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成货 » 环保和教育哪个是公共产品
扩展阅读
报考石油大学多少位次 2025-05-15 03:57:11
短期租房有哪些费用 2025-05-15 03:41:28

环保和教育哪个是公共产品

发布时间: 2023-03-24 19:40:26

‘壹’ 教育属于哪种公共物品,为什么

教育是准公共物品。
纯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的区别:
从消费和使用上的角度看
竞争性,是消费中的竞争性指一种产品或服务被一个人消费从而减少了其他人消费的特性。如果某人已经使用了某个商品(如某一火车座位),其他人就不能再同时使用该商品,则这种商品就具有消费中的竞争性。
从成本角度看,竞争性是指让更多人消费会产生边际成本,某人已经消费的给定数量的某种物品不能同时被其他人消费。通俗说即,我要这个物品,别人就不能要这个物品。
非竞争性又被称为“非对抗性”、“非争夺性”或“非相克性”,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换言之,在某种产品的数量给定的条件下,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通俗说即,数量确定前提下,我可以要这个物品,别人也可以要这个物品。
从受益的角度看
排他性,是指一种物品具有可以阻止其他人使用该物品的特性。某个消费者在购买并得到一种商品的消费权之后,就可以把其他消费者排斥在获得该商品的利益之外,私人产品在使用上具有排他性,通俗说即,我的物品只能我由我处置,由我获益。
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通俗说即,我用的物品别人也能用,我能获益,别人也可以获益。
其次,通过上述概念理解,我们可以清晰分辨出,私人物品是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
纯公共物品是具有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弯穗他性的物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一定同时存在。如果某个物品,只念枯存在一个有一个特征时,可称其为准公共物品,即混合品。
准公共产品亦称为“混合产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如教育、政府兴建的公园、拥挤的公路等都属于准公共产品。

拓展资料
相对于纯公共物品而言,它的某些性质发生了变化.一类准公共物品的使用和消费局限在一定的地域中,其受益的范围是有限的如地方公共物品(并不一定具有非排他性);一类准公共物品是公仔闹洞共的或是可以共用的,一个人的使用不能够排斥其他人的使用。然而,出于私益,它在消费上却可能存在着竞争。由于公共的性质,物品使用中可能存在着“拥挤效应”和“过度使用”的问题,这类物品如地下水流域与水体资源、牧区、森林、灌溉渠道等.另一类准公共物品具有明显的排他性,由于消费“拥挤点”的存在,往往必须通过付费,才能消费,它包括俱乐部物品、有线电视频道和高速公路等。
准公共物品是在消费方面具有较大程度外部性的一类公共物品。它具有两个特性:①消费中的争夺性,即一个人对某物品的消费可能会减少其它人对该物品的消费(质量和数量);②消费中具有排斥性,即只有那些按价付款的人才能享受该物品。准公共物品在现实中大量存在的,如大多数城市公用设施、公共教育和医疗保健服务等等。

‘贰’ 自然环境保护区、监狱、电视节目和提供班时刻表的网站属于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

公共产品2、监狱
准公共产品 1、自然环境保护区 3、电视节目 4提供班时刻表的网站

把这个文章提供给你,应该会有收获:
可以将社会产品划分为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三大类。

与私人产品相比较,“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是公共产品(亦称纯公共产品)的三个显着不同的特征。 凡是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均属于公共产品。相应地,凡是具有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竞争性和受益的排他性的产品,均属于私人产品。而准公共产品,亦称混合产品,则是处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过度状态的那些产品。

所谓公共产品的效用不可分割性,指的是公共产品只能整体提供、不可分割提供。也就是说,公共产品的供应只能在保持其完整性的前提下,由众多的消费者共同享用。

公共产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意味着,公共产品的总供给量也就是每一个消费者所消费的数量。

与公共产品不同,私人产品则可以被分割成许多可以买卖的单位。谁付款,谁受益;多付款、多受益。

私人产品的效用可以在消费者之间分割意味着,私人产品的总供给量等于每一个消费者所消费的数量之和。

所谓公共产品受益的非排它性,是指任何人都不能独占、专用某种公共产品的消费,谁也不能阻止任何人享受它的效用。换句话说,在技术上不可能将拒绝付款的人排除在公共产品的享受范围之外;同时,任何人也不可能以拒绝付款的方式使得自己免受所不喜欢的公共产品的影响。

例如,环境保护措施可以清除空气、噪音等污染,为人们带来新鲜空气和安静的环境。但环保措施的实施者不可能排斥这一区域的其他人享受新鲜空气和安静的环境。

正是公共产品受益的非排它性导致“免费搭车”问题。

有些公共产品,虽然经过技术处置可以具有受益的排他性,但由于排除的费用过于昂贵,因而经济上是不可行的。
与公共产品相比较,私人产品具有受益的排他性。也正是因为私人产品在受益上具有排他性,人们才愿意为之付款,生产者也才会通过市场来提供。如一个人喜欢某种款式的衣服,这个人就可以通过付款而得到它;如果其拒绝付款,卖者是不会将衣服交给他的。
所谓消费的非竞争性,指的是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档野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换句话说,新增加一个消费者并不会影响该公共产品对其原有消费者所能提供的消费品质(例如消费数量和质量等)。

例如,国防保护了所有公民,其费用以及每一公民从中获得的好处不会因为多生一个小孩或一个人移民国外而发生变化。

公共产品消费的非竞争性有两方面含义:

(1)边际成本为零

这里所谓的边际成本是指在现有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上,新增加一些消费者并不会引起供给成本的增加。例如,增加一个电视观众并不会导致电视信号发射成本的增加。 再例如,灯塔所提供的服务成本并不会随着过往轮船的增加而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边际成本为零,不是说增加公共产品的供应不需要追加成本。实际上,增加公共产品的供应,例如增加发射塔、灯塔的数量或者服务时限,一定会发生相应肆孝的成本增加。亦即任何产品的边际成本一定大于零。这里所谓的边际成本为零,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并不需要追加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自然也就不会发生供给成本的追加。

(2)边际拥挤成本为零

任何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同时享用裂蠢稿该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例 如不拥挤的公共桥梁、未饱和的公共车站等。再例如国防、外交、立法、司法和政府的公安、环保、工商行政管理以及从事行政管理的各部门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均具有这一特点。

归纳起来,公共产品的本质性特征其实只有两个:

(1)受益的非排他性。这就难以克服免费搭车问题,从而使得没人愿意付费消费公共产品;

(2)边际拥挤成本为零。这就使得原有的消费者不反对新消费者的加入。

正是由于没人愿意付费消费、没人在乎其他人是否参与消费,所以公共产品不能产生市场价格,市场机制也就不可能提供公共产品。

作为纯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过渡,准公共产品通常包括如下几种类型:

(1)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但消费的非竞争性不充分

例如,在公共场合提供教育服务。首先,这种教育服务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 因为任何人都不能独占、专用这种教育服务,谁也不能阻止任何人来享受它的效用。换句话说,在技术上不可能将拒绝付款的人排除在这种教育服务的享受范围之外;同时,任何人也不可能以拒绝付款的方式使得自己免受所不喜欢的这种教育服务的影响。

但是,这种教育服务的消费的非竞争性表现得不充分。因为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校方需要的课桌椅也相应增加;随着学生人数增加,老师批改作业和课外辅导的负担加重,成本增加,故增加边际人数的教育成本并不为零。同时,学生的数量太多也会影响对原有学生的服务质量,因此这种教育服务的边际拥挤成本也不是零。

(2)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特征,但受益的非排他性不充分

例如,一条马路受特定的路面宽度的限制,甲车在使用的时候就会排斥其他车辆对相应路段空间的占用,因此马路的受益的非排他性不充分。

但是,马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这是因为,假若道路尚未达到设计的车流量,并且车辆的时速也能维持在设计的时速水平上,则增加一定数量的经过车次的边际成本为零,边际拥挤成本也为零。

‘叁’ 什么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分类及特征试述我国高等教育是不是公共产品,请说明原因

1.什么是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Public good)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亦称“公共财货”、“公共物品”。西方经济学用语。指能为绝大多数人共同消费或享用的产品或服务。如国防、公安司法等方面所具有的财物和劳务,以及义务教育、公共福利事业等。特点是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它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某些人对这一产品的利用,不会排斥另一些人对它的利用,具有非排他性。一般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提供。
几种重要的公共产品:国防、秩序、环保、科技、教育、文化。
2.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
一是非竞争性。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例如国防保护了所有公民,其费用以及每一公民从中获得的好处不会因为多生一个小孩或出国一个人而发生变化。
二是非排他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例如,消除空气中的污染是一项能为人们带来好处的服务,它使所有人能够生活在新鲜的空气中,要让某些人不能享受到新鲜空气的好处是不可能的。
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要求公共产品:一、生产必须有公共支出予以保证;二、经营管理必须由非盈利组织承担。
2.公共产品的分类
公共产品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即混合品两类)。
纯公共产品
一般说来,公共产品(此处指纯公共品)是指那些为整个社会共同消费的产品。严格地讲,它是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是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减少别人对它进行同样消费的物品与劳务。
非竞争性有两方面含义:(1)边际成本为零。这里所述的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个消猜春顷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例如增加一个电视观众并不会导致发射成本的增加。(2)边际拥挤成本为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如国防、外交、立法、司法和政府的公安、环保、工商行政管理以及从事行政管理的各部门所提供的公共产品都是属于这一类,不会因该时期增加或减少了一些人口享受而变化。此类产品增加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消费者的消费量,增加消森蚂费者不增加该产品的成本耗费。它在消费上没有竞争性,属于利益共享的产品。
非排他性是指某些产品投入消费领域,任何人都不能独占专用,而且要想将其他人排斥在该产品的消费之外,不允许他享受该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所有者如果一定要这样办,则要付出高昂的费用,因而是不合算的,所以不能阻止任何人享受这类产品。例如:环境保护中,清除了空气、噪音等污染,为人们带来了享受新鲜空气和安静环境,如果要排斥这一区域的某人享受新鲜空气和安静的环境是不可能的,在技术上讲具有非排他性。
另外,纯公共产品还具有非分割性,它的消费是在保持其完整性的前提下,由众多的消费者共同享用的。如交通警察给人们带来的安全利益是不可分割的。可见,具有非竞争性、穗陆非排他性而且不能分割的纯公共产品具有公共消费的性质,即在消费这类产品时,消费者只能共享,消费者也可以不受影响的共享,而不能排斥任何人享用。管理以及从事行政管理的各部门所提供的公共产品都是属于这一类。纯公共产品不仅包括物质产品,同时还包括各种公共服务。所以有时把公共产品与劳务联在一起来看,除可供公共消费的物质产品外,政府为市场提供的服务包括政府的行政和事业方面的服务也是公共产品,这就是说,广义的公共产品既包括物质方面的公共产品,又包括精神方面的公共产品。 纯公共产品一般有政府提供。
准公共产品(混合品)
准公共产品亦称为“混合产品”。这类产品通常只具备上述两个特性的一个,而另一个则表现为不充分。第一类,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充分的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例如,教育产品就属于这一类。教育产品是具有非排他性的。因为,对于处于同一教室的学生来说,甲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并不会排斥乙听课。就是说,甲在消费教育产品时并不排斥乙的消费,也不排斥乙获得利益。但是,教育产品在非竞争性上表现不充分。因为,在一个班级内,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校方需要的课桌椅也相应增加;随学生人数增加,老师批改作业和课外辅导的负担加重,成本增加,故增加边际人数的教育成本并不为零,若学校的在校生超过某一限度,学校还必须进一步增加班级数和教师编制,成本会进一步增加。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消费竞争性。由于这类产品具有一定程度的消费竞争性,因而称为准公共产品。
另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特征,但非排他性不充分的准公共产品。例如,公共道路和公共桥梁就是属于这种类型。受特定的路面宽度限制,甲车在使用道路的特定路段时,就排斥其他车辆同时占有这一路段,否则会产生拥挤现象。因此,公路的非排他性是不充分的。但是,公共道路又具有非竞争性。它表现为,一是公共道路的车辆通过速度并不决定某人的出价,一但发生堵塞,无出价高低,都会被堵塞在那里;二是当道路未达到设计的车流量时,增加一定量的车的行驶的道路边际成本为零,但若达到或超过设计能力,变得非常拥挤时,需要成倍投入资金拓宽,它无法以单辆汽车来计算边际成本。正因为这类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的和不充分的非排他性,因此也称为准公共产品。
纯公共产品的范围是比较狭小的,但准公共产品的范围较宽。如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医院、应用科学研究、体育、公路、农林技术推广等事业单位,其向社会提供的属于准公共产品。此外,实行企业核算的自来水、供电、邮政、市政建设、铁路、港口、码头、城市公共交通等,也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围。与上述公共产品相对应的是,私人产品也可以分成两类,即纯私人产品和俱乐部产品。纯私人产品是指那些同时具备排他性竞争性特征的产品,包括大多数私人产品。此外还有一类称为“俱乐部产品”。这是指在某一范围内由个人出资,并在此范围内的所有个人都可以获得利益的产品,如消费合作社等。 准公共产品一般由准公共组织提供,也可以由私人提供。
3.确切得讲,高等教育是作为准公共品要由政府和受益者共同承担的,而义务教育则是作为公共产品由政府承担的。
参考答案:
1.公共产品的理论
社会所生产的产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私人产品,——类是公共产品。在理论上,率先对公共产品作出严格定义的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萨缪尔森在2004年修订出版的第17版《经济学》(Economics)中,把公共产品定义为:“将该商品的效用扩展于他人的成本为零;无法排除他人参与分享。”从中可以推知公共产品的两个重要性质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指的是在公共产品既定的效用下,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使得该商品的供给者所承担的成本有所变化,而增加消费者后也不会使得原有的消费者所获得的效用降低,消费者之间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存在竞争。非排他性指的是既有消费者无法排除其他消费者对该产品的享用,也无法将那些不付费的人排除在外,这可能是因为技术上无法实现或者是因为将付出较高的成本,这是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意味着公共产品有较大的外部效应。
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市场不能成为其有效的提供主体,因为公共产品的社会边际收益要大于个人边际收益,而消费者是根据自己的边际收益来决定自己所付的价格,而不会按照整个社会所得到的利益来定价,并且无法排除那些搭便车的人,理性的经济人不会生产这样的产品,这会导致公共产品的供应不足。公共产品的实际消费者是全部的理性人,必须由可以按照社会的收益对全部消费者进行强制收费的机构来提供,在现代社会,最具有这种强制力量的是政府,政府是一个国家最高的权威,可以运用强制的手段通过税收使得公共产品的成本被分摊到纳税公民身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财政的主要任务“即提供那些社会边际收益大于社会成本,从而不能通过市场有效供给的物品或劳务”。
严格符合萨缪尔森公共产品定义的产品很少,最典型的是国防。有些产品部分满足公共产品的定义,即或满足竞争性和排他性其中的一个,或某一部分满足定义,这样的产品称为准公共产品。
2.高等教育的性质及政府的职能
对高等教育产品性质的探讨将从高等教育产品的消费与高等教育产品的获益两个方面来进行。
高等教育产品的消费。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行成本分担的政策,由学生承担一定的费用,未交学费的学生不能入学,因而具有排他性。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的数量相比人民的需求来说,总量不足,就学机会有限,具有竞争性。而在学校规模一定的条件下,学生数量的增加将导致原有教学条件的质量下降,学校需要投入成本以维持原有的教学质量,具有竞争性。
高等教育产品的收益。教育使受教育者个人获得更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这是受教育者的个人收益,他人不可分享,因而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教育能使社会经济更快增长、社会发展更加和谐,这是教育带来的社会收益,全体社会成员都可受益,对社会而言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也无法排除其他成员得到这种利益,因而没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综上,高等教育在个人消费和收益上存在竞争性和排他性,但是高等教育的正的外部效应使社会收益也很多,而社会收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高等教育部分具有萨缪尔森的公共产品性质,是一种准公共产品。
前面在公共产品理论中已提到,政府是公共产品的提供的主体,而准公共产品由于只是部分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政府可以只承担其部分的成本,而由受益人承担其余的成本。对高等教育来说,由于其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政府要在其供给中起到一种基础性作用,在现阶段,这种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政府是高等教育资金的保障者,要保障资金供给的充足;政府是高等教育资金的使用监督者,要保证教育资金的利用效率;政府是高等教育公平的守护者,要给贫困阶层子女提供资助,使其不因为经济原因而丧失入学机会。

‘肆’ 哪些属于纯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不是指公家生产的产品,不是指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一种产品之所以是公共产品,是因为它在消费上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
准公共产品:是只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如教育、政府兴建的公园、拥挤的公路等都属于准公共产品。
纯公共产品必须同时具有三个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典型的纯公共产品是国防。

拓展资料:
公共产品(Public good)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公共产品,亦称"公共财货"、"公共物品"。西方经济学用语。指能为绝大多数人共同消费或享用的产品或服务。如国防、公安司法等方面所具有的财物和劳务,以及义务教育、公共福利事业等。特点是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它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某些人对这一产品的利用,不会排斥另一些人对它的利用,具有非排他性。一般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提供。

‘伍’ 经济:纯粹公共产品

纯公共产品
一般说来,公共产指首槐品(此处指纯公共品)是指那些为整个社会共同消费的产品。严格地讲,它是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是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减少别人对它进行同样消费的物品与劳务。

环境保护中,清除了空气、噪音等污染,为人们带来了享受新鲜空气和安静环境,如果要排斥这一区域的某人享受新鲜空气和安静的环境是不可能的,在技术上讲具有非排他性。 同时也具有非竞争性

教育产品在非竞争性上表现不充分。因为,在一个班级内,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校方需要的课桌椅也相应增加;随学生人数增加,老师批改作业和课外辅导的负担加重,成本增加,故增加边际人数的教育成本并不为零,若学校的在校生超唯友过某一限度,学校还必须进一步增加班级数和教师编制,成本会进一步增加。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消费竞争性。由于这类产品具有一定程度的消费竞争性,因而称为准公共产品。

基础设施例如公共道路和公共桥梁受特定的路面宽度限制,甲车在使用道路的特定路段时,就排斥其他车辆同时占有这一路段,否则会产生拥挤现象。因此,公路的非排他性是不充分的。

实行企业核算的自来水也属于也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围

综上 纯公共芹冲物品只有环境保护

‘陆’ 公共产品的分类

公共产品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即混合品两类)。 一般说来,公共产品(此处指纯公共品)是指那些为整个社会共同消费的产品。严格地讲,它是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是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减少别人对它进行同样消费的物品与劳务。

纯公共产品的本质特点:

(1)边际成本为零。这里所述的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例如增加一个电视观众并不会导致发射成本的增加。

(2)边际拥挤成本为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如国防、外交、立法、司法和政府的公安、环保、工商行政管理以及从事行政管理的各部门所提供的公共产品都是属于这一类,不会因该时期增加或减少了一些人口享受而变化。

(6)环保和教育哪个是公共产品扩展阅读:

公共产品生产和供给的方式有三种:

1、公共生产

公共提供这种情况是指由公共部门生产出公共产品,然后,由公共部门向社会提供(包括物品和劳务)。

所谓公共提供,首先是指这些公共产品是由公共部门供给的,其次它是一种以不收费的方式来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的纯公共产品,特别是行政部门,主要采用公共生产和公共提供方式来供给的公共劳务或服务。

2、私人生产

公共提供公共产品并不一定都要由公共部门生产,有时,由政府购入私人产品,然后向市场提供。例如,国家可以将制片商已经拍好的电视片购买过来,在电视台播放。甚至武器和军事装备也由私人部门生产,然后由政府采购来的。

3、混合生产

混合提供一般来说,公共产品应当由公共部门来提供。然而,有些准公共产品,尤其是在性质上接近于私人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在向社会提供过程中,为了平衡获益者与非获益者的负担,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

‘柒’ 我国政府三大经济职能之一的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公共产品包括哪些

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有:国防、秩序、环保、科技、教育、文化等。
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因此,为了保证最优化的公共产品的供应量,就只能由政府来供应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分为两类:
1.是向全体公民免费提供的纯公共产品。
2.是向消费者收取一定费用的准公共产品。在这一类企业中,社会目标占据支配地位,并且具有高度的垄断性。如果这类国有企业按照市场化标准进行改造,则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未必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因此,国家不仅要对这类企业拥有全部或绝大部分资产所有权,而且应由国家来直接经营,这包括由政府财政筹资创设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企业,政府直接任免企业负责人,对进入或退出的企业实行控制等。
拓展资料:
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有哪些?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主要包括:国有资产管理、市场监管、宏观调控和公共产品提供。
1.国有资产管理。
是指对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各类资产的经营和使用,进行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具体地说,就是对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进行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的任务是优化国有资产结构,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维护国有资产使用单位的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2.市场监管。
是政府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使资源配置符合国家政策法律制度的要求,保护和巩固经济关系,达到巩固国家政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3.宏观调控。
是对整个市场经济的调控,调控的领域自然是整个市场经济。着重关注三个方面的领域:一是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二是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三是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
4.公共产品。
是指能为绝大多数人共同消费或享用的产品或服务。如国防、公安司法等方面所具有的财务和劳务,以及义务教育、公共福利事业等。
特点是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它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某些人对这一产品的利用,不会排斥另一些人对它的利用,具有非排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