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各省投入产出表包括哪些年份的
国家逢2逢7会有投入产出表,逢5逢0会有投入产出延长表,也就是说92年97年02年07年12年等年份有投入产出表,95年00年05年10年15年等年份有延长表。各省也是一样的
Ⅱ 投入产出表的产生
投入产出表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产生于美国,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瓦西里·列昂惕夫(W.Leontief)在前人关于经济活动相互依存性的研究基础上首先提出并研究和编制的。
列昂惕夫从1931年开始研究投入产出技术,编制投入产出表,目的是研究美国的经济结构。1936年他撰写的“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数量关系”在《经济学和统计学评论》上发表。它是世界上有关投入产出技术的第一篇论文,标志着投入产出技术的诞生。1953年列昂惕夫与他人合作,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一书。通过这些论着,列昂惕夫提出了投入产出表的概念及其编制方法,阐述了投入产出技术的基本原理,创立了投入产出技术这一科学理论。正是在投入产出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列昂惕夫于1973年获得了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Ⅲ 投入产出表都是按当年生产者价格计算的吗
是的。
投入产出表肯定包含按当年生产者价格计算的结果。有时候,也会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而包括其他年份价格为基年的实际投入产出结果。
但按当年生产者价格计算的结果是肯定有的。
Ⅳ 投入产出表的介绍
投入产出表又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是反映一定时期各部门间相互联系和平衡比例关系的一种平衡表。投入产出简表如下。表中第Ⅰ象限反映部门间的生产技术联系,是表的基本部分;第Ⅱ象限反映各部门产品的最终使用;第Ⅲ象限反映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第Ⅳ象限反映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因其说明的再分配过程不完整,有时可以不列出。投入产出表根据不同的计量单位,分为实物表和价值表;按不同的范围,分为全国表、地区表、部门表和联合企业表;按模型特性,分为静态表、动态表。此外,还有研究诸如环境保护、人口、资源等特殊问题的投入产出表。
Ⅳ 投入产出表怎么看
投入产出简表中第Ⅰ象限反映部门间的生产技术联系,是表的基本部分,第Ⅱ象限反映各部门产品的最终使用,第Ⅲ象限反映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第Ⅳ象限反映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因其说明的再分配过程不完整,有时可以不列出。
投入产出表根据不同的计量单位,分为实物表和价值表,按不同的范围,分为全国表、地区表、部门表和联合企业表,按模型特性,分为静态表、动态表。此外还有研究诸如环境保护、人口、资源等特殊问题的投入产出表。
(5)投入产出表的价格有哪些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投入产出表是运用投入产出技术,将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中投入的各种费用的来源与产出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使用去向,组成纵横交错的棋盘式平衡表,全面而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经济技术联系。
投入产出表的投入是指各部门在生产货物和服务时的各种投入,包括中间投入的最初投入。产出是指各部门的产出及其使用去向,包括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
Ⅵ 投入产出表的分类
按计量单位分:价值型和实物型;
按表式结构分:对称型(纯部门)和U-V型(UV表法);
按资料范围分:全国表、地区表和企业表;
按时间期限分,静态表和动态表;
按考察领域分:产品表,固定资产表、能源表、人口表、教育表、环境污染表,等等;
按产品的可替代性分:竞争型表和非竞争型表。
Ⅶ 投入产出表格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什么是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说,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创立的。他于1936年发表了投入产出的第一篇论文《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并于1941年发表了《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一书,详细地介绍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内容;到1953年又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一书,进一步阐述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列昂惕夫由于从事“投入产出分析”,于1973年获得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曾受到二十年代苏联的计划平衡思想的影响。因为列昂惕夫曾参加了苏联二十年代中央统计局编制国民经济平衡表的工作。
按照列昂惕夫的说法,“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所使用的数学方法,主要来自于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型(瓦尔拉斯在《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一书中首次提出(1874年))。因此,列昂惕夫自称投入产出模型是“古典的一般均衡理论的简化方案”。
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内容
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综合分析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分析重要的宏观经济比例关系及产业结构等基本问题。
投入产出表:是指反映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去向的一种棋盘式表格。
投入产出模型:是指用数学形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线性代数方程组。
投入产出法的基本作用
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和模型,能够清晰地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能够反映国民经济中各部门、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与间接联系,以及各部门、各产业生产与分配使用、生产与消耗之间的平衡(均衡)关系。正因为如此,投入产出法又称为部门联系平衡法。此外,投入产出法还可以推广应用于各地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企业等类似问题的分析。当用于地区问题时,它反映的是地区内部之间的内在联系;当用于某一部门时,它反映的是该部门各类产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当用于公司或企业时,它反映的是其内部各工序之间的内在联系。
投入产出表的一般介绍
理论上,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部门之间的联系,是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因此,表中第一部分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部分,即所反映的主要是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联系,(但也反映经济联系,特别是在价值形态表的条件下,因为这时表中各元素受价格和各种结构变动的影响。
投入产出法的基本特点
1、它从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出发,综合研究各个具体部门之间的数量关系(技术经济联系)。整体性是投入产出法最重要的特点。
2、投入产出表从生产消耗和分配使用两个方面同时反映产品在部门之间的运动过程,也就是同时反映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使用价值的运动过程。
3、从方法的角度,它通过各系数,一方面反映在一定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经济联系;另一方面用以测定和体现社会总产品与中间产品、社会总产品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数量联系。
4、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技术的结合。
投入产出法简化的表现
投入产出法是对一般均衡模型的简化,这种简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投入产出法将瓦尔拉斯模型体系中不胜枚举的方程式(或函数式)和变量,简化到可以实际应用和计量的程度。即用分类合并的统计方法,将成千上万种产品及更多的生产单位合并为有限数量的产品部门或行业,使方程式和变量的数目大大减少,从而解决了实际计算的困难。
(2)在投入产出模型中省略了生产要素供给的影响。即假设生产要素的供给是相等的,这就进一步大大减少了一般均衡模型联立方程的数目。同时,还省略了价格对消费需求构成、中间产品流量以及对劳动等生产要素供给调节的影响。另外,在投入产出模型中,仍沿袭了一般均衡模型中的假设,即假设各种投入系数是固定不变的。
这样,列昂惕夫就较大地改变了瓦尔拉斯的以论证全部均衡理论为目的的模型体系,使投入产出模型成为一种以技术联系为基础、以研究经济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相互依存数量关系的分析方法。同时,也使这种分析方法有了实际应用的可能。
Ⅷ 投入产出表的成就
1980年,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要求,山西省统计局编制了山西省1979年投入产出表,为编制全国投入产出表提供了经验。
1982年,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及有关部门编制了1981年全国投入产出价值表和实物表。
1984年,在1981年全国投入产出价值表的基础上,国家统计局编制了1983年全国投入产出延长表。
1987年,除个别地区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编制了本地区投入产出表;一些管理部门还编制厂部门投入产出表;一些企业也编制了企业投入产出表。
1987年3月底,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为加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和管理,提高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进行全国投入产出调查的通知》(国办发[1987]18号),明确规定每五年(逢二、逢七年份)进行一次全国投入产出调查和编表工作。1987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性的投入产出调查和编表工作。《198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成功和在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的成功应用,标志着投入产出技术在我国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1992年,国家统计局在198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编制了1990年投入产出延长表。
1994年和1995年,国家统计局先后编制了1992年全国出价值表和实物表。1992年全国投入产出表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全面转轨提供了数据依据。
1996年,国家统计局在1992年全国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编制了1995年全国投入产出延长表。
1999年,国家统计局编制了199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
到目前为止,除西藏以外,全国三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国家同步编制了1987、1992和1997年本地区投入产出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还编制了1990年、1995年和2000年本地区投入产出延长表。2013年第五次全国投入产出调查,并编制200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技术不仅在我国宏观和微观经济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微观经济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3年已有一些企业编制了企业投入产出表,并用于企业计划、生产、成本等管理工作中。
Ⅸ 价值型投入产出表有哪些基本平衡关系其意义是什么
总投入=中间投入+最终投入
总产出=中间使用+最终使用
全社会及各部门均满足 总投入=总产出
Ⅹ 关于投入产出表的问题
单从数学意义上说是可以直接相加的,不过还是要看你新建的投入产出表研究的是什么问题:是前相关系数和后相关系数还是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