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凉山州盐源县铜矿资源如何
扩展阅读
什么是高消费用品 2025-05-14 07:56:11
石油管套长多少米 2025-05-14 07:53:08

凉山州盐源县铜矿资源如何

发布时间: 2022-08-15 04:32:11

㈠ 六苴铜矿还干得几年

还可以一直做很多年。
六苴镇位于大姚县境北部,距县城45公里,是两县四乡镇的交汇地。
全镇分布有彝、汉、回、白、苗等19个民族。镇域幅员辽阔,境内铜矿资源丰富,是滇中重点铜矿区。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矿产资源的枯竭,铜矿的热度渐渐冷却,但却留下很多带有历史味道的景物。六苴人的勤劳,也让小镇散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㈡ 古近纪铜矿化斑岩(西范坪)群

(一)岩体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1.西范坪斑岩体群

西范坪斑岩体群位于盐源县桃子乡与云南省宁蒗县交界处,属扬子陆块西南缘锦屏山陆缘拗陷与玉树-中甸微陆块接合部南侧扬子陆块内侧,北邻甘孜-理塘结合带。斑岩群由大小不等的百余个斑岩体组成(图6-42)。其围岩主要为三叠系砂岩、泥岩,均已程度不同地产生角岩化、青磐岩化。斑岩体群主要由石英二长斑岩、二长斑岩,少许闪长玢岩及云煌岩脉,南与云南罗卜地斑岩体群、北与四川木里普尔地斑岩体相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沈渭洲、徐士进等(1996)对西范坪斑岩进行了K-Ar同位素年龄测定,其测定结果见表6-17。其中矿化石英二长斑岩黑云母K-Ar年龄为34.6~34.1Ma,不含矿的石英二长斑岩的角闪石K-Ar年龄为32.2~33.5Ma,其成岩时代属古近纪。

表6-17 西范坪斑岩体群K-Ar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表

(1)岩石组成

根据岩体相互接触关系和同位素测年资料、岩石特征,其由老到新岩石序列如下。

①石英二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分布广泛,是西范坪斑岩体群主体岩石类型。石英二长斑岩和浅灰色斑状黑云角闪石英二长斑岩组成,后者侵入前者。但二者均以色浅、钾长石斑晶多、大,基质粒度偏粗为特征,局部地方(80号岩体)具铜矿化。

②二长斑岩:二长斑岩分布局限,由暗灰、灰色斑状角闪二长斑岩、黑云二长斑岩和灰白色含黑云二长斑岩组成,后者侵入前二者,且二长斑岩均侵入石英二长斑岩。

③正长斑岩:在钻孔中见及,呈捕虏体产出。

④闪长玢岩与云煌岩脉:零星分布,多呈脉状侵入上述岩石之中,由辉石黑云角闪玢岩、辉石云煌岩组成,普遍含黑云母斑晶而不含钾长石斑晶。

(2)岩体产状及组合型式

西范坪斑岩体群由百余个大小不等、产状各异的侵入体组成。其总体分布特点是:①大侵入体多呈岩株、枝产出,数量少,单个岩体面积大(> 2km2),不含矿;②小侵入体多呈岩床、岩墙产出,数量多,单个岩体面积小(< 0.5km2);极少数呈岩筒产出(如80号岩体),偶见侵入(隐爆)角砾岩相伴,具明显铜矿化。

据王康明(1996)研究,根据西范坪岩体产状和组合型式,可将西范坪斑岩群分为主体、环带、边缘3部分。

主体部分位于斑岩体群中心,由大侵入体(如56号达其山岩体)组成,面积0.5~2km2,呈NE 向产出,形成斑岩体群分布区的正地形,由石英二长斑岩组成。岩石蚀变弱,矿化微弱。

环带部分由中等规模(0.1~0.4km2)侵入体组成,环绕主体部分断续分布,由石英二长斑岩、二长斑岩等多种岩性组成,局部见爆发角砾岩(如80号岩体);岩体产状多为岩枝、岩床,少数呈岩筒产出;呈岩筒者,岩性复杂,围岩蚀变强烈,内见石英细脉,具明显铜矿化。

边缘部分分布于斑岩体群外缘,多由石英二长斑岩、黑云角闪玢岩、辉石云煌岩等岩床、岩墙组成,蚀变弱,矿化微。

图6-42 盐源县西范坪—模范村一带地质略图

1—第四系;2—中三叠统盐塘组;3—下三叠统青天堡组;4—上二叠统乐平组;5—上二叠统峨眉山玄;6—二长斑岩体及编号;7—煌斑岩体及编号;8—矿化二长斑岩体及编号;9—三叠系砂岩铜矿;10—地质界线及平行不整合界线;11—断层线;12—青磐岩化角岩带;13—向背斜构造;14—玄武岩火山机构及编号;15—隐伏环形影像及编号;16—隐爆碎裂岩筒、0号勘探线部面位置

(3)蚀变特征

据李立主等(1996)研究,西范坪斑岩群蚀变“总的说来属青磐岩化带,部分叠加绢英岩化。以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硅化、黑云母化、钾长石化为主;褐铁矿化普遍,绿帘石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钠长石化、伊利石化分布不均匀”,可归并为青磐岩化、绢英岩化、3种蚀变类型。

①青磐岩化:分布广泛,包括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等。以铜矿化的80号岩体周围最强,蚀变带宽达数十米,常有黄铁矿-绿泥石细脉、含铜黄铁矿脉、绿泥石-黄铁矿-石英细脉产出,伴有弱铜、铅、锌矿化。

②绢英岩化:分布局限,一是岩石硅化重结晶,二是形成硅化石英脉,局部地方形成绢英岩。富含石英细脉常含较多硫化物及铜、铅锌矿化。

③钾化:包括钾长石化、黑云母化,主要出现于铜矿化的80号岩体及接触带围岩中,出露较少,局部形成黑云母-石英细脉,与铜矿化关系密切。

(4)矿化特征

西范坪斑岩体群经普查证实,存在中型铜矿床。其中工号矿体是西范坪矿区最主要矿体,呈桶状产于80号岩体内部,延伸达300余米。在出现辉铜矿等次生富集矿物的地方,铜矿品位明显升高,表明次生富集对铜矿再富集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出现辉铜矿的次生富集带在垂向上交替出现,在垂深150~180m 区间,伊利石化、辉铜矿等基本消失。Ⅱ、Ⅲ号矿体分别产于80号岩体东侧接触带和58号岩体南侧接触带,规模极小。目前,尚未在斑岩体接触带发现工业矿体。据李立主(1996)、任光辉(1994)研究,西范坪斑岩群具备大型-超大型(斑岩铜矿)矿床生成条件。

2.普尔地斑岩体群

普尔地斑岩体位于木里县牦牛坪乡,南距盐源西范坪斑岩体群约70km,产于扬子陆块西缘与玉树-中甸陆块南缘内边缘,属喜马拉雅期木里推覆体异地系统。其围岩主要为晚三叠世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的残片,包括安山玄武岩、英安岩及其火山碎屑岩和变砂岩、板岩、千枚岩。

(1)岩石组成

普尔地斑岩体群目前已在约8k m2范围内发现斑岩体6处(图6-43),其中有2个斑岩体矿化较强。最大矿化斑岩(①号岩体)体长≥160m,宽≥60m,形状为岩枝或者岩床。经地质调查和工程揭露,岩体接触面外倾(北东部:55°∠74°、南东部:100°∠35°、西北部:330°∠57°),具向下变大、矿化增强趋势(李维国等,1996)。

普尔地斑岩铜矿矿化岩石为灰色石英二长斑岩。岩石具变余斑状结构、基质为变余似粗面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由变余斑晶及基质组成,造岩矿物主要为钠-更长石(40%~45%)、钾长石(25%~30%)、其次为少量的石英(5%)。岩石中斑晶含量5%~12%,粒径0.25~2mm,以单斑为主,少数为聚斑;斑晶成分为钾长石和钠-更长石,形状为自形板状,部分斑晶的边部被基质熔蚀交代呈浑圆状,少数出现港湾状的外形;斑晶的内部常见裂隙,沿其裂隙有次生褐铁矿、绢云母分布。基质具微晶结构、霏细结构,主要由微晶钠长石和霏细状正长石组成,含少量石英、绢云母、褐铁矿等,粒径<0.15mm。

(2)岩体产状及组合型式

普尔地斑岩体群中岩体规模小、数量少,集中产于木里推覆体(异地系统)的仰天窝背斜轴部。岩石具霏细、隐晶结构,多与安山玄武岩、紫红色玄武质凝灰岩伴生。无论是露头上,还是在显微镜下,均由于其粒度微细而与粗面岩不易区分,但其与围岩可见截然斜切接触关系表明其应为侵入岩,近年来对①号铜矿化斑岩普查工作显示,其产状呈楔状、似层状岩床。

图6-43 普尔地斑岩体群地质图

(3)蚀变特征

据李维国等(1996)研究,普尔地斑岩体和围岩蚀变普遍,资料显示蚀变呈未封闭环状,仅南部蚀变不强。由外向内可划分如下3个蚀变带(图6-44)。

图6-44 普尔地1号斑岩体蚀变分带特征示意图

(引自李维国等,1996)

①青盘岩化带:即绿泥-绿帘石-黄铁矿-碳酸盐化带。包括蚀变玄武岩、大理岩,蚀变带宽20~80m。与围岩呈渐变过渡关系。其特征是以黄褐色褐铁矿薄膜为主,含铜矿物少,具弱铜矿化现象,含铜品位为0.001%~0.08%。

②绢英岩化带:即绢云母-弱硅(石英)化带。带宽100~150m,与青磐岩化带呈渐变过渡关系;主要表现特征仍是以褐铁矿化现象显着为特征(黄褐色薄膜或少量星点状黄铁矿),其次有少量的石英。含铜矿物有:孔雀石(常见)、斑铜矿、蓝铜矿、黄铜矿,是铜矿体的赋存部位,含铜品位一般为0.01%~0.4%,最高1.49%。

③绢云母-钠长石化带:即绢云母-硅化-钠长石化带,是岩体在地表的中心蚀变带,平均宽25m 左右,与绢英岩化带呈渐变过渡接触关系。主要特征是硅化现象较强,并有明显的钠化现象。含铜矿物有:孔雀石、斑铜矿、蓝铜矿、黄铜矿(地表少而坑道内较多),是铜矿赋存部位之一,含铜品位在0.01%~1.01%之间。

钾化带尚未发现,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工程揭露深度不够,二是与岩石富钠贫钾有关。

普尔地①号铜矿化斑岩具全岩矿化特征,岩石具隐晶-霏细结构,顶部尚有玄武岩顶垂体,尚未发现钾化带,表明岩体属超浅成侵位,剥蚀程度浅。

(4)矿化特征

普尔地斑岩①、⑤号斑岩体为矿化斑岩体,①号斑岩体长160m,宽60m,呈楔状。岩体由内向外蚀变分带为:绢云母-硅化-钠长石化带(宽20~30m),绢云母-碳酸盐化-弱硅化带(宽15~35m)及青磐岩化带,前两带具铜矿化。矿石矿物组合为斑铜矿、辉铜矿及褐铁矿、孔雀石等,含矿品位0.01%~1.49%,一般0.31%~0.35%,最高可达1.39%~1.49%。地表可见Cu> 0.5%的工业矿体(54×34m);另外在1号斑岩体约40m 深处(据坑道揭露)已发现隐伏矿化斑岩体,以致密状黄铁矿为主,含Cu 0.38%~0.51%(水平厚度4.94m)。

经区域对比(表6-18),普尔地铜矿化斑岩与盐源西范坪、云南普郎斑岩铜矿特征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岩石粒度细,富钠贫钾;②蚀变相对较弱,未见钾化;③产出构造背景不同,普尔地-西范坪斑岩体群产于扬子陆块边缘,普朗斑岩体群产于昌台-乡城岛弧带;④相邻区岩浆活动微弱。

表6-18 普尔地与邻区斑岩铜矿特征对比表

(二)岩石化学特征

西范坪斑岩体群岩石化学成分见表6-3。

西范坪、普尔地石英二长斑岩主要氧化物中SiO2为64.3%,Al2O3为15.51%,∑FeO 为3.93%,CaO为1.89%,MgO 为1.43%,Na2O为4.27%,K2O为5.01%,M=5.21,M#=56.36,A/CNK=1.00,属酸性岩类。与世界石英二长岩均值(R.M.Le.Maitre,1976)相比,岩石以富Al2O3、Na2O、K2O,贫SiO2、CaO为特征。

在FA M 图(图6-45)中,西范坪、普尔地石英二长斑岩均属钙碱性系列岩石,与钙碱性岩浆演化晚期岩石特征相近。与云南剑川-北衙铜矿化斑岩、玉龙铜矿化斑岩、西藏冈底斯铜矿化斑岩存在的差异是相对富铁贫镁。

图6-45 西范坪斑岩体群AFM图解

在Na-K-Ca图解(图6-46)中仍具钙碱性岩浆演化趋势,但主要显示演化晚期产物。以Na在Na+K+Ca三者中的相对含量可将东特提斯斑岩大致分为三组:①60%~80%,以普尔地斑岩为代表,以极低Ca高Na为特点;②35%~50%,以西范坪和北衙斑岩为代表,以低Ca中Na为特点;③20%~30%,以玉龙、剑川斑岩为代表,以低Ca低Na为特点。

在SiO2-K2O图解(图6-47)中,东特提斯铜矿化斑岩明显地显示了各自特点。西范坪斑岩体群以低硅高钾为特点,主体投入粗玄岩系列;普尔地斑岩以低硅低钾(富钠)为特点,主体投入钙碱性系列;玉龙斑岩以高硅高钾为特点,主体投入粗玄岩系列;冈底斯斑岩与玉龙斑岩十分接近,仍以高硅高钾为特点,但主体投入高钾钙碱性系列。

在R1-R2图解(图6-48)中,西范坪斑岩体群与整个东特提斯铜矿化斑岩几乎均投入造山晚期花岗岩区。从冈底斯→西范坪、普尔地→剑川、北衙→玉龙,随R2增大而有序排列,显示Ca+Mg+Al依次升高的特点。

(三)稀土元素特征

西范坪斑岩体群稀土元素特征见表6-4。

图6-46 西范坪斑岩体群Na-K-Ca图解

图6-47 西范坪斑岩体群SiO2-K2O图解

西范坪石英二长斑岩稀土总量∑REE284.5×10-6,∑Ce/∑Y=11.5,(La/Yb)n=45.88,δEu=0.81。属轻稀土富集,稀土分馏强,Eu弱亏损型。其稀土分配模式(图6-49)呈右倾型(轻稀土相对富集),Eu负异常不太明显。

西范坪-云南战河斑岩、云南剑川-北衙斑岩和冈底斯斑岩均有着相似的稀土元素分配型式和轻稀土富集,稀土分馏强,Eu弱亏损的特点。相对而言,从西范坪-云南战河→云南剑川-北衙→冈底斯斑岩,稀土总量和各稀土元素均具依次降低的特点。

(四)微量元素特征

西范坪斑岩体群岩石微量元素特征见表6-5。

图6-48 西范坪斑岩体群Rl-R2图解

图6-49 西范坪斑岩体群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图

西范坪石英二长斑岩主体9件样品微量元素平均值中Rb=178×10-6,Ba=1991×10-6,Sr=759×10-6,Sr*=0.82,Sr微弱亏损,Rb/Sr=0.23,显示高Ba-Sr特点。微量元素分配模式图(图6-50)中相同构造岩浆岩带的云南战河铜矿化斑岩与西范坪斑岩微量元素分配模式十分一致,其中Nb、P、Ti均显负异常,尤以Nb负异常最为明显。Th、Zr则显示明显正异常。

西范坪-云南战河斑岩、云南剑川-北衙斑岩和冈底斯斑岩均有着相似的微量元素分配型式。相对而言,西范坪-云南战河斑岩Th正异常和P 负异常最为明显;云南剑川-北衙斑岩Th正异常和P负异常微弱;冈底斯斑岩则出现Ba负异常,P、Zr、Ti负异常均不明显。

图6-50 西范坪斑岩体群微量元素分配模式图

(五)同位素特征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沈渭洲、徐士进等(1996)对西范坪斑岩同位素特征曾进行研究。

1.Sr同位素特征

西范坪石英二长斑岩的Pb、Sr同位素组成见表6-19。(87Sr/86Sr)i=0.70552~0.70527,属低初始(87Sr/86Sr)i花岗岩类中(87Sr/86Sr)i偏高的花岗岩。其源岩虽位于玄武岩源区,但其(87Sr/86Sr)i甚至比地幔源岩浆受地壳少量混染的(87Sr/86Sr)i还要高,几乎与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岩浆的(87Sr/86Sr)i(0.7057~0.7064)接近。在T(Ma)-(87Sr/86Sr)i图(图6-51)中,西范坪石英二长斑岩投入华南同熔型花岗岩区,其源区属玄武岩源区。由于西范坪石英二长斑岩含较多角闪石,稀土δEu异常不明显,表明斜长石分离微弱,源岩主要属下地壳,还可能有地幔物质混熔。

表6-19 西范坪石英二长斑岩Sm-Nd、Rb-Sr同位素组成表

图6-51 石英二长岩T(Ma)-(87Sr/86Sr)i岩图解

2.Nd同位素特征

由表6-19可知,西范坪石英二长斑岩体的εNd值为-4.1~-4.5,相似于华南同熔花岗岩的值(-1.9~-7.4),在εNd-t图上均投入地壳演化线上方,说明它们的源区并不是变质沉积岩。按Nd模式年龄为1043~1079,相似西范坪石英二长斑岩的源岩为中元古代末期产物。

3.δ180同位素特征

西范坪石英二长斑岩全岩δ18O值为7.72‰~8.61‰,变化较小,属正常18O花岗岩范畴,其来源于相对贫18O的火成岩或者火山碎屑岩。

综上所述,西范坪石英二长斑岩来源于元古代火成岩,其源岩成分与冕宁沙坝片麻岩、河口群变质火山岩相似。

(六)成矿物质来源

1.来自铅同位素证据

西范坪石英二长斑岩和浸染状、角砾中脉状黄铁矿的铅同位素组成相当一致,206Pb/204Pb=18.075~18.082,207Pb/204Pb=15.610~15.645,208Pb/204Pb=38.340~38.401,表明成矿热液中铅的来源均一,矿床中成矿组分铅以岩浆来源为主。

2.来自硫同位素证据

西范坪斑岩铜矿床中黄铁矿的硫同位素无论是浸染状,还是细脉状,耶或其产于斑岩中,或角岩中,黄铁矿的δ34S值变化小,为-1.68‰~1.66‰(平均0.64‰),相似于玉龙斑岩铜矿中黄铁矿的值(2.40O~1.67‰),平均0.47‰。表明硫来源单一,而且成矿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变化不明显,硫主要源于深部岩浆硫。

㈢ 国内铜矿主要类型

我国地处欧亚、印度洋和太平洋世界三大板块交会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复杂,有利于形成各种类型的铜矿,加之环太平洋、古亚洲(中亚-蒙古)和古地中海(阿尔卑斯-喜马拉雅)世界3大铜成矿带都通过我国,因此我国铜矿床工业类型齐全。迄今为止,全球各种主要铜矿类型均已在我国境内发现,计有斑岩型、矽卡岩型、海相砂页岩型、陆相砂页岩型、海相火山岩型(即黄铁矿型)、陆相火山岩型、铜-镍硫化物型、脉型和自然铜型等。有的学者(刘雅蓉,1989)把海相火山岩型和陆相火山岩型合称为火山沉积型,把海相砂页岩型和陆相砂页岩型合称为层状型。总的来说,我国铜矿资源也很丰富,铜金属总储量已超过7000万t,它们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大兴安岭、祁连山、中条山、西南“三江”、川西南—滇中和天山、阿尔泰山、北山及内蒙古狼山—渣尔泰地区。和国外相似,我国的铜金属储量主要也是集中在斑岩型、海相砂页岩型、海相火山岩型、铜-镍硫化物型和矽卡岩型5种铜矿类型,所不同的是我国的矽卡岩型铜矿占的位置更重要一些,因为我国碳酸盐岩石比较发育,岩浆活动频繁(特别是燕山期);其他类型的铜矿在规模、品位等方面也还有一些差别(矿床规模普遍较小,铜的品位较低),这可能和我国的地质演化及其他地质特点有关。我们根据我国各铜矿类型所占铜金属储量比重的大小,把它们依次排列为:斑岩型→海相砂页岩型→矽卡岩型→海相火山岩型(即黄铁矿型)→铜-镍硫化物型,其中斑岩型铜矿的储量占全国50%以上。目前,我国的大型、超大型铜矿床基本上都产在上述5种铜矿类型中,它们所占有的铜金属储量为全国总储量的80%以上。

(一)斑岩型铜矿

这是我国最主要的铜矿类型,它们主要分布在东北兴安岭、山西中条山、长江中下游、西南“三江”、北疆和华北克拉通北缘5个地区,它们基本上位于世界3大斑岩型铜矿带(环太平洋带、古亚洲带和古地中海带)的分布区内。它们的分布与构造作用关系密切,总的受构造活动带控制,但就单个矿床而言,矿床定位于隆坳交接部位,并靠隆起一侧(芮宗瑶,1998)。在斑岩体中,并不是整个岩体内都有铜矿,而往往只是在斑岩体外缘的某些部位,该处一般裂隙构造比较发育,蚀变作用比较强烈,成矿作用发生在成岩之后,显然成矿是与热液活动有关。目前,我国已知的5个超大型铜矿床中,斑岩型铜矿就占了4个,即西藏玉龙、江西德兴铜厂与富家坞和黑龙江的多宝山(储量已接近超大型规模)。另外还有内蒙古乌奴格吐山、山西铜厂峪、江西德兴朱砂红、西藏贡觉多霞松多和西藏察雅马拉松多5个大型铜矿床。我国的斑岩型铜矿床中铜的平均品位,相对比国外要贫一些,矿石含铜量多低于1%。斑岩型铜矿床的矿石组分较复杂,可综合利用的元素较多,最常见的有钼,常形成典型的斑岩型铜-钼矿床,其次是金、银、铼、硒、碲,它们都可作为副产品进行回收。有的可能还伴生有铂族元素,但这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入工作才能确定。

(二)海相砂页岩型铜矿

这种铜矿类型主要产于海相细碎屑岩-碳酸盐建造中,赋矿围岩为细碎屑岩(有的含火山物质)或碳酸盐岩石,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展布,并随地层同步褶皱,有的地段还有后期切层的铜矿脉产生。矿床规模一般较大,主要分布在四川会理—云南东川—易门—元江、山西中条山、内蒙古狼山—渣尔泰和青海鄂拉山地区,它受陆内裂谷(亦有人称坳拉谷)或隆起区的边缘海槽控制。海相碎屑岩型铜矿容矿地层的时代主要是元古宙和古生代。和国外相比,我国的元古宙更重要一些,主要矿床都是产于中、新元古代细碎屑岩(有的含火山物质)-碳酸盐建造中,它是我国铜矿重要类型之一。其中最大的矿床是云南东川汤丹铜矿,据最近的资料,其铜金属储量已接近超大型矿床规模(250万t)。另外还有内蒙古潮格旗霍各气、乌拉特后旗炭窑口、青海兴海铜峪沟和云南东川落雪等大型铜矿床。矿石成分简单,主要为铜、铁的硫化物,如斑铜矿、黄铜矿、辉铜矿和黄铁矿等,有的还有方铅矿和闪锌矿,个别矿床附近还有钴异常显示。目前,产于古生代沉积盆地中的海相砂页岩型铜矿,在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基本上没有发现,但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塔里木和柴达木地块的周边地区,现已找到了这种类型的矿床,但由于工作程度低,其规模远景尚不大清楚。青海古生代地层内的铜峪沟(大型)铜矿床中,矽卡岩矿物较多,过去多称其为类矽卡岩型矿床但根据其围岩为砂页岩,矿体顺层分布及矿床的其他特点,把它划归砂页岩型铜矿可能更合适一些。由于这种类型铜矿床的规模一般较大,因此今后应注意在塔里木和柴达木地块周边寻找海相砂页岩型铜矿床。

(三)矽卡岩型铜矿

这是我国有特色和很重要的铜矿类型,它产于中酸性侵入岩与碳酸盐岩石的接触带中。分布范围非常广,遍及我国大多数省(自治区),如西藏、江西、湖北、广东、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山东、安徽、山西、江苏、广西、湖南、辽宁和青海等省(区)都有产出,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云南、山东及广东几省这种类型矿床最多,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矽卡岩型铜矿床常常成群成带出现,并经常和斑岩型铜矿共存,其分布特征一般是岩体内部为斑岩型,岩体边缘接触带中为矽卡岩型,因此我们有时称其为斑岩-矽卡岩型,如云南的雪鸡坪、江西城门山和湖北封山洞矿床都是斑岩型和矽卡岩型两种类型铜矿并存。目前,已知矽卡岩型的大型铜矿床有江西瑞昌武山、九江城门山、铅山天排山和湖北大冶铜录山、广东曲江大宝山与安徽铜陵冬瓜山等。矽卡岩型铜矿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矿床小而富,矿石铜的品位可达2%~3%,主要为大、中、小型铜矿床及矿点,基本上不形成超大型矿床。矿石成分相对比较复杂,常含有钴和少量的金,不同矿床的伴生组分不一,有钼、铅、锌、锡和磁铁矿等。

(四)海相火山岩型铜矿

这种类型铜矿西方国家多称为块状硫化物矿床,而原苏联则称之为含铜黄铁矿型,它是我国重要的铜矿类型之一。其品位较富,多数矿床的含铜品位都在1%以上。矿体和地层产状一致,呈层状、透镜状,成群出现。从太古宙到第三纪的地层中都有矿床产出,成矿时代的范围大,我国主要是产于元古宙和古生代海相火山岩中。分布地区广,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祁连山与西南“三江”地区,如甘肃、青海、四川和云南等省,此外在辽宁、陕西、山西、新疆等省(自治区)亦有产出。这类矿床为海底火山活动的产物,大多数海相火山岩型铜矿都产于不同成分火山岩的交接部位。含矿火山岩大多属细碧角斑岩建造,包括有凝灰质火山岩和火山熔岩。较着名的大、中型铜矿床有新疆北部阿舍勒、青海玛沁德尔尼、甘肃兰州白银厂、四川会理拉拉厂和九龙李伍及云南新平大红山等矿床,属同生源积成因。这类矿床在空间上常与铁矿伴生,如云南大红山和甘肃陈家庙矿床等,其上部为含铜(磁)铁矿床,下部为含铁铜矿床。

(五)铜-镍硫化物型铜矿

这类矿床在空间分布和时间上都与镁铁质基性—超基性岩体关系密切,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与矿化都受岩体控制,矿体多呈似层状、透镜状,产于层状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侵入体的底部接触带,通常认为是重力分异、流动分异和结晶分异的结果。这些镁铁质基性—超基性岩体主要沿古大陆边缘或陆内裂谷或陆内深大断裂分布,它们是在拉张环境中地幔岩上涌的产物。形成这种类型矿床有两个很重要的条件:一是裂开深度要大;二是深部成矿物质丰富。这种情况与海相火山岩型铜矿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只是成矿方式不同罢了。因而在产有铜-镍硫化物型铜矿床的深大断裂带的延伸地区,常出现成矿时代与铜-镍硫化物型铜矿床不同的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床,如在额尔齐斯超岩石圈断裂带中,东南部有早二叠世喀拉通克铜镍硫化物矿床,西北部有中泥盆世的阿舍勒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床;又如北祁连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带的北侧有中元古代(1509Ma)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这两种类型铜矿的空间分布关系,其在成因上有何联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因为这对找矿很有意义。从现有资料来看,我国铜-镍硫化物型矿床基本上分布在长白山、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和横断山5个地区,最着名的矿床有甘肃金川、新疆富蕴喀拉通克和吉林盘石红旗岭,其中甘肃金川矿床中铜、镍的金属储量都达到了超大型矿床的规模,而且其中伴生的铂族元素是目前我国铂族金属的主要来源。

(六)陆相砂页岩型铜矿

这种类型铜矿在我国有较重要的意义,它产于中—新生代陆相盆地(云南震旦系下统的澄江组陆相砂岩中亦有铜矿化)中,根据矿床产出的区域地质背景、矿体产状和矿石矿物的差异,又可分为两个亚类。一种是铜矿化多顺层分布,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和美国科罗拉多高原的砂岩型铜(铀)矿相同,但那里多为产于氧化-还原带中的矿卷状矿体),为含矿岩系。以红色砂页岩为主,夹黄色、灰色、紫色、绿色等杂色砂页岩,这套岩性组合常被称为“红层”。盆地面积相对不是很大,为一些断陷盆地与山间盆地,因而形成的矿床一般规模不大。盆地底部一般为暗色的粗碎屑岩或煤系,中部为含铜建造,上部为膏盐建造。铜矿化产于红色碎屑岩所夹的浅色砂页岩(一般为灰色、灰绿色、灰黑色等)中,矿石矿物以辉铜矿、铜蓝、斑铜矿、黄铜矿、孔雀石、蓝铜矿、黄铁矿、白铁矿为主,有少量的方铅矿、闪锌矿和砷黝铜矿。矿石铜品位较富,一般在1.0%~2.0%之间,不同矿床中常伴生有铀、银、硒等有用元素,有时还可圈出它们的矿体,甚至还可形成含铜铀矿床或含铜银矿床。这种矿床的成因,20世纪80代以来人们的认识比较一致,先期同生沉积,后期热液叠加改造成矿,我们把它称之为沉积改造矿床。陆相砂页岩型铜矿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如湖南的衡阳盆地、麻阳盆地、云南的楚雄盆地和四川的安宁河盆地,它们在同一地区受相同的层位控制。较着名的矿床有云南大姚的六苴、大村、凹地苴,牟定郝家河、四川会理大硐厂和湖南麻阳九曲湾及常宁柏坊等,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这种类型的大型矿床,这可能与岩矿的陆相盆地规模不大有关。另一种是产于陆相砂页岩中的铜矿,目前仅见于云南兰坪-思茅盆地,它主要分布于兰坪盆地西沿的澜沧江沿岸澜沧江深大断裂东侧和思茅盆地中部NNW向的中轴深大断裂附近。区内断裂构造非常发育,矿化成群出现,主要集中在中侏罗统,其次是三叠系,二叠系,白垩系和第三系,岩性有砂页岩、火山岩和灰岩,代表性矿床有金满铜矿(中型)。另外,其附近的地表泉华中亦有铜矿化(孔雀石),泉华覆盖于第三系之上(如兰坪县啦井北山)。矿体主要呈脉状,矿石矿物以黝铜矿、斑铜矿和黄铜矿为主,其次为黄铁矿、孔雀石、蓝铜矿,偶见辉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其矿体展布和矿物组合显然不同于第一种矿化,这反映它们在成因上有差别,可能是一种新的铜矿类型。我们在研究滇西三江地区腾冲两河金矿、381铀矿、江城勐野井钾盐矿、兰坪铅锌矿、金满铜矿和啦井铜矿化点时,提出它们为陆相热水沉积成因。并根据产状又将陆相热水沉积矿床分成3个亚类,即盆地沉积型、充填(贯入)沉积型和泉华沉积型,金满铜矿床属充填(贯入)型陆相热水沉积型矿床。该矿床有大脉型和细脉型两种矿体,大脉型矿体是该矿床的主体,沿层间断裂破碎带分布,严格受断裂破碎带控制,其铜金属储量占全矿的86%,铜品位为0.65%~12.02%,平均为2.04%;细脉型矿体多,规模小,品位低,多低于1%,最大矿体的铜品位为0.65%~1.94%,平均1.03%,分布分散,大多分布在侏罗系中统花开佐组上段的灰色细砂岩中,个别产于大脉型矿体相应部位。

(七)陆相火山岩型铜矿床

它主要见于我国东部中生代中酸性陆相火山岩分布区,其次是我国西部川滇黔三省的二叠纪陆相峨眉山玄武岩中亦有一些铜的矿化和矿点。此外,在我国西部的准噶尔、西天山、西秦岭、可可西里和冈底斯山等地,从石炭纪到第三纪亦有基—中—酸性陆相火山岩型铜矿床和矿化,但目前发现的矿床不多。陆相火山岩型铜矿首先受火山岩建造类型控制,并顺深大断裂分布。过去由于我国陆相火山岩型铜矿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发现较少,因此与前述的矿床类型相比,研究程度相对要低一些。陆相火山岩型铜矿常和次火山岩在一起,容易把它当成斑岩型矿床,但斑岩型与陆相火山岩型中的铜矿化差别很大,斑岩型铜矿床整体上以浸染型矿石为主,而陆相火山岩型却以脉状矿石为主。此外,陆相火山岩型铜矿的围岩蚀变也是很特征的,常见有明矾石化、冰长石化和迪开石化等陆相火山岩型特有的围岩蚀变。此类矿床的矿石成分比较简单,有时伴生有银、金。陆相火山岩型铜矿在长江中下游及闽浙粤沿海等省的燕山期陆相火山岩中常有产出,但所见矿床的规模都不大,目前只有福建上杭紫金山铜矿达到大型规模。该矿床产于北西向的云霄-上杭深大断裂中的上杭白垩纪陆相火山-沉积盆地的东缘,矿石矿物以黄铁矿、蓝辉铜矿-辉铜矿为主,其次是硫砷铜矿、铜蓝及少量斑铜矿等。

(八)脉型和自然铜型的铜矿

其所占铜金属储量的比例很少,而且有的斑岩型、陆相火山岩型和陆相砂页岩型铜矿中亦有脉状矿体产出,故在此不对这两种铜矿类型进行介绍。

上述7种铜矿类型都是按含矿主岩划分的,这在野外和室内都比较好识别,有关各类矿床的成因及其详细情况将由以后各章进行深入论述,在此不予讨论。还应该特别说明,近几十年来,我国地质工作者在铜矿的找矿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过去我们的工作主要是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而对我国西部的广大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和经济比较落后等原因,地质基础研究和找矿的工作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在该地区找到上述类型的铜矿,甚至发现新的铜矿类型也还是有可能的。近年来,我国相继在西部地区找到了一些大型或有大型远景的铜矿床与地区,如四川盐源西范坪(大型,富碱斑岩型)、云南德钦羊拉(大型,块状硫化物型为主)、维西托顶(中型,块状硫化物型)、景谷民乐(中型以上,斑岩型)、思茅大平掌(中型以上,海相火山岩型)和塔里木与柴达木周边地区的古生代海相砂页岩型等,这说明我国今后找到大型、超大型铜矿床是有可能的,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地区找矿前景更好,当然工作的难度还是很大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矿床编委会编着,中国矿床(上册),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2.中条山铜矿地质编写组,中条山铜矿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1978。

3.云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砂岩铜矿地质,北京:冶金出版社,1977。

4.王之田、秦克章,中国铜矿床类型、成矿环境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地质学报,1988,第62卷,第3期。

5.冉崇英、刘卫华等,康滇地轴铜矿床地球化学与矿床层楼结构机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6.朱训等,德兴斑岩铜矿,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

7.汤中立,金川铜镍矿床成矿模式,现代地质,1990,第4卷,第4期。

8.宋叔和,祁连山一带黄铁矿型铜矿的特征与成矿规律,地质学报,1955,第35卷,第1期。

9.宋叔和,黄铁矿型铜和多金属矿床——世界范围内一些主要矿带和矿床类型对比研究趋势,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所刊,1982,第5卷,第3号。

10.张洪涛、芮宗瑶,论中国斑岩铜矿系列的地质背景,地质学报,1991,第65卷,第3期。

11.李朝阳,季宏兵,颜文,云南兰坪-思茅盆地陆相砂页岩中脉状铜矿床成因讨论——一种新的铜矿床类型,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庆贺涂光炽院士从事革命和地球科学工作60周年暨80华诞,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等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4~42。

12.张洪涛,芮宗瑶。论中国斑岩铜矿系列的地质背景,地质学报,1991,65(3)。

13.杨应选、仇定茂、阙梅英等,西昌-滇中前寒武系层控铜矿,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14.芮宗瑶、王龙生,中国铜矿床分类新方案,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探,1994,第3卷,第4期。

15.芮宗瑶、黄崇轲、齐国明等,中国斑岩铜(钼)矿床,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16.孟宪民,矿床分类与找矿方向,矿床学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17.姜复芝,我国海相火山铁铜矿床的成因类型及某些成矿特征的讨论,矿床地质,1983,第2卷,第4期。

18.赵一鸣、林文蔚、毕承思等,中国矽卡岩矿床,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19.涂光炽等,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第一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20.郭文魁,我国铜矿床工业类型及分布规律,地质月刊,1959,第1期。

21.郭宗山,扬子江下游某些矽卡岩铜矿床,地质学报,1957,第37卷,第1期。

22.常印佛、刘湘培、吴言昌,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23.章午生,德尔尼矿床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

24.谢家荣,中国铜矿的分类、分布及普查勘探方向,地质论评,1957,第17卷,第1期。

25.翟裕生,长江中下游铁铜矿床类型、形成条件和成矿演化,地质科学,1983,第4期。

26.黎功举,东川式铜矿床类型演化及找矿实践,地质与勘探,1978,第1期。

㈣ 四川拉拉铜矿地质资料开发促进地质找矿重大突破

尹国龙 廖志杨 李世燕 钟佩燕 郎文宗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03地质队)

摘要 四川拉拉铜矿经历了50多年的勘查历程,在这一历程中,地质资料的多次开发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拉拉铜矿概况,总结了地质资料开发所取得的成果,提出了进一步工作设想。

关键词 四川;拉拉铜矿;地质资料;开发

四川省会理县拉拉地区铜矿田,是我国川滇铜铁矿带着名的铜铁矿产地,由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03地质队(以下简称403地质队)发现、普查、详查、勘探,直至开发。

拉拉铜矿从发现到开发经历了55个春秋,其间几经起落。2004年后,403地质队科研人员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整理和岩心的再次利用,结合新技术、新方法,在拉拉地区取得了重大找矿突破。

一、拉拉铜矿田概况

拉拉铜矿田及外围,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康滇地轴中段东缘,攀西-东川拗拉槽北部,是EW走向的金沙江褶断带与川滇经向构造带的交接复合部位,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为多种矿产的形成提供了优越的地质条件。

该区以前震旦系变质岩硅质结晶为基底。晋宁运动形成的构造线呈近EW向展布,此后的新元古代晋宁岛弧造山运动、SN向主干断裂及其配套的剪切带应运而生。区内不同矿床类型受不同构造期次的控制,其中“拉拉式”铜多金属矿受河口期火山地堑成矿期控制。

拉拉铜矿田,北起黎溪 -河口,南至云南 -四川交界的黎洪,南北长约30km,东西宽2~5km,北宽南窄,面积107km2(图1)。提交铜矿资源/储量80×104t,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预测潜在资源量26×104t;提交铁矿资源/储量3000×104t,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预测潜在资源量16000×104t。

图1 拉拉铜矿田露天采场

拉拉铜矿床赋存于河口群落凼组之黑云母片岩、二云片岩及钠长岩中。矿床在平面上大致呈EW向展布,长1900m,宽900m,由50个矿体组成,厚度大于3m者共有24个。其中1~5号矿体规模最大,延伸较长,其余矿体较小。矿体一般呈重叠-叠瓦状产出,形状多呈不规则的似层状、透镜状,膨缩现象明显,并有分叉复合现象。矿物成分为黄铜矿、斑铜矿、赤铜矿、自然金、自然铜、黄铁矿、磁铁矿、辉钼矿。以粒状结构为主,矿石构造为浸染状、条带状、条纹状。拉拉铜矿区是一个含有多种有益伴生组分的铜矿床,有益组分有铜、钴、钼、铁、硫、硒、碲、铼、稀土、金、银、磷、镍等13种元素。

二、地质资料二次开发及取得的找矿成果

1.2004年以前的找矿历程

403地质队三分队从1956年开始对该区落凼铜矿田开展普查、详查、勘探。1956~1970年,以小面积找铜为主,主要是在落凼矿区及外围寻找铜矿。1970~1984年铜铁并举,大面积、全方位、多兵种、多手段、教学科研齐上,集中了大量物力、财力,开展拉拉、黎溪、毛姑埧3个地区的铜铁矿床勘探和面上找矿工作,于1982年12月提交了《四川省会理县拉拉铜矿落凼矿区详细勘探地质报告》。1984~2004年,403地质队工作陷入低谷,拉拉矿区勘查停滞。

2.2004年以后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及找矿突破

2004年以后,403地质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开始重新认识拉拉铜铁矿田,组织多名专业人员反复查阅拉拉矿田历史勘查报告、科研报告、论文、原始工程编录等资料,并多次现场查看钻孔岩心,分析成矿机理,研究铜铁矿床的源、运、储、存,提出了找矿新思路。所用资料清单见表1。

表1 拉拉地区地质资料清单

续表

3.资料开发形成新的找矿思路

通过对落凼组钠质火山岩与黎洪钠质火山岩以及拉拉以北大团箐组含锰菱铁矿与云南姜驿含锰菱铁矿的对比分析,同时参照地层产状,提出红泥坡为复式向斜的新认识。在此思想指导下,403地质队在拉拉至黎洪之间施工了4个深800 m以上的钻孔(拉拉ZK764、红泥坡CK743、十里牌之北ZK-1301、黎洪ZK1)和若干中深孔,确认拉拉铜矿含铜层位和含铜岩石(落凼组钠质火山岩)绵延到了黎洪、姜驿。红泥坡复式向斜的确定,开辟了深部找矿和外围找矿的广阔前景(图2,图3)。

图2 地质专家查看岩(矿)心

图3 地质专家进行实物地质资料与原始资料、成果资料对比

4.利用测试资料建立样品数据库,动态评估矿床价值

铜的工业指标品位是一个动态指标,根据市场-品位-资源储量动态关系,研究建立了落凼铜矿样品资料数据库,编制了不同工业指标圈矿的储量计算剖面图;用不同工业指标计算矿床资源储量,编制了拉拉落凼矿区Ⅰ、Ⅱ、Ⅲ、Ⅳ、Ⅴ矿体储量计算水平投影图,建立了落凼铜矿品位-吨位数学模型。完成工作量:4线至8线,利用301个钻孔、3198件样品、13组工业指标计算储量,编制1∶2000矿区地形地质图1张、1∶2000矿区储量计算水平投影图65张、1∶1000矿区储量计算剖面图117张,建立落凼铜矿样品资料数据库一个。

利用这一模型,2006年重新对落凼矿区进行资源量估算,新增铜矿资源量18.21×104t,相当于新发现一个中型铜矿床。

5.斑岩型铁矿资源估算

根据选矿实验,拉拉地区火山岩系中的磁铁矿是可以回收的,通过资料分析,拉拉地区前震旦系河口群天生坝组、新桥组、落凼组、大团箐组、小铜厂组和白云山组的岩石中均含磁铁矿物,分布在F27(东界)至F13(西界)断层之间。上述6 组低品位斑岩型铁矿的资源/储量估算约17×108t(表2)。

表2 斑岩型铁矿资源量表

三、推进地质资料进一步开发利用工作设想

403地质队资料室依法严格执行地质资料汇交制度,开展地质资料专项清理,推进地质资料研究开发,并依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与交流。加快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实施“数字地质”工程,建立地质勘查图形库、专业数据库及典型矿床成矿模式、矿床预测模型,建立综合分析系统,更新查询信息系统,解决现有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信息分散、保存方法落后、查询不便和共享困难等问题,提高地质矿产资源信息的利用效率和社会共享程度。收录四川省各地质勘查行业和各工业部门的地质矿产信息,依法为全社会提供基础地质、矿产资源信息等地质服务公共产品,让全社会享受到地质工作的公共成果。

㈤ 铜矿资源开发情况

总体来看,大部分铜矿床(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较为简单,便于开采。但大部分矿床平均海拔约4000m左右,为中高山地区,相对高差1500~4000m,交通条件不便,供水供电困难,给开发带来一定难度。

研究区铜矿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

(1)勘查程度偏低,详查以上的矿产地没有,绝大多数为预查、普查。

(2)矿床规模小,116处有资源储量的矿床点,只有少数求出了资源量。以小型和矿点为主,无大中型矿床。

(3)许多铜矿共、伴生有用组分较多,可综合利用。特别是布伦口铜矿和沙子沟铜矿共、伴生有铅、锌、金、银等元素,需综合开发利用。

(4)开发利用的外部条件差,主要表现为海拔高(4000m以上)交通不便、供电、供水困难。

(5)目前仅有阿克陶布伦口铜矿和沙子沟铜矿在开采,产能小,年产矿石仅×104t左右。简单采选以销售矿粉为主,当地没有相应的冶炼厂家,矿业生产附加值较低,对当地经济拉动不大。

(6)由于当地地质工作程度较低,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矿产资源开发力度较弱,没有大型的矿产企业,如果提高勘查工作程度,探明矿产资源详细分布及储量,可以招商引来大型矿产企业,对当地经济能产生拉动和带动作用。

㈥ 盐源县平川镇庙子沟铜矿是哪家公司的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3-22

㈦ 我国铜矿类型及找矿方向

目前,虽然我国的铜矿储量已超过了7000万t,但其中有不少是规模小、品位低或交通不便的不宜开发的铜矿,缺少形成铜矿基地的大型、超大型铜矿床和总储量大的铜矿集中区,从而导致铜矿资源非常紧缺。欲缓解或解决我国铜矿资源紧缺的问题,除了在工业生产中加强铜的回收外,更重要的是寻找能形成铜矿基地的大型、超大型铜矿床和铜矿集中区,并应以此作为今后地质找矿与铜矿研究的主要目标。

从前面的研究结果来看,铜矿类型很多,但不同的铜矿类型形成的矿床规模与分布特征不一样,据现有的资料来看,仅只有斑岩型、海相砂页岩型、铜镍硫化物型(即岩浆熔离型)能形成超大型铜矿床,而块状硫化物型(包括海相火山岩型和热水沉积型)、陆相火山岩型和矽卡岩型等多形成大型铜矿床或铜矿集中区。陆相砂页岩型铜矿由于其产出的沉积盆地太小,一般不会形成超大型铜矿,多以中小型矿床为主。含铜(金)石英脉型则以矿点、矿化点居多,最大也不够形成小型矿床。显然,铜矿床的规模对铜矿类型有明显的选择性,这在今后我们勘查和评价矿床远景时应予以特别的注意。

地质背景的差异对铜矿类型的发育有制约作用。所有的各种大型、超大型铜矿床及矿产密集区大都分布在不同时期的克拉通边缘,受裂谷或坳拉槽或深大断裂控制,某一铜矿类型与一定的构造、沉积建造(包括岩性组合)和岩浆活动有明显的关系。一般来说,斑岩型铜矿多产于隆坳交接带靠隆起一侧;海相砂页岩型、块状硫化物型和铜镍硫化物型铜矿都产于裂谷或坳拉槽中;陆相砂页岩型铜矿产于受陆内裂谷或深大断裂控制的、基底或周边有铜矿床(化)的陆相盆地中;矽卡岩型铜矿的发育,取决于中酸性岩浆活动与碳酸盐岩石的耦合。上述铜矿类型可以在一个地区单独出现,但更多的是在一个地区或相似地质背景中往往存在有几种铜矿类型,如阿尔泰、祁连山和川西九龙-木里火山岩发育区,容矿岩石为火山岩的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床和岩浆熔离型的铜镍硫化物矿床占有重要位置;西南三江地区深大断裂非常发育,因此该区最有意义的铜矿类型便是成矿物质来自深源的富碱斑岩型和块状硫化物型(容矿岩石有火山岩和沉积岩两种);长江中下游地区,中酸性岩浆岩和细碎屑岩-碳酸盐建造发育,为形成斑岩型与矽卡岩型铜矿创造了良好条件。以上例子都是针对形成大型、超大型铜矿和铜矿集中区而言的,不包括小型和分散分布的铜矿。

时至今日,有关我国大比例尺的铜矿的区、带分布和划分,广大地质工作者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与研究,关键的问题是对现有的铜矿区、带的进一步评价和如何开展地质工作。据此,我们初步认为:

(1)兴安岭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和古亚洲-兴蒙两大(铜)成矿带的交会部位,深大断裂发育和岩浆活动强烈,有利于斑岩型和以火山岩为容矿岩石的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床的产出,今后应以这两种铜矿类型作为本区的主攻方向。与此同时,也可以参考俄罗斯达拉松含金斑岩型铜矿床的矿床地质特点,开展金-铜组合特征的找矿。根据兴安岭地区的地表地貌特点,可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找矿方法:应用遥感技术,仔细研究本区的区域构造(特别是大型断裂构造);开展大比例尺的化探工作,注意金-铜组合的分布规律;加强矿床(特别是甲乌拉、额仁陶勒盖等多金属矿床)的元素垂直分带性研究。

(2)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铜矿工作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而且也是今后找铜最有远景的重要地区之一。但对这个地区来说,找矿的难度较大,今后“攻深找盲”的突破,关键是要在客观、仔细总结分析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针对该区的地质演化特点,一定要有一些新的思路。我们研究认为:①应加强区域性地质基础研究,如:为什么鄂东南是以铁铜组合为主,皖南与赣北(包括赣东北和赣西北)主要又是铜、金、铅、锌、银等的多金属元素组合,而到了江苏宁镇山脉一带却又变为以铅锌为主,这种分带现象反映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质构造、岩浆活动是如何演化的。区内很多与大型铜矿床有关的层状矽卡岩是接触交代形成的还是沉积作用(包括火山沉积)的产物?从大范围的角度,搞清区内NNE、NWW、NE等几个方向的深大断裂的先后穿插关系及其对沉积盆地和成矿作用的控制作用。扬子地块东北缘的地质演化对铜多金属成矿作用的影响,等等;②选择长江中下游中的1~2个成矿有利地区(赣东北或赣西北)开展多种方法的综合研究与勘查,加大勘探深度。

(3)滇东南个旧—文山地区,过去铜在该区的矿量总的不是很多,而且多是作为个旧、都龙等矿床的伴生元素来看待,因而未把滇东南作为铜的重要成矿区。事实上,滇东南地区个旧—文山地区深大断裂发育,中新生代岩浆活动频繁,是Sn、W、Cu、Pb、Zn等多金属矿产的重要成矿区。沿红河断裂及其与小江-个旧深大断裂交会区分别发育有以火山岩和沉积岩为容矿岩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前者为龙博河矿床(其南东方向至越南境内亦有这种类型的铜矿床),其容矿岩石为受变质的基性火山岩;后者为个旧卡房锡铜多金属矿床,其矿化严格受三叠系中统含火山岩系的个旧组的层位控制。个旧组以碳酸盐岩石为主,所夹火山岩为变基性岩,铜矿化和变基性岩同步展布,铜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并随地层一起褶皱,而且花岗岩不直接与铜矿接触,显然个旧卡房的锡铜多金属矿化亦是同生沉积成因,应属于块状硫化物矿床。在卡房的东南部和南部还有类似的铜矿化,但由于过去普遍认为该区的这种矿化是与燕山期的花岗岩有关,而这里基本上未见有花岗岩,主要是以层状变基性岩为主,因而对其中的铜矿化不太重视,致使研究程度较低,铜矿前景不太明朗。此外,区内的寒武系、三叠系地层中普遍含有火山岩,其中Sn、W、Cu、Pb、Zn等元素的丰度较高,它们在后期的改造(还包括区域变质和岩浆活动)过程中富集形成上述元素的矿化、矿床,如老君山、薄竹山外围的一些铜锡矿床(都龙矿床中的水硐厂矿段)和矿化点(白牛厂矿床中的阿尾矿段)。我们在研究都龙、白牛厂多金属矿床时,发现其容矿岩石为沉积岩的块状硫化物矿床。

上述情况显示,滇东南个旧—文山地区是一个新的铜矿远景区,有利的铜矿类型为块状硫化物型,重点地区是个旧卡房及其南部元阳—金直至中越边界一带。

(4)康滇地区。它是我国最重要的铜矿基地之一,以往长期以来的勘查与开发主要是集中在东川、易门、拉拉厂和大红山等矿床(田)。目前,该区已形成了采、选、冶等一整套完整开发铜的工艺流程,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显着的成绩,该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扩大铜矿资源储量。从我们的研究来看,该区有良好的成矿和找矿远景,具体是:①加强东川—易门—元江(红河边)一带的地质基础研究和勘探深度(如东川地区铜矿化延伸很大,很多钻孔都没有对铜矿化封口);②对东川—易门—元江之间的一些有利地区(如武定、易门地区的七公里—一都厂和杞木塘—梅山以及南部铜厂冲、鸡冠山等)进行深入地质研究和开展一些普查钻探工作;③川西南的黎溪—通安地区,其地质和矿化特征与东川地区相似,特别有利于稀矿山式铜矿的形成;④安宁河-绿汁江断裂以西的川西九龙—木里地区,铜的成矿远景很好(但交通不便),是寻找块状硫化物铜矿床最有利地区。

(5)西南三江地区。除早先发现的玉龙铜矿(田)外,近10年来新近又发现了一些大、中型铜矿床,显示出该区的成矿和找矿远景都很好。从这些矿床发现的经过来看,这些矿床有的是产于偏僻的交通不便地区(如德钦羊拉),有的是氧化带、浮土覆盖区,但它们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主要是沿深大断裂产出,如澜沧江深大断裂东侧(托顶、金满、民乐、大平掌),金沙江-红河深大断裂西(南)侧(如羊拉、龙博河)及沿兰坪-思茅盆地的中轴断裂分布(以小型矿床和矿点为主)。铜矿产出的围岩时代和岩性都多种多样,有碎屑岩、碳酸盐岩石、火山岩与富碱斑岩,成矿作用主要是发生在古生代和新生代,特别是新生代的成矿作用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在寻找和评价该区的铜矿床时,要特别注重研究新生代的构造-岩浆活动的演化,同时要加强交通不便的德钦—芒康一带和兰坪-思茅盆地西缘与澜沧江深大断裂东侧浮土、氧化带发育区的地质勘查与研究,后者以寻找块状硫化物铜矿为主。此外还应对镇康、耿马-巍山、大理-宾川-盐源富碱斑岩带的富碱斑岩型铜矿进行深入研究,特别应把盐源周围地区作为勘查和地质研究的重点地区。

(6)祁连山地区。本区亦是我国铜矿资源基地之一,区内铜矿床(点)星罗棋布,铜矿类型也很多,有海相火山岩型(即块状硫化物型或黄铁矿型)、铜镍硫化型(即岩浆熔离型)、海相砂页岩型、矽卡岩型和热液型等,前3种类型已存在有大型和超大型铜矿床,特别是海相火山岩型的白银厂铜矿床(田)是我国铜矿资源的支撑基地之一,其铜金属的年产量曾占我国的五分之一。根据我们的研究,这种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床在本区成矿远景较好,是铜矿床的主要远景类型,其中北祁连是主要远景区。北祁连地区断裂构造与古元古代及中寒武世与中上奥陶统海相火山岩非常发育,其中有5个铜矿集中区和一大批大、中、小型铜矿床及大量的铜矿(化)点。铜镍硫化物型矿床亦沿该区控制海相火山岩的断裂带产出,矿床数量虽少,然其中的金川矿床铜、镍的金属储量分别都达到了超大型矿床的规模。这类矿床都是产于基性、超基性的堆积岩中,属于侵入相,这类岩石在该区地表远比海相火山岩出露少,因此若要在该区寻找第二个金川,目前的根据尚不足,其成矿远景有待于进一步的工作。区内还有一类过去认识不足和成因尚有争议的海相砂页岩型铜矿床,我们本次研究认为,该区的海相砂页岩型铜矿床今后要予以特别重视,因为海相砂页岩型铜矿床都是产于盆地规模大的海盆地中,易形成大型、超大型铜矿床,如中非地区产于元古宙中赞比亚—刚果的加丹加铜矿带和俄罗斯的乌多坎铜矿(超大型),产于二叠系中的德国—波兰的曼斯菲尔德铜矿带等。我国海相砂页岩型铜矿规模也很大,如云南东川-易门铜矿带、山西中条山篦子沟铜矿及内蒙古狼山的霍各气等都有大型、超大型铜矿床,它们都是产于元古宙海相盆地中,而产于古生代海相盆地中的海相砂页岩型铜矿床至今发现甚少,因此在青海鄂拉山地区发现的铜峪沟(大型)海相砂页岩型铜矿具有重要意义。从地质特征来看,祁连山西缘和柴达木盆地周边是寻找这种铜矿类型的有利地区。

(7)阿尔泰地区。该区铜矿床基本上都分布在额尔齐斯火山岩带中,带内的地质构造、火山岩与铜矿类型和祁连山有很多的相似性,主要铜矿类型也都是海相火山岩型与铜镍硫化物型。众所周知,海相火山岩中铜的本底很高,可形成同生矿床或矿化层,倘若有规模大的断裂构造与之交会,就可能形成富矿床、富矿体或矿产集中区,如阿舍勒、沙尔布拉克、喀拉通克等矿床和阿尔泰市郊等。本区的断裂构造是以NWW向为主体,另有一些后期的NW向呈不规则雁行状排列的断裂,这两组断裂的交会区是寻找铜矿床的有利地区。此外,本区目前中型以上的铜矿床较少,而是以小型矿床和矿点、矿化点为主,因此今后应在成矿有利地区选择性地开展带有一定勘探工程的普查找矿,使矿产评价有一定的深度控制。

总的来说,欲缓解和解决我国铜矿资源紧缺的局面,在战略上是:我国东部地区是攻深找盲,重点地区应摆在长江中下游的赣北、皖南和兴安岭地区(特别是兴安岭西坡);中西部是川、滇两省的“康滇地轴”及其西缘与个旧—金平地区,西部包括西南“三江”、祁连山和阿尔泰地区,中西部和西部以评价铜矿集中区有利类型与地段为主,如富碱斑岩型、块状硫化物型和海相砂页岩型,加强地质及化探、物探、遥感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特别应注意地质演化与深部地质特征。

我国地壳演化特殊,因此在吸收国外经验的同时,一定要考虑我国的地质特点,如环太平洋、古亚洲-兴蒙和古地中海-喜马拉雅3大成矿带在我国交会,我国没有典型的地台和地槽,古生代以来地壳与岩浆活动频繁,细碎屑岩-碳酸盐建造发育,以及扬子地块周边的地质演化,古、中元古代、晚古生代、晚中生代与新生代成矿作用的特色等等。总之,在评价铜成矿区带及铜矿类型时,一定要考虑中国地壳演化的特色,这样才可能得出比较合乎实际情况的远景评价,为在我国寻找新的铜矿基地和丰富成矿理论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于学元、梅厚钧、姜福芝等着,额尔齐斯火山岩和成矿作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16,178~197。

2.冉崇英、刘卫华等着,康滇地轴铜矿床地球化学与矿床层楼结构机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3.芮宗瑶、施林道、方如恒等,华北陆块北缘及邻区有色金属矿床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53~54,489~552。

4.李兆麟、郭洪中着,粤北超大型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20~23。

5.李增荣,卡房玄武岩铜矿地质特征,地球化学,1991,(2):170~177。

6.邬介人、任秉琛、黄玉春等着,西北海相火山岩地区块状硫化物矿床,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

7.赵一鸣、张德全等着,大兴安岭及其邻区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远景评价,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1~47,161~174。

8.胡霭琴、王中刚、涂光炽等着,新疆北部地质演化及成岩成矿规律,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59~224。

9.杨应选、仇定茂、阙梅英等,西昌—滇中前寒武系层控铜矿,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12~47,118~183。

10.唐永成、吴言昌、储国正等着,安徽沿江地区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