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国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多少种
中国主要矿产资源简况
现已发现的矿产有168种,探明有一定数量的矿产有153种,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88种,水气矿产3种,探明储量潜在价值仅次于美国和原苏联,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最丰富、矿种齐全配套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1、 能源矿产 能源矿产是我国矿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石油、天然气在世界和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分别为93%和95%左右。由于矿物能源在一次能 源消费中占有主导地位,因而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能源矿产资源种类齐全、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已知探明储量的能源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铀、钍、地热等8种。
中国煤炭资源相当丰富,据地质工作者对煤炭资源进行远景调查结果,在距地表以下2000米深以内的地壳表层范围内,预测煤炭资源远景总量达50592亿吨。到1996年底止,探明储量的矿区5345处保有储量总量10025亿吨。我国保有储量总量中的精查储量2299亿吨,与世界探明可采储量相比,中国煤炭储量位于独联体、美国之后,据世界第三位。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20世纪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与国家战略、全球政治、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世界经济、国家关系和人们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是石油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分布比较广泛,在32个油区探明地质储量有181.4亿吨。据美国《Oil &Gas》1997年报道,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1390亿吨,中国1997年公布的剩余探明可采储量22.41亿吨,居世界第11位。全国共有盆地319个,据对其中145个盆地估算,资源量达930亿吨;其中,以证实有油田存在的有24个盆地,拥有资源量758.9亿吨,占总资源量的84.48%;已发现有油气的盆地有42个,拥有资源量75.66亿吨,占总资源量的7.39%。
天然气(包括沼气)是重要能源矿产资源之一,也是国内外很有发展前景的一种清洁能源。中国天然气资源相当广泛,在石油盆地和煤盆地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产出。资源量也比较丰富,专家预测我国天然气资源量约有70万亿立方米(煤层气约占一半)。截止1996年底,我国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0.7060万亿立方米,世界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143.95万亿立方米,中国约居世界第21位。
中国是铀矿资源不甚丰富的一个国家。据近年我国向国际原子能机构陆续提供的一批铀矿田的储量推算,我国铀矿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0位之后,不能适应发展核电的长远需要。地热资源是指能够为人类经济地开发利用的地球内部的热资源,也是一种清洁能源。中国地热资源分布较广,资源也较丰富。
2、 金属矿产 中国金属矿产资源品种齐全,储量丰富,分布广泛。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54种。即:铁矿、锰矿、铬矿、钛矿、钒矿、铜矿、铅矿、锌矿、铝土矿、镁矿、镍矿、钴矿、钨矿、锡矿、铋矿、钼矿、汞矿、锑矿、铂族金属、锗矿、镓矿、铟矿、沲矿铊矿、铪矿、铼矿、镉矿、钪矿、硒矿、碲矿。各种矿产的地质工作程度不一,其资源丰度也不尽相同。有的资源比较丰富,如钨、钼、锡、锑、汞、钒、钛、稀土、铅、锌、铜、铁等;有的则明显不足,如铬矿。
3、 非金属矿产资源 中国非金属矿产品种很多,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已探明储量的非金属矿产有88种,为金刚石、石墨、自然硫、硫铁矿、水晶、刚玉、蓝晶石、夕线石、红柱石、硅灰石、钠硝石、滑石、石棉、蓝石棉、云母、长石、石榴子石、叶蜡石、透辉石、透闪石、蛭石、沸石、明矾石、芒硝、石膏、重晶石、毒重石、天然碱、方解石、冰洲石、菱镁矿、莹石、宝石、玉石、玛瑙、颜料矿物、石灰岩、泥灰岩、白垩、白云岩、石英岩、砂岩、天然石英砂、脉石英、粉石英、天然油石、含钾砂叶岩、硅藻土、页岩、高岭土、陶瓷土、耐火黏土、凹凸棒石黏土、海泡石黏土、伊利石黏土、累托石黏土、膨润土、铁矾土、橄榄岩、蛇纹岩、玄武角闪岩、辉长岩、辉绿岩、安山岩、闪长岩、花岗岩、珍珠岩、浮石、霞石正长岩、粗面岩、凝灰岩、火山灰、火山渣、大理岩、板岩、片麻岩、泥炭、盐矿、钾盐、镁盐、碘、溴、砷、硼矿、磷矿。
② 海南矿产资源的种类
海南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全省共发现矿产88种,经评价有工业储量的矿种66种、产地320多处,其中列入《海南矿产储量表》的44种、产地205处。海南矿产资源主要包括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稀有稀土分散元素、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建筑材料、其他非金属矿、地下水、热矿水和饮用天然矿泉水等种类。
探明储量位于全国前列的优势矿产有天然气、玻璃用砂、钛铁砂矿、锆英砂矿、宝石、富铁矿、铝土矿(三水型)、饰面用花岗岩、饮用天然矿泉水、热矿水等。
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周边海域,已探明的主要有莺歌崖13—1、东方1—1、乐东22—1等大型天然气田。
玻璃用砂已探明大型矿床4处,矿床保有储量41�87万吨,主要分布于儋州、东方、文昌等地。钛铁砂矿主要分布于海南岛东海岸,已探明矿床24处,其中大型矿床3处、中型1处。
锆英石砂矿已探明大型矿床3处、中型6处、小型19处,保有储量117.6万吨,主要分布于文昌、琼海、万宁、陵水等市县。
宝石已探明大型矿床1处,位于文昌市境内,保有储量1.87万吨。
富铁矿分布于昌江县石碌镇一带,保有储量2.37亿吨,是国内少有的富铁矿之一。
铝土矿已探明大型矿床1处,位于海南岛北部的蓬莱地区,保有储量2190.63万吨。
饰面用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屯昌、琼中、三亚、乐东、白沙等市县,花色品种主要有崖县红、翠玉红、翠白玉、四彩花、玫瑰红、芝麻白等。
③ 我国资源状况.如,森林的覆盖率,煤,石油等的储藏量是多少.谢谢了
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6.55%
世界森林覆盖率为31.75%
④ 海洋矿产资源及勘查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开展战略性、基础性的区域地质调查与编图,海岸带重点地区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不同海区的油气勘查与评价,大陆架及邻近海域调查,东北太平洋中国开辟区多金属结核勘查和极地/南大洋地质科学考察,以及国家各类专项调查研究和参与IODP、IGBP等国际合作。我国海洋地学界瞄准国际发展前沿,应用高新技术,在海底探测技术、河口海岸第四纪地质与沉积动力学研究、古海洋学、海洋油气田快速评价技术方法和大洋多金属结核(壳)、热液硫化物矿产资源调查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研究中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2.2.1 区域调查与矿产资源勘查概况
尽管我国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和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一系列新成果和高新技术研发取得跨越式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区域地质调查、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性的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特别是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总体水平相差较大。估计区域调查、矿产勘查程度落后15~20年,科学研究水平落后10~15年,高新技术水平落后20~25年(表2.1)。
表2.1 国内外海洋地学科技发展趋势和水平差距对比
续表
2.2.2 海洋矿产资源概况
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海洋矿产资源分布、种类及其资源量比较丰富。包括滨岸平原地下卤水、滨海砂矿、建筑砂砾石、海底煤田、陆架区的石油与天然气、陆坡区的油气、天然气水合物和国际海底区域中国开辟区的多金属结核,以及正在进行勘查的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矿床等(表2.2)。
表2.2 中国管辖海域矿产资源及其资源量
续表
2.2.2.1 石油与天然气
石油与天然气资源是重要的能源矿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石油供应与国家安全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的油气资源形势十分严峻,自从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原油消费量增长迅猛,而原油产量却增长缓慢,净进口量从1994年的290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15600万吨。2007年我国石油产量突破2.00亿吨(含海外3500万吨),而消费量高达3.50亿吨,进口依存度达48%。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2大消费国。原油消费量和净进口量增长之快及原油产量(包括海外份额)增长缓慢的状况(表2.3,图2.3),令人担忧。
表2.3 1994~2007年我国原油供需情况表
图2.3 1994~2007年来我国原油供需情况变化图
温家宝总理强调:“国土资源部门不能放松油气资源战略调查的责任,争取在地质调查程度低的陆地新区和海域有新的发现”。“油气勘查要选准重点,集中力量,有所突破,力争拿下整装大油田。这是地质勘查工作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海域油气资源是陆域油气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接替,我国管辖海域蕴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和其他矿产资源。已有的地质调查及矿产资源评价表明,我国海域内发育中新生界厚度大于2000米的沉积盆地38个(近海域11个,南海中、南部27个),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最新评价了36个沉积盆地共拥有油气资源量为358亿~410亿吨油当量。其中近海域11个沉积盆地拥有218亿~242亿吨油当量;南海中、南部海域25个沉积盆地为141亿~168亿吨油当量(表2.4、表2.5)。在36个沉积盆地中,有11个盆地是单一盆地油气资源量超过10亿吨油当量的高丰度盆地。其中,近海的5个高丰度盆地拥有近海油气总资源量的90.6%,约为我国管辖海域油气总资源量的53.0%~55.0%,它们分别是:渤海湾、东海陆架、珠江口、琼东南和莺歌海5个含油气盆地,其油气资源量均在20亿吨油当量以上,渤海湾盆地的油气资源量更高达100亿吨以上。
表2.4 我国近海11个盆地油气潜在资源概况
表2.5 南海中南部海域各沉积盆地以沉积岩体积法估算的资源量
南海中、南部海域6个高丰度油气盆地,拥有该海域油气总资源量的75.0%,约为我国管辖海域油气总资源量的29.0%~30.0%。它们分别是:笔架南、万安、曾母、文莱-沙巴、南薇西及北康6个含油气盆地,其油气资源量均在10亿~20亿吨油当量以上,曾母盆地位于我国传统疆界线以内资源量达到40亿吨油当量以上。在这些盆地中,有的是由于勘探探投入力度不足,尚未做出准确评价;有的则由于存在海域争议无法成为可开发利用资源。因此,发现新的油气远景区和新的含油气层位就成为解决海上油气后备接替区的当务之急。
2.2.2.2 天然气水合物
1999年,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首先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西沙海槽进行并首先发现了BSR。2001年,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负责的“215”专项,首次在东海冲绳海槽进行了以寻找天然气水合物为目的的高分辨率地震综合调查评价工作。
2007年5月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首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水深1245米,在海底下183~201米,层厚18米,丰度20.0%,甲烷含量99.7%;5月15日,在第4个站位又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水深1230米,海底下191~225米,层厚34米,丰度20.0%~43.0%、甲烷含量99.8%。
迄今为止,南海陆坡共圈出11个天然气水合物远景区,总面积为125833.6平方千米,总资源量693.3亿吨油当量;东海冲绳海槽共圈出10个天然气水合物远景区,东边界为冲绳海槽中央地堑连线的水合物分布总面积为8643平方千米,总资源量约为401.62亿立方米。应当指出,上述总资源量目前尚无钻井资料证实,因此风险系数较大。各远景区的分布状况和资源量如下(表2.6、表2.7):
表2.6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分布面积及资源量
表2.7 东海冲绳海槽中南部天然气水合物分布面积及资源量
2.2.2.3 建筑砂砾石
石英砂矿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省(区)沿岸,以福建、两广石英砂砂质最佳。石英砂矿主要赋存于滨海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海积阶地、风成砂丘和海滩上,砂体长数百米至上千米,宽数十米至数百米,厚数厘米至数米,矿层1~4层,埋深一般小于15米,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沿海岸呈水平状微向海方向倾斜,矿层较稳定,其分布范围、厚度、矿物成分、粒度及化学成分均变化不大,探明储量30.70亿吨。
2.2.2.4 滨海砂矿
滨海砂矿主要包括锆石、钛铁矿、独居石、磷钇矿、金红石、磁铁矿、锡石、铬铁矿、铌钽铁矿、砂金、金刚石等,金属和非金属砂矿探明储量约3000万吨,主要分布在辽宁、山东、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诸省(区)。各类矿床191个(其中大型35个、中型51个、小型105个):①独居石、磷钇矿、钛铁矿、金红石、锡石、铌钽铁矿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和海南沿海地带;②锆石遍及上述各省(区)沿岸地带,主要分布在山东、广东、海南;③砂金主要分布于辽宁、山东、台湾;金刚石砂矿则发现于辽宁省复州湾。
2.2.2.5 海底煤田
山东龙口市东北约5千米海域,为陆上北皂煤矿向海底延伸,可采煤层6层,煤系地层总厚度67~278米,一般厚约200米,煤田分布面积约150平方千米,主采煤层厚约10米。探明储量10亿~12亿吨。
该矿于2005年6月投产,其第一个采煤工作面当年试采完毕,共开采原煤8.2万吨;第二个采煤工作面于2006年8月10日正式投产,至2007年1月底完成试采,共开采原煤42.5854万吨。
2.2.2.6 滨岸平原地下水、地下卤水
1)地下淡水。受地理环境、地形条件和地质构造等因素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复杂,地下水环境特征各不相同,主要表现在:长江口以南(包括长江口)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长江口以北地区(简称北方地区)气候干旱,地表水资源相对缺乏,水资源短缺;在平原海岸海陆交替相沉积层普遍分布,地下水咸淡交错、水质复杂;在滨海平原北方地区浅部以咸水层为主,有些地区淡水层埋藏很深,南方地区常见咸淡水层交错分布,淡水层中夹残留咸水透镜体。我国的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拥有海岸线的沿海城市有53个(不包括县级市),其中22个是滨海城市。我国的沿海地区是人口、城市、经济最密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最活跃的地区。人口高度集中、区域城镇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沿海地区水资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但沿海地区的地下水汇水范围较小,地下水资源量有限,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仅北方地区缺水,传统的多水地区也严重缺乏洁净的地下水。因此,沿海地区缺少洁净淡水资源的问题将是制约经济发展、困扰人民生活的严重问题,对地下淡水资源的治理和环境保护已刻不容缓。
2)地下卤水。地下卤水是在干燥气候和内陆海湾低平潮滩环境下,经蒸发—浓缩—埋藏而形成的。它的形成不仅与气候条件有关,而且同本区的地质地貌特征和第四纪海陆变迁过程有关。在黄海、渤海沿岸低地平原区,第四纪滨海相地下卤水有着广泛的分布。目前,已探明的滨海相地下卤水区主要分布在渤海沿岸地区,具体分布在:莱州湾(包括黄河三角洲)、渤海湾与辽东湾沿岸滨海平原区。华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在第四纪地层中已发现有卤水分布。在辽宁的清水河滨海区,已探明的卤水分布面积约8平方千米,卤水储量达1774.00万立方米;在渤海湾,已探明的卤水分布面积达到1212平方千米,储量达到12.29亿立方米;在莱州湾两岸,已探明的卤水分布面积为3527平方千米,卤水储量达78.80亿立方米。
2.2.3 世界海洋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现状
2.2.3.1 石油与天然气
世界海洋大陆架面积约2800万平方千米,近海含油气盆地约1600万平方千米,其中具有开发远景的面积达500余万平方千米。据有关资料估算,海洋石油探明地质储量约150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地质储量的2/5,已探明可采储量350亿吨,占世界石油可采储量的1/3;海洋天然气地质储量为46.6万亿立方米,约占世界天然气总地质储量(140.0万亿立方米)的1/3。
迄今已在800多个含油气盆地中发现大、中型油气田500余个,其中超过6500万吨的大油气田220个、超过10亿吨的特大型油气田有10个。近20年来,全世界发现的新油气田有60%~70%是在海域,其中大部分在陆架区,少量在深水陆坡区。目前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勘探开发,每年打各类探井约2000口,其中深水钻井已达450~2000米以上,井深小于3000米占20%;3000~5000米占70%;超深井(大于5000米)占10%。
现今海上采油气的国家已达40余个,拥有各类钻井平台约3000座。近年来,拥有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发达国家,其勘探范围已扩展到大于300米水深的陆坡区,并不断有新的油气田发现。海洋石油产量从1990年的9.07亿吨增至2007年的12.5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34%;2007年海底天然气产量7000多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产量的25%。近20年来,世界石油总产量的增长主要是来自海洋。
2.2.3.2 滨海砂矿
近几十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急速增长,海洋沿岸及浅海陆架区的砂矿成为矿业中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矿产资源,如:金、铂、锡、钍、铬、钛、铌、钽、锆、金刚石、琥珀和石英砂、砾石等都是具有商业价值的开采对象。这些滨海砂矿广泛地分布于许多沿海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美国、日本、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加拿大、俄罗斯、巴西、南非和欧洲一些沿海国家。
这些砂矿作为矿产资源的经济价值在逐年增长。在20世纪60~70年代,世界沿海国家从滨海砂矿中开采的钛铁矿占世界总产量的30%,独居石占80%,金红石占98%,锆石占100%,锡石占50%以上。虽然目前大规模开采的主要是滨海地带的矿床,但在最近20~30年间,由于地质勘探和采矿工业技术方法的改进,开采水下砂矿已变得更为有利,开采水深已达到50~100米,因而浅海陆架区砂矿资源所占比重有所增大。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有储量巨大的砂锡矿;印度和斯里兰卡沿岸有极丰富的独居石、锆石、钛铁矿砂矿;加拿大和日本沿岸有大量的磁铁矿砂矿;西南非洲的沿岸和陆架区有金刚石等。这些有经济价值的砂矿都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2.2.3.3 大洋矿产资源
迄今为止,人类在深海大洋底发现的固体矿产资源有:多金属结核(锰结核)、富钴结壳、多金属软泥、热液硫化物、磷钙土等。这些矿产资源分布广、储量大,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前景。
20世纪70~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工业化国家美国、英国、法国、日本、苏联、联邦德国及发展中国家印度、中国、韩国等都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国际海底区域多金属结核、钴结壳和热液硫化物矿床的调查研究。发达国家甚至已完成深海底结核的试验性开采,一旦时机成熟即可投入商业性开发。
1)多金属结核。大洋多金属结核中含有80余种金属元素,其中Mn、Fe、Cu、Co、Ni、Zn的含量较高。有人计算过,仅太平洋CC区约有540.00亿吨干结核,其中含Mn100.00亿吨、Cu5.20亿吨、Co1.15亿吨、Ni6.50亿吨。在整个大洋底,目前已发现67处远景区(21个矿域、81个矿区),其中太平洋底13个矿域、41个矿区,大西洋底2个矿域、20个矿区,印度洋底6个矿域、20个矿区。金属结核富集区资源量为817.00亿吨,其中太平洋占80.0%、大西洋占10.5%、印度洋占9.5%,而且在总资源量中,富Ni-Cu型结核占25.0%、富Mn型占3.5%、富Cu型为3.5%,其余为Fe-Mn型结核。
2)富钴结壳。铁锰结壳是一种生长在海山基岩上自生的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由于它含Co量较高,又称富钴结壳。结壳厚度一般2~5厘米,主要分布于水深较浅的海山区(小于3500米),最佳水深800~2800米,富集区结壳的厚度大于5厘米,其丰度和覆盖率都远高于多金属结核,平均丰度可达40千克/平方米,覆盖率达80.0%~100.0%,含有数十种金属元素,但含量较高的有Mn、Co、Cu、Ni、Pb,还有Pt、Ag、Ti等,其中Co含量特别高,平均0.5%,最高可达1.8%~2.5%,Pt含量也高达2×10-6,比陆地同类矿床高出几十倍。在大洋中富钴结壳分布的海域较广,几乎海山、海台、海丘地区都可找到。主要分布于中太平洋海山,南太平洋一些群岛周围海域;大西洋火山区,中大西洋、南大西洋一些海隆;印度洋一些群岛周围海域。其中以中太平洋海山区和中南太平洋海山区的富钴结壳分布广、厚度大,钴含量高且具有较高的商业经济价值。如莱恩-库克群岛海区结壳分布面积约5.5平方千米,估计资源量为21.5亿吨,其中含Co146.5万吨、Cu17.2万吨、Ni99.0万吨、Mn5.3万吨。据不完全统计,太平洋西部构造隆起带上,富钴结壳的资源量达10.0亿吨,Co金属量达到数百万吨,经济价值超过1000亿美元。
3)热液硫化物。大洋底热液矿化物矿主要分布在水深1050~3700米的大洋中脊两侧断裂构造带的热液活动区。至今已发现和勘探了200多个热液活动区,并证明此类热液硫化物矿床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现已探明10余个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区,其中7个位于EEZ区:①沙特阿拉伯和苏丹的亚特兰蒂斯Ⅱ海渊;②加拿大的中谷和勘探者海岭;③汤加的劳海盆;④北斐济海盆;⑤东中马努斯海盆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轴海山;⑥东中国海的冲绳海槽和日升矿区;⑦厄瓜多爾尔尔的加拉帕戈斯海盆。在这些海域中只有3个(EPR13°N、TAG、Logachev)位于国际海底区域中。如TAG热液硫化物矿床储量约500万吨;东太平洋海隆勘探者海岭矿床储量150万~200万吨;北胡安·德富卡海岭储量近1000万吨。据有关海底“黑烟囱”的勘查资料表明,大多为小、中型矿床,金属资源量为150万~2376万吨。
⑤ 海洋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
海底矿产资源种类、形成和分布取决于壳结构类型和构造格局,彼此间有着内联系。球上壳主要存着大陆型和大洋型两种壳类型,海底矿产资源也主要有两大类:浅海矿产资源和深海矿产资源。浅海与大陆同属大陆型壳,它们史演化上有统一机制和质构造条件,成矿规律有许多共同之处;深海和大洋为大洋型壳,其构造环境和质条件与陆不同,成矿条件也有所不同。
浅海矿产资源
浅海海底矿产资源是指大陆架和部分大陆斜坡处矿产资源,其矿种和成矿规律与陆基本相似,但海水动力作用加工,还形成一些独特外生矿床。浅海矿产资源主各类滨海砂矿和石油与天然气,最近还发现一种极富发展前景天然气水合物等。
滨海砂矿是指滨海水动力分选作用下富集而成有用砂矿,该类砂矿床规模大、品位高、埋藏浅,沉积疏松、易采易选。所谓滨海砂矿范畴,质历史上海平面变动,它包涵着滨海和部分浅海砂矿。滨海砂矿主要包括建筑砂砾、工业用砂和矿物砂矿。
建筑砂、砾集料和工业用砂是当今取自近海最多和最重要砂矿。陆上建筑集料和工业砂资源开采殆尽和城市持续扩大和价不断增加,品质优于陆上海洋建筑集料与工业砂原料势必变更为重要。工业砂据其质而用于不同方面,如:铸造用砂和玻璃用砂等。
滨海矿物砂矿种类很多,如:金刚石、金、铂、锡、铬铁矿、铁砂矿、锆石、钛铁矿、金红石、独居石等等。这些滨海砂矿绝大多数属于海积型砂矿床,少部分属冲积型和残积型砂矿。世界上现已开采利用30余种滨海砂矿,其资源量与开采量世界矿产中都占有重要位置。例如:世界金红石总资源量约9435×104 t(钛含量),其中砂矿占98 %;钛铁矿总资源量2.46×108 t(钛金属),砂矿占50 %;锆石已探明资源量3175.2×104 t,96 %为滨海砂矿。滨海砂矿开采量世界同类矿产总产量中所占百分比为:钛铁矿30 %,独居石80 %,金红石98 %,锆石90 %,锡石70 %以上,金5-10 %,金刚石5.1 %,铂3 %等。我国拥有漫长海岸线和广阔浅海,目前已探查出砂矿矿种有锆石、钛铁矿、独居石、磷钇矿、金红石、磁铁矿、砂锡矿、铬铁矿、铌钽铁矿、砂金和石英砂等,并发现有金刚石和砷铂矿等。我国滨海砂矿矿种几乎覆盖了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等各类砂矿,其中以钛铁矿、锆石、独居石、石英砂等规模最大,资源量最丰。
深海矿产资源
深海蕴藏着丰富海底矿产资源,它是支持人类生存又一类重要资源。这里所说深海,一般是指质含义上大陆架或大陆边缘以外海域。深海占海洋面积92.4 %和球面积65.4 %,尽管它蕴藏着极为丰富海底资源,但开发远远不够,几乎还未到开发。扩大人类生存空间和储备人类生存资源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向深海扩大活动,发现包括海底矿产内深海资源,这整个人类生存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战略行动。深海矿产资源主要包括大洋多金属结核矿、铁锰结壳矿、深海磷矿和海底热液矿等。,深海矿产资源矿区基本位于国际海域(Area)海底,它开发活动必须联合国海底管理局同意和批准方可生效与合法。
多金属结核资源(大洋多金属结核矿)
多金属结核是一种结核状铁锰矿,又称为大洋锰结核,它广泛分布于水深4000-6000m海底。它主要由铁锰物质组成,含有70多种元素(包括工业所需要铜、钴、镍、锰、铁等金属),其中Ni、Co、Cu、Mn平均含量分别为1.30%,0.22%,1.00%和25.00%,总储量分别高出陆相应储量几十倍到几千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是一种重要深海矿产资源。多金属结核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等世界几大洋中均有分布,惟太平洋分布最广,储量最大,并呈带状分布,拥有东北太平洋海盆,中太平洋海盆、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海盆等4个分区,其中位于东北太平洋海盆内克拉里昂、克里帕顿断裂之间CC区是结核经济价值最高区域。现世界上已有七个国家或集团获联合国批准(印度、俄罗斯、法国、日本、中国、国际海洋金属联合组织、韩国),拥有合法开辟区(Pioneer Area),除印度以外其他先驱投资国所申请矿区均太平洋CC区。中国是联合国批准世界上第五个先驱投资者,我国"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间努力,已经太平洋CC区获了7.5×104 km2合同矿区,对该区拥有详细勘探权和开采权。
富钴结壳资源(铁锰结壳矿)
富钴结壳也是一种铁锰矿,与大洋多金属结核矿相似,但它不呈结核状,以板状结壳覆盖洋底海山基岩上,产出水深1000-3000m海山顶部或斜坡处,最大厚度达20cm之多,是富含钴、铂、镍,磷、钛、锌、铅、铈和稀土金属等矿产资源,其中钴平均品位高达0.8%~1.0%,是多金属结核中钴含量4倍。铁锰结壳矿区分布大多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范围之内,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家拥有开采权,深海诸矿种之中它是法律上争议最少一种矿种,它当前是世界各国大洋勘探开发重点矿种。自20世纪以来,富钴结壳已引起世界各国关注,德、美、日、俄等国纷纷投入巨资开展富钴结壳资源勘查研究。我国南海中沙海域发现有铁锰结壳矿,其中并含有较丰富稀土金属;近年来,我国又太平洋深水海域进行着富钴结壳勘探。
海底热液多金属矿产资源(海底热液矿)海底热液矿床是近年来颇为引人注目海底矿产资源;列入目前勘察重点是热液硫化物矿床。热液硫化物成分主要有Cu、Fe、Zn、Pb及贵金属Au、Ag、Co、Ni、Pt,此外还包括铁锰氧化物、重晶石、石膏、粘土矿物等,储量非常巨大,海底热液矿床与铁锰结核或钴结壳相比,具有水深较浅(从几百米到2000m左右)、矿体富集度大、矿化过程快,易于开采和冶炼等特点,更具现实经济意义。海底热液矿广泛分布于世界大洋中脊裂谷和弧后盆处,富含金属高温热水从海底喷出,喷口四周沉淀下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堆砌成平台、小丘或烟囱状沉积柱。分布洋中脊和弧后盆这类矿多为金属硫化物,往往又称为多金属硫化矿或块状硫化物;据喷出热液颜色,又有白烟囱和黑烟囱之分;几网络高温喷口附近生存着耐高温和耐硫化物生物群,具有生物学和球生命起源研究意义。我国已经对海底热液硫化物进行了实验性勘查。
世界大洋中蕴藏着极其丰富资源和能源,上述几种外,深海中还有许多有重要价值矿产资源,目前已经发现还有磷酸盐、深海粘土、碳酸盐以及海水中大量溶解矿物等,都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利用。人类对深海探索和研究相探索球表面来说才刚刚开始,人类新需求出现和科学技术进步,我们对深海不断探索,还会深海底发现更多新矿产、新资源。
⑥ 我国南海有哪些海洋资源
3. 丰富的矿产资源
1)油气资源
南海陆架新生代地层厚约2000~3000米,有的达6000~7000米。第三纪沉积有海相、陆相及海陆交互相,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储油岩系。有三角洲、生物礁、古潜山等多种储油类型。珠江口大型沉积盆地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沉积厚度为几千米,盆地中心达7500-11000米,沉积岩主要由上、下第三系组成,有良好的生油层、储油层和成群的构造圈闭。北部湾盆地4万多平方千米,沉积厚度为数千米,最大7000米,且生油、储油条件好,水浅、离岸近,是油气丰富的地区;莺歌海盆地面积约7万平方千米,沉积厚度达6000-7000米,主要为第三系地层,有8个二级构造和两个礁块带。1977年-1980年,中国石油部门对上述3个盆地分别进行钻探,获得了工业油气流;1980年开始,中国又与法国、英国、美国等合作打出若干口原油质量好、比重轻、含硫低的高产油气井。从长远看,南海深水石油储油潜力比东海、黄海都要大。南海石油潜力最大的地段是中国台湾和海南岛之间的大陆架一带;另外,越南到加里曼丹岛之间的最宽陆架区,其中生代和第三纪的沉积厚度很大,已探明石油储量为6.4亿吨,天然气储量9800亿立方米,是世界海底石油的富集区。某些国外石油专家认为,仅南沙海域的石油资源量可达418亿吨,南海可能成为另一个波斯湾或北海油田。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南海天然气资源相当丰富。在我国10个主要的沉积盆地中,以珠江口和莺歌海盆地资源丰度最高,在我国已发现的天然气储量中,南海西部海域占50%。仅临近海南岛的莺歌海盆地就探明储气量达2147亿立方米,而整个南海至少可以找到250个油气田,有12个可望成为大型油气田,其中储凄凉达968亿立方米的崖13-1气田已经投产,并向广东和香港供气。
1998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南海周边国家已在南沙海域钻探了1000多口油气井,找到了97个油田和含油构造,95个气田和含气构造,其中位于我国断续线以内的油田28个,气井225个;石油总产量每天达两百多万桶,主要开采国家为马来西亚(每天75万桶)、越南(35万桶)、印度尼西亚(21万桶)、文莱(19万桶)、泰国(17万桶);天然气产量达25100亿立方英尺(马来西亚14370亿立方英尺,文莱3340亿立方英尺)。
1998年,我国在南海海域的石油产量达1362万吨(其中南海东部产量1255万吨,南海西部107万吨),是我国最大的海上油田。随着开发力度的加大,南海石油产量将进一步增长。南海地区将成为我国未来的主要能源供应来源。
2)南海周边三省区矿产资源品种繁多,部分矿种蕴藏量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全国已经探明有工业储量的148种矿产中,海南岛已探明具有一定开发利用价值的矿产有57中;探明有各级储量规模的矿床126个,其中大型矿床31个,中型矿床31个,小型矿床64个。在国内占有重要位置的优势矿产主要有玻璃石英砂、天然气、钛铁矿、锆英石、蓝宝石、水晶、三水型铝土、油页岩、化肥灰岩、沸石等10多种。其中石禄铁矿的铁矿储量占全国富铁矿储量的70%,品位也居全国第一;钛矿储量占全国的70%;锆英石储量占全国的60%。此外,黄金、水泥灰岩、花岗石材、矿泉水等分布较集中,矿种相对配套,开采方便,所以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广东目前已找到矿产116种,探明储量的有89种,产地1400多处。广东的高岭土、泥炭、冶金用粗面岩、锗、碲等矿产储量全国第一。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广西是有色金属的富集区,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称好,已发现的矿种有近百种。探明储量的有70多种,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有53种,铟储量居世界第一,比世界其他国家储量的总和还要多;锰、锡矿储量均占全国总量的1/3;钒、钨、锌、锑、银、铝、滑石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此外,广西河流众多,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3)未来新能源-可燃冰
可燃冰是甲烷和水结合而成的水合物,在海底的低温和压力下,甲烷被包进水分子中,形成一种冰冷的白色透明结晶,称为“甲烷水合物”,由于它外表看上去像冰,但又具易燃特性,能像蜡烛一样燃烧,故又称为“可燃冰”。目前,可燃冰主要分布在东、西太平洋和大西洋西部边缘,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能源,但由于开采困难,海底可燃冰至今仍原封不动地保存在海底和永久冻土层内。可燃冰有望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气,成为21世纪的新能源。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0%,相当于4000万平方公里,是迄今为止海底最具价值的矿产资源,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全球迅速发展下,石油和天然气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但据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已探知的原油约占地球总原油量的80%,已探明的天然气约占总储量的60%,消耗速度很快,能源危机像悬在人类头顶的一把剑,寻找新能源成为当务之急。较早前,加拿大一艘渔船在出海捕鱼时,无意中发现一块巨大的海底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再次引起科学家对开发这种新能源的兴趣,并希望能在10至30年内进行商业开采,使可燃冰能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气,成为21世纪的新能源。
可燃冰由海洋板块活动而成。当海洋板块下沉时,较古老的海底地壳会下沉到地球内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便随板块的边缘涌上表面。当接触到冰冷的海水和在深海压力下,天然气与海水产生化学作用,就形成水合物。可燃冰有很强的吸附天然气能力,1个体积单位的可燃冰可以分解为164个单位的天然气及0.8个单位的水,也就是说1立方米的可燃冰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由于可燃冰燃烧时不会产生残余物,而且使用方便、清洁卫生,能减少环境污染,因此,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可燃冰可能成为人类新的后续能源,帮助人类摆脱日益临近的能源危机。目前,国际间公认全球的可燃冰总能量,是地球上所有煤、石油和天然气总和的2至3倍。
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0%,相当于4000万平方公里,是迄今为止海底最具价值的矿产资源,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
长期以来,有人认为亚热带地区的我国南海海域不可能存在“可燃冰”,因为这里没有冻土带。然而,不久前,广州地质调查局利用地震波探测海底地表反射,发现了中国南海区域有“可燃冰”存在。由于特殊的物理性能,天然气和水可以在温度摄氏2度至5度内结晶,而南海海底600米至2000米以下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适合“可燃冰”的生成。据估计,我国南海海底有巨大的“可燃冰”带,能源总量估计相当于中国石油总量的一半。
⑦ 海底有哪些矿产资源
海底的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铁等固体矿产、海滨砂矿、多金属结核和富钴锰结壳、可燃冰。
据估计,世界石油极限储量1万亿吨,可采储量3000亿吨,其中海底石油1350亿吨;世界天然气储量255~280亿立方米,海洋储量占140亿立方米。
上世纪末,海洋石油年产量达3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0%。我国在临近各海域油气储藏量约40~50亿吨。由于发现丰富的海洋油气资源,我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五大石油生产国之一。
海底矿产资源的分布:
分布于水深4,000~6,000米海底,富含铜、镍、钴、锰等金属的多金属结核。分布于海底山表面的富钴结壳和分布于大洋中脊和断裂活动带的热液多金属硫化物。生活于深海热液喷口区和海山区的生物群落,因其生存的特殊环境,其保护和利用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现今主要发现于大陆边缘的天然气水合物,其总量换算成甲烷气体约为1.8-2.1X1016m3,大约相当于全世界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总储量的两倍,被认为是一种潜力很大、可供21世纪开发的新型能源。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海底资源
⑧ 我国南海金属矿物比大陆多100倍以上
这要看怎么算?算哪些?
对于中国南海矿产资源,目前了解的还不是很全面。就已经进行的地质勘察看,南海石油地质资源量为230亿吨-300亿吨,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10万亿立方米,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约700亿吨油当量。按照油气当量算,确实比中国陆上油气资源量大得多。南海大陆架已知的主要含油盆地有十余个,面积约85,24万平方公里,几乎占到南海大陆架总面积的一半,其中基本在我国九段线范围内。
而对于南海的金属矿物资源,目前进行的勘察还不多,也很不完全。只知道南海海底含有锰,铁,铜,钴等35种金属和稀有金属锰结核的蕴藏量是很大的,但具体有多少还不是很明确。
另外,早在1991年经联合国海底管理局正式批准,我国在东北太平洋得到15万平方公里的国际海底多金属结核矿区的专属勘查权。目前勘察正在进行。
对于海底矿物资源,一般只算铁、镍、钴、锰、铜等重金属,不算轻金属。如果把轻金属也算上,如钠、钾、镁等,那确实是非常大的,不过轻金属基本都是以盐的形式溶解在海水中,所以不算。
⑨ 我国资源状况
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量列第7位。但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8。
全国森林资源的现状是:森林面积15894.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6.55%;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全国人工林面积(不含台湾省)4666.7万公顷,蓄积量10.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中国国家媒体周五(2月11日)报道说,中国两家最大石油公司在2004年又发现了八亿五千万吨石油储量,中国石油储藏量增加了25%。
至去年年底,中国已发现石油储藏量达到40亿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公司。该公司去年据报发现了五亿二千万吨石油储藏量。
另一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2004年发现了三亿二千八百万吨石油储藏量。
官方媒体新华社报道说,这两家公司去年还探明4220亿立方米天然气储藏量。
中国去年的经济增长率达9.5%, 为1996年来增幅最大一次。由于经济发展,中国三分之二省份缺电,能源短缺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
中国原油消耗量去年为二亿八千八百万吨,今年将达到三亿二千万吨,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由于对原油需求猛涨,中国石油公司从塔里木盆地,东至渤海湾,到处勘探石油储藏。
中国一直在争取从俄罗斯进口更多的石油,目前为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还已经与20个国家签署了48项投资合作协议。去年该公司在海外获得了一千六百万吨石油的权益。
该公司最大的一个海外举动就是铺建一条1000公里的哈萨克-中国石油管道,耗资七亿美元。这条管道建成后年输送量为一千万吨。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还在委内瑞拉建设一个石油提炼厂,每年可提炼650万吨石油。
我国煤的储藏量达6000亿吨,居世界第三位,石油储藏量约39亿桶(1997年探明,石油的储藏量居世界第八位。
我国煤的储藏量达6000亿吨,居世我国煤的储藏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储藏量约462吨,远远小于世界平均水平,界第三位,石油的储藏量居世界第八位.
美国能源部情报局甚至估计,伊拉克的原油储量可能高达300亿吨。由于受联合国制裁,伊拉克近年的原油日产量只有150万到200万桶(国际市场上原油一般以“桶”为计量单位,每桶合0.138吨),专家估计,如果伊拉克政权更迭后恢复原油生产,世界的石油供应可以每天增加300万至500万桶。
我国煤炭的资源量为1点5亿万吨。石油储藏量是16000万吨。我国石油储藏量仅占世界总量的2.3%,可开采年限只有20.6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年限42.8年;
我国北方水资源状况
今春以来,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持续干旱少雨,截至5月底,全国受旱面积已超过3.4亿亩,出现了新中国成立50年来最严重旱灾之后的跨年连旱,虽然北方大部分地区近日都连续出现降雨,但仍未能缓解今春以来的旱情。因此,水资源的短缺就显得尤为明显,广大农村地区更是面临着水危机的严重问题。就此我们专门走访了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李强教授,请他就我国北方农村水资源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由于用水行为的不合理和无节制、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原因,我国北方农村地区可供使用的地表水资源日趋减少。地表水的衰减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开始依赖地下水资源。从目前的情况看,地下水已经成为农业灌溉的最主要水源。
从动态上看,农业灌溉对地下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按照这一趋势发展下去,在农业用水来源中,河流与水库将进一步退出,地下水将是农业灌溉的几乎惟一的用水途径。地下水位的加速下降是农村用水中的一个普遍存在且十分严重的问题。
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有2400m3,为世界人均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状况不协调。时间上,全年降水的70%-90%集中在6~9月份,冬季很少,年际间变化也很大。空间上,水资源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耕地仅占全国耕地38%,水资源却占全国80%以上;而占全国耕地62%的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20%。时空分布不均匀和年际变化大,造成水旱灾害加重。90年代以来,年受旱灾面积达4亿亩左右,成灾面积3倍于50年代。
我国石油资源还有较大潜力
我国石油资源总量较丰富。据2003年BP的统计,在世界103个产油国中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总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居第11位和第10位。截至2003年底,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探明率为43%,总体属于石油勘探中等成熟阶段。综合分析资源情况和勘探潜力,预计未来15-20年内,我国石油储量仍处于高稳定增长期,年均新增石油可采储量在1.4亿-1.8亿吨左右,大体保持目前的储量增长水平。
在日前召开的2005(北京)石油石化经济论坛上,中石油集团公司发展研究部主任严绪朝说,未来我国石油储量增长的主要领域在西部和海上。从近期勘探和资源潜力分析来看,石油勘探应主要在前陆盆地、大型隆起带、地层岩性油藏、渤海湾盆地浅层、海相碳酸岩盐及海域(包括滩海)。这些将是我国今后进一步加强勘探的主要目标区,也是今后发现大中型油田,增加石油储量的主战场。
另外,南沙海域石油资源丰富,根据初步估算石油可采量约为100亿吨,其中70%在我国断续国界以内。据悉,周边国家在南海我国断续国界附近已经探明石油储量8.6亿吨,建立起的原油产能也超过了5000万吨。严绪朝指出,我国应采取“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策略,三大公司联手,在外交和军事力量支持下,逐步开发利用这一区域的油气资源。这对我国石油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然专家也指出,虽然我国石油资源潜力较大,但随着勘探总体程度的逐渐加深,我国油气藏类型日趋复杂,资源品质明显变差,勘探难度越来越大。
回答者:dongzhei - 高级经理 七级 10-14 19:59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埋藏在地下具有开发利用或潜在利用价值的煤炭数量,称作煤炭资源量。经过一定的地质勘探工作,确定符合国家规定的储量计算标准,并具有一定工业开发利用价值的煤炭资源量称作煤炭储量。因此,也可以认为,煤炭储量是已发现的煤炭资源量,而未发现的煤炭资源量,一般称作预测煤炭资源量,二者之和,称作煤炭资源总量。
预测煤炭资源量是在系统分析研究煤田地质特征、成煤条件和成煤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煤田地质理论预测推定出来的煤炭资源量,根据预测依据的充分程度,一般分为预测可靠、预测可能和预测推断三级。
埋藏在地下的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人们只能随着煤田地质理论和探测技术水平的提高,随着勘查资料的积累和对成煤条件认识的深化,才会对煤炭资源量的掌握逐步接近实际。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工业主管部门先后在1959年和1981年完成了两次全国煤田预测工作,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次。第二次比第一次有了许多新认识和新进展,预测煤炭资源量也比第一次更符合实际。
一般情况下,煤炭储量是在预测煤炭资源量的基础上,经过择优开展地质勘查工作获得的,而且是逐年有所增加的。预测煤炭资源量提高为煤炭储量后,数量要减少。但减少的预测煤炭资源量不一定会完全等于所获得的煤炭储量,因此,便引起了煤炭资源总量的变化。所以说,煤炭资源总量、预测煤炭资源量和煤炭储量都是一个动态的数量,使用时,一般均应注明统计汇总的截止时间。
2.煤炭储量分类、分级和计算深度
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1986年颁发的《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对煤炭储量分类、分级和最大计算深度作了明确规定,简要归纳介绍如下:
(1) 煤炭储量分类煤炭储量分为两类,第一类,能利用储量:指符合当前煤矿开采经济技术条件的储量;第二类,暂不能利用储量:由于煤层厚度小、灰分高(或发热量低),或水文地质条件及其他开采技术条件特别复杂等原因,因此目前开采有困难,暂不能利用储量。
一般地区和煤炭资源贫缺地区储量计算标准,见表2.2.3。
(2) 煤炭储量分级按勘探和研究程度,将煤炭储量分为A、B、C、D四级,其中A级和B级称为高级储量。
(3) 储量计算的最大深度对拟建大型(年产煤能力120万t以上)和中型(年产煤能力45万t至90万t)矿井的井田,一般不超过垂深1 000m;只适于建小型井(年产煤能力30万t及以下)的地区,一般不超过垂深600m;老矿区的深部,一般不超过垂直深1 200m。 表 2.2.3煤炭储量计算标准
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81.13%;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8.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3.64%。
从资源深度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80%集中分布在浅层(<2000米)和中深层(2000米~35 00米),而深层(3500米~4500米)和超深层(<4500米)分布较少;天然气资源在浅层、中深层、深层和超深层分布却相对比较均匀。
从地理环境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76%分布在平原、浅海、戈壁和沙漠,天然气可采资源有74%分布在浅海、沙漠、山地、平原和戈壁。
从资源品位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63%,低渗透资源占28%,重油占9%;天然气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76%,低渗透资源占24%。
截至2004年底,我国石油探明可采储量67.91亿吨,待探明可采资源量近144亿吨,石油可采资源探明程度32.03%,处在勘探中期阶段,近中期储量发现处在稳步增长阶段;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2.76万亿立方米,待探明可采资源量19.24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可采资源探明程度仅为12.55%,处在勘探早期阶段,近中期储量发现有望快速增长。
自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先后在82个主要的大中型沉积盆地开展了油气勘探,发现油田500多个。以下是我国主要的陆上石油产地。
大庆油田: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处哈尔滨、齐齐哈尔市这间。油田南北长140公里,东西最宽处70公里,总面积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党中央批准开展石油会战,1963年形成了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原油439万吨,对实现中国石油自给自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产量突破5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油田。目前,大庆油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使原油产量仍然保持在5000万吨以上。
胜利油田:
地处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分布在东营、滨洲、德洲、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8个城市的28个县(区)境内,主要开采范围约4.4平方公里,是我要第二大油田。
辽河油田:
主要分布在辽河中上游平原以及内蒙古东部和辽东湾滩海地区。已开发建设26个油田,建成兴隆台、曙光、欢喜岭、锦州、高升、沈阳、茨榆坨、冷家、科尔沁等9个主要生产基地,地跨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13市(地)32县(旗),总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产量居全国第三位。
克拉玛依油田:
地处新疆克拉玛依市。40年来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个油气田,以克拉玛依为主,开发了15个油气田,建成了792万吨原油配套生产能力(稀油603.1万吨,稠油188.9万吨),从1900年起,陆上原油产量居全国第四位。
四川油田:
地处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历史,发现油田12个。在盆地内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东部4个气区。目前生产天然气产量占全国总量近一半,是我国第一大气田。
华北油田:
位于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晋、蒙区域内油气生产区。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喷出日产千吨高产工业油流,发现了我国最大的碳酸盐岩潜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1723万吨,为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1986年,保持年产量原油1千万吨达10年之久。目前原油产量约400多万吨。
大港油田:
位于天津市大港区,其勘探地域辽阔,包括大港探区及新疆尤尔都斯盆地,总勘探面积34629平方公里,其中大港探区18628平方公里。现已在大港探区建成投产15个油气田24个开发区,形成年产原油430万吨和天然气3.8亿立方米生产能力。目前,发现了千米桥等上亿吨含油气构造,为老油田的增储上产开辟了新的油气区。
中原油田:
地处河南省濮阳地区,于1975年发现,经过20年的勘探开发建设,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55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95.7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原油7723万吨、天然气133.8亿立方米。现已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
吉林油田:
地处吉林省扶余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在吉林省境内的两大盆地展开,先后发现并探明了18个油田,其中扶余、新民两个油田是储量超亿吨的大型油田,油田生产已达到年产原油350万吨以上,形万了原油加工能力70万吨特大型企业的生产规模。
河南油田:
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县境内。已累计找到14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亿吨及含油面积117.9平方公里。
长庆油田:
勘探区域主要在陕甘宁盆地,勘探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油气勘探开发建设始于1970年,先后找到了油气田22个,其中油田19个,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54188.8万吨(含天然气探明储量2330.08亿立方米),目前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天然气产区,并成为北京天然气的主要输送基地。
江汉油田:
是我国中南地区重要的综合型石油基地。油田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境内的潜江、荆沙等7个市县和山东寿光市、广饶县以及湖南省境内衡阳市。先后发现24个油气田,探明含油面积139.6平方公里、含气面积71.04平方公里,累计生产原油2118.73万吨、天然气9.54亿立方米。
江苏油田:
油区主要分布在江苏的扬州、盐城、淮阴、镇江4个地区8个县市,已投入开发的油气田22个。目前勘探的主要对象在苏北盆地东台坳陷。
青海油田:
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盆地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沉积面积12万平方公里,具有油气远景的中新生界沉积面积约9.6万平方公里。目前,已探明油田16个,气田6个。
塔里木油田:
位于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东西长1400公里,南北最宽外520公里,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和内陆盆地。中部是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1988年轮南2井喷出高产油气流后,经过7年的勘探,已探明9个大中型油气田、26个含油气构造,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3.78亿吨,具备年产500万吨原油;100万吨凝折、25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资源保证。
吐哈油田:
位于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境内,负责吐鲁番、哈密盆地的石油勘探。盆地东西长600公、南北宽130公里,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于1991年2月全面展开吐哈石油勘探开发会战。截止1995年底,共发现鄯善、温吉桑等14个油气油田和6个含油气构造探明含油气面积178.1平方公里,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08亿吨、天然气储量731亿立方米。
玉门油田:
位于甘肃玉门市境内,总面积114.37平方公里。油田于1939年投入开发,1959生产原油曾达到140.29万吨,占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的50.9。创造了70年代60万吨稳产10年和80年代50万吨稳产10的优异成绩。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除陆地石油资源外,我国的海洋油气资源也十分丰富。中国近海海域发育了一系列沉积盆地,总面积达近百万平方公里,具有丰富的含油气远景。这些沉积盆地自北向南包括:渤海盆地、北黄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盆地、冲绳海槽盆地、台西盆地、台西南盆地、台西南盆地、台东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琼东南盆地、南海南部诸盆地等。中国海上油气勘探主要集中于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部大陆架。
1966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经过对包括钓鱼岛列岛在内的我国东部海底资源的勘察,得出的结论是,东海大陆架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油田之一,钓鱼岛附近水域可以成为“第二个中东”。据我国科学家1982年估计,钓鱼岛周围海域的石油储量约为30亿~70亿吨。还有资料反映,该海域海底石油储量约为800亿桶,超过100亿吨。
南海海域更是石油宝库。中国对南海勘探的海域面积仅有16万平方千米,发现的石油储量达52.2亿吨,南海油气资源可开发价值超过20亿万元人民币,在未来20年内只要开发30,每年可以为中国GDP增长贡献1~2个百分点。而有资料显示,仅在南海的曾母盆地、沙巴盆地、万安盆地的石油总储量就将近200亿吨,是世界上尚待开发的大型油藏,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储量分布在应划归中国管辖的海域。经初步估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大致在230亿至300亿吨之间,约占中国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属于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据中海油2003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在南海西部及南海东部的产区,截至2003年底的石油净探明储量为6.01亿桶,占中海油已探明储量的42.53。
到目前为止,渤海湾地区已发现7个亿吨级油田,其中渤海中部的蓬莱19-3油田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海上油田,又是中国目前第二大整装油田,探明储量达6亿吨,仅次于大庆油田。至2010年,渤海海上油田的产量将达到5550万吨油当量,成为中国油气增长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