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水资源重复计算量是什么意思
扩展阅读
河南的石油多少钱一吨 2025-08-06 08:22:41

水资源重复计算量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2-06-22 10:02:21

Ⅰ 水资源问题

所谓水资源,是指现在或将来一切可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水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上水的总储量约为13.6亿(立方千米),其中海水占97.3%,淡水只占2.59%。淡水资源中冰山、冰川占77.2%,地下水和土壤中水占22.4%,湖泊、沼泽水占0.35%,河水占0.01%,大气中水占0.04%。便于取用的淡水只有河水、淡水湖水和浅层地下水,估算约300万(立方千米),仅为地球总水量0.2%左右。水在自然界中呈循环状态。地球上循环的水量,每年大约为42万(立方千米),其中降落陆地上的约为10万(立方千米),而后通过江河流入海洋的水量约4万—4.5万(立方千米)。

河流和湖泊是中国主要的淡水资源。中国人均径流量为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径流量的24.7%。中国水资源分布情况是南多北少
浙江省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和潜力分析

浙江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955亿m3,人均占有量仅为2060 m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全省实际可用水资源为310亿m3,人均可用水资源为700 m3,而且全部由降雨补给。从浙江省的天气气候特点及全省历史平均降水量分布情况分析,浙江的降水主要集中在5月至7月上旬的梅汛期及7——9月的台风干旱期(受台风影响),期间出现的降水往往是大到暴雨,雨水流失多,蓄储率不高。降水具有地域分布不均、旱涝明显、随机性大、年际年内分布不均、水资源的分布与经济区域需水地区不平衡的特点。同时,省内河流源短、流急,大量径流以洪水形式流入东海。

1、水资源总量

浙江省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2200mm之间,属于我国的湿润地区,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95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我省人口稠密,人均拥有量只为2060m3,已接近国际所规定的人均年2000m3的中度缺水警戒线。

表2—3 全省流域分区降水量与地表水资源量

流域分区
降水量
地表水资源量(亿m3)

mm
亿m3

潘阳湖水系
1905.9
9.72
6.01

太湖沿岸
1323.5
162.26
67.71

钱塘江
1648.1
525.85
291.41

浦阳江、曹蛾江、甬江及浙东沿海诸河
1481.3
331.43
174.57

椒江、瓯江及浙南沿海诸河
1730.6
581.83
355.31

闽东诸河
1932
23.97
16.02

闽江
1836.9
22.08
12.96

全省
1607.1
1657.14
923.99

根据《浙江省水资源公报》数据整理

浙江省河湖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4%,全省按流域分区可划分为潘阳湖水系、太湖沿岸、钱塘江、浦阳江、曹蛾江、甬江及浙东沿海诸河,椒江、瓯江及浙南沿海诸河,闽东诸河,闽江,各流域分区降水量与地表水资源量见表2-3。表2-4是以行政分区的水资源分布,从列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浙江省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水资源总量相对缺少,而经济欠发达的西南山区降水更为丰富,水资源总量相对宽裕。

洗车浪费的水够100万上海人用20天

“上海临江靠海,不可能缺水!”在多数人的观念中,上海拥有充沛的水资源,但事实上因为污染严重,上海地表水资源中仅有20%的淡水可供使用,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200立方米,低于北京,属于典型的污染型极度缺水城市。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对水基础知识和水资源状况不了解,甚至有误解,许多企业和个人节水意识淡薄,认为水价便宜,多用点水也花不了多少钱,生产、消费、生活中的水资源浪费现象屡见不鲜。

仅以上海的洗车行业为例。作为特大型城市的消费新热点,目前上海各类机动车数量已达150万辆,预计到2010年将达300万辆。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洗车行业迅速发展。

据上海市水务局统计,上海有70%左右的加油站附设机动车清洗,约为550家至600家;持经营许可证的洗车站(点)为315家;无证经营的洗车摊点约有300家。洗车站(点)的年用水总量约为1000万立方米。而在数以千计的洗车站(点)中,目前仅有8家安装使用了机动车污水循环净化系统。大型公交公司的洗车站虽然具备洗车水循环回用能力,但由于洗车设施不适应公交车结构、机械洗车成本高等原因,大都仍采用耗水量更高的人工清洗。

根据测算,清洗一辆车平均耗水70升至80升。如果使用洗车水循环回用设施,耗水量可降至15升至20升,按全市100万辆机动车每年清洗50次计算,全市洗车水可节约将近300万立方米/年。也就是说,目前仅洗车行业浪费的水,就可供100万上海人20天的生活用水。

在水资源同样奇缺的北京,除了超过230万辆机动车所创造出的规模更加庞大的洗车行业外,城市管网漏水造成的水资源浪费也十分惊人。北京市水务局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市管网漏失率近20%,有1/5的供水被白白浪费。北京每年跑冒滴漏所损失的水量,相当于13个北海。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赵国通说:“如果不尽快改变这种‘缺什么,反倒浪费什么’的尴尬现状,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合理、高效利用,这些资源消费特大型城市将消耗掉自己发展的未来。”

人类有史以来就逐水草而居,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决定人的生存环境、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决定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兴衰存亡。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节约用水,珍爱我们共同的家园!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小诗:

一滴水,一个点,

一只蚂蚁喝一年。

十滴水,一条线,

两只蚂蚁能划船。

同学们,不浪费,

别让龙头泪涟涟。

全球不少地区和国家为水所困扰,甚至为争夺水资源的控制权而发生冲突。如:中东地区的以色列自建国以来一直战争连绵。其对水资源的争夺,就是同阿拉伯国家产生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以色列地处荒漠,干旱少雨,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主要是两大国际性河流:约旦河和幼发拉底河。谁控制了水源,谁就得以发展强大。以致以色列总理曾宣言:“水,是以色列人的生命,我们将以实际行动巩固对约旦河的继续控制权!”而在1979年,埃及总统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情可以使埃及重新走向战争,那就是水。”

据统计,全球未经处理就排放的工业废水、污水每年高达4260亿吨。在我国已导致82%以上的江、河、湖泊受至少同程度的污染,以致各种污染事故接二连三。如1999年春节期间,广西贵港仙衣滩水利枢纽为了蓄水,关闭闸门,下游水量大减,河水自身的净化能力减弱,水质污染程度加剧而造成污染事故,死鱼3万多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十几万元。很多养鱼户望着白花花的死鱼,跪地痛哭。

水体污染源来自工业废水、废渣以及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任意施用和滥用。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化学洗涤剂的污染,特别是含磷洗衣粉的污染。当环境水体中磷含量超标时,就会造成水中藻类疯长,而使水体恶化缺氧,透明度下降,即富营养化。在洗涤剂中,含磷的物质还可使鱼体等嗅觉细胞丧失功能,从而失去捕食和抵御外敌侵略的能力而死亡。

、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2年全市降水量1488.6毫米(折合水量86.5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多8.3%,比上年降水量(76.94亿立方米)多12.5%。湖州市区、德清县、长兴县、安吉县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1476.2、1552.4、1335.1、1583.5毫米。分别比多年平均多16.9%、11.8%、2.0%、4.9%;分别比上年增多19.6%、15.5%、7.1%、9.7%。
降水量年内分配情况:非汛期降水量占全年的36.5%,比同期多年平均多25.0%,其中1、3月份分别偏多8.8%、5.1%,2月份偏少29.4%,10月份基本持平,11月份偏多9.3%,12月份降水量是多年平均的3.6倍;汛期降水量较多年平均持平,其中4、5、8月份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分别偏多84.6%、48.5%、14.l%,6、7、9月份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分别偏少28.9%、28.6%、54.1%。
我市降水量的地域分布总趋势是自东北向西南随地势增高而递增。2002年全市降水量变化范围为1300-1800毫米。年最大降水量为安吉县董岭站2025.1毫米;年最小降水量为长兴县港口站1245.6毫米。老石坎水库上游年降水量达1800毫米以上,是全市的最高区;对河口水库上游、赋石水库上游年降水量也达1700毫米;市区、杭嘉湖平原年降水量1400--1500毫米;长兴县年降水量在1300-1500毫米之间。
2002年6月19日入梅,7月10日出梅,全市平均梅雨量184.5毫米,降水时空分布均匀。
地表水资源量 2002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时空分布与降水量基本一致,径流深变化范围600-1100毫米之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为45.27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778.3毫米,比多年平均35.93亿立方米多26.0%;比上年(32.18亿立方米)多40.7%。湖州市区、德清县、长兴县、安吉县地表水资源量分别为11.71、7.92、9.11、16.53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 全市地下水资源量为10.12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8.69亿立方米)。其中苕溪山区(计算面积4322.3平方公里)为7.17亿立方米,杭嘉湖平原区(计算面积1494.7平方公里)为2.95亿立方米。湖州市区、德清县、长兴县、安吉县地下水资源量分别为2.92、1.76、2.12、3.32亿立方米。
水资源总量 2002年全市水资源总量46.70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多26.0%,比上年多40.0%。产水系数为0.54,产水模数80.29万立方米/平方公里。湖州市区、德清县、长兴县、安吉县水资源总量分别为12.71、8.35、9.ll、16.53亿立方米。分别比多年平均多53.7%、36.9%、21.6%、8.8%;分别比上年增多60.3%、47.3%、30.3%、29.3%。
二、蓄水动态和出入境水量
我市现有3座大型水库和5座中型水库,2002年末总蓄水量为1.7098亿立方米,比上年末总蓄水量增加0.5618亿立方米。河网蓄水量增蓄1.053亿立方米,地下滞水增蓄0.8933亿立方米。
我市地处东苕溪下游,北临太湖,引湖引苕水量是我市可用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引湖引苕水量达34.79亿立方米,入湖水量多于回流水量7.63亿立方米,入湖和东排嘉兴、江苏吴江出境水量52.21亿立方米。
三、供水与用水量
供水量 湖州市2002年总供水量为18.0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7.48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96.9%;浅层地下水源供水量0.30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1.7%;其它水源供水0.26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1.4%。
在地表水源供水中,蓄水工程供水量1.76亿立方米,引水工程供水量1.10亿立方米,提水工程供水量14.62亿立方米。
用水量 2002年湖州市总用水量为18.04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0.17亿立方米。其中城镇生活用水0.5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3.1%,比上年增多14.9%;农村生活用水0.59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3.3%,比上年减少5.4%;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用水2.30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2.7%,比上年减少4.7%;规模以下工业用水1.43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7.9%,比上年减少8.0%;农田灌溉用水11.29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2.6%,比上年减少2.0%;林渔用水1.8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0.4%,比上年增多16.0%。
湖州市区、德清县、长兴县、安吉县2002年用水量分别为7.97、2.95、4.75、2.37亿立方米,其中湖州中心城市用水量0.88亿立方米。
耗水量 2002年全市各行业总耗水量为9.98亿立方米,平均耗水率为55.3%。其中农林渔耗水量8.49亿立方米,工业耗水量0.81亿立方米,城乡生活耗水量0.68亿立方米。

Ⅱ 如何计算水资源消耗强度&定义

一、我国的水资源概况

1、水资源总量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我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

2、我国水资源的主要特点

总量并不丰富,人均占有量更低。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24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

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

年内年际分配不匀,旱涝灾害频繁。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年较为常见。

二、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

1、水资源开发利用成就

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也是与水旱灾害斗争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2000年,建成水库8.5万座,总库容5100亿立方米;发展灌溉面积8.2亿亩;修建堤防27万公里,初步控制了大江大河常遇洪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万平方公里;水电装机7680万千瓦,653个县实现了农村电气化。

2、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2000年全国用水总量5498亿立方米,其中农业3784亿立方米,占68.8%,工业1139亿立方米,占20.7%,生活用水575亿立方米,占10.5%。从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到20%,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海河流域地表水控制利用率达到94%,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为100%,水资源总量消耗率达到96%。从用水指标分析,全国人均用水量430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610立方米,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78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479立方米,城镇生活人均用水量为每日219升,农村生活人均用水量为每日89升。

3、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首先是农业干旱缺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我国农业,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干旱缺水状况加重。目前,全国仅灌区每年就缺水300亿立方米左右。上世纪90年代年均农田受旱面积2667万公顷,干旱缺水成为影响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全国农村有2000多万人口和数千万头牲畜饮水困难,1/4人口的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

其次是城市缺水。我国城市缺水现象始于70年代,以后逐年扩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缺水愈来愈严重。据统计,在全国663个建制市中,有400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10个严重缺水,年缺水约100亿立方米,每年影响工业产值约2000亿元。

(2)用水效率不高

目前,全国农业灌溉年用水量约3800亿立方米,占全国总用水量近70%。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3-0.4左右。发达国家早在40-50年代就开始采用节水灌溉,现在,很多国家实现了输水渠道防渗化、管道化,大田喷灌、滴灌化,灌溉科学化、自动化,灌溉水的利用系数达到0.7~0.8。

其次,工业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约80亿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我国水的重复利用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

我国城市生活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据统计,全国多数城市自来水管网仅跑、冒、滴、漏损失率为15%-20%。

(3)水环境恶化

2000年污水排放总量620亿吨,约80%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90%以上的城市地表水体,97%的城市地下含水层受到污染。由于部分地区地下水开采量超过补给量,全国已出现地下水超采区164片,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并引发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4)水资源缺乏合理配置

华北地区水资源开发程度已经很高,缺水对生态环境己造成了影响。目前黄河断流日益严重,却每年调出90亿立方米水量接济淮河与海河,因此,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布局,区域间的水资源的调配要依靠包括调水工程在内的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

(5)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考虑水资源条件不够

Ⅲ 水资源评价方法

一、地表水资源评价方法

(一)地表径流量分析确定

地表径流是指降水沿着地面或地下汇流至河道后,向流域出口断面汇集的全部水量,通过对系统内各河流径流量的分析计算,评价地表水资源量。

系列长度在20a以上,包括丰、平、枯水年的水文观测数据,直接利用该数据进行计算;系列长度小于20a的短期观测数据,对实测径流系列进行相关插补展延或降雨插补展延后再计算;当不掌握系列实测径流量时,则直接引用已有文献的数据。

(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分析方法

采用典型年法进行评价。根据利用条件的不同,对河流年均流量频率统计计算来确定可用的典型年径流量,作为地表水可利用量。

在不具备对地表径流控制或调蓄的情况下,将自然条件下地表水的产生量作为地表水可利用量的极限量,进行逐年地表水可选用量的统计分析,选用枯水典型年(P=75%)地表水径流量为基础去确定地表水可利用量。在具备对地表径流拦截调蓄的地区,用平水年(P=50%)的地表水径流来评价可利用量。

当不掌握河流逐年系列实测径流量资料时,则采用收集文献提供的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确定地表水资源的可利用量。

(三)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

利用河流断面监测结果,根据有关标准进行水质评价。

二、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在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建立的基础上,按照地下水系统划分不同级别的计算分区,采用均衡法进行地下水天然资源计算,并分水质评价地下水开采资源。

(一)均衡区的确定

塔里木盆地地下水资源计算属于区域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均衡区以地下水系统边界圈定的空间范围为准。当均衡区的面积较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根据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划分不同级别的亚系统。

(二)均衡期的确定

水量均衡计算总是针对某一特定时间段进行的,通常为一个水文年,一些地下水实际观测值为2000a,一些水文气象要素参数的取值取多年平均值。

(三)均衡要素的确定

均衡要素指通过均衡区的边界输入输出各项水量的总称。根据整个评价区的实际情况,综合确定地下水均衡方程为:

塔里木盆地地下水勘查

由于地下水系统结构及外部交换环境存在差异,划分的各均衡区均衡要素的组成也存在差异。均衡要素的确定根据均衡区的位置及其水文地质条件具体分析进行。

(四)地下水资源计算

对于不同的计算区,根据已有可利用资料的情况及研究方法,选用适宜的公式对确定的均衡要素进行计算。以系统为单位对各次一级的计算分区分别对补给量和排泄量组成每个均衡要素进行单独计算列表表示结果。

对于开采资源,则分别以TDS小于1g/L、1~3g/L的地下水补给资源量进行计算,并采用开采系数法进行评价计算。

三、重复量的分析

塔里木盆地平原区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水资源基本以河流的形式来源于周围山区。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山前沟谷潜流和河流出山口以后经过各种途径的入渗补给。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补径排过程中多次发生相互转化,各计算区之间及各项资源量之间存在重复量。计算平原区地下水以泉、泄流、水井开采量在灌溉过程中的再次入渗量,两计算区重叠边界的地下水侧向径流量,均为重复计算量。对各亚系统计算结果进行合计时,通过分析确定重复量Q,在汇总系统资源量时,由亚系统补给量合计扣除重复量进行确定。

Q′=Q-Q

将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统一考虑,以河流出山口径流量、前山带暴雨洪流入渗量、河流入渗补给量和河谷潜流侧向补给量,再加上盆地平原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作为计算评价区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即:

塔里木盆地地下水勘查

在逐级汇总水资源总量时,重复计算量予以扣除。

四、参数计算与选择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所用数据主要以引用前人的工作成果为主,另有少量本次工作取得的资料。为取得符合客观实际的含水层渗透系数K和影响半径R,主要利用前人钻孔抽水试验资料采用稳定流计算方法进行重新计算,根据地下水类型、抽水井类型、抽水井结构和抽水井所处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而选取不同的计算公式,并同时对其条件进行适当概化;降深过大时引入水跃值Δh换算成孔壁降深值后进行计算。

Ⅳ 地下水资源计算

9.3.3.1 地下水天然资源量计算

研究区天然条件下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渗入补给、灌溉水回渗补给和侧向径流补给。其中,研究区天然条件下地下水资源总补给量扣除降水与灌水重复量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即

Q天然=Q+Q+Q-Q (9.21)

式中:Q为降水入渗补给量;Q为灌溉水回渗补给量;Q为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量;Q为降水与灌水重复计算量。

(1)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

Q=λXF/10 (9.22)

式中:Q为大气降水入渗量,万m3/a;λ为大气降水入渗系数;X为大气降水量,mm/a;F为计算区面积,km2

计算结果见表9.12及图9.25。

表9.12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计算表

续表

图9.25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统计图(2002~2006年)

(2)灌溉水回渗补给量

Q水田=βBF/100+βXF/10 (9.23)

Q菜田=βBF/100 (9.24)

式中:Q水田为水田回渗量,万m3/a;Q菜田为菜田回渗量,万m3/a;β为灌溉水回渗系数;B为灌溉定额,m3/hm2;F为灌溉面积,km2;X为灌溉期大气降水利用量,mm/a,按同期降水量的70%计算。

计算结果见表9.13及图9.26。

表9.13 灌溉水回渗量计算表

续表

图9.26 灌溉回渗量统计图(2002~2006年)

(3)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量

利用达西断面法计算,

Q侧入=365BKIH/104 (9.25)

式中:Q侧入为侧向径流补给量,万m3·a-1;B为计算断面宽度,m;K为含水层渗透系数,m/d;I为垂直计算断面水力坡度(无因次);H为含水层厚度,m。

计算结果见表9.14及图9.27。

表9.14 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量计算表

续表

图9.27 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量统计图

1—牤牛河北岸;2—牤牛河南岸;3—江北;4—龙潭山区;5—江南;6—白山;7—温德河区;8—老市区;9—哈达湾;10—七家子

(4)降水与灌水重复计算量

由于研究区只在牤牛河北岸、温德河区和白山区存在水田灌溉区,故本次大气降水入渗与灌溉水入渗重复计算量只计算了3个区,并且白山区在2006年没有种植水田,所以2006年白山区没有降水与灌水重复计算量。

计算公式如下

Q=λXF/10 (9.26)

式中:Q重为大气降水入渗与灌溉水入渗重复计算量,万m3/a;λ为大气降水入渗系数;X为灌溉期大气降水量,mm/a,按年降水量65%计算;F为水田灌溉面积,km2

计算结果见表9.15及图9.28。

研究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3009.1514万m3/a,其中大气降水入渗量(扣除重复量)为2122.2668万m3/a,占71.7%,灌溉水回渗量为107.3700万m3/a,占3.6%,地下水侧向径流量为776.5489万m3/a,占24.7%;中等枯水年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2667.2992万m3/a;枯水年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2434.9040万m3/a(表9.16)。研究区地下水平均补给资源模数为21.52万m3/(a·km2),其中牤牛河沿岸资源最为丰富,模数值大于30万m3/(a·km2),哈达湾、白山及温德河沿岸补给资源模数20万~30万m3/(a·km2),其他地段补给资源模数为10万~20万m3/(a·km2)(图9.29、图9.30)。

表9.15 降水与灌水重复计算量表

图9.28 降水与灌水重复计算量统计图(2002~2006年)

图9.29 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统计图(2002~2006年)

图9.30 地下水天然资源分布图

表9.16 地下水天然资源计算表单位:万m3·a-1

续表

研究区地下水资源量按行政与流域分区统计结果见表9.17、图9.31及图9.32。其中,牤牛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为551.3809万m3/a,松花江流域资源量为2195.7167万m3/a,温德河流域资源量为259.0881万m3/a,龙潭区资源量为1237.9215万m3/a,昌邑区资源量为634.6360万m3/a,船营区资源量为391.6595万m3/a,丰满区资源量为741.9687万m3/a。

表9.17 地下水天然资源汇总表(按行政与流域分区)

图9.31 地下水天然资源统计图(按流域分区)

1—牤牛河;2—松花江;3—温德河

图9.32 地下水天然资源统计图(按行政分区)

1—龙潭区;2—昌邑区;3—船营区;4—丰满区

9.3.3.2 地下水储存量计算

研究区地下水储存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发挥储存资源的调节作用,使大部分地区可按以丰补歉疏干补偿的原则开发利用地下水。储存量计算公式如下:

Q=100μFH (9.27)

式中:Q为地下水储存资源量,万m3;μ为含水层给水度;F为计算区面积,km2;H为含水层平均厚度,m。

计算结果见表9.18及图9.33。

表9.18 地下水储存量计算表

续表

图9.33 地下水储量统计图

1—牤牛河北岸;2—牤牛河南岸;3—江北;4—龙潭山区;5—七家子;6—哈达湾;7—老市区;8—温德河区;9—白山;10—江南

Ⅳ 我国水资源的储藏量是多少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2400m3/年,仅为世界平均¼,在世界上排第110位,被列为全世界人均水资源最缺乏的13个国家之一,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全国水资源量的80%集中在耕地面积仅占全国36%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我国要以世界8%的水资源总量,养育全世界22%的人口,这是我国水资源紧缺的根本原因,1999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196亿立方米,比常年多2.7%。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7%,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为29.7万立方米。
九大流域片1999年水资源总量见表3。与常年比较,松辽河片减少28.6%,海河片减少54.3%,黄河片减少15.8%,淮河片减少38.9%,长江片增加17.2%(太湖流域增加120.9%),珠江片减少6.5%,东南诸河片增加16.8%,西南诸河片增加1.3%,内陆河片增加20.0%。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我国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呈现北少南多的极不均匀态势,1999年降水量由于气候异常而造成这种北少南多的分布状况更为突出:北方及青藏高原一般为100~600毫米,其中新疆南部和青海西部不足50毫米;南方地区一般为800~1600毫米,部分地区超过2000毫米(见图1)。将1999年降水量与常年比较,除上海、浙北、皖南、赣北、湘北、滇中、新疆中部等地偏多2~5成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偏少或接近常年,其中东北大部、华北中部、陕西北部、河西走廊、淮河流域大部等地偏少2~6成.

(二)地表水资源量

地表水资源量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1999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7204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286.6毫米,比常年多3.8%,比上年减少16.6%。按流域片计,松辽河片1115亿立方米,比常年少34.3%;海河片92亿立方米,比常年少64.5%;黄河片524亿立方米,比常年少19.6%;淮河片347亿立方米,比常年少50.5%;长江片11126亿立方米,比常年多14.8%(太湖流域323亿立方米,比常年多112.1%);珠江片4379亿立方米,比常年少6.5%;东南诸河片2240亿立方米,比常年多13.1%;西南诸河片5927亿立方米,比常年多11.6%;内陆河片1455亿立方米,比常年多19.2%。
1999年,从国外流入国内的水量为289亿立方米,其中流入新疆、内蒙古境内的为124亿立方米,流入广西、云南、西藏境内的为165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7106亿立方米,其中从新疆流出国境的为267亿立方米,从云南、西藏、广西流出国境的为6049亿立方米,从辽、吉、黑、内蒙古4省(自治区)流入国际界河的为790亿立方米;全国入海水量共17461亿立方米,其中北方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4个流域片的入海水量为362亿立方米,南方长江、珠江、东南诸河3个流域片的入海水量为17099亿立方米。与上年比较,入境水量变化不大,只减少5亿立方米,而出境水量、入海水量分别减少1130、3860亿立方米。

(三)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指降水、地表水体(含河道、湖库、渠系和渠灌田间)入渗补给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山丘区采用排泄量法计算,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潜水蒸发量和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平原区采用补给量法计算,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和山前侧向流入量。在确定流域分区或行政分区的地下水资源量时,扣除了山丘区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之间的重复计算量。
1999年全国地下水资源计算面积为939万平方公里(未包括水面面积和矿化度大于2克/升的咸水面积),地下水资源量为8387亿立方米。其中,平原区计算面积为193万平方公里,地下水资源量为1786亿立方米,加上井灌回归补给量后的总补给量为1856亿立方米。

(四)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指评价区内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产水总量(不包括区外来水量),由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相加、扣除两者之间互相转化的重复计算量而得。
1999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196亿立方米,比常年多2.7%。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7%,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为29.7万立方米。
九大流域片1999年水资源总量见表3。与常年比较,松辽河片减少28.6%,海河片减少54.3%,黄河片减少15.8%,淮河片减少38.9%,长江片增加17.2%(太湖流域增加120.9%),珠江片减少6.5%,东南诸河片增加16.8%,西南诸河片增加1.3%,内陆河片增加20.0%。

Ⅵ 水资源的情况

呵呵,建议您今晚看一下中央新闻频道的《水问》,共八集,已经播了2集了,全部是讲的水资源情况,很不错,讲的都是最新的,不可错过哦!比你从网上搜来的要客观的多!

先给你提供一些,免得你急用: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中国水资源现状

1、中国水资源流域划分

中国按河流水系划分成十大流域:

Ⅰ黑龙江流域 Ⅱ辽河流域 Ⅲ海河流域 Ⅳ黄河流域 Ⅴ淮河流域 Ⅵ长江流域 Ⅶ珠江流域 Ⅷ东南诸河流域 Ⅸ海南诸河流域 Ⅹ内陆河流域。

2、中国水资源量评估

20世纪80年代初,在水利部的支持下,全国开展了第一次水资源评估工作,并根据1956-1979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对全国水资源量进行了评价,其成果见表5、表6。

(1)降水总量。1956-1979年间的平均年降水总量为6.2万亿立方米,折合降水深为648mm,比全球陆地平均值低约20%。受气候和地形影响,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台湾省多年平均年降水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则不足25mm。

(2)河川径流量。在我国,降水量中约有56%通过陆面蒸发返回空中,其余44%形成径流。全国河川径流量为2.7万亿立方米,折合径流量深为284mm。其中地下水排泄量为6780亿立方米, 约占27%;冰川融水补给量为560亿立方米, 约占2%;从国境外流入的水量约为172亿立方米。

(3)土壤水通量。根据陆面蒸散发量和地下水排泄量估算,全国土壤水通量约为4.2万亿立方米(约占降水总量的67%),其中约有16%通过重力作用补给地下含水层,最后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基流量,其余3.5万亿立方米消耗于土壤和植被的蒸散发。

(4)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系指与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地下水总补给量。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全国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约为8288亿立方米,其中有6762亿立方米分布于山丘区,1874亿立方米分布于平原区,山区与平原区的重复交换量约为348亿立方米。

(5)水资源总量。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重复量,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比河川径流量多的1009亿立方米水量,是平原、山间河谷与盆地中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部分水量。在不开采地下水的情况下,这部分水量以潜水蒸发的形式消耗,通过地下水开采,可以从蒸发中夺取部分水量加以利用。经过计算,平均年潜水蒸发量在北方平原地区为844亿立方米,在南方平原地区为119亿立方米。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的水贫穷到什么地步呢?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预计到2025年,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亿~33亿。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
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美国民间有影响的智囊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由于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对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中国的黄河在过去的10多年年年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流经中国一些人口稠密集地区的淮河去年也断流了90天。根据卫星拍摄的照片,数百个湖泊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其中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13,连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如。
但是广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们如此的窘境吗?没有。
就生产用水来说,在宁夏的一些地方,每亩水稻一年大约需要浇2000多立方米水,一亩小麦得1200多立方米水。中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在宁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过两吨。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对庄稼有好处,倒也罢了,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引起土地盐碱化的最根本原因。
工业用水方面,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
如此缺水又如此挥霍,那么我们靠什么维持这种虚假的富有呢?
以河北省为例,据《望》周刊的报道,这个人均水资源比以色列还少的地区,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掩盖着极度缺水这一重要事实。全省累计超采地下水600亿立方米,其中深层地下水300亿立方已无法补充。再有15年,石家庄的地下水就能采完。现在,华北平原已拥有全世界面积最大的地下复合漏斗区,达四五万平方公里。西部的许多地区,因地下水超采严重,大片已成活多年的树木枯死。
专家说:我们是用惨重的代价维持苟安,虚假的绿色使我们依然悠然自得。内情与外观的反差使人不由想起《水浒》中常用的一句话———好个不知死的!
以色列的自然条件比我国西部的许多地方更为恶劣,但以色列不但居家过日子极重节水———马桶上都有两个按钮,小便用小水、大便用大水。在生产中,享誉世界的节水农业不但使世界上最缺水国家之一的以色列成为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同时,它出口节水农业技术与设备的收入更超过出口农产品的收入。我国近年来安排大量的西部省区领导人去以色列访问,但除了进口一些以色列的节水设备以外并无大的收益。据说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水价过低,使节水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无利可图。
我国目前城市自来水水价偏低,成本和水价偏离,政府实行亏损补贴。在农村,一吨水电力提灌价4至9分,自流灌溉价每吨4厘至6厘,300吨黄河水的价格顶不上一瓶矿泉水。低水价实际上鼓励了水资源的高消费。
水费涨价,刻不容缓,这是利国利民利后代的大事。另一方面,太有必要通过各种方式,给全国人民上一堂扎扎实实的节水课

Ⅶ 流域水资源评价要点

在一个流域范围内,单独的地下水资源评价或单独的地表水资源评价不能作为水资源研究和管理的充分依据,因为地表水和地下水本质上是统一的水资源,必须综合评价。

对于以出海口为控制点的一级流域,如我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其水资源总量从根本上取决于大气降水与流域蒸发的平衡关系。大气降水总量扣除天然蒸散总量,即为人类可能控制的流域可更新水资源总量,分别以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方式存在,通过农田灌溉、工业生产、生活用水等方式消耗,剩余部分转化为入海流量。对于一级内陆河流域,出境水量为零。在一级内陆河流域的次级流域,除了大气降水,来自相邻次级流域的入境水量(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也是本流域水资源的一部分。然而,这实际上属于水资源在大型流域上中下游的重新分配,并不会使水资源总量增加或减少。因此,全国性的水资源评价会特意把次级流域之间交换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扣除,避免重复计算。

图9.1 一级流域水资源转化关系示意图

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之间也存在由交换而引起的重复计算。对于一级流域,这种转化关系可以用图9.1描述。大气降水总量(Qp)在被天然蒸发(Qe,包括地下水、地表水的蒸散)消耗之后,剩余水量一部分转化为地表径流(Qs),另一部分转化为地下径流(Qg),合称为流域径流量。地表径流的一部分通过水利工程被人类消耗(Qh),剩余的流入海洋(Qss)。地下径流的一部分通过抽水井开采被人类消耗(Qw),剩余的也流入海洋(Qsg)。在分别进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评价时,地表水资源总量为

地下水科学概论

在地表水文学范畴内,Q1被称为河川径流量,由地表产流(Qs)与基流量(Qb)组成,其中基流量就是地下水向地表水转化的水量。地下水的资源总量(Q2)为(补给量)

地下水科学概论

式中:Qf是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渗漏补给量。如果简单把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相加,就会得到账面上的水资源总量(Qz)为

地下水科学概论

而实际能被利用的水资源总量(Q3)为

地下水科学概论

因此,为了得到实际的水资源总量,需要采用下式在账面水资源量中扣除重复量:

地下水科学概论

从式(9.5)可以看出,对于流域水资源评价来说,基流量以及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渗漏补给量都属于重复计算量。那么,为什么不直接用Qs和Qg来确定总水资源量呢?这是因为河川径流的形成和地下径流的形成都比较复杂,涉及的因素很多,而且在流域内部不同地区往往差异很大,难以通过一次性的调查来确定Qs和Qg。水利工程领域和地下水科学领域分别积累了相对成熟的地表水资源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模式建立了独特的联系。因而,目前的做法仍然是首先分别对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然后在流域层面和国家层面上进行总量统计。

次级流域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转化关系与一级流域类似,但是更加具体而复杂,因为这种水资源的垂向转化还与横向上中下游之间的水资源交换重叠在一起。由于气候、地貌、地质条件的差异,不同流域的水资源评价重点也不一样。在我国南方部分多雨多山地区,地表水系发达,而地下水主要赋存于风化壳裂隙含水层,或者赋存于厚度较小范围较窄的坡积、冲积含水层中,水资源开发对象主要为地表水,因此流域水资源评价以地表水资源为主。在我国北方大型沉积盆地的平原区,地表水径流量较小,而地下水主要赋存在厚度很大的第四系含水系统中,并且是水资源利用的主体,因此流域水资源评价应突出地下水资源的作用。

Ⅷ 中国水资源的概况

水是维系生命与健康的基本需求,地球虽然有71%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是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在全部水资源中,97.47%是无法饮用的咸水。在余下的2.53%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因此,世界上有超过十四亿的儿童、妇女及男人无法获取足量而且安全的水来维持他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层面,水资源和健康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所做的每项决策事实上都和水、以及水对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有关。 降水量。2008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达到654.8mm,折合降水总量为62000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偏多1.9%。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22.6mm,比常年值偏少1.7%;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44.3mm,比常年值偏多3.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广东和海南偏多20%左右;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其中宁夏和黑龙江的偏少程度超过10%。
地表水资源量。2008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377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78.6mm,比常年值偏少1.2%。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6%,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天津、上海、广东、广西偏多程度在36%~20%之间,黑龙江、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宁夏偏少程度在50%~30%之间。
2008年,从国境外流入中国境内的水量为233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的水量为6057亿立方米,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647亿立方米;全国入海水量为16101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2008年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8122亿立方米,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736亿立方米,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6683亿立方米,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297亿立方米。2008年全国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806亿立方米,其中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73亿立方米,占全国总补给量的81.6%。北方平原区的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降水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36.3%、51.2%、7.9%和4.6%。
水资源总量。2008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434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1%。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57亿立方米,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3%,也就是说,地下水资源量的87%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4601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12.5%,占全国的16.8%;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22834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1.7%,占全国的83.2%。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4.2%,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29万立方米。从总量来看,按照2009年的最新统计,中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六。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08年对全国500座大型水库和2980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3083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360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2751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345亿立方米;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332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15亿立方米。北方6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减少52亿立方米,其中黄河区减少35亿立方米;南方4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412亿立方米,其中长江区和珠江区分别增加242亿立方米和142亿立方米。各省级行政区水库年末蓄水量与年初比较,湖北、广西、贵州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库蓄水量增加,共增加蓄水量430亿立方米,河南、青海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库蓄水量减少,共减少蓄水量70亿立方米。
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2008年,北方17个省级行政区对77万平方公里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浅层地下水储存量比年初减少38亿立方米。在各水资源一级区中,仅海河区和辽河区地下水储存量增加,西北诸河区、黄河区、淮河区、松花江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西北诸河区减少32亿立方米,其余3区减少幅度在2亿~8亿立方米之间。按省级行政区统计,地下水储存量增加的仅有6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河北和辽宁增加较多,分别增加近5亿立方米;储存量减少的有11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新疆减少最多,达28亿立方米,陕西、黑龙江、甘肃、减少幅度在4亿~6亿立方米之间。
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2008年,21个省级行政区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简称漏斗)进行了不完全调查,共统计漏斗81个,漏斗总面积7万平方公里。在38个浅层(潜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积大于500平方公里的共11个,年末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大于20m的共24个。在43个深层(承压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积大于500平方公里的共25个,年末漏斗中心水头埋深大于50m的共13个。2008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21个,中心水位下降的有21个;深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9个,中心水头下降的有10个。 供水量。2008年全国总供水量5910亿立方米,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21.5%。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81.2%,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8.3%,其他水源供水量占0.5%。在4796亿立方米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占33.8%,引水工程占38.6%,提水工程占24.9%,水资源一级区间调水占2.7%。在1085亿立方米地下水供水量中,浅层地下水占80.1%,深层承压水占19.4%,微咸水占0.5%。
北方6区供水量2622亿立方米,占全国总供水量的44.4%;南方4区供水量3288亿立方米,占全国总供水量的55.6%。南方各省级行政区以地表水源供水为主,大多占其总供水量的90%以上;北方各省级行政区地下水源供水占有较大比例,其中河北、北京、山西、河南4个省(直辖市)占总供水量的50%以上。
另外,全国直接利用海水共计411亿立方米,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其中广东、浙江和山东利用海水较多,分别为204亿立方米、119亿立方米和33亿立方米。
用水量。2008年全国总用水量5910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占12.3%,工业用水占23.7%,农业用水占62.0%,生态与环境补水(仅包括人为措施供给的城镇环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湿地补水)占2.0%。与2007年比较,全国总用水量增加91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增加19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减少7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增加65亿立方米,生态与环境补水增加14亿立方米。在各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立方米的有江苏、新疆、广东3个省(自治区),用水量少于50亿立方米的有天津、青海、北京、西藏、海南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75%以上的有新疆、宁夏、西藏、内蒙古、甘肃、海南6个省(自治区),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庆、福建、江苏、湖北、贵州、安徽7个省(直辖市),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重庆和天津3个直辖市。
用水消耗量。2008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311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耗水占74.7%,工业耗水占10.7%,生活耗水占12.4%,生态与环境补水耗水占2.2%。全国综合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53%,干旱地区耗水率普遍大于湿润地区。各类用户耗水率差别较大,农田灌溉为62%,工业为24%,城镇生活为30%,农村生活为85%。
废污水排放量。废污水排放量是指工业、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生活等用水户排放的水量,但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2008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758亿吨。
用水指标。2008年,全国人均用水量为446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用水量为193立方米。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含公共用水)为每日212L,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72L,农田实灌面积亩均用水量为435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为108立方米。按可比价计算,2008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07年下降了7%和9%。
各省级行政区的用水指标值差别很大。从人均用水量看,大于600立方米的有新疆、西藏、宁夏、黑龙江、江苏、内蒙古、广西、上海、青海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西藏、宁夏分别达2500立方米、1315立方米、1208立方米;小于300立方米的有山西、天津、北京、陕西、山东、河南、四川、贵州、河北、重庆10个省(直辖市),其中山西最低,仅167立方米。从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看,新疆和西藏2个自治区较高,分别为1209立方米和948立方米;小于100立方米的有北京、天津、山东、山西、上海、浙江6个省(直辖市),其中北京、天津分别为30立方米和34立方米。 河流水质。2008年,对约15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水质进行了监测评价,Ⅰ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的3.5%,Ⅱ类水河长占31.8%,Ⅲ类水河长占25.9%,Ⅳ类水河长占11.4%,Ⅴ类水河长占6.8%,劣Ⅴ类水河长占20.6%。全国全年Ⅰ~Ⅲ类水河长比例为61.2%,与2007年基本持平。各水资源一级区中,西南诸河区、西北诸河区、长江区、珠江区和东南诸河区水质较好,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95%~64%;海河区、黄河区、淮河区、辽河区和松花江区水质较差,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35%~47%。
湖泊水质。对44个湖泊的水质进行了监测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面积占44.2%,Ⅳ类和Ⅴ类水的面积共占32.5%,劣Ⅴ类水的面积占23.3%。对44个湖泊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1个湖泊为贫营养,中营养湖泊有22个,轻度富营养湖泊有10个,中度富营养湖泊有11个。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情况如下:
太湖:若总磷、总氮参加水质评价,湖体水质均劣于Ⅲ类,Ⅳ类、Ⅴ类、劣Ⅴ类水面积分别占评价面积的7.4%、27.2%和65.4%。若总磷、总氮不参加水质评价,则Ⅱ类水面积占18.8%,Ⅲ类水面积占64.5%,IV类水面积占13.8%,劣Ⅴ类水面积占2.9%。除东太湖和东部沿岸带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外,其他湖区均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滇池:耗氧有机物及总磷和总氮污染均十分严重。无论总磷、总氮是否参加评价,Ⅴ类水面均占评价水面的28.3%,劣Ⅴ类水面占71.7%。全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巢湖:西半湖污染程度明显重于东半湖。若总磷、总氮不参加评价,东半湖评价水面水质为Ⅲ类,西半湖评价水面为Ⅳ类,总体水质为Ⅳ类。若总磷、总氮参加评价,东半湖评价水面水质为Ⅳ~Ⅴ类,西半湖为劣Ⅴ类,总体水质为劣Ⅴ类。东半湖处于中营养状态,西半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水库水质。在监测评价的378座水库中,水质优良(优于和符合Ⅲ类水)的水库有303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80.2%;水质未达到Ⅲ类水的水库有75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19.8%,其中水质为劣Ⅴ类水的水库有16座。对347座水库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中营养水库有241座,轻度富营养水库86座,中度富营养水库18座,重度富营养水库2座。
省界水体水质。对全国298个省界断面的水质进行了监测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的断面数占总评价断面数的44.6%,水污染严重的劣Ⅴ类占27.5%。各水资源一级区中,省界断面水质较好的是西南诸河区和东南诸河区,淮河区、海河区、辽河区省界断面水质较差。省界断面的主要超标项目是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挥发酚等。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状况。2008年全国监测评价水功能区3219个,按水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评价,全年水功能区达标率为42.9%,其中一级水功能区(不包括开发利用区)达标率为53.2%,二级水功能区达标率36.7%。在一级水功能中,保护区达标率为65.5%,保留区达标率为67.7%,缓冲区达标率为25.9%。
地下水水质。2008年,根据641眼监测井的水质监测资料,北京、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海南、宁夏、广东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地下水水质进行了分类评价。水质适合于各种使用用途的Ⅰ~Ⅱ类监测井占评价监测井总数的2.3%,适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的Ⅲ类监测井占23.9%,适合除饮用外其它用途的Ⅳ~Ⅴ类监测井占73.8%。

Ⅸ 中国的水资源量有哪些

中国的水资源十分丰富,是河流与湖泊分布众多的国家之一。由于受地势影响,中国大多数河流都直接或间接向东、向南流入海洋,构成了约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二的广大外流区域,其中多数属太平洋流域,少数属印度洋流域,只有位于新疆的额尔齐斯河向西流出国境,属北冰洋流域。

中国水资源量

1.降水量

2008年我国平均年降水量654.8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62000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1.9%。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22.6毫米,比常年值偏少1.7%;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44.3毫米,比常年值偏多3.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广东和海南偏多20%左右;17个省(自治区)的年降水量比常年值的偏少,其中宁夏和黑龙江的降水量偏少10%以上。

2.地表水资源量

2008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377亿米,折合年径流深278.6毫米,比常年值偏少1.2%。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6.0%,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天津、上海、广东、广西偏多程度在36%~20%之间,黑龙江、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宁夏偏少程度在50%~30%之间。

2008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33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的水量为6057亿立方米,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647亿立方米;全国入海水量为16101亿立方米。

3.地下水资源量

2008年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克/升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8122亿立方米,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736亿立方米,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6683亿立方米,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297亿立方米。2008年全国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806亿立方米,其中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73亿立方米,占全国总补给量的81.6%。北方平原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占51.2%,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占的比例是36.3%,山前侧渗补给量占7.9%,井灌回归补给量占4.6%。

4.水资源总量

2008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434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1.0%。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57亿m,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3.0%,也就是说,地下水资源量的87.0%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4601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12.5%,占全国的16.8%;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22834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1.7%,占全国的83.2%。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4.2%,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29.0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