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如何利用支教资源
扩展阅读
物流企业成本构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费用怎么分配 2025-05-18 04:12:06

如何利用支教资源

发布时间: 2022-07-28 23:08:00

❶ 大学生支教有什么好处

千里烟尘书香近,异乡耕耘报国情。离家辛勤育人梦,天下繁花桃李红。——赞美支教


大学生支教就是大学生利用自己的寒暑假或者空余时间,参加到国家支持的贫困山区教育计划中。对于大学生来说,支教是一段精彩而难忘的经历,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大学生参与支教,获得了身份上的转变,从学生变成老师,更容易老师的不易,体会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谆谆师情。好儿女志在四方,支教注定是大学生丰富人生阅历的重要方式,从我的经验来看,大学生支教有以下好处:

带着一个平等尊重的心,走进山区孩童的内心世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❷ 辩论大赛,短期支教的利与弊,我是反方。我们应该从那里入手如果向正方提问,有什么经典的问题吗

辩论赛是需要运用你自己的思维方式,做出符合逻辑的推理与论证,也要看看你是几辩,我给你3个材料,一份自己的辩论词,一份简单材料,一份对方的。
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学们xx好: 下面由我代表我方进行一辩立论陈词。
我方观点是大学生短期支教弊大于利,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定义:支教是指一项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特点在于其无偿性,公益性。对于短期支教的理解,
我方认为其一包括时间短;其二,凡是无规划,不系统的支教活动都可定义为短期支教。其三,支教人员变动频繁,教学成果无法延续的支教行为也称为“短期支教”。而我方判断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弊的标准是:短期支教是否真正提高了支教地区的教育水平,是否真正将支教政策落实到位。下面我方将从以下三点进一步论述。
第一,就支教主体--大学生而言。普通大学生缺乏教育经验,能力参差不齐,对支教情况了解尚浅,导致支教成果无法得到保证。其次,大学生与乡村儿童的生活环境不同,阻碍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再者,目前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功利思想。短期支教成为他们评优,加分的敲门砖,这完全背离了支教的初衷。因此,从支教的主体来看,大学生短期支教弊大于利。
第二,对于贫困地区的学生而言,大学生为他们带来了新鲜事物,但是短期支教结束后当地小学又恢复了原样,但孩子们的心理落差却难以弥补!据资料表明,95%受教学校担心支教后校方教学困难,90%受教学校担心新学期学生上课不专心,因此,提升农村教育教学水平,必须要提倡长期支教,应出现更多的“卢安克”、“徐本禹”们。短期支教不仅劳民伤财,教学成果也无法得到有效延续,于受教学生无益,于当地教育无益。因此,从受教对象出发,大学生短期支教弊大于利。
第三,教育是百年大计,是一项延续性的公益事业,无论是教育成果、教育政策、教育资源都应当得到有效传承。而短期支教资源分散、利用率低,教育成果无法得到有效延续,教育资源无法得到最优利用。归根结底,短期支教是当下社会对支教政策的偏颇理解,支教者源于一颗公益之心却无法找到正确的奉献途径,不得不说这是对教育资源和公益资源的浪费。因此,从教育本身出发,大学生短期支教弊大于利。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支教的主体、从受教对象还是从教育本身出 发,短期支教既不利于教育水平的提升,也不利于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我们不能因为短期支教的公益出发点而忽略了它本身带来的诸多弊端,我方认为,真正有效的支教方式在于传承和坚持,长期支教、三支一扶,返乡支教,都是行之有效的行为。因此,我方坚持认为:大学生短期支教弊大于利! 谢谢!
二、
首先最大的问题在于短期志愿者与孩子时间短,往往刚熟悉环境就要离开,在心理和教学上对当地学生都是比较大的打击,自己还会沉浸在那种离殇之中不能自拔。

其次,短期支教的教学方式往往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素质类课程”为主线。相对于该校老师平时的上课,短期支教老师的课堂无疑是“新鲜又好玩”的。虽然学生在一周到两周的时间里,开拓了眼界,增添了兴趣,但由于短期支教很难注重到学生真实的掌握情况,没有时间进行教学反复和测验,使得这些效果很难维持。在正常开学后,这些类似有效的教学成果又可能会和本地老师习惯上的教学方法相抵触,产生一些“副作用”,影响成绩和教学效果的巩固。

最后,短期支教团体在组织能力、策划水平、后勤保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招致一些麻烦:比如队员之间的矛盾、团队与校方的矛盾、课堂纪律问题、校园安全问题、支教交通、支教环境、支教心态方面等一系列的问题。很多志愿者真正到达以后,会觉得“体现不出意义”,甚至“和想象中完全不同”。组织方在组织了几次短期支教后,也会因为主要负责人的热情转移或现实问题,而中止本来就“见效甚微”的支教活动,可以想象,一两年后,这些支教效果就荡然无存了。

上述三点是比较常见的弊端,还有一些潜在的风险,也值得组织者留意:
1.短期支教往往在财务问题上不正规,如涉及与大基金会合作,会承担较大财务风险。
2.短期支教在志愿者考察录用、培训、督导方面的要求比较低,支教团队鱼龙混杂,增加组织安全隐患。
3.短期支教前往的支教地点很随意,可能来自驴友介绍或负责人的一次游历,对支教环境并不能非常好的了解清楚,存在安全与环保方面的隐患。
4.短期支教在宣传方面会比较夸张,可以说有了几天的经历就铺天盖地的宣传。在宣传过程中对宣传对象没有加以保护和隐私处理,对支教地采取尽量曝光的方式等宣传手段,都是不合适的。
5.短期支教团队一般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志愿者守则,在支教期间队员无法得到有效约束。诸如饮酒、吸烟、赌博、游览、感情、人际等多方面都可能存在极大隐患,严重影响支教效果。
6.短期支教教研,由于没有与当地教学进行教研和教学秩序上的对接,志愿者排课会比较按自己的优势科目考虑,课程会尽量以好玩吸引学生为主(这也是缺乏教学经验的一个反映),无疑会造成教学冲突,即便校长老师不说,支教组织负责人也应该充分体察,予以避免。

关于弥补:
目前短期支教虽然弊端很多,但由于短期支教往往是开启长期支教的大门,所以建议还是应该有这个宝贵的第一次。虽然大家都反对拿孩子们当试验田,但如果合理策划,精心组织,准确执行,做好反馈,短期支教还是可行的。

三、
1、不可能只打大学生,因为你短期支教是一项公益活动,你就不得不考虑受众,也就是受教孩子的利益。而且这样的定义很容易让评委觉得你方霸道,留下不好的印象。
2、不需要。正方先立论,你可以猜测反方的观点,但你不能用你猜出来的直接去问反方。你们可以准备一些问题留到质询、盘问、或者自由辩过程中打。
3、不需要特别的准备。如果你在查资料的时候找到了一些特别精彩的语句可以记下来用在结辩烘托气势。结辩最好能抓住场上你们主要打的点进行分点论述,思路清晰有条理的结辩很加分。
再给一些其他的建议:尽可能的找例子,并且围绕例子来打,不要光说数据或者打逻辑,因为数据来源的问题,两方的数据可能会矛盾,而例子会让你们打的不那么空泛也更有说服力。

附一份立论稿,希望对你们的思路有帮助。
立论-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
大家好!今天我方要论证的辩题是“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大学生应指在校的本科生。短期支教是指在寒暑假期间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地点既可以是西部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学校,也可以是城市中的打工子弟学校。我方认为:虽然大学生短期支教也有弊端,但从总体看来,大学生短期支教仍是利大于弊。对利与弊的论证,主要可以从对个人,当地和对整个社会的利弊来看。
首先,此次讨论我们认为支教人员的素质等不应在本次讨论的范围之内,因为如果支教人员素质不高,那么无论是对于什么形式的支教活动来说都是致命的,这样就无从讨论利弊了。
明确了这一点后我们继续来看。
第一,我们认为短期支教对大学生个人而言是利大于弊的。对以学习为主的大学生,长期支教是基本没有时间进行的,因此大学生支教基本以短期为主。而短期支教虽然仍会占用志愿者的部分时间,但是在这较短的时间内志愿者仍能得到个人能力的提升以及品格的完善。通过准备教案,他们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通过与孩子沟通,他们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通过独自站在讲台上授课,他们增强了自己的勇气……对于大学生而言,短期支教有较高的性价比。
第二,对支教受众而言,接收大学生的短期支教也是利大于弊的。根据南风窗的调查数据显示,接收短期支教后,88.9%的学生想读大学,53.2%认为学习兴趣有提高;59.4%认为自信心有提高;61.3%认为孝顺长辈的意识有提高;64.6%希望像大学生一样帮助他人。这些收获除了可能有对已学知识的巩固,更多的是性格的改善、扩宽的眼界以及被打开的思路。外面世界给农村孩子带去的思想震撼是巨大的。在贫困地区,读书无用论很流行,如最可怕的贫穷,是思想上的贫穷,短期支教可能无法带来知识水平上质的飞跃,但是可以带来思想上的改变。
第三,从整个社会来看,短期支教也是利大于弊的。支教的目的,是促进改善地区的教育资源贫乏问题。短期支教由于其特性而更容易成为大多数大学生实现对教育贫乏关爱的手段,从而形成热点。对于现在的中国,热点的问题才更容易得到关注。引起了关注,才能让更多人去思考参与、改善短期支教,从而实现长期的,多方面的对口援助。另外短期支教志愿者能进行家访,收集第一手资料,由于支教周期短,他们能够更快速地带出资料,并向慈善机构提供信息,也能够更好的实行物质援助。对于教育资源贫乏的中国中西部,短期支教也许不是雪中送炭,但无疑仍具有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短期支教利大于弊。

❸ 如何适应支教环境

这看似一个很具体的问题。但如果想要解决好,其实
涉及的东西远超你的想象。而且我相信,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支教环境,是人生中许多所要去适应的环境的一部分。
我猜想,你应该就没有对去如何适应各种环境,有一个明
确的认识。
你没有给悬赏,我也不是为那些东西回答问题。所以
我是纯粹为了帮忙,才完成下面的内容。我想先简单说下
如何面对各种环境,然后在对你这个特定的问题,给些意见。
首先,顺境之下,谁都会适应。我只想说一些人在逆境中
要注意的事情。逆境之中,人没有助力,只有阻力。所能依靠
的只有自己。因为个人的能力很弱小,所以当务之急是,如何
联系一切可联系的力量,让自己强大起来——你需要朋友。
不要因为个人的厌恶而去拒绝可以例用的资源,更不要因
为喜爱,而让自己陷入更倒楣的境地。如何生存并立住脚根,
才是你唯一要在乎的东西。
仔细留意你所能接触到的任何人,包括小孩子。耐心的寻
找他们的需求,赞美与帮助是打开一切大门的钥匙。不要去关
注大事情,那样你会适得其反。原因只有四个字:缺乏信认。
你所要关注的,只是细节。只有细节的帮助,才会让人慢慢
建立起对你的信任。随着倾诉与交往的增加。你才会发现,你
溶入了某个群体,你不在是任何事情都孤军奋战了。
还有,你应该注意自己的身体,水、食物、作息时间,都要
尽快的溶入当地的习惯。保持特立独行,只会让你在方方面面都
不能更快的适应当地生活。
上面这些内容,不是瞎掰出来的。而是我个人的体悟。我在
很多城市生活过。这些思想,都是用血和泪换回来的经验。
其次,我想针对你支教的问题,给予些意见
放下普渡济人的心思、扔掉几年就走的想法。不要把自己当
成过客,放下身段认真的听取领导与老同事的见议
并观察他们的工作习惯,在建立一定信认后,问清他们这么做
的好处是什么。
不要太表现自己,捧杀或棒杀的结果,都是你现在扛不住的。
中规中矩的年青人,才是最好的。你不是新领导,你只是新小兵。
另外,尤其注意男女关系,这东西毁人,比毒药还快。
最后,也不知道能帮到你多少,但这些是我最真心的想法。
祝你支教生活快乐!

❹ 支教,能为孩子们带去什么呢

今年七月,我们踏上了去白眉村的路。 在为期十二天的活动中,我们给孩子上课,挨家挨户走访,与乡亲们交流,给乡亲们放电影,以及打扫学校及周边的卫生。我们做的就这么多,那我们下乡支农支教究竟能给村里,乡亲们,孩子们带些什么呢?我们下乡的意义在哪儿? 这是每一位下乡的同学必需直面的问题。 有的人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给孩子们上上课;也有的人说,为了农村的发展,深入了解村里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发动大家走集体道路,合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旅游业;还有的人说,为了体验农村生活。 看到白眉村的很多孩子因家里没有钱而辍学时,我们总想多教给他们一些知识,做人的道理;看到白眉村有的家庭因没钱而买不起盐和酱油时,我们都想村民能真正富裕起来,过着体面的生活;看到白眉村的本苗族文化逐渐被现代化冲击而终将成为历史时,我们每个人都为之痛心。 但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仅靠我们三十个人十几天的努力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农村的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人口与资源极度紧张的国家快速工业化与城市化后必然产生的,并在短时间内解决不了,国家现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但就其效果而言是治标不治本。 农村要发展,必需把农民组织起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竞争力,但又有谁能把农民组织起来呢?靠村里能人?这种能人必需得才兼备。然而在当代条件下,像王宏斌这样的人可遇而不可求,只能是特例,不能普片推广。 农村现在已经走入困境,白眉也不例外。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我曾经发出绝望的呐喊,并且想让白眉米酒使我永远醉下去,不再醒来。但我不能逃避现实,那是懦弱的表现!我必须站起来,直面这人世间的剥削与压迫,公平与正义。 “社会太复杂,个人的力量太小,关心也起不了多大作用,政府可以管”这是很多朋友的态度。是的,我们现在是改变不了这残酷的现实,但是我们能不闻不问,无视他人的存在,而等着救世主吗? 国际歌里面有一句是这样唱的:“从来都没有什么救世主,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就是救世主,奢望剥削压迫者的善行只能是幻想! 我们要做救世主,要改造社会,但改造社会,必需先改造自己,同时改造自己也是在改造社会。 要改造社会,必需认识社会,在中国,农民占大多数 ,要深入农村,了解农村,做农民的朋友,感受农民的辛苦,忧愁,快乐,幸福……增进感情,培养自己的群众立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认识自己应该承担的。 这就是我们下乡的进一步意义。

❺ 贫困地区向来教育资源稀缺,如何改善只靠支教人员一腔热血的现状

贫困地区向来教育资源稀缺,改善只靠支教人员一腔热血的现状,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主要是需要我们去改变现有的这种工资结构,那么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也都需要把我们的精力投入到这上面,更多的去让我们的这种支教人员感觉到温暖和温馨,所以更多的支教人员才会觉得这样的事情是有意义的事,想要去做的也是值得的,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所以支教人员如何才能够,让他们觉得是有信心去做的,就是让我们每一个人投入目光和金钱在他们身上才是最好的。

那我现在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面对这些事情的话,去尽力的做到一个认同感,贫困地区向来教育资源稀缺,改善只靠支教人员的一腔热血的现状,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还是要改变工资结构和对于这种支教人员的认同感,对于他们所付出的心血。我们是有能力和有共同的这种荣誉的,是要去认同他们这种改变和让他们觉得他们在这份工作上面获得了一些东西的,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才能够更好的让他们在这个环境中待下去,才能更多地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❻ 90后大学生5年如何支教20多所小学

殷沙漫,出生于1994年,从初中开始,就致力于公益事业。上大学后,她利用课余时间支教20余所山区小学,走访了30多个偏远土家苗寨,开设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希望让孩子们得到应有的素质教育。她说:“也许我这点微弱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万一对他们是一种无限的光明呢?”

继续前行,做孩子精神的呵护者,支教这些年殷沙漫印象最深的是2014年年底的一个夜晚:那一天,她上完课到几个孩子家中走访,天空下着雨,山路泥泞难行,走了2个多小时不知道绕了多少个山,当她到达最后一个孩子家里时天已经黑了。

“当时孩子的母亲一见到我,就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殷老师,小旭之前都不会唱歌画画做手工,也不知道毛笔字。现在一回家就爱唱《小小的梦想》,今天还带回一幅画给我看!’看着这位母亲倾着残疾的身子,满眶感激地看向我,我内心是非常震动的。”殷沙漫说。

看到家长激动和开心的笑容,她还有什么犹豫和怀疑的呢。

殷沙漫认为现在贫困地区的孩子,精神上的呵护是极其匮乏的,也是极易忽视。她希望通过“第二课堂”给孩子们带去新的知识的同时,更重要是让孩子们懂得,即使深处条件艰苦的大山,依然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在公益路上殷沙漫从开始的单打独斗到现在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公益伙伴。

“刚开始没有人愿意花一下午的时间和我一起去支教上课。为了争取更多资源的支持,获得更人多的参与,我每次都将与孩子们上课的故事分享到朋友圈、QQ空间、微博。”殷沙漫说,慢慢开始有人关注并开始支持、参与到支教活动中,越来越多人主动捐赠物资。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爱,通过这些事,我发现世界美好得不得了。”

在殷沙漫的带动下,全校1000多人参与公益,更令人欣慰的是社会上的爱心组织也纷纷联系她他们通过爱心物资捐赠,一对一资助等方式帮扶殷沙漫所到之处的孩子们。

坚守为山区孩子继续留在湘西,2017年9月殷沙漫成为吉首大学的研究生,她为了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而选择留在了湘西,研究生学习紧张,她利用学习之余反思自己发起的“知识新窗·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写下五万多字的公益手记,并且着手整理一套关爱山区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案。

今年1月,殷沙漫发起了“给留守大山的孩子拍张全家福”的活动,并在网上发起了“全家福认领”的募集活动,春节时,殷沙漫和同伴在湘西5个村小老师的支持下,带领志愿者们走进了苗寨为108名留守儿童定格了与父母一起时的灿烂笑容,还送去了募集而来的手写春联。

在吉首大学,榜样在身边优秀事迹报告会上,她这样向全体新生说道:“世界的改变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我们种下一些种子,总有几颗能发芽,这就是我坚持的动力和意义。”

殷沙漫热心公益,这是她发起“给留守大山的孩子拍张全家福”活动,现场给孩子们冲印照片很多人不知道,从小体质较差的她,曾在高三时有过低血钾,一直持续到大三,过度劳累会让她四肢乏力甚至晕倒。

在殷沙漫看来,为了贫困家庭的孩子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了给山区孩子的内心播种快乐、健康、向上的种子,一切都是值得的。“公益这条路上,我一定会坚持下去。”

公益不仅是行动,更是一种唤醒。“改变世界太难了,改变湘西也太难了。我能做到的,就是用一点一点的行动,去改变我身边能改变的。也许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但是对于我来说足够满足了。”

在殷沙漫看来,每个人都有善心,而公益就是为了唤醒它,只有爱与善良的觉醒才能生发出更多不约而同的行动,而公益的目的是以小爱汇成大爱,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公益队伍帮助更多的人。

每次支教后殷沙漫喜欢用文字记录点滴这是她在其中一篇散文中写下的“走你走过的路, 吃你吃过的野菜, 住你住过的木屋, 经历你经历的贫困。 原谅我的肩膀不够宽, 但想给你无尽的温暖; 我的背梁不够挺, 但想给你撑起一抹蔚蓝; 我的声音不够亮, 但我想给你唱起小小的梦想。”

❼ 怎样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方式:
1、人人享有教育机会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享受文明成果的充分权利,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也是现代文明建设的标志。同时,也反映了教育的公平性。不论是智优学生还是弱智学生,在接受教育上都具有平等的权利,要让我们的教育适合每一个学生。当然,对各类不同学生进行的教育应该是有针对性的。
2、克服急功近利行为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既表明国家对发展教育事业负有责任,也表明人人有享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权利属于人民,受教育机会向人民开放。现在,希望孩子全面发展,接受优质教育,已成为全民的共同愿望。人们对教育的期待、需求、重视,都超过了任何时代和任何一个时期。不过,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在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甚至教育观念上都存在着差别,因此提供的教育条件会有差异,应当为不同的人提供与其发展相匹配的教育机会。要注意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真正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共同进步的目的出发,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不断满足人们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
3、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教育公平说到底是要为每个学生幸福成长提供优质教育。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进行分析,据了解,目前学生中比较困难的大约有5类,一类是学习困难的学生;第二类是心理有偏差的学生;第三类是行为规范有问题的学生;第四类是缺损型家庭的学生;第五类是经济困难的学生。帮助困难的学生,既是遵循教育公平原则所需要做的事情,也是把优质教育落实到每个学生的体现。
4、提供不同层次教育
优质教育是先进的教育设施与先进的教育理念的统一体,是基于一定物质条件下的因材施教,只有做到了因材施教,优质教育才是真正的、实在的,从而也使教育资源得到了最大利用。人是有差异的,但这种差异期盼优质教育来弥补。教育就是要因材施教,人人都能接受教育,最根本的是让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而各种学校就是要提供不同层次的教育,即使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年级也应当提供分层的教育。

❽ 长期支教和短期支教到底有哪些利弊

大学生短期支教弊大于利
短期支教是指社会机构、学校机构、学生社团所组织在一段较长时间(本调查中指低于一个月)内规律进行支教活动,此类支教具有一定的组织性,支教的时间、次数、地点一般是固定的。
1、支教者动机问题
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大多数大学生支教者都将奉献爱心,为支教地儿童带去希望作为自己参与支教活动的首要目的,其次才是为了丰富自身的阅历,完善自我。但是,不得不承认,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的功利性正在不断加强,这一问题在短期支教中尤为突出。许多学校社团仅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一些缺乏责任心的大学生参与支教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能够在简历上多添一笔。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是使得社会对当前大学生短期支教开始质疑的重要原因之一。
2、支教时间问题
支教时间短、选取时间段尴尬是大学生短期支教中存在的一个巨大问题。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大学生短期支教多将时间安排在寒暑假,周期多为10至20天。在时间点上,被支教地学校已处在放假状态,如若要求学生继续接受教育显然是不合理也不现实的,所以说能接受到教育的孩子其实数量有限且不固定。另一方面,支教周期过短,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被支教者可以得到的知识以及技能上的提升微乎其微,支教者所能做的最多的也就是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输入新的观念,但其影响毕竟有限。
3、支教活动延续性问题。
大多数短期支教活动在结束后即与被支教地失去了联系,不再有后续的交流,这使得活动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因为大学生对支教地孩子的影响有限,如果不能使之保持长时间的交流与接触,譬如简单的书信往来,那么那些曾经接受过支教帮助的孩子很难在今后的成长中接受良好的引导。
4、支教者的素质及技能问题
大学生支教者在知识储备上已完全胜任教学任务,但是,在教学技能上,大多数的支教者都缺乏经验,所以极易出现课堂混乱,学生难以管理的问题,使得教学质量的得不到保证。同时,支教组织者在课程安排上的不科学与不合理也会

导致支教效果的不佳。另一方面则是个别大学生的个人素质低下,在支教当地留下不好的印象,使得被支教地产生反感情绪。
5、支教资源分配问题
由于资金、地域等限制,许多大学生支教团队在选择支教地时并不是将最需要支教的地点放在第一位,而是选择愿意接受支教,又便于自身开展支教活动的地点开展活动。这样一来,就极易造成支教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往往是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得不到支教帮助,一些并不需要支教的地方却成为支教团组织者积极联系的对象。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与上面所提到的支教功利性目的也存在一定关系。
6.支教必要性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受支教地对于支教团体的到来都表示欢迎,尤其是有些学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根本没有必要接受大学生支教,对大学生支教的态度比较淡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