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保护西北旅游资源有什么作用
扩展阅读
为什么更新资源包这么慢 2025-05-14 13:50:36
制造费用是费用吗为什么 2025-05-14 13:50:27
哪些费用能先计提 2025-05-14 13:40:15

保护西北旅游资源有什么作用

发布时间: 2022-08-12 09:53:26

Ⅰ 中国自然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景观特色以及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一)广泛性:旅游资源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品种的多样性,类型的复杂性,分布的多域性。我们在前面讲旅游资源分类时,已经从不同角度罗列了它的类型,其中既有看得见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实物,又有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体验感受的风俗民情、传说典故。有古代的,也有现实的和新生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经济的,也有文化的。它们从不同的形式,渗透于各个领域、各个地区。有的在天上,有的在地下,有的在海洋,有的在陆地,有的在都市,有的在乡村。总之,几乎所有领域都有它们的“形迹”。

(二)时代性: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时代内容。主要表现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不同的时代,有的现象可以做为旅游资源,有的则不能做为旅游资源,同一种东西,却有两种不同的利用价值。这是因为不同性质的国家、不同阶层的人们,道德观念和审美观念是不同的。如赌场、妓院,在资本主义社会可以用来吸引游客,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又如有的革命纪念地,象德国法西斯屠杀爱国人士的集中营、万人坑,在当时是杀人场,在今天是人们凭吊革命先烈的纪念馆,是法西斯罪行的有力罪证。还有封建时代的宫阙,过去是皇家贵族淫乐的巢穴,平民百姓根本不可能出入,现在却成了人民游乐观览的地方,成了控诉封建统治者血腥镇压人民的教育阵地。类似这样变化的例子很多,说明旅游资源具有随时代而变化的特点。这种变化的本质,就是社会时代性的差异。

(三)变异性:旅游资源还有变异性的特点。所谓变异性,就是它产生时并非具有旅游的属性,后来因某种原因,使它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旅游资源。相对于它初生的用途,发生本质的变异。这种例子也多得很。如名人故居,在主人还未变为名家时,他的住宅不过为几间普通的房子,后来他成了名人,房子也变为旅游资源。房子前后并未变,变化的是房子的不同性质的用途。又如美国华盛顿州的海圣伦斯火山,1980年5月18日大爆发,喷出的1400亿立方英尺的火山灰、石(其威力相当于美国投向日本广岛的原子弹500多倍),给附近造成近百人的死亡和失踪,全部经济损失达10亿美元。当时的美国总统巡察了灾区之后说:“从长远观点看来,火山爆发将会使人们对它产生巨大的科学兴趣,甚至使这个地区变成旅游区,……可能成为一个可与大峡谷比美的游客吸引地”。可见,火山也会变成一座引人注目的旅游资源。再如我国1976年唐山——丰润大地震,从性质上讲,这是一次大灾难,使几十万人民死亡,造成的财产损失就更难以计算。可是,震后许多地方保留的现场遗址,却成了人们参观和科学考察的基地。唐山冶金设计院有座四层楼房,受猛烈的地震破坏,上两层被甩在楼侧空地上,整整齐齐地耸立在那里。这种奇怪的地震破坏现场,深深吸引了许多游客和科学研究者。从旅游角度看,它原为非旅游资源的普通楼房建筑,后来只因地震破坏,出奇不意地变成了旅游资源,这种变异差别多大啊。

(四)地域性: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的地方和民族特色上。所谓地方特色指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景观。如北欧挪威海岸,有许多伸入内陆的峡江景观,地中海沿岸有“三S”景观,非洲东部有“天然动物园”景观,中国西南有大面积岩溶地貌景观,长江中下游有水乡景观,热带海岸有红树林景观,这些都是大尺度自然景观。地域继续缩小,还有中、小尺度景观。这里地方特色就更浓郁,如四川盆地的方山景观,江南丘陵的红层和丹霞景观,罗布泊滨区的雅丹景观,柴达木的盐湖和风蚀地貌景观,云南元谋盆地的土林景观,黑龙江五大莲池的熔岩火山景观等等。民族特色的景观也有大、中、小尺度的区别,大者象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这样超级民族区内的景观特色。如中国的园林、庙观、古建筑(亭、台、楼、榭……)等在世界很有特色,它是中华民族古老历史文化的结晶。中、小范围的民族景观,主要指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如蒙古族的“那达慕”节日,傣族的“泼水节”,壮族的赛山歌,高山族的杵舞等,民族风情十分浓厚,富有巨大的吸引性。从世界而言,这种异族风情、异国情调更是丰富多彩,引人入胜。总之,这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都是具有地域活动局限的人们经过长期的历史活动形成的,地方和民族色彩在地域上的差异变化十分鲜明。

(五)交叉性:旅游资源的交叉性主要表现在同一地区多种类型的交错分布。世界上的主要旅游地区,几乎都是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交叉分布的综合体。自然和人文诸景观要素又往往在互相联系和制约的环境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着。很少存在孤立的、与周围其它景观要素互不联系的单一景象。从大尺度景观类型而言,任何人文旅游资源总是发育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其观赏价值也常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如南方地区开展滑冰运动,就比北方地区少,而北方地区搞游乐设施,在冬半年会长时间地处于淡季状态。这种情况都是与气候条件分不开。反过来,自然旅游环境亦需要人工的规划、建设和开发,需要人文经济景观和条件的配合。如交通路线、旅馆设施以及一些人工景观建筑的点缀。没有这些条件,自然旅游资源也无法开发利用,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也不能获得更高级的发展。其实,这种旅游资源的交叉性,对一个风景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为游人的动机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出游大多数都想看到更多的景观类型。所以旅游资源的交叉性,更能适应游人的观景要求,是旅游活动丰富多彩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一个旅游区开发的优势所在。

(六)永续性:综观旅游的发展史,人们不难发现大多数旅游资源具有无限重复使用的价值。尽管有部分旅游资源,如狩猎、垂钓、采集、购物、品尝风味等,会被旅游者消耗掉的,需要自然繁殖、人工饲养、栽培和再生产来补充,但是多数旅游资源是不会被游客消耗掉的,如参观展览、泛舟、滑冰、海水浴、太阳浴等,都具有永续使用的特点。对于这些旅游资源,游人只能带走各种印象和美感,而不能带走旅游资源本身。旅游资源的永续性,正是形成旅游业投资小、收益大、利用时间长等优点的基本原因。但是,旅游资源也有一个保护问题,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地方风格的保护。只有加强旅游环境的保护,才能使这种资源的永续性得到充分的利用。

(七)季节性:旅游资源的季节性是由纬度和地势、气候、日、月运动等因素决定的。纬度的高度,使地面获得的热量出现了差异。高纬度地带,太阳高度角低,地面接受的太阳能少,因此出现了一年四季景观的变化。严寒而漫长的冬季,使河湖封冻,树叶枯落,以绿色旅游为内容的观光业出现淡季,而以滑雪、滑冰为内容的体育旅游进入旺季。除了地理纬度的因素外,地势的高低、坡向等,也会直接影响自然景观发生季节变化和垂直变化。高山峡谷区,即使在适于旅游的旺季,也会出现从山麓至山顶的景观四季变化。总之,这种自然景观的季节性变化使旅游业出现了淡季旺季。比如钱塘观潮,因日、月起潮力的变化和杭州湾口的喇叭状构造,使最大的涌潮出现在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几日,观潮者若错过“潮生日”,就不能看到有“天下壮观无”之称的钱塘秋潮胜景。又如北京香山红叶观赏,也出现在秋天很短一个时间,错过这个机会,红叶景象就失去了观赏的价值。

(八)增智性:旅游资源一般具有文化属性。游人通过游览、参观,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增加智力,启迪美感,是人类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阵地,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渠道。例如北京延庆的木化石是获取古生物知识的旅游园地;西安碑林是研究古代书法的理想地方;伦敦蜡人馆是研究美术绘画的场所;北京圆明园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课堂。

Ⅱ 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是什么

1、旅游资源乃旅游业的基础。做好旅游资源保护是首要的任务。
2、因为旅游资源的不可替代性特点决定的。旅游资源在遭受不太严重的破坏之后,有些可以自然恢复,例如植被,但需要很长的时间;有些可以利用人力重新复原,例如建筑物、植被等,当然需付出很大的经济代价,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植被的恢复更是如此)。但有些旅游资源,例如自然旅游资源中的山体、洞穴、古生物化石等,人文旅游资源中的文物古迹等,一经破坏便根本不可能恢复。

Ⅲ 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及意义

一、旅游与环保之间的矛盾
既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是可行的,随着大量游人的涌入,必然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即旅游与环保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游人超负荷的活动以及各种有损社会公德的行为给保护区带来的破坏。如游人过量
所造成的三废污染,拆木损花,狩猎禽兽等,都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黑龙江省五大连池自
然保护区,近几年游人大增,有的人为取盆景石,随意砸坏熔岩,使台地上有的地段变得百
孔千疮。
2.在保护区修建宾馆等服务设施,由于工程大,占地面积也大,必然要破坏周围一些景
物。保护区内修建道路,需要大量土石方,也将破坏道路两侧的植被,而且公路一开,曲径
通幽的野趣会变成车辆来往的闹市景象,失去游览观赏环境。目前,这种现象在长白山自然
保护区北坡已经出现,在岳烨幽谷中修建宾馆和停车场,砍伐了大片岳烨林;在修建冰场到
天文峰公路的过程中,破坏了大片苔原景观,致使有的地段发生水土流失现象。
3.对保护区管理人员来说,如何协调旅游与环保之间的关系,的确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问
题,既要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又要向游人开放,这个方针本身很可能使管理人员无所适从,
一旦处理不当,往往带来灾害性后果。特别明显的例子要数四川九寨沟自然保护区,这个被
称为“神话世界”、“人间仙境”的全国重点保护区,开放旅游后,游人蜂拥而至,而保护
区缺乏科学管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加上过量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加重,泥石流加快活动,
使晶亮透明的湖泊开始淤塞。此类教训,其他保护区当引以为戒。
二、自然保护区如何开展旅游
自然保护区怎样开展旅游,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首先应对保护区开展旅游的特殊性
有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确定正确的开发策略,最后采取必要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
确保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事业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
1. 充分认识保护区开展旅游的特殊性。这是保护区开展旅游的前提。作为经营旅游业
务的保护区,既不是原始的禁区,更不是热闹的娱乐场所,而是能够显示自然和历史风貌的
为人们提供适当旅游项目的自然环境。这是与一般的保护区、普通的旅游区的根本区别。要
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广泛宣传保护区开展旅游的特殊性,提高管理人员、厂矿企业及广大群
众的认识水平。在此基础上,正确处理自然保护与仟展旅游的关系,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的关系,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如前所述,自然保护区的首要功能是科研功
能,因而必须保护好各类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而同时资源与环境又是旅游业赖以生存与发
展的基础,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旅游,毁掉资源、环境就是毁掉旅游。理论与实践都表
明,保护与旅游之间的关系,只能是以保护为主,旅游服从保护,以生态效益为主,社会效
益、经济效益服从生态效益,以长远利益为主,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果真如此,那么自
然保护工作开展得越好,保护区的地位就越高、对游人的吸引力就越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就越高。继而再将经济收益反馈到保护区的建设方面,即可使保护区走上一条保护
——开发——增值——保护的良性循环之路。
2.摸清旅游资源特色,制定正确的开发策略。这是保护区开展旅游的大政方针。特色是
旅游的基础。有特色的保护区才有生命力与竞争力,才能吸引更多的游人。例如笔者经过多
年的调查研究,概括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特色,即:①世界级自然保护区;②神
奇的火山山水游览胜地;③满族的发祥地,朝鲜人民心目中的圣山。针对长白山旅游资源的
特色,笔者认为长白山旅游开发的策略应是:以保护为前提,以生态效益为主,有理、有利、
有节地开发旅游资源,重点突出野趣之山、神奇之山、神圣之山的特点,其战略目标是将长
白山建成世界着名的火山风光保留地。
3.采取必要的措施。这是保护区开展旅游的有效途径。
①进行功能分工。应根据保护区的具体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规划,
尤为重要的是要做好功能分区工作,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可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
核心区是整个保护区的绝对保护地段,除进行巡护和定期资源普查外,不准进行任何其
他活动,以保持自然状态和储存物种,缓冲区是核心区与试验区的过渡带,主要作用是保护
核心区,使其免遭破。试验区是保护区内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地段,试验区内可以开展科学
考察、研究和试验以及教学实习,亦可结合自然风景划定区域,开展不影响自然保护的参观
旅游活动。
②健全环保机制。保护区开展旅游,应尽快建立健全三种环保机制:
行政立法机制。包括对到保护区旅游的单位、个人的一系列限制性规定,如人员定额、
禁令和制裁措施等。美国是个发展自然保护事业较早、经验较成熟的国家,在一些自然保护
区的入口,常常立着一块很醒目的标语牌:“进去,只许留下脚印;出来,只许带走照片。
”很值得我国借鉴。
经济计划机制。按时间尺度划分,包括近期、中期、长期规划,它补充行政立法机制,
以经济计划为手段,对保护区旅游事业的发展规模与速度进行宏观调控。
旅游开发的经济核算和有偿使用机制。即补偿因利用自然资源开展旅游所造成的损失。
目前国内大多数保护区采取发售门票的办法,而且价格偏高,游人意见大。解决的办法是,
保护区经营、管理人员应以劳力、知识和技能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以此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如可为一定数量的游人配备一位导游兼环保工作人员,可谓一举数得。
③慎重对待土木建设。如果说架桥、筑路、修宾馆、建索道等工程项目在一般的旅游区
是可行的话,那么在自然保护区应另当别论,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要动辄在保护区核心地段
大建楼堂馆所,然后公路、小径密如蜘蛛网,于是保护区成了现代化闹市,等到该风景城一
建成,风景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关于建造索道的问题,更应引起保护区经营管理部门的高度
重视。建造索道,必须先修路,修路必先伐树、炸山,因此建索道通缆车对自然资源与环境
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所以国外像美国的黄石公园、大峡谷都是绝不允许建造索道的。
④加强科学管理。如何提高保护区经营者的管理水平,是保护区旅游事业成败的关键因
素之一。在经营思想上,应改变目前“粗放经营”的作法,而以优美的自然环境、优质服务
取胜,必要时可适当限制游人人数,以利于资源、环境的保护。例如厄瓜多爾尔尔政府便对到科
隆群岛(即加拉帕戈斯群岛)旅游的人数严格限制在每年2.5万人以内,任何一个岛上的每
日游客数不得超过90人。在管理方面,保护区可以和附近的乡、镇共管旅游业,做到有责大
家尽,有利大家图,旅游、环保齐头并进。旅游项目的选择,应以知识性旅游为主,在一些
景点挂牌介绍该景点的内容,向游人传授科学知识。保护区内一定要采用线性开发的方式,
严禁游人到处乱跑。主要开展一日游,以减轻游人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总之,只要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部门在旅游开发的实践过程中实施科学的严格的管理,
加上其它部门以及广大游人的密切配合,相信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事业定会出现新的局面。

Ⅳ 如何开发西部旅游资源

如何开发西部旅游资源?西北地区旅游业现存的问题1.1 基础薄弱,增长慢、波动大 西北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起步晚,基础较差,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从旅游外汇收入全国排名看,除陕西名列第9外,新疆仅列第21位,宁夏、青海、甘肃则分列倒数前3位。而且甘肃、青海、新疆是全国仅有的3个旅游外汇收入负增长的省区。1.2 区位条件差、旅游资源分布分散 西北地区地处内陆,区位条件不如我国东部和中部,旅游交通费用大、路途时间长,致使大多游客望而止步。多年来,除陕西外的四个省区均为国内旅游的“冷线”。西北地区的旅游资源虽然数量丰富,类型众多,品味很高,独特性强,但是由于其面积广阔,资源丰度较低,在全国30个省市区中除陕西位居前列外,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的旅游资源总丰度位于第17、22、29、30位。新疆、青海平均117万平方千米才有1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过于分散,致使在开发利用上难以形成规模和产生“聚集效应”,导致旅游的可进入性差,降低了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上的优势。1.3 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较差 由于西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资金匮乏,旅游业起步较晚以及人们的商品经济观念淡薄等原因,在景区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准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旅游景区开发程度低,大多处于最低的观光层次;旅游产品数量少,品种少;景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造景观文化品味低;旅游设施数量不足,档次不高。1.4 旅游宣传差,没有确定其在全国的旅游形象 西北地区的旅游资源大多具有原始、奇特、神秘、鲜明的特色,其中以风情、风光、宗教、皇陵及科考、探险、体育资源类型为主体。特别是大多自然旅游景观还处于原始状态,环境洁净、质量极高,人文旅游景观数量大、神秘深邃而大多又鲜为人知,新的旅游形式丰富多样,仅以’99生态环境游推出的项目来看,西北地区多达50余项。由于旅游宣传差,大多旅游者对西北地区的印象是荒凉、贫穷、神秘和遥远。虽然各省区也进行了旅游形象设计,但由于宣传不够,还没有有效的改变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同时,由于缺少区域整体开发的规划,各自为政,西北地区没有在全国形成一个整体的形象,无法发挥其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1.5 旅游线路规划不合理 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旅游景观分散,各省区旅游线路没有和大西北的旅游线路设计接轨。大多游客没有相应的旅游线路指导,自行设计的旅游线路主要集中在西安、敦煌、乌鲁木齐等地,没有充分领略西北地区的旅游资源魅力,造成游客大量的旅游费用和时间的浪费。2 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机遇2.1 21世纪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前景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00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3 600亿元,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到140亿美元,到2010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1.3—1.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国际旅游创汇将达380—43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到10 000—10 500亿元。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2.2 国内旅游发展的机遇 旅游的进行有赖于三个方面发展:①居民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②休闲时间增多;③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强。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是仅次于食品和住房的消费者优先选择的第三大消费项目。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达400美元,国民将普遍产生旅游动机。1985年以后,我国人均收入已渐渐超过这一数值,1998年人均gdp已达700多美元,城市人口人均gdp已达1 000美元以上。特别是我国现今节假日增多,国民的休闲时间增长,旅游已成为国民的一种消费时尚,我国大众旅游已由起步期进入了成长期。东南沿海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客源市场不断扩大,西北地区的旅游发展大有潜力。2.3 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机遇 随着国家加大西部开发力度,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向这一地区的投资,中西部地区为吸引外资开发旅游业已经出台了许多力度大、为期长、涉及面广的优惠政策。目前西部各省区大多采取了政府主导的发展旅游战略,综合环境在不断改善,西北地区旅游业也将呈现加速发展趋势。2.4 未来旅游趋势下的发展机遇 21世纪将是一个市场化、技术化、生态化、消费化、个性化的时代。21世纪的旅游消费将对旅游产品的精品需求更加强烈,产品市场的竞争将更多地体现为民族性文化内涵的竞争。对于西北地区来说:①下世纪我国旅游观光产品仍将最具国际竞争力。西北旅游产品种类丰富,文物古迹、山水风光、民族风情等具有独特性和丰富性,是西北地区旅游产品长久的优势之一;②度假产品将取得一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为大众化度假产品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家庭度假、城郊度假、乡间度假、周末度假、节日度假等度假产品将有广阔市场,西北地区具有建立国家级、省级和国际度假市场上具有区域和民族特色的度假产品的优势;③专项产品和生态旅游产品将迅速发展。据报道,在国庆节期间,探险、体育等新的旅游形式已成为旅游的新热点。西北地区拥有十分丰富和独特的发展专项旅游和生态旅游的资源。大力倡导和促进专项旅游和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既符合国际潮流,也符合我国环境保护的国策,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3 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策略3.1 西北旅游资源的特征及优势西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雄浑秀丽的自然景观、高大奇绝的地形地貌、异彩纷呈的人文景观、色彩缤纷的民俗风情,使西北旅游资源具有大容量、多样性、独特性、垄断性的总体特征,西北旅游资源所蕴涵的新奇感、神秘感、粗犷感和原始感是其显着特征。而且,西北已建成一批世界级、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3.2 确定合理的旅游“形象” 在当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形象”塑造已成为旅游地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关键。有关研究表明,“形象”是吸引旅游者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形象”使旅游者产生旅游愿望。因此,确定合理的旅游形象对西北地区的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西北各省区,在旅游资源上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有较强的互补性,为确定各省区的旅游形象和确定大西北的旅游总体形象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宁夏旅游形象定位为:多姿多彩的塞外,而西安则定位为古都旅游。大西北的旅游总体形象需要很好的研究、定位。3.3 规划合理的旅游线路 规划合理的旅游线路是发展西北地区旅游业的重要基础。处理好各省区内部旅游线路和大西北旅游线路、大尺度的旅游线路和中小尺度的旅游线路、境外游客旅游线路和国内游客旅游线路、团队游客旅游线路和大量的散客旅游线路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大西北来说,大尺度、长线的游客市场,特别是国际游客市场是其开拓的重点,在规划旅游线路中要特别注意针对这一部分的游客需求。规划的旅游线路应对外公开,积极宣传,使其变成旅游业发展的积极因素。3.4 确定合理的资源开发方向、加强旅游精品的开发, 开拓新市场 确定重点旅游开发区,在高起点,高立意、高水平的规划基础上,发挥国家和地方政府主导型的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招商引资,逐步开发21世纪的旅游拳头产品;凭借旅游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成为21世纪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基地。西北地区由于景区比较分散,开展大规模的综合性的旅游项目优势不明显。但可以根据本地区旅游资源个性突出、特色鲜明、异质文化氛围浓郁的特点,组织开展一些规模适度的专项、专线、专题、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并形成一些专利产品,增强旅游市场的垄断作用。西北的丝路民族风情、高山冰雪和沙漠科考探险、民俗文化节庆等均是潜力极大的旅游开发市场。特别是现在兴起的探险、体育、健身、生态旅游和专项旅游在西北地区是最适宜开发和潜力最大的旅游项目。在旅游市场开发方面,加强如日本等老的客源地的开发,同时积极开拓新的客源市场和旅游形式:诸如新疆、宁夏、青海可以重点主攻中东市场和东南亚的穆斯林市场。3.5 加强旅游宣传 加强旅游宣传,主要是积极促销、改变促销方法和技术手段、加强与主要客源地的旅游组织的交往,重塑大西北在国内和国际游客心目中的旅游形象,以增强其在旅游决策时的西北旅游愿望。应正确认识旅游宣传对旅游地生命周期活动的影响,以具有特色的旅游宣传促使其长盛不衰。如我国的“丝绸之路”一直是日本游客的主要选择之一,但近年来渐入低谷。今年由于在日本进行了大量的“丝绸之路”的电视宣传和文物巡回展,大大增大了日本游客对“丝绸之路”的兴趣,据国际旅游局预测,“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将在日本市场掀起高潮。3.6 加强旅游管理、积极进行区域内外的协作与联合 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市场秩序,为旅游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树立“大市场、大产业、大旅游”的观念,积极主动加强与外界的协作和联合,利用国家对西部倾斜的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外商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开发,加强与国内旅游发达省份的协作,形成与邻近省区的旅游活动的竞争、协作、分工。3.7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交通条件 西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财力有限,应采用多种渠道吸纳资金,加大引资力度,用好扶贫资金,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选择条件成熟的城市开辟为国际和国内航空口岸,把西安、乌鲁木齐等一批已经成长起来的交通枢纽城市发展成为国际航空枢纽,完善旅游交通结构,使客源流向由单向运转变为环路运行,降低游客的旅游成本,增强旅游市场的竞争力。4 西北旅游资源的保护4.1 西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4.1.1 旅游资源保护意识薄弱西北不少地方比较关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对资源的保护。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开发”压倒保护;②十分缺乏环卫设施和垃圾处理站:⑧公众对风景名胜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谈漠;④管理者对风景名胜区在旅游旺季缺乏相应的控制措施,致使游客量严重超过生态负荷。4.1.2 开发利用缺乏全局观念西北各旅游区在编制景区规划时,由于受制于地域、行政等因素分割,急功近利思想作崇,使规划缺乏有机的系统组配,各自为阵、追求自我服务,自我循环。4.1.3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当旅游资源开发粗放,优化不力,总全效益较差。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认识不够,致使开发出的产品功能单一,内涵欠缺,优化组合无力,致使发展无序,总体效益较差。4.2 要生存,要发展必须保护旅游资源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西北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还存在着掠夺式开发、粗放式开发等诸多问题,长期以往,西北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也会丧失贻尽,西北旅游就会在西部大开发中败下阵来。因此,必须加强对西北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其实质是投入和产出的问题,也是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的的问题。解决得好,西北旅游不仅能够在西北大开发中一试身手,更能在今后长时间里为西北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大显神通。解决得不好则会使西北旅游成为昙花一现,难以持久。有的观点认为,必须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造成对自然环境等旅游资源的破坏是难免的,是必须要付出代价的。这是一种短视行为,虽然只要有开发就不可避免会有破坏,但这种破坏一定要限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并且应该在开发中不断地进行补救和挽回。为了将资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我们必须先探讨一下目前世界经济对待发展的全新观念。当今世界对待发展已经从过去简单的工业化,科技化演变成为了全新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从上一世纪70年代起,可持发续发展的思想从西方社会发萌,它起源于人类对于过去那种疯狂的开挖、采掘、砍伐、不计后果的发展工业,搞现代化给人类自身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的反思,至今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如果环境再进一步地恶化,则必会严重地限制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首先由生态学家提出,后来又出现了从社会属性,经济属性和科技属性定义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它主张公平分配,以满足当代和后代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就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它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增长;就生态环境的角度而言,它主张人类应与人自然和谐相处,切实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可持发续发展观念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挑战,是为谋求新的发展模式而建立的新的发展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用来指导旅游业的发展,可以看出.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世界旅游业的共识,更是当前我国、西北旅游资源开发所必须走的路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看待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4.2.1 必须用系统的观念来看待旅游可持续发展人类生存的整个地球是一个大的有机的复杂系统,由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组成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功能的削弱或增强都会影响其它部分,影响发展进程。旅游业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与系统的其它部分既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子系统),又相互依存。推进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旅游在地球这个大系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与相关子系统在功能上的是否匹配,任何超越客观条件的超前发展和人为限制旅游业发展的滞后性做法,都会阻碍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4.2.2 必须用公平的观念来看待旅游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平等观主张人与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大国与小国之间、强国与弱国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平等。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分配和公平发展,这是横向的;二是代与代之间的公平,让后代享有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这是纵向的。4.2.3 必须从资源观的角度来看待旅游可持续发展。对不同属性的资源,采取不同的对策。对不可更新资源应提高使用效益,寻找替代性资源,尽可能推迟其枯竭的时间;对可更新资源的利用要限制在其再生产的承载能力限度内。对旅游业而言也就是要考虑旅游环境容量的问题。针对旅游资源的不同类别与属性差别,协调资源开发、保护与人类旅游需求的关系,科学、合理地规划、开发与保护好珍贵的旅游资源,使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并尽可能地延长其使用寿命,促进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4.2.4 必须以协调的观念来看待旅游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协调观认为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没有协调发展就根本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应考虑旅游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要兼顾生态环境对旅游业发展规模、档次的承载能力,同时对旅游业自身的要素如旅游资源的结构、等级、客源市场以及旅游相关产业等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综合,保持适度发展规模,促进旅游协调、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调公平性(时间与空间)、系统性,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更是西北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准则。正是根据这一思想,我们才不能忽视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事业建设过程中的保护问题,也就是说要使旅游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保护旅游资源。同时,这一思想也为我们解决开发和保护这对矛盾找到最好的方法。

Ⅳ 为什么要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旅游资源保护原则有哪些 求大神急救!

保护性原则
(1)制定旅游开发规则时,把资源保护作为重要的内容。
(2)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一旦出现资源和环境受到破坏的情况,及时调整和修改开发计划。
(3)全民绿化,普及园林开发。

Ⅵ 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

旅游资源大多是自然及人类文化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不但具有易受破坏的脆弱性,而且还具有难以恢复的不可再生特点,而旅游资源又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因此,保护旅游资源就成了保护自然、文化及旅游业的关键问题。

Ⅶ 开展陕西主要旅游地旅游气候资源的意义是什么

自然保护区还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保护遗传资源多样性的动态基因库 。(三)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自然保护区里保存有较完整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物种和它们赖以生存和接近的自然状态度环境,以及其他自然历史遗迹,这就为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古生物学、以及其他地学分支和环境科学等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由于自然保护区中保护对象存在的天然性和长期性,对于环境监测和各种定位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四)自然保护区有助于改善环境,保护地区生态平衡。(五)自然保护区具有保护自然的历史遗迹和人类文化遗迹的重要功能 。(六)在搞好自然保护的前提下,在自然保护区的经营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物质生产和开展旅游业等方面的多种功能。(七)自然保护区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群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和宣传自然保护的重要场地。(八)建设自然保护区是实现《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的重要一环。。(4)鉴于建立自然保护区有以上那么多重要意义,而陕西又有那么多自然旅游资源,有典型的生态系统、珍稀的动植物、典型的地质剖面与遗迹,奇特的地貌景观、典型的瀑布与温泉等等,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而深刻,一些不合理的人为经济活动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例如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生态系统破坏等,致使某些生物减少,甚至灭绝或濒于消失,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威胁。而自然保护区就是划定的需要专门保护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自然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及其环境,拯救濒临灭绝的物种群落,或者是为了保护自然历史遗产。因此,保护自然,建立自然保护区,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其重用的意义。马乃喜教授认为主要体现以下方面:(一)自然保护区能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各种自然生态系统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自从人类出现以后,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自然生态系统越来越多地遭到人类的干扰和破坏。目前保存下来受干扰较少的生态系统,是极为珍贵的自然界的原始“本底”,它为衡量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后果,提供了评价的准绳。同时,也给建立合理的、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指明了途径。

Ⅷ 旅游资源开发对旅游资源保护可以产生哪些有利影响

社会文化影响方面:旅游活动本身是一种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群之间相互接触的活动。旅游资源开发乃至旅游活动的开展必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树立独特的文化形象,而且有利于丰富文化内涵,培育文化,树立良好的主体形象。再就是现代旅游活动的开展,已逐渐成为科学技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商务旅游、会议旅游等活动,可以使科技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
环境影响方面:随着大规模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环境必将产生深刻的变化。具体说来,一是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将得到修缮和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将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又获得了新生。二是城市环境将得到改善。旅游活动的开展使得环境卫生得以重视和维持;为方便旅游活动的开展,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将不断增加,居民生活环境也将得以改善,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起到积极作用。

Ⅸ 旅游资源对旅游活动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您好!旅游资源包括的面很广,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外部条件,外部因素的总和,可以是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环境,也可以指某个景区、景点的环境。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都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对象,旅游产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份。保护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意义 旅游环境是衡量一个旅游区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是旅游区重要的形象要素。在国家旅游区级别评价标准中,就涉及到许多项环境要素。国家《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价标准》(GB/T1775—1999)中,旅游区(点)等级的确定,依据有三大体系,即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评定体系,景观质量评价体系,游客意见评价体系。资源与环境保护是其中重要的评价项目。内容包括空气质量,噪声质量,水环境质量,景观、文物、古建筑保护,环境氛围(协调性,生态状况等)。以旅游者体验来说,每次旅游行动之后,常常会说对某地印象如何如何,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旅游者对旅游环境的体验和感受。优良的旅游环境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随着人们对现代生活的反思,环境意识日益深入人心,旅游者追求优良旅游环境的愿望也更为强烈。山青水秀、原始古朴的生态、人文环境更受旅游者的欢迎,而那些环境恶化、充斥劣质人造景观的地方则日益为游客所厌弃。有的景区虽既无出色的文化古迹,也无奇特的自然景观,却有特别优良的环境质量,或某项特殊的有益健康的环境要素,也可因其环境特别优异而成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的胜地。资源与环境有密切的依存关系,环境破坏与恶化会极大的降低甚至毁掉资源的价值。如我国某着名瀑布,由于上游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涵养失调,来水量大减,致使其面临断流危机。以致原来十分壮观、号称国内第一的大瀑布。而今变为“一股细流,几滴清泪”。不但使人游兴顿失,而且其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行动受挫。又如我国的砂岩峰林景观着名的某世界自然遗产,在景区建起了号称“天下第一梯”的观光电梯,严重影响到自然景观的价值,已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质疑。我国二十多年来旅游发展的实践证实,旅游业虽被人们誉为“朝阳产业”、“无烟工业”,但绝不是无污染产业,无论是旅游开发建设、旅游经营、旅游活动过程中,在带来可观经济社会(就业)效益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环境影响和问题。如旅游垃圾,水、土壤、空气污染,生态平衡受到扰乱,一些宝贵资源过度开发,破坏性建设等等。产生这些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及时的采取适当的预防保护措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旅游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确保环境优良和安全已经成为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旅游发展应当兼顾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强化对旅游环境的保护和综合治理。现代旅游发展的四个阶段:资源—产品—市场—环境,即从资源开发到产品开发,到市场开发,再到环境开发建设,是一次次的观念创新和行为进步。实施现代旅游已经把环境保护和营造提高到最优先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