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北极现有资源怎么存活
扩展阅读
钻石上不上去怎么办 2025-07-24 06:49:53
粮食价格在什么水平 2025-07-24 06:46:17

北极现有资源怎么存活

发布时间: 2022-08-23 11:31:30

Ⅰ 人类如何在北极生存

我想,只要我们能拥有以下条件,应该就可以在北极长期生存了:
1、足够的食物;
2、充足的物质资源;
2、很好的取热方法、保暖措施;
3、有地方落脚(要知道北极地区大部分都是海洋);
4、有足够的能力抵御北极地区各种生物的袭击(要是被饥肠辘辘北极熊给盯上并无还手之力,那可就惨了).

Ⅱ 北极资源利用及生态保护问题

(1)一方面直接导致海平面的升高,威胁各国的沿海城市,另一方面,会破坏全球的生态平衡,一些动植物的生活环境被破坏,导致生物迁徙和灭绝。此外,冰雪的消融会使许多几百年甚至几万年前埋藏于冰盖中的微生物被暴露出来,影响人类的健康,甚至将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威胁。天猫美国普卫欣提示:雾霾天气出行记得做好防护。
(2)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要做到有序进行,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不能以污染或牺牲环境为代价,同时我们还要严格限制自己的行为,不能乱甩废弃物,注重自己生产生活的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此外,我们还要保护环境,美化环境。

Ⅲ 北极恐将面临夏季无冰,北极圈人与动物该如何生存

人倒是无所谓,可以在北极圈外生存,又或者是可以借着这个契机进入其他大陆。但是动物可就惨了,比如说北极熊,北极熊必须要有浮冰,才能让它们在游泳的过程中休息,如果没有休息,北极熊很有可能就会处于危险之中。所以,等待动物的只有两条路,毁灭或者适应。当然,它们还可以被“保护”进入动物园,但是那样的话终究是失去了作为野生动物的自由以及意义。

全球气候变暖直白地说就是人为因素,汽车增多、工业排放污染导致大气层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冰川融化就是人类自己作的,如果不采取挽救措施,治理环境污染,北极圈和南极冰川消失不是没有可能。北极熊现在数量都在减少,就是因为栖息地缩水,这个就是一个最好证明。

Ⅳ 北极地区最高温达38摄氏度,这么高的气温,极寒动物是如何生存的

极寒动物只能躲在冰层里面生活。我觉得今年冬天的温度还是比较适宜的,没有我们想象的那种寒风刺骨,虽然有时候也会刮大风,但是温度都在10度左右,真的不算太冷。可是有个地方却相当暖和,既然高达38℃,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北极地区最高温达38摄氏度,这么高的气温,极寒动物是如何生存的?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下方分享你的观点!

一,极寒动物只能在冰雪还没有融化的地方生存。

北极和南极本来就是地球上最寒冷的两个地方,它们的温度应该是在零下30多40度,但是现在却变成了38℃极寒动物就是喜欢冰冷的地方,现在每天感受着烈日高照,为了生存,不得已去寻找那些冰雪寒流融化的地方,或者是躲在冰层下面,要不然他们的身体根本就无法适应。

Ⅳ 北极现状岌岌可危,人类该如何挽救北极的危机环境

首先人类必须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因为人类经济发展了这么多年的时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以说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而且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过高的话,这会使得北极地区的气温急剧升高,这也会导致北极地区的冰川快速融化。一旦北极地区的冰川快速融化的话,必然会给北极地区的动植物带来生存上的危机。当然北极地区的冰川如果消耗殆尽的话,必然会给人类的生存空间带来巨大的威胁。冰川全部消融必然会使海平面极速上升,这必然会使得低海拔地区被海水所淹没。

可以说保护环境才能够延缓冰川的融化。所以我们应该呼吁全社会积极的进行植树造林活动。这对于北极冰川融化可以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Ⅵ 北极的环境、动物、资源、地形等资料

[编辑本段]定义与概况
北极是指地球自转轴的北端,也就是北纬90°的那一点。北极地区是指北极附近北纬66°34′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北冰洋是一片浩瀚的冰封海洋,周围是众多的岛屿以及北美洲和亚洲北部的沿海地区。冰冷的海水携带着冰山从北冰洋流入大西洋和太平洋。北极地区的气候终年寒冷。冬季,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下,大海完全封冻结冰。夏季,气温上升到冰点以上,北冰洋的边缘地带融化,太阳连续几个星期都挂在天空。北冰洋中有丰富的鱼类和浮游生物,这为夏季在这里筑巢的数百万只海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同时,也是海豹、鲸和其他海洋动物的食物。北冰洋周围的大部分地区都比较平坦,没有树木生长。冬季大地封冻,地面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夏季积雪融化,表层土解冻,植物生长开花,为驯鹿和麝牛等动物提供了食物。同时,狼和北极熊等食肉动物也依靠捕食其他动物得以存活。北极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千百年以来,因纽特人(旧称爱斯基摩人)在这里世代繁衍声息。最近,这里发现了石油,因而许多人从南部来到这里工作。
1909年,两名美国人——罗伯特·皮埃里和弗雷德里克·都声称是自己首先到达北极,但是,谁也拿不出有力的证据。此后的各种研究证明,皮埃里至少到达过距离极点数千米的地方。
北极地区的范围NASA北极卫星照片
北极是指北纬66度34分(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也叫做北极地区。北极地区包括极区北冰洋、边缘陆地海岸带及岛屿、北极苔原和最外侧的泰加林带。如果以北极圈作为北极的边界,北极地区的总面积是210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部分占800万平方公里。也有一些科学家从物候学角度出发,以7月份平均10℃等温线(海洋以5℃等温线)作为北极地区的南界,这样,北极地区的总面积就扩大为270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1200万平方公里。而如果以植物种类的分布来划定北极把全部泰加林带归入北极范围,北极地区的面积就将超过4000万平方公里。北极地区究竟以何为界,环北极国家的标准也不统一,不过一般人习惯于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将北极圈作为北极地区的界线。
[编辑本段]北极的洋流
北极地区属是不折不扣的冰雪世界,但由于洋流的运动,北冰洋表面的海冰总在不停地漂移、裂解与融化,因而不可能像南极大陆那样经历数百万年积累起数千米厚的冰雪。所以,北极地区的冰雪总量只接近于南极的1/10,大部分集中在格陵兰岛的大陆性冰盖中,而北冰洋海冰、其他岛屿及周边陆地的永久性冰雪量仅占很小部分。
北冰洋表面的绝大部分终年被海冰覆盖,是地球上唯一的白色海洋。北冰洋海冰平均厚3米,冬季覆盖海洋总面积的73%,约有1000~1100万平方公里,夏季覆盖53%,约有750~800万平方公里。中央北冰洋的海冰已持续存在300万年,属永久性海冰。
[编辑本段]北极的水文
海冰南界不固定,随着水文气象条件的变化,往往能变动几百公里。在风和海流的作用下,浮冰可叠积并形成巨大的浮冰山。通常所见的绝大多数冰山指的是那些从陆缘冰架或大陆冰盖崩落下来的直径大于5米的巨大冰体。大型的桌状冰山的厚度一般可达200~300米,平均寿命长达4年。如果运气好,还可以看到特别巨大的冰山,长数十公里,像一片白色的陆地横亘在暗灰的海面上。
北冰洋海冰形成的浮冰山与来自格陵兰等岛屿的冰川及冰架形成的冰山一起,随海流进入大西洋或阿拉斯加外海,个别冰山可向南漂移到北纬40°。1912年世界最豪华的客轮“泰坦尼克”号首航时就撞上了一座从北冰洋漂出的冰山而沉没,造成世界航海史上着名的“冰海沉船”惨剧。

Ⅶ 怎么样才能让北极环境恢复

(1)北极国家在着手开发其领土的北极部分时,应评估环境、社会和经济影响,要考虑到对北极的特殊环境的影响。北极国家应鼓励北极地区的公共和私营部门就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利用方面的环境做法进行对话,从而找出适合北极发展与保护的对策。北极合作有利于区域和国际稳定与安全,北极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努力,应根据自然能量调整人类的经济活动。全球的行动对北极的未来至关重要。 (2)为生活在北极的野兽、动植物确定专门保护区。1973年,美国、加拿大、丹麦、挪威和前苏联签署了《北极熊及生境养护国际协定》。该协定的预定目标是保护北极熊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它们的排便和觅食区域及迁移线路。根据协定规定,用飞机和摩托艇狩猎北极熊是严令禁止的。 (3)建立联合国管理下的环境保护组织,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另一个联合国机构即世界气象组织合作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负责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各种影响进行评估。该小组研究结果表明,北极属生态系统极端脆弱区,而且比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更加脆弱。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应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破坏北极的环境。 (4)北极地区必须建立类似《南极条约》的更严格国际规则。鉴于北极地区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应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制定严格的国际法则对其拥有的主权加以限制。使北极像南极洲一样,仅用于和平目的,保证其他国家在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禁止在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及核爆炸和处理放射废物等活动,冻结对北极无限制无休止的领土要求。 19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中国开始逐渐介入北极国际事务。中国在北极的主要活动方式是科学考察,少量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从1990年开始已完成了四次北极科学考察,于1996年正式加入北极国际科学委员会。2004年在北极地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实施了站区科学考察工作。2007年成为北极理事会“特别观察员”。总体上讲,中国政府最关注的是北极的科研价值以及气候变化的重大影响;尤其是后者,因为“中国作为北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北极地区气候环境的变化过程深刻影响着中国气候与环境的变化,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开展北极科学考察对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北极是应对气候变化中极重要一环,北极气候变化也应属于“全球共同关注事项”,应当将北极定位于“全球公域”、“人类共同遗产”,从而使北极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来源: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Ⅷ 北极资源的资源现状

挪威暖流和北角暖流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据最新统计的观测数据,大西洋洋流每年向北冰洋注入72000立方公里海水,北太平洋海流注人30000立方公里海水,而周边陆地的河流注入4400立方公里淡水。这样,北冰洋的洋底冷水流就必须以每年10.5万立方公里的规模,经过深2700米,宽450公里的弗拉姆海峡涌入北大西洋。这些北冰洋洋流对于北极及周边地区的气候特征及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
格陵兰岛既是地球上最大的岛屿,也是大部分面积(84%)被冰雪覆盖的岛屿。格陵兰岛的大陆冰川(或称冰盖)的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其冰层平均厚度达到2300米,与南极大陆冰盖的平均厚度差不多。格陵兰岛所含有的冰雪总量为300万立方公里,占全球淡水总量的5.4%如果格陵兰岛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将上升7.5米。而如果南极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就会上升66米。
在格陵兰岛那深广无边的白色寒冷世界里,降雪无法融化,于是年复一年地积累起来。新雪轻松柔软,每立方米重100公斤。实际上,新雪直接飘落冰面的机会并不多。由于常年狂风大作,六角形雪花在风中飞舞碰撞,渐渐磨去棱角,变成水泥粉一样的积雪,随风掉落在冰面,形成风积雪。风积雪的密度比新雪大,每立方米重400公斤。降雪一层覆盖一层,随着深度和压力的增加,新雪渐渐变成由细小雪晶粒组成的粒雪。到70~100米深时,雪晶体互相融合,雪晶体颗粒之间的空气被压缩成一个个独立的小气泡,变成白色的气泡冰,或称新冰,新冰的密度达到每立方米820公斤。当埋藏深度超过1200米时,巨大的压力使新冰中的气泡消失,气体分子进入冰晶格,细小的冰晶体迅速融合扩大成巨大的单晶(最大直径可达10厘米),最终形成蓝色的坚硬老冰,也叫做蓝冰。被覆盖在白色新雪、粒雪及新冰下面的蓝冰,构成大陆冰盖的主体。而且,越是深层的冰,形成的年代越古老。据估计,格陵兰冰盖最深处冰层的年龄可以达到几十万甚至100万年以上。
与南极一样,北极地区的陆地与岛屿上的茫茫冰盖,看上去辽远而宁静,似乎代表某种永恒的静止。但是实际上,由于冰雪自身的重量,陆地冰盖不断地向海岸方向移动,这种移动深沉缓慢而又无可阻挡。格陵兰岛内陆冰盖的年平均移动速度是几米,而在沿海则可达100~200米。至于那些巨大的冰川,运动速度就大得多了。所谓冰川,实际上就是冰雪的河流。数十亿至数百亿吨的冰雪在冰川运行的山谷或低地中静静地推挤着、摩擦着、移动着。它们缓缓地,但却一往无前地向大海流去,最后惊天动地般地崩落入海中。冰盖移动,最后崩落在海水中形成巨大的冰山。仅以这种方式,格陵兰岛的陆地冰盖每年损失的冰量达到150立方公里。另一方面,格陵兰岛每年通过降雪而累积的总冰量却是大约170立方公里。但是与南极的情况一样,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还不能肯定回答,格陵兰岛的大陆冰盖究竟是在缓慢增长,还是在渐渐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