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福建自然资源丰富吗
第一,寿山石。福州的寿山石很出名,制作的都很精美,外地人来福州必去的景点就是三坊七巷了,我经常去那里,因为离家近。时常看见地段很好的那家店里的寿山石,很是震撼,雕艺使根据纹理把石头刻成合适的形状,极好看。看起来就质地很好,而且据我所知,盛产寿山石的地方不多,且当属福州的最有名。福建省是丘陵地带,山丘多,石料也多,什么花岗石之类的品种丰富,极具有观赏的价值,是我们的骄傲。
第二,森林资源。离开了福州上大学,发现福州的空气质量真的很好,究其根本,在于福州的森林植被等覆盖率很大,作为市树分榕树,枝繁叶茂,几乎随处可见。参观过森林公园,里面有引进的或者本地的各种好大参差的树木,各种樟树杨树 桃花樱花,充满了古朴的气息,令人沉下心来欣赏美景,呼吸新鲜空气,很有益处。
第三,水产资源,我们虽然没有直接沿海,但是交通便捷,海鲜众多,虾蟹鱼鱿鱼等可以说是一年四季都不停的了,我们爱吃海鲜这是毋庸置疑的,被广泛周知。
第四,茶叶。土壤的酸性适合茶叶的生长,福州有茶叶一条街,很文雅,茶园茶花也很是常见。铁观音,黑茶等等,在经过那条街的时候,总能看见店家挑挑拣拣,用精美的茶具泡茶,很雅致。
第五,福州的矿物质资源也丰富,有好几种元素,动物资源也不稀缺。可以说,福州的自然资源很是丰富的了。
‘贰’ 为何只有福建在中国几十个省里面是古代兵家不争之地
中国人是爱好和平的,这句话是对的,但某种意义上其实也是不对的,对在于我们很少直接挑起战争,错在于5000年的中国历史。
其实真正和平的年代,还没有其中十分之一,其他时候都有或大或小的战争,只不过我们在战争后会好好管理得来的土地,教给他们知识和汉族的文化,让他们拥有更为文明的生活方式,使得被征服地区真正认同了中原王朝的统治,才给了一种我们很少打仗的错觉。
也正是因为如此,福建才吸引了很多因为战乱而流亡的北方汉人,这些人给福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和工具,推动了当地农耕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那里落后的条件,但要致富先修路,福建的地理位置太尴尬了,没有畅通的交通条件,所以哪怕到了宋代,福建也没有中原地区的省份富裕。
但凡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一旦拿下,那么势必会对周围其他地区造成影响,所以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都需要将其控制在自己手中,而福建则没有这个特点,它偏居一隅,不管是进攻浙江、江西还是广东,福建都不是必经之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群雄逐鹿的初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在福建问题上的话,显然不是明智之举,而中国古时候是不重视海权问题的,就更不太会在意福建了。
‘叁’ 试分析福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并就如何补充发挥这些有利条件谈谈自
二、福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
福建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福建把拓展与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经济合作关系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主攻方向,闽、澳、台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为在对外开放中不断寻找优势谋发展,有必要对其山海资源、区位、政策、人文等独特优势进行深入分析,以加强与台澳等地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1、山海资源优势。
福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以山海资源优势而着称,其中不少资源的总量在全国居重要位置,比较突出的是森林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以非金属矿为代表的矿产资源等。
首先是山地资源优势。福建虽然耕地资源不足,粮食不能自给,但还有相当数量的茶山、果园、林地及宜农荒地,福建生产的亚热带经济作物、水果等名优特农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很强的竞争力。福建全省森林面积735.37万顷,森林覆盖率达60.5%,居全国第一位(台湾省除外);人均森林面积0.22公顷,是全国人均森林面积的2倍多。福建的植物种类多达3000多种,林种以用材林为主,有松、杉、毛竹等竹木1000多种,山林、药材资源丰富。福建物产富饶,共发现煤、铁、铜、铅、铝、锰、钛等矿产116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70%;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76种,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矿种的51%,其中能源矿产3种,金属矿产34种,非金属矿产46种,水气矿产2种。探明各类矿床730种,其中大型矿床60处,中型矿床106处。福建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突出,其中型砂、水泥用标准砂、叶腊石、高岭土、花岩石、萤石等21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5位。 其次是海洋资源优势。福建的海洋港口优势在全国数一数二。全省有大小港湾125个,其中较大港湾22处,可建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00多个。全国可建5万吨以上泊位的港湾共34个,福建就占了6个(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港),其中三都澳、湄洲湾堪称世界一流的天然良港,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由于福建地处亚热带,海洋给福建带来了无穷的海产资源。全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比陆地面积还大12.4%;全省近海渔场面积12.5万平方公里,其中适合发展海水养殖的浅海滩涂面积达300多万亩,人均可养海面是全国人均的21倍。这些条件使福建成为中国的水产大省,目前全省水产品产量、人均水产品占有量、鱼虾贝藻的种类和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沿海鱼类约745种,占全国海洋鱼类总数的一半,其中黄鱼、石斑鱼、对虾、龙虾、牡蛎、紫菜等海产品,均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此外,全省的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资源等也十分丰富,如沿海潮汐能可开发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以上,占全国的49%。
第三,福建水力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福建河流众多,共有29个水系、664条河流,内河总长度达1.36万公里,较大的有闽江、九龙江、晋江、汀江和木兰溪,河网密度之大,全国少见。福建地处丰水带,地表水资源总量1168.7亿立方米,居全国第7位;人均水资源约为44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的1.7倍。已利用水资源近200亿立方米,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居民用水十分充足。福建的河流由于源短流急,河床落差大,所以水力资源丰富。全省沿海可利用的潮水面积约3000多平方公里,可开发的潮汐能蕴藏量在1000万千瓦以上,年可发电量约280亿千瓦时,为国内潮汐能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据省水电部门资料,全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046万千瓦,年可发电量916亿千瓦时,其中可开发的、装机容量在500千瓦以上水力地点10000处,总容量705万千瓦,年可发电量320亿千瓦时,居华东首位。福建地下水资源也很丰富,已发现的温泉有100多处。
2、区位优势与人文优势。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面对台湾海峡,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相距最近,福州至基隆港航程仅149海里,厦门至高雄港仅165海里,朝发夕至。福建与东南亚相距不远,是全国着名侨乡,有800多万华侨和华裔旅居海外,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东南亚各国。这种区位条件,对福建的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及加强与“三胞”联系,十分有利。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当今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两个区域。福建位于这两大经济圈的结合部,其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两大区域的辐射和带动。闽优越条件。经济要素的集中已逐渐形成了一条开放的﹑先行发展的经济增长带,成为全省优势最为明显、来实现直接“三通”来看,目前台湾民间和工商业界普遍认为位于福建闽东南地区的厦门和福州两港将成为两岸直航的首选地点,这对于福建来说是充分发挥对台区位优势的机遇与挑战。
‘肆’ 中国数十个省,为何唯独福建在古代是兵家“不”争之地
因为福建不像珠三角或者是长江三角那样大的集散地。福建离开了沿海,就是山地,想在此地征税,所花费的成本非常之高,根本不划算所以成了兵家“不”争之地。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王子或军阀之间,他们所争取的只是领土的大小,因为有了领土,就会有人。那里的人越多,他们要交的税就越多,他们能支持的军队就越多。只有这样,他们自己的力量才会越来越强大。
为什么福建是中国古代军事家唯一“不”抗争的地方?
然而,由于受山区和科技的限制,福建省耕地资源十分匮乏。
在古代,粮食是最珍贵的货币。因此,诸侯只会觊觎辽阔的中原,而忽视福建。
由于其地理位置,其战略地位并不高。福建虽临海,适宜开展海上贸易,但在古代,皇帝对这个地方并没有太大兴趣。至于海上贸易,一度遭到拒绝。以明朝为例,禁止入海,所以当时开放海上贸易是不现实的。
此外,许多古代中原帝国所依赖的“农业税”而不是“商业税”。福建省耕地面积虽然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但这些地区有一个很大的劣势,即没有深度,没有上游腹地。
这就是为什么它不能成为像珠三角或长三角那样大的配送中心。更重要的是,福建离开了沿海地区,也就是山区。中原帝国想在这里征税,成本很高,根本不划算。
‘伍’ 福建耕地资源丰富吗
不丰富,八山一水一分田说的就是福建,所以耕地资源不丰富。
‘陆’ 福建省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2006年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和国土资源部的正确指导下,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按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各项重大决策,以服从大局、服务中心、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为重点,以改革创新、拓展作为空间动力,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提高国土资源调查、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较好地处理了国土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支持经济发展与保障农民权益的关系、依法行政与提高工作效率的关系,取得明显成效。
一、国土资源状况
(一)土地资源状况
2006年土地变更调查结果表明,2006年全省土地总面积为18602.34万亩,其中,农用地16128.0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6.70%;建设用地918.5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94%;未利用地面积1555.7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36%。
农用地中,耕地2005.52万亩,占农用地总数的12.43%;园地947.55万亩,占农用地总数的5.88%;林地12474.50万亩,占农用地总数的77.35%;牧草地3.93万亩,占农用地总数的0.02%;其他农用地696.54万亩,占农用地总数的4.32%。
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工矿用地718.11万亩,占建设用地总数的78.18%;交通运输用地109.17万亩,占建设用地总数的11.89%;水利设施用地91.25万亩,占建设用地总数的9.93%。
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972.67万亩,占未利用地总数的62.52%,其他土地583.10万亩,占未利用地总数的37.48%。
2006年全省各地类变更总量为166.9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90%,其中厦门市和漳州市辖区由于将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和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进行衔接,变更量大幅增加,变更量分别为78.09万亩和14.16万亩,占全省年度变更总量的46.77%和8.48%。
(二)土地利用情况
1.农用地
2006年农用地增加26.88万亩,减少45.66万亩,净减18.78万亩,减幅为0.12%。其中,耕地增加6.21万亩,减少31.67万亩,净减25.46万亩,减幅为1.25%;园地增加33.25万亩,减少14.80万亩,净增18.45万亩,增幅为1.99%;林地增加7.37万亩,减少20.96万亩,净减13.60万亩,减幅为0.11%;其他农用地增加17.36万亩,减少15.53万亩,净增1.83万亩,增幅为0.26%。
2006年全省增加耕地6.21万亩,扣除农业结构调整增加的耕地面积1.92万亩,可用于补充的新增耕地面积为4.29万亩,加上各地今年新开发的可视为补充耕地的园地面积8.42万亩,全省本变更年度可用于占补平衡补充的面积为12.71万亩;本变更年度全省实际变更增加的建设占用耕地12.43 万亩,扣除往年漏变更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2.82 万亩,本变更年度实际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为9.61万亩,占补相抵,盈余3.11万亩。
图1 2006年全省土地利用构成
本省是个山地多、平地少的省份,2006年人均耕地0.57亩,属全国人均耕地占有量最少的省份之一,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而且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量很大,完成耕地占补平衡任务的难度很大。在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省通过加大耕地开发、复垦、整理力度,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任务。
2.建设用地
2006年全省共审批建设用地957件,总用地面积20494.01公顷,农用地15061.22公顷(耕地8314.17公顷)。其中使用国家级农转用指标5件,总用地面积5103.03公顷,农用地4221.88公顷(耕地1904.92公顷);使用省级农转用指标952件,总用地面积15390.98公顷,农用地10839.34公顷(耕地6409.24公顷)。分批次建设用地 14928.02 公顷;单独选址建设用地5565.99公顷,其中交通运输用地4610.21公顷,水利设施用地647.89公顷。省级政府批准征用农用地10222.37公顷,其中耕地6025.85公顷;征地总费用747832.47万元;安置农地人口274398人。
2006年省级政府审批建设用地比2005年增加了2306.73公顷,上升了0.85%,其中农转用比2005年增加了1166.09公顷,上升了0.89%,耕地比2005年增加了1143.62公顷,上升了0.82%。
(1)积极主动、先期介入,做好建设项目特别是省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服务工作。对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坚持随到随办,并通过现场办公、培训指导、咨询协调等多种形式,协调解决项目立项、用地报批、征地供地及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指导组织相关建设用地依法报批,如温福、福厦铁路、浦南高速公路、泉三高速公路、LNG电厂以及省重点工业项目用地。帮助温福、福厦、龙厦、向莆、厦深铁路、浦南高速公路、泉三高速公路等项目制订征地补偿标准和LNG项目临时用地补偿标准,落实了温福、福厦、龙厦铁路和泉三、永武高速公路先行用地审批问题,使这些重点工程项目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如期依法开工建设。
图10 2006年全省干部培训及学历情况
七、问题与建议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要按照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和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的实施方案,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根据全国土地利用规划纲要、福建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产业布局规划、省直各有关部门“十一五”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布局,为福建海西建设发展留有合理的用地空间。
(2)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指令性计划管理,按照各地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统筹安排下达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并加强对农用地转用规模、速度、结构的控制和引导,强化项目落实,强化节约集约,防止虚假申请、虚假供地和违法违规圈占土地,使有限的计划指标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合理的用地需求。按照《关于调整报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审批方式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对福州、厦门城市规划区内建设用地审批制度作了改革,研究报批办法,保证福州、厦门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用地审批不受影响。
(3)创新资源利用方式。加强土地调查监测、土地评价与规划、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与国土整治三大技术的研究,不断改进资源利用方式。加强重点成矿带地质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通过加强先进高效的综合勘查技术的研究,提高找矿命中率;通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山固体废弃物利用技术、矿产开发环境监测与综合整治技术的创新,推进资源循环利用。
(4)主动优质提供国土资源服务。①对重大建设项目用地实行包干跟踪制。各级国土资源部门领导班子成员要与重大建设项目挂钩联系,在项目选址、可行性研究阶段先期介入,及时了解掌握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确保按程序及时预审、报批和供地,保证重大建设项目顺利开工建设。②对深入基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实行包片服务制。各级国土资源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对所辖地区实行分片指导,包片服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③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和采矿权网上审批。针对审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网上审批系统进行改进和完善,进一步提高运行效率,实现“阳光操作”。④进一步加强市、县国土资源局政务大厅建设。开展国土资源政务大厅示范建设,完善各项制度,提高人员素质,提升服务质量,做到“整洁、规范、便民、高效”。
‘柒’ 耕地资源利用特点
由于受土地资源、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福建省耕地资源利用表现出人均耕地少、内陆地区耕地相对较为丰富,耕地分布零散、沿海地区“耕地密度”明显高于内陆地区,耕地利用结构和方式多样、地域性差异较大等特点。
(一)人均耕地少,但内陆地区耕地相对较为丰富
2007 年福建省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2.71%,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 1.10%,表现为人多、耕地少的特点。2007 年全省人均耕地面积 0.037 公顷,不及全国人均耕地水平的50%,明显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 0.053 公顷的警戒线。从耕地人均数量的地域分布来看,由于沿海地区的人口密度更大,该地区人均耕地面积明显低于全省和内陆地区的人均耕地水平,分别为全省和内陆地区人均耕地水平的 72.97% 和 38.57%,其中除宁德市和漳州市的人均耕地面积略高于全省人均水平外,其余 4 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均低于全省人均水平,仅为全省人均水平的 72.97% ~ 27.03%,以厦门市和泉州市的人均耕地面积最少,仅为 0.010 公顷和0.020 公顷,是全省人地矛盾最为尖锐的区域。内陆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则明显高于全省的人均水平,为全省人均耕地的 189.19%,内陆 3 市的人均耕地面积比全省人均水平高 0.022 ~ 0.042公顷,其中南平市的人均耕地面积高达 0.079 公顷,是全省人均耕地最为丰富的区域。可见,福建省内陆地区的耕地相对较为丰富,而沿海地区人地矛盾则相当突出。
(二)耕地分布零散,但沿海地区“耕地密度”明显高于内陆地区
福建省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既有水网交织的冲积平原,又有曲折的海岸及星罗棋布的岛屿,更有连绵起伏的丘陵和群峰耸峙的山地,复杂的地貌类型造就了全省耕地地块单元破碎、分布零散等特点。从各市耕地数量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布来看(表 1-5),除厦门市和莆田市的耕地数量比例较小外(分别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 1.79% 和 5.68%),其余各设区市耕地数量所占的比例分布均较为接近,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 11.16% ~ 17.03%,表明福建省耕地数量在多数设区市的总体分布较为均匀,但从耕地数量的地域分布来看,沿海地区土地面积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44.75%,而耕地面积却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 56.62%,表明全省耕地相对集中于沿海地区。
耕地区位指数反映了区域耕地分布密度的大小,可以表征区域耕地资源的分布集中程度,表 1-6 的统计结果表明,内陆地区的耕地区位指数明显低于沿海地区,分别为全省和沿海地区耕地区位指数平均值的 68.70% 和 62.20%,表明福建省内陆地区的“耕地密度”明显低于沿海地区。从各市的耕地区位指数比较来看,沿海地区除宁德市的耕地区位指数略低于全省平均值外,其余 5 市的耕地区位指数明显高于全省和内陆地区各地市的耕地区位指数,全省“耕地密度”较大的是莆田市、厦门市和福州市,而“耕地密度”最小的是三明市。上述结果表明,福建省耕地地域分布虽较分散,但沿海地区“耕地密度”明显高于内陆地区。
表 1-6 2007 年福建省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区位指数表
注:耕地区位指数 =(设区市或地域耕地面积 / 设区市或地域土地总面积)/(全省耕地面积 / 全省土地总面积)
(三)耕地利用结构和方式多样,地域性差异较大
由于福建省地处亚热带地区,水热资源丰富,加上多变的地形地貌条件所形成的复杂多样的小气候条件,为多种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致使全省耕地资源表现出利用结构和方式复杂多样、地域性差异较大的特点。全省耕地利用类型包括了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和菜地等所有二级地类(表 1-5),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灌溉水田和望天田的数量分布比例较为接近,其中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灌溉水田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 49.64% 和 50.36%,望天田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 50.74% 和 49.26%,但是全省水浇地、旱地和菜地则集中分布于沿海地区,分别占相应二级地类总面积的 99.70%、83.07% 和 72.93%。根据种植农作物的种类不同,全省耕地利用可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三种利用方式,其中以种植粮食作物利用方式为主。按播种面积计算,2007 年全省耕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 65.46%,经济作物占 8.82%,其他作物占 25.72%,播种面积之比为 7.42∶1∶2.92,与 1995 年相比,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下降 5.70%,经济作物比例增加 0.07%,其他作物比例提高 5.77%。
表 1-7 资料表明,福建省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甘薯和马铃薯等,其中以水稻占绝对优势,其次是甘薯。水稻主要分布于内陆地区的三明市、龙岩市和南平市,合计播种面积达 474.03 千公顷,占全省水稻总播种面积的 54.57%;甘薯则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的泉州市、福州市和宁德市以及内陆地区的三明市,合计播种面积为 104.19 千公顷,占全省甘薯总播种面积的 64.95%;马铃薯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的宁德市、泉州市和福州市及内陆地区的三明市和南平市,合计播种面积达 51.35 千公顷,占全省马铃薯总播种面积的 84.46%。
表 1-7 2007 年福建省各地耕地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表单位:千公顷
注:耕地农作物播种面积 =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非耕地上播种面积
福建省经济作物主要有油料作物(包括花生、油菜和芝麻等)、甘蔗和烟草等,其中以油料作物占优势,其次是烟草。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泉州市、莆田市、福州市和南平市,合计播种面积达 72.13 千公顷,占全省油料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71.04%;烟草则主要分布于内陆地区的三明市、南平市和龙岩市,合计播种面积达 62.56 千公顷,占全省烟草总播种面积的 99.33%;甘蔗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的漳州市,占全省甘蔗总播种面积的 54.56%。全省其他作物主要有蔬菜瓜果类和绿肥等,以蔬菜占绝对优势。蔬菜瓜果类主要分布于漳州市、福州市、南平市和三明市,合计播种面积达 412.93 千公顷,占全省蔬菜瓜果类总播种面积的 61.61%。
‘捌’ 耕地资源利用现状
根据 2007 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结果,福建省耕地总面积 133.31 万公顷,主要分布于南平、三明、漳州、福州、龙岩、泉州和宁德等市,合计面积 123.36 万公顷,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 92.53%,从耕地的地域分布来看,全省耕地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占耕地总面积的 56.62%。2007 年福建省耕地利用现状见表 1-5。
表 1-5 2007 年福建省各地耕地利用现状表单位:%,万公顷
续表
注:沿海地区包括宁德市、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厦门市和漳州市,内陆地区包括南平市、三明市和龙岩市。
福建省耕地按利用方式不同可分为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及菜地共 5 个二级地类,其中以灌溉水田为主,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 63.36%;其次为望天田和旱地,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 17.18% 和 15.55%;水浇地和菜地面积较小,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 2.55% 和 1.36%。从耕地二级地类的行政区分布来看,全省灌溉水田主要分布于三明市、龙岩市、漳州市、南平市和福州市,合计面积 66.70 万公顷,占全省灌溉水田总面积的 78.96%;望天田主要分布于南平市、宁德市和泉州市,合计面积 19.53 万公顷,占全省望天田总面积的 85.30%;水浇地主要分布于泉州市、莆田市和厦门市,合计面积 3.19 万公顷,占全省水浇地总面积的 93.72%;旱地主要分布于福州市、漳州市、泉州市、宁德市和莆田市,合计面积 16.97 万公顷,占全省旱地总面积的81.83%;菜地主要分布于厦门市、福州市和漳州市,合计面积 1.18 万公顷,占全省菜地总面积的 65.19%。
‘玖’ 福建的地形地势特征
福建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横断面略呈马鞍形。因受新华夏构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东向斜贯全省的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
陆地海岸线长达3752千米,以侵蚀海岸为主,堆积海岸为次,岸线十分曲折。潮间带滩涂面积约20万公顷,底质以泥、泥沙或沙泥为主。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部、东海之滨,陆域介于北纬23°33′至28°20′、东经115°50′至120°40′之间,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与台湾隔海相望。
(9)福建的耕地资源怎么样扩展阅读:
福建的自然资源:
1、土地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2010年全省土地总面积1239.34万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095.55万公顷,建设用地面积72.92万公顷,未利用地面积70.87万公顷。农用地中,耕地面积133.85万公顷。
2、河流
主要河流有闽江、晋江、九龙江、汀江、木兰溪。由于降水丰沛,全省河川年径流量达1168亿立方米(闽江水量超过黄河)。
3、森林
福建的森林覆盖率为65.95%,居全国首位。拥有1.15亿亩的森林面积,全国六大林区之一。
4、矿产
福建省属于环太平洋成矿带中的重要成矿区之一,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截至2001年底,福建省已发现矿种118种,主要矿产有铁、锰、铜、铅锌、钨、钼、铌钽、金、银、无烟煤、石灰岩、萤石、叶蜡石、石英砂、高岭土、饰面用花岗岩等。
5、植物
福建地处泛北极植物区的边缘地带,是泛北极植物区向古热带植物区的过渡地带。全省分布有高等植物4703种,约占全国的14.3%,其中蕨类382种、裸子植物70种、被子植物4251种;其中兰科植物有60属119种6变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