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西门子、施耐德、AB的工控产品这次都涨价呀
工业产品全球都涨价
什么都涨价,没感觉到吗?
具体涨价幅度不定,分产品,一般是5%-10%
Ⅱ 物价上涨会成为持续趋势吗
对于未来物价走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随着经济形势企稳,今年物价上涨压力有所上升,但也缺乏大幅上涨的基础。
连平认为,全年来看,年中5、6月份CPI同比涨幅仍有走高可能,但下半年随着翘尾及新涨价因素的回调又会重新回落,全年通胀压力并不明显,不过仍应关注核心CPI的持续上涨态势。
Ⅲ CPI\PPI是代表什么,是什么意思
1、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简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
它是在特定时段内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居民消费价格统计调查的是社会产品和服务项目的最终价格,一方面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在整个国民经济价格体系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进行经济分析和决策、价格总水平监测和调控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其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一般来讲,物价全面地、变化对比、持续地上涨就被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
2、PPI:生产价格指数(Procer Price Index--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生产者物价指数(Procer Price Index, PPI)与CPI不同,主要的目的是衡量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和劳务的总费用。由于企业最终要把它们的费用以更高的消费价格的形式转移给消费者,所以,通常认为生产物价指数的变动对预测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是有用的。
(3)工业产品涨幅多少扩展阅读:
CPI的功能:
1、度量通货膨胀(通货紧缩)。CPI是度量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CPI的高低可以在一定水平上说明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
2、国民经济核算。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需要各种价格指数。如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以及GDP平减指数,对GDP进行核算,从而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
3、契约指数化调整。例如在薪资报酬谈判中,因为雇员希望薪资(名义)增长能相等或高于CPI,希望名义薪资会随CPI的升高自动调整等。其调整之时机通常于通货膨胀发生之后,幅度较实际通货膨胀率为低。
4、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 :货币购买力是指单位货币能够购买到的消费品和服务的数量。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货币购买力则下降;反之则上升。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倒数就是货币购买力指数。
5、反映对职工实际工资的影响 :消费者物价指数的提高意味着实际工资的减少,消费者物价指数的下降意味着实际工资的提高。因此,可利用消费者物价指数将名义工资转化为实际工资。
6、CPI对股市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物价上涨,股价上涨;物价下跌,股价也下跌。
Ⅳ 物品价格上涨的原因
输入型成本推动、工资上涨和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提高是推动2010年以来我国物价持续上涨的三大因素。2011年三季度我国物价涨幅会小幅度回落,但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好转,2011年三季度以后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再度加大,2011年和2012年通胀压力很大,但仍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人民币汇率升值和提高利率可以有效降低物价涨幅,但也会导致经济增速下降,需要处理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分析框架和基本结论
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是物价上涨的两大基本动力。需求拉动可分为货币因素和实际需求,成本推动包括国内成本推动与输入型成本推动。国内成本推动主要是工资上涨引起的劳动成本上升,但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会降低劳动成本,间接抑制工资上涨对物价上涨的推动作用。因此,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可分为货币因素、实际需求、工资上涨、劳动生产率和输入型成本推动五大基本要素。
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五大基本因素会对各个领域的物价上涨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又会通过产业关联产生间接影响,形成物价上涨的加速机制。即五大基本因素对上游产业产品价格的推动作用,会传导到中下游产业和消费品领域,产生连锁反应,出现物价加速上涨趋势,但物价上涨的加速幅度受制于中下游产业对上游产业产品涨价的消化吸收能力。
在实际供求总量及结构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交易性货币供给的增加会推动价格水平上涨。当前统计制度中货币供给是现金与存款之和 (M0为现金,M1为现金加活期存款,M2为M1加定期存款),与交易性货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货币供给的流向看,部分货币以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形式沉淀于流通领域之外;部分货币供给以房地产贷款和客户保证金方式流入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是影响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的主要因素之一。流入实体经济领域并对物价产生影响的交易性货币仅是货币供给总量的一部分,包括现金M0 、短期贷款、短期消费信贷和非住房中长期贷款。2008年一季度到今年一季度期间,M0增速相对平稳,平均增速为13.2%,但短期消费信贷和非住房中长期贷款平均增速分别达到30%和44.8%。
用上述五大因素进行模拟分析的结果显示,输入型成本推动是当前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农村务工成本提高和城镇职工工资上涨以及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提高也对本轮物价上涨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物价上涨幅度。预测分析表明,在美欧日进口增速保持适度增长、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2011年和2012年CPI涨幅将达到5%左右,2012年以后食品价格下降,CPI涨幅回落,但非食品价格和PPI仍将保持较快上涨态势。政策模拟分析显示,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和提高存贷款利率会有效降低物价上涨幅度,但将付出不同程度的经济增速下降代价。在小幅度提息的同时采取人民币名义汇率小幅度渐进升值措施,是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有效措施。
二、本轮物价上涨的新特点
2010年一季度以来我国物价涨幅不断提高。今年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5.5%、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上涨6.8%、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2%。与发生在2004年和2008年的两次通胀相比,本轮通胀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食品与非食品价格同步上涨。前两次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推动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本轮物价上涨过程中,食品价格上涨是重要的结构性因素,但各类非食品价格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成为推升物价涨幅的重要力量。今年5月份,食品价格上涨11.7%,影响CPI3.5个百分点,占CPI同比涨幅的63.6%;非食品价格上涨2.9%,占CPI同比涨幅的36.4%。
二是食品价格季节性回调幅度缩小。本轮食品价格出现跨年度持续上涨,重要原因是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的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价格季节性回调幅度明显缩小。5月份,在食品价格上涨中,蔬菜在南北供应旺季价格回落7.1%,但部分地区发生旱灾、涝灾,5月下旬出现较快上涨。
三是上游产品价格向中下游产品传导力度加大。2010年8月份以来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的小幅度回升,导致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生活资料以及非食品消费价格较大幅度上涨,中下游产业及流通环节对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消化吸收能力明显下降。
四是货币供给增速与物价涨幅背离现象加剧。2005年以来,随着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货币供给流向出现重大结构性变化。大量资金流向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货币供给增速与物价涨幅出现明显背离现象,表现为货币供给增速下降与物价涨幅不同步、甚至出现反向走势。本轮物价上涨过程中,物价涨幅与货币供给增速背离现象明显加剧,在货币供给增速持续下降的同时物价涨幅不断提高。但从与实体经济关系密切的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看,物价涨幅与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走势基本一致。
三、本轮物价上涨的主要影响因素
从交易性货币、实际需求、工资上涨、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输入型价格五大基本因素对各类产品价格的影响看,考虑预期因素和上游产品价格对中下游产品价格的影响,2010年一季度以来我国物价的持续上涨,主要是由输入型价格上涨、交易性货币供给增加和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速提高推动的。输入型价格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影响较大,交易性货币供给对居民消费价格影响较大,工资上涨对各类产品价格上涨均有重要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则是抑制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除五大基本要素和预期之外,土地价格上涨、投机性炒作、产能过剩以及政策调整等难以量化因素对物价上涨的影响均归类为其他因素。综合看,2010年一季度以来其他因素对物价上涨产生了一定抑制作用。
(一)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的影响因素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是工业企业产品价格的基础,也是物价上涨的产业源头。2010年一季度到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平均涨幅为10.04%。由输入型价格、工资上涨和交易性货币供给推动的涨幅分别为8.48、8.36和2.02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的降幅为5.83个百分点。
(二)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的影响因素
2010年一季度到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平均涨幅为5.86%。由输入型价格、工资上涨和交易性货币供给推动的涨幅分别为7.85、5.16和2.06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的降幅为3.32个百分点,包括产能过剩在内的其他因素引起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5.48个百分点。
(三)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影响因素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从2010年一季度的2.2%提高到今年一季度的5.07%,平均上涨3.2%。由交易性货币供给增加、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预期因素和工资上涨推动的居民消费价格平均涨幅分别为2.37、1.85、 1.53和0.96个百分点。2010年三季度以后,四大因素对CPI上涨的推动作用均不断提高。
包含政府调控政策在内的其他因素和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对抑制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具有重要作用。2010年一季度到今年一季度期间,由其他因素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的居民消费价格平均降幅分别为1.84和1.04个百分点。
(四)出口价格上涨的影响因素
2010年一季度以来,我国出口价格恢复较快上涨,涨幅从2010年一季度的-3.22%提高到今年一季度的9.96%。进口价格上涨是主要推动因素,由进口价格上涨推动的出口价格平均涨幅为7.03个百分点,远高于同期出口价格平均涨幅。国外需求扩大、国外物价上涨也对我国出口价格上涨产生了一定推动作用,出口数量扩大和国内物价因素(包括工资上涨、劳动生产率提高、交易性货币供给增加、国内实际需求以及其他因素)抑制了出口价格的上涨。总体看,国内因素部分消化吸收了国外因素引致的出口价格涨幅,但国内因素对出口价格涨幅的消化吸收能力正在下降,由国内因素导致的出口价格降幅从2010年一季度的11.88个百分点下降到今年一季度的2.58个百分点。
(五)进口价格上涨的影响因素
综合分析国内因素(进口数量、人民币汇率、进口关税税率)和国外因素(国外需求、美元汇率、国外物价、运输费用)对各类进口产品价格的影响,国外因素是2010年一季度以来我国进口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占进口价格涨幅的80.41%。国内因素和其他因素引致的进口价格涨幅只有2.96个百分点,相当于进口价格平均涨幅的19.59%。其中我国进口数量扩大对初级产品和化工产品进口价格具有较大拉升作用,但影响也大幅度低于国外因素对相应产品进口价格的推动作用。
四、我国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的基本趋势
在美欧日进口增速保持适度增长、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相对稳定的前提条件下,我们利用“季度经济增长模型”进行的模拟预测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以后我国经济增速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状态, 2011年和2012年CPI涨幅将达到5%左右。2012年以后食品价格下降,CPI涨幅回落,但非食品价格和PPI仍将保持较快上涨态势,内在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
(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2010年四季度以后我国GDP增速将继续回调,今年1—4季度GDP季度累计增速分别为9.7%、9.7%、9.4%和9.7%(所有指标增速均为季度累计增速,下同)。2012年一季度以后将恢复较快增长状态,全年GDP增速将提高到10%。2013年GDP增速下降到9.6%,2014年一季度以后再度恢复较快增长状态,2014年和2015年GDP增速分别为10.5%和10.4%。
(二)2011年和2012年物价涨幅不断提高,此后涨幅回落
今年一季度以后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的上涨趋势依然很强,全年CPI涨幅在5%左右,2012年三季度达到7.6%的高峰,此后开始下降,并逐步进入小幅度上涨状态,但非食品价格仍保持较快增长状态,2013年到2015年非食品价格平均涨幅为3.3%。
2011年和2012年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仍存在较大上涨压力,涨幅分别为5.7%和9.5%。2012年四季度以后,随着进口价格下降、输入型成本推动因素弱化,PPI涨幅趋于回落,但2013年到2015年平均涨幅仍保持在6.4%左右的高水平。
五、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模拟分析
针对推动物价上涨的三大因素 (输入型价格上涨、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提高和工资上涨),我们利用“季度经济增长模型”模拟分析了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和提高存贷款利率对抑制未来物价上涨的有效性。政策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或提高存贷款利率会有效降低物价上涨幅度,但将付出不同程度的经济增速下降代价。
(一)人民币名义汇率一次性升值对未来经济增长和物价涨幅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主要通过降低按人民币计价的进口价格涨幅、抑制出口和经济增长,对物价涨幅产生影响。人民币汇率一次性升值会在短期内迅速降低物价上涨幅度,但对后期物价涨幅的抑制作用很小,且一次性大幅度升值对出口及经济增长会产生重大负面冲击。
假定今年二季度人民币名义汇率一次性升值5%,则2011年和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均将分别下降到9.5%和9.6%,CPI涨幅分别为3.9%和6.6%, PPI涨幅分别为1.1%和6.9%。总体看,人民币汇率一次性升值5%对经济增速影响较小,能够明显抑制今年物价上涨,但对2012年物价涨幅的抑制作用较小。
假定今年二季度人民币名义汇率一次性升值10%,则2011年和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分别下降到9.2%和9.1%,CPI涨幅分别为2.6%和6.2%,PPI涨幅分别为-3.3%和4.4%。总体看,人民币汇率一次性升值10%对经济增速的负面冲击很大,但能够大幅度降低今年CPI和PPI涨幅,但对2012年CPI涨幅的抑制作用较小。
(二)人民币汇率渐进升值对未来经济增长和物价涨幅的影响
人民币渐进升值对短期出口和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较小,但需要持续的较大幅度升值才会有效降低物价涨幅,对长期经济增长冲击较大,且需要考虑渐进升值形成的人民币持续升值预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假定今年二季度到2012年四季度期间人民币名义汇率每个季度升值1%、累计升值幅度为6.8%,则2011年和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分别下降到9.5%和9.6%,CPI涨幅分别为4.4%和5.6%,PPI涨幅分别为2.9%和4.3%。总体看,人民币汇率小幅度渐进升值对经济增速影响较小,能够有效降低物价涨幅,但物价下降幅度较小。如果人民币名义汇率每个季度升值2%、累计升值幅度为13.2%,则2011年和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分别下降到9.3%和9.1%,CPI涨幅分别为3.7%和4.2%,PPI涨幅分别为0.2%和-0.8%。总体看,人民币汇率较大幅度渐进升值对经济增速影响较大,但能够明显抑制物价涨幅。
(三)提高存贷款利率对未来经济增长和物价涨幅的影响
提高存贷款利率主要通过降低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和投资增速抑制物价上涨幅度。假定今年二季度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一次性提高10%,则2011年经济增速为9.7%,2012年将下降到9.3%。2011年和2012年CPI涨幅分别为4.4%和3.6%,PPI涨幅分别为5.1%和6.3%。综合看,大幅度提高存贷款利率会有效降低食品价格和CPI涨幅,但对抑制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作用较小,且会对投资和长期经济增长产生较大负面冲击。
(四)人民币汇率小幅度渐进升值、存贷款利率小幅度提升对未来经济增长和物价涨幅的影响
假定今年二季度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一次性提高5%的同时,二季度到2012年四季度期间人民币名义汇率每季度升值1%,则2011年和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分别为9.5%和 9.3%,CPI涨幅分别为 4.1%和3.9%,PPI涨幅分别为2.6%和2.7%。总体看,采取人民币小幅度渐进升值和小幅度提息并用措施,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较小,能够全面有效降低CPI和PPI涨幅,是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保持经济较快平稳增长的有效措施。
Ⅳ 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环比上涨什么意思
与上一统计段比较,例如2011年6月份与2011年5月份相比较,叫环比。与历史同时期比较,例如2011年6月份与2010年6月份相比,叫同比。环比增长率=(本期数-上期数)/上期数×100% 反映本期比上期增长了多少;环比发展速度,一般指是指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时期水平之比,表明现象逐期的发展速度。环比=(本统计周期数据/上统计周期数据)×100%
如今年一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5.2%,是和去年一季度上涨了5.2%。3月环比上涨0.5%。也就是比今年二月份上涨了 0.5%
Ⅵ 1957年比1952年的工业产品的百分比增长多少工业品四项:钢,原煤,粮食,棉花。都是按照万吨计算的。
钢铁1952年产量为135万吨,钢铁1957年产量为535吨,1957年比1952增产(535-135)/135*100%=296.3%
以上是钢铁一项,其他的等找的了再刷。
Ⅶ 全国物价上涨幅度
4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
国家统计局 2010-05-11 10:01:13
一、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
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8%,增速比3月份小幅回落0.3个百分点;1-4月份累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1%,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4月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7.6%,集体企业增长12.0%,股份制企业增长19.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6.8%。分轻重工业看,4月份,重工业增长19.4%,轻工业增长14.1%。
分行业看,4月份,39个大类行业全部保持同比增长。其中,纺织业增长11.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7.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0.4%,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3.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3.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8.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8.2%,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9.7%。
分产品看,4月份,503种产品中有428种产品同比增长。其中,天然原油1626.2万吨,增长4.2%;发电量3316.4亿千瓦时,增长21.4%;粗钢5540.3万吨,增长27.0%;水泥16114.5万吨,增长16.1%;汽车159.8万辆,增长34.6%,其中轿车78.6万辆,增长36.9%。
4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4%,比上年同月提高0.6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7183.7亿元,同比增长27.5%。
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
1-4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6743亿元,同比增长26.1%,比上年同期回落4.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9394亿元,增长20.8%;房地产开发投资9932亿元,增长36.2%。
从项目隶属关系看,1-4月份,中央项目投资3833亿元,同比增长10.6%;地方项目投资42910亿元,增长27.6%。在注册类型中,1-4月份,内资企业投资43066亿元,同比增长28.1%;港澳台商投资1627亿元,增长13.0%;外商投资1866亿元,增长1.3%。
分产业看,1-4月份,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6.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1.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9.7%。在行业中,1-4月份,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592亿元,同比增长27.8%;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2225亿元,增长5.6%;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506亿元,增长2.7%;铁路运输业投资1136亿元,增长17.5%。
从施工和新开工项目情况看,1-4月份,累计施工项目189916个,同比增加17443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17353亿元,同比增长27.5%;新开工项目85196个,同比减少1224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8328亿元,同比增长31.3%。
从到位资金情况看,1-4月份,到位资金67596亿元,同比增长35.1%。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14.2%,国内贷款增长33.8%,自筹资金增长31.9%,利用外资下降9.5%。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平稳较快增长
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10亿元,同比增长18.5%,比上年同月加快3.7个百分点,比3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884亿元,同比增长18.1%,比上年同期加快3.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4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980亿元,同比增长18.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530亿元,增长16.0%。
按消费形态分,4月份,餐饮收入1265亿元,同比增长17.0%;商品零售10245亿元,增长18.7%。在商品零售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4293亿元,增长31.3%。
四、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
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上年同月为下降1.5%),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7%,农村上涨3.0%;食品价格上涨5.9%,非食品价格上涨1.3%;消费品价格上涨3.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6%。1-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上年同期为下降0.8%),涨幅比一季度扩大0.2个百分点。分类别看,4月份,八大类商品价格五涨二降一平,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5.9%,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7%,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下降0.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2.8%,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持平,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0.4%,居住价格同比上涨4.5%。
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2%。其中,城市上涨0.2%,农村上涨0.2%;食品价格下降0.1%,非食品价格上涨0.3%;消费品价格上涨0.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5%。分类别看,4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1%,烟酒及用品类价格环比持平,衣着类价格环比上涨0.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环比持平,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环比上涨0.3%,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环比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环比上涨0.5%,居住价格环比上涨0.9%。
五、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有所扩大
4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8%(上年同月为下降6.6%),涨幅比上月扩大0.9个百分点;1-4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6%(上年同期为下降5.1%),涨幅比一季度扩大0.4个百分点。4月份,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8.5%,其中采掘工业上涨30.9%,原料工业上涨13.6%,加工工业上涨3.3%;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4%,其中食品类上涨2.6%,衣着类上涨1.6%,一般日用品类上涨1.4%,耐用消费品类下降0.6%。4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上涨1.0%。
4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2.0%(上年同月为下降9.6%),涨幅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1-4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4%(上年同期为下降7.7%),涨幅比一季度扩大0.5个百分点。4月份,有色金属材料类购进价格上涨29.1%,燃料动力类上涨24.0%,化工原料类上涨7.4%,黑色金属材料类上涨8.3%。
Ⅷ 价格增幅多少是恶意涨价
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它称为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 ;; 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包括CPI在内的10月份各项经济数据。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4%,涨幅比上月扩大了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7%.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增长5.0 %,涨幅比上月扩大0.7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7%。应该是到了严重通货膨胀的临界点。;;;; 4,4%就是工资和银行存款都贬值4,4%,其实实际上比这还要多,因为通货膨胀指数是各方面平均的结果,包括下跌的行业如:汽车,没有包括:房地产,实际上涨价的都是和人民生活最相关的行业蔬菜和粮油,每天都离不开的,降价的都是发生比较少的,汽车一般家庭都不会买或者几年一次,这样计算的结果没有真正反映物价上涨实际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有多大。;;; 此次“涨价”是农产品涨价拉动的,反映到人民生活最基本的需求方面:继“逗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后,现在又是“苹什么”?透过网友的调侃,表现的是心里的无奈,如果仅仅是汽油价,肉价上涨,我们可以选择不吃,我们可以不买车,不买房甚至可以不吃肉,现在是蔬菜涨价,粮食涨价······一切生活基本资料的涨价,无论如何也无法回避的?!;;<br _extended="true">;;;;;; 任凭物价上涨,国家的拉动内需就成了废话;当人民群众的收入全部用于维持生存,就是社会的倒退。
Ⅸ 物价每年的上涨的总体幅度有多少
去年的涨幅非常大,虽然今年有所减缓但是仍然不乐观。
推动物价上涨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原因。
1、食品价格上涨2、原材料价格上涨3、投资需求加快4、初级产品物价上涨5、信贷投放的超常规增长6、企业成本的上短期内继续较高,
物价仍然将维持较高水平而且有转向全面通胀压力加大,有导致经济下滑过快的风险,所以调控力度比较难以把握。近5年来经济增长速度超过10%,驱动物价上涨的压力很大,而目前的物价既有内生因素也有外生因素。目前中国从投资到工业产品,到消费品等多个领域都出现了明显涨幅,短期内物价面临从结构性通胀向全面性通胀转变的可能。现在正处在这个转折点上。
今年物价上半年的上涨压力较大,主要是上半年的物价翘尾因素使得物价涨幅在5%以上,下半年涨幅可能会相对低一些。但是考虑到出口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可能国内会出现产品过剩的情况,因此未来经济可能还有通缩压力。但是从目前来看,下一步的调控力度需要把握好,短期的调整步伐不能够太快,多项调控措施不能够出台太猛。而众多负面影响压缩了企业的效益,工资自然很难增长了。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请谨慎采纳,祝你好运。朋友!
Ⅹ 帮忙查查我国价格水平特点!谢啦!
我国经济环境发生本质变化的情况下出现的,其所呈现出的特点更为复杂和特殊,而且和历史上前几次物价上涨也有较多不同。
1、物价变动呈现一种有升有降的结构性态势。在前几次物价上涨中,由于经济短缺局面的存在,基础产品价格一上涨,很快就会波及到其它商品,引起各类商品价格的全面上涨;而这次物价上涨情况则大不相同,结构性的有升有降态势比较明显,无论是上游工业产品价格,还是下游的居民消费品价格,均呈现这样一种特点。从上游产品看,资源性的产品价格上涨明显,如黑色金属材料类、石油化工类、煤炭类和农副产品类;而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产品、交通通讯设备、家用电器类、计算机及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等价格依然下降。就下游的居民消费品价格看,消费弹性较小的食品类价格和部分垄断性商品价格上涨较多,食品类中又主要是粮食、猪肉、食用植物油价格上涨最为明显。据测算,在全省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升幅中,食品类价格上涨影响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4.8个百分点,占总水平升幅的85.7%,成为推动消费物价总水平上升的重要因素。而垄断性的水电燃料价格受政府调价的影响也有不同程度上涨,比上年同期上涨8.6%。与此相反,多数消费弹性较大的日用工业消费品价格仍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家电类、电子类、汽车类产品价格降幅更为明显。
2、不同环节商品价格涨幅高低不一。由于影响因素和商品用途的不同,导致这次物价上涨在不同环节涨幅差异较大。突出表现在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上涨幅度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又高于最终的商品零售环节的价格涨幅。到目前为止,上游产品价格涨幅已经持续一年多了,但很多下游商品价格依然没有上涨的迹象,上游产品涨价向下游的传导遇到较大阻力。这既是这次物价上涨的一个突出特点,也反映了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价格变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3、就2004年以来价格上涨的新老因素分析,上年涨价的后翘因素对今年同期比涨幅影响较大。在今年元至6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期比10.6%的涨幅中,上年涨价的后翘因素为4.9个百分点,占总升幅的46%;居民消费价格5.6%的涨幅中,上年涨价的后翘因素为4.2个百分点,占总升幅的75%。
物价上涨原因分析
1、主要农产品减产导致粮油等商品价格上涨。1998年来,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减少,连续4年产不足需。2003年又遭遇严重洪涝灾害,导致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全国粮食减产5.8%,我省减产15.2%,从而导致以粮食价格为主的主要食品价格从2003年10月份开始持续大幅上涨,这种涨价趋势到今年3、4月份又进一步增强。河南虽然是粮食大省,粮食产量相对于本省需求来说不成问题,但受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拉动,粮食价格同样大幅上涨;而且由于我省去年粮食价格偏低,上涨幅度更大一些。粮食价格的上涨,不仅带动了粮食制品价格的上升,也推动了猪肉、蛋类、鱼类等商品价格的上涨,并对油脂、鲜菜以及其他食品类价格的上涨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2、高投资对物价上升的拉动。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投资推动型特征依然十分明显,而投资的持续高速增长又主要是靠信贷扩张的支持。200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7%,信贷规模增长21.4%,我省分别为26.9%和15.6%。2004年前5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4.8%,我省增长50.4%。这种投资的高增长速度,虽然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由于这种高速度是建立在高能耗的基础之上,从而引起经济环境的趋紧,直接导致了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上游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加大了下游商品价格的上涨压力。
3、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近两年来,一方面由于国际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导致石油价格的预期持续攀高;另一方面,随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的复苏和一些发展中大国经济高速增长,对石油的需求大大增加。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了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在目前我国石油消费对外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带动我国燃料价格的上涨便成为必然趋势。
4、政策性调价的影响。目前,无论在生产领域还是在消费领域,都仍有一些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政府调控,如医疗服务价格、自来水价格、房租价格、电力价格、邮电费、幼儿园收费等,这些品种价格的政策性调价,也推动了市场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当前,在物价总水平明显上升的局面下,仍有一些商品价格呈下降趋势,无论是出厂价格还是最终消费价格,都是如此。这些商品价格所以下降,从根本上看,主要是供大于求格局造成的。由于供给大于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就必然抑制这些商品价格的上涨,也使得上游产品涨价很难传导到下游产品。
对当前物价形势的评价和走势判断
(一)、基本评价
1、物价上涨是对前期价格持续走低的合理反弹。从1998年开始,我国从生产资料到消费品价格进入持续低迷状态,很多商品价格纷纷跌入历史低谷,在经济中形成了通货紧缩趋势,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对一些基础性的原材料、能源生产和粮食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国家采取各种政策启动市场,促使物价合理回升,但效果甚微。因此,这次在投资快速增长和农产品减产的影响下,市场物价出现上涨态势,这既是多年来经济调控所追求的结果,也是持续价格低迷的合理反弹。通过国家对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有效调控,价格的适度上涨,对促进经济增长是有利的。
2、到目前为止,物价上涨态势并没有对经济生活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由于此次物价上涨是一种结构性的,并非全面上涨,而且生产领域产品涨价幅度高,居民生活所涉及的多数商品价格上涨并不明显,因此,这种物价上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并不太大;相反,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主要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对加强基础产业和农业生产以及增加农民收入是有利的。不过,主要食品类价格的大幅上涨加大了城市低收入居民的生活负担,应该对此给予足够关注。
3、从物价的走势来看,我们认为我国经济如果不能有效治理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问题,将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但目前这种物价上涨水平,特别是居民消费价格还是比较温和的,也是各方面可以接受的。当前,由于信贷规模和投资规模的膨胀导致的经济环境的趋紧,局部经济过热的惯性以及上游产品涨价对下游产品的压力等因素,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
(二)、走势判断
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抑制局部地区、局部行业出现的过热现象,2004年以来,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轻重有别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从这些政策对价格的作用情况看,其效果目前已经开始显现,多数生产资料价格和粮食价格迅猛上涨势头已基本得到控制。从5月份开始,原材料燃料购进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月环比涨势呈现趋缓,尤其是一些前期涨势较猛的生产资料价格,下降趋势更为明显;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则连续两个月出现小幅下降情况,分别比上月下降0.1%和0.6%,其中粮食价格分别下降0.9%和1.1%。这种情况说明,市场物价已在目前的高水平上趋于稳定。
从下半年的走势看,因为当前经济生活中煤、电、油、运紧张的态势短期内很难得到缓解,其价格不但不会下降,还可能呈现小幅上涨趋势;而主要农产品价格由于受供求关系和国家支持农业的政策影响,将会维持在目前的价格水平上;但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半年将会继续回落。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将使下半年我省市场物价基本上维持在目前的水平上,因而也将使9月份以前同期比的价格涨幅仍保持在目前的幅度上。9月份以后,随着上年涨价后翘因素影响减弱,物价总水平同比涨幅才会出现明显回落。据此预计,2004年全省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在10.0%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5.0%左右。
对于明后年的物价走势,既取决于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具体执行情况,也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还取决于上游产品涨价能否向下游的传导。
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看,投资增长速度和信贷规模受到控制后,其对上游产品价格的拉力会减弱。而促进农业增长政策的实施,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对提高农民收入和启动农村市场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对消费品市场有所推动,是支撑价格上升的一个因素。
从世界经济看,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应当是石油价格,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竞争形势的日益复杂和资源有限性制约,石油价格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将会在目前的高水平上波动,对未来我国的物价上涨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从上游产品涨价的传导因素看,由于以下原因,这种传导会遇到较大阻力。
分析供给层面:一是经过2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我国的物质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消费品市场整体上处于供大于求的格局,这种格局将会是一种常态,供大于求必然是商品价格的下降。二是新技术在生产中大量应用和应用周期的缩短,给降低生产成本以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这是促使价格降低的主要因素。三是本轮经济增长的重化工业化态势明显,重工业多数是生产生产资料的行业,这些行业产品的涨价多数属于生产领域,不是直接作用于消费品的生产,上游产品涨价向下游产品传导多了一个消化涨价因素的环节。四是我国劳动力严重供大于求,拟制劳动力价格上涨的空间。五是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参与国际市场范围的扩大,市场组织商品的能力大大增强,局部地区和领域商品短缺引起的价格上涨会很快得到平抑。六是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有较多不对称的地方。
分析需求层面:一是收入差距扩大导致整体消费能力不高。这主要是由于高收入阶层消费倾向降低,而低收入阶层消费能力不足造成的。二是居民消费心理的成熟使消费品市场长期处于稳定状态。一方面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洗礼,居民的消费心理逐步趋于成熟;另一方面随着收入差距的形成,居民消费的趋同性降低,选择性增强。三是居民的消费逐步由生活必需品向休闲、奢侈品迈进,而两者由于消费弹性的不同,对价格的影响也不相同。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认为,今后两年的市场物价不会出现大幅上涨的态势,多数商品价格将会保持在稳定状态,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升幅将会在3%左右的幅度徘徊。
对策建议
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再次出现农业生产徘徊不前,投资规模膨胀,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足以说明我国经济中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性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只有从体制上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从当前抑制投资过热、缓解潜在通胀趋势以及未来经济良性增长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1、统一认识,加强协调,确保中央各项调控经济的政策能够落到实处。去年以来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地方政府的支持,因此,只有统一认识,加强协调,使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符合国家的全局利益,才能确保中央宏观政策的有效实施,避免过高投资带来的资源紧张和价格上涨。
2、深化农村经济改革,促进农村经济长期有效的协调发展,保证主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和供应能力。我国发生的几次通货膨胀,可以说每次都与农业生产有关,都是由于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带动的。之所以形成这种规律,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忽视农业生产所造成的。
3、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导致资源紧张和价格上涨的最大诱因,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加大技改力度,实行能源、原材料节约优先的方针,提高能源、原材料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缓解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
4、加快金融体制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规避金融风险。采取各种手段完善信贷机制,促进良性投资,调整投资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5、在WTO框架下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市场价格,规避价格风险
希望这些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