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知识产权壁垒的知识产权壁垒对我国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对外贸易出口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我国设置名目繁多的非关税壁垒,国外跨国公司也越来越把知识产权作为直接投资的替代品,来获取垄断高额利润,知识产权正日益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壁垒。
2002年5月的“温州打火机事件”就是我国加入WTO后发生的第一起知识产权壁垒案件。当时,温州每年生产打火机8.5亿只,出口达5亿只,在欧洲市场占有率达到80%,向欧盟国家出口额达到3000万美元,然而温州打火机出口价格多在1欧元左右,且绝大多数没有安装安全锁,根据2002年5月欧盟标准化委员会公布的关于打火机的安全标准(CR标准),出厂价或海关价低于2欧元的打火机必须安装防止儿童开启的安全锁(CR装置),并且须通过欧盟相关认证部门的实验,因此,温州打火机生产厂家2004年6月以后向欧盟出口1欧元以下打火机必须按照CR标准安装安全锁。然而需要采用的这些童锁专利基本多为欧洲和美国掌握,也就是说中国企业要想符合欧盟的童锁标准继续出口,一是向外国企业购买专利,支付巨额的专利费,但生产成本会大大提高,使温州打火机生产商失去价格优势,失去市场;二是温州企业自行研制,而研制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巨大的开发费用,也可能失去欧盟市场。
事件发生后,国家有关部门组织温州外经贸局及打火机协会、企业对打火机的定理、分类进行科学评估,对各类打火机的安全性能进行科学实验,并拿出哪些该加、哪些不该加安全锁的科学论据,将之提交欧盟参考。2003年10月,国家有关部门又带领温州尼博烟具公司等打火机企业负责人前往欧盟进行抵制CR标准的谈判和交涉。2003年12月9日,欧盟《通用产品安全规定指令》(GPSD)紧急委员会取消了欧盟原对打火机制造商从2004年6月起强制执行CR的决议,该决议不再生效,这标志着中国打火机抵制欧盟知识产权壁垒初战告捷。
同时,欧盟2003年12月宣布,从2004年春季开始对所有进入欧盟市场的打火机、点火枪等危险品均将执行ISO9994-2002标准。如果按照欧盟的这项打火机新标准, 新标准中“温度试验”和“燃烧高度”标准都大为提高。按照该标准温州大部分打火机企业的产品目前都达不到要求,将再次被拦在欧盟大门之外,欧盟针对温州打火机生产商新的知识产权壁垒产生,温州打火机生产商又一次面临挑战,由知识产权壁垒产生的贸易博弈此起彼伏。但温州打火机生产商积极应对,采取措施,使温州对欧盟出口打火机的出口额稳步上升,截至2004年12月统计已达3500万美元,这些措施包括:
1、借鉴以往应对欧美国家对我国打火机实施的反倾销诉讼和技术性壁垒的成功经验,积极应对;
2、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产品出口欧盟、美国、日本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3、各打火机生产企业敢于技术创新,研制出多款带CR装置的打火机,先后在美国和欧盟申请专利,成功突破了知识产权壁垒 。
㈡ 什么是专利壁垒如何应对专利壁垒
什么是专利壁垒?如何应对专利壁垒?知识产权界中在实用相应知识产权时经常会有一些权力限制,如知识产权会中的专利壁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就造成所谓的专利壁垒,那么什么是专利壁垒呢?由于专利具备独占性所以相应使用专利技术时就需药得到专利人的同意,在了解专利壁垒前我们先了解下总体的概念,什么是知识产权壁垒。关联文章《侵权知识产权》如何应对专利壁垒知识产权壁垒涵盖的领域广,识产权壁垒是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下对含有知识产权的商品如专利产品贴有合法商标的商品以及享有着作权的书籍唱片计算机软件等实行进口限制或者凭借拥有知识产权优势超出知识产权法所授予的独占权或有限垄断权的范围不公平或不合理地行使知识产权实行不公平贸易专利壁垒是指一国政府或企业(主要是发达国家制造商)依靠其技术垄断优势,以保护专利等知识产权的名义,利用甚至滥用专利制度的法律保护,实施各种不合理障碍措施限制其他国家的产品的进口,使国外非专利权人处于一种十分不利的地位;当你想开发该技术时候发现你难以突破,只能放弃开发或者出钱购买该项技术方案。如何应对专利壁垒呢?最主要的企业还是要加大研发的投入,创新研发精神;另一方面,政府应该提供相关政策、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对于一些不合理的、滥用专利权的需要给与整治,防止相应的专利壁垒发生,对于国际间专利的壁垒,需加强国家间的沟通与合作,避免专利壁垒的发生。
㈢ 中国还有什么技术被垄断
中国有哪些垄断世界的技术呢
龙门吊
奥巴马演讲呼吁使用美国制造期间,国旗被吹掉露出振华标志
振华港机生产的龙门吊占据了全球龙门吊80%的市场,几乎垄断1000吨级龙门吊。为巴西BrasFELS船厂建造的龙门吊更是高达2000吨级。
中国军舰能下饺子,大型龙门吊功不可没
英国2000万美元引进1000吨级龙门吊专门建造航母,印度不愿购买中国制造,后不得不收英国二手。
特高压输电网
我国在新疆建设的特高压输电网
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仅有的两个拥有从寒带到热带的所有国土的国家之一,因此这张电网不仅要能承受寒带零下30度的低温,还要能够经受50度高温的考验,要能够经受来自海洋的强台风的冲击,沿海盐雾环境腐蚀,也要能经得起戈壁风沙的袭击;还要承受泥石流各种各样地质灾害的冲击。
2003年的北美大停电事故,超过5000万人失去电力
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电网不仅规模最大,而且可靠性高。欧洲和美国都是区域型电网,本区域发电本区域用,没有像中国这样的超大规模电力调度,就算这样欧洲和北美地区还会发生大区域停电。
大功率紫外激光晶体
大功率紫外激光需要的晶体,中国领先世界20年左右。去年2月美国宣布突破中国长达15年的封锁制造出了KBBF晶体,该晶体用于光发射电子显微镜、超大功率激光器、同时也是制造光刻机的核心部件,而光刻机则是用来生产CPU芯片的核心设备。
美国《自然》杂志文章刊登陈创天院士和他的KBBF晶体
中国封锁该技术的主要原因是其军事用途,大功率晶体是激光定向能武器的核心技术。
激光武器
中国在此领域大幅领先“外国”,功率输出超过“外国”一个数量级以上。因为中国对此类技术的严格封锁,禁止出口,造成国际凝聚态物理研究受到影响,例如:某国外着名实验室求国内一小块晶体而不得,2009年Nature杂志专门撰文谴责了这种不利于人类技术发展的自私行为。
煤制油技术单向阀
煤制油技术中国居于世界绝对领先地位,但是今天我们不看煤制油技术,我们看这个庞大系统里面的一个小部件:单向阀。
全世界本来只有德国一家公司生产,他们获取了多么高的利润呢,一个小小的阀门,价格高达180万人民币,而寿命最长只有3个小时。折旧费用平均一分钟一万元。中国湖南西迪技术公司研发出单向阀后,价格只有20万人民币,而寿命有1年多。这家德国公司已经彻底退出竞争。世界其他任何国家想搞煤变油技术,如果不买中国的装备,根本无法和中国竞争。
㈣ 专利壁垒的类型有哪些
专利壁垒是指一国政府或企业(主要是发达国家制造商)依靠其技术垄断优势,以保护专利等知识产权的名义,利用甚至滥用专利制度的法律保护,实施各种不合理障碍措施限制其他国家的产品的进口,使国外非专利权人处于一种十分不利的地位。出现了诸如已生产产品被诉侵权、产品进入市场受到专利、诉讼阻挠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就形成了“专利壁垒”。
专利壁垒的类型
专利壁垒根据其运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如下4种:
1、“337调查”式的专利壁垒
377调查是指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简称ITC)根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简称“337条款”)及相关修正案进行的调查,通常禁止进口产品或进口后在美国销售产品中的不公平行为及不公平措施。
据相关数据显示2006~2011年,美国337调查增至266起,涉华数量也随之攀升;2012年,美国共发起337调查29起,且总体呈曲线上升态势。其中,涉华337调查83起,占比36.4%。相关专家表示,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向美国出口产品由生活必需品逐渐向高新技术产品转变,美国企业为维护自身的市场优势地位,必然会屡屡启动“337调查“这类非关税贸易壁垒,因此,337调查常常是排斥竞争对手、争夺美国市场的一个商业竞争策略,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冷静而积极地面对,并努力完善我国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研究国外知识产权的发展态势和竞争态势,客观分析我国各领域知识产权竞争的优劣,选择一些重点领域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工作。
2、“专利圈地”式的专利壁垒
现在,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专利作为竞争利器,实行专利圈地,用以敲开和占领他国市场。而所谓的“专利圈地”就是利用申请或发明在先的专利在该技术领域画地为牢将其变成自家的领地他人未经许可不得入内的行为。而跨国公司不仅在本国注册大量专利,而且通过跨国的专利申请完成专利的全面控制。跨国公司还通过已获得专利权的基本专利为基础,将其改进技术及外围相关技术均申请专利,构成专利网,从而形成本企业的技术专利壁垒。
实践证明,一国企业对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的占有率,往往可以从它在该市场申请和获得专利的数量上体现出来。截至2008年国外在我国申请专利总数累计达833871件。日本、美国和德国居前三位,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在我国的专利圈地垄断现状已十分明显,相比之下,虽然我国企业已经开始重视在国外的专利申请,但除了少数企业以外,大部分企业注册专利的数量却是少之又少。当我们的产品“侵占”了人家的地盘,人家往往又查不到我们在这些国家的专利注册,而以侵犯知识产权为由提出诉讼,进而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似乎就成一些企业的惯用手段。这也是我国企业屡遭一些外国公司诉讼的原因之一。因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得专利者,得天下。”,为避免专利圈地现象趋于严重,我们一方面要提高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整合行业的力量,成立行业联盟,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产品以应对国外的知识产权壁垒;另一方面也可适当提高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我国境内申请专利的成本,特别是有关我国的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核心技术方面的专利。
3、“专利内化、捆绑式的专利壁垒
专利利内部化是指跨国公司为保持其领先和垄断的优势,防止技术外溢,还在专利技术领域或含有专利的商品贸易中具有强烈的内部化倾向。其中高技术或含有技术专利的商品、专有技术的商品主要流向拥有多数或全部股权的国外子公司,即使在技术创新成果与企业现有经营不相吻合的情况下,企业也往往不是轻易地单方面出让该项技术成果,而是将它作为交叉许可的筹码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其他企业的技术成果。专利内部化的倾向不仅限制了商品流通的领域,同时还阻碍了先进技术的流通与应用范围,从而形成贸易壁垒。
4、“行业标准垄断化”式的壁垒
其指的是通过实力相当的企业相互合作,进行专利的交叉许可,最后形成企业联盟,对外发布联合许可声明,最终构成对整个行业的技术控制,从而形成事实标准,即“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
据统计,全球500强企业有60个主要的战略联盟,联合战线已成为众多企业的理想之选,通过联盟在群体内优势互补,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甚至占据垄断地位是联盟企业的最终目的。标准和专利捆绑为跨国公司带来了难以想象的丰厚利润,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的发展。因此,关注专利群生产行业,抢占经济技术市场制高点,所谓“专利群生产业”,就是当某一方面的专利发明大量涌现并迅速延伸扩展时,就预示着一个新产业将会在不久诞生。专利群生产业是带有规律性的技术经济发展轨迹。窥视这一轨迹,能够获得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同时,我国企业还应该适应这种专利战略的新发展,高度重视自有标准的建立工作,虽然目前我国企业能够建立可实现全球许可的自有标准的数量还很有限但是只要加以重视,扭转这一劣势的时间就会加快,从而尽快摆。
㈤ 中国产品如何突破技术壁垒
要加大对技术的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
技术壁垒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关卡,即指国家对产品制定的(科学技术范畴内的)技术标准,如产品的规格、质量、技术指标等。
㈥ 知识产权壁垒的相关
据商务部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每年约有70%左右的外贸出口企业遭遇到国外技术型贸易壁垒的限制,在这些技术壁垒中,大多与知识产权有关。国内知识产权研究专家蔡建敏认为,“知识产权已经与出口顺差、人民币币值等问题共同成为中美贸易的三大焦点,而知识产权更是其中的头号议题。”此外,近年来国外一些大型跨国公司也动辄就对中国企业发起知识产权诉讼。国际大型跨国公司针对中国企业发起的知识产权诉讼,主要偏好以下三种企业:即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份额的企业、本身缺乏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的企业、有进军国际市场大动作的企业。
㈦ 专利壁垒的概念
https://ke..com/item/%E4%B8%93%E5%88%A9%E5%A3%81%E5%9E%92/799014?fr=aladdin
专利壁垒是指一国政府或企业(主要是发达国家制造商)依靠其技术垄断优势,以保护专利等知识产权的名义,利用甚至滥用专利制度的法律保护,实施各种不合理障碍措施限制其他国家的产品的进口,使国外非专利权人处于一种十分不利的地位。
㈧ 什么是专利技术壁垒
专利技术壁垒是指发达国家利用其强大的技术优势制定一系列技术标准,筑起由专利权构成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高新技术的发明者都有着极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高新技术领域的技术成果几乎被专利技术所覆盖。而在高新技术领域制定技术标准时,没有成熟的公知技术可供使用,一些标准化组织为了制定法定标准,就要与知识产权人谈判,签订合同,当然在使权利人得到利益的同时,对权利也做出一定的限制,如专利权人应对使用者提供不可撤销的权利许可等。
㈨ 什么叫专利壁垒
专利壁垒,也就是说专利障碍.
专利本身就是合法的垄断权,也就是在某个领域的中,圈了一块地,没有经过专利权人的允许,别人是不能进入到这个圈子中的.也就是,想进去,遇到了障碍.
㈩ 知识产权壁垒产生的原因
知识产权壁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004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又一个快速增长年, 在2002年增长2118%、2003年增长3711%的基础上, 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了3517%。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10000亿美元, 达到11548亿美元, 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从2003 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年度进出口增量在2002 年超过1000 亿美元、2003年超过2000亿美元的基础上, 超过了300O亿美元。 以上数据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态势, 但同时中国企业在海内外市场遭遇知识产权纠纷的消息此起彼伏, 知识产权已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焦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 各国在大力鼓励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 十分关注出口商品和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 在一些企业看来已成为不可触摸的禁区, 而在一般民众眼里, 则成为一种垄断, 一种现代文明下的“弱肉强食”。但是, 不管怎样, 国内企业因知识产权问题而蒙受经济、名誉双重损失现象已经屡见不鲜, 重视“知识产权”的警钟已在我们耳边敲响。 当中国加快融入全球经济的时候, 知识产权危机却给我们亮起了红灯。2005 年1 月, 中国步入WTO后保护期不久, 国际巨头英特尔起诉中国某企业生产的语音卡侵犯其专利, 间隔不久日本三洋开始了与深圳比亚迪关于电池专利的纠纷。在2 月, 美国电子娱乐协会( ESA) 向美国商务代表提交了一份来自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联盟( International IntelllectualProperly A lliance简称IIPA) 的报告指出: 中国与马来西亚、俄罗斯一道成为全球游戏软件盗版最为严重的三个国家。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伪正版制造地, 消费国和输出国。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以及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时候, 知识产权危机给这一全球化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来自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专利大国的知识产权压力已经对中国构筑了一道高高的门槛。通过知识产权来打压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 使中国企业进入一种国际化的怪圈循环: 生产———跨国公司专利限制———巨额专利许可费以及侵权费的支付———再生产。 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影响中国企业全球化过程, 是因为中国企业缺乏自主拥有的知识产权而必须支付的巨额专利费用, 或者因为知识产权诉讼所产生的巨额费用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各种成本, 使中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显着降低,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生产也受到影响。在微观层面, 知识产权壁垒通过企业付出巨额专利使用费以及侵权费用, 降低其产品市场竞争力, 减少市场份额并压缩了利润空间, 这就是知识产权的短期效应; 而从长期来看, 由于企业利润降低而减少的资本积累将导致企业对技术研发投入的不足, 无法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 这在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将使企业不可避免地走上绝境。在宏观层面, 整个相关产业将会因为知识产权壁垒而在短期内减少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数量。在以市场为命脉的营销时代, 该产业将无法抵制因为市场缩小而导致的产业萎缩, 如果这种局面持续较长时间, 产业将最终在竞争中消亡。这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国际经济主权以及未来中国科技的世界地位问题都产生重大影响。毫无疑问, 在全球经济进入产业结构重构的时代, 缺乏知识产权的中国企业将无力改变自己处在产业链末端和价值链下游的不利局面, 在全球化中受制于别人。 参考资料: http://www.wxlawyer.com/ReadNews.asp?NewsID=2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