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保护海洋鱼类资源的措施主要是
第一,国家采取渔业政策保护,教导民众执行
第二,国家制定法律规则,实行定期捕鱼,还要实行定期限令禁止出海捕鱼
第三,在鱼类繁殖期间停止捕鱼同时加大鱼类繁殖力度
第四,国家也可以对饲养鱼类有成效的人实施奖励,鼓励其投资鱼类繁殖产业
Ⅱ 十年禁鱼,能否挽回长江流域的鱼类种类丰富呢
种群恢复不可能,就算白鱀豚没有灭绝,以残存的极少个体也无法在10年之内恢复种群。最好的结果是长江十年禁渔之后能够发现白鱀豚活体,而且是确切发现,不是疑似。
2018年4月18日,在安徽省芜湖市水域拍摄到疑似白鳍豚照片,绿发会也公布了这一消息,但图片显示的信息有限,无法确认。
后来网上还有很多号称拍摄到白鱀豚的小视频,但大多数是中华白海豚、江豚和亚马逊河豚,即使是真的白鱀豚,也是很久之前的。
目前还有很多专家和志愿者在为寻找白鱀豚而努力,他们有些坚信白鱀豚没有灭绝,希望有朝一日白鱀豚能够出现在大众视野里,总之还是希望奇迹能够发生吧。
Ⅲ 海洋是一神秘的宝库我们应该怎么保护它呢
1、海洋的开发要统筹规划与管理
海洋拥有生物、化学、矿产、动力及海洋空间等多种资源,这些资源处于同—环境之中,在开发利用时涉及众多部门,彼此既紧密关联,又互相制约,应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从全局观点与长远利益出发,统筹安排海洋的开发与管理,制定海洋的开发规划,监督执行有关海洋的法规。
2、加强海洋环境及资源的调查研究
中国海洋环境复杂,资源储量还不是很清楚,这给海洋的保护与利用带来—定困难。为此,应进—步加强海洋水文、气象、化学、生物及地质等基础情况的调查研究。当前调查研究应以近岸与浅海大陆架海域为主,也要组织适当力量对大洋进行考察。为今后开发大洋公有资源作好准备。在海岸带资源调查中,除对各类资源储量进行清查外,还应重视生态系统功能与结构调查与研究。要加强灾害性天气的分析与预报,以便顺利地与合理地利用各类资源。
3、大力发展沿海水产养殖业,保护近海渔业资源,逐步发展外海与远洋渔业
近海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已严重衰退,必须坚决采取保护措施。对于资源已遭严重破坏的种类,除应保护产卵场、设立幼鱼保护区之外,对其中某些种类要采取禁捕与增殖的措施,以恢复资源。对于尚有—定资源数量的种类,则应加强管理,合理安排生产,控制捕捞强度,使其持续利用。对于与邻国共同捕捞的对象,则有必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加以保护。
海洋水产增殖、养殖是今后增加水产品产量的重要途径。中国有广阔的浅海水域可利用,也有相当的技术力量,发展养殖可以减轻近海的捕捞压力。发展外海与远洋渔业,是开创海洋渔业新局面的—个重要步骤,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力争近期内取得较大的进展。
4、加强海洋环保,防止海洋污染
1) 加强海洋污染监测。根据中国海洋环境及资源的特点,划定各海区所属类别、范围及界线,进行监视、监测。对已污染的海区,不仅要了解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水平,更应注意是否产生污染损害。
2) 控制陆地污染,实行对陆源污染总量控制。应确定沿海排污口与可接受的排放量水平,对陆源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可采用污水处理措施,消除与减少有可能在海洋环境中富集到危险水平的有机卤化物与其他有机化合物以及引起沿海水域富营养化或赤潮的氮磷污染物的排放;开发实施无害环境的土地利用技术与方法,减少水道与港湾产生污染海洋环境的径流量。
3) 控制与管理海上活动引起的海洋污染。应要求海运企业或海上活动作业者具备防治油污染与核放射事故的应急能力与设施。在港湾地区设立收集船上废油、化学品废物与垃圾的设施,逐步禁止在海上倾弃与焚烧危险物质。
5、加强海岸带、海岛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 根据海岸带与海岛资源的种类、分布、集中程度与开发价值,优先开发综合价值高的海洋资源。
2) 加快岛屿经济开发建设,开发海岛港的资源,尽快畅通交通,使之成为大陆港港口的卫星港。
3) 有计划地开展海岸带与岛屿生态研究。要积极开展海岸线与岛屿的生态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规划,制定海岸带与岛屿保护开发方案。在不同的区域中,选择典型的海岸带与岛屿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便取得基础数据,为海岸带与岛屿的自然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注意防止由各种工程建设而引起的海岸带与岛屿生态环境的恶化。
Ⅳ 长江禁渔10年,预期目标其生态会恢复成什么样子
禁渔将为物种带来恢复周期,给濒临灭绝的长江特殊物种争取时间,让长江水域生态圈恢复到生物多样化。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我国的母亲河之一。历史上长江捕捞鱼类产量最高的年份达到45万吨,占据当年全年淡水捕捞产量的60%,捕获的鱼类物种丰富且产量大。随着历年捕捞,长江渔业遭受严重破坏,可捕捞鱼了减少到20种左右,产量更是年年往下跌。保护已经迫不及待。
政府报告中有写到,将会推动江湖联通,进行产卵场的重建和修复。我觉得还不够,单单调动长江流域内河流和湖泊是不够的,还需要调动长江流域周边的省份参与。 还有对珍稀物种进行迁地保护,对濒危物种建立救护中心,保护我国生态的多样性 。
很多长江流域内的省份将长江当成一个巨大的排污沟渠,什么东西都往长江那排放。政府需要管控污染物的排放,加大对长江周边企业的排查,那些明管暗管都应该得到拔除。当然这些政府一直都在做,很多地方都实行了湖长制、河长制。以后来个长江江长制吧。
最后我由衷的祝福长江十年禁渔期能的得到预期内的成效,甚至超过预期的恢复。毕竟中国两条母亲水域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不可能让我们的后代在教科书上学习曾经长江流域有哪些物种?我们应该带着我们的后代带到长江去看长江有什么物种。
Ⅳ 鱼类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做为一名业余钓鱼爱好者,除了平时喜欢在休闲的时候垂钓外,自然而然对所有有关鱼类的报道、文章、新闻也比较感兴趣。结合自己垂钓时的所见所闻,深感鱼类生活在我们这个社会的不易。就像大多数动物一样,生存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它们时时刻刻感受到来自人类的威胁。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本应该和其它动物和平相处,共同生活在这个美好的世界里。这也是自然界中共同链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是作为高级动物中的人类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为了自身利益能得到极大的满足,而不惜采取任何方法和手段,进行着疯狂的掠夺。长年累月的人为破坏,使这个世界变得饱经沧桑。人类得到了满足,而其它动植物却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今天单说说鱼类的情况。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对鱼类资源的保护程度目前还远远落后于许多其它国家。以前对鱼类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最近几年随着鱼类资源的严重枯萎和破坏,才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虽然不错,但落实起来却是难上加难。有的是因为国家利益、有的是地方利益、有的是部门利益、有的是个人利益。在不涉及到利益的前提下,个个讲得都是头头是道,让人很是感动。似乎都非常重视鱼类资源。但一涉及到各自的利益时,这种情况便不复存在。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便显得苍白无力,往往最终的结局是牺牲了鱼类,让位于其它利益。过去是无法可依,现在是有法不依,或者是采取变相的办法。这种现象不在少数,可以说有一定的普遍性。鱼类资源到底受到了哪些威胁?这里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因素造成的破坏:
(1)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
这些自然发生的突发现象对地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力,任何动植物均无法逃脱,鱼类也一样受到灾难性的打击和破坏。
(2)长久的干旱和大涝
连续数年的干旱,造成河水断流、湖泊干涸、对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来说是毁灭性的。经历一次,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恢复过来。同样大涝也会给鱼类带来灾难。
(3)气温的急剧变化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许多地方常年形成的固有温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同样这些变化也会影响到鱼类的正常生长.
(4)另外的其它各种原因
二、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
(1)水利工程
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起到了明显的改善作用。但对鱼类来说却是灾难性的。水库、水坝等大量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力是巨大的,有的甚至是触目惊心的。它们将千百年来自然完整的江河湖溪人为地断隔开来,阻隔了鱼类的自然洄游和上溯,破坏了鱼类形成已久的去上游交配、产卵的习惯。使祖祖辈辈生活在水里的各种鱼类及水生物受到了致命的伤害。
(2)建筑工程
随着人类数量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城市越建越大、工厂越建越多、需要更多的地方解决居住和其它各类问题。而资源是有限的,只好不断地开辟新的地方以适应人类的生存。大量的原始森林及原始土地被开发利用。原本属于其它动植物的领域被人类不停地蚕食和并吞。它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化。人类就是这样以牺牲其它宝贵的资源来换取和达到自己的目的。
(3)水资源污染
城市随着人口的增加而不断地发展和壮大,带来的便是更多的水污染。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急剧增加。而相应的污水处理系统却远远跟不上发展。大量的污水便被排放进了江河湖泊。特别是一些工业污水里特有的化学物质严重危及到鱼类的健康发展。许多大江河流、湖泊变成了死水、臭水、哪里还能见到鱼的踪迹。
(4)水土流失
对土地掠夺性地开垦、陡坡、草原植被的破坏、过量的砍伐林木、使得地表植被大量消失,地表直接裸露在外,无节制的采石、挖沙等等所作所为,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长久下去,便产生了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破坏了鱼类的栖息和繁殖环境,其结果对鱼类来讲也是灾难性的。
(5)恶性捕捞
先前的祖祖辈辈无论是出海捕鱼,还是在大江大河中捕鱼,使用的都是原始的捕涝方法,不管如何捕涝,也不会对鱼类资源的自然生长构成威胁。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现在使用的捕涝方法是层出不穷,捕鱼的手段是越来越精、机动船的马力是越来越大、船只的数量是越来越多、出海的距离是越来越远、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贪得无厌,没有节制,更没有满足的时候。过量的恶性捕涝造成了鱼类资源的严重枯萎,以前一网打上几百斤、上千斤甚至几千斤的情景已成为美好的回忆。鱼的种类是越来越稀、鱼的数量是越来越少、鱼的个头是越来越小、鱼的质量是越来越差。许多江河已形不成捕涝的条件,更有一些江河湖泊已到了无鱼可捕的地步。这是鱼类的悲伤,也是人类的悲伤。形成了两伤俱败的结局。
(6)非法捕捞
现在一些人受利益驱动,不择手段,采取了各种方法对鱼类进行毁灭性的围剿。最有代表性的方法是电鱼、毒鱼、炸鱼。他们不分季节、不分大小、不分种类、统统是赶尽杀绝,绝不手软。人人都知道它的危害性,可谁又能管得住他们?光靠有关部门及渔政部门那点微不足道的人力、物力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部门之间、上下之间的种种内耗,其所在力量又消耗了不少。
以上不精确的统计就足已让鱼类感到了极大的恐惧,生活在现今这个世界是它们的不幸。如果人类再不加以节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鱼类资源,那么用不了多久,许多种鱼类便会灭绝,后人只能在书本中、图像中、档案中、标本中、各种收藏馆中看到它们。所以说,保护鱼类资源人人有责,绝不能袖手旁观,我们作为钓鱼爱好者更应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对保护鱼类资源有益的事情。这样,我们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钓鱼人,一个称职的钓鱼人、一个真心爱护鱼类资源的钓鱼人
Ⅵ 为啥以前在农村河里常见的桂鱼,现在越来越少了
作为小渔民一枚,我对这个问题还是由一定发言权的。我们湖里的状况根题主所说的基本吻合。我们湖里本地的野生鳜鱼资源也接近枯竭。本地菜场基本很难见到大个体的野生鳜鱼了,偶尔有2-3两一条的小鳜鱼,价格也高达150+一斤,而养殖的鳜鱼才45块一斤。结合我们这边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有两个,而这两个原因估计也适用于国内的其它水域。
如果不能改变上述两个因素,野生鳜鱼的种群和其它鱼类资源基本是不可能恢复的。长江流域禁渔十年的政令推出,也意味着国家有关部门已开始全力着手扭转这一严重的生态困境。如果滥捕的现状无法改变,结局将不只是无鱼可捕,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将会因为失去野生鱼类而面临无法预料的复杂局面。
Ⅶ 采取哪些保护渔业资源的措施
一是加大对渔业水体污染整治。水质严重污染,是渔业资源的致命“杀手”,应重点加强污染源治理,加快建设沿海城镇、沿江两岸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完善江河、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与评价体系;加强对江河、海洋研究、监控和预报,建立江河、海洋监控区;鼓励非政府组织开展江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加强江河、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建立健全江河、海洋渔业资源监测制度,等等。近年已多次发生因工矿企业排污造成严重的渔业水质污染事故,有的地方是每年重复发生,致使江河区域性的河段或鱼塘鱼类大批死亡。由于工厂的排污是不定期的,渔政或环保部门的取证难度较大。因此要建立渔政机构 “快速反应”机制,加大对事故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罚力度,确保渔业自然资源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是控制近海水域捕捞,养护渔业资源 。政府和渔业主管部门要重视近海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将近海渔业管理列入议事日程。要从实际出发,积极调整产业和作业结构,鼓励开发外海新渔场、新资源。对近海水域捕捞生产实行限制政策。要严格执行国家下达的渔船马力控制指标,不得突破。严格执行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审批和检验制度,对未经批准擅自建造的无船名号、无船籍港、无船舶证书的渔船,要坚决查处。加强捕捞许可证管理,严格制止非渔业生产者从事近海水域捕捞生产。要切实采取措施改善渔场环境,保护渔业资源。
三是加大渔政执法力度。建立健全渔政巡航执法体系。统筹安排渔政船的出航巡逻,提高渔政船的巡航执法次数和扩大巡航执法的覆盖面,特别是加强对禁止底拖网线内的水域的执法力度。实行联合执法和常规执法相结合,每季度组织全市渔政舰艇进行一至二次的联合执法行动,必要时可联系当地政府、公安、边防、工商等部门联合执法,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的问题,吃掉挡在我们面前的硬骨头。一是组织力量查处“电、炸、毒”鱼的行为,些类案件从严处理。二是彻底的清拆滩边定置作业,全部没收定置作业工具,集中给予消毁,三是严格控制渔业船舶在禁渔区线内进行拖网作业,建议逐步取蒂底拖网捕捞方式,为渔业资源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四是加快建设鱼类自然保护区。政府和渔业主管部门应正视自然保护区建设滞后的事实,组织专家和学者及管理人员认真做好有关调研工作,以科学的态度,从保护渔业资源的角度出发,制定鱼类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并尽快组织实施。
五是继续做好人工放流增殖工作。为了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已连续多年开展了江河鱼类增殖放流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是,从放流的对象看,多是一些常规品种,缺乏针对性。要组织力量加强对一些江河名优鱼类的人工繁殖研究,以增加增殖放流品种的选择性。此外,要针对部分江河污染严重的实际,有重点地投放一些滤食性鱼类,通过生物治理的方法 ,遏制江河水质的富营养化。
六是加大渔业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渔业法规宣传教育的工作力度,全面提高广大群众法制观念。一是向全社会广大群众宣传保护渔业资源的重要意义,将范围扩大到水产流通领域。通过新闻媒体、宣传画册、广告栏等多种形式,使广大群众尤其是水产品消费者,了解有关保护渔业资源的常识。二是加强宣传各种保护品种和经济鱼类可捕标准,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共同抵制违法捕捞水产品的销售,形成保护渔业资源人人有责的舆论氛围。三是不断增强渔工渔民依法兴渔的法律意识,提高广大渔民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