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什么是水资源的主要特征
扩展阅读
电脑工具栏怎么变灰了 2025-07-24 07:13:00
钻石为什么这么黑 2025-07-24 07:12:16

什么是水资源的主要特征

发布时间: 2022-08-23 13:26:19

① 水资源的特性包括

循环性和可再生性
水资源是一种动态资源,具有流动性。桐返茄水资源的循环主要是由太阳能推动的,太阳能量使地球表面的水分上升到天空,又以降水的形式回到地球。在此过程中,一部分海洋的水分经过蒸发借助大气环流输送到陆地,陆地的水又以径流形式回到海洋。这样的循环过程使得水资源在开采利用后,可以得到大气的降水补充。陆地和海洋上空的水汽,只占总水量十万分之一。大气库贮水量虽然很小,但流通量大循环较快。全球平均降水量1040mm,是大气含水量的39倍,水的循环每次在大气库中停留不过10天。
储量有限
水资源虽然是可再生的,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是因为全球真正能够被人类利用的淡水储量是有限的。地球上的水97.4%在海洋中,2%以冰雪形式贮存于极地冰帽和雪山冰川中,只有0.6%分布在陆地上,其中绝大部分是埋藏很深难以利用的地下水。在地球的总贮水量中,能被利用的水大约只有万分之二,而在占全球水量2.6%的淡水中,能直接利用的不到1%。
分布不均匀
水资源在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而这种分布经常是很不均匀的。每年大约有2/3的径流以洪水形式流走,而在最需要的局察时间和地点却得不到降水。同时,水的地气循环特点决定了在地表水世老越多的地方降水越多,而在地表缺水的地区,由于地气循环难以发展,降水很少。再者,在季风气候区降水随季风而有显着的季节变化的特点。

② 水资源具有哪些特征

水资源具有循环可再生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应用上的不可替代性、经济上的利害两重性等。其循环可再生性是区别于其他资源的自然属性。水资源始终处在降水——径流——蒸发的自然水文循环之中,这就要求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形成一个水源——供水——用水——排水——处理回用的相衔接与相协调的系统,以维护其良好的自然属性,进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水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③ 地表水水资源有哪些特点

地表水是河流、冰川、湖泊、沼泽四种水体的总称,亦称“陆地水”。它是人类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各国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地表水资源指地表水中可以逐年更新的淡水量。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冰雪水、河川水和湖沼水等。通常以还原后的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其数量。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在水资源评价中必须扣除地下水补给河流的那部分水量。
地表水由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各种水体,如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积雪等组成。作为水资源的地表水,一般是指陆地上可实施人为控制、水量调度分配和科学管理的水。
从供水角度讲,地表水资源指那些赋存于江河、湖泊和冰川中的淡水;从航运和养殖角度来讲,地表水资源主要指河道和水域中所赋存的水;从能源利用角度来讲,地表水资源主要指具有一定落差的河川径流。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④ 我国水资源分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与土地、矿产资源分布以及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全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由东南的超过3000毫米向西北递减至少于50毫米。北方地区(长江流域以北)面积占全国63.5%,人口约占全国的46%、耕地占60%、gdp占44%,而水资源仅占19%。

⑤ 我国水资源有哪些主要特征在开发利用上有何问题

我国水资源的主要特征:我国水资源丰富,但人均数量少;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匀。
我国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上存在的问题:我国水资源的这些特点造成我国水的使用日见紧缺,水土资源不协调,对生产和生活极为不利。

⑥ 地下水资源的基本特征

地下水资源是地球上总水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埋藏于地下的特殊地质矿产资源。因此,地下水资源具有地质矿产资源和一般水资源的双重属性,但它又有其自己的特殊性。

地下水资源和一般地质矿产资源的共性在于他们都是地质历史的产物。其资源的形成条件、资源的埋藏分布条件、资源组分的特征都严格受到地质条件的控制,但是地下水资源又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有别于一般的地质矿产资源。

(1)地下水资源是一种在动态平衡中存在的资源(或称“动态”资源)

这是地下水资源和其他一切地质矿产资源的根本区别。各种地质矿产资源都是一种“静态”物体,即使是石油、卤水等液体矿产,在天然状态下也是静态的。因此,所有的地质矿产资源均可用它们所占据的地下空间体积来衡量。而地下水资源则不同,它是在动态平衡中存在的资源,或者说它是在不断补充又不断消耗中存在的资源。由于其资源量随着时间变化,因此在计算其资源量时,必须有时间的注记,或用时段平均值表示。

(2)地下水资源是一种可恢复、可再生的资源

这也是地下水资源不同于一般地质矿产资源的主要特征之一。各种地质矿产资源都是在以往某一地质历史时期中形成的,其资源储量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将随着人类的开采而减少以致耗尽。而地下水资源则是一种在地质历史中可以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的资源,其资源的形成过程在开采时期也仍在继续进行。因此,只要开采量不超过补给能力,所动用的资源量是可以恢复的,不致出现资源的枯竭。但是,当开采强度长时间超过其补给能力,或者由于某种原因补给能力遭到削减,就会出现资源量减少和资源的枯竭。因此,必须合理开采且有效地保护地下水资源,才能使地下水长期造福于人类。

(3)地下水资源是与环境和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一种资源

地下水本身是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故地下水资源质与量的形成和环境紧密相联,同时地下水埋藏分布状态的改变也将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地下水资源量的形成不仅与地质环境所提供的贮水介质条件有关,而且也和大气降水、地表水的入渗补给等环境条件有关。因此地表径流状况、大气降水量及其入渗条件在人为或自然因素影响之下导致的任何变化,都将对地下水资源量的形成(即补给量的增减)产生影响,环境变化对地下水资源水质的影响就更为明显。同样,在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地下水本身埋藏状态的改变,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大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区域地下水位的大幅度持续下降,进而导致地面沉降、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环境灾害,导致海(咸)水入侵或地下水水质恶化。由于水与环境之间存在的这种复杂联系,因此在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时,必须充分考虑地下水与环境的相互制约关系,以达到兴利除弊,获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目的。

(4)地下水资源是一种可调蓄的资源

由于岩石中存在巨大的贮水空间,如同地面的湖泊水库一样,对丰、枯水期的地下径流,具有很好的调蓄作用。因此,在开采地下水的时候,不必要只按枯水期的补给量来设计取水量,枯水期可适当的抽取部分贮存量,而只要动用的贮存量能在丰水期得到补偿即可,同时也因为地下水所具有的较好调蓄能力,故其供水稳定性强于地表水源。

地下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相比较,也有其共性和差异性。

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共性表现为:①地下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两者都是地球上水资源的组成部分,前者分布在地下,后者分布在地上;②地表、地下水资源,均具流动性和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均是一种可更新、可再生的资源;③两种资源都主要由大气降水转化而来,两者之间联系密切,相互转化,资源量存在很大重复性。

地表水和地下水也有许多不同之处:①地表水多集中分布在地形低洼之处,构成当地侵蚀基准面。而地下水分布的范围则要广泛得多,可分布于侵蚀基准面以下,也可分布于侵蚀基准面之上。②地表水的分布主要受控于地形,而地下水埋藏分布则主要受控于地层、岩性和构造条件。地表水的汇水范围主要受地形分水岭控制,而地下水的汇水范围则不然,它有时可大于地表水流域,有时也可小于地表水流域。③地表水仅在重力的作用下由上游向下游流动,而地下水的运动不仅受重力作用,也受静水压力的作用(如承压水)。④地表水的水量主要决定于地表汇水范围和降水强度,而地下水的水量则不仅与降水强度有关,同时与地表入渗条件、岩石的空隙性和含水层分布范围等多种地质因素有关。⑤地表水的水量、水质的动态变化较大,而地下水的动态变化相对缓慢和稳定。

由以上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共性和区别可知,地下水资源应该是一种具有地质属性的特殊水资源。对地下水的研究,既要借助地表水文学的方法,更要借助地质学的方法。

⑦ 水资源的特征

必然性和偶然性,水资源的基本规律是指水资源(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在某一时段内的状况,它的形成都具有其客观原因,都是一定条件下的必然现象。但是,从人们的认识能力来讲,和许多自然现象一样,由于影响因素复杂,人们对水文与水资源发生多种变化的前因后果的认识并非十分清楚。故常把这些变化中能够作出解释或预测的部分称之为必然性。例如,河流每年的洪水期和枯水期,年际间的丰水年和枯水年;地下水位的变化也具有类似的现象。由于这种必然性在时间上具有年的、月的甚至日的变化,故又称之为周期性,相应地分别称之为多年期间,月的或季节性周期等。而将那些还不能作出解释或难以预测的部分,称之为水文现象或水资源的偶然性的反映。任一河流不同年份的流量过程不会完全一致;地下水位在不同年份的变化也不尽相同,泉水流量的变化有一定差异。这种反映也可称之为随机性,其规律要由大量的统计资料或长系列观测数据分析。
相似性,主要指气候及地理条件相似的流域,其水文与水资源现象则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湿润地区河流径流的年内分布较均匀,干旱地区则差异较大;表现在水资源形成、分布特征也具有这种规律。
特殊性,是指不同下垫面条件产生不同的水文和水资源的变化规律。如同一气候区,山区河流与平原河流的洪水变化特点不同;同为半干旱条件下河谷阶地和黄土原区地下水赋存规律不同。
循环性、有限性及分布的不均一性
水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物质,是环境中最活跃的要素。它不停地运动且积极参与自然环境中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过程。水资源与其他固体资源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具有流动性,它是在水循环中形成的一种动态资源,具有循环性。水循环系统是一个庞大的自然水资源系统,水资源在开采利用后,能够得到大气降水的补给,处在不断地开采、补给和消耗、恢复的循环之中,可以不断地供给人类利用和满足生态平衡的需要。在不断的消耗和补充过程中,在某种意义上水资源具有“取之不尽”的特点,恢复性强。可实际上全球淡水资源的蓄存量是十分有限的。全球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总水量的2.5%,且淡水资源的大部分储存在极地冰帽和冰川中,真正能够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总水量的0.796%。从水量动态平衡的观点来看,某一期间的水量消耗量接近于该期间的水量补给量,否则将会破坏水平衡,造成一系列不良的环境问题。可见,水循环过程是无限的,水资源的蓄存量是有限的,并非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水资源在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是水资源的又一特性。全球水资源的分布表现为大洋洲的径流模数为51.0L/(s·km2),亚洲为l0.5L/(s·km2),最高的和最低的相差数倍。我国水资源在区域上分布不均匀。总的说来,东南多,西北少;沿海多,内陆少;山区多,平原少。在同一地区中,不同时间分布差异性很大,一般夏多冬少。 水资源是被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广泛利用的资源,不仅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和生活,还用于发电、水运、水产、旅游和环境改造等。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中,有的是消耗用水,有的则是非消耗性或消耗很小的用水,而且对水质的要求各不相同。这是使水资源一水多用、充分发展其综合效益的有利条件。此外,水资源与其他矿产资源相比,另一个最大区别是:水资源具有既可造福于人类,又可危害人类生存的两重性。
水资源质、量适宜,且时空分布均匀,将为区域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和人类社会进步做出巨大贡献。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又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如水利工程设计不当、管理不善,可造成垮坝事故,也可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水量过多或过少的季节和地区.往往又产生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水量过多容易造成洪水泛滥,内涝渍水;水量过少容易形成干旱、盐渍化等自然灾害。适量开采地下水,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居民生活提供水源,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无节制、不合理地抽取地下水,往往引起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水量减少、地面沉降,不仅影响生产发展,而且严重威胁人类生存。正是由于水资源利害的双重性质,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尤其强调合理利用、有序开发,以达到兴利除害的目的。 海水是咸水,不能直接饮用,所以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2.53%左右,其中近70%是固体冰川,即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地区的高山冰川,还很难加以利用。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储量约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只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据研究,从水循环的观点来看,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约有9000立方千米。
地球上水的体积大约有 1 3.6千万 立方公里。海洋占了1 3.2千万立方公里(约97.2%);冰川和冰盖占了25 000 000立方公里(约1.8%);地下水占了13 000 000立方公里(约0.9%);湖泊、内陆海,和河里的淡水占了250 000 立方公里(约0.02%);大气中的水蒸气在任何已知的时候都占了13 000立方公里(约0.001%),也就是说,真正可以被利用的水源不到0.1%。

⑧ 试述水资源的含义及特征.为什么说地球上水资源是及其丰富的

水资源定义为“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综上所述,可将水资源分为广义水资源和狭义水资源。 广义水资源是指以海洋水、河流水、大气水、地下水、冰雪含水等各种形态存在的水体总量。狭义水资源则仅指被人类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
水资源具有以下特征:
1.有限性
地球表面约四分之三的面积为海洋所覆盖,但人类可直接利用或有潜力开发的水资源却十分有限。其中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储量占地球上水体总量的2. 53%,而固体冰川又占淡水资源总量的68. 69%,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极。在液体形式的淡水水体中,深层地下水又占有很大比例,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对其开发利用较少。因此,目前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很少,其储量约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
2.不均衡性
首先,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地球上有些地区水资源十分丰富,而有些地区则十分贫乏。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拉丁美洲是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水资源约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其次是亚洲,水资源约占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其次,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衡。受降水等各种自然因素影响,在一个地区,某个季节可能径流丰富,另一个季节则径流很少。以中国为例,中国夏季降水丰沛、径流多,冬季降水少、径流少,且越是干旱的地区变化越大,如华北地区的一些河流,丰、枯年的水量相差达十倍或数十倍。这种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使得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3.可再生性
水资源可以通过水圈进行自身循环,在循环过程中,水资源不断进行自身恢复和更新。水循环是指大自然的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交换是水循环的主线。在太阳能的作用下,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到大气中形成水汽,水汽随大气环流运动,一部分进入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雨雪等降水;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转化为地下水、土壤水和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最终又回到海洋,由此形成淡水动态循环。水循环使水资源具有可再生性,从而不断自我更新。但是,水资源在一定时间内所更新的数量是有限的。
4.应用广泛性
首先,水作为生命之液哺育着人类和天地间万千生物。地球上的一切动物、植物都离不开水。其次,水资源具有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双重属性,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日常生活、农业灌溉、工业生产、水路运输、水产养殖等都需要水。从利用方式角度可将水资源分为耗用水体和借用水体两种类型。生活用水、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用水等都属于消耗性用水,其中一部分回归到水体中,但总量已减少,而且水质也发生了变化;另一种使用形式为非消耗性的,例如养鱼、航运、水力发电等,水资源这种综合效益是其他任何自然资源无法替代的。
地球上水资源的确丰富,地球表面有71%被水覆盖。

⑨ 与其他资源相比,水资源具有哪些特征

水资源具有五个特点:一是循环性和有限性;二是时空分布不均匀性;三是用途的广泛性和不可代替性;四是经济上的两重性。

⑩ 我国水资源的三个特点是什么

我国水资源的三个特点如下:

1、我国水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2、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3、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季多,冬春季少。

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大陆性季风气候非常显着,因而造成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依次可划分为多雨、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等五种地带。由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造成了全国水土资源不平衡现象。

全国大部分地区冬春少雨、夏秋多雨,东南沿海各省,雨季较长较早。降水量最集中的为黄淮海平原的山前地区,汛期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有的年份一天大暴雨超过了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10)什么是水资源的主要特征扩展阅读

保护水资源措施

1、大力发展绿化,增加森林面积涵养水源。森林有涵养水源、减少无效蒸发及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具有节流意义。林区和林区边缘有可能增加降水量,具有开源意义。

2、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在同一空间是有综合利用的特点。水库可以蓄洪,也可以养殖水生动植物,大的水面可以通航,有些水体还可开辟旅游。水力发电用过的水,可以用于灌溉。

3、调水工程。由于地理、气候特点,地区间水的分配并不平衡。利用自然因素及人工改造,把丰水区的水调至缺水区,是解决水源不足,开辟新的经济区的有效手段。

4、城市开发利用污水资源,发展中水处理,污水回用技术。城市中部分工业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优质杂排水经处理净化后,可以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做为非饮用水使用在绿化、卫生用水等方面。

5、强化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法制建设和宣传工作,增强全民的节水意识,使人们自觉认识到水是珍贵的资源,摈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陈腐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