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问这个工程怎么建数据库
数据库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数据管理不再仅仅是存储和管理数据,而转变成用户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管理的方式。数据库有很多种类型,从最简单的存储有各种数据的表格到能够进行海量数据存储的大型数据库系统都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信息化社会,充分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决策管理的前提条件。数据库技术是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各类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决策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数据库是一个单位或是一个应用领域的通用数据处理系统,它存储的是属于企业和事业部门、团体和个人的有关数据的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是从全局观点出发建立的,按一定的数据模型进行组织、描述和存储。其结构基于数据间的自然联系,从而可提供一切必要的存取路径,且数据不再针对某一应用,而是面向全组织,具有整体的结构化特征。数据库中的数据是为众多用户所共享其信息而建立的,已经摆脱了具体程序的限制和制约。不同的用户可以按各自的用法使用数据库中的数据;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共享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源,即不同的用户可以同时存取数据库中的同一个数据。数据共享性不仅满足了各用户对信息内容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各用户之间信息通信的要求。
B. 怎么做一个完整的数据库
你要是建ORACLE数据库,还是MSSQL数据库呢?在建立数据库之前,需要对其进行设计分析。
需求分析调查和分析用户的业务活动和数据的使用情况,弄清所用数据的种类、范围、数量以及它们在业务活动中交流的情况,确定用户对数据库系统的使用要求和各种约束条件等,形成用户需求规约。概念设计对用户要求描述的现实世界(可能是一个工厂、一个商场或者一个学校等),通过对其中诸处的分类、聚集和概括,建立抽象的概念数据模型。这个概念模型应反映现实世界各部门的信息结构、信息流动情况、信息间的互相制约关系以及各部门对信息储存、查询和加工的要求等。所建立的模型应避开数据库在计算机上的具体实现细节,用一种抽象的形式表示出来。以扩充的实体—(E-R模型)联系模型方法为例,第一步先明确现实世界各部门所含的各种实体及其属性、实体间的联系以及对信息的制约条件等,从而给出各部门内所用信息的局部描述(在数据库中称为用户的局部视图)。第二步再将前面得到的多个用户的局部视图集成为一个全局视图,即用户要描述的现实世界的概念数据模型。逻辑设计主要工作是将现实世界的概念数据模型设计成数据库的一种逻辑模式,即适应于某种特定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支持的逻辑数据模式。与此同时,可能还需为各种数据处理应用领域产生相应的逻辑子模式。这一步设计的结果就是所谓“逻辑数据库”。
物理设计根据特定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提供的多种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等依赖于具体计算机结构的各项物理设计措施,对具体的应用任务选定最合适的物理存储结构(包括文件类型、索引结构和数据的存放次序与位逻辑等)、存取方法和存取路径等。这一步设计的结果就是所谓“物理数据库”。验证设计在上述设计的基础上,收集数据并具体建立一个数据库,运行一些典型的应用任务来验证数据库设计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一般,一个大型数据库的设计过程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循环反复。当设计的某步发现问题时,可能就需要返回到前面去进行修改。因此,在做上述数据库设计时就应考虑到今后修改设计的可能性和方便性。运行与维护设计在数据库系统正式投入运行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对其进行调整与修改。
数据库设计步骤 至今,数据库设计的很多工作仍需要人工来做,除了关系型数据库已有一套较完整的数据范式理论可用来部分地指导数据库设计之外,尚缺乏一套完善的数据库设计理论、方法和工具,以实现数据库设计的自动化或交互式的半自动化设计。所以数据库设计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是研究数据库设计理论,寻求能够更有效地表达语义关系的数据模型,为各阶段的设计提供自动或半自动的设计工具和集成化的开发环境,使数据库的设计更加工程化、更加规范化和更加方便易行,使得在数据库的设计中充分体现软件工程的先进思想和方法。
C. 可以说得具体一些吗例如怎么建立出租车gps数据库,读入地图,查看密度谢谢啊
我是用access 做的数据库,但是导入很慢,执行效率低,基本上不可行,建议你用sql server 2000等,学会批量导入文本文档做表,筛选代码我也是问了好多人,你先看看我的提问里面的,那几个问题和答案你先搞明白了。作图要用matlab ,用load 命令和plot 命令。读入地图还没有做出,只做出了无地图图像,能看出道路。
D. 工作流程与建库方法
松嫩平原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空间数据库包括野外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录入系统、数据库信息应用系统、数据库检查验收系统和综合成果管理系统五个组成部分。系统具备了数据录入、编辑、管理、浏览、查询、质量控制等功能,同时可以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操作。
属性数据库的录入是按照《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信息系统使用手册》中的数据格式及要求在数据录入系统中完成的。
空间数据库的建设是按照《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标准》的具体要求进行的,调查资料和收集资料的录入是主要由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地质调查院完成,之后实施单位进行汇总、检查。
一、工作流程
包括资料准备(图形图像资料、文字资料、专业数据资料的收集、图件预处理、图件的分层及清绘处理)、数据采集、属性表编制、图形数字化、属性库的录入、图形属性挂接、图形编辑修改、图形误差校正、图形投影转换、建立图库、质量检查、成果汇交、文档管理等工作(图14—1)。
二、建库方法
(一)资料准备
资料准备工作包括1∶25万地理底图的转化及修编;资料的收集、筛选、分类、整理;熟悉数据库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标准等。首先对工作区内以往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筛选,进行资料的可靠性、准确性及实用性分析,把内容完整、数据可靠、内容可用的资料分类挑选出来,作为准备入库的资料。由于收集的原始资料时间跨度大,格式、资料内容与数据库要求的格式不一致,在录入之前必须对收集资料内容进行整理,有的还需要进行单位换算,提炼出所需资料。对实测资料有缺少项目等情况,及时与调查人员联系,进行了必要补充。将整理好的收集资料及实测资料,按照技术要求进行统一编号,为了确保图元编码的唯一性,统一编号由17位数字组成,即:经度8位+纬度7位+识别码2位。
(二)属性数据的录入与检查
将整理、筛选出来的资料,分门别类地分配给不同的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录入。由于所录入资料的专业性较强、数据量大、内容参差不齐,录入时需要随时进行分析,因此入库资料全部由专业人员完成,以保证入库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地下水资源调查的数据表是一对多个主从表结构关系,因此在数据录入过程中,必须先输入主表数据,再录入从表数据。特别是野外水文地质点基础表是所有相关数据关联的基础,在输入新的调查点资料之前,必须先输入该表中的数据。为了保证录入数据的质量,采取的保障措施是每录入完一份资料马上与原始资料对照检查,避免时间过长容易忘记。
图14—1 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流程图
1.水文地质钻孔综合表的录入
按照数据库提供的录入表内容,主表水文地质钻孔综合表包括地层描述、井径变化、井管结构、填砾止水、测井曲线和含水层划分6个分表。
由于以往资料各家使用的钻孔综合成果表的内容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与数据库中给定的表格内容不是一一对应,特别是松嫩平原的含水层多,白垩系含水层划分不明确,所以这部分资料内容录入整理的工作量很大。在收集到的钻孔资料中给出的位置坐标全部是大地坐标,首先要把大地坐标转换成经纬度,然后进行统一编号,再进行录入。由于钻孔综合成果表中内容多,数据库表中所需的内容要到成果表中各项目中查找,查找起来需要很长时间,并且有一些项目需要进行计算,如填砾厚度,需要用孔径和井径进行计算;钻孔变径描述、钻孔井管结构、水文地质钻孔填砾止水结构、地质钻孔含水段厚度等是在柱状图中按比例尺量算的,然后按比例尺换成深度。含水层厚度的确定,在钻孔综合成果表中给出的含水层厚度是整个钻孔揭穿的含水层总厚度,但数据库需要分段填写,这部分数据根据岩性描述确定出含水段的位置,计算含水层厚度,分段含水层的厚度之和与成果表中的含水层总厚度保持一致。在录入过程中,钻孔资料按原始数据100%录入,不遗漏每一项数据(图14—2、图14—3)。
图14—2 数据库中钻孔资料关联表
图14—3 数据库中的钻孔资料
2.抽水试验成果表的录入
收集的抽水试验资料一般都在钻孔综合成果表中,没有原始的抽水试验记录,在钻孔综合成果表中只有不同落程抽水试验总的观测时间、稳定时间、水位恢复时间、水位降深、涌水量及抽水试验成果。为了避免在录入完成综合成果表后,漏录抽水试验成果表,在录入过程中,对钻孔资料首先录入抽水试验成果表,然后再录入综合成果表。对于本次获得的实测资料,由于观测记录中涌水量单位为m3/d,数据库中要求为L/s,必须先进行换算,然后再进行录入,工作比较繁琐,在转换过程中容易出现数据错误,所以在录入前先进行涌水量单位换算,然后再进行录入和检查。本次施工的钻孔抽水试验则依据原始抽水试验记录录入。
3.水、土样品采集记录表的录入
(1)野外水样采集记录表的录入
野外采样是按年度工作区分三年完成的,录入工作也是按年度进行。地下水水质分析样包括水质全分析、简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同位素分析样和地表水样。野外水样采集记录表与水质分析综合成果数据表及同位素测试综合成果数据表是一套相关联表(图14—4),首先录入测试数据表,然后录入野外水样采集记录表,再录入水质分析综合成果表和同位素测试数据。
(2)野外土壤样品采集记录表的录入
该表包括土壤易溶盐分析和土壤污染分析成果表,在录入过程中先录入野外土壤样品采集记录表中相关内容,然后录入土壤易溶盐分析调查表中的各项内容。
4.野外调查卡片的录入
野外调查卡片随着野外工作的开展按年度分期录入,野外工作分三年进行,录入过程也分三年进行。
(1)机民井调查记录表的录入
在野外调查过程中,不同地区分潜水和承压水分别进行调查。在录入中有时同一个点既调查了深层水、又调查了浅层水,同一个点,两个不同的内容,这时就要特别注意,不能将第一个点替换掉,只能用统一编号来区分。调查点平面位置示意图和地形地貌、含水层剖面图采用灰度扫描,扫描精度为300 dpi,扫描后部分进行矢量化,生成JPEG图像插入录入系统中,部分直接生成JPEG图像插入录入系统中(图14—5)。
图14—4 数据库中水样采集记录与水质分析综合成果数据表
图14—5 数据库中机民井调查表
(2)土地盐渍化野外调查表的录入
在录入该表格时,表中有“年内最高水位”和“年内最低水位”,由于在野外仅靠一次观测没办法查明这两项内容,所以该项内容录入不全或不够准确。表中的样品采集情况一栏,字段数少、取样较多,有的时候各取样深度不能全部录入。
表中调查点平面示意图,采用扫描精度为300 dpi,进行灰度扫描,扫描后进行矢量化,生成JPEG图像插入录入系统中(图14—6)。
(3)地表水点综合调查数据表的录入
地表水体调查点包括湖泊、河流等调查点,按照野外提供的表格直接进行录入,地貌、地质剖面素描图及调查点平原位置示意图采用扫描精度为300 dpi,灰度扫描,扫描后部分进行矢量化,生成JPEG图像插入录入系统中,部分直接生成JPEG图像插入录入系统中(图14—7)。
(4)地下水污染综合调查表的录入
该项工作只在黑龙江省做了少量调查,已全部录入,调查点平面位置示意图,采用精度为300 dpi,灰度扫描,将扫描图直接生成JPEG图像插入录入系统中。
(5)泉点野外调查记录表、水源地综合调查表、野外水文地质点调查表、野外水文地质调查路线表、土地荒漠化野外调查表的录入。
这些表的数据整理及录入均按照录入表式填写录入,所涉及的剖面或平面示意图采用精度为300 dpi,灰度扫描,将扫描图直接生成JPEG图像插入录入系统中。
图14—6 数据库中土地盐渍化野外调查表
图14—7 数据库中地表水综合调查表
5.地下水观测井基本情况表的录入
这部分内容按照数据库中提供的表格逐项目录入,主要录入了地下水位人工监测数据记录表、地下水位监测数据成果汇总表、地下水水温监测原始记录表,地下水位监测资料从2003年8月至2005年8月,每5天监测一次,共监测2年。
6.地下水位统测野外记录表的录入
该表录入的资料为2003年、2004年、2005年不同时期的统测资料,该表在录入过程中,由于技术要求下达较晚,野外统测时,定位点坐标精度差,资料取得后,录入人员将数据全部录入数据库中,待技术要求下达后,对统测点又重新进行野外定位,使得录入资料全部重新录入。
7.地下水位统测汇总表的录入
该表由地下水位统测野外记录表自动生成,共体现了2003~2005年3年4次统测资料,2003年丰水期1次、2004年枯、丰水期2次统测、2005年枯水期1次统测。在3年4次的统测中,有一部分统测井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在同一个井连续进行,只能换成其他点进行统测。有一些点坐标没有改变,只是水位及标高改变,这一类点,在录入过程中在井口标高和井深中都已经填写上了新换点(图14—8)。
8.试坑渗水试验观测记录表的录入
该表录入了2003年和2004年资料,该项工作做得不多,资料较少,但作为第一手资料,比较宝贵。内容按数据库中的表格要求录入。试坑平面位置示意图采用扫描精度为300 dpi,灰度扫描,扫描后进行矢量化,生成JPEG图像插入录入系统中(图14—9)。
9.汇总与数据备份
由于数据库录入工作量大、内容多,必须由多人分工完成,因此要通过数据汇总将多台机器上的数据库中的数据汇总到一个数据库上。分头录入的资料一般每周汇总一次,汇总时由汇总人员对录入的资料进行抽查,一般抽查率在20%~30%。为了避免数据丢失,在进行数据汇总前先将数据做一备份,以防万一。
(三)图形数据库的建立
空间图形数据库的建立分为7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完成属性库的录入工作。属性数据录入的完成是《地下水资源调查应用系统》中自动生成各类调查点图层的前提。
图14—8 数据库中地下水位统测数据汇总表
图14—9 数据库中试坑渗水试验综合成果汇总表
第二阶段:编绘1∶25万地理底图。根据技术要求,进行修编,涵盖了主要交通干线、河流、居民地、省、市、县界线、松嫩平原界线等。图面清晰明了,满足绘制成果图件的要求。
第三阶段:成果图件矢量化。每张成果图件均由编图人员在喷绘的1∶50万地理底图上绘制,然后采用300 dpi扫描,形成栅格化文件,再由建库人员利用Map GIS将图像配准到已矢量化、修编好的地理底图上,所有经纬网交叉点都作为控制点采集对象,保证了图像配准的精度,最后完成数字化制图。
第四阶段:检查、修改成果图件,熟悉《地下水资源调查应用系统》和《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标准》对地下水资源数据库图层的划分及其属性结构,做好图形入库的准备工作。
第五阶段:从已有的成果图件中提出数据库中所需要的图层,并赋予属性。每个图层文件都要在Map GIS中设置好投影参数,并且与成果图件投影参数保持一致,均为兰伯特等角圆锥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六阶段:将属性库文件和成果图件中提出的图层文件导入《地下水资源调查应用系统》中。具体操作如下:①在该系统中增加一个新工作区,连接属性数据库文件,设置投影参数为兰伯特等角圆锥1∶25万平面直角坐标系;②导入已修编好的地理底图;③根据系统中空间数据库部分的目录树所列图层和属性库中各类调查点的数据,依次生成点图层,并且由系统自动挂接属性文件;④将已编辑好的线、区图层导入本系统;⑤更新地图参数,系统会将各类图层重新投影为新建工作区时所设的投影参数,保证了各类图层在空间位置上相对一致性(图14—10~图14—13)。
图14—10 数据库中的地貌分区图层
图14—11 数据库中潜水含水岩组岩性分区图层
图14—12 数据库中潜水富水性分区图层
图14—13 数据库中2004年丰水期水位埋深等值线图
E. 资源库是什么样的,怎么做
教学资源建设可以有四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分八大类:媒体素材、试题、试卷、文献资料、课件、案例、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二是网络课程建设;三是资源建设的评价;四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如数字图书馆系统;在这四个层次中,网络课程和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是基础,是需要规范的重点和核心;第三个层次是对资源的评价与筛选,需要对评价的标准进行必要的规范;第四个层次是工具层次的建设。
素材类资源的具体内容千变万化,形成多各具特色,对应的管理系统和教学系统必须适应这种形式的变化,充分利用它们的特色。所有素材建设都必须围绕组织和建设教学课程这个核心来进行,统一服从教学课程建设的要求。
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建设教学资源库,使其在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更强的保证,使媒体素材、题库、课件、案例等信息,做到充分共享。
资源库可以用Access来做。
在打开的Access 2007窗口中,单击Office 按钮,在打开的工作区中选择【模板类别】选项区域下的【空白数据库】选项卡,在工作区右下角的【文件名】文本框中输入创建数据库的名称,单击其右侧的文件夹图标,弹出【文件新建数据库】对话框,在【保存位置】下拉列表框中选择文件保存的位置,单击【确定】按钮。
返回工作区,单击【文件名】文本框下方的【创建】按钮,创建数据库文件。返回Access 2007的操作界面,即可看到新建的空白数据库。
F. 关于交通数据库的建立,用access
你的问题是什么,你想怎么弄,能说的清楚点吗
G. 怎么样建立数据库,需要详细的步骤。
一下步骤以mysql数据库为例:
登录数据库
代码:mysql -u root -p
输入密码
至此,一套完整的流程就跑完了。
H. 智慧交通建设方案怎么做
每个地方的交通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智慧交通建设方案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当地交通情况,因地制宜。不明白的话,你可以去新中新智慧交通看看,他们公司还是国内迄今唯一一家连续参与起草行业标准的单位。
I. 数据库构建流程
构建相山地区地学空间数据库是在对各类原始数据或图件资料进行整理、编辑、处理的基础上,将各类数据或图形进行按空间位置整合的过程。其工作流程见图 2.1。
图2.1 相山地区多源地学空间数据库构建流程
2.2.1 资料收集
相山地区有 40 多年的铀矿勘查和研究历史,积累了大量地质生产或科学研究资料。笔者收集的面上的资料包括原始的离散数据如航空放射性伽玛能谱数据、航磁数据、山地重力测量数据、ETM 数据,而地面高精度磁测资料仅收集到文字报告和图件。上述各类数据均可达到制作 1∶50000 图件的要求。地质图采用 1995 年核工业 270 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实施完成的 “相山火山岩型富大铀矿找矿模式及攻深方法技术研究”项目的 1∶50000附图; 采用的 1∶50000 地形图的情况见表 2.1。
2.2.2 图层划分
GIS 数据库既要存储和管理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又要存储和管理空间拓扑关系数据。数据层原理: 大多数 GIS 都是将数据按照逻辑类型分成不同的数据层进行组织,即按空间数据逻辑或专业属性分为各种逻辑数据类型或专业数据层。相山地区数字化地质图包括地理要素和地质要素两大部分,共设置 9 个图层,每一图层 (包括点、线或多边形) 自动创建与之相对应的属性表。
表2.1 采用的地形图情况一览表
注: 坐标系均为 1954 年北京坐标系,1956 年黄海高程系,等高距为 10 m。
(1) 水系图层 (L6XS01) : 包括双线河流、单线河流、水库或水塘。
(2) 交通及居民地图层 (L6XS02) : 包括公路和主要自然村及名称。
(3) 地形等高线图层 (L6XS03) : 包括地形等高线及高程和山峰高程点。
(4) 盖层图层 (D6XS04) : 包括第四系 (Q) 和上白垩统南雄组 (K2n) 及其厚度和主要岩性。
(5) 火山岩系图层 (L6XS05) : 包括下白垩统打鼓顶组 (K1d) 、鹅湖岭组 (K1e) 及各种浅成- 超浅成侵入体 (次火山岩体) 的分布和主要岩性特征。
(6) 基底图层 (L6XS06) : 含下三叠统安源组 (T3a) 、震旦系 (Z) 、燕山早期花岗岩 (γ5) 、加里东期花岗岩 (γ3) 。
(7) 构造图层 (L6XS07) : 相山地区褶皱构造不发育,构造图层主要包括实测的和遥感影像解译的线性断裂或环形构造。
(8) 矿产图层 (L6XS08) : 包括大、中、小型铀矿床和矿点。
(9) 图框及图幅基本信息图层 (L6XS09) : 数字化地质图的总体描述,内容包括图框、角点坐标、涉及的 1∶500000 标准图幅编号、调查单位及出版年代等。
图层名编码结构如下:
相山铀矿田多源地学信息示范应用
2.2.3 图形输入
图形输入或称图形数字化,是将图形信息数据化,转变成按一定数据结构及类型组成的数字化图形。MapGIS 提供智能扫描矢量化和数字化两种输入方式。本次采用扫描矢量化输入,按点、线参数表事先设定缺省参数,分别将地形底图和地质底图扫描成栅格图像的 TIF 文件,按照图层划分原则,在计算机内分层进行矢量化。线型、花纹、色标、符号等均按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行业标准执行。
对于已建立的图层,按点、线、多边形分别编辑修改,结合地质图、地形图及相关地质报告,采集添加有关属性数据,用以表示各图层点、线、多边形的特征。拓扑处理前先将多边形的地质界线校正到标准图框内进行修改,去掉与当前图层区域边界无关的线或点。对于图幅边部不封闭的区域,采用图框线作为多边形的边界线,使图幅内的多边形均成为封闭的多边形。拓扑处理后进行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挂接。
在 MapGIS 实用服务子系统误差校正模块中,将数字化地图校正到统一的大地坐标系统中。图形数据库采用高斯-克吕格 (6 度带) 投影系统,椭球参数: 北京54/克拉索夫斯基。
MapGIS 数据文件交换功能使系统内部的矢量图层很容易实现 Shape 和 Coverage 等文件格式的转换。在图形处理模块将上述各图层转成 Shape 文件格式。
2.2.4 离散数据网格化
在收集的原始资料中,除 1∶50000 地形图和地质图之外,航空放射性伽玛能谱数据(包括原始的和去条带处理后的数据) 、航磁数据、山地重力测量数据都是离散的二维表格数据。用 GeoExpl 网格化。GeoExpl 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提供了多种网格化计算的数学方法,本次选用克立格插值方法,网格间距 15 m。重力和航磁数据网格化后,进行不同方向或不同深度的延拓处理。所有网格化数据均采用了与上述图形数据相同的地图投影和坐标系统。
2.2.5 网格化数据影像化
MapGIS 网格化文件格式为 grd,可直接被 Erdas Imagine 读取,GeoExpl 网格化文件包括重磁处理反演后的网格化文件可转换成 Surfer.grd 后,被 Erdas Imagine 读取。然后将上述网格化数据一一转成 img 影像数据格式。
2.2.6 DEM 生成
地形等高线 (L6XS03) 文件在 MapGIS 空间分析子系统 DEM 分析模块中,生成 DEM栅格化文件: L6XS03.grd,再转成 img 格式,文件名改为: XSDEM。
经过上述程序形成的各类矢量或栅格数据,在 ArcView 平台建立 “相山数据库”工程文件,将上述各 Shape 图形和 img 影像文件一一添加到该工程文件中。该工程文件即为相山地区矢量、栅格一体化地学空间数据库。该数据库,一可以对这类地学空间信息实现由 GIS 支持的图层管理,二可以视需要不断进行数字—图形—图像的转换,三可以将多源地学信息进行叠合和融合,以实现多源地学信息的深化应用和分析,为实现相山地区铀资源数字勘查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