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企业在营销中常见的价格问题有哪些
第一步:确定定价目标。企业价格的制定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是实现企业营销目标和总体战略的具体工作。因此,必须首先明确企业的定价目标。
第二步:估计市场需求。商品价格与市场需求一般情况下是成反比关系的。价格会影响需求,在正常情况下,市场需求会按照和价格相反的方向变动。价格提高,市场需求就会减少。企业商品的价格会影响需求,需求的变化会影响企业的产品销售乃至企业营销目标的实现。因此,估计市场需求状况是制定价格的重要工作。
第三步:估算成本。企业在制定商品价格时,要进行成本估算,这是任何企业都不能例外的。企业商品价格的上限取决于市场需求及有关限制因素,而最低价格不能低于商品的经营成本费用,这是企业价格的下限(这里不包括短期的,由于某种原因个别品种的价格低于成本费用的例外情况),低于这个限度,企业无法维持再生产和继续经营。
第四步:分析竞争状况。企业价格的制定除取决于需求状况、成本状况之外,还受市场竞争状况的强烈影响。对竞争状况的分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五步:选择定价方法。
‘贰’ 请问产品的销售价格是怎样算出来的,最好是公式
销售价格=成本*(1+行业利润率)
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产品,所以成本有不同的计算办法
成本=原料价格+加工费+管理成本(3-5%) (自己买料生产)
成本=购买价格+运费 (其他地方买过来转手卖)
行业利润率,顾名思义,就是一般同行的利润率;如果是新产品,比方说新款式的服装,新花型的窗帘面料,新奇的玩具,可以利润高一点,因为仿制品还没出来.
‘叁’ 在市场营销里产品价格公式是什么
159.产品总成本
产品总成本=固定成本总额+变动成本总额
=固定成本总额+单位产品变动成本×产品总量
或=期初在制品和半成品成本+本期支出的生产费用-期末在制品和半成品成本
160.产品单位成本
产品单位成本=(固定成本总额/产品总量)+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或=产品总成本/产品产量
161.上年预计平均单位成本
上年预计平均单位成本=(1~9月份累计实际总成本+第四季度预计总成本)/(1~9月份累计实际产量+第四季度预计产量)
=(1~9月份实际产量×1~9月份实际平均单位成本+第四季度预计产量×第四季度预计单位成本)/(1~9月份实际产量+第四季度预计产量)
162.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额
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额=(上年可比产品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划期可比产品单位计划成本)×可比产品计划产量
或=可比产品计划产量按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计划总成本-可比产品计划产量
163.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率
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率=[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额/(上年可比产品实际单位成本×可比产品计划产量)] ×100%
或=100%-[∑(本年计划产量×本年计划单位成本)/∑(本年计划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100%
=100%-(可比产品本年计划总成本/可比产品按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计划总成本)×100%
164.单位产品目标成本
单位产品目标成本=预测的出厂价格×(1-税率)-利润目标/预测产量
165.成本降低目标率
成本降低目标率=(单位成本降低目标额/上年预计平均单位成本)×100%
单位成本降低目标额=上年预计平均单位成本-单位产品目标成本
166.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变动成本总额/(最高产量-最低产量)
变动成本总额=最高产量的总成本-最低产量的总成本
167.可比产品按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可比产品按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各种可比产品本期计划单位成本×各种可比产品本期实际产量)
168.可比产品按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可比产品按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各种可比产品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各种可比产品本期实际产量)
169.可比产品实际成本降低率
可比产品实际成本降低率=100%-[本期可比产品总成本/(上年可比产品实际单位成本×本期实际产量)]
*
*
100%
=[可比产品实际成本降低额/(上年可比产品实际单位成本×可比产品本期实际产量)]×100%
可比产品实际成本降低额=可比产品按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可比产品本期实际总成本
可比产品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各企业该种产品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各企业该种产品本期实际产量)]/
170.全部商品产品按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全部商品产品按计划单位成本计算总成本=∑(各种商品产品本期计划单位成本×各种商品产品本期实际产量)
商品产品本期计划单位成本=[∑(各企业该种产品本期计划单位成本×各企业该种产品本期实际产量)]/
∑各企业该种产品本期实际产量
171.单位产品实际成本降低率
单位产品实际成本降低率=(单位产品实际成本降低额/基期单位产品实际成本) ×100%
或=100%-(报告期单位产品实际成本/基期单位产品实际成本)×100%
单位产品实际成本降低额=基期单位产品实际成本-报告期单位产品实际成本
172.单位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率
单位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率=(单位产品实际成本/单位产品计划成本)×100%
173.全部产品总成本计划完成率
全部产品总成本计划完成率=∑(每种产品实际单位成本×实际产量)/∑(每种产品计划单位成本×实际产量)×100%
(全部产品实际总成本/全部产品按计划单位成本实际产量计算的总成本)×100%
174.材料费用的分配
1、1、产品重量分配法,其计算公式为:
分配率=该种材料费用/各种产品重量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种产品重量×分配率
2、2、系数分配法,其计算公式为:
分配率=材料费用总额/∑(各种产品产量×系数)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种产品产量×系数×分配率
3、3、产量分配法,其计算公式为:
分配率=材料费用总额/各种产品的产量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种产品的产量×分配率
4、4、定额成本分配法,其分配公式为:
分配率=材料费用总额/∑(各种产品产量×单位产品定额材料成本)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种产品的费用总额/材料定额成本)×分配率
5、5、定额耗用量分配法,其计算公式为:
分配率=该种材料费用/∑(某产品产量×某产品的该种材料消耗定额)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某产品该种材料定额耗用量×分配率
175.工资费用的分配
1、1、原材料成本分配法,其计算公式为:
分配率=各种产品应分配的工资费用总额/各种产品原材料成本总额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工资费用=该种产品原材料成本×分配率
2、2、产品实际工时分配法,其计算公式为:
分配率=生产工人工资总额/各种产品的实用工时总额
学会计xuekuaiji.com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工资费用=该种产品的实用工时×分配率
176.外购动力费用的分配
1、
1、生产工时分配法,其计算公式为:
分配率=各种产品耗用外购动力费用总额/各种产品的生产工时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外购动力费用总额=该种产品的生产工时×分配率
2、
2、机器工时分配法,其计算公式为:
分配率=各种产品耗用外购动力费用总额/各种产品耗用机器工时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外购动力费用=该种产品耗用机器工时×分配率
3、
3、机器功率时数分配法,其计算公式为:
分配率=各种产品耗用外购动力费用总额/各种产品的机器功率时数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外购动力费用=该种产品的机器功率时数×分配率
177.在产品成本
在产品完工率=(单位在产品累计平均工时定额/单位产品工时定额)×100%
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在产品完工率
分配率=费用总额/(完工产品产量+在产品约当产量)
完工产品成本=完工产品产量×分配率
在产品成本=在产品约当产量×分配率
178.计划产品销售量
计划产品销售量=计划期初产品库存量+本期产品生产量-计划期末库存量
179.计划期末发出商品量
计划期末发出商品量=(计划期第四季度产量/90)×发出商品定额日数
发出商品定额日数=基年第三季度发出商品的平均结余额/(基年第三季度商品产品实际工厂成本/90)
180.产品销售成本
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量×单位销售成本
1、
1、先进先出法,其计算公式为:
单位产品销售成本=[期初结存产品总成本+(本期计划产量-期末计划结存数量)×本期生产产品计划单位成本]/本期计划销售数量
2、
2、加权平均法,其计算公式为:
单位产品销售成本=(期初结存量×期初结存产品单位成本+本期计划生产数量×本期计划生产单位成本)/(期初结存数量+本期计划生产数量)
181.销货合同完成率
销货合同完成率=(本期实际交货额/本期合同订货额)×100%
或=商品产值完成率×销售系数×合同内销售占销售产值的比重
商品产值完成率=(实际商品产值/计划商品产值)×100%
销售系数=实际销售产值/实际商品产值
合同内销售占销售产值的比重=本期实际交货值/实际销售产值
182.合同数量执行率
合同数量执行率=(本期已执行销售合同张数/本期已签订应执行销售合同张数)×100%
183.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产品销售利润+其他销售利润+(或-)营业外收支净额
184.保本点销售量
保本点销售量=产品固定成本总额/(单位售价-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产品固定成本总额/单位创利额
保本点销售=产品固定成本总额/(单位售价-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单位税金)
185.目标利润销售量
目标利润销售量=(固定成本总额+目标利润)/单位创利润
单位创利额=单位售价-单位变动成本额
186.保本点销售收入
保本点销售收入=固定成本总额/创利率
=固定成本总额/(1-变动成本率)
创利额=单位售价-单位变动成本-单位税金
创利率=(创利额/单位售价)×100%
变动成本率=[(单位变动成本-单位税金)/单位售价]×100%
187.目标利润销售收入
目标利润销售收入=(固定成本总额+目标利润)/创利率
=(固定成本总额+目标利润)/(1-变动成本率)
多种产品目标利润销售收入=(固定成本总额+目标利润总额)/加权平均创利率
加权平均创利率=(全部产品创利率/全部产品计划销售收入)×100%
或=∑(单位产品创利率×该产品占总销售收入百分比)
188.成本利润率
成本利润率=(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成本)×100%
189.销售利润率
销售利润率=(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成本)×100%
190.产值利润率
产值利润率=利润总额/工业总产值
∑各企业该种产品本期实际产量
a
27. 材料成本差异率: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额+本月收入材料的成本差异额)/(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额/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28. 施工管理费的分配:
某类工程(或产品,劳务)应分配的管理费=实际发生的施工管理费总额×某类工程(产品、劳务)成本中人工费/各类工程(产品,劳务)成本中人工费总额
某建筑工程成本核算对象应分配的管理费=建筑工程成本应分配的管理费总额×某建筑工程成本核算对象的直接费成本/各建筑工程的直接费成本总额
某安装工程成本核算对象应分配的管理费=安装工程成本应分配的管理费总额×某安装工程成本核算对象的人工费/安装工程的人工费总额
29. 附属企业成本计算的程序:
完工产品总成本=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发生的生产费用-期末在产品成本
完工产品单位成本=完工产品总成本/完工产品数量
‘肆’ 产品销售成本包括哪些
产品销售成本:
在产成品被销售后,由于库存产品减少了,就需要将该产成品的产品成本从库存成本中减少,而减少的这部分产品成本即成为了“产品销售成本”。
产品销售成本包括:
产品本身 加 税收、运输、人工、宣传、管理组成商品的成本。
‘伍’ 产品定价策略都有哪些
常见的六种定价策略有:折扣定价、心理定价、差别定价、地区定价、组合定价、新产品定价。
1、折扣定价是指对基本价格作出一定的让步,直接或间接降低价格,以争取顾客,扩大销量。其中,直接折扣的形式有数量折扣、现金折扣、功能折扣、季节折扣,间接折扣的形式有回扣和津贴。
2、心理定价策略就是企业在制定产品价格时,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根据不同类型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来制定价格,它是定价的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3、差别定价是指企业用两种或多种价格销售一个产品或一项服务,尽管价格差异并不是以成本差异为基础得出的。
差别定价又称“弹性定价”,是一种“以来顾客支付意愿”而制定不同价格的定价法,其目的在于建立基本需求、缓和需求的波动和刺激消费。
4、所谓地区性定价战略,就是企业要决定:对于卖给不同地区(包括当地和外地不同地区)顾客的某种产品,是分别制定不同的价格,还是制定相同的价格。
5、组合定价是处理企业各产品价格关系的策略。当一种产品属于企业产品组合的一部分时,其定价目标是整个产品组合的利润最大化,而非单个产品项目的利润最大化。
常用方法包括产品线定价法、选购配件定价法、附属品定价法、二部定价法、副产品定价法和产品捆绑定价法等。
6、新产品定价是企业定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新产品定价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新产品能否顺利地进入市场、占领市场、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关系到产品本身的命运和企业的前途。
新产品定价可采用撇脂定价法、渗透定价法和满意定价。
‘陆’ 销售人员所说的产品价格是否包含增值税
包括,基本都是说含税价的。
因为我们国家习惯上都没有把价税分离的,尽管增值税已实行多年,但仍没有习惯上去区分价格和税金,一说到价格基本上都说含税价。
只有财务核算和开发票时,会去做价税分离,价和税分开列示。增值税是对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现的增值额征收的一个税种。在实际当中,商品新增价值或附加值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是很难准确计算的。因此,中国也采用国际上的普遍采用的税款抵扣的办法。即根据销售商品或劳务的销售额,按规定的税率计算出销售税额,然后扣除取得该商品或劳务时所支付的增值税款,也就是进项税额,其差额就是增值部分应交的税额,这种计算方法体现了按增值因素计税的原则。
‘柒’ 市场营销中给商品定价有哪些方法
成本反推法,同行相比法,终端反馈法;
‘捌’ 商品定价有哪些方法
金牌店长罗雅霖老师店长培训课程中有介绍: 一般商品定价的方法 制定价格时,所涉及的因素较为复杂,没有什么一定的标准方式。最重要的是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在分析自己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加以试销,以确定最适当的价格。下面介绍的是一些常见的定价方式,提供参考。 (1)同价法 英国有一家小店,起初生意萧条很不景气。一天,店主灵机一动,想出一招:只要顾客出1个英镑,便可在店内任选一件商品(店内所有商品都是同一价格)。这可抓住了人们的好奇心理。尽管一些商品的价格略高于市价,仍招徕了大批顾客,销售额比附近几家百货公司都高。在国外,比较流行的同价销售术还有分柜同价销售, (2)特高价法 独一无二的产品才能卖出独一无二的价格。特高价法即在新商品投放市场初期,把价格定的大大高于成本,使企业在短期内能获得盈利,以后再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来调整价格。某商店进了少量中高档皮鞋,进价460元一件。店的经营者见这种鞋用料、做工都很好,色彩、款式也新颖,在本地市场上还没有,于是定出1280元一双的价格,竟然销量很好。畅销的东西,别人也可效仿,因此,想保持较高售价,就必须不断推出独特的商品。 (3)低价法 这种策略则先将产品的价格定得尽可能低一些,使新产品迅速被消费者所接受,优先在市场取得领先地位。由于利润过低,能有效地排斥竞争对手,使自己长期占领市场。这是一种长久的战略,适合于一些资金雄厚的大企业。对于一个生产企业来说,虽然单个商品的销售利润比较少,但销售额增大了,总的商业利润会更多。在应用低价格方法时应注意:一是高档商品慎用,二是对追求高消费的消费者慎用。 (4)整数法 对于高档商品、耐用商品等应该采用整数定价策略,给顾客一种“一分钱一分货”的感觉,可以用来树立商品的形象。 (5)弧形数字法 “8”与“发”虽毫不相干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总是对的。据国外市场调查发现,在生意兴隆的商场、超级市场中商品定价时所用的数字,按其使用的频率排序,先后依次是5、8、0、3、6、9、2、4、7、1。这种现象不是偶然出现的,究其根源是顾客消费心理的作用。 (6)成本导向定价 最常见的是成本加定价方法,即按商品单位成本加上一定比例的毛利,定出零售价。不同种类的商品,其毛利的加成比例不同。 (7)需求导向定价 它是依据购买者对产品价值的理解和需求强度来定价。百货商场由于附加服务和环境气氛为产品增加了价值,其商品价格可以高于小商店。另外,百货商场可以对一些世界知名品牌实行高价策略。 (8)竞争导向定价 它依据竞争者的价格来定价——可相同,可高,也可低。价格调整主要看竞争者是否变动,随市场定价。这处方法可在竞争中减少风险,并协调同行业间的关系。 (9)地理定价
‘玖’ 渠道价格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销售管理人员在新产品上市或是开发新市场时,经常会面临着给产品制定价格的问题,由于出厂价一般是确定的,那么各级价格的制定就主要是指在渠道中的价格和利润分配。
1. 产品价格是从出厂价开始,逐步升高,到达消费者时(零售价)最高;
2. 产品在渠道中转移的过程存在着价格差,价差是产品流动的原动力;
3. 价格差是递增的,通俗说就是一批的价格差(利润)最低,二批高于一批,零售的利润最高,这是和它们的利润差呈反比的销售量差异所决定的;
4. 由于出厂价相对固定,销售部门的价格政策主要包括一批出价、二批出价、零售价格三种(假设渠道无三批),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价格变化,都会引起其他环节的价格及利润的变化,所以渠道的利润政策和价格政策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那么影响价格及利润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呢?
具体分析如下:
一、 社会/自然环境
l 政府政策因素
在制定价格之前,一定要事先了解政府的相关政策的动态。比如最近国家宣布对达到欧洲3号排放标准的汽车减征消费税,同时停止对欧洲2号的减征优惠,因我国的税收是价内税,政策最终体现在零售价格上,如果汽车产品定价时未能及时掌握政策变化,那么不是价格变化频繁,就是需要靠降低出厂价或者渠道环节的利润来调整,给企业和客户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另外,由于我国法制建设尚不健全,在一些区域地方保护还有存在,特别是针对烟、酒等高利税产品更为普遍。销售人员在制定批发、零售价格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当地的特殊政策,即要知道对外来品的额外费用,也要知道对地产品的特别优待,因为优待最终也会转换成价格优势的。
l 相临区域
相临区域的政策以及市场环境(包括竟品和本公司的产品)对本地市场常常会带来波动和影响,也是事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河南省是很多产品的价格盆地,临近河南区域的价格控制一直很多消费品公司所关注的问题。
二、 分 销
l 分销模式
采用的分销模式不同,公司的销售运营成本也不一样,那么相对的渠道内的经销商的利润水平也有差异。一般说:采用高成本的密集分销方式的产品,经销商的利润会低于传统销售模式的经销商。
l 结款方式
如果上级客户需要给它下级的客户(包括批发、零售)提供信用支持,则定价时该层级的利润率要高与其他层级。这是因为信用额度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以及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
l 渠道的平均利润水平/加价率
不同地区的客户对产品的利润率期待值是不同的,在一地适用的价格梯度在另一地区可能遭到客户的强烈反对,对于新产品或新的销售区域,保持客户合理的利润水平,以获得客户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加价率主要是指的针对高档现场消费的客户
三、 竞争环境
l 竟品价格
竞争品的价格无疑是我们制定价格的最重要的参考依据,这里不仅是零售价格还要包括一批、二批等渠道价格。一般来说,如果我们希望在某一环节获得更多的支持,那么相应的利润空间就适当的向这一环节倾斜。比如,新产品刚上市时,需要更多的客户分销时,就可以适当增加一批的利润,以吸引客户经营兴趣,而当产品进入稳定销售时期,则可以减少批发利润,增加零售终端的利润,以得到更多的陈列空间和机会,将销售的重心向消费者转移。
l 市场投入
市场投入大的产品,必然要有高的回报率。现在很多厂家采用高开高走的策略,既高零售价格,高市场投入,高经销商利润,但是,零售价格的虚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也受整个市场竞争的制约,不一定可以维持很长时间,最终往往可能损害到生产厂商的自身利益。
如果公司的市场投入相对较大,可以适当的减少经销环节的利润空间(当然也可以不减),因为公司的高额投入,往往意味着客户的销售会相对轻松些。从长期看,市场投入形成的品牌资产是公司不宜用短期的销售收入来弥补的,所以也不宜以虚高零售价格的形式来操作。
四、 消费者因素
l 需求/购买力
市场需求大的,或者预计销量可以很快增长的产品,可以在经销环节的利润制定时,设置短期的特别铺市返利,待销量稳定后再逐步取消,这样即可以保证在上市初期的客户积极性,有可以避免公司无谓的支出。
购买力高的地区或产品零售价格可适当上浮。
l 品牌知名度
知名品牌或知名公司的产品在零售价格上一般会有溢价,而在经销商利润上则又会少于其他品牌,普通品牌的产品则相反。经销商的销量、营业额来源于知名产品,而利润则来源于普通产品,消费者购买知名产品可以得到心理满足,但额外支付了费用,公司创立品牌花费的巨额资金,逐渐通过溢价得到收回。综上所述,在具体设计价格、利润政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具有上述不同的类型,实际操作时,既要考虑全面,又不能被这些条件所限制,一个满足所有参数的价格政策是不存在的,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目的和要求,制定对于达成我们目标最有效的价格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