塔尼半岛等等。
众多的半岛和岛屿把欧洲大陆边缘的海洋分割成许多边缘海、内海和海湾。巴伦支海、挪威海、北海和比斯开湾是欧洲较大的边缘海,白海、波罗的海、地中海和黑海等则深入大陆内部,成为内海或陆间海。
巴伦支海是北冰洋的一个边缘海,介于欧洲大陆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和北地群岛之间,面积达140万平方公里左右,全部位于大陆架上。巴伦支海是亚欧大陆北面各边缘海中深度最大的一个,它的绝大部分在200~400米之间,平均深度为229米。它有广阔的水道与北冰洋相连,因此海水的盐度与大洋的盐度相近,接近于35%。巴伦支海与北冰洋的其他边缘海不同,由于西南部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即使在严冬时节,表面水温也可达4℃左右,因此这里虽然地处高纬,但是海水却终年不冻。
白海实际上是巴伦支海深入欧洲大陆内部的一个海湾,本身又有三个海湾:坎达拉克沙湾、奥涅加湾和德文斯克湾。白海面积不过9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只有89米。由于白海四面受陆地包围,只有一条狭窄海峡与巴伦支海相通,北大西洋暖流不能到达这里,因此这里冬季的水温低,自11月至翌年5月海面为冰雪覆盖,呈现一片白茫茫景色,白海即因此得名。由于北德维纳河和奥涅加河的大量河水注入白海,海域的南部海水含盐度较低,在2.0~2.6%之间,北部海水的含盐度可达3.0~3.08%。
在巴伦支海和白海有许多鱼类和海兽,其中鳘鱼、鲱鱼、鳕鱼和海豹是这里的主要水产。
欧洲西濒大西洋,在大陆与深海盆之间有一片面积很大的大陆架,不列颠群岛和北海即位于其上。这里原来是欧洲大陆的一部分,第四纪冰期以后,海水上升,北海才出现,不列颠群岛才形成。在北海海底现在仍然有欧洲古河道的踪迹。北海北面的挪威海和南面的比斯开湾,大陆架都较狭窄,离开海岸不远即为深水海盆。
波罗的海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与欧洲大陆之间,面积38.6万平方公里,大部分海域的深度在60~130米之间,平均深86米。它有许多海湾深入大陆,其中以波的尼亚湾为最大,几乎占整个波罗的海面积的三分之一,较大的海湾还有芬兰湾、里加湾等。由于有大量河水注入,加以纬度较高、蒸发量小和只有一些浅而窄的海峡与北海相通等原因,波罗的海的盐度普遍很低,中部为7%左右,海湾中为2~3%,河口附近甚至全部是淡水。深层水的盐度略高,但最高也不超过20%。冬季,中部表层海水水温为1~3℃,在海湾和沿岸地区则降到0℃以下,波的尼亚湾和芬兰湾东部从11月或12月起冰封,冰期一直延续到来年4月或5月。波罗的海的动物种类贫乏,但数量很多。
地中海和黑海是欧洲南部的两个陆间海。地中海位于欧亚非三洲之间,黑海位于欧亚两洲之间,两海以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相通。地中海海域中半岛和岛屿甚多,它们把地中海分割成几个深浅不一的海盆,海底地形比较复杂。黑海除西北部有几个小岛外,基本上没有岛屿,海底除西北部和北部的亚速海较浅外。大部分为水深1500~2200米的平原。地中海周围或为多山的半岛,或为荒漠,注入的河水不多,而且夏季炎热干燥,蒸发量大,因此海水盐度高,表层海水的平均盐度为3.8%,黑海有大量河水注入,表层海水的平均盐度仅1.7~1.85%,底部也只有22.5%。黑海的海面稍高于地中海,由此产生了由黑海注入地中海的表流,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平均流速每小时2.3~4.6公里;同时,在深处存在着自地中海注入黑海的反流,但流量较小。在直布罗陀海峡也有自大西洋流入地中海的表流和深处的反流。来自大西洋和黑海的表流是维持地中海水量平衡的重要因素。
地中海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动植物种类总数在8000种以上。黑海的动植物种类则少得多,只有地中海的七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由于黑海上层海水的盐度低,海水的垂直环流很弱,因而深层水经常处于缺氧状态,并有大量硫化氢集聚。硫化氢带从150~200米的深度开始,有机界只能生活在这个深度以上,从200米左右开始,直到海底,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
水平轮廓破碎,陆地与海犬牙交错,再加上欧洲的面积不大(1040万平方公里),这就使得全洲各地距海都不太远,东欧距海最远的地方也只有1600公里左右。这样,就更加深了海洋对大陆的影响,加深了欧洲气候的海洋性。
欧洲海岸线曲折,海湾众多,这对人类的经济活动也提供了方便。
二、地形基本特征
欧洲的地形具有许多独特性。
首先,欧洲是世界上地势最低的一洲,平均高度只有340米。高度在200米以下的平原约占全洲总面积的60%,平原所占比重之大,在各大洲中首屈一指。欧洲的平原西起大西洋沿岸,东迄乌拉尔山麓,绵绵数千公里,没有间断,形成横贯欧洲的大平原。欧洲山地所占面积不大,高山更少,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仅占全洲总面积的2%。
第二,欧洲的地形,大体上可以以波罗的海东岸至黑海西岸一线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以平原占绝对优势,地形比较单一,西部则山地和平原互相交错,地形比较复杂。地形的分布与地质构造基础有着密切联系。
第三,在第四纪冰期时,欧洲存在着两个大的冰川中心,一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大陆冰川中心,一为阿尔卑斯山脉的山地冰川中心,前者对欧洲的影响很大,由于它的作用,欧洲北半部遍布冰川地貌。
西欧地势较为平坦,为平原;中欧有阿尔卑斯山,气温较低;欧洲有四大半岛(伊比利亚;亚平宁;巴尔干;斯堪的那维亚)三大平原(东欧、波德、西欧)气温与同纬度相比更暖和,这主要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概况 [编辑本段]居民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一洲。城市人口约占全洲人口的6 4 % ,在各洲中次于大洋洲和北美洲,居第三位。欧洲的人口分布以西部最密,莱茵河中游谷地、巴黎盆地、比利时东部和泰晤士河下游每平方千米均在2 0 0 人以上,欧洲绝大部分居民是白种人( 欧罗巴人种) 。居民分属下列语系:印欧语系,属此语系的居民占全洲总人口的9 5 % ,包括斯拉夫、日耳曼、拉丁、阿尔巴尼亚、希腊、凯尔特语族的民族;乌拉尔语系,包括芬兰、乌戈尔、萨莫耶语族的民族。
居民多信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和东正教等。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西北角的城中之国梵蒂冈,是世界天主教中心。
美丽的欧洲自然环境
欧洲大陆是亚欧大陆伸入大西洋中的一个大半岛,其面积占亚欧大陆的1 / 5 。大陆海岸线长3 7 9 0 0 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复杂的一个洲,切割最为厉害。多半岛、岛屿、港湾和深入大陆的内海。欧洲地形总的特点是冰川地形分布较广,高山峻岭汇集南部。海拔2 0 0 米以上的高原、丘陵和山地约占全洲面积的4 0 % ,海拔2 0 0 米以下的平原约占全洲面积的6 0 % 。全洲平均海拔3 0 0 米,是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阿尔卑斯山脉横亘南部,是欧洲最高大的山脉,平均海拔在3 0 0 0 米左右,山势雄伟,许多高峰终年白雪皑皑,山谷冰川发育,主峰勃朗峰海拔4 8 0 7 米。阿尔卑斯山脉的主干向东伸展为喀尔巴阡山脉,向东南延伸为韦莱比特山、特纳拉山脉,向南延伸为亚平宁山脉,向西南延伸为比利牛斯山脉。东部欧、亚两洲交界处有乌拉尔山脉。东南部高加索山脉的主峰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 6 4 2 米,为欧洲最高峰。欧洲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平原和丘陵主要分布在欧洲东部和中部,主要有东欧平原( 又称俄罗斯平原,面积约占全洲的一半) 、波德平原( 也叫中欧平原) 和西欧平原。里海北部沿岸低地在海平面以下2 8 米,为全洲最低点。南欧和北欧的冰岛多火山,地震频繁。在世界各洲中,欧洲的河流,分布很均匀,河网稠密,水量较充足,多短小而水量充沛的河流。河流大多发源于欧洲中部,分别流入大西洋、北冰洋、里海、黑海和地中海。三大重要河流——伏尔加河(世界最长的内流河,欧洲第一长河,长约3690米),多瑙河(世界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长约2850米),莱茵河(世界航运最大的河流)。欧洲是一个多小湖群的大陆,湖泊多为冰川作用形成,如芬兰素有“千湖之国”的称号,全境大小湖泊有6 万个以上,内陆水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9 % 多。阿尔卑斯山麓地带分布着许多较大的冰碛湖和构造湖,山地河流多流经湖泊,湖泊地区如日内瓦湖区成为着名的游览地。
欧洲大部分地区地处北温带,气候温和湿润。西部大西洋沿岸夏季凉爽,冬季温和,多雨雾,是典型的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东部因远离海洋,属大陆性温带阔叶林气候。东欧平原北部属温带针叶林气候。北冰洋沿岸地区冬季严寒,夏季凉爽而短促,属寒带苔原气候。南部地中海海沿岸地区冬暖多雨,夏热干燥,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欧洲的矿物资源以煤、石油、铁比较丰富。煤主要分布在乌克兰的顿巴斯、波兰的西里西亚、德国的鲁尔和萨尔、法国的洛林和北部、英国的英格兰中部等地,这些地方均有世界着名的大煤田。石油主要分布在喀尔巴阡山脉山麓地区、北海及其沿岸地区。其它比较重要的还有天然气、钾盐、铜、铬、褐煤、铅、锌、汞和硫磺等。阿尔巴尼亚的天然沥青世界着名。欧洲的森林面积约占全洲总面积的3 9 % ( 包括俄罗斯全部) 。占世界总面积的2 3 % 。西部沿海为世界着名渔场,主要有挪威海、北海、巴伦支海、波罗的海、比斯开湾等渔场。 [编辑本段]经济概况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一洲,工业生产水平和农业机械化程度均较高。生产总值在世界各洲中居首位,其中工业生产总值占的比重很大。大多数国家粮食自给不足。西欧工业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主要为德国、法国、英国,其次为比利时、荷兰和瑞士等。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均居前列。
欧洲农业为次要生产部门。农牧结合和集约化水平高为重要特点。主要种植麦类、玉米、马铃薯、蔬菜、瓜果、甜菜、向日葵、亚麻等,小麦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0%,大麦、燕麦约占60%以上。园艺业发达,主产葡萄和苹果。畜牧业以饲养猪、牛、绵羊为主。
欧洲经济发达,发展水平居各洲之首。工业、交通、商贸、金融保险在世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欧洲对人类发展史做出过重大贡献。现欧洲绝大多数国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其中北欧、西欧和中欧一些国家发展水平较高。
欧洲对人类历史所做的贡献,包括先进人物不断地向世界思想宝库输送先进的思想;也包括一批又一批革命家推动社会进步的重大社会创举;也包括大批科学家在科技领域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创造;还包括一大批作家、诗人、音乐家向世界文学艺术殿堂提供了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珍品。有许多地区已被开辟为动物保卫区。 [编辑本段]地理区域在地理上习惯分为南欧、西欧、中欧、北欧和东欧五个地区。 [编辑本段]【南欧】指阿尔卑斯山脉以南的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和附近岛屿。南面和东面临大西洋的属海地中海和黑海,西濒大西洋。包括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黑山、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希腊、土耳其的一部分、意大利、梵蒂冈、圣马力诺、马耳他、西班牙、安道尔和葡萄牙。面积1 6 6 万多平方千米。南欧三大半岛多山,平原面积甚小。地处大西洋- 地中海- 印度洋沿岸火山带,多火山,地震频繁。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河流短小,大多注入地中海。主要矿物有石油、天然沥青、煤、铬、汞、铅、锌、铜等。南欧是油橄榄、葡萄、茴香、欧洲栓皮栎等栽培植物原产地。农作物以小麦、玉米、烟草为主。盛产柑橘、葡萄、油橄榄、柠檬和栓皮等。牧羊业较发达,西班牙是世界着名的细毛绵羊美利奴羊的原产地。 [编辑本段]【西欧】狭义上指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的地区和附近岛屿,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摩纳哥。面积9 3 万多平方千米。通常也把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叫西欧。狭义上的西欧地形主要为平原和高原,山地面积较小。地处西风带内,绝大部分地区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雨量丰沛、稳定,多雾。河流多注入大西洋。主要矿物有煤、铁、石油、天然气、钾盐等。农作物以小麦、大麦、燕麦、马铃薯、甜菜为主。盛产葡萄和苹果。渔业和养畜业均较发达。比利时和法国所产阿尔登马,英国所产巴克夏猪、约克夏猪、大白猪、爱尔夏牛、纯血种马,荷兰所产荷兰牛等优良畜种世界闻名。 [编辑本段]【中欧】指波罗的海以南,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欧洲中部地区。中欧所包括的国家有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国、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面积1 0 1 万多平方千米。南部为高大的阿尔卑斯山脉及其支脉喀尔巴阡山脉等所盘踞,山地中多陷落盆地;北部为平原,受第四纪冰川作用,多冰川地形和湖泊。地处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向大陆性温带阔叶林气候过渡的地带。除欧洲第二大河多瑙河向东流经南部山区注入黑海外,大部分河流向北流入波罗的海和北海。主要矿物有褐煤、硬煤、钾盐、铅、锌、铜、铀、菱镁矿、铝土矿和硫磺等。农作物以小麦、大麦、黑麦、马铃薯和甜菜为主,还产温带水果。养畜业较发达,瑞士的西门达尔牛、萨能山羊、吐根堡山羊等优良畜种世界闻名。 [编辑本段]【北欧】指日德兰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一带。包括冰岛、法罗群岛( 丹) 、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面积1 3 2 万多平方千米。境内多高原、丘陵、湖泊,第四纪冰川期全为冰川覆盖,故多冰川地形和峡湾海岸。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面积约8 0 万平方千米,挪威海岸陡峭曲折,多岛屿和峡湾。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纵贯半岛,长约1 5 0 0 千米,宽约4 0 0 - 6 0 0 千米,西坡陡峭,东坡平缓,为一古老的台状山地,个别地区有冰川覆盖,挪威境内格利特峰海拔2 4 7 0 米,为半岛的最高点。冰岛上多火山和温泉。北欧绝大部分地区属温带针叶林气候;仅大西洋沿岸地区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候较温和,属温带阔叶林气候。河短流急,水力资源丰富。主要矿物有铁、铅、锌、铜等。森林广布。农作物以小麦、黑麦、燕麦、马铃薯、甜菜为主。养畜业较发达。鱼产丰富,西面沿海是世界三大渔场之一。捕鱼量约占世界捕鱼总量的9 % 左右。 [编辑本段]【东欧】指欧洲东部地区,在地理上指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和俄罗斯欧洲部分,地形以平均海拔1 7 0 米的东欧平原为主体。东部边缘有乌拉尔山脉,平原上多丘陵和冰川地形,北部湖泊众多,东南部草原和沙漠面积较广。北部沿海地区属寒带苔原气候,往南过渡到温带草原气候,东南部属温带沙漠气候。欧洲第一大河伏尔加河向东南注入里海。主要矿物有石油、煤、铁、锰、磷酸盐等。盛产小麦、马铃薯、甜菜、向日葵。养畜业较发达,苏维埃重挽马、奥尔洛夫快步马、顿河马均为马的优良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