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据说那里在做城市规划,有老房子在那说是已经在规划范围内不批盖房子和扩建之类的啦,
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开展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清理整治工作的通告
为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坚决制止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推动重点项目和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确保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清理整治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凡未经规划、国土、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违法用地、违章建设。自本通告发布之日起,各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必须立即停止,有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的当事人必须主动申报、接受调查处理;逾期不申报的,涉案违章建筑物按无主财产处理。
二、凡接到停建通知后,仍继续违法抢建形成的建筑物和其它设施,必须在本通告发布之日起15日内自行拆除;否则,由所在县(区)或乡(镇)人民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依法予以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违法建设使用的施工工具、设备及建筑材料,由执法部门依法予以查封、扣押。
三、凡违法建筑、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和抢栽抢种作物、林木的,一律不予补偿,不予安置。
四、严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公路建筑控制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河道管理范围内、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内违法修建建筑物、构筑物等。对违反相关规定的,由国土资源、建设、交通、公路、环保、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依法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凡利用违法建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公安、卫生、文化、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不得为其发放有关证照;已经批准发放的,应当依法予以纠正。对正在从事违法建设的单位和个人,供电、供水部门应当立即中止供电、供水。金融机构不得为未取得合法用地手续的建设项目发放贷款。
六、对阻碍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规定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对参与非法买卖土地、违法建设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村级组织干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八、欢迎广大市民对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等行为向所在地政府或有关部门举报。
2011年2月14日
② 涵江区的经济概况
200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8.32亿元,增长18.7%,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2.19亿元、129.10亿元、37.01亿元,分别增长6.4%、22.1%和11.4%,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6.8∶72.4∶20.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70亿元,增长35.6%;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04亿元,增长19.9%;实现外贸出口创汇4.15亿美元,增长8.4%。实现财政总收入8.65亿元,增长18.4%,其中,地方级收入4.82亿元,增长30%,占财政总收入的55.7%,创历史新高,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5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12元,分别增长14.9%和14.1%。 新中国成立前
清代及其以前,境内工业以个体经营的手工操作为主,有打铁、织布、制糖、制盐、酿酒、陶瓷等行业,设备落后,体量微小,多数保留在低级水平。其中制盐业为明清时境内的支柱行业。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后,涵江逐步发展印刷、碾米、炼乳、机械等近代加工行业。民国时期,近代加工业虽有所进步,但规模不大。到新中国成立时,涵江工业企业总产值14.3万元,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2.8%。
涵江工业基础较薄弱。1949年前,只有手工小工场,如打铁、小农具制作、粮油加工、土榨糖、制鞋(草鞋、布鞋)、手工织布、竹编、家具制作、炼奶、桂元干焙制和水果罐头加工等,多属家庭手工作坊及季节性生产,设备简陋,生产规模小。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对个体手工业、私营工业采取公私合营、合作联营等形式。1953年,境内进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发展公私合营和合作联营工业。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1958年“大跃进”时,全民大办工业,涵江区域内发展一批莆田县属地方国营工厂,如莆田罐头厂、莆田造船厂、莆田玻璃厂、涵江粮油加工厂、涵江钢铁厂、涵江化工厂、涵江农具厂等。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有的国营企业转为集体,部分企业则合并或撤销。1966~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干扰,工业发展速度缓慢。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乡镇企业得到发展。同时,原有国营企业,经过技术改造和引进,逐步从手工操作为主,发展到机械操作,改善了劳动条件。
1984年建区后,采取“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充分利用涵江地理优势和资源,进行一系列工业基本建设,工业发展跃上新台阶。1988年,涵江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在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加快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逐步发展个体、联合体经济以及“三资”企业。1990年,全区工业生产开始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实现由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型经济向以工业型和商贸型经济为主的外向型经济转变。 1992年后,区委、区政府制定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发展战略,工业以城市建设为依托,在全区范围内合理布点,区域内工业布局、工业内部行业结构、企业规模结构、技术结构和经济成份都发生很大变化。工业门类已拥有鞋革、纺织、服装、针织、电子、冶金、光学仪器、机械、化工、玻璃、造纸、印刷、食品、罐头、酿酒、木器、水产加工等,其中木雕工艺品、玻璃制品、母乳化奶粉、烤鳗、镀锌管等已成为拳头产品,产品畅销国内外。乡镇企业、“三资”企业成为发展涵江经济新增长点,工业经济在区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至1994年,涵江区域内有中央、省、市及莆田县驻涵工业企业20多家,职工5000多人。另有区属工业企业7499个,其中国有工业企业4家,镇(街)办工业企业21家,村办工业148家,中外合资、合作工业147家,城乡个体工业7179家。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为15.6亿元(不含驻涵企业),其中全民企业占2214万元,集体企业5114万元,“三资”企业75084万元,城乡、个体工业73588万元,分别占工业产值1.42%、3.28%、48.13%、47.17%;年出口总值12961万美元。
1994年,涵江境内工业企业职工35009人,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1306人,占3.73%。工程技术人员336人,其中中级以上技术职务74人,占22%。
制定扶持工业发展20条措施,出台加强品牌、技术标准创建和推进自主创新3项鼓励政策,工业发展持续增速增效,支撑作用更加有力。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76.40亿元,增长23.5%;工业增加值122.65亿元,增长22.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2.1%。2008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家,306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343.25亿元,增长25.1%;规模企业产销率和工业企业综合指数分别达到98.1%和218。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鞋革服装、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和机械制造4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300.0亿元,增长26.6%。新增集友框业等8个省名牌产品,新增省着名商标3件,新增威诺数控等6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华昌首饰和新世纪电子分别主持起草全国千足金镶嵌首饰和全国覆铜板行业标准。工业节能降耗成效显着,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20.05万吨标准煤,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0.17吨标准煤,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同比下降22.7%;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9.9%和16.7%。 民国时期,农业是涵江主体经济,生产发展缓慢。
民国时期及其以前,自然灾害频繁,境内缺乏水利设施,且耕作粗放,收成很差,年亩产稻谷只五六百斤。加上战乱不已,社会动荡,抓丁拉夫,苛捐杂税,迫使农民逃荒,农田荒芜,故农业生产水平低下。1949年,境内农业总产值仅97.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7.2%,粮食总产量650万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145公斤,生猪存栏6500头,水产品产量195万公斤。
1956年,境内基本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年底,农业总产值达63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1%,比1949年增长6.3倍。1958年,境内受到“左”的思想干扰,出现“共产风”和浮夸风,农业经济陷入困境。从1961年开始,境内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采取整改措施,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1965年,农业总产值达128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58.1%,比1956年增加2倍。“文化大革命”期间,境内农村批判“唯生产力论”,再次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广大农民群众自觉抵制“左”的错误,坚持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兴修水利,平整土地,改良品种,境内农业仍然取得一定成绩。1976年,农业总产值210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3.6%,比1965年增长64%,年平均递增5.1%;粮食总产量2.5万吨,生猪存栏2.4万头,水产品产量2340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境内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扩大水产养殖业特别是鳗鱼的生产规模,开发性农业得到发展,农业由单一性农业型向综合性经营型方向转变。1983年,农业总产值2566万元,比1976年增长22.2%,粮食总产量2.9万吨,生猪存栏2.8万头,禽蛋360吨,乡镇企业总收入1106万元。1984年6月建区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增加。1992年,粮食总产量超历史最高水平。创汇农业不断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两水”(水果、水产)“一菌”(食用菌)和畜牧业生产继续扩大,以鳗鱼养殖和滩涂养殖为龙头的渔业产值比重,由1984年的23%提高到1994年的73%。农业生产已从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转化,从单纯经营种植业开始向牧、渔全面发展和农工商贸综合经营转化,全区建成水果、奶牛、蔬菜、食用菌4个生产基地。1994年,农业总产值1.8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10.34%,比1984年增加4.14倍,年均递增19.2%。粮食总产量1.8万吨,水果总产量356吨,生猪存栏25316头,水产品产量1.2万吨。
2008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67亿元,增长6.8%。农业“五新”技术大力推广,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以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万公顷,被农业部列为“2008—2010年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增佳腾食品、红太阳精品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东南香米业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并完成股份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明显,林浆纸一体化原料林基地3年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继续加大,累计投资3344.2万元,用于中低产田改造、水毁工程修复等方面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实现投资6225.3万元,累计受益人口近10万人;投资7924万元,新修建农村道路76.9千米。60个试点村建设扎实推进,白沙坪盘村被列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点,新县、庄边、萩芦、白沙4个集镇和35个村庄完成规划修编;荔涵大道等重点项目安置区加快建设,群众回迁工作顺利进行。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深入开展,顺利通过省级验收;“造福工程”搬迁226户1100人,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2008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9亿元,增长6.5%。荣膺“中国枇杷之乡”称号。新增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东南香”牌大米、东源水产品公司分别荣获“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和“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称号;萩芦国家级枇杷标准化示范区通过验收,“莆兴农牧基地种肉猪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华林蔬菜基地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列入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超额完成林浆纸一体化原料林基地建设任务,林权改革、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创新工作进展顺利。 涵江商业文化底蕴深厚,自宋初开商端口以来,涵江商贸业活动便十分活跃,商路通达闽、浙、苏、沪、粤、港、澳等地区。明清时期为东部沿海商贸中心,尤以抗战时期更甚,涵江的商贸地位举足轻重。千年的商端口重镇养育出一代又一代善于经商、乐于从商、精于引商的涵江人。改革开放后,涵江人适时把握机遇、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在经济大潮中勇搏浪涛,大力发展商贸业,赢得了“小上海”的美誉。因水路便捷,也有“东方威尼斯”之称。
涵江各项经济指标均居莆田市首位。2008年有在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42万人,分布在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是福建省重点侨乡之一,有“海内一个涵江、海外一个涵江”之说,特别是拥有李文正、黄廷方等一批商界精英,侨力资源丰富,侨领实力雄厚,是涵江经济社会发展最大优势。现有三资企业366家,累计合同利用外资1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1亿美元,其中规模企业达144家,是福建省外经贸十大县区之一。
涵江物流园正在向海西第一物流基地转变,物流配套日趋完善,辐射范围遍布国内各个城市及东南业、美欧等海外重要的商业节点,仓储容积不断扩大。涵江区内物流业十分发达,仓储容积率巨大。截止2008年12月,全区共有鸿达物流、祥宇仓储、名星仓储等物流企业33家,货运站53家,从事持证运输业共有956户,拥有营运性货车2339辆,总吨位9993.7吨,年货运量和周转量分别为774.3万吨和88591.9万吨公里。
招商引资
积极组团参加省市多场重要招商活动,精心筹划组织4支招商小分队赴东南亚、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等地开展项目推介,引资工作再结硕果。2008年共签约引进项目93个,总投资89.96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性项目74个,投资总额66.87亿元,分占新引项目的79.6%和74.3%;新批外资项目28个(含增资项目12个),合同利用外资1.7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55亿美元、增长64.9%。成功签约引进投资达5.6亿元的华晶玻璃制品项目,促成华昌首饰1.2亿元扩建项目和新世纪电子4202万美元增资项目。90个区级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9.4亿元,28个区级预备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亿元。237个区级跟踪督查项目完成投资38.7亿元,投产49个,完成投资9.8亿元;竣工57个,完成投资11.9亿元。
③ 涵江经济适用房,振兴小区在哪里
查看涵江人民政府住房保障主管部门会向社会公布经济适用房的信息。
经济适用住房是指根据国家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安排建设的住宅。由国家统一下达计划,用地一般实行行政划拨的方式,免收土地出让金,对各种经批准的收费实行减半征收,出售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按保本微利的原则确定。经济适用房相对于商品房具有3 个显着特征:经济性、保障性、实用性。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
④ 莆田市各个区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情况,到福州的距离特别是秀屿区
莆田市,史称“兴化”,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现辖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和仙游县。
荔城区(距离福州市约110公里车程)
荔城区位于闽东南沿海中部,北接涵江区,西连城厢区,东临兴化湾,是莆田市的中心城区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荔城区是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新城区,辖西天尾、黄石、新度、北高4个镇和镇海、拱辰2个街道,共有118个村委会,12个居委会,辖区总面积269.66平方公里,总人口46.38万人。
优越的自然环境,境内富饶的兴化平原是福建四大平原之一,耕地面积15万亩,肥田沃土,年可三熟,全年四季分明,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500毫米,年均日照时间1996小时,无霜期350天,平均温度20摄氏度,常年多为东南风,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署。
完善的基础设施。境内溪流纵横,木兰溪、延寿溪等贯穿全境,地下水蕴藏量大,淡水资源丰富,各镇均有日供水万吨以上的自来水厂。全区共有11万伏变电站2座,35万千伏变电站11座,实现了村村通电。市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区所有镇(街)均已开通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数据通信等邮电业务,并实现光缆数字传输,长途电话可直拨世界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区内城市建设方兴未艾,胜利路、文献路、梅园路、八一二大街、迎宾路等主街道业已形成、荔园路、延寿路、东园路正在规划建设中,城区东扩北拓空间广阔,是未来莆田城区扩张的重点区域,城市排洪、排污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生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绿化面积达38%。
富饶的物产资源。全区已形成了以蔬菜、畜禽、水果、水产为四大主导产业的农副产品生产格局,是福建省的荔枝主要生产基地之一,是莆田市主要的“菜篮子”工程基地,新度镇还是全国最大的禽苗生产基地,年可孵化禽苗1.6亿羽。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可供长期大量开采。
丰富的人文资源。荔城区秉承原莆田县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本色,文化底蕴深厚,精神文明硕果累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闻名遐迩的南少林寺、规划建设中的壶公山省级森林公园、人流、物流集聚的步行街,风光秀丽的延寿溪荔枝林带,形成了“一寺一山一街一溪”的旖旎景色。同时,区内还有三清殿、古谯楼、真武坛、九华叠翠、紫霄怪石、谷城梅雪、天马晴岚等着名景点。
全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70.29亿元,增长19.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96亿元,增长6.3%;粮食总播种面积12.50万公顷,产量7.29万吨,其中蔬菜种植面积1.04万公顷,产值4.59亿元,增长5.8%,牧业产值3.99亿元,增长3.6%。财政收入5.08亿元,增长3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24元,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5210元,增长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5亿元,增长15.4%。银行各项存款余额56.49亿元,贷款余额29.61亿元,分别增长18.6%和21%。物价指数为100.77%。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2.2∶60.9∶26.9。
工业经济。实现工业总产值109.11亿元,增长27.9%,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到164家,完成产值90.21亿元,增长33.1%,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的82.7%,其中亿元企业新增11家,荔园、黄石两个工业园区全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931万元,新引进工业项目53个,投资总额9.7亿元,其中46个项目竣工投产,全区全年共完成技改投资4亿元,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枚、福建名牌5项、省着名商标2枚。2006年荔城经济开发区(荔园工业园区)经国家发改委批准为省级开发区。
农业经济。农业结构持续调优,新增新美蔬菜、绿森枇杷2家省级龙头企业。农业水利冬春修完成投资6000多万元,修复水毁工程29处,解决人饮用水困难1.97万人,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21万公顷,改善灌溉面积0.28万公顷,14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进展顺利。
城市建设。东拓北扩南进战略初见成效,城市路网及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荔涵大道(荔城段)全线竣工,荔港、城港大道开工建设,三信、秀水华庭、浅水湾荔苑、汉庭花园等商住小区陆续竣工,荔园路一期、护城河四期安置房建设基本完成,福厦铁路(荔城段)、南郊片区安置房开工建设;妈祖工艺美术城展示中心完成建设、二期玉雕区开始动工,并举办了首届(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莆田鞋业服装城开工建设,西天尾自来水厂二期扩建主体工程结束,北高惠民自来水厂一期建设竣工,澄峰围垦工程成功合拢;万家惠御景花园店、绿洲步行街店等大型超市开业,帝宝大酒店动工建设。
项目工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3亿元,增长50.0%,81个在建项目完成投资20.3亿元,其中三棵树涂料等52个项目已竣工投产或试投产,预备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2亿元,12个市重点在建项目完成投资8亿元。
招商引资。全年新批外资项目16个,合同利用外资1.65亿美元,增长55.1%,实际利用外资8572万美元,增长44.9%,光纤陶瓷、彩色STN重大项目的引进填补了荔城区IT产业的空白。全年共引进内资项目155个,投资总额42.5亿元。
社会事业。被评为“全省科技进步先进区”,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完成教育基础设施投入8643万元,莆田四中通过省一级达标校验收、莆田八中实现省二级达标、莆田二十四中实现省三级达标,高中阶段入学率、幼儿入园率分别达86%和92%,通过了“双高普九”评估验收;莆仙戏《杀贡鹤》获得福建省第23届戏剧剧本、剧目等8个优秀奖;2006年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上,荔城区运动员获3枚金牌;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86%以上;通过了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的考评验收,发放失业、医疗和养老保险金5553万多元,8803名城乡低保对象生活得到保障;新增城镇就业3695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8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96%;实施“幸福工程”,扶助贫困母亲324户;15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基本完成。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新建村道22.6公里,新建8个村级健身工程和8个文化示范村,环境卫生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100%和80%。南少林旅游景区列入全省“十一五”规划重点实施项目。
城厢区(距离福州市约112公里车程)
城厢区是莆田市的中心城区,管辖华亭、常太、灵川、东海4个镇和龙桥、霞林、凤凰山3个街道,人口36万。区域面积509平方公里,域内山、海、田兼备的地形特点,使城厢呈现多元经济齐头并进的蓬勃发展态势。
建区以来,城厢国民生产总值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5.5亿元,比增16.1%,人均GDP28500元。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1.45亿元,增长15.6%。
这里是南国有名的花果之乡,主产四大名果龙眼、枇杷、荔枝和橄榄。所辖常太镇被誉为全国枇杷第一乡,华亭镇是全国优质龙眼生产基地。
城厢海岸线长22.8公里,滩涂浅海养殖面积2.3万亩,已形成花蛤、麒麟菜等蓝色产业带。全国最大的花蛤育苗基地就在灵川。
这里的农业以水果、水产、畜牧和蔬菜为主导,是莆田市最大的“菜篮子”供应和创汇农业基地之一。
这里工业发展快速,鞋革、服装、建材、食品和电子等主导产业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城厢经济的新亮点,已有珍奥核酸、万邦电子、视创电子、莆田传感器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城厢,莆田LED光电基地正抓紧规划建设。企业的品牌工程建设也不断增强。“才子”是“中国驰名商标”、“才子”牌衬衫荣登“中国名牌”产品行列,“沃特”牌运动鞋、“肖大妈”酿制酱油获国家质量免检称号;百年饼家“复茂”也叫响“中华老字号”。
这里经贸合作广泛,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已吸引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城厢投资兴业。侨胞投资及民营资本的回归成为建设城厢的主力军。是莆田市制鞋、电子和食品出口的重要基地。
这里商贾云集,商业网点星罗棋布。果蔬、建材、装饰材料等一批专业市场生意兴隆,餐饮娱乐、服装鞋革、IT经销业等商业街市人头攒动。房地产业正在崛起,旅游、教育、保健、通讯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
一个个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一个个重点项目的落地建设,给城厢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这里,涌动着商机,充满着活力。
涵江区(距离福州市约95公里车程)
全年全区生产总值达120.39亿元,增长17.9%,经济总量居莆田市首位;完成工业总产值236.59亿元,增长26.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91亿元,增长7.1%;财政总收入5.59亿元,增长23.1%,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56亿元,增长2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亿元,增长1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24元,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5058元,增长9.8%。
经济运行。工业支撑作用日益突显,品牌战略和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新增1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级名牌产品。全区有24个项目列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5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共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分别占全市43%和60%。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家,规模以上工业达到232家,完成产值205.68亿元,增长29.7%。形成电子信息、鞋革服装、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和工艺美术、印刷包装、化学工业、物流配送股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逐步提升。全年共投资7800万元进一步完善莆田高新区和新涵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增落地工业项目73个,投资额达17.9亿元。高新区实现“产值超百亿、税收超两亿”的目标,跃居全省10大经济开发区第7位。农业经济有效提升,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东南香米业、华林蔬菜等13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五大农业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一批特色种养基地。“莆兴农牧基地种、肉猪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华林蔬菜基地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列入全省50个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涵江区被定为2006年全国八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资连锁配送服务示范区”之一。
项目开发。12个省、市级在建重点项目,总投资28.15亿元,年度完成投资6.17亿元,其中8个项目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投资;7个省、市级预备项目总投资16.4亿元,年度完成投资1.11亿元;64个区级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40.6亿元,年度完成投资12.52亿元,其中33个项目超过年度计划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89亿元,增长36.5%。全年新签项目98个,总投资46.2亿元,其中外资项目75个,投资总额33.9亿元,内资项目23个,投资总额12.3亿元。全年实现合同利用外资2.07亿美元,增长14.4%;实际利用外资1.536亿美元,增长34%;实现外贸出口3.80亿美元,增长10.6%。
城乡建设。城区路网不断完善,全年共新建成并投入使用荔涵大道涵江段、滨海大道涵江段、新涵大街北伸线等近15公里的城市道路。旧城东西区改造工程累计完成投资近4亿元,拆迁旧房56万多平方米。三信水乡花园、温泉河滨花园、锦江家园、华林家园建成竣工;新建住宅面积200万多平方米,建成区面积达12平方公里。完成监前路电缆下地工程及前街至三门井夜景工程,建成垃圾压缩站和12个垃圾转运站。30个试点村共投入资金7808万元。山区第二通道——“大江线”新县至大洋段竣工通车,实现全区199个行政村(居)“村村通”。完成26个村级通水工程,解决农村1.9万人口饮水困难问题。农村垃圾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建成农村垃圾压缩站1个、收集点266个、“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825口。“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建设大力推进,127家农家店通过验收。
社会事业。“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通过复核验收,保持低生育水平。公共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现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56家,其中二级甲等医院2家,二级乙等医院1家,各类各级卫技人员1100多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全区29.7万农民参保,参保率达91%以上。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1%。稳步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廉租住房试点工作有序开展。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明显,投入各项资金250多万元,落实“造福工程”搬迁任务83户380人。
秀屿区(距离福州市约111公里车程)
200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莆田市秀屿区成立了,对于这里人们来说,这是一个难忘的时刻,从此,莆田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开发湄洲湾、振兴莆田市”开始有了新的进展,年轻的秀屿区肩负重任,正蓄势待发。秀屿区地处莆田沿海,陆域面积39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514.75平方公里,下辖6镇1乡,147村居,城镇化水平30%,人口62万。这里山海兼具,资源丰富,这里是海峡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具有独一无二的妈祖文化优势,同时,秀屿区又是广大海内外投资者的乐园,这里不仅有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独占鳌头的区位优势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而且有良好的投资服务环境。正在崛起的秀屿区已成为海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一片热土,目前有佳通轮胎厂、湄洲湾火电厂、福建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燃气电厂、林浆纸一体化项目、秀屿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木材加工区、风力发电场等一大批重大项目落户秀屿区。
秀屿建区以来,区委、区政府坚持解放思想,立足区情,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努力构建海洋经济、工业经济、城市经济,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以建设新兴临港工业城市为目标,积极参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秀屿区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介于福州与厦门和香港与上海之间,东距台湾台中港72海里,北距福州马尾港132海里,距上海港510海里,南距厦门港96海里,距香港397海里,是我国沿海对外开放地带及对台往来的交通枢纽。这里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宜人,自然条件优越,不仅是旅游观光的胜地,更是投资兴业的风水宝地。
全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02亿元,增长10.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30亿元,增长6.3%;工业总产值81.40亿元,增长9.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3.20亿元,增长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7.78亿元,增长91.7%;合同外资额5016万美元,外贸出口总额24600万美元,增长9.6%;实际利用外资4048万美元,增长15.1%;财政总收入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56元,增长9.8%。三次产业结构为第一产业增加值17.07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41.05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14.89亿元,增长8.6%。
农业经济。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生产发展平稳,增长2.5%;畜牧业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得到恢复性增长,达7.1%;农业主导产业特色更加突出,水产业产值达21.5亿元,增长12%。
项目建设。70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53个,开工率为75.7%,累计完成投资34.9亿元,重点项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85.2%,增加6.9个百分点,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工业项目投资占重点项目投资的比重为78.2%,增加13.4个百分点。项目数量、投资总量和完成质量均创历年来的最好水平。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上塘金银珠宝城和笏石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0.81亿元,高起点编制了医药器械科技城的发展规划。目前,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累计引进项目71个,总投资60.2亿元,2个企业投产,13家企业正在建设;笏石工业园区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家,年产值5.6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7%;上塘金银珠宝城已签约项目23个,总投资4亿元,开工建设11个。福厦铁路秀屿段征地拆迁工作实现全市率先完成交地任务,已进入正线施工阶段;向莆铁路预可研已通过论证;福泉高速公路莆秀支线工程全线已完成放样,项目的控制性工程A标段已动工建设,秀屿段已进入全面征迁工作;LNG空气分离冷能利用项目完成可研编制。全年共招商引资签约项目80个,总投资81.9亿元。船舶修造业引资取得新突破,总投资20亿元的东源机械船舶修造项目和联发船舶修造项目已落户。
城乡建设。全年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35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1.09亿元,城区规模面积从2002年的1.3平方公里扩大到2平方公里。沁峤路开工建设,港城大道、毓秀路和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进区工业大道的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同时中晖商业广场第一期商品房已交付使用,港城大道和毓秀路的安置房建设基本完工,城市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推进,湄洲湾港口城市新区的面貌明显改观,城区、港口、工业园区三位一体整体开发的良好格局初步形成。完成了26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完成道路硬化62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的目标。
社会事业。计生工作逐步转入正轨,出生率比上年下降0.41个千分点;环保工作重点加强对区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整治;教育工作继续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大力实施素质教育,高中入学率为68%。莆田十中顺利通过省一级达标校验收,4所小学完成撤并,享受学生达2213人,其中免除学杂费1753万元,免除贫困学生书籍费23.6万元;卫生工作加大了食品卫生的监管力度,加强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制定了《秀屿区防控人禽流感预案》,大力整治农村垃圾,共修建农村垃圾收集点486处,聘用农村保洁员326人,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完成村道硬化建设16条,里程36.8千米,新增乡村客运3条,新增受益人口5000多人。乡村客运已覆盖全区10个乡镇,174个行政村,除海岛外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97%。
秀屿区妈祖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妈祖信徒有二亿多人。湄洲岛是国家AAAA级旅游度假区,湄洲妈祖祖庙被海内外誉为东方的“麦加”,是妈祖信徒的朝拜圣地,同时,港里祖祠是海峡和平女神妈祖的诞生地,每年前朝拜的海内外妈祖信徒,游客达100多万人次。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妈祖城、主要围绕弘扬妈祖文化,依托湄洲妈祖和祖庙的名气,湄洲岛妈祖文化旅游的人气,以及妈祖祖祠依山面海的灵气,整合妈祖故里和莆禧城的旅游资源,在湄洲岛对岸围海造地,建设国内一流的美丽滨海城市,打造海峡两岸民间交流的新平台。妈祖城将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商贸、商住等功能于一体,规划为海滨度假区、生态休闲区、文化古迹风貌区、居民住宅区、综合服务区、紫霄风景区、渔港游艇码头区、海滨休闲景观带等八大功能区,规划总用地面积18平方公里。目前,妈祖城的前期规划、论证已完成,正在进行围海造地。妈祖城的崛起,必将推动湄洲湾港城市发展成为一座有文化品位、有经济实力、有优美环境的现代化城市,名气、人气、灵气俱备,是有识之士投资兴业和旅游观光的最佳选择。
秀屿区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中部,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三湾环绕。全区20米等深线内浅海面积987平方公里,湄洲湾深水岸线长达21.4公里,可建上百个万吨级泊位码头,有天然深水良港东吴港和秀屿港。最近,山乐屿岛已被福建省政府规划为国际货物集散基地,规划建1—25万吨级码头20个。秀屿港已开辟为国家一类口岸,是交通部规划的全国四大中转港口之一,1999年对外籍船舶正式开放,现港口年吞吐量达1000万吨。秀屿港、东吴港常年不冻不淤,风平浪静,10万吨级的船舶可以自由进出,15万吨级船舶可以乘潮进港,30万吨级巨轮可以在港停泊,是大型临港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港最佳选址。
秀屿区形成以福建液化天然气(LNG)项目为龙头,火电、气电、风电一起发展的能源基地。LNG总体项目于2005年4月15日动工建设,项目一期投资300亿元,供气规模为260万吨/年,工程将于2007年竣工投产。一期投资8400万元的南日风电,建设11×850千瓦,风机装机容量9350千瓦风机,二期投资6600万元,建设8×850千瓦风机,已投产发电。湄洲湾火电厂装机容量为2×36.2万千瓦,已全面投产并网发电;投资65亿元的燃气电厂场地正动工平整,主体工程2006年开始,总投资5亿元石城、石井各5万千瓦的风电场已列入“十一五”规划重点发展项目,目前已完成可研报告并上报立项审批。
秀屿区凭借:独占鳌头的地理区位优势、独一无二的妈祖文化优势、得天独厚的天然港口优势、充足的气电能源优势、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独具特色的产业优势、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完备的投资区位优势、高效优质的投资服务环境。为方便广大业主来秀屿区投资兴业,秀屿区委、区政府着力构造优质完善的投资服务环境,在全区倡导高效、优质、文明、便捷的服务办事流程。已经成立并投入运转的秀屿区投资项目服务中心将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全过程的代理服务;投资服务环境的改善必将加快全区投资项目的落户进程,为广大的投资者提供一个优良、快速、高效的服务环境,让广大的投资业主来得开心,干得欢心,赚得安心。
崛起奋进的秀屿区蕴藏着无限的商机,是一片正待开发的处女地,我们期待着海内外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兴业,共襄盛举,共谋发展,我们将为广大的投资者提供一个优质的服务环境和发财致富的安定稳定环境。
仙游县(距离福州市约152公里车程)
仙游地处福建东部沿海,木兰溪中、上游。县境东邻莆田,西接永春、德化,南连惠安、南安、泉州鲤城区,北介永泰,东南濒临湄洲湾,挨天然良港秀屿港,靠肖厝港口。县域东西宽49公里,南北长63公里,海岸线长5公里,区域总面积1815平方公里(折合272。2万亩),其中耕地35.5万亩,山地203万亩,有林地178万亩。从县城至福州交通里程152公里,至莆田44公里,至泉州85公里,至厦门192公里。
全年全县生产总值78.97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86亿元,增长46.8%;合同利用外资1.81亿美元,增长114%;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首次突破亿美元大关,增长118.1%,增幅连续3年居全市第一位;外贸出口额1.34亿美元,增长10.4%;财政总收入3.94亿元,增长19.9%,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20亿元,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38元,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4184元,增长9.2%。
项目建设。2个省重点建设项目、13个市重点建设项目、50个县重点建设项目、30个农业重点建设项目和10个为民办实事项目顺利实施。仙游抽水蓄能电站核准报告通过评估,投资主体确定,项目法人在仙游县注册,进场公路动工建设。金钟水利枢纽工程初设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主体工程加快建设。福厦铁路仙游段完成全线征地拆迁工作,安置区正加快建设。仙游经济开发区被国家发改委确认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一期建设基本完成,累计入园企业106家,二期正在开发建设。仙港大道基本完成全线征地、拆迁工作,部分路段动工建设。滨海通道全线路基通车。
工业经济。全县工业总产值达78.52亿元,增长22.4%,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57.02亿元,增长32.9%,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2.6%,比年初提高5.4个百分点。服装鞋革、金属制品、电子信息三大产业体量位居前三位,占规模工业产值的70%。工业集聚能力增强,枫亭工业规划区初步形成鞋革、化工、机械等产业,鲤南工业规划区初步形成电子、服装、食品加工、工艺美术等产业。云敦服饰获中国驰名商标,中源食品等11家企业12项产品再创福建名牌产品称号。荣获“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称号,成为全国古典家具三大生产基地之一。
农业生产。农业总产值达24.4亿元,增长5.8%。全县现有农业龙头企业21家、省级名牌农产品8个,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2个。茶果、食用菌等八大农业生产基地初步形成,台湾农民创业园列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重点项目。林浆纸一体化原料林基地顺利推进,完成林地签约面积0.89万公顷。成立全市首家“山林权登记流转服务中心”,发放林权证3028本5.01万公顷。
第三产业。旅游资源开发整合得到加强,菜溪岩风景区经营权转让工作顺利完成。全县全年接待游客6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800万元。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商品房施工面积17.59万平方米,增长31.6%;销售面积4.94万平方米,增长22.4%。交通运输、商贸、通信、保险等第三产业稳步发展。
城乡建设。鲤城、鲤南城区建设完成投资6.9亿元,九隆商住楼、龙翔新城(一期)、温泉安置区基本竣工,兰溪南岸公园建成使用,仙游汽车总站、青少年课外活动中心等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城区路网建设全面铺开,八二五南街、南一环路、解放南路等主次干道建设加快推进,城区框架不断拉大。城区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完成供水管网改造二期工程和兰溪两岸夜景工程。枫亭、郊尾、盖尾、榜头等重点集镇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9000万元,道路硬化率提高到96.3%。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户户通电”。
人民生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07亿元,增长9.2%。落实税改和惠农惠民资金7812万元,农民减负1.45亿元,人均减负154元。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转移农村劳动力24.4万人以上。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省、市扶贫开发重点村各类扶贫项目顺利实施,受益人口10多万人。农村医疗用品实行统一配送,食品、药品安全状况趋向良好。
社会事业。连续3届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实施国家、省市科技项目69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19个。2006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3904人,本科万人口上线数达37.9人,超出省市平均水平。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19个,竣工面积1.5万平方米,新建校舍面积2.1万平方米。文化发展步伐加快,体育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参加第13届省运会列全省86个县区第9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94‰,计生政策符合率86.42%,同比提高5.52个百分点。严格保护耕地,连续八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环境保护“一控双达标”成果得到巩固,4个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加快。
⑤ 福建省莆田涵江港口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怎么样
福建省莆田涵江港口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是2015-11-05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国有控股),注册地址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涵庭路高新区二楼213室。
福建省莆田涵江港口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50303MA2XNJAF4J,企业法人谢传静,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福建省莆田涵江港口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港口岸线收储、港航基础设施建设、仓储物流投资、建设、码头经营、货物装卸、中转、物流配送、多式联运。(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福建省莆田涵江港口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⑥ 涵江六中分校建在哪里
国欢镇都邠村。
莆田六中是福建省重点中学,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涵江区青璜山上,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学校创建于1924年,经过九十多年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逐步完善。
办学水平日益提高,2001年被确认为福建省一级达标中学,2006年被确认为福建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样板校,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省内名校。
学校以“全面发展,发展特长”的办学思想为宗旨,积极培养“合格+特长”的新型人才,大力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教研活动蔚然成风,学生知识面广,成绩优异。现有国家级课题4个、省级课题5个、市级及校本研究课题21个,其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课题被评为市一等奖。
近几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奖励十九项,省级奖励五十一项。学校教学成效明显,2006年、2007年高考本科二批上线率都超过了80%,吴纯清同学以总分679分夺得高考理科全市第一名、全省第七名,多位同学被清华、北大等名校录取。
2007年本科二批上线率比例名列全市第二名。学科竞赛和创新大赛成绩突出,赖郑祺同学以《龙眼多倍体诱导(种子)研究》,荣获第二十二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奖(全市两名)。
此外,学校已连续五次被评为省级“文明学校”;先后通过了福建省中学信息技术实验学校、“福建省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的跟踪督导评估。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
⑦ 莆田市涵江火车北站什么时候能建,是否会建。
由于向莆铁路莆田站和永泰站距离有59.4公里,站点间距离较长,而莆田涵江白沙越行站又处于莆田站和永泰站中心位置,随着向莆铁路的通车,白沙越行站将改建成一座客运站,并更名为涵江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