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太阳系中,水资源最丰富的行星是什么
在我们的太阳系中,水资源含量最丰富的行星是土星。不要说土星的体积相当于830个地球,光是土星的岩石内核体积就达到了地球的4倍,其岩石内核外包裹着的水厚度更是达到了5000公里,就只土星上的这一层水,就已经超过了地球水量总和的7000倍。
土星上也是拥有很多水资源的,由于其体积十分巨大,星球直径差不多等于地球的10倍,所以含有的水资源也比地球丰富很多,是太阳系内水资源最多的行星。除土星外,太阳系中含水最多的就是天王星了,它的质量约等于地球的14.5倍,星球上所含的水资源也是地球的10倍左右,只是天王星号称冰巨星,其水资源基本上都是以冰冻的形式存在,而且成分不明,不知道跟地球上的淡水是否相似。
‘贰’ 太阳系内各个行星都有什么丰富资源
地球的元素与太阳系内行星元素相似,但是地球较多。别的就没什么资源了。
望采纳
‘叁’ 八大行星,你了解多少
八大行星即金星、土星、木星、水星、地球、火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不再为行星。
水星简介
水星是最靠近太阳的行星,它与太阳的角距从不超过28°,中国古代称水星为辰星。古时候西方人以为水星是两颗行星,他们在暮色中见到它时,称它为墨丘利(Mercury),在晨曦中见到它时,称它为阿波罗。后来人们知道了墨丘利和阿波罗就是同一颗星,就称水星为墨丘利。墨丘利是罗马神话中专为众神传递信息的使者,他头戴插有双翅的帽子,脚蹬飞行鞋,手握魔杖,行走如飞。他神通广大,令人难以捉摸。水星确实像墨丘利那样,行动迅速,神出鬼没,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它会沿着一段奇特的曲线,从太阳的最东边跑到最西边,平均速度为每秒47.89千米,是太阳系中运动最快的行星。
水 星 风 光
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个较扁的椭圆,当它在近日点和远日点时,所看到的太阳大小可差一倍多。太阳在水星天空中移动得慢极了,如果在水星上看日出,要耐着性子花上十几个小时。在水星上可以长时间地仔细观察日冕和色球,而不必像在地球上那样去追逐日食的瞬间,这一点令天文学家十分羡慕。然而要想到水星上去是不可能的。水星离太阳的距离是地球到太阳的1/3左右,再加上没有大气遮挡,水星上的阳光比地球赤道的阳光还强6倍,不要说人,就是一些熔点较低的金属也会熔化。另外,水星上既无空气又无水,昼夜温差非常悬殊,最热时达到427℃,最冷时则有-173℃。温度最高的区域是中心位于北纬30°、西经195°的盆地,它是诸行星中温度最高的地方,由此给它取名为"卡路里盆地",即热盆地的意思。又因它和月球上"雨海"(月球上一个盆地的名称)极为相像,所以它也被人们称为水星上的"雨海"。
貌 似 月 球
在地面上观测水星,几乎看不到它的细节。1973年11月3日,美国发射了水手10号宇宙飞船,对水星进行近距探测。它是迄今唯一"访问"过水星的宇宙飞船。在它与水星三次相会的过程中,向地面发回了5000多张照片。在最后一次,它距水星表面仅372公里,拍摄了非常清晰的水星电视图像。天文学家惊奇地发现,水星表面和月球表面极为相似。水星表面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星罗棋布,既有高山,也有平原,还有令人胆寒的悬岸峭壁。据统计,水星上的环形山有上千个,这些环形山比月亮上的环形山的坡度平缓些。1976年,国际天文学会聘请一些专家、学者为环形山命名,1987年正式公布了第一批环形山的名字,其中有15个环形山用了中国人的名字。除了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外,其他14位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和艺术家。
水 星 凌 日
当水星走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我们在太阳圆面上会看到一个小黑点穿过,这种现象称为水星凌日。其道理和日食类似,不同的是水星比月亮离地球远,视直径仅为太阳的190万分之一。水星挡住太阳的面积太小了,不足以使太阳亮度减弱,所以,用肉眼是看不到水星凌日的,只能通过望远镜进行投影观测。水星凌日每100年平均发生13次。下次凌日是在1999年11月16日5时42分,有望远镜的朋友切莫错过机会。
一 天 等 于 两 年
水星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本身也在自转。1889年,意大利天文学家夏帕里利经过对水星多年的观测,认为水星自转一周的时间和公转一周的时间都是88天。对此,人们一直深信不疑。1965年,美国天文学家佩廷吉尔和戴斯,借助美国阿雷西沃(Arecibo)天文台的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测量了水星两个边缘反射波间的频率差,成功地测量了水星的自转周期为58.646日,正好是水星公转周期的2/3。地球每自转一周就是一昼夜,而水星自转三周才是一昼夜。水星上一昼夜的时间,相当于地球上的176天。与此同时,水星也正好公转了两周。因此人们说水星上的一天等于两年。由于水星在近日点时总以同一经度朝着太阳,在远日点时以相差90°的经度朝着太阳,所以水星随着经度不同而出现季节变化。
金星简介
金星,中国古代称之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有时是晨星,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被称为“启明”;有时是昏星,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被称为“长庚”。金星是全天中除太阳和月亮外最亮的星,犹如一颗耀眼的钻石,于是古希腊人称它为阿佛洛狄忒(Aphrodite)---爱与美的女神,而罗马人则称它为维纳斯(Venus)---美神。天文上金星符号,即美神梳装打扮时用的宝镜。
金星像月亮一样有圆缺朔望的变化,这一点曾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金星与地球十分相似:半径为6050千米,只比地球略小;平均密度约为地球的95%;质量为地球的81.5%;另外,金星周围也有大气和云层。它和水星一样,是太阳系中仅有的两个没有天然卫星的大行星。金星的公转轨道很接近于正圆,且与黄道面接近重合。其公转周期约为224.7日,但其自转周期却为243日,也就是说,金星的“一天”比“一年”还长。金星是太阳系内唯一逆向自转的大行星。金星的大气层厚重浓密而奇特,其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约占97%以上。因此导致金星上的“温室效应”极其强烈。金星的大气密度是地球的100倍,其大气活动剧烈,大气层中有频繁的闪电和雷暴。金星基本上没有磁场。它的地势比较平坦,但地貌复杂,其内部结构从理论上可推出应与地球类似,但还有待观测证实。金星有凌日现象与“金星蚀”现象,它们都是百年难遇的。
太阳从西边出来”
人们常把不可能办到的事情比喻成"太阳从西边出",这句话在金星上却是绝对真理。
金星是个“蒙面逆子”,“蒙面”是指它有浓厚的云层,“逆子”是指它是太阳系中唯一逆向自转的行星。因此从金星上看太阳自然是西升东落的,“太阳从西边出来”也就不奇怪了。
浓厚的金星云层使金星上的白昼朦胧不清,这里没有我们熟悉的蓝天、白云,天空是橙黄色的。十分有趣的是,金星上空会像地球上空一样,出现闪电和雷暴。金星自转周期是243天,比公转周期(224.7天)还长。金星上的一昼夜相当于地球上的117天。在一个金星年中,金星上只能看到两次太阳西升东落。
美国和前苏联发射的金星探测器上都装有影像雷达传感器。雷达测绘表明金星与地球一样,也是一颗地貌非常复杂的行星。
由于浓密大气的保护,金星的地势比较平坦。金星上70%是起伏不大的平原,20%是低洼地,还有10%左右的高地。其面积最大的高原比青藏高原还大两倍,最高的山峰达10590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一条从南向北穿过赤道的长达1200千米的大峡谷,是九大行星中最大的的峡谷。金星的地质构造曾经很活跃,很可能还有活动火山。从金星13号和14号的考察结果可以看出,金星内部的岩浆里含有水分,从而动摇了以前认为金星上“先天缺水”的看法。
目前,人类太空探测史上第一个由航天飞机携带升空的行星探测器--“麦哲伦”号宇宙飞船正以前所未有的透视力,测绘90%以上的金星地貌,将金星的版图,清清楚楚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金星的位相变化
金星与月球一样本身并不发光,金星的光辉来自金星表面反射的太阳光。金星也像月球一样会出现周期性的圆缺变化,这是由于金星、地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变化,从地球上看到的金星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有时多些有时少些,这就叫位相变化。事实上,凡是位于地球公转轨道以内的行星(如水星)都有这种变化。17世纪初,伽利略发现了金星的位相变化,从而为哥白尼的日心体系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伟大地球简介
地球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各种作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千米。
阿波罗飞船看到的地球 阿波罗飞船看到的地球 地球升起在月球的地平线上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
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基本数据
赤道半径 6378140米
扁率因子 298.257
质量 5.976×1027克
平均密度 5.52克/厘米3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极地) 983.2厘米/秒2
自转周期 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公转轨道半长径 149597870千米
公转轨道偏心率 0.0167
公转周期 1恒星年
黄赤交角 23度27分
火星简介
火星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第四颗行星。肉眼看去是一颗引人注目的火红色的亮星。它缓慢的穿行于众恒星之中,从地球上看火星时而顺行,时而逆行。火星最暗视星等约为+1.5等,最亮时比最亮的恒星天狼星还亮,达-2.9等,这是由于地球和火星分别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它们之间的距离总在不断变化。火星荧荧如火,亮度常变,位置不定,令人迷惑,所以,中国古代称火星为“荧惑”。而在西方古罗马的神话中,把它想象为身披盔甲浑身是血的战神“马尔斯”(Mars),即希腊神话中的战神阿瑞斯(Ares)。阿瑞斯身世高贵,其父是神王宙斯,其母是天后赫拉。天文学中火星的符号是马尔斯的长枪和盾牌的组合。
火星有很多特征与地球相似。它距离太阳2279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5倍;自转轴与轨道平面的夹角为24°,和地球一样有着一年四季的变化;它自转一周比地球多半个多小时,为24小时37分22.6秒。所以火星和地球的昼夜长短基本差不多,但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火星的一年几乎等于地球的两年。因为火星离太阳较远,公转一周为687日。火星的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体积还不到地球的1/6;质量仅是地球的1/10;火星大气远比地球的稀薄,它的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占95%,氮占3%,还有数量极少的氧与水份。
火星上的平均温度为-23℃,由于火星大气稀薄而干燥,所以它的昼夜温差很大,远远大于地球上的昼夜温差。因火星表面温度低、压力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大致都呈饱和状态,只要气温稍一降低,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就会凝结。火星大气中的水份极少,科学家估计,倘若把火星上的水冰全部融化成水,也只能在火星表面形成一个10米深的大海。与我们地球表面的波涛茫茫的海洋相比,火星上的水量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火 星 的 表 面
在干燥的火星表面上遍地都是红色的土壤和岩石。由于风沙的作用,火星表面到处是沙丘,还有类似河床的地形。这种河床地形在南半球及赤道附近分布,表明距今大约30亿年前的火星上曾像现在的地球上一样有河流,有“水”流动。
通过对火星表土成分的分析,我们知道火星土壤中含有大量氧化铁,由于长期受紫外线的照射,铁就生成了一层红色和黄色的氧化物。整个火星就是一个生了锈的世界。火星表面的特征大同小异。荒凉的沙漠、连续不断的丘陵和洼地一直延伸向远方;乱石嶙峋点缀着火星表面,既有小小的鹅卵石,也有巨大无比的漂砾;这些与大峡谷、大火山及坑洞交织而成一个红色的大地。
火 星 的 尘 暴
火星上另一个奇异特征便是每年都要刮起一次让人难以想象的特大风暴,风速之大是无法形容的。地球上的大台风,风速是每秒60多米,而火星上的风速竟高达每秒180多米。大风暴有时可以席卷整个星球。火星表面的尘暴,是火星大气中独有的现象,整个火星一年中有1/4的时间都笼罩在漫天飞舞的狂沙之中。由于火星土壤含铁量甚高,导致火星尘暴染上了桔红的色彩,空气中充斥着红色尘埃,从地球上看去,犹如一片桔红色的云。
1971年,当美国的“水手9号”火星探测器刚刚走了一半的路程时,整个火星正被一场大尘暴所包围。火星表面70~80千米的高空被尘埃笼罩,白茫茫的一片,根本无法观测;除了赤道附近隐约见到4个坑洞外,其它地方模糊一片,什么也看不清。这场特大尘暴竟连续不断地刮了半年时间才渐渐平息下来。这在地球上是从未有过的。原来大风沙时看到的4个坑洞,竟是4个高达25千米以上的大火山。最大的火山被命名为奥林匹斯火山,高26千米,直径600千米,大约形成于近10亿年内。位于赤道下方的是一个庞大的峡谷,也就是火星上最壮观的特征之一 ---“水手谷”大峡谷。着名的水手谷长4000千米,宽约300千米,最深处达7千米。火星上南北半球地质结构很不一样,大火山、大峡谷等都在北半球。
火 星 的 极 冠
在望远镜中,火星的两极呈白色,气温都在冰点以下。这些冰域称为极冠。近来科学家确认,极冠不是由水冰,而是由固态二氧化碳凝结形成的干冰。它的范围随季节有亮区和暗区的变化。火星极区一到冬季,由于气温下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开始凝结,使得极冠加大,颜色逐渐变淡,北极冠可扩大到北纬65°,南极冠可扩大至南纬57°。一到夏季冰雪融化,极冠的范围也就缩小了,暗区就逐渐扩大和变暗。两极的极冠分别延伸到北纬80°和南纬84°。
生 命 之 谜
过去人们认为火星是一颗类似地球的行星,有着四季的更替,它的两极被冰覆盖并相应作着周期的变化。冰雪的存在证明了水份的存在,也就是生命存在的前提。有人还曾提出火星上面的暗区可能是植物带。因此,火星生命之谜深深地吸引着人们。为了探索火星的秘密,近30年来己有20余只探测器对火星作过科学探测,其中主要是美国的水手9号、海盗1号和海盗2号。这些探测器拍了数千张照片。每个探测器都能自动地从火星上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传回地球。实验结果表明:火星上没有江河湖海,土壤中也没有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任何痕迹,更没有“火星人”等智慧生命存在。
1996年12月美国科学家宣布:1984年在南极洲发现的ALH84001陨石来自火星。研究其岩石成分发现,这些陨石可能含有原始生命的微化石。这表明几十亿年前的火星很可能相当温暖潮湿,适合生命的存在与维持。
火 星 的 卫 星
火卫一和火卫二差不多就在火星的赤道平面上运行。火卫一离火星中心9450千米,直径为20多千米,公转周期7.7小时,从火星上看,它每天西升东落两次。火卫二离火星中心大约23500千米,直径只有15千米,公转周期是30.3小时。在火星的夜空中,你可以看到“双月悬天”的奇景。 1971年水手9号探测器到达火星。在火星尘暴过后,对火卫一和火卫二进行了拍摄,它们的样子活像两个“病马铃薯”,表面布满了陨星坑,反照率很低。
木星简介
木星是太阳系中最惹人注目的一颗行星,它是行星九兄弟中的老大---个儿最大。它的亮度仅次于金星。中国古代把它叫做“岁星”,用它来纪年,因为已经知道它的公转周期近于12年。西方则称木星为“朱庇特(Jupiter)”,即罗马神话中的主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王者---天神宙斯。
木星直径约为14.3万千米,是地球直径的11.25倍,体积为地球的1316倍,而质量为所有其他行星的2.5倍。木星的平均密度相当低,仅1.33克/立方厘米。其绕太阳公转一周约12年,而自转一周仅要近10小时。由于它自转太快,致使星体变扁,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5000千米之多。木星没有固体外壳,它是一颗由液态氢组成的液态星球。
木星内部是由铁和硅组成的固体核,称为木星核,温度高达30000℃。木星核的外部绝大部分是氢,液态的氢分子 层与液态的金属层合称为木星幔。木星幔的外面是木星的大气层,其大气厚度有1000千米,几乎全由氢和氦构成,只有微量的甲烷、氨和水汽。木星大气中的甲烷具有吸收紫外线的作用。木星大气中还有十分强烈和频繁的闪电现象,平均每年约有250次。木星大气浓密,有一系列与赤道平行的明暗交替分布的云带,亮的叫带,暗的叫带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木星南热带内的大红斑,它呈蛋形,长20000千米,宽11000千米。
1979年3月4日“旅行者1号”空间探测器飞过木星附近时发现木星像土星一样有光环,其宽度有6500千米,厚30千米,是由很多黑色石块组成。木星是太阳系中除天王星和土星外拥有卫星最多的大行星,至今已发现16颗,其中最亮的4颗是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分辨出来的,故叫做伽利略卫星。其实早在春秋时代我国的甘德和石申就已经发现了其中之一,称之为同盟。
总之,木星的魅力是巨大的,它将使越来越多的人为它所着迷。
木 星 的 带 纹
木星在众行星中有着突出的特点:质量大、体积大。它的质量是太阳系中其它8颗行星加在一起的二倍半,相当于地球的1316倍。如果把地球和木星放在一起,就如同芝麻和西瓜之比一样悬殊。
木星虽然巨大无比,但它的自转速度却是太阳系中最快的。自转周期为9小时50分30秒。如此快速的自转周期在木星表面造成了极其复杂的花纹图案,促使气流与赤道平行,产生了巨大的离心力,两极相对扁平,赤道隆起,并出现与赤道平行的云带。木星的云带可分为好几层,云带的颜色和温度不同,有明暗带的区分。亮区的云层由氨冰组成,颜色鲜明,叫做带;暗区的云层由氨化物组成,叫做带纹。氨化物有各种颜色:白色、橙色、褐色,但大部分是红棕色。
看 不 见 的 木 星 环
1979年3月,“旅行者一号”探测器穿越木星赤道平面时,在离地球6亿千米处发回大量的珍贵照片。出乎人们所料,发现木星和土星一样也拥有光环。4个月后,旅行者2号探测器飞临木星证实了这个结论。
1610年1月,伽利略发现木星的最亮4颗卫星。由此它们被命名为伽利略卫星。它们环绕在离木星40~190万千米的轨道带上,由内而外依次是伊奥、欧罗巴、嘉里美和卡利斯托,它们分别被简称为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
土星简介
土星是离太阳第六远的一颗美丽的行星,凡是用望远镜看过土星的人,无不惊叹不已。土星公转轨道半径为14亿千米,冲日时最大亮度为0.4星等。土星那橘色的表面,漂浮着明暗相间的彩云,配以赤道面上那发出柔和光辉的光环,远远望去真像个戴着顶大沿遮阳帽的女郎。要比两极半径大6000多千米。土星公转周期为29.5年,约合二十八宿之数,每年镇一宿,故古时我国又称其为“镇星”。土星长期被当作太阳系的边界,直到1781年发现天王星以后,太阳系才得以扩大。土星运动迟缓,人们便将它看作时间和命运之神的象征。罗马神话中称其为萨图努斯神,即希腊神话中的克洛诺斯,他是神王宙斯之父,是在推翻父亲之后登上天神宝座的。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把土星与农业联系在一起。在天文学中的符号,像是一把主宰农业的大镰刀。
土星的内部结构与木星相似,也有岩石构成的核。核的外面是5000千米厚的冰层和金属氢组成的壳层。再外面也像木星一样被色彩斑斓的云带包围着。这些彩色的云带主要由氢、氦以及甲烷等组成。如果说木星大气运动多变,那么土星大气运动就显得平静、单纯而快速。土星表面的喷射流,速度最快时可高达400米/秒以上。可真正的土星表面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只是云顶,其温度低于-200℃。
旅行者号探测器发现土星也有一个大红斑,长8000千米,宽6000千米,比木星的小许多。它可能是由于土星大气中上升气流重新落入云层时引起扰动和旋转而形成的。
土星最让人着迷的便是美丽的土星环。
伽利略在1610年用自制望远镜观察土星时,发现土星有两个“耳朵”。他误认为土星可能是由一大二小三个天体组成,怀疑这两耳朵是两颗卫星。但他一直不敢将观察结果发表,其原因是“卫星”并没有绕土星公转,似乎永远停留不动。而更令他惊奇的是那两颗“卫星” 两年后竟然失踪,三年后又重新出现。
土星环的结构在17~19世纪被陆续发现。到20世纪80年代初,至少3个探测器对土星“走马观花”,发现环的结构极为复杂。
人们根据地面观测和空间探测,把土星环划分为7层。距土星最近的是D环,亮度最暗;其次是C环,透明度最高;B环最亮;最后是A环。在A 环和B环之间就是着名的卡西尼环缝,缝宽约5000千米。在A环之外有E、F、G三个环,最外层的是E环,十分稀薄和宽广。
“旅行者1号和2号”探测器把土星环的近距离照片送回后,科学家们非常吃惊:原来每一层又可细分成上千条大大小小的小环,即使被认为空无一物的卡西尼缝也存在几条小环。在照片中可见到F环有5条小环相互缠绕在一起。土星环的整体形状类似一张巨大的密纹唱片,从土星的云顶一直延伸到32万千米远的地方。 光环的颜色远看是红棕色,其实每层都稍有不同,C环是蓝色,B环内层为橙色,外层为绿色,A环为紫色,卡西尼缝是蓝色的。
天王星简介
在睛朗的夜晚要想观看天王星,并不是很难。它的星等是5.7等。它的公转周期相当长,每84年绕太阳一周,平均每天只移动46",不容易与恒星区分,历史上曾多次被误认为是恒星而被载入星图。
天王星
天王星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排行第七,距太阳约29亿千米。它的体积很大,是地球的65倍,仅次于木星和土星,在太阳系位居第三;它的直径为5万多千米,是地球的4倍,质量约为地球的14.5倍。
偶 然 发 现 的 行 星
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耳(Frederick William Herschel),1781年3月13日夜晚在院子里与他的妹妹卡洛琳•赫歇耳(Caroline Lucretia herschel) 用自制的反射式望远镜观察星空时,偶然间在双子座发现了一颗与众不同的淡绿色的星星,心中不免惊颤,这是一颗什么星呢?他让妹妹卡洛琳将观察内容记录了下来,连续几天的跟踪观测使他认定,所发现的一定是太阳系的天体,可能是彗星。于是他把一篇题为《一颗彗星的报告》的论文递交给英国皇家学会。
两年以后,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Pierre Simon Laplace) 证认并公布了威廉•赫歇耳发现了太阳系的新行星。天文学家们计算出这颗星的轨道,位置是在土星的外侧,从此,太阳系内的第七颗行星---天王星就这样被发现了。新行星的发现轰动了整个欧洲,英国皇家学会授予威廉•赫歇耳以柯普莱勋章。至此,他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由业余爱好天文的乐师变成了专业天文学家。他的一生为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功绩名垂史册。
基本数据
质量: 8.686×1025 千克
赤道半径:25559千米
平均密度:1.29克/厘米3
表面平均温度:59K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7.77厘米/秒2
自转周期:17.9小时
赤道面和轨道面交角:97.86°
轨道半长径:19.1914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84.01年
轨道偏心率:0.0461
轨道倾角:0.774°
1986年1月24日,“旅行者2号”探测器以每小时72000千米的速度飞掠天王星时,又发现了天王星的11个环,纠正了9个环的认识。天王星共有20个环,不同的环有不同的颜色,给这颗遥远的行星增添了新的光彩。
海王星简介
距太阳的平均距离由近及远排列,海王星排行第八。它的亮度为7.85等,只有在望远镜里才能看到。由于它是一颗淡蓝色的行星,根据传统的行星命名法,它被命名为涅普顿(Neptune)。涅普顿是罗马神话中统治大海的海神,掌管着1/3的宇宙,颇有神通,海王星的天文符号象征涅普顿手中寒光闪闪的神叉。
天 王 星 的 孪 生 兄 弟
海王星绕太阳运转的轨道半长径为45亿千米,公转一周需要165年。从1846年发现到今天,海王星还没有走完一个全程。海王星的直径是49400千米,和天王星类似,质量比天王星略大一些。海王星和天王星的主要大气成分都是氢和氦,内部结构也极为相近,所以说海王星与天王星是一对孪生兄弟。
天王星有美丽的光环,海王星有没有光环呢?这是人们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1846年10月初,英国天文学家拉塞尔(William Lassel)曾报导他看见了海王星环,但到底有没有呢?天文学家众说不一。1984年,美国和法国天文学家在两个天文台同时观测7月22日的掩星后,达成了共识:海王星有一条不连续的环带,其长度不过100千米,宽度只有10~15千米。
‘肆’ 除了地球,太阳系中哪颗行星拥有最宝贵的矿物/资源可以开采
地球是一个特例。由于与火星大小的物体发生碰撞,地球拥有比平常更多的重元素。地球也是岩石行星中质量最大的。木星的引力很可能让狮子们分享了周围的好东西。
地球的火山活动也很活跃,除了极薄的地壳外几乎完全融化。因此,有价值的重元素不断被带到地表或接近地表。丰富的液态水会侵蚀覆盖层使开采变得容易。
其他星球到底有什么矿物质还是个谜。当然,这些气态巨行星已经出局了。金星,很自然地,也出局了。水星和冥王星都是位于极端地区的微型行星,也不太可能。
但是有一些金属小行星离地球很近,最有希望的是(6178)1986 DA。主要是铁(约1000亿吨),但也含有大约10亿吨金、铂、铱和其他贵金属和稀土。
当我们准备开始在太空采矿时,近地金属小行星是最明智的开始。
‘伍’ 什么才是太阳系中最有价值的星球,长得难看,价值不菲
神灵星才是太阳系当中最有价值的星球,虽然长得难看,但是只仅仅铁矿和镍矿的估价已经达到了五百万亿美元。在太阳系当中存在着很多的行星,比如说八大行星,但是它对于人类的作用并不大,可是有一颗行星名字叫灵神星,这可是一颗价值连城的小行星,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在这颗行星上面,虽然没有水分没有大气层,但是富含丰富的矿产资源,仅仅只算它上面的铁矿和镍矿就已经可以估价达到五百万亿美元,所以如果将这颗小行星进行开采的话,那么对于地球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接下来就为大家好好的介绍一下这颗小行星的价值。宇宙当中其实还有很多小行星非常的有价值,他们正等着天文学家去进行发现。
‘陆’ 宇宙中最值钱的星球是哪些能否被人类利用
科技的进步让人类重新认识到了宇宙,由于地球近几年环境不断恶化,让科学家萌生了寻找第2颗地球的想法,在寻找地球的时候发现了很多极为有价值的星球,这些星球和地球相比更加富有,无论是环境还是地表隐藏的物质,都比地球还要好,甚至有一些星球上的物质是地球上没有的,究竟是哪些星球呢?
这个星球似乎足够诱惑人,很多人表示想要从其他星球开采属于它们的资源,但是由于距离的问题限制了人类的开采,如果有一天能够实现各种星际旅行的话,那再也不用担心资源短缺的问题,也能随意去其他星球上生活。
‘柒’ 太阳系中最珍贵的资源是什么
水,阳光,氧气,对你来说是最珍贵的,缺一不可,太阳系别的地方都不全,或没有
‘捌’ 除了地球以外,太阳系中哪个星球拥有最有价值的矿物
‘玖’ 太阳系行星价值排行榜这个有木有越祥细越好!
1 类地行星
水星,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中国古代称为辰星。最亮时目视星等为-1.9等,与太阳角距最大不超过28°,由于它离太阳很近,经常淹没在太阳的光辉里,只有在大距前后才能观测到。至今尚未发现有卫星。水星的轨道倾角为7°,是除冥王星外轨道倾角最大的行星。公转的平均速度为47.89公里/秒,是太阳系中运动速度最快的行星,轨道半长径约5790万公里,离心率较大,为0.206,仅次于冥王星。公转周期为87.969日,会合周期为115.86日,自转周期为58.646日,恰为公转周期2/3。19世纪中叶发现水星的近日点进动每百年为5601〃,用经典力学只能解释5558〃,其余43〃无法解释,即“水星近日点进动问题”。有人提出是由尚未发现的“水内行星”引起的,并计算出“水内行星”的轨道,但多次利用日全食进行观测都未发现。直至1915年,爱因斯坦建立了广义相对论后,才得以解决。水星的赤道半径约2440公里,是地球的38.3%,体积是地球的5.6%,质量为3.33×1026克,也是地球的5.6%,平均密度为5.46克/厘米3,仅次于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373厘米/秒2。反率为0.06,色指数为+0.91,都比月球的略小。水星的表面很象月球,有很多大小不一的环形山及平原、裂谷、盆地等。水星有极稀薄的大气,气压小于2×10-9百帕,由氦、氢、氧、碳、氩、氖、氙等元素组成。由于大气非常稀薄,所以昼夜温差很大,白天温度高达700K,而夜间可降到100K。水星有偶极磁场,赤道上磁场强度为4×10-7特斯拉,两极为7×10-7特斯拉。
金星,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距离太阳由远到近的顺序排列第二。中国古代称“太白星”,为除日、月之外全天最亮的星,最亮时达-4.4等。由于金星位于地球轨道内侧,所以总是出现在太阳附近,它与太阳的角距不大于48°,当位于太阳西方时为晨星,位于太阳东方时为昏星,古代的人为它们分别命名,称晨星为“启明”,称昏星为“长庚”。至今尚未发现金星有卫星。金星的公转轨道是一个很接近正圆的椭圆,其离心率仅0.007,轨道倾角为3.4°。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0.723天文单位,平均轨道速度约35公里/秒,公转周期224.7日。金星与地球间的距离变化相当大,最近时仅4×107公里,此时视直径为61〃;最远时可达2.57×108公里,视直径仅10〃。金星是太阳系内唯一逆向自转的大行星,也就是说,在金星上太阳是西升东落的。金星的自转非常缓慢,周期为243日,比它的公转周期还要长。金星上的一昼夜相当于117个地球日。金星的大小、质量、密度与地球都很接近,其半径约6050公里,是地球赤道半径的95%;质量为4.87×1027克,是地球的81.5%;平均密度约为地球的95%。金星有一层非常浓密的大气,表面气压相当于地球的90倍,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占97%以上,此外还有少量的氮、氩、一氧化碳、水蒸气,氯化氢和氟化氢等。金星大气中还存在着频繁的放电现象。由于有浓密的大气保护,金星表面较为平坦,环形山的数目很少,有一些不太高的山或山脉。金星表面不存在任何液态水,由于严酷的自然条件,是不可能有生命存在的。金星没有磁场和辐射带,太阳风、紫外线和X射线可以长趋直入,直达大气深处,在离表面附近的地方形成薄薄的电离层。
由于行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气可以让可见光和紫外线顺利通过,对于红外线却相当于不透明。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和紫外线可以穿过它们加热行星表面,行星向外辐射的热能(主要是红外线)却被吸收和阻挡,最终又返回到行星表面,这样,行星的表面温度会不断升高,要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达到热平衡。金星大气非常浓厚,而且97%以上是二氧化碳,因此温室效应非常强烈,表面温度达480℃左右,而且基本上无地区、昼夜季节的差别。
地球,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 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球形这个概念的出现,可上溯到公元前五、六世纪。当时,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只是从球形最美的观念出发产生这一概念的。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已提出地球是球形的看法。
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亚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中国唐朝时期,在一行的指导下,由南宫说率领的测量队在河南省黄河南北的平原地带进行了最早的弧度测量,算出了北极的地平高度差一度,相当于南北地面距离相差约351里80步(唐朝的长度单位5尺=1步,300步=1里),从而可算出地球的半径。这项工作比阿拉伯人的类似工作约早100年。在现代,除用大地测量方法外;还可用重力测量确定地球的均衡形状。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地球动力学测地方法得到很大发展。各种方法的联合使用,使得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测定精度大大提高。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文常数系统中,地球赤道半径α为6378140米,地球扁率因子1/f为298.257。地球不是正球体,而是扁球体,或者说,更象个梨状的旋转体。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结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也是个椭圆,据此可认为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地球自转产主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形状,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公里。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进一步造成地球表面形状的不规则性。在大地测量学中,所谓的地球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在这个面上重力位各处相同,是个等位面。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洋、大气产生潮汐现象,也使固体地球(在某种程度上是个弹性体)发生弹性形变,这就是所谓“固体潮”。
火星,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排列第四。中国古代称荧惑。火星外观呈火红色,亮度变化明显,视星等在+1.5等到-2.9等之间。卫星两颗,由霍耳在1877年火星大冲时发现。火星公转轨道椭圆形,轨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为1.9°,轨道半长径约为1.524天文单位,轨道离心率为0.093。由于离心率较大,火星的近日距和远日距相差4200万公里,因此火星冲日时与地球的距离有较大的变化。火星的公转周期为686.980日,平均轨道速度为24.13公里/秒。火星自转周期为24小时37分22.6秒,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交角为23°59′(比地球稍大),因此火星上也有明显的四季变化。火星赤道半径为3395公里,是地球的53%,体积为地球的15%,质量为6.42×1026克,为地球的10.8%,平均密度为3.96克/厘米3,表面重力加速度为地球的38%。火星大气比地球大气稀薄得多,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95%)、氮(3%)、氩(1-2%),水汽和氧的含量极少。火星表面大气压为7.5毫巴,相当于地球上30-40公里高空的大气压。尘暴是火星大气中独有的现象,小规模的尘暴经常出现。每个火星年还会发生一次席卷全球的大尘暴。火星表面的大部分地区被红色的硅酸盐、赤铁矿等铁的氧化物及其他金属化合物覆盖,因而显出明亮的橙红色。火星表面的温度比地球低30℃以上,昼夜温差常超过100℃。在火星赤道附近,最高温度为20℃左右,两极地区的最低温度可达-139℃。火星表面有众多的环形山、火山和峡谷。北半球主要为巨大的火山溶岩平原和一些死火山;南半球到处崎岖不平,环形山星罗棋布。火星上不存在液态水,但有几千条干涸的河床,最长的约1500公里,宽60公里,这说明以前火星上可能有过大量的液态水。火星两极地区被白色极冠覆盖。极冠是火星表面最显着的标志,它的大小随季节变化,处于夏天的半球极冠的范围不大,而处于冬天的半球极冠可延伸到纬度60 °处。极冠由冰和固态二氧化碳(干冰)组成,温度在-70℃到-139℃之间,由于二氧化碳随温度的变化不断的气化和凝结,使得极冠的大小不断变化。极冠中大约保存有大气中20%的二氧化碳,水的含量比大气中多得多,如果极冠中的冰全部融化成液态水,可以在火星表面形成一个10米厚的水层。极冠于17世纪由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发现。火星在许多方面都与地球相近,有被大气包围着的固体表面,有四季的交和季节的变化,它的极冠夏天缩小,冬天扩大,像是冰雪的消融和冻结,火星表面的颜色也随季节发生变化,像是植物的生长和凋零,19世纪末,观测到火星上面有“运河”。因此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甚至是否有象人一样的高级生命成了人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火星探测器发回的资料证明所谓“火星运河”是人眼的错觉造成的,它们实际并不存在。火星表面颜色随季节的变化是一种纯粹的气象现象,火星表面是一个极为荒凉的世界,没有液态水,大气极为稀薄,而且十分寒冷,是不适于生命存在的。1976年,“海盗”1号、2号探测器在事先选定的火星上最有希望存在生命的地区软着陆,采集了土样,土样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了某种变化,但无法确定这种变化是由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引起的,还是土壤中某种化学过程的结果。因此,现在还不能完全排除火星上存在低级生物的可能性。
2 巨行星
木星 我国古代称为“岁星”,是八大行星中体积和质量最大的一颗行星。木星的质量是地球的318倍,是其他七大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体积是地球的1316倍,平均密度为1.33克/厘米3。巨大的体积和较高的反照率使木星成为天空中仅次于金星的明亮天体。木星没有固体表面,在其浓密的大气下面是液态氢的海洋。用望远镜观察,可以看到木星上有许多不同颜色的斑纹和与赤道平行的明暗条纹,这都是木星大气中的云带,在木星快速自转(木星的一“日”仅为9小时50分)作用下,云被拉成条纹状形成的。木星表面一个最显着的特征是“大红斑”,它是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于1665年发现的,长2万千米,宽约1.1万千米,它其实是非常稳定的巨大气旋,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不断变化着。1979年3月,旅行者1号火箭探测器发现木星有一个环,距离木星中心约128300千米,宽约6500千米,厚30千米,由黑色碎石组成,大约7个小时绕木星旋转一周。
研究表明,木星辐射(主要是红外)的能量约为它接受太阳能量的2倍多,这表明木星自身辐射能量。一般认为木星的多余热量不可能是核反应产生的,因为它的质量不到太阳质量的0.1%,而这正是恒星与行星的最本质区别。因此,有人认为木星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星,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恒星,而是处在两者之间的特殊天体。
迄今已发现木星拥有28颗卫星,其中最亮的四颗(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是伽利略首先发现的,称为伽利略卫星。这个伟大的发现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提供了有力证据。旅行者1号的探测表明,木卫一上至少有6座活火山,火山喷发的强度比地球上大得多。木卫二的表面结着冰,人们认为其下可能存在着大面积的液态水。木卫三是整个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其直径甚至超过水星!而木卫四的表面分布着许多环形山,人们猜测其厚厚的表层下面存在着液态水或冰冻水。
土星,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六颗。中国古代称填星或镇星。1871年发现天王星之前,土星一直被认为是离太阳最远的行星。土星有较多的卫星,截止1990年已发现了23颗,它还有易见的光环。土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离心率为0.055的椭圆,轨道半长径为9.576天文单位,即约为14亿公里,它同太阳的距离在近日点时和在远日点时相差约1天文单位。公转轨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为2.5°。公转周期为10759.2天,即约29.5年。平均轨道速度为每秒9.64公里,自转很快,自转角速度随纬度变化,赤道上自转周期是10小时14分,纬度60°处为10小时40分,高速的自转使土星呈明显的扁球形,极半径只有赤道半径的91.2%,土星的赤道面与轨道面的交角为26°44′。土星的赤道半径为60000公里,是地球的9.41倍,体积是地球的745倍。质量为5.688×1029克,是地球的95.18倍。在八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质量仅次于木星,居第二位。平均密度只有0.70克/厘米3,比水还低。由于土星的大半径和低密度,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与地球表面相近。土星的大气以氢、氦为主,并含有甲烷和其他气体。大气中飘浮着由稠密的氨晶体组成的云,有彩色的亮带和暗纹,但比木星大气中的云带规则。土星表面温度约为-140℃,云顶温度为-170℃。行星探测器“先驱者”11号发现土星上有一个由电离氢构成的电离层,电离层温度约为977℃。
天王星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排列在土星外侧、海王星内侧而名列第七,颜色为灰蓝色,是一颗巨型气体行星(Gas Giant)。以直径计算,天王星是太阳系第三大行星;但若以质量计算,则比海王星轻而排行第四。天王星的命名,是取自希腊神话的天神乌拉诺斯。
3 远日行星
天王星 也是一颗巨大的气体行星,于1781年3月被天文爱好者威廉?赫歇尔用自制的望远镜发现。其实人们很早就观测过天王星,因其显得黯淡,人们一直把它当成恒星。天王星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赤道面与轨道面夹角是97°55′,自转轴几乎是平躺在轨道面上,所以它是“躺”着旋转。根据天文学家推测,在很久以前,曾有一个地球大小的物体与之相撞,将这一气体巨星撞得歪到了一边。天王星有较厚的大气层,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次是甲烷。大气温度约为110K,由于大气中甲烷的吸收,天王星呈浅绿色。天王星在17个小时内就可以迅速地自转一圈,但是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却需要84年。
天王星拥有15颗卫星。其中,主要5颗的直径大约在500千米到1500千米之间,分别为天卫五、天卫一、天卫二、天卫三和天卫四,是在地面上观测发现的。后来探测器发现天王星至少还有10颗卫星。
海王星 是太阳系中第四大气体巨星,直径与天王星近似,但是距离太阳大约45亿千米。天王星是偶然发现的,海王星却是先由天体力学计算出位置,再找到的。1846年,天文学家观察到,天王星的运行轨道总是与预想的有所偏离,并猜想这可能是因为存在着另一颗未知的行星,它的万有引力干扰了天王星的运行。法国人勒威耶精心计算出这颗假想行星的位置,由此发现了海王星。因为呈现漂亮的蓝绿色,所以被称为海王星。海王星最亮时只有8等星那么亮,肉眼看不到它,在大型望远镜里,它也不过是个淡绿色的小小圆盘状,视直径不到4〃。海王星被浓云包围,大气中有氢、甲烷和氨,一般认为它有一个和地球差不多的核,由岩石组成,核外是质量较大的冰包层,外面是分子氢。海王星自转速度极快,一日仅仅持续16个小时,然而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却需要165年,也就是说自1846年被发现到现在,它还没有绕过太阳一周。
1989年以前,人们只知道它的两颗最大的卫星——海卫一和海卫二。此后,火箭探测器又发现了它的另外六颗卫星,其中四颗在光环内运转。海卫一比水星稍大,表面结冰,温度为零下238℃,是太阳系中最冷的天体。
4 彗星
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外貌随着与太阳距离的变化不断改变,当远离太阳时,呈现为朦胧的点状,当离太阳较近时,体积急剧变大,太阳风和太阳的辐射压力把慧星内的气体和尘埃向后推开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由于慧星的这种独特外貌,中国民间又称它为“扫帚星”。
彗星的命名法有三种。刚发现时,先给一个临时名称,按发现的顺序在年号后面加上一个小写字母,如1990b就是指1990年发现的第二颗彗星。通过近日点以后,就给它以永久命名,即在过近日点的年号后加上一个罗马数字,这个罗马数字表示彗星在当年通过近日点的次序,如1990Ⅲ表示1990年第3颗过近日点的彗星。另外,通常还以发现者来命名,当有多个发现者时最多可取前三个,如池谷—关彗星,多胡—佐藤—小坂彗星。彗星的轨道可分为椭圆(离心率e<1) 、抛物线(e=1)和双曲线(e>1)三类。在椭圆轨道上运行的彗星称周期彗星,它们周期地绕太阳公转。周期彗星又可分为短周期彗星(周期小于200年)和长周期慧星。前者的轨道倾角不大,多为顺行,即绕太阳运动的方向与行星相同。后者的轨道平面在太阳系空间内是随机分布的,顺行的与逆行的各占一半。在双曲线或抛物线轨道上运动的彗星称非周期慧星,它们经过近日点后便一去不复返了。彗星经过行星附近时,会受行星的摄动而改变轨道。如果将观测到的双曲线和抛物线的轨道往前例推,大多数非周期彗星的轨道都曾是离心率较大的椭圆,这说明可能只有很少的彗星是来自太阳系以外的。彗星一般由彗头和彗尾两部分组成。彗头包括彗核和彗发,有的彗星在彗发外还包着厚厚的一层氢原子云,称为“彗云”。彗核的直径很小,只有几百米到上百公里,但集中了彗星的绝大部分的质量,大彗星的质量为103-108亿吨,小彗星的质量只有几十亿吨,彗核的平均密度约为1克/厘米3,和水的密度差不多。彗发的体积随彗星与太阳的距离变化,其直径比彗核大得多,一般为几万公里,有的甚至比太阳还大,但由于彗发内物质很稀薄,故它的质量很小。一般情况下,当彗星走到距太阳两个天文单位附近时,开始产生彗尾。随着与太阳的接近,彗星显着变大变长。彗星的体积很大,可达上亿公里,宽度从几千公里到2000多万公里,但物质极稀薄,密度只有地面附近空气的10亿亿分之一。彗尾的形状多种多样,一般总是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延伸,彗尾可分为两类,一类彗尾较直,由离子气体组成,呈蓝色,称“离子彗尾”或“气体彗尾”,它是由太阳风的斥力作用于彗星中的离子形成的。另一类是弯曲的,称“尘埃彗尾”,这类彗尾是太阳光子的辐射压力推斥微尘而形成的。
5 小行星(带)
小行星,主要分布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围绕太阳旋转的为数众多的小天体。按提丢斯—波得定则,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距太阳2.8天文单位处应该有一颗大行星。1801年,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了一个新行星,命名为谷神星,它距太阳2.77天文单位,但因它的体积和质量太小,不能与大行星为伍,故称为“小行星”。以后的几年里,又发现了另外三颗较大的小行星,它们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随着19世纪后期照相技术在天文学上的广泛应用,使发现的小行星的数目急速增加。从1925年起,新发现的小行星算出轨道后,要经过两次以上的冲日观测,才能赋与永久编号和专用名称,有的小行星用古代西方神话中的人物命名,有的则由发现者给与其他名称。目前有永久编号的小行星已达3000多颗。照相巡天观测发现亮度大于照相星等21.2等的小行星有50万颗,小行星的总质量约2.1×1024克,相当于地球质量的0.04%。小行星中最大的是谷神星,它的直径为1000公里,质量为(11.7±0.6)×1023克。除了谷神星等几颗较大的小行星外,其他小行星的直径和质量都很小。小行星的亮度有周期性变化,这是由于它们表面各部分的反照率不同及它们的自转引起的。小行星典型的自转周期为8-9个小时,小行星的自转轴取向毫无规律,呈随机分布。少数较大的小行星可能是球状的,但大多数的形状是不规则的。有的小行星还有自己的卫星。按表面照率的不同,小行星可分为C类(碳质,反照率较小)和S类(石质,反照率较大),另外还有少数小行星的金属含量很高,称M类。绝大多数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内,轨道半长径界于2.2-3.2天文单位之间,平均为2.77天文单位,少数小行星的轨道半长径比火星小或比木星大。它们的偏心率和轨道倾角多界于大行星和慧星之间,平均为0.15和9.4°。小行星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它们的视亮度跟它们同太阳和地球的距离有关,也跟它们的表面反照率有关。最亮的小行星是灶神星,目视星等为6.5等。由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到1992年为止,已获得正式编号的共有55颗 。
‘拾’ 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你对于这八大行星都了解多少呢
宇宙是非常大的,由行星、卫星等等组成,有银河系、太阳系……太阳系里有八大行星,大家对这些都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为大家来介绍一下,不了解的,可以趁此了解了解,让我们来看一下吧
首先,八大行星有哪些。
以太阳为中心,从里到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前还有一个冥王星,但现在被排出了。
综上所述,这就是我为大家提供的关于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介绍,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不去,不具有权威性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要带着自己的思考来看待这些问题,那些天文爱好者们也可以看一下,有什么其他的想法与观点,记得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