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网络知识付费是什么概念
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
和知识免费相比,知识付费看起来是一种落后的经济模式。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知识付费,它其实是用众筹的形式来将专业化、高知识密度的知识连接进入互联网中。
知识付费如果和知识免费相比,看起来是一种落后的经济模式。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知识付费,它其实是用众筹的形式来将专业化、高知识密度的知识连接进入互联网中。知识消费者听名家大课不需要交付高昂的学费,不需要必须亲临现场去学习那种体系化专业化的知识,而知识生产者则在获利颇丰的情况下进行专业知识的输出。从某种角度来看,现有的知识付费平台大致遵循下面几个简单的数学等式:
知识生产者收入(正相关于)单个知识消费者支出、知识消费者人数
平台收益 (正相关于)知识生产者收入、知识生产者数量
知识消费者人数和知识生产者人数呈现双边网络效应,互相促进和补充
这个等式的核心就在于知识消费者的数量。"得到"平台的核心是保障知识消费者数量和保障知识生产者质量,首先他们通过罗辑思维和罗胖的每日六十秒语音吸引流量,带来足够的知识消费者,然后从知识生产者入手,过滤出有价值且具备足够吸引力的知识生产者和知识(" 得到 " 类似于长尾理论中传统的货架,只摆放最有可能畅销的产品)。然后它通过自己的背书,内容营销等手段来不断增加知识消费者的数量,提升知识生产者的收入。最后依靠更多的知识消费者,依靠自己的品牌吸引更多优质的知识生产者加入,最后形成知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边网络效应,形成自己的终身学习者社群。与此同时," 得到 " 的付费模式反而成为了筛选用户的方式,将一部分高质量用户连接进来,同时利用用户付费来将自己的产品,自己的内容打磨的更加优质,知识付费在这里成为双向促进的模式。(关于 " 得到 " 产品的分析,可以看我的另外一篇分析文章:从 " 点线面 " 看“得到”:三种角度,三个问题)
在其他更多的知识平台中,虽然缺少了 " 得到 " 在某一专栏上的知识消费者规模,但也因此降低了成为知识生产者的门槛,让更多领域的专业人士可以参与到知识付费的浪潮中。" 得到 " 平台为了保证质量而牺牲了知识生产者的数量,而其他平台则通过增加知识生产者的数量和种类来吸引知识消费者数量。" 得到 " 在不断打造各种爆款,并且围绕这种爆款形成一种生态,而其他平台则不断围绕长尾理论来吸引长尾生产者和消费者。
三、" 得到 " 的知识服务模式
我认为 " 得到 " 建立了一种优秀的知识付费机制,因为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互联网的 " 易复制 " 的特性,阻止自己具备的某些特性被复制,建立自己知识产品的特殊壁垒。下面将借助 KK 在《必然》中提到的几种抵御复制的良方来分析 " 得到 " 产品:即时性,个性化,解释性,可靠性,获取权,实体化,可赞助,可寻性。
(1)可靠性
" 得到 " 重点打造的就是知识的可靠性,给用户一种不仅仅是信任,更是信赖的感觉。靠自己对于产品的层层筛选,层层打磨,也依靠自己平台的背书和知识生产者背书,营造了一种 " 得到 " 出品,必属精品的感受。在可靠性上," 得到 " 通过自己不断探索的知识服务方式,例如师生互动,学生互动,老师领路,甚至还有知识竞答的方式增强学习效果,也增强了用户对于这个产品的依赖。
(2)获取权
用户在购买 " 得到 " 产品之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阅读,这部分也依赖于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
(3)实体化
" 得到 " 的订阅专栏属于一种知识服务,这种服务在结束后,经过精简和包装形成知识产品,将其交付给消费者,例如刘润的五分钟商学院,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万维钢的高手等等,这种知识服务的实体化将比特形式的知识转化为原子形式的知识,继续抵抗着一些恶意的互联网复制和传播。
(4)即时性
" 得到 " 的订阅专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即时性,当期订阅专栏会有相应的老师和课程指导,会有同学间的互动,而在订阅期结束后这些具备时效性的属性已经消失,剩下堆积在一起的知识干货。
(5)可寻性
" 得到 " 的出现让我们可以从茫茫的知识海洋中找到自己想要学习知识的核心,帮我们过滤出我们需要的知识,让我们在这个平台可以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知识,而不是在互联网上漫无目的的寻找。
未来,不知 " 得到 " 是否会在个性化上继续加强自己的壁垒:即通过一些技术手段,例如记录用户在应用上面的学习记录,学习时长,每篇文章的观看时长,感兴趣的文章,留言数量和留言内容等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并用这些分析来对用户产生个性化的推荐,甚至会有专门的学习顾问来为用户推荐每个人的学习的路径和方法,使得用户的学习具备个性化。
四、写在结尾
" 得到 " 等知识付费产品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以较低的成本来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去从一个专业的角度来观察,来学习。这是我们学习的过程,也是我们探索自我的过程。
非常喜欢梁宁老师的一句话:
" 你吸收谁的营养,你就变成谁,你靠什么满足你,你就会成为它的样子,什么东西持续满足你,这就是你的命运。"
让你愿意不断投入去做的事情就是你的天赋所在,而没有什么比能够发现你的天赋更美好。这波知识付费的浪潮,其实是互联网时代你为自己的时间买的保险,愿你能在其中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Ⅱ 内容付费和知识付费的区别是什么
一、交付产品不同
1、内容付费:交付给的产品包括视频、音频、图文、直播、活动、社群、问答、商城等内容付费形式。。
2、知识付费:交付给的产品主要是知识。
二、优点不同
1、内容付费:补充自身职业、学术层面缺失的知识结构,为下一个阶段的工作、学习打好理论基础。
2、知识付费: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
三、盈利方式不同
1、内容付费:内容付费是继广告、电商之后,互联网的盈利模式,并成为互联网内容行业的发展趋势。互联网内容产业按内容展现方式可分为文图(网络文学、资讯、漫画)、音频(音乐、有声平台)、影音(网络游戏、长短视频、直播、在线课程等),多样的产品体验,催生多种内容付费方式。在线音频、长视频、漫画行业,用户和内容资源向头部平台聚集。各内容平台以抢占用户时间为核心发展目标。
2、知识付费: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让知识的接受者付出相应的成本,以实现商业价值。
Ⅲ 知识付费违法吗
不违法,知识付费其实是一种信息服务合同,即一种民事行为,只要不违反国家强制性的法律规定,当事人自愿接受这种交易方式,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合法的交易形式存在。知识付费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其本质在于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
法律分析
现在是处在一个法治时代,权益是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软实力也不断的发展。但是在发展中经常会遇到侵权事件的发生。所以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大家的知识安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提交的各种文件应当使用中文,有统一规定的科技术语的,应当采用规范词,外国人名、地名和科技术语没有统一中文译文的,应当注明原文。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提交的各种证件和证明文件是外文的,专利行政部门认为必要时,可以要求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附送中文译文期满未附送的,视为未提交该证件和证明文件,向专利行政部门邮寄的各种文件,以寄出的邮戳日为递交日,邮戳日不清晰的,除当事人能够提出证明外,以专利行政部门收到日为递交日。专利行政部门的各种文件,可以通过邮寄、直接送交或者其他方式送达当事人。当事人委托专利代理机构的,文件送交专利代理机构,未委托专利代理机构的,文件送交请求书中指明的联系人。专利行政部门邮寄的各种文件,自文件发出之日起满15日,推定为当事人收到文件之日。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应当直接送交的文件,以交付日为送达日。文件送交地址不清,无法邮寄的,可以通过公告的方式送达当事人。自公告之日起满一个月,该文件视为已经送达。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而延误专利规定的期限或者专利行政部门指定的期限,导致其权利丧失的,自障碍消除之日起2个月内,最迟自期限届满之日起2年内,可以向专利行政部门请求恢复权利,当事人因其他正当理由延误专利相关规定的期限或者专利行政部门指定的期限,导致其权利丧失的,可以自收到专利行政部门的通知之日起2个月内向专利行政部门请求恢复权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四百四十四条 以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着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出质的,质权自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出质后,出质人不得转让或者许可他人使用,但是出质人与质权人协商同意的除外。出质人转让或者许可他人使用出质的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所得的价款,应当向质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
Ⅳ 怎样看待知识付费时代
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
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从而推动了知识内容的提升。
知识付费的本质可以延伸三个视角:
1.对供应者来说,不变成产品就没有价值;
2.对消费者来说:没有解决问题就没有价值;
3.对于平台视角来说,不能规模化,就没有价值。
二.知识付费和传统知识的区别:
1.传统知识学习是一个日渐积累的过程,这种过程更多的强调的是水滴石穿和日积月累,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积累,终究学贯东西,得偿所愿,一理通而百理明。
2.而知识付费则更具有知识付费点到点更加具有针对性,直达患处直达痛处的特点。
三.知识付费的优点:
1.门槛低、方便
1.知识付费是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和结果。三人行必有我师,比起着书立传,知识付费门槛更低,更加方便,内容更加广泛,按照长尾理论而言,知识的需求不单单有大众的头部需求,也有小众的尾部需要,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这种知识付费的技术门槛已然降低,越来越多的诉求可以实现。
2.减少时间成本
知识付费解决了成人教育领域中学习者学习时间较少的问题,线上学习可以帮助学习者大量减少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3.反复验证,随时随地学习
知识付费时代的线上学习,可以反复进行验证观察,随时随地学习,极大程度提升了学习效果,让回报更加明显。
从概念新奇到火爆井喷,知识付费行业只用了不到两年。
四.知识付费的市场
1.2018年中国知识付费用户达2.92亿
两年内,知识付费出现了社区问答、直播、课程付费、内容付费等形式,也覆盖了幼教、口才培训、情商、财经、国学等领域。这几年,知识付费仍是业内人士推崇的有前景的行业和模式。
2.2019年的知识付费创业的矩阵
五.未来发展趋势:
1.知识付费愈发普遍,如何留住粉丝是关键。
在早期阶段各知识付费平台为了吸引用户着于网罗各路知识大V,丰富知识内容的供给端,目前知识付费愈发普遍,内容呈现同质化,如何留住粉丝,提高打开率和复购率成为最关键的问题。
2.知识产权保护亟待解决。
目前,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屡屡发生,部分平台和用户低价贩卖付费音频、课程等内容产品,破坏知识付费产业的市场秩序,这一问题亟待。
3.有效的内容筛选和推广体系需要形成。
随着用户消费趋于理性,高质量的付费内容是未来的方向。
4.实用型、技能提升型内容将是付费主力。
未来能够填补传统出版行业薄弱环节的实用型、经验型内容,以及相比线下培训行业,具备明显便利性优势的技能提升型知识内容将是付费主力。
Ⅳ 大家都在说知识付费,它究竟是个什么鬼
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
从2016年开始,一系列标志性的事件让内容付费渐渐成为时尚[1]。2016年5月15日,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分答”上线。通过这一平台,你可以快速地找到能给自己提供帮助的那个人,用一分钟时间为你答疑解惑,很多名人和各领域的专家也都加入分答付费问答模式。随后,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全力打造“得到APP”,喜马拉雅FM创办知识付费节”123知识狂欢节”[2],知乎上线知乎live等等。
进入2017年,这一趋势丝毫没有减速的迹象。3月7日,豆瓣网推出了首款付费产品——“豆瓣时间”;随后腾讯CEO马化腾表示,微信公众号正加快上线付费订阅。
在注意力和优质内容越来越成为稀缺品的时代,这些敏感的机构和个人仿佛嗅到了远处传来的风信,准备拎着知识迎风而起。
Ⅵ 什么是知识付费
想做知识付费,当然选择:百 学 习
Ⅶ 知识付费是什么概念
一、“知识付费”的定义
广义上知识付费就是将教育、知识作为商品出售,从中获取商业价值的一种经济门类。传统教育行业(包括在线教育)、图书出版行业等都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狭义的知识付费是一种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购买信息内容和服务的一种互联网经济模式。这种狭义上的知识付费不同于“逆人性”的传统教育,更强调一种自主学习和主动付费。知识付费的过程就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将碎片化的知识分享给有闲暇时间、寻求知识满足的消费个体的过程。
二、 知识付费兴起原因
第一,互联网发展产生的信息鸿沟引发群体焦虑,激发了个体学习的欲望;
第二,新技术的进步,使知识内容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间距离缩短;
第三,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使小额付费意识加强,知识付费成为可能;
第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催生大量碎片化的时间,也为这一波知识消费热潮提供了时间条件。
三、“知识付费”的分类(简答题常用知识点)
1、根据知识付费内容形态的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付费问答、付费讲座、专栏订阅三类。
2、(1)付费问答,通常是内容生产者基于用户的特定问题进行回答,并由所有查看答案的用户均摊付费的形式,其内容生产门槛低,知识性弱,用户黏性较弱,以图文为主要形式,分答、微博问答是典型案例;(2)付费讲座,是指由内容生产者自选主题进行的单次内容分享,用户在试听的基础上选择是否付费观看,每次分享时长为1小时左右,主要以音频形式呈现,辅以图文,知乎live、分答小讲是其典型案例;(3)专栏订阅,是指内容生产者推出长期的系列课程、讲座,通常以月或年为单位进行一次性预付费,这类产品价格最高,用户黏性强,但内容也更具专业性、体系化。(这三类都是需要理解记忆的)
四.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
要判断知识付费行业的发展趋势,需要先了解知识付费的基本商业模式。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
1.围绕生产者的商业模式
(1)知识生产者费用抽成
(2)生产技术培训或产品代理
(3)IP包装、营销及孵化
(4)工具(知识整理工具、备课工具、社群管理工具)
2.围绕在线消费者的商业模式
(1)即时一对一问答
(2)付费阅读/下载
(3)线上授课
(4)个人咨询
3.围绕二次消费者的商业模式
(1)广告
(2)内容的二次销售或版权转让
(3)付费社群
(4)线下产品转化和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