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将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出合理化建议
题目好大,简单说下,矿产资源可以分为稀有贵重矿产或者普通矿产,稀有贵重矿产引进资金不难,然后进行矿产资源的开发,依托这个资源,上游可以形成矿山机械,零配件,环保等产业,下游可以形成矿产开发后的利用,再加工等产业,还能在这个整个上下游的产业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就是针对这些产业的服务业,包括招工,饮食等等各个方面。
如果是普通矿产,就要深挖产能,降耗升产等,主体思路都是依托于矿产资源,开发其他产业,以此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一点拙见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㈡ 矿产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类需要的自然资源中70%,重工业原料中90%都来自于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与之有关的是原材料工业和采掘业,构成了工业的基础,是推动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重要保证。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与矿物原材料的利用关系密切,正因为此,历史学家就以此划分人类社会的历史阶段: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随人类文明的提高,对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据统计人均国民产值1000~4000美元,对矿产品需求的增长最快。全球1962年矿业原矿总产值2350亿美元,1970年4300亿美元,1982年9890亿美元,1989年达11250亿美元,25年中增长5倍。矿产品国际贸易也在迅速增长,1963年为400亿美元,1987年为4423亿美元,增长11倍。
1981~1994年,大多矿产增加不少探明储量,特别是黄金(表6.10、6.11、6.12)。
矿产资源地理分布不均,绝大多数矿产资源60%以上产量都集中于5个以内国家。近年随着主要发达国家从工业社会时代逐渐向信息社会时代过渡,矿业发展速度逐渐变缓,不少矿产品需求疲软,生产能力过剩,有些矿种过剩生产能力高达15%以上,如钢铁高出30.5%,铝16%,铜23%,水泥19%,硫、磷、钾矿产过剩40%;发达国家为其环保和经济回报率等原因,逐渐将其矿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矿产品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的产品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选冶技术的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矿产资源的利用率,金属的回收利用比例越来越高,1993年世界钢产量的30%,铅产量的23.3%,精炼铜的30%,精炼铝的40.5%来自于废旧金属的回收,工业发达国家更高一些。
世界矿产品消费自70年代以来,增长速度部分放慢,部分加快,硫磷钾等农用矿产消耗量减少,铁铜铅锌低速增长,铝、镍中速增长,而锆、钛、高岭土、金刚石等快速增长,矿产品应用新领域的开拓也越来越广(表6.13、6.14)。矿产品价格在低价位徘徊,1993年以后有所回升,1992年世界矿产品贸易额6169.7亿美元,其中燃料矿产3260.7亿美元,1980~1991年金属矿产品贸易增长了30%,非金属矿产品贸易额增长速度更快,80年代前就增加1倍以上。据统计,世界矿物原料产值结构中,能源矿产占75.64%,金属矿产值占12.11%,非金属矿产占12.25%。值得注意的是,原材料的消费开始了从较传统的金属向特种金属、合金、陶瓷塑料等方面转变。
表6.10世界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基础①的变化
说明:①某些矿产的储量基础未列入;②可回收的金属体积;③商业品级,Cr2O3;④中国及其他一些国家未包括在内;⑤西方国家;⑥中国未包括在内;⑦估计价值;⑧工业标准;⑨相当于Na2CO3。
(据世界金属和矿物年报,1995;美国地质调查局年报,1998)
表6.11世界主要矿产品的产量
说明:①精矿;②纯硼砂;③天然碱+合成碳酸钠,除中国外;④包括叶蜡石;⑤除中国外。
(据世界金属统计年报,1995)
表6.12中国探明矿产储量潜在价值在世界上的位次
(据朱训,1999)
表6.13世界上几种金属的消耗情况(年增长率,%)
(据世界金属统计年报,1994)
农用矿物中硫、磷、钾产量在80年代随化肥需求量的增长而增长,特别是在东亚、拉美。90年代以来,需求量有所下降,如硫1993年产量6877.5万t,与80年代中期持平;磷1993年产量仅与70年代中期持平,为1×108t左右;钾1992年产量甚至低于1975年水平,仅2390.5×104t。这几种矿产品的贸易也有同样发展趋势,其资源保障程度都比较高。
表6.141992年一些矿产品的人均消耗量
说明:①1990年消耗量;②1991年,K2O量;③P2O5量;④1989年。
值得注意的是,非传统农用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引起各国重视,有30余种矿物岩石在牲畜和家禽饲料添加剂、肥料、土壤疏松剂和水载物质、液态肥料载体、土壤改良剂等不同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铁与铁合金金属,70年代世界钢铁产量持续上升,80年代以来呈下降趋势,1985年较之1979年产量下降4.65%,多数发达国家单位国民总产值钢消耗量下降40%~50%,近几年全球年平均钢产量74596×104t,而1993年为72530×104t,呈波动下降,但合金钢变化不大,不锈钢年递增2%~3%。中国铁矿石产量1993年已达2×108t,居世界首位,占世界铁矿石总产量的20%以上。全世界再生钢产量达3.2×108~3.4×108t,占当年产量的40%。较之70年代末,80年代多数铁合金元素产销量也处于停滞或下降状态,Mn下降10.37%,W下降3.34%,Mo下降5.1%,V下降14.56%,而稀土上升52.56%,铬上升2.4%,镍上升14.9%,钴上升21.2%。
80年代以来有色金属中除铝、镁、钛等轻金属外,多数产销近于停滞或下降。铜1995年世界总储量3.1×108t,储量基础大,近年精炼铜年均产量1080×104t左右,回收废铜420×104t,年均消费量超过1000×104t,预计今后10年铜需求量的年增长率1.5%~1.9%。铅和锌的消费和产量都有逐年下降趋势,铅年均产量541×104t,消费506×104t,锌年产平均680×104t,消费量670×104t,铅锌资源保证程度较高,铅1.5×108t探明储量,锌1.4×108t探明储量,可以满足40~50年的需求,铅在环保方面遇到了严重挑战。Ti、Sn、Sb产销基本平衡,平均年产量分别是381×104t,19×104t和48608t,锑年产40%是由中国生产,资源保证程度较高。世界贵金属年产量持续增长,政府和个人储备欲望较高,高新技术的需求殷切,年平均用量增长7%。世界黄金资源总量75000t,15%~20%为伴生,已采出112000t,其中15%已损耗,余下95000t,官方储备36000t,私人持有59000t,近年来黄金勘探和开采是矿业界投资热点,年均产量已达2049t,价格不稳,波动较大。贵金属的地理分布不均,南非、独联体、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等国储量和开采量都相对较为集中(表6.15)。中国是亚洲黄金需求量最大的国家,1992年需求量350t,比1991年增长47%,其次是印度293t,美国132t,日本104t,沙特阿拉伯151t,中国台湾160t,马来西亚99t。世界银储量仅28×104t,年均产量8000t左右,仅能满足需求的58%~68%,由于电子工业、影像业的快速发展,已连续多年供不应求,资源保证程度也不高。铂族元素资源总量约为10×104t,探明储量5.6×104t,年产量约258t,西方国家消费年均约115t,市场供应和资源保证程度都较高。
表6.15世界金的产量单位:t
(据世界金属统计年报,1995)
稀散元素虽用量少但是高新技术领域必不可少的原材料,被广泛用于电子工业、军事工业、航天工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等。据日本后滕左吉教授预测21世纪初,世界对稀散金属元素的需求将成倍、成十倍、甚至某些元素成百倍的增长。稀土(REE)产量65755t年增长率5.7%,消费量以近10%的速度增长,特别是单一稀土,用途前景广阔,稀土储量达1×108t,80%分布在中国,其次是美国、印度、独联体,资源保证程度较高。
非金属及建材原料,不少人都把非金属产值超过金属矿业产值作为一个国家工业成熟的标志。70~80年代世界经济萧条时期,虽金属矿业受较大冲击,但非金属产值所受影响很小,价格波动不大,稳中有升,而且非金属矿物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也有较大发展。非金属材料对传统金属材料领域起到替代品的作用,并且能够提高产品技术性能,硅代替钢,代替锗,陶瓷代替钢材;橡胶、造纸、油漆、塑料亦需大量填料和新型建材等。非金属原材料的重要特点是深加工产生高附加值。如膨润土酸化成有机膨润土,价值由28.6~30.5美元/t升值为2400~2600美元/t,未磨的重晶石块矿加工成用物重晶石粉价格由40美元/t上升为2560美元/t。
金刚石因澳大利亚找矿的突破而产量大增,80年代前五年产量翻了一番,达8960万克拉,以后仍以6%的年均增长率上升,近30年价格稳步上升,世界金刚石销售总额64.14亿美元。至1994年世界金刚石保有储量9.8亿克拉,宝石级与准宝石级3亿克拉,资源保证程度不高。
轻质建材、新型水泥、陶瓷等领域,对非金属材料的应用都有较大进展,建筑砂石和石材是用量极大的非金属材料。
中国的矿产资源总量较大,占世界第2位,但人均很低,仅为世界的80位,为世界人均58%,矿业总产值占世界前3位。中国矿产资源有如下特点:品种齐全、配套程度高;探明矿产储量总量丰富;单位国土面积矿产资源丰度高;有20余种优势矿产资源在全球占重要地位。各矿种虽贫富都有,但大宗矿产品贫矿较多,我国矿产资源形势喜忧参半,资源勘查工作成效显着,而且资源潜力较大,但老矿山多,接替探明后备资源不足,同时开发利用中由于技术落后,设备陈旧、资源利用率不高(表6.16、6.17)。
表6.161996年中国主要矿产品产量在世界上的地位
(据朱训,1999)
表6.17中国主要非金属矿产储量与产量(1990)
㈢ 加强矿产资源管理 推进矿业经济发展
(2004年4月19日)
一、加强地质勘查规划管理力度,积极进行招商引资,确保我区地质勘查工作健康发展
加快新疆经济发展,关键是要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进而转变为经济优势的进程,通过加快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长期以来,新疆矿产勘查工作程度较低,后备矿产地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新疆矿业经济的发展,并将会影响新疆综合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提高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证程度,必须加强地质勘查工作。
近几年,我区的各类地质勘查资金投入相对较多,包括国家、自治区财政以及社会资金勘查投入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实施的项目规模较小、资金的投入相对分散,收效甚微,从一定的方面影响了投资人的积极性。这就提醒我们要加强地质勘查工作的统一规划管理,正确引导我区的社会勘查资金投入,科学合理地设置探矿权和开展地质工作,促进勘查工作健康发展,激发社会投资矿产开发的热情,为我区的矿业经济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
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五年计划纲要》已经发布,我们要结合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抓住国家将对新疆经济发展给予支持的有利时机,不遗余力地争取将阿勒泰、西天山、昆仑山以及阿尔山列为国家矿产勘查的重点区带,争取更多的资金,加强新疆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工作,为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矿产资源保障。
同时通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来规范和清理地质勘查项目零星分散的现象,彻底根除圈而不探待违法行为。各地要在为探矿权人做好服务的同时,加强对勘查活动的跟踪管理,把切实解决探矿权人遇到的具体问题,摆在首位。但对不依法开展地质勘查工作,不按法律规定履行探矿权人义务的,一经查实,一律吊销其勘查许可证。
最近矿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在全球引发了新一轮的矿业投资热潮,这对促进新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我们要继续鼓励国内外各类资金投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进一步向国内外开放探矿权采矿权市场,积极支持矿产资源风险勘查工作,对勘查发现可开发的矿产地,保障其法定的采矿权,各级管理部门要从依法规范自身的行政行为入手,协助当地政府做好服务工作,改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投资环境,对国内外资金投资者要一视同仁,吸引国内外企业勘查开发矿产资源。要从单纯吸引资金,向引进资金、技术、现代化管理和优秀人才并重的方向转变。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矿业权管理模式,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投资新疆矿产地质勘查开发。
二、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力度,提升开采规模和水平
新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但除石油天然气外,在已经开发的矿山中,多数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开采规模小,开采方式落后,加工利用水平的经济效益较差,影响了我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水平。为加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进程,促进我区国民经济发展,要通过建设一批规模化生产和开发利用水平较高的骨干矿山企业,来加大开发力度,提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整体水平。我们要多方筹集资金,对资源丰富和市场前景较好的矿山、矿产地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支持、扶持、壮大一批像罗布泊钾盐基地、哈密大南湖煤电化基地、喀拉通克铜镍矿等大型骨干矿山企业,以示范引导我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生产科学化开发的前进方向。
小型和零星分散的矿山,在我区的已建矿山中占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对这一类矿山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日常管理工作的优劣。各级管理部门切不可掉以轻心,特别要积极配合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做好对这类矿山企业的安伞监督工作,发现的安全问题,要及时与安全管理部门进行沟通。要通过制定和实施矿区整合规划,关小并大,特别是对生产规模在9万吨以下,生产规划小、安全隐患多、开采水平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的矿山,严格按照《新疆煤炭工业“十五”结构调整规划实办法》要求,予以“关、停、并、转”。要扩大矿山企业规模,引导企业科学的开采,以促进矿山安全生产的管理。
三、提高资源储量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做好矿产资源储量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工作是矿产资源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作,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是矿产资源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从目前的现状看,又是矿政管理工作中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许多矿山的保有储量不清,对矿山资源的过快消耗缺少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给矿产资 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带来许多困难,不利于矿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国土资源部十分重视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工作,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国务院颁布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最近又颁布了第23号部长令《矿产资源登记统计管理办法》和《关于开展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矿产资源统计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为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储量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近日,国务院又部署在全社会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其目的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资源需求和环境压力,这对于我们的资源储量管理工作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提高资源储量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做好矿产资源储量管理的础性工作,做好资源储量的登记、统计和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工作,保证基础数据真实可靠,为矿产资源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提供依据。
四、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地质环境管理工作
地质环境管理是地矿四项政府管理职能之一,但各地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管理工作推进缓慢的问题。因此,各地要加大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力度,积极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环境监测等管理工作。各地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工作。要抓紧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认真落实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切实执行地质灾害巡查检查、应急调查、灾情速报、汛期值班和建设项目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各项工作制度,积极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最大限度地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建设项目地用地安全。要按照《自治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各地《矿产资源规划》要求,督促矿山企业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实现资源与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努力向“绿色矿业”方向发展。各地要切实加强各类地质遗迹资源科学开发与有效保护管理,推进地质公园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有效保护,使这种不可再生的人类自然遗产得以永续利用。要积极推进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建设,加强地质环境管理和技术人才培训,做好地质环境宣传,全面推进地质环境管理各项工作。
(在自治区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原载《新疆国土资源》2004年第3期)
㈣ 河北省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内涵和时机分析
3.1.1 河北省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内涵分析(高建明,2012)
“转型”是指某一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质变,其中也会涉及经济发展转型的体制、机制等制度性安排和转型路径等演变举措。而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则是指改变传统的以矿产资源为依赖、由矿产资源型产业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发展格局,转向发挥县域经济多方面的要素优势,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多元产业并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体现在五个方面:
1)发展方式的转型。即改变传统的以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单纯加大对矿产资源要素的投入而形成的经济增长,转而以技术创新、技术升级改造和加大对技术要素的投入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2)产业结构的转型。即改变以矿产资源的采选和初加工为主的高度依赖资源的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的经济结构,转而以新兴替代产业和改造升级后的矿产资源型产业等多业并举的经济结构。
3)发展内涵的转变。即改变以资源密集、劳动密集为基础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破坏环境、不可持续的发展,转而遵循以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为基础的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保护环境、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发展动力的转变。即改变传统的依靠资本的积累、投入和数量的扩张为动力,转为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动力。
5)发展战略的转变。即改变传统的消耗资源、不计环境代价、单纯追求GDP增长的经济发展战略,转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全面协调可持续、经济增长与人民生活共同提高、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共同推进的发展战略。
3.1.2 河北省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时机分析
关于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转型时机选择问题,有两种思路。
(1)依据矿产资源型产业利润划分法(高建明,2012)
根据产业经济学原理,矿产资源型产业的利润函数如下:
π=PQ(t)-[Cα +Cb(t)Q(t)]
式中:π为资源型产业利润;P为单位产品的市场价格;Q(t)为产量随时间变化的函数;Cα为开采的固定成本;Cb(t)为开采的变动成本随时间变化的函数。
图3.1是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趋势曲线图,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利润增加;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利润为最大。如果没有采取强有力的产业转型措施,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就会随着资源的衰退而萧条。如果采取有力有效的产业转型措施,并在一个合理有利的时机进行转型,县域经济发展就会出现新的上升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图3.1 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趋势曲线图
正如前面所言,考虑到转型需要多方面的成本,可以给矿产资源型产业利润函数增加一个变量Cd,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型成本将逐渐增加,在资源枯竭的时候转型成本达到最大值。增加了转型成本之后,矿产资源型产业的利润会有所下降,如图3.2所示。如果在矿产资源型产业利润达到最大值之前进行转型,则资源型产业将会丧失利润最大的机会,如果在产业利润下降为0 或者到负值的时候,由于没有转型所需资金的原始积累,转型将难以进行。
图3.2 转型期矿产资源型产业利润函数曲线
综合转型成本和产业利润函数,在利润由最大值逐渐下降而未降为0的这段区间,是比较合理的转型期。在这个区间内,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开始得越早,转型的成本越低,对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冲击也越小。因此,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的最佳时期是当矿产资源型产业利润达到最大值的时期,这个时期矿产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已经完成了产业转型所需要的成本积累,没有丧失产业最大利润值。此时开始转型的成本代价最小。
(2)依据矿产资源型产业生命周期划分法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是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从整个产业的角度考虑问题。产业生命周期可以从成熟期划为成熟前期和成熟后期。在成熟前期,几乎所有产业都具有类似S形的生长曲线,而在成熟后期则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产业长期处于成熟期,从而形成稳定型的行业,如图3.3中右上方的曲线1。第二种类型是产业较快地进入衰退期,从而形成迅速衰退的行业,如图3.3中的曲线2。
图3.3 产业生命周期曲线图
矿产资源型产业发展转型的最佳时期是在矿产资源型产业进入成熟期、经济稳定成熟发展一定阶段后,即将进入衰退期时启动转型。此时,由于矿产资源型产业的充分发展,县域经济具备了较为充足的经济基础、财政实力和社会积累,但矿产资源型产业又即将进入衰退期,具备一定的转型发展回旋空间,为新兴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开始发展进而成长为替代产业准备了一定的接替过渡区间,有利于产业转型的平稳有序进行。
(3)最佳转型期(高建明,2012)
综合以上两种方法的分析,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的最佳时机应是在县域内矿产资源型产业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中后期。此时转型既可充分享有矿产资源型产业长期发展积累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产业工人优势、管理经验优势、财政调控能力优势等,还可利用国家或区域为关停、缩减传统的矿产资源型产业、培育和发展新兴替代产业的政策优惠和资金补贴,最大限度地减少发展转型的成本和风险。
3.1.3 河北省矿产资源型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3.1.3.1 生长曲线模型的构建
生长曲线又称S曲线,是描述生物生长过程的一种特殊曲线。生物的生长过程一般要经历发生、发展、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经济社会领域中许多事物的成长或者某些变量的变化都类似于生物生长的过程,呈现S型,这一点和传统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相一致。对于矿产资源型产业,其发展历程基本符合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同样要经历发生、发展、成熟和衰退的整个生命周期。因此,生长曲线在预测中具有相当广泛的应用。
生长曲线的一般数学模型为
dY/dt=KY(L-Y)
式中:Y为预测参数值;L为参数Y的极限值;K为常数,K> 0。解此微分方程得
我国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式中:α和b为常数,参数b决定曲线的位置,参数α决定曲线中间部分的斜率;t为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见表3.1。
表3.1 变量之间的关系表
生长曲线的极限值为L,并且在t=0,Y=L/(1+α)处有第一个拐点F1,其数值即为临界值,它是产业的发生期与发展期的分界点;在t=ln(α)/b与Y=L/2处有第二个拐点F2,此为产业的发展期与成熟期的分界点。曲线由F2 点到极限L这一区域为产业的成熟期;极限L以下则为产业的衰退期。
生长曲线模型中需要确定L,α,b三个参数,一般情况下有两种方法:专家咨询法和倒数和法。专家咨询法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比较大。为使结果更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本课题运用倒数和法来确定参数。
我国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上式中各变量的含义和来源详见相关资料,这里不再赘述。参数L,α,b确定后就可以建立产业的生命周期预测模型,运用该模型就可以对相关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对其未来的发展情况进行预测。
3.1.3.2 以河北省为例的实证分析
本研究以河北省为例,对河北省矿产资源型产业中的钢铁、煤炭和水泥产业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建立各产业的生长曲线模型;然后确定各矿产资源型产业的发展阶段,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数据均来自1999~2013年《河北经济年鉴》,确保了数据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表3.2)。鉴于河北省正在推行“6643”工程,书中用粗钢产量指标代表钢铁行业的产量,煤炭、水泥行业分别用煤炭产量、水泥产量来衡量。
表3.2 河北省主要矿产资源产业产量表单位:万吨
(1)根据河北省各产业原始数据,建立各产业的生长曲线模型(表3.3)
表3.3 河北省矿产资源型产业生长曲线模型表
本书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做出河北省钢铁、煤炭、水泥等产业的散点图(图3.4)。可以看出,每个产业发展趋势都近似S型曲线,符合生长曲线模型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图3.4 河北省矿产资源型产业散点图
(2)分析各矿产资源型产业的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趋势
1)钢铁产业分析。当t=0即1997年,Y=593.48处,第一个拐点F1(0,593.48)为钢铁产业发生期与发展期的临界点,在此点以前为产业生命周期的发生期,在此点以后进入发展期;钢铁产业生长曲线的第二个拐点F2(9.37,9417.95)为产业发展期与成熟期的临界点,钢铁产业的发展期为1997~2007年,成熟期是从F2 点到极限值 L处,即2007~2050年。预计钢铁产量在2050年到达饱和点L=18835.89万吨,从2050年以后钢铁产业开始进入衰退期。由此可以看出,河北省的钢铁产业目前正处于成熟期,预计到2050年进入衰退期。
2)煤炭产业分析。t=0即在1997年,Y=4860.98处为第一个拐点F1,此为煤炭产业生长曲线的发生期与发展期的临界点;第二个拐点F2(16.54,11083.03)为煤炭产业发展期与成熟的临界点。因此,该行业的成长期为1997~2014年,成熟期是从F2点到极限值L处,即2014~2170年。预计河北省的煤炭产量在2170年达到饱和,L=22166.06万吨,从2170年以后河北省的煤炭产业开始进入衰退期。由此可以看出,河北省的煤炭产业目前处于成熟期,预计到2170年进入衰退期。
3)水泥产业分析。对于河北省水泥产业生长曲线,F1(0,3053.89)为第1个拐点,此为水泥产业发生期与发展期的临界点;第2个拐点F2(7.44,7802.68)为水泥产业发展期与成熟的临界点,水泥产业的发展期为1997~2004年;成熟期是从F2点到极限值L处,即2004~2085年。水泥产量预计到2085年达到饱和点L=15605.36万吨。从2085年以后水泥产业预计进入衰退期。由此可以看出,河北省的水泥产业目前正处于成熟期,预计于2085年进入衰退期。
河北省钢铁、煤炭和水泥产业的生命曲线见图3.5。
图3.5 河北省钢铁、煤炭和水泥产业生命曲线图
由以上分析可知,按照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河北省的钢铁、煤炭和水泥等矿产资源型产业均处于成熟期。河北省的产业规划部门及相关产业单位,应立足于产业处于成熟期的现状,挖掘产业发展潜力,集聚资金、人才及技术资源,为矿产资源型产业转型积蓄力量,以便在矿产资源型产业进入衰退期之前,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应该注意的是:矿产资源型产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矿产资源型产业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储量和相关技术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其次,矿产资源型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要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要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矿产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理论上的生长曲线出现背离,但以上分析结果仍然可以作为判断产业发展阶段,制定相关政策的参考。
㈤ 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矿产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矿产资源型城市要坚持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加快矿产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改造提升传统矿产资源型产业、发展绿色矿业,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矿产资源型城市由单一的矿产资源型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指出:到2020年,资源型城市的接续替代产业将成为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多元化产业体系全面建立,产业竞争力显着增强(国务院,2013)。
2.3.1 矿产资源型城市及矿产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
与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矿产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通常也要经历成立期、成长期、成熟期,进而进入衰退期或转型期。矿产资源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即进行城市转型。矿产资源型城市转型,从本质上看就是要根据城市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背景调整发展策略,使城市保持有活力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策略的调整是对城市发展方向的人工干预,会使城市发生巨大变化。齐建珍(2004)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学》一书中对此做出了明确定义: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指将城市主导产业由现存的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的产业转向其他产业,使城市发展摆脱对原资源型产业的依赖,从而规避衰败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孙雅静(2006)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出路》一书中认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产业转型和城市功能转型。
矿产资源型城市发展出现瓶颈的根本原因就是经济结构单一,城市以矿产资源型产业为发展动力。因此,矿产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核心和热点就是产业转型,以产业的更新为动力,推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思想观念、社会生活方式等的转型。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模式方面:赵秀峰(2001)认为资源型城市应加快产业延伸与扩展,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的加工精度及附加值。张米尔(2005)在《市场化进程中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一书中,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国际比较、转型的背景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三种模式:产业延伸模式、产业更新模式、产业复合模式。刘玉劲等(2004)从衰退产业退出的角度探讨并总结了中国资源性产业的转型途径:资源性产业的增量型退出和存量型退出。前者是指通过在原有产业之外发展新的产业,使原有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逐步将原有产业中可以通用的生产要素(如土地、房屋等)和可以流动的要素(如劳动力)吸纳过来;后者是指在原有产业内部实行改造与挖潜,通过将新的产业技术要素注入衰退的资源性产业,开发资源性产业中生产要素的新功能。这两种退出路径实际上就对应着对原有产业进行替换产业更新模式和对原有产业进行接续的产业延伸模式。顾润波等(2005)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提出将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运用于资源型城市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优质产业集群,将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战略运用于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的升级与更新。李洪娟(2008)提出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有四类:加工型产业多元化路径,外生型主导产业更新路径,资源型主导产业延伸路径,资源—加工混合型产业发展路径。
2.3.2 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1)有序开发,协调发展。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强资源开发规划和管理,严格准入条件,引导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强化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资源开发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
2)优化结构,协同发展。坚持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加快矿产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改造提升传统矿产资源型产业、发展绿色矿业,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矿产资源型城市由单一的矿产资源型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
3)民生为本,和谐发展。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突破口,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矿产资源型城市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㈥ 澳大利亚是如何利用本国的丰富矿产资源发展经济的
澳大利亚是一个后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全球排名第14,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排名中列第11。澳农牧业发达,自然资源丰富,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之称,澳大利亚长期靠出口农产品和矿产资源赚取大量收入,盛产羊、牛、小麦和蔗糖,同时也是世界重要的矿产资源生产国和出口国。农牧业、采矿业为澳传统产业。澳大利亚的高科技产业近几年有较快发展,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有所提高。自1970年代以来,澳经济经历了重大结构性调整,旅游业和服务业迅速发展,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增加,目前已达到70%左右。
近年来澳经济持续增长,2005年经济增长率为3.2%,从1997年至今的十年内,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3.6%。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国民储蓄率偏低,澳大利亚在1980年代初期受国际外部环境影响,曾经历经济衰退,1992年的失业率曾高达12%,经过政府和国民的不懈努力,过去十多年澳大利亚的经济持续好转,政府财政扭亏为盈,随着政府出现财政盈余,澳大利亚自2001年开始每年逐步降低个人所得税,到2008年年中,失业率下降到二十年来的最低水平。
澳大利亚主要的经济数据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 7730亿美元(2007年度)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7,300美元(2007年度)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4.3% (2007年度)
失业率:4.2% (2007年10月)
货币汇率:1澳元=0.70美元 (2009年3月)
【工业】澳大利亚的工业以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2004/2005财年矿业产值340.42亿澳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制造业产值883.24亿澳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6%。建筑业产值537.12亿澳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
【农牧业】澳大利亚农牧业很发达,农牧业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国。2004/2005年度,农牧业产值达231 .68亿澳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农牧业用地4.4亿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7%。2004年农牧业就业人数34.6万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油籽、棉花、蔗糖和水果。
【服务业】服务业是澳大力亚经济最重要和发展最快的部门,2004/2005年度,服务业产值5954.46亿澳元,占澳国内生产总值的65.3%,就业人数699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74%。服务业中产值最高的行业是房地产及商务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分别占服务业总产值的10.3%和8%。1997-1998年度至2002-2003年度的5年间,服务业实际增长22%,其中房地产及商务服务业增速最快,分别比5年前实际增长31%,年均增长率为6%。其次是通讯服务业,实际增长29%,年均增长率为6%。增长最慢的行业是教育,实际增长9%。
【对外贸易】澳大利亚对国际贸易依赖较大。2004/2005财年澳外贸总额3501.5亿澳元,约占GDP的42%,同比增长12.7%。贸易逆差为255亿澳元,同比减少14亿澳元。其中出口额1623.08亿澳元,进口额1878.42亿澳元。出口总额中,商品出口约占76%,服务贸易出口占约24%。澳大利亚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2004/2005年度,澳主要贸易伙伴依次为日本、中国、美国、韩国、新西兰、新加坡、英国、德国、中国台湾地区和泰国。
【自然资源】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石油和天然气都很丰富,矿产资源至少有70余种。其中,铅、镍、银、钽、铀、锌的已探明经济储量居世界首位。澳是世界上最大的铝土、氧化铝、钻石、铅、钽生产国,黄金、铁矿石、煤、锂、锰矿石、镍、银、铀、锌等的产量也居世界前列。同时,澳大利亚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烟煤、铝土、铅、钻石、锌及精矿出口国,第二大氧化铝、铁矿石、铀矿出口国,第三大铝和黄金出口国。已探明的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蕴藏量:铝矾土约31亿吨,铁矿砂153亿吨,烟煤5110亿吨,褐煤4110亿吨,铅1720万吨,镍900万吨,银40600吨,钽18000吨,锌3400万吨,铀61万吨,黄金4404吨。澳原油储量2400亿公升,天然气储量13600亿立方米,液化石油气储量1740亿公升。森林覆盖面积占国土的20%,天然森林面积约1.55亿公顷(三分之二为桉树),用材林面积122万公顷。澳渔业资源丰富,捕鱼区面积比国土面积还多16%,是世界上第三大捕鱼区,有3000多种海水和淡水鱼以及3000多种甲壳及软体类水产品,其中已进行商业性捕捞的约600种。澳最主要的水产品有对虾、龙虾、鲍鱼、金枪鱼、扇贝、蚝、牡蛎等。
【旅游业】旅游业是澳大力亚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02/2003年度,旅游业产值达320亿澳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4.2%。近10年来,海外游客来澳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只占澳旅游业产值的约四分之一,国内游客仍是旅游业的主导。2003年度,澳接待海外游客474.59万人次,收入167亿澳元,约占澳出口收入的11%。澳旅游资源丰富,着名的旅游城市和景点有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阿德雷德、珀斯、大堡礁、黄金海岸和达尔文等。
【驰名特产】澳大利亚特产包括澳宝(Opal, 澳大利亚特产宝石)、羊皮、牛皮、绵羊油、葡萄酒(红酒和白酒)、动物玩具、原住民艺术作品、艺术画作等。澳大利亚的商店一般都接受国际主要的信用卡。
㈦ 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高建明,)
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转型,不应局限于一种模式,而应紧密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尤其是要考虑区位、资源、人才、技术等条件,以及产业基础、政策导向、承载能力、发展环境等因素,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城市与乡村、现实与可能,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转型战略,实现多路径转型。
3.2.1 推进技术创新与结构调整,做优做强矿产资源型产业
一要规划、整合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推进矿产资源的优化重组和集约化经营,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二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尽快实现矿产资源型产业的产品和技术结构转型。三要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技术和工艺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矿产资源型产业的综合效益。四要延伸矿产资源产业链条,形成综合的矿产资源型产业体系,增强矿产资源型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五要推进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3.2.2 推进产业集群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实现循环发展
建立产业集聚区,大力推进产业聚集,形成矿产资源型产业集群,增强矿产资源型产业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作为矿产资源型区域经济,围绕着建立矿产资源型产业集群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依据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基础,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市集中的原则,规划建设高标准的产业集聚区或称工业园区。二是依托当地富集度高的矿产资源,以大企业为核心,围绕大企业的核心产业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促使形成产业集群。三是政府必须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制定完整配套的政策体系,以市场为媒介促进企业合作实施循环经济。
3.2.3 发展新兴产业,建立新型工业体系
积极扶持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是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内容:一是运用政策、制度等手段,选择1~2个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非矿产资源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扶持和培育,支持和帮助其尽快做大做强,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二是采用植入方式,引进和扶持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产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使其尽快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3.2.4 采用绿色技术,发展环境友好型矿产资源型产业
大力发展和应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各种绿色技术、工艺和设备。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先进工艺和制造技术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应用,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的科技攻关和产业化。及早修复矿产采选和初加工对山体、植被、水体、大气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尽快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3.2.5 以城镇化建设带动矿产资源型产业发展转型
要做好县域城镇总体规划,科学确定县城定位,合理安排空间布局,把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为产业发展与城市扩容的良性互动打下规划基础。按照园区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聚集的思路,在县城与中心城镇建立工业园区,发展生态型工业园区。
3.2.6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第三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是推进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在发展重点上,以现代物流业为切入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教育业、文化和旅游业等。积极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培育绿色经济的增长点。
㈧ 发展矿业循环经济 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繁荣和发展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矿产品的需要量也越来越大,矿产资源的消耗速度也越来越快,预计几十年后,有些矿产资源将变得极为短缺,甚至枯竭。据有关专家预测,目前我国已探明储量的45种主要矿产到2010年只有23种可以保证需求,到2020 年下降为6种。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我国矿产资源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是我国矿产资源新战略的理想选择。
一、循环经济概述
循环经济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过程,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
循环经济具有三大操作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又称“3R”原则。减量化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再利用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有以下区别:
(1)运动方式为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网状经济(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
(2)资源循环利用,科学经营管理,低开采、高利用;
(3)废物零排放或低排放,对环境友好;
(4)追求经济利益、环境利益与社会持续发展利益的统一;
(5)经济增长方式为内涵型发展;
(6)环境治理方式以预防为主,全过程控制。
循环经济及其特征表明其是一种先进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是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必由之路。
二、目前我国矿产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矿产资源的开发,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相当严重,长期以来矿业沿用的是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式经营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重速度、数量,轻效益和质量;重外延扩大再生产,轻内涵挖潜;对矿产资源重开发、轻保护,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破坏和巨大浪费,资源面临枯竭,矿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目前,我国矿业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矿产资源枯竭,后备资源储量不足。
我国20 世纪50~60 年代建设的矿山有2/3 进入中老年期,经过几十年的强化开采,资源逐渐枯竭,有440 多座矿山即将闭坑或面临闭坑的威胁。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进入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使得许多矿产资源耗费增速;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矿业秩序混乱,投资环境差,地质勘探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由以往的“先行官”变成了现在的“收容队”,矿产资源探明储量呈下降趋势,后备储量的增长速度已经滞后于消耗速度,矿产资源对社会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减弱。未来几十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矿产资源消费需求还将有数倍的增长。前面提到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45 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到2010 年能够保证需要的只有23 种,到2020 年能够满足需要的仅有6 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形式十分严峻,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2)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法律法规不健全,矿产综合利用优惠政策不到位。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无论与国与民都是一件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但在目前我国矿业经济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入市场经济模式的转换时期,由于以往矿业开采中重产量,轻管理,轻效益,转轨过程中还必须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指导,鼓励指导和引导甚至约束。而在这方面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以矿产资源法为主体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但是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鼓励、约束政策法规不太明确。例如贫富兼采利用的低品位矿石、开展综合利用回收的共伴生有用组分,由于这部分资源的回收生产工艺相对复杂,生产成本高利润很低甚至还需资金补贴,税费收取按量不按质,按开采量计收,加大了利用成本,搞综合利用反而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导致采富弃贫。关于矿业“三废”等二次资源的收集、回收等相关政策尚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界定。
(3)对矿床中共(伴)生组分综合勘查、综合评价不够,工业部门利用矿物有用组分单一。
目前我国矿产综合利用的科研力量还很薄弱,矿产综合利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很不够。由于工业部门分散,因此,地矿的科研人员不集中,力量分散,仪器、设备、装备落后,形不成拳头。另一方面,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基础研究力量严重不足。在部署地质找矿工作时,没有同时部署与综合评价、综合利用研究的试验研究工作。
(4)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矿山比例低,众多中小矿山综合利用水平很低。
我国金属矿共、伴生元素资源相当丰富,但总体上综合利用程度低。中、小型矿山企业综合利用程度比较差,大部分小型矿山企业和小矿山根本不进行综合利用,不能做到贫富兼采,综合利用率达到70%的有色金属矿山仅占2%、综合利用率达50%的矿山不到15%,75%的综合型矿产企业综合利用率不到25%,国内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30%。
(5)共生、伴生有用组分综合利用指数低,有用组分回收少。
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低,矿产资源经营粗放,有用矿物的回收率低。我国的共、伴生矿多,在已开发的矿产中,共伴生矿占87 种,对共、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的只占1/3,综合回收率不及20%。同时,由于我国选矿工艺装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使得许多有用矿物的回收率低。由于选冶水平与国外有差距,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只有30%~40%,比国际水平低10%~20%。
(6)矿业废渣、废气、废水的治理与利用,尤其是大量的尾矿及固体废弃物的开发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由于综合利用率低,尾矿中大量的有价元素及可利用的非金属矿遗留在固体废弃物中。目前我国粉煤灰和煤矸石的利用还不到其产量的一半;全国各类矿山每年排放废水30亿吨,其中选矿厂回水利用率仅达到65%~70%,尚未达到国内要求回水利用率80%的水平;综合利用率程度最差的是产生量最大的尾矿。矿冶生产加工过程排放的大量粉尘和含有硫、砷和氮氧化物的废气,对环境也造成很大影响。矿业“三废”的治理与利用,尤其是大量的尾矿及固体废弃物的开发利用亟待加强。
(7)适应于我国资源特点的综合利用技术欠缺。
复杂多元素共生矿、贫矿、难处理矿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已经迫在眉睫,传统矿产加工生产工艺复杂,流程长,成本高,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国内选冶过程的自动控制水平大约落后15 年。缺乏与之适应的、高效经济的选矿冶金加工工艺技术,严重制约了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国大型高效低耗选冶加工装备的研究落后;缺少对尾矿、废渣等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回收利用的装备。这些问题都制约了矿产综合利用的效益以及贫、杂、微细复合矿石的综合利用。
三、南阳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形势
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矿产资源丰富。石油、金、银、金红石、天然碱、高铝耐火材料、石墨、建材类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在省内名列前茅;近年来,依靠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建立了石油、多金属、建材、化工工业、玉石加工业基地,这些以矿产资源为基础的产业现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及其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矿产资源勘查投入下降,增储难度大。在国家出资勘查投入下降的同时,商业性勘查投入增幅不大;勘查登记区多达140处,但实际勘查资金投入有限,勘查效果差;深部找矿既缺乏资金投入,又缺乏先进可行的勘查技术手段,与今后以勘查深部隐伏矿为重点的找矿方向不相适应。
(2)资源形势相当严峻。支柱性矿产石油、天然气已采出可采储量的近80%,剩余可采储量约2236万吨,资源保证程度低,开采难度大,增储潜力有限。金、银、铜等效益显着型矿产新增资源量远低于开采消耗资源量。大河铜矿处于矿山闭坑阶段;西部各县多数金矿山因资源枯竭处于半停产状态。有色金属铅、锌、钨、钼、锑及黑色金属铁、锰、铬铁矿等多为小型矿点,且多数矿点资源已开采殆尽。
(3)部分矿种选矿技术难题久攻不破,制约了资源开发。金红石、高铝三石资源储量大,但是选矿技术难题久攻不破,严重制约着资源的开发利用。
(4)矿山企业结构不尽合理。突出表现在非金属矿山数量多、规模小、布局散。水泥灰岩、大理石、建筑石材等非金属矿产大矿小开、一矿多开的现象严重。水泥厂等部分大型非金属矿产品加工企业无自建矿山,是造成大矿小开、优矿劣用的主要原因。
(5)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深加工能力较低。部分矿山企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矿山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情况较差;矿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深加工能力弱;非金属矿产品缺乏精加工产品、高档产品,高标号水泥和特种水泥在产品中所占比例低。
(6)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矿产开发破坏土地总面积达1454公顷,土壤污染面积140.5公顷,水体污染面积118.3公顷,石油勘探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面积达1471 公顷;尾矿和固体废料堆存量1576.39万立方米,占压耕地1673.37公顷;采矿活动诱发的地面塌陷、泥石流、地裂缝、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危险区多达8处;植被、地貌的破坏诱发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四、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1.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乃至永续利用,保障资源安全。目前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低,采富弃贫造成矿产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破坏。循环经济要求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减少资源的投入和损耗,利用科学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延长产业链,深化加工矿产和其副产品,减少废弃物排放。循环经济的这种要求和结果是彻底解决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的最好方法。
2.解决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问题需要发展循环经济
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矿山及其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并诱发多种地质灾害,破坏了生态环境。循环经济要求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进行清洁化生产,力求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并重,尊重生态规律,注重对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和保护,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只有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才能将经济发展建立在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传统资源产业改造需要发展循环经济
传统的资源开发产业是粗放型的,是以“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为代价的,不具有可持续性。传统的资源产业必须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走循环经济的路子。
(二)我国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
经过数年的实践,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
1.政府重视
中央提出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国家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给予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国家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工业污染预防。在2005年7月20日发布的《国务院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若干意见》中将“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工作之一,把“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大力推进尾矿、废矿综合利用,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环节之一。省政府也把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重点。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这种积极态度为发展矿业循环经济提供了政策引导和支持。
2.企业欢迎
对企业而言,发展循环经济,是对资源综合利用的深化和完善,有助于企业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助于企业实现环境与效益目标的“互促双赢”;顺应了自然生态运行规律,有助于矿产开采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经营目标实现;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思路的有效拓宽。
3.技术保障
循环经济理论和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资源开发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提高,我国公民的资源意识、环保意识已有明显增强,为循环经济在全社会的普及推广奠定了基础。
五、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发展矿业循环经济要坚持以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坚持开发与保护、利用与节约并重的思想。具体到实践中,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现阶段社会对其认识不足,循环经济的推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和广大公民的积极配合,共同努力。现有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还不能适应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循环经济的认识还存在偏差,政府部门和矿山企业片面强调经济增长而忽视人与自然生态的相互协调;有些领导也讲循环经济,但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建设机制与保障政策等还有待进一步把握。因此,发展矿业循环经济首先必须要提高对循环经济的深刻认识,转变传统观念。具体要实现三个转变。
(1)由保护计划管理向环保多元经营转变。在这一转变中,政府的角色要定位于提供制度和标准、规则、政策和法律法规。环境保护要在政府主导下努力向社会化、产业化、专业化、企业化方向发展,严格社会、企业,特别是矿山企业的环保责任。
(2)由传统的单向思维向新型的多向思维转变。各个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项目都必须综合考虑资源开发、污染预防与治理、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等环节,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实现资源的合理、高效开发、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
(3)由单一经济运营向环境、经济共同发展转变。矿山企业不仅要创造财富,更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成本,努力实现绿色矿山战略,实现环境与经济工业共同发展。
(二)积极开展试点工作
循环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尚处于试点阶段,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更是没有实践经验,因此必须在实践中摸索,在推进试点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试点单位和典型企业的成功经验与教训都是其他单位和企业推广循环经济的宝贵财富,要根据地区和矿产资源种类不同,选择不同的试点企业,通过试点,不断积累经验,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同时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搞好试点工作。
(三)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水平,延长产业链
我国矿产资源总的特点是:矿产种类很多,但共生矿多,单一矿少;贫矿多,富矿少,矿产综合利用大有前途。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不少矿产资源白白丢掉,关键在于工艺技术水平的低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矿产循环利用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不断创新,尤其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并使其渗透到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各个领域,延长产业链。通过采用新技术,对矿山废渣、副产品等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延长产业链,既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又可以减少废弃物排放,减轻环境污染,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四)努力完善矿产资源废弃物资源化管理体制
矿产资源废弃物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尾矿,即在选矿加工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另一类是废石,即在采矿过程中剥离出来的岩土物料。这些矿产资源废弃物由于处理、处置不当,给社会、经济、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导致工程灾害加剧、资源浪费、水体污染、植被破坏等一系列问题。矿产资源废弃物具有危害性的同时,也有可利用的特性,是一种宝贵的二次资源。矿产资源废弃物资源化大有文章可做,要加强有关资源回收与利用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的制定,解决资源回收与利用的技术问题,同时使用必要的经济手段,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提高选冶技术,对尾矿资源进行勘查、评价和物质分选,加快转变粗放式、掠夺式生产方式,积极推进矿业循环经济,狠抓尾矿的采选回收率和采选后副产资源的循环利用,搞好尾矿治理和再利用,对于提高矿产资源产量,提高矿产资源保障程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进行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
一些矿区由于长期以来矿山环境治理投入不足,矿山遗留的环境问题较多;部分矿山企业只开采不治理现象比较突出,矿渣随意堆放现象普遍。因此而产生的矿区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地面塌陷、滑坡等灾害时有发生,矿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这不仅威胁到矿区的生态安全,而且严重影响了周边矿产资源的安全开发,且造成大量土地资源的破坏和被占用。循环经济模式追求矿业经济效益和矿区生态效益的双重提高。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不仅在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提高、矿产资源的循环和节约利用,更在于矿区乃至整体环境质量的普遍保持和提高。良好的矿区生态环境是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前提和保证。要使循环经济真正在矿产资源领域实现“循环”,必须把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到良性循环状态。这方面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应该发挥各级政府与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共同努力攻坚。
(六)制订发展循环经济相关立法和政策,加强矿产资源行政管理
矿业循环经济必须要有立法和政策支撑其发展。不仅要有一套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的矿产开发利用行为,使发展循环经济有法可依,还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鼓励、促进和引导矿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要建立健全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提高监管执法人员的素质,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理顺省市县各级政府之间和政府部门之间在矿产资源管理中的权属关系,做到权责明确,保证地质矿产部门能够真正按照国家所赋予的职责对其所辖区域的矿产资源做到依法管理和保护,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当前要尽快完善涉及国土资源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各种单项资源和环境保护法,修改、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相关法律,强化对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再利用。另外,矿产资源循环经济的建设还牵涉到许多政策的建设与完善,如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支持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财政、税收、投资、技术的政策体系等。
各地矿山企业要实现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必须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对策和措施,依靠技术创新和理论突破,有效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采用新的工艺技术、新型设备,加强对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