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论述题如何对中药资源学进行科学管理
1、就地保护,就是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
2、异地保护,在自然生长环境以外的地方对保护对象进行保护,即将药用植物保护在保护区植物园等,并进行引种驯化。
3、离体保护,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建立种质资源库。
⑵ 中药资源有哪些特点
1、人文性
中药资源是中国人民长期与自然及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的经验总结。因而既有中药本身的物质基础,又有如何使用他们的经验基础,是十分珍贵的无形资产,需要认真的整理、总结和发展。
2、可变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由于人类过度或不合理的利用,使资源逐渐枯竭甚至消失(解体性);另一方面由于保护得当,使有生命的药用动、植物物种,通过繁衍再生,使资源得到发展和扩大(再生性)。为了使资源能够可持续地利用,应当采取一切有效措施,防止资源解体,促进资源再生。
3、多样性
中药资源作为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多样性。一方面我们应该很好的保护这种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好地利用和开发这种生物多样性,利用生物技术创造出品质优良的中药新品种。
开发目的
开发中药资源的目的,是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各种有效措施,最合理和充分地去利用和发展这项资源用于防治疾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在中药资源开放的途径和内容方面,主要有针对的发展药材和原料的一级开发,应用手段侧重于农学及生物学方面,目的在于不断扩大中药资源的数量和提高他们的质量;针对发展药品和产品的二级开发,应用手段侧重于制药及轻工业方面,目的在于将药材和原料再加工为药品或其他轻工业产品。
针对发展新药和新制剂的三级开发,应用手段涉及新药开发一切综合性的方法,目的在于不断获得防治疾病和保障健康优良的新产品。
⑶ 中成药如何合理使用
1.“辨证施治”:很多人可以患同一种疾病,但患同一种疾病的人却各有不同,每个人患病后的病理反应状态不同,中医治疗方法不同。 2.“中医治患病的人,西医治人患的病”:中医治疗患同一种疾病而病理反应状态不同的人,不是只治疗很多人患的同一种病。 3.“扶正祛邪”:发挥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自主调节人体自身的内环境平衡抵抗疾病。 4.“补虚泻实”:提高人体的抵抗疾病能力,祛除侵袭人体的致病因素。 中成药不合理用药现象 1.辨证不足:不依据“热则寒之,寒之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 2.用法用量不当:认为中成药无毒副作用,剂量过小达不到治疗效果,随意加大剂量,剂量过大则会引起严重的毒副作用。 3.含毒性药品的不合理应用。 4.配伍不当。 5.滥用滋补性中成药:“疲劳就是虚”,全社会人人皆虚现象。 6.同类药物多种并开。 合理应用中成药要注意:安全性,有效性,适当性,经济性。 中成药和西药的联合应用 1.“药的整体调节结合西药的靶向治疗”是疾病康复的最佳方式。 2.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而是疾病本身有无应用中药和西药的证据。 3.应用中药的证据——证候的辨证论治。 4.应用西药的证据——各种理化检查的异常。 ¯不正确的应用会导致中药疗效的降低,这是目前老百姓认为中药疗效差的主要原因。 ¯不正确的应用会导致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增加。
⑷ 中药标准提取物的应用
4.1中药标准提取物的制备对于单味药制剂和被证明单煎剂合并与合煎液药效等价的复方制剂,可分别制备各药材针对该为作用方向的标准提取物,根据药材在处万中的比重以及相应标准提取物的收率,决定新“处方”中各药材标准提取物的用量。
中药方剂用水煎煮时,由于高温及溶液中复杂的化学环境可能在溶液中发生物质间的络合、水解、氧化、还原等反应,从而生成溶液中原来没有的某些新物质,这些新物质可对全方产生增效、减毒等药效作用。因此,对于合煎液药效明显大于单煎液合并药效的,并且有大量的、新的成分出现时,就要制备合煎的复方标准提取物。
4.2作为中药制剂的科学化原料药中药及其复方是一个复杂体系,起疗效作用的物质基础为多种化学成分,包括无机物、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如生物碱、皂苷等)及生物大分子(如蛋白、多糖等)等。
标准提取物的物理性状好,有效活性物质富集程度高(如银杏标准提取物中有效成分含量是原料中的50倍)故可应用现代制剂技术将其制成质量稳定、服用方便的中药新制剂。首先明确不同单味中药标准提取物的功效,根据中医理论,以提取物为组方单元,按照一定组方比例进行处方的组成(即以中药标准提取物代替中药材),可进一步探讨在方中各标准提取物作用的主次,建立复方量效关系。而对于复方标准提取物,可直接以之代替复方煎剂制成临床运用的药品。这样,就使山药制剂的原料药从质量不稳定的原药材或饮片,变为质量相对可控的中药标准提取物,保证了中药成品质量的可控性。
5植物药提取物国内外现状
在国外,提取物是植物药应用的重要环节和方式。1993年9月在德国Dusseldorf海涅大学召开的第41次世界药用植物研究年会上的大会发言中,有10个为介绍植物提取物及成分活性的研究。日本于上世纪70年代末即将中药制成提取物应用,新加坡等地也相继研制并广泛使用。欧美各国25%处方至少含有1种来自高等植物的提取物或化合物。在美国,植物提取物占草药市场的95%以上,生药材和其他产品占有率不到5%。在德国,以提取物为主要形式的草药产品占全国药品市场总额的10%,占全国OTC市场近30%,且其草药产品被认为是药品而不是食品补充剂,并为医疗保险所覆盖。可见植物药提取物在国外有着较好的应用基础和广泛的市场。
在国内,中药提取物的开发方兴未艾,不少研究机构和制药公司已开发出黄芪提取物、葛根提取物、山楂提取物等上百种中药提取物,作为中药制剂和中药保健品的原料,对于成品质量的提高,疗效的稳定起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在加深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拓展中药安全性研究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国内在开发中药提取物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大多数提取物的开发多是沿用西方开发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的思路,没有充分体现中药本身的特色与优势,更没有体现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再者,目前中药提取物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现传统中医药特色的理论基础,更没有进行有关方面的行政立法,使之在生产和质量控制上实现标准化,因此中药标准提取物的研究开发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人们去探索。
6中药标准提取物对中药原料药概念发展的促进
现在中药制剂的原料药一般指中药材和饮片,但如上所述,两者在质量标准控制上存在较大缺陷。因此,根据中药标准提取物的特点,用其取代原生药而作为中药制剂的直接原料药将是大势所趋,目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配方颗粒管理暂行规定》在某种程度及意义上已经对此进行了阐述。
以中药标准提取物作为中药制剂的直接原料药,可以抓住整个中药生产过程的关键,从基础环节上最大限度的解决中药制剂质量控制和物质基础等方面的难题。另外,还可大大避免以原生药作为原料药所造成的许多不合理情况的发生。
中药材由于品种繁多、产地不一,存在着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情况,就是同一品种的药材,往往也会因生长条件、采收季节、加工方法和贮藏条件的不同而在质量上存在差异。因此我国药典对中药材从性状、鉴别、含量测定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这无疑对提高中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一些情况下某些规定却阻碍了对中药资源的合理利用。如药典规定黄芩干燥品的含量标准为黄芩苷不得少于9.0%,但在生产实践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原生药中黄芩苷达不到9.0%的情况并非少数,如因此就弃之不用,也是对药材资源的一种浪费。以中药标准提取物做原料药的话,就可以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因标准提取物是多种药效物质的集合,其主要药效物质有一定的定量指标,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量配置。故在一定限度内,对于那些含量测定不符合标准的提取物,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其主要药效物质进行定量配置,使之达到标准提取物的要求,从而充分、合理的利用中药资源。
⑸ 如何应用中成药求答案
陕西省人民医院副主任药师 李忠林
药品是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有力武器,有着悠久历史的中药是其中重要一部分,五千多年来,它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近几年,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加之源于自然界的中药与化学合成的西药相比,具有副作用小的优势,使得中成药除了防病治病外,在延年益寿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中药(主要是中成药)的不合理使用、补药滥用现象近年来也日益严重;有关中成药不良反应报道也随之增多。作为一名中医药工作者,在此提醒大家在应用中成药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一、中成药的应用原则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批量生产,有特定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的药品就是中成药。它是中药复方应用的另一种体现形式,是中医方剂的精华,体现着中药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和配伍得当的功效。中医药理论是中成药应用的科学依据。
据报道,目前国内60%的中成药处方是由西医医师开具的,部分西医医师使用中成药只知对西医的病而不知对中医的“证”,或者用西医药学理论指导中成药的应用,这势必影响中成药的疗效,甚至会出现不应有的副作用。譬如治疗感冒,按照西医理论,感冒因感冒病毒所致,患者均可口服抗病毒颗粒(注:按中医理论,该药适用于风热感冒);有的西医师简单地认为,冬天感冒就是风寒证,夏天感冒就是风热证。中医则认为,因每个人的阴阳气血差异、感受病邪不同,感冒通常分为风寒感冒(治法为辛温解表)、风热感冒(治法为辛凉解表)、暑湿感冒(治法为清暑祛湿解表)、气虚感冒(治法为益气解表)和阴虚感冒(治法为滋阴解表),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选用相应的方药对“证”治疗。西医和中医建立的基础不同,理论体系、思维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应用中药自然应当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辨证论治,才能在安全的基础上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中成药的选择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应用中成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所以,服用者只有在对自己先天禀赋特点、阴阳气血盛衰、季节气候不同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才能选择或配制成适合自己的中成药。随着医药工业的飞速发展,中成药品种、剂型、规格不断增多,为我们防病治病提供了更多的药品。这里建议大家:①一般不要擅自购药。中医师、中药师是这方面的专家,对中药的性味、功能、毒性、配伍宜忌等基本知识,以及中成药的各剂型特点、主要成分、药性特点、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现代药理等都比较熟悉。应请求他们给予帮助和指导,然后购买和使用。②选择大厂家、名品牌的药品,切勿轻信媒体上的广告宣传。
三、中成药的服用
1.避免或慎用其他药品 在服用某种中成药时,应尽可能避免同服其它药品。因为药物与药物,或药物与药物的代谢产物之间常相互影响,从而引起疗效的变化。由于联合用药产生不良反应的报道日益增多,药物相互作用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⑴中成药与西药 二者应分开使用。也就是说分别口服,并间隔一定时间,避免或减少它们接触。如中成药防风通圣丸、麻杏石甘片、甘草合剂等不能与西药降压0号、复方降压片、硝苯地平等同用,以免减弱西药的降压作用;复方小檗碱片与洋地黄强心苷合用,可增强强心苷的浓度而发生强心苷中毒;感冒发热患者服中药维C银翘片同时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会导致乙酰氨基酚的剂量过大,可能引发不良反应。由于中药成分多,与西药相互作用复杂;中药有些成分与作用还没有搞清楚,其与西药的配伍几乎是科研空白。如果同时服用就可能产生预想不到的不良作用。
⑵中成药与中成药 它们同服也会产生相互影响,应慎用。当两种以上中成药配合使用时,有可能使它们中的某些成分重复使用,使其剂量增大,如果是毒性药材或者药性峻烈的成分,出现毒副作用的可能性更大。也可能在不同中成药之间出现配伍禁忌。如正在服用桂附地黄丸就不宜再用附子理中丸
,因两种中成药均含有附子(主要成分为乌头碱),合用后使附子用量增大,可能出现舌麻、头晕、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呕吐、腹痛等毒副作用;若与复方川贝精片(含贝母)、小青龙糖浆(含半夏)同时服用,就会出现配伍禁忌(中药“十八反”中乌头反半夏、贝母)。因此,需要两种以上中成药同时使用时,应在中医师或中药师的指导下。
2.服药时禁忌 这里指服用中成药时,应当禁用或慎用的两情况。
⑴饮食禁忌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接受自然界的阳光、空气和食物。来源生长或形成于自然界中植物、动物和矿石的中药,可以说更接近与食物。事实上,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食物不少就是中药,如山楂、山药、桂圆、核桃、黑芝麻、浮小麦等,烹饪所用的调料如生姜、大茴、小香、草果、肉桂等也是中药。这点早已被我们的祖先认识到了,所以就有了“药食同源”一说。服用中药比较重视饮食的配合与影响,可以说是中药相互作用的延伸。一般宜少食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忌生冷、苦寒之品,尤其是素体脾胃虚弱者,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热性体质者忌辛辣、酒类,
肥胖者忌油腻、腥物。因酒类、辛辣之品性热,肉类、鱼腥食物腻滞,有生热生痰作用,食后助张病邪,影响药物作用。服温补类药,应少饮凉茶、少食萝卜,因其凉性及下气作用,能降低药物的温补作用。
⑵患者禁忌 指由于个人特殊体质或因患某种疾病而不能使用某种药品的情况。如过敏性体质或对某药过敏则禁用或慎用该药品,素体脾胃虚弱者禁用或慎用药性苦寒的中成药,
糖尿病患者禁用或慎用含糖制剂,青光眼患者禁用或慎用含麻黄的中成药。
四、应用时注意事项
一般而言,使用中成药应注意以下事项或遵循以下原则。
1.应按照医师或药师建议的用法、用量使用。
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病严重者应按医嘱服用。儿童、孕妇不宜用或慎用药物保健。
2.服药后若感觉不适,或出现其他症状如胸闷、心悸等,应去医院就诊。
3.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有效期已过、外观性状改变,甚或已变质药品禁止使用。
5.药品应放在阴凉干燥、儿童不易接触到的地方。
附:辨别中成药是否变质的四种简易方法
第一、看其形。外形失去原固定形状者,如原为粉末状或颗粒状,现黏成一团或潮解成糊状;胶囊变扁成凹凸不平,手感潮湿粘手等都是变质的表现。第二、观其色。片剂、胶囊、溶液剂变色者常常是变质的表现。第三、品其味。如糖浆变酸,丸剂、片剂有异味者是变质的结果。第四、闻其气。中成药都有其特有的气味,若有酸败发霉或其它异样气味,也是变质的结果。
⑹ 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哪些
(肖培根)
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为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各种有效措施,达到保证供应和合理利用此项资源防治疾病的目的。
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即:如何有效地利用已供药用的植物资源,例如通过资源扩大、保护和促进其再生能力,改变或创造种质特性,不断提高产量和质量等方法手段,使之能充分满足医疗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调查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不断地发现新的以及治疗价值更高的药用植物,使此项资源得以不断丰富和充实。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更好地为人民保健事业服务。
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从科研角度讲,可包括下述的一些内容。
一、区系调查、总结及规划
某地区人们所使用药用植物的种类总和,形成了该地区的药用植物区系。内容包括种类、蕴藏量、生产量、生态因子、更新途径、利用前途等,并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规划,是做好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基础。在调查中,除了面上的调查外,还应突出重点,注意那些经济价值和医疗价值较大的种类,注意挖掘该地区内药用植物的独到使用经验(如民间秘方、验方等),为新药开发创造良好条件。
二、野生资源的保护及更新
通过调查,对一些野生资源数量较大的重要种类(例如甘草、黄芩、刺五加、穿龙薯芋等),需要采用人工保护措施及制订政策,促进这些药用植物的繁殖和更新能力,防止有繁衍能力的个体大量覆灭和生长地点生态环境的骤然破坏,可采取合理和有计划地采收、分片轮流封山以保证个体的恢复与发展,采用人工措施扩大个体的繁殖系数等。总起来说,这些技术措施应纳入地区的总体规划中去,以保证其顺利实施。
三、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及栽培
这是资源开发利用中保证资源数量及质量的最有效的一项措施。一批重要中药,例如人参、三七、黄连、当归、附子等,通过人工栽培,已逐步满足需求。近年来,通过摸清天麻的生活史和蜜环菌、共生萌发菌间的共生规律,使野生天麻的引种变为家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通过对重要进口南药白豆蔻在我国云南、海南的引种驯化和大量栽培,已取得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尚有一些重要野生药用植物如肉苁蓉、锁阳、猪苓等,需要对它们的生活史、生物学特性、生态条件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促进人工大量栽培能够取得成功。
四、药用资源的扩大与利用
目前较广泛采用的方法,是以能代表该植物疗效的主要有效成分或部分作为指标,从亲缘相近而且资源丰富的植物类群去扩大资源,或从扩大药用部位着手使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前者如从进口药的同科属相近的国产植物中,通过植物、生药、化学、药理以及临床等多学科的比较研究,已成功地从我国植物区系中找到了安息香、马钱子、沉香、胡黄连、大风子、蛇根木等进口药的国产资源。
又如对生产激素的甾体原料植物,以薯蓣皂甙元等甾体皂甙元为指标,从我国植物区系中,找到薯蓣属(Dioscorea)根茎组(Sect.Stenophora)多种植物的根茎含有高含量的甾体皂甙元,其中盾叶薯蓣(D.zingiberensis)的含量为1.05—16.15%,穿龙薯蓣(D.nipponica)为1.36—4.60%,三角叶薯蓣(D.deltoidea)为1.80—5.40%,均可作为制造激素类药物的理想原料。
这方面的需求也促进了对药用类群的深入研究,如对莨菪类、人参属、乌头属、大黄属、丹参属、元胡属、细辛属等的研究。
扩大药用部位和药用植物原料的综合利用,使资源能够物尽其用。前者如已开展从利用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的钩扩大利用到茎,从仅利用砂仁(Amomum villosum)的果实扩大利用到叶以提制砂仁挥发油。后者如对山莨菪(Scopolia tangutica),已开始综合利用阿托品、东莨菪碱、樟柳碱、后马托品及红古豆碱等多种成分;细叶小檗(Berberis poiretii)除利用小檗碱(berberine)外,也已开始利用另一种含量很高的成分——小檗胺(berbamine)。
五、通过半合成途径来扩大药用资源
这是资源利用中比较年轻但却具有广阔前途的领域。
一是用有机合成的方法,将植物中的某一成分改变为需要的药物。如元胡(Corydalis yanhusuo)中含镇痛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仅0.1—0.2%,如从黄藤(Fibraurea recisa)的茎提出巴马汀,再经氢化为延胡索乙素则可大大提高生产量并降低成本。
二是用有机合成并结合药理和临床,改造植物中某些有效成分的结构,以获得高效、低毒或生物利用度更高的药物。如从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中提取的丹参酮ⅡA,经过磺化后,可以大大增加水溶性,从而可获得更好疗效。又如秋水仙碱(colchicine)经氢氧化铵水解得到秋水仙酰胺(colchicine amide),毒性降低,抗癌谱更广而且安全范围也较大。
六、资源开发中生物技术的应用
例如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是用植物的组织或细胞,通过无菌离体培养产生愈伤组织,经诱导分化成完整的植株或产生有效成分的方法。由于它具有生长迅速、生产周期短,而且可以采用工业化的大生产,所以日益受到重视。贵重中药人参和常用中药紫草等,通过组织培养,已能获得较大数量的人参皂甙及紫草素等,可望进入实际大生产的实用阶段。
通过采用快速繁殖、细胞融合、杂交选育等生物技术,将能产生许多疗效更好、毒副作用更小而且产量和质量都较传统生产方法高得多的药用植物新品种。
我国在生物新技术的应用方面,起步稍晚,但这个领域将有十分光明的前景。
七、药用植物资源的二级开发
当我们采用生物及农业的方法将药用植物个体的产量和质量获得大幅度增长的一级开发取得成功后,必须同步积极开展以工业手段为主的二级开发,促使药用原料植物和药材能再次加工制造为适宜的成药、药品或其它制成品(如保健食品、保健饮料及美容品等)。
八、新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研究
药用植物资源利用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便是要从本地的植物区系中,不断去发现具有卓效的新药用植物资源。
我国是使用中草药历史悠久的国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传统药物学方面的知识,有计划地调查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并采用多学科、现代科学手段加以发扬、提高,这不但对开发药用植物资源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创造我国的新医药学也有重大价值。这方面我国已有不少成功的例子。
例如通过系统研究生长在青藏高原的藏药山莨菪(Scopolia tangutica),发现了两种新药山莨菪碱(anisodamine)和樟柳碱(anisodine)。它们除了具有明显的抗胆碱作用外,最近还发现具有良好的促进微循环方面的作用,已广泛地在临床上使用。
我国长白山区民间一位老农使用仙鹤草(Agrimonia pilosa)的冬芽驱除绦虫,疗效很好,经系统研究后,挖掘出驱绦作用很好的新药——鹤草酚(Agrimophol)。
又如从我国传统抗疟中药青蒿(Artemisia annua)中研制出一种抗疟有效成分和新药青蒿素,具有很好的抗疟效果,受到了国际上的重视。
九、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的基础工作
这方面除了需建立药用植物标本馆、药用植物园以及药用植物数据库等工作外,还应特别强调对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因为种质的损失是不可挽回的,同时它又是未来育种工作所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特别是珍贵中药材,不少是属于濒危种或渐危种,因此必须加强各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等在这方面的工作,如建立药用植物种子库和基因库等。
十、药用植物亲缘学在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为了更有效地开发利用药用植物资源,需要用多学科综合手段和基础理论指导,药用植物亲缘学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它的主要任务是探索某一植物群中的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之间存在的内在规律,用以指导今后的实践。
⑺ 生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
生药学在生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重要意义
【摘要】生药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生药资源的学科,通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学科理论知识来研究生药的基源、有效成分、生产采制以及对生药进行鉴定等。促进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扩大药源,更好的造福人类。
【关键词】药用植物 生药学 资源 指纹图谱
生药学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包括植物化学、药物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药理学、中医学、临床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有效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等的一门学科。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药物学知识,汇集成众多本
草着作,是今天中药科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现在生药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资料库[5]
。对这些宝贵的遗产和财富,应结合现代生药学所运用的科学技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具有显着疗效。野生丹参资源已不能满足药材市场的需求,目前丹参多为栽培,其栽培面积日益扩大。通过选取丹参根和根茎做水溶性蛋白质的凝胶电泳分析,以
观察各地野生品种和栽培品种所含蛋白品种所含蛋白质的差别[1]
。从而比较野生品种和栽培品种的要效的差别,有助于扩大药源。
3.生药学在前沿医学研究中的作用
目前国际上在生药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十分频繁。在攻克癌症的斗争中,在生药学方面的研究也取得很好的成果。于2002 年7 月召开的全美第43 届生药学年会代表了全球生药学研究的新趋势。现任职美北卡大学药学院天然产物实验室的美籍华人教授———李博士做了题为“从天然产物先导物设计和发现新药的现行进展”报告。该实验室的总体研究方向就是已经发现和正在发展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及其结构类似物作为临床治疗药物。源自天然中草药的传统中医药学是一个研制有效化疗剂新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一种代号为GL2331 的半合成表鬼臼吡喃葡萄糖甙,是天然产物鬼臼毒素被人工设计合成和研发的,目前作为抗癌药正在进行Ⅱ期临床试验。这些先导化合物及其它研究产生的先导化合物已经证明无论是作为深入一步的修饰模板,或是在作用机理研究手段方面,将在新药设计和研制方面极
有价值[3]
。
4.生药学在药物资源保护方面的作用
药用植物资源对于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中医药及民族医药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药用植物资源的丰富,一方面会为中医药及民族医药事业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资源储备。另一方面,也为它们进行不断的科研开发及创新活动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当前,部分地区在开发利用药用植物资源方面,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药用植物资源自身的生态增长规律,出现了过度利用、盲目开发等不合理的现象,因而导致了大量药用植被生态被破坏的严重问题.。从植物学、生态学理论角度来看,外界干扰会对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动态产生影响;但是外界干扰并非必然破坏生态系统,它主要取决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强度、作用频率、持续时间及干扰范围等因素。 有时适度干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增加植物多样性、促进植被更新,其结果可能会促进生态系统趋向稳定. 基于这种理论,我们有必要对人类干扰植物资源的活动开展相应深入的生态学研究,以期得出相关的科学结论,进而指导对于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做到既保持生态平衡,又
能够合理利用,为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4]
。
5.结语
药用资源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通过生药学方面的研究,将更好的开发药用资源,扩大资源储备量,同时对药用资源的保护方面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促进药用资源的可持续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1.赵华英,李允尧等不同产地不同丹参品种的蛋白电泳观察,山东大学学报(医
学版), ,2002年6 月第40 卷第3 期。
2.彭素琴,刘郁林,金银花研究进展.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 年第六期
3.杨顺楷,生药学的最新动态(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精细与专用
化学品,2003 年第23 期 :6—7
4.石 莎,周宜君,冯 莎,冯金朝,我国西北地区药用植物多样性,中央民族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年2 月第15 卷第1 期
5.阎玉凝。对中药生药学重点学科内涵外延的探讨,中医教育ECM 第24
卷,2005年5月第3 期,42—43
6 赵君峰,白志川,中药材金银花的生药学与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研究 ,西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9---11
⑻ 中药资源的保护方法
中药资源的保护方法一般分为就地保护、异地保护和离体保护三种方法。 A.就地保护 中药资源就地保护,简单来说就是将中药资源及其自然环境就地维护起来。这种方法可以使药用动、植物在已适应的环境中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建立保护中国珍、稀、濒危和遭受严重破坏的中药资源的区域和研究、开发基地。 a.建立中药资源保护区 根据中药资源保护的性质和目的,可将中药资源保护区划分为三种类型,即中药资源综合研究保护区,中药资源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区和中药资源生产性保护区。 ①中药资源综合研究保护区,为中药资源绝对保护区,是供科研和教学而设置的综会性保护区。要求选择未受或少受人为活动干扰的、具有国家保护意义的、中药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保护区。其目的在于保持天然生态系统和丰富的药用种质资源,供科研和监测之用。保护面积取决于所要维护的生态系统和科研需要。保护区可单独建立,也可和自然保护区结合。此类保护区一般不允许进行开发或旅游活动。 ②中药资源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区,是针对重要的药用物种而建立的绝对保护区。保护区内可设有研究机构或研究设施。保护对象为具有国家保护意义的珍贵、稀少、濒临绝灭的重要中药资源。该区可在具有原始生态系统条件下或已开发的地区设置,保护手段除自然维护外,可结合人工种、养,借以扩大野生种群,恢复和发展中药资源。此类保护区也不允许自由进行开发和旅游活动。 ③中药资源生产性保护区,这类保护区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又能提供部分中药材产品,达到在保护中药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的目的,实行合理控制、限量采猎,发展资源的保护原则。此类保护区可分为:轮采轮猎区、人工粗管散养(植)区和野转家种区。 Ⅰ.轮采轮猎区,是根据药用动,植物资源的承受能力和中药材的合理采收季节划定的定时采猎保护地,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中药资源的生产能力制定合理的资源保护基数标准和开发指标。当该区中药资源达到一定生产能力时,限量开发,反之当生产能力下降到一定指标时,转为保护状态。一般是几个这样的保护地轮换进行,以达到养护资源、发展生产的目的;二是根据中药材的采收季节,在保证药材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避开药用动、植物的繁殖季节(包括动物的哺乳季节)、药用部位的成熟时间等易阻碍中药资源发展的阶段,划定的保护区。将上述不利于发展资源和不能保证药用质量的时间划为临时禁猎或禁采季节,以保护中药资源。 Ⅱ.人工粗管散养(植)区是一种带有人工维持和发展中药资源的保护区。保护区可采取人工繁育,野外放养或种植、粗管等措施发展野生中药资源,当资源量达到一定指标时,适时适量采猎和挖掘。 Ⅲ.野转家种、家养研究基地是一种兼有保护、研究和开发性质的保护地,在维持野生药用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野生转家种、家养的研究试验,试验成功逐步推广生产。 b.采用有效的生产性保护手段 采用有效的生产性保护手段,处理好开发和利用的关系,在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中,对中药资源也会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 ①就地抚育。实质上就是在药材产地恢复和发展资源。它与保护区的主要区别在于没有明显的保护区界,或是将保护的手段直接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如各地普遍采用的封山育林、保护林药;在原适生地播种或将药用动物放归山林,恢复资源;应控制某地药材和采猎季节等。 这种保护的特点是:①不脱离原有的适生地;②资源自然更新和人工护育结合。如新疆在肉苁蓉产地大力营造红柳林和梭梭林,发展肉苁蓉的寄主资源;江西在盐肤木生长区施放五倍子蚜虫;黑龙江在尚志、五常等地区进行林蛙半野生半家养,并将林蛙放归山林;西藏收购贝母种子,撒播到贝母原适生地,任其自然生长等都是促进原产地增加资源的重要手段。宁夏采用碾米机粗碾处理甘草种子,使其发芽率由6%提高到90%左右,方法简便。如果能在各甘草主产区推广,将处理后的种子,撒播到适生地,将对恢复和发展甘草资源发挥巨大作用,另外,中国活麝取香和活捕猎具。捕猎技术已趋完善,促进这两项技术的结合与推广,并限制或取缔杀伤性狩猎器具的使用,对搞好中国麝香产区的生产与护育具有积极的作用。 ②合理采收。这种生产性保护的特点,主要是突出了采收的合理性。表现在采收、方法,采收季节和采收量。 Ⅰ.采收方法:药材的采收除获得药用部位外,还要保证药材原动、植物的再生能力和保证资源的良胜循环。目前,一些地区采用边挖边育、挖大留小、挖密留疏等采收方法,是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的。过去收购胡黄连时,都把茎苗作为废弃物。西藏洛扎县、定日县用胡黄连的茎苗在当地繁殖成功,为保护胡黄连资源奠定了基础。吉林省在采收刺五加时,采取留幼株并保留部分根茎留存土内的方法,保护刺五加资源,取得了成效。目前,黄柏、杜仲、厚朴、肉桂等品种的环剥技术已在部分产区得到了应用,产生了较好的保护效果。另外,像活麝取香、活熊取胆汁、牛黄埋核和活蚌植珠等都对发展生产、保护资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Ⅱ.采收季节:避开药用动、植物的繁殖期,在药用部位有效成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适时采收。药材的合理采收,在药材生产中,提前或延后采收都有可能影响药材质量和原动、植物的休养生息,造成资源的质与量的下降。 Ⅲ.采收量:每一种药用生物资源都受本身再生能力的限制,超负荷采收,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恢复,就会导致资源下降,甚至消亡。合理的采收量应控制在资源再生量之内,保证药材常采常有,永续利用。 B.异地保护 异地保护又称迁地保护,即将濒危种类迁出其自然生长地,保存在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苗圃、种植园内,变野生种类为家种家养种类。通过引种、饲养,动物园和植物园不仅保护了许多珍、稀、濒危物种,而且扩大了种源。如: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引种药用植物坡垒、沉香和海南龙血树等,都取得了显着成效。尤其是海南龙血树的成功引种,对发展血竭生产,保护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有些地区还建立了许多药用植物园或在植物园内设立了专门的药用植物苗圃,如杭州药用植物园、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资源开发研究所植物园、四川南川药用植物场、南宁药用植物园等,引种了许多有重要价值的药用植物,为研究异地引种、保护药用植物奠定了基础。 动物园在保护中国的药用动物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东北虎、华南虎、麋鹿、梅花鹿、长臂猿、云豹、猕猴、海狸鼠、环颈雉等药用动物的养殖技术已得到不断提高,有的种类还突破了繁殖关,向品种选育迈进,初步实现了异地保护动物、扩大种群的目的。 发展大规模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也是保护中药资源的重要途径。如国内着名中药材川芎,现在江西、湖北、陕西、贵州、云南等地引种栽培,并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能力。三七为常用中药材,历史上野生资源较为丰富。但是,由于过度采集,野生种质消失得非常迅速,如果没有人工栽培,早就没有资源可提供了。同样,人参、杜仲、厚朴、巴戟天等中药材,其野生资源已寥寥无几,现在广泛应用的均为栽培品,菊花经过长期的栽培选育,已从一种野生菊花形成具有不同特点的多种栽培品系,野生商品已退出市场。这表明中药材引种栽培、野转家种、家养的方法,不仅是发展药材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异地保护中药资源的积极而又灵活的手段,目前,中国各省、市、区引种试种、野转家种、家养成功的品种,分别在20一40种以上。其中四川野转家种、家养有麝香、天麻、贝母、天冬等20多种,引种省外品种成功的有白术、云木香、玄参、延胡索、广藿香等30多种;云南野转家种的品种有云黄连、黄柏、茯苓、胡黄连、牡丹皮、蔓荆子等37种,引种试种成功的品种主要有附子、潞党参、地黄、怀牛膝、白芷、玄参、黄芪等20余种。中国南部沿海一带引种的南药如儿茶、千年健、诃子、芦荟、苏木、益智、肉桂、安息香、马钱子、白豆蔻、砂仁、血竭、槟榔等对缓解市场发挥了作用。数以百计的野生药用动、植物,通过引种,野转家种、家养,扩大了药用资源,相应地对野生资源起到了保护作用。 C.离体保护 离体保护是目前生物种质保护的较先进手段。离体保护就是利用先进技术,保存并研究携带全部遗传信息的物质片段,即保存药用动、植物的某一部分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等,以达到长期保留药用动、植物的种质基因,巩固和发展中药资源的目的。 当前,采用离体保护的主要方法有:建立中药资源种质基因库和组织培养等。 1)建立中药资源种质基因库 建立中药资源种质基因库,其直接作用就在于收集和保存药用动、植物遗传物质携 带体及其本身,免于毁灭性的破坏或造成基因流失。建立中药资源基因库有利于保持优良药用种性和培育适合各种条件的优良品种,提供丰富的遗传资源和研究材料。中国幅员广阔,多样性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道药材。这些药材的优良特性,主要是由内在的遗传特性所决定的。这种由遗传基因控制的药用优良性状,在人们的栽培、选育和自然条件的影响下,是可以逐步发生改变或消失的。长期保存这种优良基因的载体,就可以为研究和维持优良遗传种性提供先决条件。例如,抗倒伏和抗病基因在药用植物上的应用,就是在掌握了大量优良基因的基础上,应用选育技术或高科技(如基因工程)实现的。建立中药资源种质基因库可以为将来实现药用原料工厂化大生产提供条件,同时,在发展国际间的交往方面也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的药用植物种质保存工作已经广泛开展,杭州药用植物种质基因库已基本建成。在动物药研究方面,中国麝的精液保存已经取得成功,为人工授精。发展优良麝群奠定了基础。 2)组织培养 组织培养是将动、植物体的某一部分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通过人工无菌离体培养,定向诱导分化获得产品的一种技术方法。应用组织培养技术不仅使繁殖种群的速度加快,而且能尽快实现野生物种的栽培养殖和人工育种。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消除植株的病毒感染,培养无病毒植株,如山东用地黄茎尖培养无病毒植株获得成功。中国很多科研、生产单位开展了植物药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取得了极其显着的成绩。当归、紫背天葵(Begonia fimbristipula)、白芨、菊花、党参、延胡索、山楂、番红花、浙贝母、条叶龙胆、龙胆、绞股蓝、川芎、枸杞、厚朴、罗汉果、人参、三七、西洋参、半夏、桔梗、怀地黄、云南萝芙木、玄参、景天等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都取得了成功。通过组织培养还可以直接生产药用成分或代谢中间产物,提取药用生理活性物质,开展工厂化大生产。目前,已能从人参组织培养中获得较高含量的人参皂甙;从芸香培养物中获得呋喃香豆素;从薯蓣、山萆薢培养物中提取薯蓣皂甙元;从喜树茎培养物中提取喜树碱。组织培养还能从培养物中获得新的化合物或应用于生物转化。如在芸香组织培养中,发现合成和积累了芸香素(这是原植物无法检测到的新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