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望无际的海洋里都蕴藏着哪些资源
海洋对于人类来说,就是一块几乎未动过的处女地。其内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是未来的蛋白质来源。海底有丰富的矿产,深海石油,甲烷水合物,锰结核,多金属硫化物,富钴结壳。。。海底的资源丰富程度不亚于大陆。然而非常可惜的是,我们除了近海远洋捕捞,建立钻井平台之外,对海洋基本无计可施。
海底有很多资源:一是矿产资源,海底富集了大量的锰结核、钴结核等金属结核,有很多稀有金属矿藏;二是有可燃冰,是天然汽水合物,富含甲烷,储量及其丰富;三是深海基因资源。
② 海洋丰富的资源
陆地上有的资源,这广为人知。经过开发利用,陆上的资源、能源已日趋减少,接近枯竭。人类开始把眼光盯在海洋,那么海洋中究竟有些什么资源的呢?近100多年来,随着海洋调查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揭开了蒙在海洋上的层层面纱。科学家发现海洋不仅有丰富的资源,而且有些资源的储量还比陆地上大得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聚宝盆”。?/font>
我们先看看这个“聚宝盆”里有什么宝藏。据调查,海底蕴藏着1350亿吨石油,占世界可采储量的45%。海底表面还广泛分布着形状像薯仔一样的深海矿物资源锰结核。它含有锰、铜、钴、镍等55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整个海底大约覆盖着3万亿吨锰结核,仅太平洋就有1.7万亿吨。如果按目前的工业消耗计算,仅太平洋锰结核中含有的金属钴就可以供全世界使用900多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还在大洋底部张裂的地带发现了30多处由海底溢出物质而形成的矿藏――海底热液矿藏,其总体积约3900万立方米,是金、银等贵重金属的又一来源。因而,海底热液矿藏又被称为“海底金银库”。海底表面还蕴藏着能制造磷肥的磷钙石,按目前的消耗计算,可供全世界使用几百年。大洋海底表面还有可供开发的各种软泥,例如抱球虫软泥,它含有95%的磷酸钙,是一种制造水泥的好原料,海底表面约50%的地方覆盖着这种软泥。海底岩层中还蕴藏着丰富的铁矿、煤矿、硫矿、岩盐等。此外,在海边还有丰富的海滨砂矿资源。
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植物2.5万种。海洋动物中有1.6万多种鱼类;有对虾、龙虾、磷虾、海蟹这样的甲壳类;有贻贝、扇贝、牡蛎等各种各样的贝类;还有海参、乌贼、海蜇、海豹、海龟、鲸等。海洋植物中有人们熟悉的紫菜、海带、裙带菜和鹿角菜等。海洋生物中有不少可以直接食用,有些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据目前所知,海洋生物的蕴藏量约342亿吨,其中海洋动物325吨,海洋植物17亿吨。据估算,海洋生物每年能生产1350亿吨有机碳,在不破坏资源的情况下,每年可提供30亿吨水产品,这是目前每年从海洋中获取水产品总量的30多倍。
我们知道,海水的总体积为13.7亿立方千米,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2%。这些水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可以代替淡水作为冷却水,经过淡化能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淡水。据目前所知,海水中含有80多种化学元素,正是因为它们溶解在海水中,使海水又苦又咸。据计算,全部海水中含有的盐类约5亿亿吨,其中仅食盐就是4亿亿吨。此外,海水中含有1800万亿吨镁、95亿吨溴、500万亿吨钾、930亿吨磺、1900亿吨铷、2600亿吨锂、5亿吨银、500万吨金、45亿吨放射性元素――铀。其中铀的数量相当于陆上铀矿储量的4500倍。海水还含有10万亿吨重氢,这是用做核聚变的宝贵原料。
波涛汹涌的海水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它潜藏着巨大的能量。这种能源可以再生,称之为海洋再生能源。据估算,海水运动产生的动能、波浪能有700亿千瓦、潮汐能有27亿千瓦、海流能有1亿千瓦;海洋不同水层温度差异而产生的温差能约500亿千瓦;海水与河水交汇处盐度差异而产生的盐差能约300亿千瓦。
海洋由于其巨大的空间,也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空间资源。
③ 海洋中蕴含的资源有什么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海洋中几乎有陆地上有的各种资源,而且还有陆地上没有的一些资源。目前人们已经发现的有以下六大类:
??1、石油、天然气。据估计,世界石油极限储量1万亿吨,可采储量3000亿吨,其中海底石油1350亿吨;世界天然气储量255~280亿立方米,海洋储量占140亿立方米。上世纪末,海洋石油年产量达3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0%。我国在临近各海域油气储藏量约40~50亿吨。由于发现丰富的海洋油气资源,我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五大石油生产国之一。
??2、煤、铁等固体矿产。世界许多近岸海底已开采煤铁矿藏。日本海底煤矿开采量占其总产量的30%;智利、英国、加拿大、土耳其也有开采。日本九州附近海底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铁矿之一。亚洲一些国家还发现许多海底锡矿。已发现的海底固体矿产有20多种。我国大陆架浅海区广泛分布有铜、煤、硫、磷、石灰石等矿。
??3、海滨砂矿。海滨沉积物中有许多贵重矿物,如:含有发射火箭用的固体燃料钛的金红石;含有火箭、飞机外壳用的铌和反应堆及微电路用的钽的独居石;含有核潜艇和核反应堆用的耐高温和耐腐蚀的锆铁矿、锆英石;某些海区还有黄金、白金和银等。我国近海海域也分布有金、锆英石、钛铁矿、独居石、铬尖晶石等经济价值极高的砂矿。
??4、多金属结核和富钴锰结壳。多金属结核含有锰、铁、镍、钴、铜等几十种元素。世界海洋3500~6000米深的洋底储藏的多金属结核约有3万亿吨。其中锰的产量可供世界用18000年,镍可用25000年。我国已在太平洋调查20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其中有30多万平方公里为有开采价值的远景矿区,联合国已批准其中15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分配给我国作为开辟区。富钴锰结壳储藏在300~4000米深的海底,容易开采。美日等国已设计了一些开采系统。
??5、热液矿藏。是一种含有大量金属的硫化物,海底裂谷喷出的高温岩浆冷却沉积形成,已发现30多处矿床。仅美国在加拉帕戈斯裂谷储量就达2500万吨,开采价值39亿美元。
??6、可燃冰。是一种被称为天然气水合物的新型矿物,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由碳氢化合物与水分子组成的冰态固体物质。其能量密度高,杂质少,燃烧后几乎无污染,矿层厚,规模大,分布广,资源丰富。据估计,全球可燃冰的储量是现有石油天然气储量的两倍。在上世纪日本、前苏联、美国均已发现大面积的可燃冰分布区。我国也在南海和东海发现了可燃冰。据测算,仅我国南海的可燃冰资源量就达700亿吨油当量,约相当于我国目前陆上油气资源量总数的1/2。在世界油气资源逐渐枯竭的情况下,可燃冰的发现又为人类带来新的希望。
??由于人类对两极海域和广大的深海区还调查得很不够,大洋中还有多少海底矿产人们还难以知晓。
大陆架是陆地在海中的延续,我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的大陆架极其宽阔,上面铺盖着亿万年来的沉积物,在这里生物繁盛,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矿藏,经过初步普查,我国已发现300多个可供勘探的沉积盆地,面积大约有45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海相沉积层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从6亿岁的老地层到最新的地层中,都发现了油气或油气显示,储藏油的构造很多。
我国近海已发现的大型含油气盆地有10个,它们是渤海盆地、北黄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盆地、台湾西部盆地、南海珠江口盆地、琉东南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和台湾浅滩盆地。已探明的各种类型的储油构造400多个。根据科学家估算,我国的海洋石油储量可达22亿吨,天然气储量达480亿立方米,而且各个大海区不断有新的油气田发现。据估计,我国的海底石油资源储量约占全国石油资源储量的10%-14%;
我国的海底天然气资源量约占全国天然气资源的25%-34%。该数据为我国海上油气开发展示了可观的前景。
④ 海底资源都有哪些
海底石油
埋藏在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气,不论其生成环境是否属于海洋环境,都将列入海底石油资源。
近四十多年来海上石油勘探工作查明,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据1979年统计,世界近海海底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为220亿吨,天然气储量为17万亿立方米,占当年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探明总可采储量的24%和23%。
海底有石油,这在过去是不大好理解的。自从19世纪末海底发现石油以后,科学家研究了石油生成的理论。在中、新生代,海底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挤压,形成许多沉积盆地,在这些盆地形成几千米厚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的遗体(它们在特定的有利环境中大量繁殖),以及河流从陆地带来的有机质。这些沉积物被沉积的泥沙埋藏在海底,构造运动使盆地岩石变形,形成断块和背斜。伴随着构造运动而发生岩浆活动,产生大量热能,加速有机质转化为石油,并在圈闭中聚集和保存,成为现今的陆架油田。
我国沿海和各岛屿附近海域的海底,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外国有人估计中国近海石油储量约100~250万吨,无疑我国是世界海洋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
渤海是我国第一个开发的海底油田。渤海大陆架是华北沉降堆积的中心,大部分发现的新生代沉积物厚达4000米,最厚达7000米。这是很厚的海陆交互层,周围陆上的大量有机质和泥沙沉积其中,渤海的沉积又是在新生代第三纪适于海洋生物繁殖的高温气候下进行的,这对油气的生成极为有利。由于断陷伴随褶皱,产生一系列的背斜带和构造带,形成各种类型的油气藏。东海大陆架宽广,沉积厚度大于200米。外国人认为:东海是世界石油远景最好的地区之一;东海天然气储量潜力可能比石油还要大。
南海大陆架,是一个很大的沉积盆地,新生代地层约2000~3000米,有的达6000~7000米,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储油岩系。生油岩层厚达1000~4000米,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6.4亿吨,天然气储量9800亿立方米,是世界海底石油的富集区。因此,某些国外石油专家认为,南海可能成为另一个波斯湾或北海油田。
海上石油资源开发利用,有着广阔的前景。但是,由于在海上寻找和开采石油的条件与在陆地上不同,技术手段要比陆地上的复杂一些,建设投资比陆地上的高,风险要比陆地上的大,因此,当今世界海洋石油开发活动,绝大多数国家采取了国际合作的方式。
我国为了加快海上石油资源开发,明确规定我国拥有石油资源的所有权和管辖权;合作区的海域和资源、产品属我国所有;合作区的海域和面积大小以及选择合作对象,都由我国决定等一系列维护我国主权和利益的条款。合理利用外资和技术,已成为加速海上石油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随着世界上工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矿产资源消耗量急剧增加,陆地矿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日趋短缺、衰竭。人们唯有把占地球表面积71%以上的海洋,作为未来的矿产来源。
海底矿产
海底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石油、天然气外,还蕴藏着丰富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至今已发现海底蕴藏的多金属结核矿、磷矿、贵金属和稀有元素砂矿、硫化矿等矿产资源达6000亿吨。若把太平洋底蕴藏的一百六十多亿吨多金属结核矿开采出来,其镍可供全世界使用两万年;钴使用34万年;锰使用18万年;铜使用1000年。更为有趣的是,人们发现海底锰结核矿石(含锰、铁、铜、钴、镍、钛、钒、锆、钼等多种金属)还在不断生长,它决不会因为人类的开采而在将来消失。据美国科学家梅鲁估计:太平洋底的锰结核,以每年1000万吨左右的速度不断生长。假如我们每年仅从太平洋底新生长出来的锰结核中提取金属的话,其中铜可供全世界用三年;钴可用四年;镍可以用一年。锰结核这一大洋深处的“宝石”,是世界上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然而要从四、五千米深的大洋底部采取锰结核,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一定要有先进的技术才行。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能够办到。我国也已基本上具备了开发大洋锰结核的条件,到21世纪,可望实现生产性开采。
海洋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宝贵资源,只要我们能合理的开发、利用,它将循环不息地为人类所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下个世纪人类的重要资源供应地。
⑤ 为什么海洋底下的石油资源最丰富
原来,海洋中的石油都被“锁”起来了,它们隐藏在岩石之中,自然 不会浮到海面之上啦!科学家们通过长时间对海洋的勘测发现,在大陆架 地区和一些深海盆地里有大量的油气资源,可开采的石油总量几乎占到了 全球可开采石油总量的45%。着名的波斯湾就是世界上海底石油资源储存 最为丰富的地区。
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就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大陆架,是大陆海面下向海洋的延伸,可以说是被海水所覆盖的大陆。 大陆架地区有河流注入,沉积物丰富,海洋生物数量多,较易形成有机物 沉积层。大陆架地区较高的地温有利于有机质转化成石油和天然气。大陆 架地区的地质构造有利于油田的形成。
加之水深较浅,便于开发,因此海 底石油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主要集中在大陆架地区。
⑥ 海洋有什么资源
一、生物资源
据统计,海洋中有鱼类、贝类等动物和藻类等植物20余万种。在古代,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就捕鱼虾,以海洋生物作为食物的重要来源。到20世纪80年代,海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 6 000多万吨,占世界水产品总量的85%以上。水产品作为人类的食品,潜力还很大。
例如,仅南大洋的磷虾,据统计常年可维持在几十亿吨,若每年捕几亿吨,即可满足全人类对水产品的需求。许多海洋生物还是重要的医药原料和工业原料。贝壳、珊瑚可加工成很受欢迎的工艺品。海鸟粪是极好的肥料。
二、矿产资源
人们最熟悉的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气。海底石油已探明的藏量占世界总藏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海底固体矿物如煤、铁等已发现的有20多种,其中多金属结核平铺深海底,总量达1万亿吨以上,含有锰、铁、铜、钴、镍等多种金属。
三、化学资源
海水中有丰富的化学物质,如氯化钠、镁、澳、碘、钾、金、铀等。其中氯化钠总储量可达4亿亿吨;铀的储量约40亿吨,是陆地储量的四千多倍。
四、动力资源
海洋中的波浪、潮汐、海流等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利用波浪、潮汐、温差、盐度差可以发电。据估计,仅潮汐一项每年可能的发电量就比人类有史以来已消耗的能量总和还要大 100倍。
五、水资源
海水本身就是重要的资源。海水可以在工业上用于冷却,在生活上用于冲厕等。在陆地淡水资源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海水取之不尽,海水淡化的前景越来越大。
六、空间资源
当今,陆地已全部被人类占有,许多资源已感不足,而人口还在不断地增长。只有海洋和宇宙空间是两个待开发的领域。
比较来说,海洋对人类活动更为现实一些。事实上,人们在海洋空间利用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如围海造地、滩涂利用、浅海养殖、跨海架桥、开凿海底隧道、海洋运输、建人工岛、发展海洋旅游业等。随着科学技术和海洋开发利用的发展,海洋将越来越成为人类活动的空间。
⑦ 海底有什么资源
海底石油
埋藏在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气,不论其生成环境是否属于海洋环境,都将列入海底石油资源。
近四十多年来海上石油勘探工作查明,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据1979年统计,世界近海海底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为220亿吨,天然气储量为17万亿立方米,占当年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探明总可采储量的24%和23%。
海底有石油,这在过去是不大好理解的。自从19世纪末海底发现石油以后,科学家研究了石油生成的理论。在中、新生代,海底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挤压,形成许多沉积盆地,在这些盆地形成几千米厚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的遗体(它们在特定的有利环境中大量繁殖),以及河流从陆地带来的有机质。这些沉积物被沉积的泥沙埋藏在海底,构造运动使盆地岩石变形,形成断块和背斜。伴随着构造运动而发生岩浆活动,产生大量热能,加速有机质转化为石油,并在圈闭中聚集和保存,成为现今的陆架油田。
我国沿海和各岛屿附近海域的海底,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外国有人估计中国近海石油储量约100~250万吨,无疑我国是世界海洋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
渤海是我国第一个开发的海底油田。渤海大陆架是华北沉降堆积的中心,大部分发现的新生代沉积物厚达4000米,最厚达7000米。这是很厚的海陆交互层,周围陆上的大量有机质和泥沙沉积其中,渤海的沉积又是在新生代第三纪适于海洋生物繁殖的高温气候下进行的,这对油气的生成极为有利。由于断陷伴随褶皱,产生一系列的背斜带和构造带,形成各种类型的油气藏。东海大陆架宽广,沉积厚度大于200米。外国人认为:东海是世界石油远景最好的地区之一;东海天然气储量潜力可能比石油还要大。
南海大陆架,是一个很大的沉积盆地,新生代地层约2000~3000米,有的达6000~7000米,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储油岩系。生油岩层厚达1000~4000米,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6.4亿吨,天然气储量9800亿立方米,是世界海底石油的富集区。因此,某些国外石油专家认为,南海可能成为另一个波斯湾或北海油田。
海上石油资源开发利用,有着广阔的前景。但是,由于在海上寻找和开采石油的条件与在陆地上不同,技术手段要比陆地上的复杂一些,建设投资比陆地上的高,风险要比陆地上的大,因此,当今世界海洋石油开发活动,绝大多数国家采取了国际合作的方式。
我国为了加快海上石油资源开发,明确规定我国拥有石油资源的所有权和管辖权;合作区的海域和资源、产品属我国所有;合作区的海域和面积大小以及选择合作对象,都由我国决定等一系列维护我国主权和利益的条款。合理利用外资和技术,已成为加速海上石油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随着世界上工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矿产资源消耗量急剧增加,陆地矿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日趋短缺、衰竭。人们唯有把占地球表面积71%以上的海洋,作为未来的矿产来源。
海底矿产
海底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石油、天然气外,还蕴藏着丰富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至今已发现海底蕴藏的多金属结核矿、磷矿、贵金属和稀有元素砂矿、硫化矿等矿产资源达6000亿吨。若把太平洋底蕴藏的一百六十多亿吨多金属结核矿开采出来,其镍可供全世界使用两万年;钴使用34万年;锰使用18万年;铜使用1000年。更为有趣的是,人们发现海底锰结核矿石(含锰、铁、铜、钴、镍、钛、钒、锆、钼等多种金属)还在不断生长,它决不会因为人类的开采而在将来消失。据美国科学家梅鲁估计:太平洋底的锰结核,以每年1000万吨左右的速度不断生长。假如我们每年仅从太平洋底新生长出来的锰结核中提取金属的话,其中铜可供全世界用三年;钴可用四年;镍可以用一年。锰结核这一大洋深处的“宝石”,是世界上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然而要从四、五千米深的大洋底部采取锰结核,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一定要有先进的技术才行。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能够办到。我国也已基本上具备了开发大洋锰结核的条件,到21世纪,可望实现生产性开采。
地球上的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从第一个有生命力的细胞诞生至今,仍有20多万种生物生活在海洋中。从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加上海洋微生物,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海洋生态系统,蕴藏着不可限量的生物资源。据估计,全球海洋浮游生物的年生产量(鲜重)为5000亿吨,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条件下,每年可提供给人类够300亿人食用的水产品,可以说这是一座极其诱人的食物宝库。
在很久以前,人类就已经开始食用海洋食品了。古埃及人曾在尼罗河和地中海上捕鱼,并试图在池塘里进行人工养殖,因为鱼类是他们蛋白质的最佳来源。古希腊人也广泛地利用鱼类和贝类,包括海水和淡水中的,他们将鱼类和贝类制作成美味的罐头以及咸干鱼。
虽然人类在历史上很早就开始食用海洋食品,但追溯到几百年前,几乎还没有关于世界海产品捕获量方面的资料。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那是因为人们对海洋食品的营养成分还没有全面的了解,也还不知道它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以至于许多年来海洋食品一直未受到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通过研究发现,海洋食品中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类脂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都是人类生长发育、健康长寿的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现在,大多数人已经认识到,海洋食品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绝佳的营养来源。
藻类在海洋生物资源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人们常食用的藻类有:蓝藻中的地木耳、发菜、葛仙米、大螺旋藻;绿藻中的绿紫菜、苔菜、石莼;红藻中的紫菜、石花菜;褐藻中的海带、裙带菜。大多数海藻性甘、味寒、属咸,是人们颇为喜爱的产品。
藻类食品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具体如下:
蛋白质:不同种类的藻类植物其蛋白质含量也不同。一般绿藻和红藻的含量高于棕色海藻。绿藻的蛋白质含量介于10%~26%之间(干重),而红藻的含量更要高一些,红藻的有些种类的蛋白含量可达到47%,远远超过了黄豆的蛋白质含量。海藻的蛋白质含量会跟随季节发生变化,通常冬季末和春季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夏季的蛋白质含量较低。
糖类:藻类植物的糖类含量较高,多数是有粘性的糖类。这些糖不易消化,作为热源其营养价值不高,但具有调理肠胃的作用。
维生素:藻类富含多种维生素,其中β-胡萝卜素含量最高,特别是紫菜,每100克干制品含量可达11000国际单位。
灰分:藻类植物普遍都含有丰富的灰分,如发菜中的钙含量可达2.5%,海带中则为1.3%;紫菜中含钾量达1.6%,海带中则为1.5%;海藻中碘含量高,如海带为0.2%~0.5%,裙带莱为0.02%~0.1%,碘对预防甲状腺肿有很大的作用。
除了藻类植物,在海洋生物中最重要、最活泼的当属动物资源,其中有1.5~4万种鱼类,对虾等壳类2万多种,贝壳等软体动物8万多种,还有鲸、海参、海豹、海象、海鸟等,构成了生机勃勃的海洋世界。在海洋水产业中,鱼类是水产品的主体,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目前,世界各地从海洋中捕捞的大量水产品中,90%以上是鱼类,其余为鲸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鱼类种类繁多,可供食用的就有1500种之多。鱼类全身是宝,营养价值信用证高,味道鲜美,经常食用可健脑益智。
说到水产品,就不能不提鱼、虾、蟹,它们可谓是席上珍馐。其中生长在南极的一种磷虾含水分80%、蛋白质12%、脂肪3%、灰分3%,其蛋白质含量是牛肉的20倍,因此被誉为“21世纪的流行食品”。
贝类种类繁多,生活在各个海区,较容易找到,所以人们很早就开始捕获它们,其中比较有经济价值的是鲍鱼、贻贝、扇贝、蛏子、牡蛎、鱿鱼等。它们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倍受人们的喜爱。
我们知道,海洋世界存在着多条食物链。在海洋中,有了海藻就会出现贝类,有了贝类就会出现小鱼乃至大鱼……世界上大部分渔场都在近海。这是因为,藻类生长需要阳光和硅、磷等化合物,只有靠近陆地的大海才具备这样的条件。1000米以下的深海水中含有丰富的硅、磷等元素,但它们无法浮到温暖的表面层。因此,只有少数范围不大的海域,在自然力的作用下,深海水自动上升至表面层,从而使这些海域海藻丛生,鱼群密集,成为富饶的渔场。
综合考虑,一般温带海区的渔场较多。这是因为,温带海区季节变化显着,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上泛的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此外,寒暖流交汇和冷海水上泛处,饵料很丰富,所以此处也可形成不可多得的渔场。
从广泛意义上说,世界有五大渔场,它们分别是:
一、北太平洋渔场:包括北海道渔场、我国舟山渔场、北海道渔场、北美洲西海岸众多渔场在内的广阔区域;
2.东南太平洋渔场:包括秘鲁渔场在内的广阔区域;
3.西北大西洋渔场:包括纽芬兰渔场在内的广阔区域;
4.东北大西洋渔场:包括北海渔场在内的广阔区域;
5.东南大西洋渔场:包括非洲西南部沿海渔场在内的广阔区域。
世界上大多数渔场在水深几百米以内海域,80%的面积属于大陆架浅海。那么,怎样才能让海洋深处的海水上升到表面层,从而形成有利渔场的条件呢?海洋学家们找到了突破口,他们利用回升流的原理,在那些光照强烈的海区,用人工方法把深海水抽到表面层,然后在那里培植海藻,再用海藻饲养贝类,并将加工后的贝类喂养龙虾。令人惊喜的是,这一系列试验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有关专家认为,海洋食品库拥有着巨大的潜力。目前,产量最高的陆地农作物每公顷的年产量折合成蛋白质计算,只有0.71吨。而科学试验同样面积的海水饲养产量最高可达27.8吨,其中有16.7吨还具有较大的商业竞争力。
当然,从科学实验到实际生产往往会遇到一些不可想象的困难。其中最主要的是从1000米以下的深海中抽水需要相当数量的电力。这么庞大的电力如何产生呢?显然,在当今条件下,还很难满足这一需求。
不过,车到山前必有路,科学家们还是找到了其中的窍门:他们准备利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表层(热源)和深层(冷源)的水温差来发电。这就是所谓的海水温差发电。也就是说,设计的海洋渔场将和海水温差发电站联合在一起,从而达到预想中的效果。
据专家介绍,由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光照强烈,在这一海区可供发电的温水多达6250万亿立方米。如果人们每次用1%的温水发电,再抽同样数量的深海水用于冷却,将这一电力用于渔场的养殖,每年可得各类海产品7.5亿吨。它相当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类消耗的鱼、肉总量的4倍。透过这些数字不难看出,海洋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并不是不可实现的。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具备如此大的能力,而海洋产业可以将这一任务分担起来,而传统的渔业已达到或超过它的再生能力,所以人们只有转向于研究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上来,巨大的海洋生物资源,等待着人类去探索与开发。
海洋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宝贵资源,只要我们能合理的开发、利用,它将循环不息地为人类所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下个世纪人类的重要资源供应地。
⑧ 海底蕴藏哪些资源
随着全球对石油、天然气等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和大量开采,陆地上的这些资源将日益枯竭,据说陆地上的石油再过50年就会全部被采光!这么严峻的形式迫使人们将目光转向了海洋,据估计,海底的石油蕴藏量约为900亿吨,仅北冰洋的石油储量就可供世界用上50年。海底石油开采出来后,人们将利用大型的潜水艇,先把一种巨型的塑料筒沉到海底,通过塑料筒从海底抽取万吨原油,最后再由潜艇把这些原油从海底托运到陆地上。但也有人计划用飞船装运海底石油!
海洋中还蕴藏有巨大的热能,人们称之为“蓝色的煤海”,它也是人类未来可以充分应用的能源之一。未来的海洋热能转化厂,将设置在大海的深处。在沿海地区可以通过一种热能转化设备,把海洋的热能转化为电力,再由电缆输送到各个城市,作为城市用电。
还有一种被誉为“未来燃料”的“重水”,在海水中的含量也比陆地高得多。从重水中可以提取氢的同位素,科学家们正在用它来进行热核反应试验,如果获得成功,它将成为取之不尽的能源。
⑨ 丰富的海洋资源指什么
海洋资源指形成和存在于海水或海洋中的有关资源。包括海水中生存的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海水波浪、潮汐及海流所产生的能量、贮存的热量,滨海、大陆架及深海海底所蕴藏的矿产资源,以及海水所形成的压力差、浓度差等。广义的还包括海洋提供给人们生产、生活和娱乐的一切空间和设施。
按资源性质或功能分为海洋生物资源和水域资源。世界水产品中的85%左右产于海洋。以鱼类为主体,占世界海洋水产品总量的80%以上,还有丰富的藻类资源。海水中含有丰富的海水化学资源,已发现的海水化学物质有80多种。其中,11种元素(氯、钠、镁、钾、硫、钙、溴、碳、锶、硼和氟)占海水中溶解物质总量99.8%以上,可提取的化学物质达50多种。由于海水运动产生海洋动力资源,主要有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及海水因温差和盐差而引起的温差能与盐差能等。估计全球海水温差能的可利用功率达100×108千瓦,潮汐能、波浪能、河流能及海水盐差能等可再生功率在10×108千瓦左右。
油气资源
人类经济、生活的现代化,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多。在当代,石油在能源中发挥第一位的作用。但是,由于比较容易开采的陆地上的一些大油田,有的业已告罄,有的濒于枯竭。为此,近20~30年来,世界上不少国家正在花大力气来发展海洋石油工业。
探测结果表明,世界石油资源储量为10000亿吨,可开采量约3000亿吨,其中海底储量为1300亿吨。
中国有浅海大陆架近200万平方千米。通过海底油田地质调查,先后发现了渤海、南黄海、东海、珠江口、北部湾、莺歌海以及台湾浅滩等7个大型盆地。其中东海海底蕴藏量之丰富,堪与欧洲的北海油田相媲美。
东海平湖油气田是中国东海发现的第一个中型油气田,位于上海东南420千米处。它是以天然气为主的中型油气田,深2000~3000米。据有关专家估计,天然气储量为260亿立方米,凝析油474万吨,轻质原油874万吨。
矿产资源
海洋蕴藏着80多种化学元素。有人计算过,如果将1立方千米海水中溶解的物质全部提取出来,除了9.94亿吨淡水以外,可生产食盐3052万吨、镁236.9万吨、石膏244.2万吨、钾82.5万吨、溴6.7万吨,以及碘、铀、金、银等等,由此可见海洋资源的价值。
食物资源
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年产量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年产小麦总量的15倍以上。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能为人们提供充足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海洋中还有众多的鱼虾,真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海洋中的鱼和贝类能够为人类提供滋味鲜美、营养丰富的蛋白食物。
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最重要的物质,它是生命的基础。现在人类消耗的蛋白质中,由海洋提供的不过5%~10%。令人焦虑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洋捕鱼量一直徘徊不前,有不少品种已经呈现枯竭现象。用一句民间的话来说,现在人类把黄鱼的孙子都吃得差不多了。要使海洋成为名副其实的粮仓,鱼鲜产量至少要比现在增加10倍才行。美国某海洋饲养场的实验表明,大幅度地提高鱼产量是完全可能的。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数不清的食物链。在海洋中,有了海藻就有贝类,有了贝类就有小鱼乃至大鱼……海洋的总面积比陆地要大1倍多,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渔场,大抵都在近海。这是因为,藻生长需要阳光和硅、磷等化合物,这些条件只有接近陆地的近海才具备。海洋调查表明,在1000米以下的深海水中,硅、磷等含量十分丰富,只是它们浮不到温暖的表面层。因此,只有少数范围不大的海域,那儿由于自然力的作用,深海水自动上升到表面层,从而使这些海域海藻丛生,鱼群密集,成为不可多得的渔场。
海洋学家们从这些海域受到了启发,他们利用回升流的原理,在那些光照强烈的海区,用人工方法把深海水抽到表面层,而后在那儿培植海藻,再用海藻饲养贝类,并把加工后的贝类饲养龙虾。令人惊喜的是,这一系列试验都取得了成功。
有关专家乐观地指出,海洋粮仓的潜力是很大的。目前,产量最高的陆地农作物每公顷的年产量折合成蛋白质计算,只有0.71吨。而科学试验中同样面积的海水饲养产量最高可达27.8吨,具有商业竞争能力的产量也有16.7吨。
当然,从科学实验到实际生产将会面临许许多多困难。其中最主要的是从1000米以下的深海中抽水需要相当数量的电力。这么庞大的电力从何而来?显然,在当今条件下,这些能源需要量还无法满足。
不过,科学家们还是找到了窍门:他们准备利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表面层和深海的水温差来发电。这就是所谓的海水温差发电。这就是说,设计的海洋饲养场将和海水温差发电站联合在一起。
据有关科学家计算,由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光照强烈,在这一海区,可供发电的温水多达6250万亿立方米。如果人们每次用1%的温水发电,再抽同样数量的深海水用于冷却,将这一电力用于饲养,每年可得各类海鲜7.5亿吨。它相当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类消耗的鱼、肉总量的4倍。
通过这些简单的计算,不难看出,海洋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是完全可行的。
海水能源
浩瀚的大海,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更有真正意义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能源。它既不同于海底所储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海底能源资源,也不同于溶于水中的铀、镁、锂、重水等化学能源资源。它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与形态,就是用潮汐、波浪、海流、温度差、盐度差等方式表达的动能、势能、热能、物理化学能等能源。直接地说就是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海流能及盐度差能等。这是一种“再生性能源”,永远不会枯竭,也不会造成任何污染。
潮汐能就是潮汐运动时产生的能量,是人类利用最早的海洋动力资源。中国在唐朝沿海地区就出现了利用潮汐来推磨的小作坊。后来,到了11~12世纪,法、英等国也出现了潮汐磨坊。到了20世纪,潮汐能的魅力达到了高峰,人们开始懂得利用海水上涨下落的潮差能来发电。据估计,全世界的海洋潮汐能有20亿多千瓦,每年可发电12400万亿度。
目前,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潮汐发电厂就处于法国的英吉利海峡的朗斯河河口,年供电量达5.44亿度。一些专家断言,未来无污染的廉价能源是永恒的潮汐。而另一些专家则着眼于普遍存在的,浮泛在全球潮汐之上的波浪。波浪能主要是由风的作用引起的海水沿水平方向周期性运动而产生的能量。
波浪能是巨大的,一个巨浪就可以把13吨重的岩石抛出20米高,一个波高5米、波长100米的海浪,在1米长的波峰片上就具有3120千瓦的能量,由此可以想象整个海洋的波浪所具有的能量该是多么惊人。据计算,全球海洋的波浪能达700亿千瓦,可供开发利用的为20亿~30亿千瓦。每年发电量可达9万亿度。
除了潮汐与波浪能,海流可以做出贡献,由于海流遍布大洋,纵横交错,川流不息,所以它们蕴藏的能量也是可观的。例如世界上最大的暖流——墨西哥洋流,在流经北欧时为1厘米长海岸线上提供的热量大约相当于燃烧600吨煤的热量。据估算,世界上可利用的海流能约为0.5亿千瓦。而且利用海流发电并不复杂。因此要海流做出贡献还是有利可图的事业,当然也是冒险的事业。把温度的差异作为海洋能源的想法倒是很奇妙。这就是海洋温差能,又叫海洋热能。由于海水是一种热容量很大的物质,海洋的体积又如此之大,所以海水容纳的热量是巨大的。这些热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另外还有地球内部向海水放出的热量;海水中放射性物质的放热;海流摩擦产生的热,以及其他天体的辐射能,但99.99%来自太阳辐射。因此,海水热能随着海域位置的不同而差别较大。海洋热能是电能的来源之一,可转换为电能的为20亿千瓦。但1881年法国科学家德尔松石首次大胆提出海水发电的设想竟被埋没了近半个世纪,直到1926年,他的学生克劳德才实现了老师的夙愿。
此外,在江河入海口,淡水与海水之间还存在着鲜为人知的盐度差能。全世界可利用的盐度差能约26亿千瓦,其能量甚至比温差能还要大。盐差能发电原理,实际上是利用浓溶液扩散到稀溶液中释放出的能量。由此可见,海洋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只要海水不枯竭,其能量就生生不息。作为新能源,海洋能源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