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企业的某种产品单位成本上升10%,产量下降10%总成本是多少
总成本 降低1%。
B. 上升率和下降率分别怎么计算
上升率=(上升后的数值-上升前的数值)/上升前的数值×100%
下降率=(下降前的数值-下降后的数值)/下降前的数值×100%
(今天的售货-昨天的售货)/昨天的售货*100%,如果为正说明是上升比率,下降则相反。
假设原来的数是a,现在的数是b,
如果b>a,上升的百分数=[(b-a)/a]*100%;
如果a>b,下降的百分数=[(a-b)/a]*100%.
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百分数化小数:去掉百分号,小数点左移两位。如:75%可化为0.75
(2)小数化百分数:加上百分号,小数点右移两位。如:0.62可化为62%
(2)产品产量下降多少扩展阅读: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的计算方法
其计算公式为:
(1)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率=∑(某产品当期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划单位成本)*计划产量/∑(当期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划产量)*100%
(2)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率=∑(某产品当期实际平均单位成本-实际单位成本)*实际产量/∑(当期实际平均单位成本*实际产量)*100%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与计划降低额的差异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与计划降低额的差异,主要由以下三个因素的变动形成:
(1)单位成本变动。假定产品品种结构不变,可比产品单位成本越低,成本降低额越大;反之就越小。
(2)产品产量变动。假定产品单位成本不变,可比产品产量越多,成本降低额越大;反之就越小。
(3)产品结构变动。在生产多种可比产品的情况下,成本降低率较大的产品在全部可比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越高,成本降低额越大;反之就越小。
C. 2020年肉制品行业市场规模是多少
2020年我国肉制品行业市场规模突破2万亿元。
从市场规模来看,近年来我国肉制品行业市场规模呈稳定趋势发展,2019年肉制品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9003亿元;从肉类加工行业产业链来看:我国肉制品行业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禽畜养殖以及饲料加工业;中游屠宰加工以及肉制品的深加工,再经过(冷链)物流运输等链条,肉制品最终到达消费者终端。
相关信息:
我国是肉类生产和消费大国,肉类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三分之一左右,其中猪肉占到一半以上。受非洲猪瘟的影响,2019年我国猪肉产量下降幅度超20%,虽然其他肉类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但肉类总产量还是下降了,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肉类总产量7649万吨,比上年同比下降10.2%。
从细分肉类产品产量看,2019年猪肉产量4255万吨,下降21.3%;牛肉产量667万吨,增长3.6%;羊肉产量488万吨,增长2.6%;禽肉产量2239万吨,增长12.3%。
D. 根据粮食产量下降多少,能算出GDP下降多少
名义GDP也称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名义GDP的变动可以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实际产量的变动,另一种是价格的变动。也就是说,名义GDP的变动既反映了实际产量变动的情况,又反映了价格变动的情况。实际GDP(Real 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衡量在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产品产量的变化,以不同的价格或不变金额来计算两个时期所产生的所有产品的价值。
E. 某企业的某种产品单位成本上升10%,产量下降10%,总成本没升也没下降,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不对.总成本=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产量,好像是这样的吧.那么1.1单位成本*0.9产量=0.99的(单位成本*产量)吧,
F. 产销率下降的原因
主要原因就是供大于需,所以导致产销下降,另外国际经济造势如果不景气产销率也会受此影响。所以只有经济提上去了,经济增速了,钱也会流动起来,经济也就活跃起来了,那么产销率自然就上升了。
产销率=[一定时间内已销售出去的产品数量(S)/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P)]×100%
一般情况下,S<P,产销率小于或等于1。但是特殊情况,如上期生产过剩,本期销量大幅上升,不仅将本期生产的产品全部销售出去,而且将上期留存的商品部分或全部售出,导致S=本期生产的产品数量+上期生产的产品数量(即S与P的时间长度相同,但包含的数量范围不同),因此,存在S>P,即产销率大于1的情况。理论上产销率无上限,但最低为零,即本期无销售。
在供应链中,产销率指标又可分成如下三个具体的指标:
1、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产销率。该指标反映供应链节点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经营状况。
2、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产销率。该指标反映供应链核心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产销经营状况。
3、供应链产销率。
该指标反映供应链在一定时间内的产销经营状况,其时间单位可以是年、月、日。随着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高,时间单位可以取得越来越小,甚至可以做到以天为单位。该指标也反映供应链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等)的有效利用程度,产销率越接近1,说明资源利用程度越高。同时,该指标也反映了供应链库存水平和产品质量,其值越接近1,说明供应链成品库存量越小。
G. 当劳动的总产量下降时,平均产量一定下降吗
这个不一定,要看先决条件,其影响因数和劳动个体,劳动时间有关系。
1,劳动个体不变,劳动时间不变,总量下降,平均产量下降;
2,劳动个体不变,劳动时间减少,总量下降,平均产量升高;
3,劳动个体下降,劳动时间减少,总量下降,平均产量升高;
4,劳动个体增加,劳动时间增加,总量下降,平均产量下降;
拓展资料:
总产量是指—定的可变要素的投入对应的最大产量。总产量曲线图形。根据MP抽线的图形可以给出P击线,在劳动投入达到q之前,劳动的边际产量为正数,并且递增,所以总产量以递增的速度增加,总产量曲线向上倾斜,并且斜率递增,即凸向L轴。
平均产量是指表示平均每一个单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所产生的产量。或者指总产量或总产出除以一种投入品的数量所得的值,由此劳动的平均产量定义为总产量除以劳动的投入量,其他投人剧的平均产量以此类推,一般把所有的生产要素实际上是分成两种,一种是不变生产要素,一种和叫的可变生产要素。
边际产量(Marginal proct)是指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
假设商品x的生产要素有两种:A和B ,当B保持不变,增加一单位的生产要素A,可以带来产量增加1,(比如A是劳力,B是机器设备)此时的边际成本是市场上一单位生产要素A的价格。
假如增加A带来的是产量是增加2,则相应的边际成本是1/2生产要素A的价格。
边际产量(marginal proct,简称:MP),也称边际产品,边际产量MP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总 产量的增加量。
当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入(单位产量售价)高于边际成本时,是合算的;反之,就是不合算的。
所以,任何增加一个单位产量的收入不能低于边际成本,否则必然会出现亏损;只要增加一个产量的收入能高于边际成本,即使低于总的平均单位成本,也会增加利润或减少亏损。
因此计算边际成本对制订产品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当产量增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时,为企业获得其最大利润的产量。
劳动的平均产量定义为总产量除以劳动的投入量。其他投入品的平均产量以此类推。
用公式表示即为:AP=TP/L;AP为平均产量;TP为总产量;L为可变要素投入数量。
H. 产量下降30%成本反而增加24%怎么处理
设原产量为x, 成本为y
则产量的变化为:x*(1+30%)*(1+20%)*(1+10%)=1.716x
现产量为原产量的1.716倍,所以相比改革前的x,增长了71.6%
成本变化为 y*(1-25%)*(1-15%)*(1-10%)=0.57375y
现成本为原来成本的0.57375倍,相比改革前的y,下降了y-0.57375y=0.42625y,即降低了42.625%
原来计算的错误在于成长的基数都定在原产量上.实际上当产量增加后,进行第二次计算时,增长的基数应该是当时的产量,即增加后的产量.成本方面同样如此.
I. 在《大航海家3》为什么我工厂商品的产量突然降下来好多
这里产量的问题,有些与地区有关,有些与季节有关,
比如木材,在斯登哥尔摩产,就比在卢比克产的要多,
分季节的,比如蜂蜜,到了冬季产量就会下降,麻也是,冬节产量低
葡萄酒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吧,你看看到了别的季节是否还这样
J. 微观经济学的生产论中,短期生产的总产量达到饱和点时,为什么产量会下降而不是不变
微观经济学的生产论中,短期生产的总量达到饱和时,再增加工人,其带来的的影响必然是会影响到原来已经达到的产量,原因是因为现在人力资源成本增加了。物料物价增加了,贸易战争开打了。关税增加了。……等等多重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